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不存在彻头彻尾的绝望,却存在着彻头彻尾的孤独。
我是没有想到村上的作品可以被改编成电影的,倘若说那种乖张的想象力和内敛的深藏不露的气质可以被天马行空的剧情和平缓淡定的画面表现的话,那那种颇似自言自语的细碎式自白该如何散发其吸引力呢;于是因此《托尼瀑谷》在我看来成了一个略显沉闷的优雅叙事诗,画面稳妥清淡到容易让人产生困倦,而贯穿影片始终的旁白仿佛发条鸟一般不断在耳边回响——从这点上来说,影片简直极其遵从了原著。
我一直在考虑为什么导演会选择村上这样一部作品来映画化,无论是说到他初期作品的清新风格还是中期创作热潮爆发的诡异奇幻,或者是最后的回归朴实,都完全可以选择更多别的故事来搬上银幕,那么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出彩程度,或者说仅仅是渴望从迷宫式的回旋中获得出口都会比《托尼瀑谷》更容易让人产生兴奋的触觉,而对于非村上迷来说,看这样的一部片子可能是会耐不住那种缓缓流淌的节奏的,而坂本龙一波澜不惊的配乐更是直白无误地喻示着这是从头到尾都不会有高潮的影片,它所追求的就是在普通的叙述和日常景象中悄悄抓住你的心和感受。
然后我突然有点明白了,即便是这样一个淹没在他无数作品中的一个简短的故事,分解开看却是他所有欢喜要素的集合,而故事的主基调又是他脱离不了的琐碎,包括他言语的琐碎,大断大断跳跃说故事的琐碎,不吝惜详细描写生活细节的琐碎——影片里最后有一个镜头,托尼瀑谷一个人坐在厨房里,往玻璃大盆里的蔬菜色拉上撒调料,接着一口一口地咀嚼,我觉得这个镜头一下子打动了我让我完全感受到了那种深彻心底的孤独,他尝试着将能控制的感官和证物销毁吞肚,但最终却只能如同那旷然的储衣房和不再剩下一张旧唱片的空房间那样,永远并真正地品尝到了那个味道。
孤单乖僻的男人这样的主人公向来是村上的最爱,桀骜不驯地活在世上却和大多数地道的人格格不入,身上充满了孤独的气味却能吸引各式不同的女人。
这样的男人在村上的书里截然是不存活在地球上的生物,用《舞舞舞》里一个不知名配角的话来说,就是:“你,回到月亮上去吧。
”托尼瀑谷即便不如他书中其他的角色那样特立独行,但对于事物外形精准的把握远远甚过感官感受这点来说,无疑已充分具备了“孤单”这样的因素。
这样的男人连笑一笑都会让人惊艳,然而他并不需要是好看的,只需要骨子里透出的那一种落寞和低调即可。
尾形一成的表演宁静朴实,很多时候感觉他只要站在那里定定地直视,眼睛里就透出排斥他人的气息,而说到外形,原著里的描写是“略微棱角分明的面孔,加上头发蜷曲,小时候他常被当成混血儿”,在开篇里很是能感受到他那种与众不同,但到了影片后半部分,逐渐变短的男孩头竟让人不知不觉和村上本人重叠了起来,仔细想来,村上的名言“文化扫雪工”和这不停地绘画机械图的男人相比,倒真的有在某种程度上的异曲同工,不追求任何个人创作的激情和感动,仅仅是纯粹地成为零件精确旋转的轨迹罢了。
美丽却总有缺憾的女人这也是村上书里热爱的元素之一,比如缺小指的耳朵模特喜喜,比如明亮脱俗却常常不由自主大哭的雪,还有皮肤黝黑的热情少女笠原May,这些女子无论是作为引导故事发展的主要人物还是为剧情推波助澜的配角身分,都增添了不少奇趣气氛。
村上对于女子美丽的描写,往往并不在于脸部五官的精致,而更倾向于身材的姣好,往往长相普通的女子,会因为“完美漂亮的腿形”而引起主人公的一见钟情,也由此我发觉宫泽理穗瘦削的身材真的太适合演绎剧中对购置衣物有着疯狂欲望的女人,每次出现都变换的整齐的套装,程亮的靴子和精心搭配的装饰,无不完美呈示着小说里说的“衣服也仿佛由于裹在她身上而获得新的生命”。
感觉上宫泽好像有一种沉默的气质,眉眼都是细巧的,言谈举止也都是规矩而分寸十足的,但这样看来很平实的女人混杂了剧中偏执和疯狂的欲望,很奇特的就有了一种沉默的固执;对于托尼瀑谷求婚不动声色的应允,对于解释衣物在她空壳的生命中所存在的重要性,而事实如此,时间终结的理由在此产生。
爵士乐仅仅从书中出现的大量乐队名称和唱片集便可知晓村上本人对其的热爱程度,而《国境以南、太阳以西》里的主人公索性操起了村上现实生活中的副业——开爵士酒吧。
在本片里,托尼瀑谷的父亲是爵士乐手,年轻的时候就离开日本去到上海展开自己的人生,而等到回国结婚之后,甚至连孩子的名字都不是自己取的而听从了一个美国上校的意见,他在托尼瀑谷的记忆和生活中,从未像一个父亲那般存在过,而托尼自己,也不知道身为一个儿子该是如何样子。
父子俩未曾互相理解过对方,抑或是托尼曾带着妻子去听父亲的爵士乐演奏,也仍旧是摸不着一点头脑,也许即使有略微的感触,也不过是误解的集合吧。
一直觉得爵士乐的慵懒是非常私人化的享受过程,无论是于演奏的人,还是于欣赏的人,这两者间不存在一丝联系,不需要双方的迎和或呼应,只要个体分别获得满足即可,完全的个人化。
最后那个被托尼雇佣,身形与他妻子相似的女子,小心翼翼地穿梭在庞大的储衣柜里,一件件试穿着那些典雅的套装和华美的尖头小皮鞋,终于忍不住跪倒在地痛哭出声。
她无法理解一生中从未见过的那么多衣服被整齐摆置于触手可及却属于他人的地方,正如托尼无法理解妻子曾经的疯狂欲望,无法理解父亲曾经的热烈爱好,他尝试着去理解去逃开孤独,但最终仍不过是孑然一身罢了。
也许人与人之间原本就无法互相理解,而无论有纠缠着再紧密的联系,生命的最终指向只不过是彻头彻尾的孤独?
原著里并未提到托尼给雇佣的女子打电话的内容,并未谈到他再一次尝试着摆脱困境的举动,然而电影里的托尼拿起了话筒,拨通了号码,铃声空荡荡地回响在没有人接听的寂然中。
从这点上来说,简直杀人于无形之中。
市川準的トニー滝谷#绝对算是神改编了,故事内容95%以上完全忠实于村上春樹的原著,旁白与对白也基本照搬原著。
(改编得符合原著不=电影质量)市川準这次的改编并非像有些导演那样,在电影中加入了自己对生活或是世界的理解和观点,村上如何用文字讲了这个故事,市川就如何用镜头讲。
这类型的改编电影着实少见。
最棒的是不光故事内容,连叙述方式都与原著一致,自始至终由左至右平移的镜头如翻书一般,是真真正正的“用镜头读书给你看”。
而故事中究竟包含了些什么?
正如村上所说,要靠读者自己来理解了。
故事始于用沙子堆砌战舰的トニー滝谷,结束于无法再被灌溉的那株仙人掌。
这是一个关于孤独的故事,关于一个人的故事。
トニー滝谷与他的孤独。
另:坂本龙一的音乐依然精彩,完美的还原了原作的节奏与情绪。
拍得很恰如其分,原本彩色的画面过滤成浅灰,对白相当克制,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比如片头托尼细细画出的叶子纹理,牢中父亲和换衣间托尼睡姿的一致等。
但感觉在人物塑造上有点单薄,但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的?
真想知道村上对这片子的观感。
有关孤独、有关欲望、有关婚姻、有关生命,有关救赎。
清淡节制,温吞唯美,就算有很激烈的暗涌,也只是以娓娓道来的方式述说。
仿佛无时不在的风声呢喃,是在你耳边低吟浅唱的电影。
它过滤或者说荡涤掉了生活/生命的一些腌臢不堪、爆裂凶恶,将男女主角化身为两只在玻璃柜子里旁若无人细腻行动的昆虫。
是的,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孤独,无论这种孤独来自原生家庭,性情气质,还是物质欲望。
而所有的孤独最后都会变成城堡,拘禁我们,同时也保护我们。
为了释放这种孤独,实现内心的平和安定,我们会在尘世当中寻觅自己的救赎——东尼选择工作,惠子选择衣服。
衣服是容器,既包裹着我们的身体,也收容着我们的灵魂。
它是欲望的显影剂,也是孤独的漂流瓶。
最后不得不说,宫泽理惠真美啊,身着各式洋装有窈窕曼妙的美,穿着简单白衬衣有清水洗尘的美。
静水流深的美,婉约古典的美,是那种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的美,美得镜花水月一场空似的,脆弱而又决绝。
之前是期望太深所以有些失望........................................................... 整部影片大致說來還可以,不到後悔去看的程度。
選角的部分,男女主角很盡職。
但是看完之後,感覺有一些失望,某些東西似乎沒有被適當的表達出來。
故事很短,才剛喘一口氣,就結束了,結束在那通不該打的電話。
瀧谷試圖跟世界連線,我卻覺得那不是瀧谷。
期待了很久的片子,是村上被拍成电影的小说。
适合一个人独处时看的片子。
清清浅浅,看似平淡的铺排,简洁对白,看着便会不觉眼眶湿润。
就像在野外邂逅美妙落日,景致安然壮美,日头落下,暮色弥漫,心中酸楚。
然后独自离开。
情节与村上的原作并无巨大改变。
托尼瀑谷从小便习惯独处,年幼母亲去世且与父亲的关系寡淡。
某日他邂逅一女子,与之结婚。
女子是个购物狂,后决定因托尼而改去旧有购衣的病态习惯未遂,并遭遇车祸。
不久,托尼的父亲去世。
托尼又恢复到孑然一身的状态。
小说已描写的相当棒:叙述托尼孤独一人的状态;托尼与其父亲相处的状态;妻子不停购衣略有病态的心态;最后托尼恢复孤独的状态。
村上的小说里用文字把“独自”描写得深刻入骨。
在电影里更多的是一种图像表现。
描写日头起来日头落下,托尼独自做饭、绘图、骑单车路过、泡澡、弹吉他的细节状态;他细致入微的画毫无感情的机械画;在人群中他沉默寡言不善言辞面部线条僵硬的样子;直到描写婚后他观看妻子洗车、晾衣服、与她面对面吃饭、看她照顾植物、给植物起名字、拖地打扫,陪她逛街坐在商店的沙发上等她换装,托尼惯常的少言少语,但他放松的表情和嘴角上扬的线条,感受到他是这样快乐着;再到妻子因车祸死去,他平静的捧骨灰回家、骑车到郊外、不发一言地绘图、处理妻子剩下的大量衣物,他的面容持平略略的显得有些僵硬。
他招聘女秘书,条件是:穿妻子剩下的衣服上班。
新来的女秘书一件件的试穿,直到嘤嘤哭泣。
她的解释是,从来没见过这么多的漂亮衣服。
最后他的父亲去世,他安静的焚烧信件、和处理掉父亲留下来的大量JAZZ音乐碟、在空阔的餐桌前洒上盐吃一份巨大的沙拉。
镜头常常固定不动,任人物在画面前停留或动作,利用小津安二郎的惯用手法。
这种作法对于这部专门试图描述状态的片子,显得恰如其分。
把托尼生活的细小状态从1秒拖至几分钟。
相当多的特写镜头。
他妻子硕大的衣帽间与数量庞大的各样衣服和鞋子;托尼有着深刻法令纹的脸;工作室的落地玻璃窗外面,巨大的石头森林一样屹立的高楼;他的父亲在酒吧里紧闭双眼沉醉的吹小号;他妻子手提的不同牌子的购物袋和款式各异的鞋子;衣服全被搬空后空落落的衣帽间。
每一段细节后,影片便会移来拍在风中摇曳不定的树丛,播上沉寂的钢琴配乐,还有树丛的沙沙声响。
最有杀伤力的一段是:夜晚他泡完澡,穿着铅灰色的浴袍,安静的替植物浇水。
背对镜头,他坐下来,在沙发上面,双肩抖动。
隔一会便僵硬的抬起手来擦眼泪。
停下来沉默一会,又哭起来抬起手来擦。
没有声音,背景只有滴答的钟声。
不喜欢电影的结局,导演埋下伏笔描写托尼开始爱上另一个女人。
似乎是想替影片在最后增加一些亮色。
暗示他开始摆脱孤独的状态,但还是喜欢村上原作,就这样嘎然而止,结尾更有力度。
喜欢这样的结局,托尼一个人骑着单车。
他总是这样寂寞。
但非常安静。
仿佛没有任何事情发生。
1994年这一年,村上春树发表了《奇鸟行状录》的第一部和第二部。
他其实还在内蒙古和蒙古旅行了一趟,被当地的饮食折磨得天昏地暗。
这一年,吕克•贝松拍了《杀手里昂》,弗兰克•达拉伯恩特推出了《肖申克的救赎》,迪斯尼折腾着《狮子王》。
这一年,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大江健三郎,诗人顾城自杀身亡才过去一年。
这一年,无数美国人看电视转播辛普森在公路上开车狂奔。
这一年,在国内,有个叫张楚的人,发了一张CD,叫《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这些事情都是十二年前的事情了。
不知道这一年,托尼应该算是多少岁?
昨天看电影的时候我又落了单。
等到我从黑漆漆的电影院走出来的时候,天上开始哗啦啦地往地上倒水,大雨倾盆。
我老老实实地在站台等巴士。
说来奇怪,明明是部彩色电影,怎么我记住的感觉都是黑白色?
在回来的车上我还在想,这部电影到底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
直到睡着之前,我还模模糊糊地想,这到底是什么。
终于今天有人问我:“你昨天看的这部电影到底是说什么的呢?
”我把手上的水放下来,皱了皱眉,说:“它说的是一个人究竟可以有多么孤独。
”我终于把这个词说出来,然后久违了的张楚这首歌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像幽灵般的盘旋。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他唱,他们并不寻找并不依靠。
人必须要作为个体活着。
再如何彼此了解、互相依赖,都还是得一个人活着,我无法将任何人占为己有。
同样,我也不能够被任何人完全融合。
就好像天上的星星,永远在一起又永远分离。
看似咫尺,其实天涯。
我想起清水玲子笔下的一个机器人。
里面最优秀的那个人造人拥有美丽的皮相、懵懂的感情和不老不死的身体。
他爱上的人总是会老会死,如果他感受到的悲伤强烈到威胁系统的运作,他的大脑就会自动帮他进行记忆清除。
将之前的那段记忆统统抹掉,重新开始。
托尼把亡妻的衣服卖掉,把父亲留给他的小号和唱片卖掉,就好像是他自己给自己下的格式化的命令。
要不动声色地舍弃掉,遗忘掉,才能继续若无其事地活着。
一个人活着。
像婴儿一样蜷着睡在空荡荡的储物室也好,侧躺在沙发上小声地哭也好,喝着白水吃蔬菜沙拉也好,缩在凳子上看窗外的风景也好,拿出纸来统统烧掉也好,他就像一颗孤独的行星。
偶尔有星星路过,可是从来不曾在他身边驻留。
自认并不是一个村上迷,却看过他的每一部作品,只因为喜欢《挪威的森林》而已,那也是他最正常的长篇。
看他的东西其实是要在纯意淫的状态下,基本是都是把人格分裂成实体化的情节,但又过于暧昧,摇摆不定,自己实在是不敢恭维,只是喜欢他文字的排列组合罢了,这一点林少华功不可没。
《东尼泷谷》改编自同名的短篇小说,基本上拍出了原作的意境,淡淡的、雅雅的、寂寞的、拖沓的,不过对于原著东尼父亲的情节删去了一部分然而又擅自加上了一部分,但并不成功。
这是一个孤独的故事。
基本只有旁白,少有对白,最后有点画蛇添足,不过自己已经喜欢有点希望的结局,虽然破坏了原作的意境。
70分钟不长不短,再长的话我估计自己也会坚持不下去的。
宫泽理惠华贵依然,我也依然喜欢。
ZT:看罷,我沒有坐在房間裡呆呆的看著四面牆思想。
只是,究竟孤獨是甚麼一回事我卻愈來愈搞不清楚。
孤獨的大前題是否一定是建立在別人身上? 東尼父親將孤獨帶給東尼; 東尼妻子將孤獨帶走,死去卻又遺下孤獨。
然而孤獨真的這麼簡單,完全在於別的一個人?
《托尼瀑谷》原是村上短篇,孤独,又是孤独,人从出生到死亡,永恒的主题便是孤独。
托尼瀑谷一来到世上,便遭受丧母之痛,父亲不适合做父亲,儿子也不适合做儿子,父子之间疏于联络,加上名字的怪诞,他从小就生活在自闭之中,日子久了,倒也习以为常,直到碰到日后的妻子,他才下决心结束孤独,两个人的世界无比温馨,虽然妻子过分的购衣欲望也干扰了生活,但日子还是平静美好的,他要求妻子稍微节制下,结果满脑衣服的她倒在退衣路上。
于是,托尼瀑谷又一次回到了孤独的状态,辛勤工作,面对满屋空荡荡的衣服,他的眼泪化作烟灰的、暗暗的叹息,他躺在茕茕孑立的地板上,和影子和空气的对话,对自己说“忘记了”,能忘记吗,如果能,他就不会要求跟妻子身材相似的女孩来穿那些昂贵衣服了,听到那女孩惊喜的、压抑的哭声,他意识到这件事不能延续下去,他果断地结束了痛苦的、自虐的回忆,将所有衣服包括后来逝世父亲的遗留爵士唱片统统拍卖给二手商店,将所有关于爱的回忆统统烧掉。
整部影片像首优美的散文诗,淡淡的哀伤的音乐始终萦绕在耳边,有旁白,有自述,慢慢的娓娓的讲述着从父辈开始的故事,没有大起大落,在烟雾笼罩的迷茫色彩中基本完成对原著的阐述。
最后要说的是,女主角的小腿太纤细优美了,尤其是描写她出入各商店时穿的眼花缭乱的高跟鞋,太诱人了,不辜负那些美若仙境的衣服,说到衣服,有个镜头记得是这样的,镜头一一从那些衣服上扫过,自远而近,又自近而远,模糊—清楚--模糊,像生命的高潮起落。
这世上或许真的有东尼这么一个人存在。
东尼泷谷。
就像他出现在村上的小说与市川準的电影中的那样。
他的存在好像比你或我的存在都更像真的。
当他占据了你一个多小时的时间,在你面前演绎着他的人生,孤独的人生,被人分享,这之后,他就像是真的存在——不像你,你也孤独,这孤独却不为人知。
所以会跟东尼共鸣,因为他孤独得那样彻底。
甚至可以成为孤独的代名词。
他的在1940年代中国的牢房里静静听着窗外行刑的枪声、在地上蜷成一团的父亲。
他的仅仅相伴三天就撒手西去的恬静美丽的母亲。
他作为绘画师的一个人的沉闷漫长的工作。
他以为让他摆脱了孤独的、却因为自己内心的孤独无法缓解而拼命购物的妻子。
他们都让他孤独。
作为一个从小就一个人生活的人,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睡觉,一个人走路,一个人思考,成长后还是一个人,一个人在路上开着摩托,一个人在工作室绘画。
在没遇到成为他妻子的女人之前,他没特别体会到这种孤独,很习惯。
遇到那个女人之后,他意识到孤独,想要结婚,结婚后,他看着她,无论是她睡熟的脸还是做家务的样子,都让他由衷地喜悦。
孤独会结束吗?
不是。
只是一起走了一段路。
妻子走后留下了一屋子的衣服。
父亲走后留下了一堆珍贵的黑胶碟。
看着这些,他就没法平静。
把这些都卖给二手店之后,在空荡荡的屋子里,他以父亲在1940年代中国牢房里的姿势,躺在地上,静静地躺着,心终于渐渐静了下来,他又重回孤独,可是,真的没有什么不好吧。
我们的身上曾经住过一个谁。
他也曾经住在我们的心上。
他带走孤独,再把它还回来。
东尼的父亲在战争中失去父母和兄弟,从中国回到日本,“他只能孤单的活在世上”。
或许这是说他跟世界的血脉联系断了。
他有了东尼,一个继续孤独下去的人。
当东尼以偶然又有些必然的、与父亲完全相同的姿态躺在空荡荡房间的地上,我发现有些东西是没法抹去的,一种希望,即使种下一种孤独,只要收获了这种孤独,就不会空虚,生命就不是虚无的。
我喜欢东尼重新享受他的孤独。
虽然人们总是想法子要摆脱它,可始终陪伴你的,只能是你自己,东尼比谁都看明白这件事。
他继续画着那些在别人看来冰冷、毫不温情的机械人,但或许这样的画也有人喜欢。
就好像看了这样的电影,而喜欢东尼的孤独的我。
东尼总是面无表情。
他蜷坐在电脑转椅里,来回旋转着,拿一支笔把玩,或者只是静静望着窗外。
有一种很奇异的感染力。
这是我在这部电影里收获的画面。
他一个人。
西岛秀使的叙述婉娩道来,无论是堆造黑色沙地上的舰艇,还是描绘一片生命饱满的叶片。TONY。拥有一个完整的自我,就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如同精密运做的齿轮一般,或者没有波纹的沉寂的湖水。欣喜太突然还来不及去细细体味,得到和失去就都在惶惶之中完成了。拿起将要放下的,怎么说都算得上是具备自然
悶蛋了.亮點在宮澤理惠的小腿
尾形一成老师中年长得像日本冯巩啊hhh 音乐和旁白都在流,人物都迷迷瞪瞪的感觉,不太懂在干嘛这是hhh 关于拥有吧,拥有和失去的能力,这是一对儿,真够暧昧的hhh 看的时候想到个建议,奥さん忍不住就真的不要硬忍了,去时尚行业做个兼职也好,模特啊买手啊,哪怕帮品牌做个销售的零工,天天能穿新衣服,这夺好hhh
难得有村上作品改的电影
1 音乐很好. 2 我联想到Blonde Redhead的那首Love or Prison. 3 Loneliness is like a prison.
像剔除了一切只有旁白的纪录片。音乐很对。
很少的台词,很闷的故事。看了半天没有西岛的影子,字幕出来才知道他是叙述。为了迷人的宫泽,给了第四颗星。
人是多么孤独的生物。第一层级的孤独:身处孤独而不自知;第二层级的孤独:尝到幸福后又在失去,知道何为孤独;第三层级的孤独:所有的人都离开你,却留给你一堆他们的唱片和衣服之类的东西,叫你放又放不低,忘又忘不掉。太狠了。
无论是开头对人物历史的叙述,还是后面大段的推拉转场,还会画外音与画内人物台词的接续,都表明这真的是一部从语言层面力图完全贴合原著小说的电影。也正是从这点上说,东尼泷谷的视听的确非常特别,比一般小说改编作品要强太多。但满口孤独还是挺LOW的哈哈。男主说女主像是为衣服而生的一样,衣服没了,人就不用生了。每个人都有那么一个疯狂的点吧。
结尾有些突然,男子不断想起衣服尺码和妻子相同的女人在衣橱里的哭声,打了电话过去没人接,戛然而止。男子自幼习惯了一个人,从不觉得孤独,和父亲没有话聊,直到遇到了妻子。结婚后他恐惧重新陷入孤独。妻子的离世让他陷入了巨大的绝望的孤独之中而无从排解。坂本龙一的钢琴曲solitude循环了一遍又一遍,第一次觉得这首曲子如此压迫神经,让人无法摆脱。
很失望呢,因为喜欢村上春樹才看的这个片子,谁想内容像小说一样意识流,没有连贯感,所以那种意韵完全体现不出来.
真的很村上,至於吃不吃這套就看個人了
拍出来的感觉,始终和文章不同。不过还好,没有惊喜,没有失望,只是太平淡了,几乎没留下影像。略微出现的,是托尼那张缺乏表情,木纳,皱褶的脸。和原著比,沉闷了。
起初以为完全忘记原著讲了什么故事,但随着一场场拉幕式的横移镜头波浪般翻滚,似乎慢慢想起来,这也太贴合原著的还原式改编了吧?别的暂且不论,主观上感受村上小说中的性关系随意的有时像是游戏人间般玩世不恭,但谁也不否定那种一旦爱过的人永远消失(尤其死亡)之后,留给主人公的那种巨大的空虚感,真的一时半会难以消解。就这点而论,市川准在对空间感觉的把握上,还是厉害的
缓慢翻页的静物图
2010.10.14. @R's 又一遍。2011.3.17.
空洞...
还是西岛最帅了233,主角长得也太像村上本人了。这是小成本电影?单纯的讲个人,挺好的。孤独什么的就不多说了,大家都懂。
太作了,都是闲出来的。10.17@北京中国电影资料馆
音乐不错。但这部甚至很难称做电影,只是勉强地配合旁白、配乐,勉强地串起剧情的感觉。男主的演员甚至懒得多选一个青年时代的,直接让中年人演大学生也真的惊到了。主角们在剧情中以旁白的口吻念台词的时候真是尬到脚趾抠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