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末世战争篇,而像文艺伦理片。
也许在2006年,这个有关于“人性”的道德伦理的电影还能引起不少人的共鸣,现在来看这片子,真没啥感觉,只想快点结束。
2027年,全人类绝育18年了,全世界就存在两种势力,政府和反动份子。
这时候,一个黑妹怀孕了。
18年来第一个人类之子……最后这个电影也没有解释这个孩子怎么来的。
原来《地心引力》和《潘神的迷宫》都是这个导演拍的啊,同一个调调,怪不得我看得这样昏睡。
导演本身也不相信“人类之子”可以拯救人类却非要用一艘“明日号”把希望强加在观众身上因而显得有些矫柔造作贯穿于影片中的暴力是由绝望和恐惧所引发的可当“人类之子”的哭泣响彻云霄时,屠戮也并没有停止或许这才是导演的本意
当所有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那么传宗接代物种繁衍都将会停滞,存世的人将会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代人,而人类这个物种将会从此在地球上消失,难以想象的残酷,但是却极有可能真实上演,导演把这个题材搬上大荧幕,让人类的危机意识时刻警惕!
影片中的非洲女孩肯成为了18年来第一个成功生育的人类,这也将会是人类物种延续的唯一希望,所以不难想象从战场中传来那一声孩提的哭声将是多么的震撼,枪林弹雨也为之消音!
从绝望到希望,得而复失永远是人类最大的幸事!
略带摇晃制造惴惴不安的长镜头看的太爽了,场面调度顶级,场景搭建的质感顶级(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啊)朱丽安摩尔打了个酱油,只是悲剧用成一个危机/代价的具象化男主演挺好的,跟closer里的变态医生完全不同,这次老实诚恳到最后难民区战场戏份,简直是顶级战争片吧,再加上顶级的长镜头,真没有哪个战争片打得过剧情和人物都一般,唯独拍摄技法突出,神乎其技,阿方索真的是技术型工匠导演为了children of men,所有人不惜生命万里送行舟黑人圣母,女性耶稣。
从大楼里出来那段,众人伏拜,耶稣降世,神性的力量英国成为世界最后一片净土,光荣独立,哈哈英国人总是有种仿佛还活在十九世纪的迷之自信耶稣是希望,既不属于zf也不属于反zf,而属于“明天”。
human project离群索居于亚速尔群岛,城邦/政治之外正是耶稣/神的居所。
那个弦乐好像是跟eva用的那首一样片子里是女性无法声生育,现实中近未来的隐患恰恰相反是男性可能会无法生育
不过是一些零碎的注脚。
(但也算比较全的版本了,为了方便锁定艺术作品看了很多外网粉丝扒的,也没我扒得全嘛……)太懒了不想写完整的作品索引格式,所以只写了简略版本。
(因为背不住艺术家的全名和生卒年哈哈)
00:07:50送子鸟,鹳,仙鹤。
后来Jasper的笑话中也有出现,这不是艺术作品,只是想用送子鸟开头。
其实Jasper的原型是John Lennon
00:18:10 背景墙上的涂鸦是Banksy的Kissing Coppers
Banksy, Kissing Coppers (2004)
00:18:25 最难找的两幅画了,但总觉得眼熟所以想翻出来。
左边那幅太糊了,看构图和动作我倾向于是利皮的《圣母,圣婴及两位天使》,但仔细看似乎又不太像。
右边应该是拉斐尔的La belle jardinière 。
总之应该都是相关题材的画作。
Filippo Lippi, Madonna and Child (c. 1450-1465)
Raphael, La belle jardinière (1507)
00:18:46 米开朗琪罗的大卫像,但是断了一截腿……这段对话里提到米爹的另一个雕塑《哀悼基督》被炸毁了,这句话后面有呼应。
00:19:26 背景墙是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关于战争的艺术作品中最伟大杰作吧(算是某种公认了吧)。
00:20:40 这个没有人能忽略,窗外飞翔的猪……当然是致敬Pink Floyd的充气猪,但充气猪不仅仅是Animals专辑封面上出现过,PF经常在巡演中使用充气猪做道具。
(懒得找图片了,害)
00:37:15 为什么Kee说自己怀孕不直接掀衣服,或者稍微比一下形状(像后面很多次一样),中间挡胸的手还换了一次,因为这里借了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
Sandro Botticelli, The Birth of Venus (c. 1484–1486).
00:50:08 这句Shantih Shantih Shantih倒不是什么艺术作品,应该是梵文中表示某种祝福的颂词,标出来是因为同样出现在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中。
01:24:10 之前提到被摧毁的米爹的《哀悼基督》,然后在战争区域里拍摄了以类似姿势失去儿子的母亲。
虽然艺术作品被摧毁了,但历史仍然以某种形式重现。
Michelangelo, Pietà (1498-1499)
01:35:34 背景墙的一部分是《格尔尼卡》的拆分重构。
Pablo Picasso, Guernica (1937)
01:36:24 用送子鸟开头其实就是想用送子鸟结束……片子里还有好多零零碎碎的细节觉得应该是有出处的才对,特别是一些莫名给的特写。
也许之后发现了再断断续续补充吧。
(如果能发现的话。
)
“二十年后,女人将不再生育,没有孩子,没有将来,没有希望,但一切皆可因心跳的瞬间更改。
”我在IMDB上给了这部电影9颗星(在豆瓣上当然要给5颗),自认为是毫不吝啬了,因为真的觉得这部《人类之子》相当值得一看。
有几个比较明显的理由:如果和我一样最喜欢四部哈利波特电影的第三部,那么不妨在这部片子里延续一下那种融合于暗蓝与暗灰的色调中铺陈的画质给人的特别享受。
关于导演眩目的长镜头技术自不用我多说,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片混战中(好像就是在我听到了两声惊艳的汉语“快走,快走”之后Theo躲藏的那个镜头),画面上忽然很不谐和地一条斜线溅开两滴血迹。
我当时心里还想,怎么不赶快把血擦掉,这样不是很假,一下就让人领悟到自己终究和片中人相隔一个镜头之遥,达不到让观众身临其境的效果?
后来想这带血的摄像头晃动了这么长时间,八成是导演刻意要泄露给观众:哦,原来他是用这么一种方法拍摄影片的。
声音的应用和贯穿于影片始终而出现的动物也十分值得一提。
我估计英国人美国人自己在电影院看这部片子时,那些背景中难民念叨的五花八门的语言也没有用英文字幕翻译出来,而只是以“speaking foreign languages”代之。
在一个人类正走向一个一个灭亡的道路的世界,动物倒是丝毫不见减少,相反还常常看上去比人要显眼的多。
或许上帝只是将这种神秘的惩罚方式施加给了人类?
导演安排了这么多猫和狗的出场自然会有他的用意。
这里值得再次强调的是,在影片中令人敬畏的奇迹下出生的孩子是个黑人,而且,呵呵,是个女孩哦。
我一向对主张女性权利的男性很有好感,因为觉得他们很客观,不是像大多只习惯于本位思考的那些人。
所以这么一来,阿方索更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印象。
然后,我觉得最重要的最值得看的原因是,就整部片子涉及到的政治,宗教,社会内涵来说,导演的思想深度(当然,原作者功不可没)绝对不亚于他维系金饭碗的技术,至少在这部影片里是如此。
当然,观众会不可避免地揣测导演与编剧的用意。
我看到有些人的发散思维真是相当的强,说这是一部anti-gay(反同性恋)的电影,原因是人类要繁衍后代非借助异性之间的力量不可,这点当然不适用于同志,而影片讲的恰好就是人类无法继续繁衍而面临灭亡的危险。
嗯,不管怎样,反正我觉得我自己是怎么样绕也绕不到这一点上的。
我的感觉是影片的主题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我是指,任何种族和任何派系,包括英国政府,难民,FISH组织,最后那个Tomorrow号上的组织。
导演并没有塑造一个好莱坞式高尚而且圆满的结局的意思,不然为什么我看到最后还是一点都舒畅不起来?
孱弱的女人抱着啼哭的婴孩,对着吐完最后一口气的护航英雄,大雾弥漫中看到一艘像海市蜃楼一般的船,船上的人形象朦朦胧胧的好似很光辉,然后影片便戛然而止,这个。
感觉是说不出的怪。
大概我太习惯把一些隐晦的细节和自己周围的现状相联系了,我就觉得看到那些自视甚高的英兵我会反感,看到那些可怜巴巴的难民也没有好感,那个看上去颠颠的FISH组织里的成员我就更不喜欢了(不喜欢的程度甚于对英兵)。
我对影片里每个帮忙的人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怀疑,除了Theo。
按道理,我一向还自诩对弱势群体深有同情呢,那么,至少我对影片里面得不到合法地位的那些人还是应当比较有感情的吧?
可是事实是没有。
我更是一点都不同情Luke那派人。
最记得Luke要死的时候说的那句:“她以为这样会有和平,她错了,我们没有尊贵怎么可能会有和平?
”每个人都为自己应有的尊贵而奋斗,这本是这个世界亘古的高尚真理,只是太多人在追求自己应有尊贵的过程中忘记了自己最初的高尚目标。
那个婴孩本来确实可以在Luke等人心中象征每个人无论族群,都享有崇高的尊贵这个美丽的梦想,可在中途还不是沦为他们为获取权力的利用工具?
逾越了基本权利的路标直接想攀爬权力的高峰,他们其实是在追求尊严的过程中已经否定了自己的尊严,和政府那些掌控着大权便飞扬跋扈的人在本质并无多大区别,因为难以保证这些人得到了尊荣之后,一直在膨胀的欲望会不趋使他们重蹈掌权者的覆辙。
口号式的对立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引发更多混乱,就像电影里演的一样。
如果说电影里真的在哪里有闪现希望的话,那不是在见到孩子时难民的祷告声中,不是在英兵见到孩子的惊叹声中,也不是在缓缓驶近的Tomorrow号上,而是在Theo最后焕光的眼神中。
我相信只有心底的爱和善才能给予一个人这样的眼神和这样无畏的行动。
我在想,人要怎样才能在追求自我尊贵的过程中不因诱惑而迷失?
或许惟有心中还存有真正的爱意和善意人类才是真正有希望的。
其实我想这也是导演给了那么一个结尾的用意:船上的人真的可靠么?
他们之后会不会也因诱惑为争夺这个孩子而引发混乱呢?
如果说上帝原本要让人类受到最重的处罚,那么让这样一个孩子意外地诞生就是他老人家大发慈悲再给人们一次考验一点希望,就看人们怎么去把握这个机会了。
这就是为什么不在最后塑造个众人簇拥着把孩子抱上船从而让人看到最后终于可以长嘘一口气的场面,导演更愿意让观众去揣度不同的人心将会导致出现怎样不同的结果。
当然,爱和善是属于精神境界上的,你或许会说那些物质上都得不到满足的难民,恐怕没有闲暇来思量这些吧。
尽管我一向同意只有生活条件比较充裕的知识分子才有能力最终拯救社会,也不对底层人民能够成为社会先锋抱太大希望,但是有些精神是作为任何一个想要追求基本的权利与幸福的人所必不可少的,缺失了这些精神,即使社会的某个时期会有改善的局面,但混乱将来还是会发生。
而且我相信只有心存爱意善意,依旧保有质朴之心的弱势群体才是真正值得社会上其他进步人士帮助的。
理想主义的知识分子一腔热血注力的对象最后若变为冷血者,那才是噩梦的开始,恶性循环的循环。
所以,在《人类之子》中也许更应当引起我们反思的是在解决种族和阶级的歧视中暴露出的前提问题,我们常常是在为人类最高权利的奋斗过程中忽视了这些问题而直接跳到下一步。
这部影片在某种程度上正展现了这些问题,催人敏感。
最后不得不说一下,月亮处女座的Clive Oven真的是非常非常有魅力,真是不知道为什么到现在还只是让他在二线与一线之间徘徊,现在只能期待四十出头的他大器晚成啦。
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人类之子》:末路里的希望 □文/火神纪 在我们绝望的时候给我们半点星光; 我们将固执地以为,那就是一整个太阳了。
后来的物理老师告诉我,每点星光其实真的就是一个太阳。
——火神纪。
题记。
凭借丰富的影像风格,《人类之子》足以让你全神贯注。
如果有一天,人类的繁衍生息停止了的话,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呢。
基于这样的假设和一种悲怆的基调,这部电影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最后一个出生的孩子,成了公众最关心的人,于是也成了最耀眼的明星;对公众来说,那是最后的希望和最厚重的期盼,因为拒绝了给自己的Fans签名而被无法自制的疯狂崇拜者刺杀而死,这让整个世界陷入了更沉重的绝望里。
这样的一个开始,让这部电影自始至终弥漫在一种疯狂的绝望里。
所有的人都将死去,当人类停止了生产,那么人类不管所创造的文明和历史如何辉煌,那么也不过百年了。
随着最后一个人类的死亡,所有的一切也都跟着一起消亡。
于是地球又将进入又一个漫长的洪荒时代,在我的假想里,我们将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尽可能地保留我们曾有过的文明,直到另一个物种经过漫长的进化之后开始有了比较高的智商,而那个时候如果他们发现了我们的遗迹,我们的文明将被他们破译,我们就成了他们的史前文明或者上帝和天神,又或者哪一天有地外生物路过地球的时候发现了我们曾生活过的痕迹,于是我们成了他们的地外史前文明或者成了他们对末日的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和改进他们自己生活模式的参考样本。
还好,这部电影还没有如同我那样绝望,至少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好的希望。
悲观派的科幻电影在整个科幻电影里所占的比例似乎也是比较高的,而这部电影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悲观派科幻电影。
这是人类对于未来的担忧以及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加上对现在这种只求发展而不顾及后果的总体趋势,越来越繁华的现代化发展建立在越来越严重的环境破坏以及越来越无规划地开采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
在乐观派眼里的未来是,人们总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人类也有足够的智慧去改变所有应该被我们改变的一切,于是,明天很美好。
悲观者所看到的却是一个即将破败不堪苟喘残存的地球,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人类的发展成了一个滚雪球一样无力阻止也无法逆转的自毁行为。
有一天,地球会不会因为人类自己本身而变得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呢,那个时候,我们将何去何从。
这样的反思都将更多地体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科幻电影里。
且不论乐观派或者悲观派的观点谁的更接近现实,带着乐观的愿望去看待未来总是更好的。
而科幻电影所做的是,在现有的科学理论的基本上进行适当的幻想,投射进我们的希望和担忧。
于是这决定了没有那种完全让人绝望的电影,人类的担忧再沉重,终究也会给自己留一个后门。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最年轻的生命逝去之后,另一个年轻的生命接替了他的使命,而更年轻的生命出生,更承接起了整个人类的希望。
穷山恶水之后,总会有一个幸福的彼岸和更圣洁的彼方。
中国人总说:柳暗花明又一村。
毕竟没有永久的黑夜,也不会有永远遮掩住天空的厚厚的乌云。
如何寻求一条通往光亮的前路,在科幻电影里,最后的救赎成了乐观派和悲观派共同的主题。
担忧也好,希望也好,绝望也好,不论最后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这样的电影都替我们预见到了,而因此,我们也将为我们所看到的那一切去进行返反思。
患得患失,我们总在不停地经历着希望和绝望。
所以,类似这样的科幻电影,不论是乐观主义或者悲观主义,都要比其它题材的电影更具有现实意义和积极意义。
与其终日忧心忡忡,不如趁着现在去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以及避开悲观主义所预见的一切奔往乐观主义替我们指定了的那个通往美好的方向。
这部电影里的假设并非不可能成真。
大气污染、环境被改变,最终带来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并不好预知。
而整个地球整体上的变化将给我们人类身身带来一种什么样的冲击,在人类的进化或者退化上将成为一种什么样的诱因呢。
这部电影走在一条悲观主义的路途上,给我们展现了一种可怕而满目疮痍的景像。
疯狂、暴乱、战争、驱逐、隔离、贫穷、颓废……然而电影也闪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当那个小婴儿降生并且走下肮脏而狭隘的楼道里,所有的人都变得安静,安祥。
整个世界只剩下一把清脆的婴儿啼哭声,对他们来说,这样的声音太陌生也太熟悉,太悦耳也太渴望了,如此脆弱却又如此坚定。
我总在想像,什么样的声音可以用“如同天簌”来形容,在这一幕里我突然明白了。
之前所铺张的肮脏、丑陋、疯狂、欲望,仅仅只是为了这圣洁一刻的闪光。
人们在哭泣,在膜拜,伸长了手渴望去接触这个将承载着整个人类的希望的婴儿。
打战的军人忘却了手中的枪和被赋予的任务,残暴的暴动分子也忘却了杀戮的欲望,贫困的人们忘却了饥饿和绝望的生活;不管是谁,循着这婴儿的哭声,人们都见到了最美的希望,他们会不自觉悟地给这个刚降生的婴儿让出一条通往光明的前路。
这也许是这部电影里最感人的一幕。
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慈爱的悲悯。
至少在那个时候,我们也许也将如同他们一样,这是人类赖以生存并发展至今的一种默契,所有的人,不管是什么样的身份,在最困难的时刻,为了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目标,所有的人都会做出同样的事情。
我不知道那艘小船是否通往一艘更大的装满了希望的诺亚方舟,更重要的是这种闪烁的光亮。
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光亮,我们在磨难中一路走到现在,走过所有的那些阴霾和幽暗。
心怀鬼胎的各色人等,以及为了整个人类努力至死的勇者,所有人的所有希望:传承、繁衍、生息,没有了这一切,我们也将什么都没有了。
末路里的希望不仅仅只是希望了。
更多的时候,那成了我们所有的一切。
不只是我们,是整个人类传承的所有一切。
2007-04-29;丁亥年甲辰月癸巳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Children of Men》 ■译名:《人类之子》 ■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ón) ■主演:迈克尔·凯恩(Michael Caine)、克里夫·欧文(Clive Owen)、朱丽安·摩尔(Julianne Moore) ■类型:惊悚、剧情、科幻、冒险 ■片长:114分钟 ■国家:美国、英国 ■语言:英语、西班牙语 ■发行:环球影业 ■上映:2006年10月18日
电影所描绘的2027年,没有人还会在意避孕套带来的性交的不适,因为当时整个人类已经18年没有生育了。
世界在无望中疯狂了,许许多多曾经有长远意义的事情变得不再重要,战乱四起,硝烟遍布,英国是最后一方净土,大量难民涌入,但也已经濒临崩溃的边缘。
主人公Theo也像行尸走肉般生活,直到有一天被一个叫做Fish的激进组织掠走,却惊见18年来第一个怀孕的女人......毫不犹豫地,我将它定为2006年度最值得看的影片。
人类为什么不再生育?
影片中巧妙的对此不做回答,但是像环境污染、基因变异、核子辐射等等这些每天都悬于我们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完全可以回答观众的疑问。
人类普遍身处的危险往往是电影喜爱的题材,也是观众关注的焦点,这说明危险带来的惶恐总是如游丝般缠绕在人们心间,无法消除。
我常想,这么多电影描绘这么多种人类灭绝的可能,总会有一部电影一语成谶。
不管是科幻片还是动画片,什么故事都是人类演绎的,只要是人类演绎的,就避不开人类的本性之真,本性之恶。
当年的《泰坦尼克号》轰动一时的原因之一是其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人之本性,《人类之子》也是如此,面对岌岌可危黑暗的未来,人们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争夺什么,面对奇迹般出现的婴儿,你将如何面对他,如何看待他?
当这个婴儿的哭声中止了隆隆的枪声,人们带着不可思议的神情望着她,甚至有的士兵一面划着十字一面跪下,真让人有种想哭的冲动。
一部好电影是不能只依赖于一个好故事好剧本的,拍摄的技巧同样重要。
该片场景的描写几无可挑剔,如果不是影片交待,你无法认出这是以整洁和秩序闻名的英国。
片中诸多镜头都是众人参与的长镜头,这是个难点,许多影片在这种镜头中惨不忍睹(中国大片的简单做法就是给所有非主要演员蒙上面具或者遮脸布),但该片做的相当出色,不得不佩服人家的组织能力。
长镜头也非常棒,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许多细节的妙处,比如那个孩子的出生,逼真得令人惊讶,比如那场摩托车与汽车的追逐战,不知道要花多少心思,比如结尾部分的混乱巷战,绝不输于那些以描写战争为主的大片,比如难民营的情景,真怀疑是如何做到的。
而电影气氛的掌控也精准到位,压抑和紧张时可以让你屏息凝神,为人物的每一个动作着急,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是从农舍里逃出来死活发动不了汽车的那一幕,还有Jasper被杀掉的那一刻,以及最后在海上摇晃的小船。
好电影的特质,就是他会花大力气去为一闪而过的镜头布景,如难民营,如街头的紧张气氛;会费尽心思的安排一句台词都没有的人物,如Theo表兄的儿子,他都没看镜头一眼,如Jasper的妻子,她只是坐在那里;会安排很多隐喻,如Theo这个名字,以及那个怀孕的母亲开玩笑说“我是处女”;会用情节而不是大段大段的台词来讲故事。
http://logten.iblog.com/post/3742/280118
剧情依托答辩逻辑自相矛盾人物毫无力度 ok人类18年没有一个新生儿最后怀孕的是被zf驱逐的难民 之前因为怀孕四处躲避战火最后抱着人类之子出来所有人都停火祈祷一片和平早干嘛去了???
我就是不理解Jrasp和Julian的牺牲(Faron男主结尾的死我就不说了为了殉而殉) 本影唯二的稍微正常点的人 开头殉了一个刚过半又殉了一个(Jrasp真是本片唯一立体点的人物了) 然后在扯淡的路上就一去不复返了 Syd突然的行为到底是为什么啊???
最后因为一个孩子所有人都让路了之前的一切都是为了什么啊???
我能理解他想骂zf但你把矛头集中在难民问题上完全就是隔靴搔痒啊 说是反乌我一定没看出反在哪了反而最后创造了一个乌托邦(funny的一点是Faron的屋子甚至挂着mzd思想万岁(.....) 因为孩童联结起来放下仇恨放下枪火的人们 但这个做的又比M就是凶手差多了 那部对群体意志和大众心理的思考才叫精彩 以及整个节奏都相当诡异不适跟你吃饭扒拉两口去跑趟厕所在扒拉一口出去晒会太阳似的重点情节完全没有突出将近两个小时塞不下这么多东西就不要硬塞啊?
再讲主题 感觉和我当时看Youth Without Youth很像 都是什么都想讲最后什么都没讲好甚至该讲的也没讲 唯一可取的一个地方是zf公开发放suicide medicine这个点 其他针对难民的极端政策就相当扯淡了 Faron的孩子是死了这跟他的信念破碎有什么关系啊???
Julian不照样坚守吗?
前面埋了那么长的伏笔轻飘飘几句解释就过了 还有这个强行zzzq人类的希望的黑人女性原恐怖组织领袖也是女性问题这真的典型白男视角 看上去女性是重要了最后被保护的被同情的不还是她们 最后英雄救世主不还是白男 最恨厌女还搞这种虚伪至极的东西我生平最讨厌这种惺惺作态站在高位的施舍的所谓维权 吐了
有三个长镜头最nb。
第一个是小车五人追逐战,封神镜头。
车上的五个人各有各的心事,但也都对未来抱有希望,仍然能调情说笑,直到林子里突然冒出来一些不杀死你誓不罢休的人,一颗子弹正中你爱人的喉咙,你才知道自己选择踏入的是怎样一个世界。
故事基调由此开始狂飙,从城市市民阶级麻木、摆烂的自怨自艾、死气沉沉,到难民营里真枪实弹、以命相搏的赌命厮杀,人类的毁灭不再是一个在几十年后等待的让人逐渐消磨意志的死线,而是眼前关乎生死的真实问题。
第二个是穿越战地。
以男主在战地里顶着狂轰滥炸和枪林弹雨寻找产妇和婴儿的视角为线索,淋漓尽致地描绘了一个残酷而真实的战场。
飚到镜头上的血迹简直神来一笔。
第三个是男女主拥着婴儿缓缓走下楼,沿路的难民纷纷朝着这个稚嫩而崭新的生命献上祝福,沿路扛枪的士兵也纷纷为其让出一条路。
他们看向这个婴儿的眼神是那样真挚、向往、满怀对生命的敬畏,仿佛为了这个稚嫩的生命他们愿意献出一切。
但是下一秒,怀抱婴儿的母亲还没有远离战场,一颗炸弹就在她们头顶炸开,战争继续,战场沸腾。
这个新生的生命是人类苦等了18年的奇迹,为了向这个奇迹表达敬意,血腥的战场愿意静默一分钟。
对生命虔诚的人,也可以毫无负担剥夺别人的生命;追求希望的人,也可以亲手摧毁别人的希望。
汗颜
了不起的镜头
中途看不下去了
看到一般就没耐心了...
太可惜了,多么好的设定,故事竟然编成如此乏味。摄影技术好有什么用,勿忘初心。
没有儿童的世界竟是如此混乱不堪~
创意倒还行,可惜挖掘的浅了。
一个颇为沉默的主题让镜头语言给化腐朽为神奇了
结局有点悲凉
在逃亡中,婴儿出生在了一个难民营里。刀枪当前,保住人类最后的希望,成为蒂奥心中唯一的信念
恐怕是最优秀的所谓『科幻电影』了 难以忘怀的一部电影 看了才理解两个电影元素:高智商 长镜头 更难忘的绝妙的政治隐喻
Completely bored me out of my mind
9.1 大荧幕重刷,哭崩了。牛逼的不仅仅是炸裂的音效设计和一个个调度极为复杂困难的长镜头,更是无时不刻不在塑造的绝望末日氛围和乌托邦社会。卡隆成功的将科幻,宗教和存在主义哲学混合在了一起,为了人类的希望,所有人都可以奋不顾身。
好吧,很有末世感的镜头
片子的真實感是強烈的。情節内容畫面讓其很難成爲賣座片。但卻有好電影的氣質。
就喜欢这种 最后犹如圣子降临的感觉。
不够激化,不够深入,不够吸引
阿方索·卡隆代表作,威尼斯技术大奖。1.细节精湛,表演也堪称完美,残败黑暗的末世氛围直击人心。2.卢贝兹基的斯坦尼康与导演神级调度:26~30,1h23~30m的车内与巷战长镜。3.开放式结局:浓雾中的"圣母与夏娃",明日号巨轮。4.每件事都是在信念与机运间的奇妙争战。5.飞猪,假肢大卫,格尔尼卡。(8.5/10)
电影后半段的一个长镜头可以算得上是一个经典了。
那么大成本,出来的效果差强人意,片子的核心没有问题,但是故事很糟糕。占有了小孩就是占有了全世界,那个黑人领袖哪会跟他们瞎扯那么多,直接三枪崩了主角和黑妈妈、吉普赛,用手机通知所有队友过来掩护,不就结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无穷无尽,那群军人就让他继续带着baby在枪林弹雨中走掉??ps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