2004年上映的《后天》是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灾难片,是灾难片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21世纪前十年里灾难片中的NO.1。
《后天》中有一系列令人匪夷所思的反向预言,包括温室效应竟然导致北半球进入冰期,发生灾难时美国人竟然往墨西哥反向移民等。
这些预言有的现在看来已成为现实,而有的则正为我们敲响着警钟。
一、艾默里奇的灾难片罗兰·艾默里奇是世界知名的电影导演,以擅长拍摄科幻灾难片而著名。
从1996年到2009年,艾默里奇导演了《独立日》、《哥斯拉》、《后天》、《史前一万年》、《2012》等众多知名的灾难大片。
不过,在《2012》之后,艾默里奇导演的电影口碑都有所下滑,直到去年上映的战争大片《决战中途岛》才重新获得了豆瓣7.5分以上的评分。
雪夜之前也写过关于《决战中途岛》的影评,只是觉得该片并没有把中途岛海战中美日双方的博弈很好地表现出来。
二、地球的自我调节
《后天》讲述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造成两极冰川大量融化,阻断了温盐环流,使得高纬度地区气温下降,引发全球气候异常……最终,地球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冰期。
影片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其描述的灾难并非虚构,温盐环流中断导致全球气温骤降在地球历史上曾经真实发生过,而最近的一次就是一万多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
地球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冰期(指地球表面覆盖有大规模冰川的地质时期),最近一次是第四纪冰期(大约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结束于1—2万年前)。
“新仙女木”事件发生在距今约12800年前,是第四纪冰期结束后,冰消期持续升温过程中的一次突然降温的典型非轨道事件。
这一次降温是很突然的,在短短十年内,地球平均气温下降了大约7、8℃。
而且这次降温持续了上千年,直到11500年前,气温才又突然回升。
新仙女木事件就是由于地球持续升温的过程中,造成了两极、北美和北欧的冰川融化,大量冰冷的淡水注入海洋,阻止了北大西洋温盐环流从赤道向高纬度地区输送热量,造成高纬度地区气温率先下降,使得两极和阿尔卑斯、青藏高原等地的冰盖逐渐扩张。
在冰盖生长的过程中,由于冰雪大量反射太阳光造成地球对太阳能的吸收能力下降,引起地球进一步降温。
《后天》将地球气候可能要数百年时间发生的变化,集中在了数日之内,使得电影异常震撼,让人们重视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影响。
三、震撼的灾难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后天》中所呈现的温室效应引发的自然灾害。
砖头大的冰雹:
巨型龙卷风:
数十米的海啸:
极端的低温:
发达的美国向毒枭横行的墨西哥逃难(幸好那时候还没有川普造的墙):
也许,我们能够确定明天地球上不会发生这样的灾难,但谁又能保证并不遥远的后天也同样安全呢?
毕竟,灾难离我们从来不远,全人类目前还正在遭受着新冠病毒的威胁;而且,人类活动已经加速了全球环境变化,我们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防止《后天》中的灾难变为现实。
影片不同于纪录片的最大看点在于运用镜头述说故事,不能不佩服好莱坞导演讲故事的能力,即使是一部呈现灾难的影片,也让作品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以情节、事件寓教于乐。
影片的叙事方式仍然是好莱坞经典的线型叙事,有理有据、有因有果、合情合理、丝丝入扣。
影片开始,气候学家杰克•霍尔(丹尼斯•奎德饰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
杰克博士在一次国际科学论坛上曾警告到场的政府官员以及美国副总统采取预防行动,在演讲中他解释灾难会是由于温室效应导致两极冰盖融化,融化产生的大量淡水将使得水温、洋流和海水成分急速转变,从而引发全球气候的剧变,地球将再次进入冰川时代。
美国副总统是以发展经济和工业为第一目标的,在会上他质问杰克“灾难会在什么时候来到”,杰克无法给出具体的结论,只能回答“也许是半年,也许到了后天就会发生”。
但是美国副总统不但对杰克的研究结果大加驳斥,并且对他的建议不予以任何考虑。
就在这次集会刚刚结束后,有一位与杰克•霍尔博士相识的海洋科学家和他做了一次长谈,两人都认为海洋洋流与全球气候的关系极为密切,那位老科学家急速赶回他设在高纬度地区的海洋监控站,就在他还没有到达的时候异象就已经产生。
数个洋面监视器同时报警,并且很快全球的监视器都传来了报警。
海洋科学家与杰克通话,告诉他海洋的反应,最后向杰克提议,要预测现在的气候发展状况,只能使用杰克自己的分析系统,杰克很惊讶说他的系统是分析史前气候的,老科学家说,这就是现在唯一可用的系统。
杰克十分悲伤的和老科学家告别,研究所缺油断电,前往救援的直升飞机被“急冻”,老科学家和他的两个助手喝着他珍藏多年的最后一瓶威士忌,安详地等待死亡。
气候灾难在人们还没时间作出任何反应的时候已经出现了征兆,大量的恶劣天气产生,政府只能以通常方式安抚群众。
杰克急于向政府汇报此事,但是遭到副总统的再次无理反对。
最终,杰克的上司私下里同意杰克使用主机资源进行分析,但是只给他48小时的时间,这一方面是他的责任很大,一方面是事情已经十分紧急了。
在48小时内,杰克与他的助手们用尽全力统计分析,终于得出了结论。
求见到白宫之后,杰克非常直接地急告总统现在只能宣布北纬40度以南全美民众尽速向赤道方向撤离,总统非常震惊,一方面责备只顾经济而藐视环境的副总统,一边恳求杰克想想办法救救另一半民众。
杰克说,该线以北的民众只能尽量保暖,等待救援,别的再没有办法了,因为时间上已经不允许40度以北的民众撤离。
有人怒斥杰克这是不负责任的建议,而杰克的上司告诉他们,杰克的儿子在纽约曼哈顿,那是北纬40度以北的地方,按照杰克的计划,他根本没有考虑自己儿子的生存希望。
最后总统决定立刻按照杰克的建议展开撤离计划,并且他保证自己是白宫最后一个撤离的人。
杰克•霍尔博士的儿子山姆(杰克•吉伦荷饰)正在纽约与自己心仪的女孩参加一个全国高中知识竞赛,从他们去的飞机上开始直到知识竞赛结束,气候一直在以很明显的速度变得恶劣起来。
他们在博物馆看到史前冰川时期被“急冻”的大型动物,竞赛后纽约就开始下暴雨。
他们和在纽约认识的新朋友一起回到家里,却有一种纽约已经不安全的直觉,在驱车前往费城接他们新朋友弟弟的路上,在纽约图书馆门前的路上堵车,随后海啸吞没了曼哈顿,连轮船都被冲到市内街道上。
他们躲在图书馆里。
所有通信讯号全部中断了,山姆冒险在正在被水淹没的一楼用有线电话与杰克通话,杰克告诉他躲在屋里,点燃一切可以用来取暖的东西,等待救援。
随后下起了大雪,海啸和暴雨造成的积水已经被冰冻了,他们努力地阻止那些准备冒险步行逃出去的人们,可是愿意听从他们的话留下来的人却微乎其微。
而那些步行踏雪逃了出去的人最终也都被冻死在外面。
杰克和他们的助手们是进行过极地作业的,他决定冒险前往纽约在冰天雪地中展开救援行动。
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先是驱车然后步行,一名同伴英勇牺牲之后,杰克终于带着最后的一个重伤助手进入了曼哈顿城区。
而在同一时段,华盛顿也被雷暴和龙卷风袭击,场面十分宏大,基本上整个城市都覆灭了。
总统坚守着他的诺言,在他们最后一批离开的人登机后,飞机很快就在恶劣的天气下失事。
此后,冰层和白雪覆盖了除热带亚热带以外的所有地球表面,新的冰川时代开始了。
当镜头再次回到美国时,一些侥幸生还的美国人都越境逃往墨西哥。
美国政府免除了墨西哥的全部债务,美国人终于进入那里的难民营。
影片末尾处已经继任总统的原副总统在大使馆改造的临时国务院中,向人民道歉,承认他奉行的政策是错误的,并且表示从今以后政府会彻底悔改。
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何其渺小,但依旧能展现自身的光芒,人性的光芒,勇气的光芒,精神的光芒。
影片的叙事结构我挺喜欢的,娓娓道来,没有很多惊心动魄的大场面大戏份,更多的是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剧情里,过度的更加自然,虽然特效场面没有占据影片的主旋律,但每一次的呈现,都是恰当好处,四两拨千金的效果,震撼无比,是的,哪怕是2024年看过多数科幻片的我,依旧觉得震撼,仿佛比《2012》还来得强烈,虽然这部忘得差不多了。
而且其中融入了很多细节和科学依旧,更加写实的描述这场世界级的大灾难。
唯一觉得差点意思的就是剧中的都是好人,这样做的好处是焦点都能更集中的放在自然灾害上,没有这么多的抓马戏份,但坏处就是人物剧情上略显单薄了一点,普普通通规规矩矩,跟剧情上好像没有太多深刻的互动,没有做到强强联合,因为人类解决不了灾害,只能是灾害的剧情在一枝独秀,而人类在自己玩。
如果再展现多一点人性的黑暗面,或许更能跟灾害剧情呼应上,毕竟法律秩序消失的情况下,黑暗面才会浮出水面,而当法律秩序一切恢复正常的时候,黑暗面又该何去何从。
这种类型的片子看的是真爽,深知自己的渺小,但依旧能绽放自身的伟大。
ps.看到弹幕才发现神秘客居然是《源代码》的主角,我的天哪,初中看到这部影片的震撼对我来说不比这部片小,原来是老熟人了。
影片描述了当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时期时,全球气候反常,大水淹没纽约,日本天降冰雹,欧洲在海水中不复存在,还有龙卷风、海啸、暴风雪……大自然中几乎所有的灾难都在影片里一一登场,让我们身临其境般感受到大自然肆虐发威带来的沉重打击和毁灭。
当这场灾难来临,美国南部的居民举国逃往墨西哥,总统为了全国避难,甚至承诺免除拉丁美洲所有国家的债务,而北部的居民已来不及逃离剧烈的低温突袭与死神逼近。
气象学家霍尔在与灾难搏斗的同时,奋不顾身前往营救被困的儿子。
执着的信念,坚强的毅力,浓浓的父子深情,在影片中得到了体现。
正如影片导演像要告诉我们的:“人性的光芒是我们遇到灾难时的通天之梯,人性也包括我们对待生存环境的态度。
”《后天》的电影特效做得相当精致。
当日本的天空落下了拳头大的冰雹,行人惨死在冰林雹雨中,我们为之惊叹;当数股龙卷风袭入洛杉矶,楼房如图钉一样被拔去的时候,我们为之惊呼;当汹涌而来的海水淹没整座纽约城,一艘巨大的油轮顺水的开进大街小巷,我们为之惊呼;当纽约出现南极的冰川,自由女神手中的火炬变成一只甜筒,我们被这样的特技所折服。
如此大气磅礴的制作,除了它的商业目的外,也达到了强有力的震撼人心的效果。
《后天》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电影。
不仅在它的画面制作上,也体现在它那提前为人类敲响的警钟上。
正如导演所说:“问题就是在于这样的事并不是耸人听闻,这样的事真的会发生。
”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
今天我们享受着环境所带来的舒适生活;如果明天我们肆意的破坏环境;那么后天就是末日浩劫!
这是一部可怕的电影,这又是一部真实的电影,而且还是一部值得人们关注和思索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一连串异常的灾难:冰雹、洪水、冰川、地震、海啸、火山喷发……使观众惊心动魄,目瞪口呆。
北极冰原崩塌了;像足球那么大的冰雹在东京从天而降;超巨型的龙卷风横扫洛杉矶;高涨的海水涌进了纽约,连大货轮都漂进了大街;大冰暴袭来,整个大都会陷进冰雪堆里,自由女神像被冰雪埋了半个身子;人们无处可逃,遍野是冻僵了的尸体……全球面临陷入一万年前的冰河世纪的危机。
近几十年来,全球由于人口猛增,工业迅速发展,环境遭受人为的破坏,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的含量急剧增加,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据预测,今后50年,全球气候变暖将导致全球性气候异常,南北极冰层厚度减小,一些岛国被海水淹没,大量物种灭绝。
近些年来,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频繁出现,来势汹汹,使全球不少地方出现灾害性天气…… 影片中的异常灾害场景,绝非危言耸听或荒诞幻想。
影片叫《后天》(TheDayAfterTomorrow),这个“后天”是指不久将来的某一天。
人类如果再不重视和控制温室效应,这一个“后天”就要到来。
为了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给人类造成更大的灾难,联合国曾于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就发达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成协议,即《京都议定书》,规定39个工业化国家在2008年-2012年之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其中欧盟减排8%,美国减排7%,日本减排6%……中国虽然只是发展中国家,也参加了。
然而,美国布什政府却拒不执行《京都议定书》,这使得《京都议定书》成为一纸空文。
美国这一举动遭到了世人的强烈反对。
因而《后天》并非一部灾难片这么简单,它不但具有很大的真实性,而且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现实意义。
影片对美国政府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谴责,甚至借片中美国总统之口向全世界人民道歉。
影片自然受到白宫的反对,但在美国却未映先红。
让每一个人都来关心和爱护我们人类的家乡———地球,让“后天”永远不要到来吧。
看这部影片带给了我强大的视觉感觉,电影讲述的是在美国发生的一次灾难事件,气象学家霍尔教授曾在演讲中预言过世界将会遭遇一次灾难但是没有人相信,在未来的几天内就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恶劣的天气状况,这使得在美国境内发生极端天气而且损伤惨重,更严重的是海平面的上升淹没了纽约市,而且气候急剧下降使得城市被冰雪覆盖。
通过这部电影让世界的人认识到不能随意的浪费资源,要保护地球,而且在危机关头也体现了人性之间的关爱。
依然停顿 “我向我儿子承诺过,我将履行我的承诺。
”“我们刚刚收到预报,暴风雪正在融化。
”当两位科学家爬出帐篷,冰雪下的自由女神像依然耸立,可是却闻到了残破的气息;阳光下的曼哈顿城已经有些耀眼。
是的,冰川季过去了!
影片结束,脑子里依然回荡着这最后的画面。
当微弱的火光给绝望的父亲带来儿子生的希望时,当图书馆里孩子们疲惫的脸被火苗映红时,我们的心依然停顿。
总统在电视里总结这场灾难,人们在灾后回忆时带着激动伴着泪水,而我,思维依然停顿。
(一)科学家最先登场的正是他们。
可是,我却困惑不已。
这些为保护人类生态家园而奋斗的群体,为何是环境恶果最先的承受者?
是他们的研究工作不到位?
还是因为大自然要给予研究它的人以打击?
或者仅仅是我们的导演与科学家过意不去?
随着故事的发展,这些疑惑渐渐解。
科学是严谨的,精密的。
影片中的人类文明已经进展到能自由监测全球风云变化、各大洋水温变化的程度。
这些都是科研工作者前赴后继努力的结果。
同时,电脑与计算机操作系统已将人解放出来。
有这些不知疲倦,高效与很少出错的帮手在,科学家们可以自在的在一边支持自己的“曼联队”,可以睡到鼾声震天。
可是,为什么灾难却在这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节奏中悄然来袭?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灾难降临的日期与科学家看足球赛无关。
是的,当权威的分析断然得到以副总统为首的强势力量阻拦时,当黑色的汽车尾气在公路上公然肆掠时,当“全球变暖”只是一个口头符号在世上存在时,我们知道灾难的来临是必然的。
而科学家们,如果说他们的责任,我想,应该是他们在政治强势面前力量太弱,在追求经济追求利润的现代社会里太有点超然。
如果他们新发明一项赚钱机器一定会很快一举成名并且名利双收,可是《后天》里的他们不是。
在这里,高的智商与渊博的知识是无法收到太多认可的,为了科学事业牺牲家庭忽视孩子也无法换来过多的称赞。
世界顶级的科学家的儿子,智商超群,可是在追女朋友时,会在还没上阵就输给一个家里有钱的公子哥儿。
这样的一个社会,科学家呼吁的环保、节能、减排、灾难意识只能是无力的呻吟。
而当人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一切都太迟了。
(二)灾难中的人们 石头大的冰块将高度现代化的城市砸得稀叭烂;摩天大厦、时尚名车、豪华别墅在飓风的临幸之间变成一堆垃圾;国际化的大都市,高素质的人们,智慧的现代人创造的无数的建筑在海啸以排山倒海之势涌来时,哀鸿遍野,呻吟片片。
闪电阵阵,雷声哀哀。
整个一死亡之城。
在这个时候,再去讨论人们以前的罪过是不合时宜的。
面对一幅浩劫全景图,我们也只能随着剧情的安排去寻找洪水肆掠过的角落里的故事,要看看灾难中的人们不是为了嘲笑人类之前的无知与愚蠢,不是为了批评他们的罪过,而是为了从一个个小人物身上去寻找战胜灾难的痕迹。
是的,在灾难面前,人们是真实的;而人们真实的本质里是美好的、善良的、智慧的与不屈不挠的,这也是人类成其为世界主宰的原因。
看,在巨浪前迎面而上只为救回自己心爱的人;冰天雪地里,父亲毅然出发去寻找自己的儿子;即使全身浸在冰凉的水中,也要给父母报平安,也要替同伴向家人报平安;若大一个图书馆,素不相识的人们共同努力互相取暖,虽然焦虑与恐慌犹在。
只要是有人类的地方,就有火种,就能驱走一切严寒。
(三)我的思索无论如何,我只是坐在屏幕前;无论如何,我们的公路上汽车堵车还没到超过两个小时的长度;无论如何,那样的冰雪世界只存在童话般的梦境里。
电影只是虚构,会有夸张,以达到它的艺术效果。
但是,我却不能平静地在屏幕前待够两个小时。
在现在的社会,“全球变暖”四个字已经像“粮食危机”一样普及,各种会议各项研究数据每年都会频繁出现,人们的危机意识是有的。
可是,总的说来,这些概念还是有些遥远。
能源结构调整已经正在进行,新的能源与废气改造技术都在研究中,无疑前景是乐观的。
虽然我们在强调减少废气排放的指标上依然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这两个经济全球化下的概念,可是我们应努力迫使国与国之间放下架子,不互相推卸责任,而是各国的科学家与有关部门一起共商解决方法。
人类的明天无疑是光明的,但应建立在今天的各国之间,人们之间的互相担待之上。
而普通的老百姓,我们这些人无法像科学家们一样研究出一项新成果去战胜各种灾难,也无法人人都成为政治权威去号召更多的人加入到人类大计中来。
我们能做的,就是管好自己。
我们多乘一次公共汽车,少开几天空调,少一点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这些都是我们举手之劳的小事,可是我们加起来就在干一件为全人类,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的大事了。
厌烦新闻中的XX市镇发现XX吨石油;XX海洋发现XX吨天然气;XX星球发现XX中稀有原料···········东西是死的,人是活的,再多的资源也有用尽得一天。
可不可以节约一点?
夏天不适用空调,会被热死吗?
冬天不用暖气,会被冻死吗?
少开点车,少使用点一次性的东西,也不见你会缺胳膊少腿。
取之自然,返之自然。
前者是未经任何加工的天然资源,后者是多少废气废料废水倾入自然界中。
《后天》中,当飓风席卷了整个城市:当海啸覆盖了整个城市;当风雪降临了这个歌城市,我们不能再说自然造物者继续默中,它会暴怒,报复,它会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灾难中,流浪汉会将手中仅剩的食物给自己的爱犬;儿子会为了给父母报平安而在冷水中被侵泡;生还者为了生存下去能战胜一群野狼;超级大国的总统阁下为了平民的生命可以和邻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父亲为了遵守诺言可以在冰雪地中徒步上百里·········灾难来临时我们是怎样都躲不过的,那么在此之前都好好对待自然界,对待生活,对待亲人朋友。
如果,只是如果那天来临了,英勇就义!
借用一句《后天》中的台词,我从来没见过如此清澈的天空,当然这句话是人们在灾难后,有感而发。
《后天》是一部非常经典的灾难片作品,也是很多人的灾难片启蒙电影。
我第一次看《后天》的时候是在初中的观影课上。
每次只能看四十五分钟,看了好几次才把一部电影看完了,但《后天》带给我的精神震撼,不亚于在我心里掀起一场八级地震。
影片讲的主要是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导致地球再次陷入了冰河世纪那样的灾难。
影片的叙述主要从两条线展开,一条线是美国气候学家杰克与美国当局迂回周旋,想要让世界明白气候灾难即将来临。
另一条线是杰克的儿子山姆,他被困于曼哈顿的图书馆里。
一条线展现的是美国政府高层对于灾难的忽视,一条线展现的是普通人在自然灾害下的挣扎。
被困图书馆的一行人,只能靠着烧书来取暖。
很窘迫,很无奈,在人的生命安全被严重威胁的时候,尽管里面的书是人类精神文明的载体,是极为珍贵的藏书,都需要被揉成团塞进衣服里创造保温层,都需要被燃烧来取暖,都需要为生命让路。
电影里有一幕很有意思,美国人正因为灾难气候不断跨越边境逃生墨西哥,但电视上报道的却是墨西哥人不断非法移民进入美国。
明明百姓的生命安全都没有办法保证,政客们却依然想维持社会的稳定,极具讽刺意味。
而所有灾难片都是这样,人命如草芥般一波接一波被收割。
灾难面前,人都像是大海里划水的一只蚂蚁,翻涌的几个泡沫就足以致命。
云雨冰雹直击大地,通往天际的龙卷风席卷城市,滔天的海水漫过自由女神像。
大自然的怒火和咆哮宛如神明的诅咒,诅咒不听告诫的人类,以生命为代价赎罪。
事实上,不管自然灾害怎么发生,气候怎么变化地球都在那里。
地球刚诞生之初,地表温度超过1000摄氏度。
39亿年前,地表积存大量的水,慢慢组成海洋,地表温度降低,冷却到了70摄氏度。
7.5亿年前, 地球上剧烈的地质活动引发大量的火山喷发,短短数千年,地球温度骤降,跌至零下50摄氏度。
在6.5亿年前,整个地球被3000多米高的冰川覆盖。
6.35亿年前, 火山从冰层冲出,地球温度开始升高,冰层开始融化。
6500万年前, 小行星撞地球,地表温度升至275摄氏度。
4万年前,欧洲进入冰河世纪,2500米高的冰墙以每天30mm速度在整个北半球蔓延。
一万四千年前,冰河世纪结束,地球的气候逐渐变成今天这样。
不管气候怎么变,自然怎么变,地球是不会毁灭的,被毁灭的也只有人类。
而人类所要做的只是保护最适宜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仅此而已。
昨天的我们指望今天,今天的我们把希望留给明天,明天的我们看见冰封的自由女神像竟然在向我们挥手,到了后天,地球上就万籁俱寂,人踪悉灭了。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温室效应造成地球气候异变,全球即将陷入第二次冰河纪,北半球因温室效应引起冰山融化,地球进入第二冰河期,龙卷风、海啸、地震在全球肆虐,整个纽约陷入冰河的包围中的故事。
影片一贯延续了美国电影的大制作,视觉上的剧烈冲击,电影讲述的特别有现实意义,现在大气污染,汽车尾气排放,温室效应愈演愈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感觉冰川融化似乎离我们很远,遥不可及,影片中那个气候学家杰克·霍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难。
但他预测是一百年以后或者更久才会有较大影响,但是这个预测不被当局重视,当然不久就验证了这个猜测,印象中比较深的就是当时北美温度以每秒10度的温度下降,暴雪来袭,美国的标志性建筑,自由女神像都被深埋,影片中危急的情况,也有温情的流露,当时杰克博士的儿子一行人被困在一个图书馆里,这个博士告诉他们别出去,坚持到他的到来,最后他们烧光了图书馆里的书来取暖躲过了这场灾难也等到了他爸爸的到来,大家获得了解救,影片的最后是在皑皑白雪上方终于升起了太阳象征着新的希望。
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
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的人们是幸运的获得了重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也有所警醒吧,不要让电影中的悲剧重现,应该更好的爱护自然更好的与它相处,在这方蔚蓝色天空下更好的生活下去。
jake
还好
罗兰·艾默里奇“世界末日三部曲”帷幕:薄弱的剧本,无趣的故事。
女神像又 跪了。。
剧情 视觉都很不错
很久之后,回想这部电影,居然什么都想不起来了
在自然面前 我们的渺小 天灾顷刻间让那个城市变得寂静 后天 没有后天
The day after tomorrow I still will be angry to have wasted 2 hours of my life on this piece of shit.
比2012强多了
看完2012才看的,感觉弱多了。
看的时候没有觉得什么,看完几年以后才发现印象深刻。
每年冬天,我都会想起这部影片……
没得啥子意思
竟然没标过。小时候和奶奶一起去电影院看的。印象非常深刻。
在这片里发现了好多科幻灾难片的熟脸啊,是不是有一批美国演员专门演科幻片儿?估计跟导演也有关系,艾默里奇总喜欢在剧情塞一堆没有亮点也没有意义的小配角,美国之外的部分又做的太布景(这片里的日本是有多假),这片和2012一个毛病,剧情杂,节奏拖
场景赞~灾难下人类的挣扎、拼搏,父亲的不放弃,各种巧妙的想法和自救以及惨痛的代价。
每年冬天都看一遍,今年这冬天完全就是按照着这个故事在走啊。。
在电影院看这片真被吓了个半死啊。后来奔着导演去看2012,哎,烂的无止境
美國基本消滅暴民,人人都很nice……Do you believe in that?
灾难面前,最重要的是活下去。还有就是刺激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