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世界偷渡到另一个世界从一个底层潜入到另一个底层背井离乡,来到憧憬的地方对新的生活充满了向往没有正式的身份一串数字,一张纸让人与人有了区分不被认可的证明一个号码,一张卡让黑与白有了属性同样生而为人有的人在享受自由生活有的人在艰难挣扎生存同是天涯沦落人她想要拥有世界他的世界因她而存偌大的城市却难以留下他们容身的一席之地她抬头想要触摸云朵仔细看却是一团漆黑的困惑一场倾盆的大雨滂沱淋湿了所有曾经存在的线索没有觉醒的人们还在麻木地得过且过贪得无厌的人们见缝插针地强取豪夺不甘囚于黑暗中的她选择与恶魔缔结契约变卖自己来换取光明却陷入更黑暗的深穴一朵鲜花被摧残一块美玉被践踏两个纯真的灵魂在这尘世却过得如此深沉他心中的她永远冰清玉洁,纯白无暇他失去了她越是得不到的,越想拿下她在她的世界挣扎她的世界没回答他的世界没有了她他的世界已崩塌同是天涯沦落人她想要拥有世界而他的世界只有她偌大的城市却难以留下他们容身的一席之地再见瓦城再见曼德勒从一个国度过渡到另一个国度从一个阶层潜入到另一个阶层再见家乡,伴着车厢的摇晃伴着龙船花盛开的芳香
看完电影,再看了影评和导演的访谈,才慢慢明白这部电影,也才明白导演在其中设置的一些点。
在此就不剧透了,只是简单的说一下看后的感受,个人比较喜欢电影开头的那个场景,女主角乘船离开,然后再见瓦城四个字出现,虽然很矛盾,但喜欢就是喜欢,管它矛盾不矛盾,即使没有什么新意和技巧,但却引人注目。
不知道是后期配音还是演员有学一些本地方言,影片里面演员的对话听起来至少不会让人觉得尴尬。
也许是了解的不多,知道男主角柯震东,但不认识女主角,一度以为女主角是本色出演,确实演的不错,能让观众有这样的感觉,总得来说男女主角演技真的不错。
一直没有看懂男女主角之间到底存在什么问题,后来才知道是追求不同,电影不会去放大一些情节,只能靠观众去摸索,比如说在福利社同事提醒男主角不要熬夜和买类似于毒品的兴奋剂吧,这些都是这部电影所要表现的东西。
最让我心惊动魄的是蜥蜴的出现,真的有点吓人,但后来回想的时候,觉得导演处理的还是很不错的。
情节不是我以为的,结局更不是我意料中的,但让人想不到的电影不是更出色吗。
第三次看《再见,瓦城》,看完突然想写点什么。
这部电影没有酷炫的特效,也没有把面瘫当高冷的小鲜肉,唯一的亮点是吸毒事件后复出的柯震东,而在电影里他用一身肮脏不堪的衣服将自己原本的帅气、阳光的外表裹得严严实实,所以并没有很抢眼。
可见,电影制作团队不卖肉,不卖颜,他们讲的是实力。
《再见,瓦城》主要讲述了阿国和莲青两个年轻人从缅甸偷渡到泰国打工挣钱的故事。
电影很写实,尽力刻画偷渡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用缓慢的节奏将生活在泰国最底层的黑工的悲惨生活一点点地撕裂开来,血肉模糊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对于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来说,理想和爱情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
来自同乡的阿国和莲青在偷渡中相恋,他们的恋爱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恋爱,没有甜言蜜语,没有风花雪月,有的只是每天饭点都会准时送到的泡方便面,看着有点心酸,但不可否认,那包用塑料袋装着的泡面不可或缺,它不仅能填饱肚子,还是彼此世界里唯一的暖意。
后来,阿国用自己的积蓄给莲青买了一条特别漂亮的项链,莲青埋怨他乱花钱,可还是开心地戴上了。
接下来的剧情里,导演总是有意无意地特写那条项链,项链和现实形成的强烈对比直戳观众的心窝。
没有物质支撑的爱情本来就如履薄冰,摇摇欲坠,再加上阿国和莲青在人生规划上又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分开显得理所当然。
阿国只想挣足够的钱,然后回越南开一家属于自己的服装店,而莲青却想要办工作证,然后再把工作证换成身份证,一步一步在泰国定居下来。
为了自己的理想,莲青15万泰币卖掉自己的初夜,然后换回了一个工作证,拿到证件的时候,她无比激动,再也不用躲在乡下的小工厂里打黑工了,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回到泰国的城市里了,激动之余,她又有点怅然若失。
在实现理想的道路上,身份卑微的人注定要付出更多,也许等到理想实现时,他们除了理想,已经一无所有了。
相对于润物细无声的情节,电影的结局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看到阿国和莲青在理想上出现分歧时,我知道他们逃不出分道扬镳的结局,可我没想到最后的结局会是阿国会悄悄潜入莲青的房间先杀掉莲青,然后又自杀。
整部电影里,这对恋人都是生活的被动承受者,无论多大的苦难,他们都选择默默忍受,甚至连挣扎都不曾有过。
然而,在电影的最后一分,阿国将一把闪着寒光的刀插进了莲青的心脏里,然后又在自己的脖子上轻轻地划了一下,顿时血流如注。
生活就是和现实的一场永无和解的厮杀。
努力拼搏,战胜现实,找回自我,生活就会过得游刃有余。
如果被现实打败,便只能一生匍匐在它的脚下,永无出头之日。
阿国过腻了这种生活,所以他以最惨烈的方式报复着带给他无尽苦难的现实。
当阿国的血喷到挂在墙上的佛像上时,佛主依然面带笑容,处乱不惊。
电影告诉我们,现实面前,没有佛主,我们只能自救。
标题是再见瓦城广告词,某种程度上非常贴合这部电影。
对《再见瓦城》,说不上非常喜欢,但也不到觉得难看的程度。
它特意疏离了角色之间,也疏离了角色和观众之间,疏离了情节之间,以致於难以感觉到情感的流动,容易觉得情节之间并不连贯丶非常断裂丶只是布满事件。
难以觉察到更深层的东西,像是为解任务而解任务丶无止尽地去找下一个NPC。
(但大部分的人生,很多时候也真的只是为解任务而解任务。
)不过它也非常良好地营造出生活感,每个场景的摆设丶每个角色的表演,都像确实在那个时空存在着的。
以下有剧透。
莲青从最初就是想给家人更好的生活丶想得到更高的收入丶想前往更好的地方,以此为中心思想努力着。
莲青的所有举动都紧扣着这个前提,其他事情对她来说,不过是生命中的点缀,她或许在意丶或许不在意,但无论如何,这个大前提都不能被撼动。
阿国并没有那麽多的理想,他要的或许就只是平凡丶还过得去的人生规划。
他在意莲青,又不在意莲青。
他在意莲青,想着要怎麽以他自己认为好的方式,去对莲青好;想着要怎麽把莲青握在自己的手中,呵护着,不再放开。
他又不在意莲青,不在意莲青最在意的事;不在意莲青做为一个独立的人,所拥有完整的人格和思想。
但阿国或许也知道莲青的倔强,於是他不再跟莲青沟通(或许以前有过),直接来阴的,直接给他想给的(而不是莲青想要的)。
两个人从一开始所想要的就完全不同,最终走向毁灭。
莲青或许有觉察到阿国的性格,於是选择离开。
但是,有些人,却没那麽容易放弃原本的依存,没那麽容易去面对并处理内心的空缺,最终,走向毁灭。
最後场景突然跳脱整部电影前面的画面风格,不过确实非常美。
整部电影少了很多情节丶互动丶情感上的细节,少了那些足以说服观众的细节,但或许是刻意处理出异化感。
关于阿花:阿花是莲青的朋友,可在这个场面中,阿花是最后一个出现的,她自己去端面,接受为什么不带钥匙的询问,自顾自地翻杂志,对莲青说的话也只是自己的情绪发泄,然后在独自走开。
阿花更像是早一批的借宿者,因为工作证的问题情绪暴躁,再成为到后面别人口中的神经病。
当莲青给阿花介绍从老家带来的食物时,罐子外面用报纸包着,她撕开报纸的时候手法简单又有点粗暴的,扔在自己的侧面,在起身去换衣服的时候还粘上了一个,随后又掉了下来。
工作回来之后发现阿国在屋里,莲青很惊讶,阿国的大姐和阿花是朋友,他知道莲青在这里就过来了,给她带了两样食物。
本来坐在床上的阿国,像莲青一样,坐到地上,告诉她自己买了手机,要她的联系方式,在知道他没有时把自己的联系方式写在纸上留给来了莲青。
这是第二次见面,又留了联系方式,还带了一点食物。
而阿花躺在沙发上嗑瓜子,看电视,却一言不发,她总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和装饰性人物。
莲青和她不同,她一直在找机会给自己办证,甚至去卖自己的初夜,或许我永远不能真正地理解她为什么这样子做,不过那就是她自己选择的人生。
关于佛像海报:天花板上贴着一个佛像的海报,绿色的风扇在头顶悠慢地打转,这是莲青刚来到这个国家,对未来开始有了憧憬,她看到的佛像。
结尾的时候,佛像被溅上了血,莲青的生命和在城市工作的生活,都被阿国剥夺了,这不是爱,太畸形了,这个结局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我甚至觉得它是有些僵硬的,可是因为人的感情是难以琢磨和把控的,所以我无法预测阿国会做出这样疯狂的举动,太让人震惊了。
或许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并不断付出却得不到回报,反而觉得遭到了背叛时,是会变得自己也不认识自己,变得失去理性,这不是莲青想要的爱,可是已经没有办法再改变了。
意料之外的死亡,第一次看割脖子血涌出来的场景,有些无措。
不知道结尾的那个佛像上的血迹从何而来,还是单纯地想表达什么呢?
关于天蓝色套装:莲青被阿彩带去介绍给原来的公司时,穿的是天蓝色的工作套装,在同乡和以前的老板对话时,被问到工作证的事,镜头一直是给着莲青的,莲青的笑是礼貌并带着期待的,她在努力给人带来好的印象,笑,然后不笑,如此反复,最后喝水的时候,我以为她要说话了,结果就结束了,是的,即使说话,又能说什么呢?
那套天蓝色的套装对莲青来说是另一种生活的存在吧,她所向往的那种生活,她之前接触不到的生活,她想改变自己的生活,不愿意过着过去那种生活,才选择来到异国他乡吧。
第二次来面试的时候,她穿着那件工作服,得知是无用证件后,莲青是一个坚强的女孩,可在回去的路上还是忍不住哭了,她趴在阿国的肩膀上,又在拐弯处立起了身体,这个女孩太想在城里工作了。
在她的面前,她没有想过结婚,也不想回到原来的小村子里去,她有自己的野心。
结尾的时候,这个套装整齐的挂在衣架上,不过以后都穿不上了。
关于风:当只剩下阿花和莲青两个人的时候,我才注意到电风扇风的存在,吹着杂志翻页,吹动蓝色的窗帘,吹着那串纸做的挂饰。
在换衣服的地方也有风,风吹动淡蓝色的窗帘,吹起了挂在旁边的灰色连衣裙,还有屋子里的绿色隔帘。
第一次打工后回来的时候是坐公交的,窗户吹来了风,又是风,风又不能吹散迷惘。
在餐馆午休的时候,她们在问怎么办证件的时候,又有风吹着帘子。
(可能只是因为是夏天吧)结尾的时候,如果阿国翻进来的那扇窗户有一阵风吹起窗帘就好了。
(应该还有很多,可能太自然了,我忘了)关于抽烟:乘船过来后,到了等她的那个地方,司机在抽烟。
下车后,来接他们的人,在抽烟。
在餐馆门口,阿国和那个男工都在抽烟莲青她们被捕后,老板拿着烟进来了警察办公室,我总觉得那根烟和他不配,像是特意让他拿着似的,给警察递烟。
来到工厂后,办公室里贴着No smoking ,负责人在抽烟。
第一次办证的时候早起的阿国在抽烟,问莲青想没想过结婚,他说自己想开一件衣服店,从中国进货,(记得莲青在第一次面试的时候说过她之前卖过衣服,卖得挺好的,想去台湾,不知道是不是和这个有关。
)第一次办证时工作人员在抽烟。
回厂里的路上同车的一个抽烟的手入镜了。
在福安脚断后协商和解的时候烟雾缭绕二次办证担保人在抽烟。
结尾阿国在楼下看着高楼里的窗口,他在抽烟,他把狗吓走,他骑着摩托车来回绕了几个圈,他在犹豫。
他蹲在睡着了的莲青的上方抽噎,在用帮莲青切棉线的那把小刀杀死她后,再自杀。
关于细节:在衬衫口袋里装本子和笔。
售票员的零钱盒子她们喝东西的那个个杯子有把柄还是用吸管喝的。
用手提袋装喝的水和吃的面,水喝一口就被挂在了墙上,原始的感觉。
关于配乐:离开警察局,在三轮taxi上的莲青的表情在说她不愿意。
第一次去办证的时候,坐在车里在迷雾里穿行,迷离。
片尾曲。
(这三首配乐我都很喜欢)以下是我只看了开头时写的开头划船过来的时候缓慢安静,突然吃晕车药,帮她,为什么呢?
下车后阿国询问她要不要去他表哥那里工作,还给了联系方式,女孩给了一瓶罐头给男孩。
这样的交流对我来说是陌生的,我和这个女孩一样是沉默的,但我觉得我不会遇到这样的男孩子,即使作为老乡之间的帮助。
我在想,我每天面对的和他们模样相似的那个年轻群体,我们年龄相仿,生活却完全不同。
对于这样的同龄人,无疑,我是好奇的,我不懂他们的相处方式,因为我总是避开与人接触和交流,同样的,我也不能明白这个男孩为什么突然对这个女孩那样的照顾,是因为喜欢,还是出于对看上去更柔弱的对方而热心肠的帮助。
当他们在第一次遇见分别的时候,男孩给女孩留了一张联系方式,女孩给男孩了一罐食物。
我总觉得这暗示着什么,一张联系方式的纸条是微小的,装在口袋里不知不觉地就可能失踪,可一旦拨通那个电话便能够代表着另一个方向的生活,它是细小而厚重的存在;而那个像是榨菜一般的食物罐头则不同,它更像是平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接收之后很难忽视,反而成为了分别后日子里总能够让男孩想起其来源的那么一件物品,可能常驻在餐桌上,是微弱却持久的存在。
这样的一次交换,让我看到了一种不属于我的生活感,属于那些奔波于小城里的即将工作的另一个青年世界。
其实我的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我的表哥表姐们,他们在初中辍学后,大都涌向了东南沿海的城市中,他们年轻的生命将开启了另一段旅程,在这个前往异地打工的路途中,很可能存在过与这个电影画面相似的场景,这是一直被我忽视的。
大家总会用谁谁谁去哪里打工了,然后以赚到了多少钱收尾,大部分人可能不会在意其中的过程出现了什么,又有什么在消失。
所以表姐表哥们在亲朋好友们的谈论中是一个脸谱化的概念,以至于我常常把他们当做一个种类的存在,至于其他,漠不关心。
但其实,他们真的离我很近,我渐渐地发现自己常年生活在内心营造的世界里,以自我为中心,回忆中的所有,也看不到其他人的真实存在,而只是无数个人像的掠影,一闪而过。
其他人怎么样,我好像真的漠不关心,我关心的只有自己的感受,一切只是为自己所感而服务,并且长期沉浸于此。
所以与人交流逐渐变得陌生,所谓的人与人之间的关心,总觉得像例行公事一样空洞,我想表达爱与关心,可是这种做法和过程让我觉得尴尬,觉得不适应,我不知道怎么做才算合适,长期积累形成的旁观者状态,在亲情的面前让我手足无措,使我很难真切地融入到这些我亲近的人所表达出来的喜悦和悲伤中去。
当我觉得这并不好笑,或者我明白在某个时刻我应该去做什么的客观认知下,随之去驱使自己做出相应的行动之时,我觉得自己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虚伪的,是不真诚的,不是我主动的想做,而是文化习俗要求你去这样做,我为什么要那样做呢?
其实我什么都不想做,也不想说,只想安静地待在角落里,这是自己对他人的冷漠吗?
我应该是真的不懂得如何去爱,也不懂得如何被爱,这听上去很可悲,但是这很真实,有点苦恼。
但很多时候,我是想去爱人的,去帮助别人,可能是太久没有和人接触过,所以已经忘记如何交际了。
在各种关于女生被性侵犯,强奸,杀害这样的新闻包裹着,我的内心对于陌生人和这个世界是怀着深深的恐惧和提防的,本来来就不太会爱人的我更加不敢对他人给予信任了。
我也明白世界上有很多比新闻里更加变态、恐怖、惨绝人寰的事情在发生着,有很多人努力地爱着生活、爱着周边的人,也不乏那些无私奉献的人们,有平凡的勇敢的正义的普通人,有自私猥琐下流的鬼脸,我也知道人不应该如此分类,每个人都是复杂的个体,可是内心不知道怎么回事,就是对这个社会害怕,我知道,这样的我很可笑,很懦弱,不过这就是我真实的想法。
可是我还是会想勇敢地爱着这个世界,爱着我的生活,同时警惕着。
所以当我看到它们之间的自然情感时,我是疑惑的,如果在现实生活里,我总会往坏处想,这个人有什么企图。
可是,在他们之间,我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奇怪,就像是生病了的思想,脆弱不安。
我觉得自己只能够对自己真诚,所以面对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时,我是憧憬又惶恐的。
但电影里的这个画面仿佛在告诉我,这是很自然普通的事,就像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常态一样,我可能觉得这种美好让我迷惑又感动吧,所以才突然想起自己身边的表哥表姐们,他们经历过这样的事件吗?其实已经越扯越远了…..边看电影边写,等到最后看完结局后,omg,还是算了吧,我表哥表姐应该没经历过这样的事… :) 一开始想的人与人之间的善意是真的,可后面的恨也是真的,也许掺杂更多的情感,不过莲青估计并不想承受这样的“爱”吧。
唉,说的乱七八糟的。
早早就安排好的結局,可以讓人信服嗎?
我一直認為這一類題材要很小心地處理,因為一不小心就會犯上知識分子/精英階層的濫情想像之嫌。
知識分子/精英階層只有通過俯視/同情才能確認自己的超然地位,而好一些電影都自覺或不自覺地為這一套路推波助瀾。
而且,並非出身其中的人,如何懂得所謂低下階層其中的甘苦呢?
很多都是靠想像出來的。
華人導演在展現這類議題/人物的時候,很少有經過抽絲剝繭、仔細審視過的立場,許鞍華是有的,但趙德胤,沒有。
我相信人的韌性,尤其是華人,在這類境況中度日的還會少嗎?
是不是每一個都會變成“牯嶺街少年”呢?
我自己也長年廁身所謂低下階層之中,不管是在曼谷還是其他城市,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即便再辛苦,也有一種東西撐著在,即便那東西是虛妄,也無可如何。
我相信華人面對生活的韌性,遠大於那所謂脆弱的一面。
這樣看來,也許阿花,阿國等眾的故事,會比蓮青的故事更貼近真實。
可是導演早早就決定要為主角安排一個出路,一個結局:好像她必須要殺人,這部電影才可以成為一部電影一樣。
好像這電影就必須要有一個結局,那麼,柯震東必須死,好吧。
如果是我來拍,也許蓮青下意識地舉起刀,可是又慢慢放下來了,放下來了,衝突之後相對無語,然後再往後發生故事,也許會離真實更近。
畢竟現在,其實蓮青的面目是模糊的,更不要提別人,尤其是柯震東。
柯震東這個角色完全是導演為了殺人結局的臆想而生造出來的,在全片中的存在感很低。
他對劇情的參與只有:帶女孩進工廠,反對女孩辦身份證,和最後的被殺死。
前兩項的參與是可以被別的角色取代的,那麼,柯震東的存在,就只是為了最後的被殺死。
這樣的角色,在已經被規定了結局、規定了步數的情況下,還能有多少內涵呢?
於是他的面目模糊也不為奇了。
更不必說旁人,都是在害蓮青嗎?
不是。
大家也算是互相照顧的,只不過是有條件的而已。
身份證幾經周折最後還是辦成了,軍官是壞人嗎?
不是。
五娘是壞人嗎?
不是。
大家都在自己的圈子內互相照顧,都有善意,但導演一再表現蓮青倔強、狐疑的鏡頭,意思就好像是環境把蓮青逼上了絕路。
是嗎?
阿花,還有其他打工的女孩子,都如此憤世嗎?
也許這只是導演的一廂情願。
且不說許多場景的設置僵硬得很,“安排”感太強,太“乾淨”了,離真實的境況差得太遠,一望而知,連只能靠吃麵搪塞過去的段落,吃麵都吃得很不自然。
我以為這是個大好題材,但是被一定程度地浪費了。
不過,話說回來,很敬佩兩位台灣主角的緬甸/雲南華人口音,想必是花了大力氣,語境恢復得真好。
(第一次写影评,很装逼的把所知道的都写了上去哈哈哈哈。
高能剧透,介意者慎入。
) ♥ 《我的少女时代》的陈玉珊导演在15年上《康熙来了》的时候,她曾表示,很多戏都要拍两次,第一次是观众从林真心的立场看到徐太宇对她的感觉,要拍第二次就是要从徐太宇的角度,拍徐太宇对她(林真心)的感觉。
观众进影院第一次的时候就已经知道说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的,可是你回头看第二次的时候,从不同角度,你会觉得很多表演跟你第一次看的时候,有很多的不一样。
基于这种想法,第一遍知道结局后我回头又看了一遍《再见瓦城》。
我记得看第一遍的时候,105分钟下来印象最深刻只有女主被蜥蜴扑身和最后男女主的悲剧结局这两处。
因为看到那两处情节时,我的反应都是一脸懵逼,女主卖淫为什么是蜥蜴扑身?毫无征兆男主就这样杀了女主然后自杀? ★ 第二遍的感受和第一遍确实不一样,先来谈谈我懵逼的第一处。
蜥蜴扑食的时候异常凶猛,用蜥蜴扑身来暗喻女主的失贞,导演的这一超现实的手法在懂了之后会发觉是一大亮点。
在小说写作过程中有一种能很成功的体现情感的手法是“节制大于放纵”,赵德胤导演是导演同样也是一个很好的编剧,他很清楚,如果正面直接拍摄女主失贞的激情戏,这种戏码又低俗又烂大街,但是如果用蜥蜴扑身这一侧面刻画,将电影画面的重点放在女主隐忍的面部表情的细微变化上,则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这就是“节制大于放纵”情感刻画手法的精妙之所在。
蜥蜴扑食后紧接着的下一个镜头画面是女主平静的靠着椅座熟睡在公交车上的画面,再结合前一个画面,很容易就会使人产生“希望这一切都是一场梦,一觉醒来什么都没发生过的”念头,这是导演在影片中埋下的一个小心机,并且很显然它起了作用。
★ 再来说说第一遍的时候我懵逼的第二处,“突如其来”的血腥结局。
给突如其来四个字打引号是因为仔细研究了之后发现,这结局似乎也算不上说真的就是毫无征兆的发生的。
导演十分擅长细节处理,在全片埋下了非常多的伏笔。
第一处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最开始女主莲青被好友阿花诬陷偷钱赶了出来的那件事,这件事影片中没有镜头画面来记录,只是通过男主阿国在吃饭的时候在他大姐面前三言两语带出来的(当时女主也在场),他的目的很明显,希望大姐因为同情,让莲青住在她那里。
因为只是阿国简单的叙述所以阿花诬陷莲青偷钱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没人知道,事情的真相也无法考证。
不过我觉得阿花心情再不好也不会到凭空捏造事实将好友赶出去的这个地步(从开篇女主莲青给阿花带的一书包家乡美食就可以看出来她俩的关系很好),看到后来我甚至觉得这个事情可能和阿国有关,阿国去过莲青的住处,也认识阿花,他为了让莲青能住在他大姐家,住在他能够经常见到她的地方,使手段让莲青被赶出来也不是不可能。
当天晚上,阿国第一次小心翼翼的触碰了莲青的手。
第二处的细节伏笔更加验证了我的这一想法。
莲青被餐厅也解雇了。
因为警察晚上突袭餐厅宿舍查人,老板保释了她们之后就解雇了没有登记证的她们。
警察为什么早不查晚不查偏偏就在莲青搬进去了餐厅宿舍不久就突袭检查?阿国的大姐家离莲青工作的餐厅很远,所以阿国想让莲青住在大姐家的想法被莲青拒绝了。
送莲青去餐厅住的那天,阿国看到了在门口盯着莲青看的一脸猥琐样的阿金(也是餐厅员工),抽了根闷烟之后二话不说进去拿了莲青的行李,试图劝服莲青跟他去工厂,他的这一想法又遭到了莲青的拒绝。
警察是晚上突袭检查的,当天白天阿国来餐厅找过莲青,被告知莲青和阿金一起出去学泰文了,阿国当即脸色变了。
住大姐家和去工厂免费住在工厂都曾遭到莲青的拒绝,如今还和他很不喜欢的阿金一起出去……如果说这些细节都不能表明是阿国找来的警察,那么导演又抛出了另一个细节,在警局外,老板对莲青说,保释你的钱,阿国出了8000。
随后,阿国带着被解雇后一脸茫然无措的莲青收拾行李去了工厂。
这种突发事件为什么阿国会在第一时间知道并提供了保释金?前后细节一呼应,事情的真相就在不知不觉间浮现了出来。
阿国终于如愿的把莲青带来了工厂,带到了自己的身边,阿国本以为他们可以一起努力工作攒钱,然后回缅甸结婚(这些后面都有提到),结果他很快的发现这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
泼水节是整个影片中阿国和莲青以及其他的工人们唯一一次绽放的发自内心的开心的笑容的一幕,并且在这一幕中,阿国送了莲青昂贵的项链,他们的感情更近了一步。
泼水节的短暂快乐是一个转折点,此后就是莲青为了办证的各种遭遇(被骗钱、失贞),(这期间阿国向她隐瞒办证的五娘打电话给她的事,这是阿国第三次的耍“手段”),并且同时她和阿国的感情已经在走向通往破裂的下坡路。
第三处为阿国扭曲的性格埋下的伏笔就是他的熬夜,阿国经常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在他和莲青还没有分手之前就是这样。
影片51分钟的时候,在福利社(也就是便利店),阿国买东西的时候一个同事塞给他大麻,说熬夜需要,另一个同事经过他的时候拍了拍他的肩膀劝他不要再熬夜,影片到这个时候并没有正面记录阿国熬夜的镜头画面,但是通过人物的对话侧面将这一事实体现了出来。
他这时候熬夜的原因估计只是一心想早日攒到钱(后面会提到)。
在他和莲青关系破裂后,影片第87分钟开始,第一次正面拍摄了阿国熬夜的镜头,长镜头里,阿国疯了一样往烧火的炉子里摔柴,这是影片里一向呆呆的阿国第一次暴躁情绪的发泄。
然后接下来导演又用了一个长镜头,黑暗里阿国坐在床上吸着大麻,然后将盒子里攒的钱慎重的的拿出来数,一遍,又一遍,黑暗里你能感觉到溢出屏幕的压抑,似乎会让你觉得,下一刻他就会把所有的钱往地上重重一摔。
如今就算攒够了钱,没有了心爱的人似乎也好像没有了什么意义。
这些细节都可以体现出阿国内心扭曲的占有欲和强烈的不安全感与隐藏的暴躁压抑情绪,如果说这些是导致他最终血腥抉择的直接原因,那么是否有一个导致了这个猝不及防的血腥结局的间接原因呢?
他们的眼里装的始终不是同一个世界。
这就要提到另一个贯穿全影片特别吸引我的细节伏笔了。
影片中出现了多次阿国和莲青同框坐在车后面的场景,每次到这个场景的时候我都会不自觉的注意到他们两人的不同神情,尤其是眼神,阿国的眼睛里没有很复杂的情绪,经常是一脸呆滞的望着身边的一切,同框对比之下,莲青的眼睛里所带的情绪就要复杂的多,有时她很难过,有时她又害怕紧张且拘谨。
他们的眼里装的始终不是同一个世界。
除了同框时候的眼神细微对比,再就是在言谈中很显著的体现出来的差别。
阿国不止一次的想要说服莲青不用办证,莲青也不止一次的反驳他。
阿国所追求的不过是攒够一百万铢回缅甸开一个服装店,然后从中国市场批发衣服来卖,并且希望能和喜欢的人结婚。
而莲青所追求的是先办个证(为此她不惜出卖自己的身体)离开工厂换个好工作,然后存多点钱再弄泰国护照,再然后去其他想去的地方,换句话说,她想看更大的世界。
这份爱情注定会以悲剧结尾。
(其实女主最后是实现了她所追求的第一步的,从影片最后挂在女主房间里的套装就可以看出来,只是可惜,有时候命运就是这样的爱开玩笑。
) 如果说还要为这“突兀的”结局找一个其他的原因的话,那么,出于某些原因,男主柯震东的戏份被大量删减不知道算不算?(包括意淫打飞机的戏、影片后来的尾随与跟踪女主的戏等) 纵观全影片,不得不感慨集导演与编剧于一身对一部电影的影响之大以及男女主眼角眉梢之间对于情感的把握得当,这部影片中导演对于细节的处理能力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影片的开头,第5分20秒的时候,男主阿国第一次遇到女主莲青,并接过了她手中的晕车药吃了,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影片的最后,在楼下踌躇了很久的男主最终爬山了楼,选择了毁灭,故事结束。
我猜中了这开头,却没猜中这结局。
看台湾导演赵徳胤《再见瓦城》,有点结合了《离开拉斯维加斯》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意思。
作为一个后现代风格电影,加上热带元素,卡夫卡的“变形”也理所当然成为了题中应有之义。
人的困境是无法改变的。
底层,闭塞,一无所有。
努力是没有用的。
都是磨砖作镜,积雪为粮。
社会的结构性压迫,也许只有命运才能拯救他们。
然而你知道的,视万物为刍狗的天地从来不仁。
在被榨干了一切希望、努力和血汗钱依然无望之后(当然了),于是歇斯底里,于是堕而落之。
那是谁说过的,孩子,如果你走投无路,你还有一条路,那就是犯罪。
这不是你的错,这是社会所迫。
女主角在酒店里等待性交易时被一只蜥蜴缓缓缠绕身体,最后还挑衅似的用尾巴拍了拍她的脸颊,与其说是拍打,不如说是扇耳光。
是羞辱。
是行驶对另一个人身体完全支配权的快感。
人类社会的一切行为都与性有关,除了性本身——它代表权力。
男主角,也许更为痛苦。
他在更早就看清了努力的徒然。
然后,可能也出于对自己无能的愤怒,他杀死了女主角,然后自杀。
仿佛这样就能恢复爱情的纯洁。
从某种层面,是的,死亡治愈一切伤口。
但也不是,地狱只不过是苦难倍增的人间。
但这一切阿国和小四都无力去理解,也许是太过年轻。
人融化在环境中,或者说命运中,变形,扎根在不同世界的模糊界线上。
与命运相互渗透也并非是阶级性的,而是一径地夹缠不清,力量在之间冲撞或抵消。
困境是无法解决的,但有人爱你,确是存在的尊严。
你是否因为柯震东,而不去看这部电影,或者因为他特意看了这部电影,前者是错过,后者是惊喜。
你会看到一个演员的蜕变。
《再见瓦城》将镜头对准了缅甸底层民众的生活,特殊的群体——偷渡客。
从缅甸偏僻的村落到泰国曼谷打工,他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
看完影片,印象最深的是,长镜头下,灰暗的色调,空茫的神情,无言的绝望。
导演赵德胤,缅籍华侨,16岁到台湾读书,后成为侯孝贤的大弟子,用镜头去体现他的乡愁与悲悯。
(一)到更适合生存的地方生存,是人的本能。
电影的开头,莲青坐气垫,打摩的,乘黑车,别人都是结伴而行,她只孤身一人。
几经辗转,从故乡到他国,她就像一只没有恐惧,扑往光明的飞蛾。
她的家乡连自来水也没有,弟弟妹妹上学需要钱,她还怀有去往更远处的理想,到更好的地方生存,爱情几乎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
(二)偏执的爱人太可怕。
阿国在车站对莲青一见钟情。
一大群偷渡客,只有莲青一个女孩,他把座位让给她,自己钻入黑暗的车厢。
他找到莲青的住处。
他让莲青去工厂上班,被拒绝,举报了莲青上班的小餐馆。
莲青跟随他去工厂,随时等待机会办证件,以得到更好的工作。
阿国觉得办证没用,被骗办了假证件之后,他对莲青隐瞒了再次办证的机会。
他希望她跟他一起回缅甸结婚,开服装店。
他忽视莲青内心的渴望,想强行将她拉到自己的轨道上来。
莲青出卖了自己的初夜,终于办到泰国护照,离开了他。
他的爱情幻想破灭,杀死她后自杀。
(三)阿国的木然与莲青的眼泪两个主演的表演都很到位。
或许阿国,早就知道偷渡客挣扎的徒劳,柯震东的表情,全程的机械与麻木。
有三次他们坐在车后座的近景,吴可熙的表情有过失望,希望和茫然的变化。
他们之间从没有心灵的交流。
莲青的眼泪让人触动。
一次是在餐馆无证被抓,保释后,三轮车经过桥下的阴暗时,在脸上偷偷抹了一把。
二是知道被骗办了假证,换工作不成时,借着雨势,哭了个稀里哗啦。
这个努力坚韧的女孩,始终没有逃脱,命运的魔爪。
一生叹息。
霓虹灯照不到的暗黑处,爱情是一场奢望。
再见,爱情。
电影的名字《再见瓦城》,瓦城并没有在电影里出现,据说,它是缅甸到泰国的必经之路。
通往希望,还是绝望。
但愿世间再无漂泊,流离失所。
再见瓦城。
王朔写,她翻开的刀口像小孩的嘴唇。
我想象不到,上部电影也没有这个特写。
只是阿國倒在地上,鲜血从划开的皮肉里喷出来,力量集中在一起从体内奔涌散开的暗红震的两层皮微微颤抖,收缩触碰的两瓣像结巴吐不出的哑言,卡顿在最剧烈的情景,急切的被沉默掩埋,望尽看不够的深切空洞,红的发黑,就像希望本来未调和的颜色。
我可能不会痛惜,反而在绽开的一刹那感受绝望的爆裂。
因为他们总会习以为常,低微的生活磨平了独自喘息的机会,咽一咽不纠结明天会不会到来,各自安定的世界不抱有对其他的觊觎,就忘记需要表达的情绪。
当这一天被搅乱,不断跳窜逃离的同伴打破常规的无力,像鱼儿渴望水,有了另一池塘的比较。
害怕恐惧攀爬在身体四处,莲青就是在危险边缘试探想要游到另一彼岸,弱肉强食,早就没有人味。
只是阿国用一把刀捅开了虚无的表面,鲜血四溅,莲青,这里从没有众生。
(这是他们情绪挤压爆发的时刻,不甘的挣扎,祈求不得带来的懊恼,无奈。
扭曲的身子气息一点点抽离出去,有挽留但是随着模糊的天花板越来越远。
这是不是一种解脱,让爱情更像爱情,他们真正有感觉在人类体系的建构中同行。
) 向下看永远比向上看容易。
他们自身可能并没有观影中伴随的苦涩悲哀,可怜身体言语中透出的苍凉和心酸,如同在黄土地里翻涌般的挣扎前行。
这只是一个世界和一个世界的偶遇,每一番天地都有个活法,没有人会在生存面前对自己的欲望保持怀疑,坚定的带着全部狂热在他们的世界行走或奔跑。
总有一种阳光照的进去,不必我们都一样。
电影情节和气质靠近着《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同样关于宁为玉碎的少年面对相约瓦全的世界
总让人觉得有点想触碰一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但是实际表现完全连人家裤脚都够不到的感觉,大部分时间里叙事已经足够缓慢表现细节,结果到结尾这么一收依然让人觉得无比匆忙突兀,铺垫不到位、情绪点不饱满就爆发,为了走完设置的剧情点而在踩点的既视感。但好在有两小段神来之笔的戏让人深深记住了本片
好的演员就是即使他(她)再出名,放在电影里你也不会轻易认出来。中国的打工人民相比起来好些。但也好不到哪去。忧郁的热带!想起在上海那老头给我讲影响人穷富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在南北纬30左右的几乎都很富。的确有道理。
柯震东,不解释
2018-61。镜头长而且多次即使演员已走出镜头仍在持续拍摄,这不叫细腻这叫拖沓。几个配角的演技不比各地电视台情感节目的大妈群演强。情节跳跃缺少连贯性,更反衬出镜头拖沓。蜥蜴和杀人镜头相当惊悚,和全片其他段落完全脱节,但又没有足够的烘托
还是挺不错的,平淡的叙事,纪录片式的影像,两个演员完全融入当地的口音,下载的片源比较模糊,反而更增加了这份粗粝感。少男少女因偷渡堕入深渊的故事。蜥蜴的出现增加了整部电影的美感。仿佛一切苦难只是一场梦。评分:7.0/10。
重新给柯震东打5⭐ 我也好想看他拍电影
题材不错,演员不错,难得台湾青年吴可熙、柯震东灰头土脸,把我们云南和缅甸交界处的方言讲得这么好,剧本烂了点,导演更是太烂,想象力不够,文化底子单薄,呈现方式平庸生硬,人物显得扁平无力,地理空间感,情绪层次感,故事纵深感,以及整体的电影感没出来,所以,还是拍坏了,可惜了。
贴近他们的爱恨情仇、欲望娓娓道来;镜头侯氏克制,但有些镜头很出彩,卖淫那场戏惊艳;结局不太喜欢,但也想不到其他solution吧…
巴黎首映场,导演好温柔。喜欢吴可熙的表演,与其说是一对年轻人的悲剧,不如说是一个年轻女性的独立与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在东亚文化的语境下真的很少见。两场有动物的戏也很有趣,点睛之笔。
一个可以大做文章的题材,但却拍局限了,结尾非常之突兀,铺垫给少了。。总之是一部各方面都有一定优点但却让人喜欢不起来的片子。
蹲了班房的柯震东演技爆棚,人生中的嘴巴子和托起你未来的那只手是同一只
從第一個長鏡頭就喜歡上它的攝影。林強的配樂很好。柯震東有演技,但電影中現實中都讓人心疼。東南亞僅管被我們意括為整體,但其內部仍有強與弱,螞蟻是希望漸次攀上青草、灌木和樹頂的。這樣背景之下,是追求的分歧造就了悲劇。at CGV센텀시티 부산 1011
基本上没有故事,男主角行为动机也没什么逻辑,从爱上都恨上转折十分突兀,果然男人杀伴侣是不需要什么理由的么。这部类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那可真差远了
结局突兀,蜥蜴亮点
还蛮残酷的,柯震东真的演技很不错,不懂为什么被黑到现在,禁大麻而不禁烟草大概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奇观了。
不知所云
热带,蜥蜴,凉泡面。
改变不了她,就杀死她;得不到她,也不让别人得到——倒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不过,过于暴虐。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