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感觉没什么意思,可就是这样平淡的铺垫就总想看后面是怎样诠释母爱的,终于,都后半部分全程泪崩了,每个细节都是妈妈的用心,心全在儿子身上。
看这部电影让我想到自己的妈妈,趁现在可以珍惜,不要用来怀念,不要对妈妈大喊大叫没有耐心,能在一起的时候对她好,让她开心,也希望妈妈的妈妈能多陪老妈久一点,其实陪伴是最让人知足的了。
“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变成想念呢?
”看到桃桃公众号推荐,我就火急火燎地跑到几公里外的影院来看,一个小影院,一部早场的准备飙泪的冷门电影,果然是包场,嗯嗯嗯嗯再适合不过在此之前,我最期待《天才枪手》,但想了想,还是这部更为难得,质量有保证,排片量少,不抓紧看就没啦。
说来也是有缘(pin)份(wei)😏,今年金像奖得奖的几部片子我都看了,《树大招风》、《一念无明》、《幸运是我》,还有这部《我的妈呀》,提名了最佳女主角。
电影开头,66号公交车驶来,单亲妈妈带着儿子到乡下投靠外公,开始了他们一生的表演……故事并不复杂:在儿子心里,妈妈是个我行我素的骗子,一次不辞而别造成了他心灵难以愈合的创伤……多年后,儿子回到家乡,却发现妈妈时日无多,而她所有的任性其实都是用心良苦……😔相比《幸运是我》,这部其实并不那么悲情,老太太辛劳一生,但有儿子、儿媳、孙女陪伴,也算圆满。
尽管如此,我也有很多感动的点,比如喜宴时听到别人冷嘲热讽时小年握紧的拳头、舍不得妈妈时贴上胶布努力撑开的眼睛、看见妈妈怕鬼使劲浑身解数收妖的小道士……😂想来想去,其实我被儿子小年感动的更多,甚至觉得他老婆也特别棒(刚开始反感)……🤔为什么对妈妈反而没那么多泪点呢?
因为她爱骗人吗?
因为她不辞而别吗?
因为她总给人添麻烦吗?
不是的,都不是,其实是因为妈妈的“用心良苦”我基本都提前有猜到,除了许愿红包,诸如遗愿清单也好,离开的原因也好,牵手也好,唱歌也好,我都有猜到之后会呼应,成为泪点,所以再看到便不会那么感动。
所以,有评论说剧情有些程式化,我是同意的。
前面已经说过,这部电影提名了最佳女主角,但却败给了《幸运是我》的女主角惠英红。
我觉得这不是演技的问题,而是故事本身的原因,让女主的表演片段有些零散,戏剧冲突不够,而惠英红在《幸运是我》的片段却能让人记忆犹新。
🤔仔细想想,我已经看过好几部“古怪老头老太太”的电影了,除了这两部,《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准备去死》、《刺猬的优雅》其实都是,未来,我还会看《奥利芙基特里奇》、《0.5毫米》、《花落花开》。
我想,大部分人应该多少都和父母有代沟,在我们看来,他们固执又不可理喻,好像以爱的名义做了许多无用功的事,但我们真的足够了解他们吗?
每个人都会老去,学会和他们相处,就是和未来的自己相处。
最后,电影散场,静静生活?
(ノ°ο°)ノ去你妈的,请给我五分钟,在片尾曲中暗自啜泣……
每一个时间段的场景色彩拿捏得很好,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摄影师出身,。
剧情来说还不错,母亲的扮演者演技不用说,只是男主脸部同一个表情,这点扣鸡腿。
有一个最大的触点,当初为了母亲去文莱打工还债,把小年寄养在姨母家,当还完债时再把小年从姨母身边接走,情感的惯动和突然间的无所适从,那个场景真的有些残忍,很有感触。
不太喜欢母亲站在雨中,茫然惊慌的剪辑不太适用。
不能说导演拍了一部多么牛逼的作品 画面有多牛逼 但是导演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很用心 很真实 比如儿子画的母亲的愿望 比如母亲每次去拜观音时的字条 又比如那个久违的牵手 曾经的儿子那么粘着母亲 长大后却那么冷漠不过有些情节的处理会比较突然 比如结尾的雨 突然又晴了 我知道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但当时看的时候会觉得很刻意 这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故事 但也同时伴随着欢笑可能是导演不希望把片子拍的苦大仇深吧 虽然一提亲情类电影总是充斥着病魔、痛苦 与子女之间的矛盾等等 可能不会让观众看得那么舒服导演在“苦大仇深”中加入了很多轻喜剧的元素 没有很搞笑 但足已舒缓一下心情片中用了大量篇幅去描述母亲与儿子的疏远 亲情被撕开了一个口子 随着时间的流失 裂缝越来越大 好像怎么填补都在继续流逝慢慢地亲人好像路人 望着互相的背影 渐行渐远 又好似连着一条不知道还能再撑多长的线 没有弹性 然而只要你愿意 顺着线 无论多远 路途多崎岖 他们还是可以找到对方这好像就是所谓的骨肉相连吧 母亲的疑神疑鬼 迷信封建 三个愿望 把母子重新拉紧不得不提一下 鲍起静老师演的真的很好!
我不太会用言语评价一位演员的演技 但其中一幕儿子像当初母亲一般不辞而别时 母亲站在做好的一桌饭菜前 她追出去时 那一刻的眼神 就仿佛你离家时 你永远也看不到身后父母脸庞上的泪水 如果你能感受到鲍老师当时的情绪的话 应该会有心痛的感觉总体来说 在大荧幕上看一部粤语片 挺好的 看这样一部亲情片 是舒服的有部分泪点地方 如果你如钢铁般男儿有泪不轻弹的话就不必备纸巾啦~
年轻时候的女主很漂亮,有点邓丽君的甜美~~演技也很自然。
说到影片,感触很多,大部分人总因为忙工作赚钱养家之类的事情而很少陪伴家人,沟通也少,但是两者只能择其一吗?
我现在还不大,比较偏理想化,但如果真的是这样,找个特定时间,适当陪伴家人也是可以的吧。
我不喜欢影片后半部分,其一是因为老年的女主神神叨叨,个人因素,演员还是很喜欢的,还有就是很不喜欢男主的态度,也许是因为只有当事人才更能体会那样的感觉吧。
所以,沟通真的很重要,母亲可以因为孩子父亲欠债不得不独自打工还债,而欺骗不亲自照顾儿子,但是他慢慢长大了,能不能有什么方法可以去照顾一下对方呢?
小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我知道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适当的时候献出适当的爱并不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
所以,天大的怨恨,都在死亡前的那一刻化解了吧,因为那些都不是事儿。
珍爱身边的人。
老公和父亲都为她带去了巨额的债务,她坚强的活着,一还就是几十年,她用一个个谎言欺骗儿子,应该是不想让儿子知道她内心的苦吧。。
可不知内情的儿子因为母亲的离开记恨了许多许多年,他恨妈妈的离开,他从一个粘人的孩子变成一个逃离的孩子!
最后因为母亲的病,他们才找回了从前的那份母子之情,这里要特别对鲍起静致敬,尤其是儿子口中说着不会送她去养老院,但还是出尔反尔后,她现在养老院门中望着门外要走的儿子,抓着栏杆的手一紧,泪水一流,这一幕真的让我感觉好似这一别就是两个世界的相隔。。
故事略显老套,但是影片想表达的东西确实缠绕在每个人身上的问题。
除了那些极端的例子外,有多少父母是真的舍得离开自己的孩子那?
同样的,有多少孩子愿意背井离乡和父母分开那?
看着他们一天天变老,总会特别害怕,总希望时间可以在他们身上走得慢一点,希望我们可以多一些相处的时间。
影片中的一句台词特别棒“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让它变成想念?
”,在还能珍惜的时候,多珍惜吧,不要让一切变成遗憾和后悔!
父母和孩子之间总会有矛盾,别放在心里,说出来,甚至吵一吵,也比一直埋在心里误会下去的好,可能吵一吵事情就过去了,但如果深埋心底,那或许就是一辈子的互相折磨了!!
在还能的时候,互换一下身份,从他们牵着我往前走,变成我们牵起他们向前走。。
走到尽头!
01当听闻姨妈过世时,他没有哭;当得知母亲得病时,他没有哭;但当她听到女儿,一本正经地对着他说,“我要一辈子都牵着爸爸的手”时,他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眼泪,放声大哭起来了。
年少时,他被母亲从香港带到陌生的马来西亚,和外公一起住。
那时的母亲整日在外工作,没有时间陪他,他只能待在家里和不苟言笑的外公在一起。
后来外公去世,母亲要去文莱打工,只能让他寄住在姨妈家。
说好的会很快回来接他回家,可母亲这一走就是好多年,而他还偷偷地看着日历数日子,日日盼,夜夜想,等着母亲来接他回家。
直到有一天,姨妈对他说,“年仔,你妈妈来接你回去了”。
看着眼前这位熟悉的陌生人,他沉默了。
在他的记忆中,除了母亲忙碌的身影外,就是小时候陪母亲去拜观音,而每次母亲都会让他去把风,然后母亲把写好的愿望装在红包里放在高处,据说这样观音菩萨第一个就会看到她们的愿望了。
“这一次不知道又要写多少个号码了?
”年少的他总觉得母亲每次来拜观音都是为了祈求买的号码能中头奖。
在他的心里,母亲是一个爱发脾气、一声不响就丢下他走掉的母亲,他心里多少有些埋怨母亲的。
所以他没有事先和母亲商量,就自己决定去香港读书。
说好只是在香港读书四年,可他这一去也是很多年。
母子一场,怎知也是聚少离多。
02再次回到马来西亚时,他已经在香港毕业工作,结婚生女了。
此时的母亲已经年老,但他并不是为了母亲回来的,他是来参加姨妈的葬礼。
他本打算葬礼一结束就离开,岂知一个来自医院的电话改变了他的计划。
医生告知他,母亲体检时被发现已经是癌症末期,时日无多了。
而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他才发现母亲一直珍藏着他年轻时许下的“My Mother Wish List”,也是在帮助母亲实现愿望的过程中,他才得知母亲以前每次来拜观音时放在红包里的愿望都是为他许的,比如“请观音菩萨保佑远在香港的年仔,人缘好,人见人爱,能得到贵人的帮助,三餐温饱,事业有成。
我李好将会每年来这里添香油,上香来报答菩萨”、“年仔今年犯太岁,请观音菩萨保佑年仔逢凶化吉,出入平安。
如果可以的话,我愿意减寿十年。
”
故事的结局,他还没有来得及帮母亲实现“My Mother Wish List”上的所有愿望,母亲就走了,这一次是永远地走了。
留下他和那句他对母亲曾经说的话,“我要牵着你的手,永远都不让你走。
”
下次是哪次?
永远有多远?
人生有时真是讽刺,大家都身体健康时,不好好在一起,等到年老体衰时才若即若离。
可以珍惜的时候,为什么要变成想念呢?
03观看影片“我的妈呀”时,几次被戳中心窝,想起小时候自己和父母的一些事;我从高中开始住宿,每周回家一次;接着上大学,每半年回家一次;如今工作多年,常年在外,但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回家一次。
从高中到现在,我每次回家,父母都会额外加菜,生怕我在外面过于节省,不舍得花钱买好吃的。
此外,我每次离开家,我的包包都会装满各种父母准备好的好吃的。
我身在哪里,父母的挂念就在哪里。
记得读大学时,有一次西安发生地震,父亲看到新闻后立马一个电话过来,问我所处位置是否波及?
还有一次深圳坪山发生山体滑坡,而我在宝安,但父亲电话中还是要询问一下,确保我是安全的。
在父母眼里,我们永远都是孩子。
在父母心里,子女之事无小事。
人生在世,常回家看看。
忐忑不安,生怕领不到票,抓准了大部队,一切变得顺利。
《我的妈呀》用片中的话来说,就是太戏剧化,赚足了大家的眼泪。
李好是个沈梦君式的人物,年轻时霸气蛮横,年老时粗野无理,但是脸蛋好看,青涩秀气,神似大S;小年,粉雕玉琢的人儿,懂事,乖巧,一面看不惯母亲的泼皮耍赖,一面期望永远牵着她的手。
虽然姨妈待他亲如儿子,但他终归还是外人。
在他一次次地听到汽笛声飞奔而去扒栏杆时,他的内心是苦涩的吧——“无人问我粥可温,无人与我立黄昏。
”每每失望,小年终归忘记了母亲的样子,习惯了姨妈的亲情,再相聚时,已是陌人。
母子之间的感情浅薄至此,阿年的心中多少是有些怨恨的,也就刻意疏远,母亲只能垂泪懊悔……一方面,我觉得剧情挖掘的点不够,蜻蜓点水,应该更深刻些,否则前后的连贯性差强;另一方面,我又觉得这很现实,我们大多数人跟父母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小时候总归有些美好的记忆,但是也有些难以忘怀的痛楚,长大了若即若离,说不上几句话,到了关键时刻方显真情。
两位主角的演技很好,可能在他们眼角含泪,款款相望时,真的惦念起了家中的至亲吧?
否则怎么会这么逼真?这部片子不仅感动了演员,也提醒了观众:亲情无价,在可以珍惜的时候,何必要变成想念?龙应台的《目送》写得好——“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从来没有一种爱,相聚是为了离散,除了亲人之爱。
在能回报的时候,就要尽量回报,既然他们失去了追逐的能力,我们何不转过头来拥抱他们?即使互有嫌隙,但是血缘的羁绊难以斩断,当父母的皱纹爬上脸颊,当他们风华不再,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唯一要思考的,就是竭力尽孝。
阿年为了母亲驱鬼唱歌,是一种个性对亲情的妥协。
也许长辈庸俗市侩,他们追名逐利,他们贪生怕死,他们拿你炫耀,他们封建迷信,但是这又算得了什么?
为了他们开心,暂时放下身段,低下头颅,违心地做一些傻事,听一些傻话,又有何不可?我们总是对他们的叮嘱问候不耐烦,总是对他们的愚昧无知不理解,从心里就排斥起他们,与他们划起了一条线;却忘记了,时代的局限性就是如此,而他们所做的求神拜佛转发谣言一系列可笑的事,都是他们坚贞不移的信仰,只求我们平安健康。
没带妈妈了却心愿,是阿年的遗憾;若是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吾等也。
影片结束了,大半观众还不舍得走,啜泣拭泪声不绝于耳;灯光亮起了,众人缓缓站起,自发鼓起掌声……我相信人人心中自有一杆秤,群民的眼睛是雪亮的,光这一点,它就值得一看。
(PS:粤语版的一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就习惯了,原汁原味,挺好)
很喜欢这部电影的电影色调,每一个时间段的场景色彩拿捏得很好,让人怀疑导演是不是摄影师出身,。
剧情来说还不错,母亲的扮演者演技不用说,只是男主脸部同一个表情,这点扣鸡腿。
有一个最大的触点,当初为了母亲去文莱打工还债,把小年寄养在姨母家,当还完债时再把小年从姨母身边接走,情感的惯动和突然间的无所适从,那个场景真的有些残忍,很有感触。
不太喜欢母亲站在雨中,茫然惊慌的剪辑不太适用。
鲍起静变身乖张老太太,整日疑神疑鬼、惹是生非,把周围邻居都折磨的苦不堪言。
而黄浩然饰演的“坏儿子”和王菀之饰演的“世纪好儿媳”也是在老妈鲍起静的折腾下反复被“调教”。
轻松的节奏,配上鲍起静收放自如的逗趣表情,整个预告片透着欢快、幽默的喜剧氛围。
特别是最后鲍起静对着送子观音一本正经和儿子说“你还想要个弟弟啊?
可是我已经停经很久了!
”喜感十足。
美丽风景下,一个人的独自哀愁,孤独之下,参杂战争,环保,宗教的宏大母题,云山雾罩,看不清表象,也听不见背后的故事…
我不理解,也不想理解
我以为片名说的是电影,没想到是观众,厉害厉害,承让承让,这导演拍这电影纪念他爸,只能说他爸泉下有知可能真会觉得当初不如日木瓜。
还不错,鲜明的异域风格
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传统”,但还欠一些力道。
又一部“记录一个梦”式隐喻片,全名“云山雾罩,着三不着两,天上一脚地下一脚”
#25th-PÖFF 视听不错。
无论是魔幻还是奇幻还是科幻,本质不应是把故事做实和画面刺激的极致,而是给到充足的想象空间,从而探讨更广或更深的认知边界。期待一个Remux版本!
太美了
南美的高山区自然风光美如梦境。故事个人感觉包含了很多文化冲突的隐喻。如果选个好看一点的主角估计评分会高一点,但是感觉演员的畸形也是隐喻的一部分。太像南美洲被殖民的历史缩影了。
原谅我没看懂,剧情抽象,演员抽象,拍摄手法也很抽象。就是如此抽象的一部电影我却挑不出疵儿来。。。。
一个头好像被挤过的人,长的像动画片。独自在山上,照顾个盲人。
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
叙事太意识流,虽然故事大概能看到但到最后能记住的也就是视觉,这种片子实在就应该只出现在电影节上
从无序的生活中剥离出的静谧的70分钟后发现,世界消失了,这一切关我们屁事呢?我们真的存在过吗?
?阅读理解十级都写不出这样的剧情简介谢谢。
看不明白
#25 POFF# 平淡的故事,寂寞的父子,被遗忘的角落
男主出场让我眼前一亮,那张脸深深地吸引了我,燃鹅这是一本没有故事的日记。一星好评。
一坨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