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写字了,把粤语版的《29+1》看了第二遍,写了这个影评。
前两天在准备搬去厦门。
两天在深圳、香港跟在认识的好朋友告别,跟一个哥哥开玩笑说,如果你不开心的时候可以看看我的朋友圈,好像我的实况报道。
不开心的时候就看我播报到哪里了...哈哈(因为我比较喜欢发朋友圈)。
就好像《29+1》的电影中黄天乐说的一样,有得时候你会觉得自己什么都没有,于是就选择一种东西把自己的每一天记录下来,回头看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29+1》改编自彭秀慧执导的香港同名舞台剧,讲述了即将进入三十岁的两位女性,在面对30岁来临的困扰时的不同人生态度。
电影很文艺,讲的也都是女性在生活中会经历感受到的。
(BTW,个人觉得周秀娜真的是挺漂亮的,而且演技越来越好了。
)三十岁的林若君是中产阶级职场女性的代表,性格坚强、独立、美丽上进,又得到公司老板的器重而升职。
看似表面把人生掌控很好的她,在面对爸爸过世,男朋友心不在焉的爱情,第一次感受到人生的失控而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三十岁的黄天乐,一个长相胖胖的天真活泼女孩,在唱片店里卖了10年的唱片。
在三十岁得知了自己得了乳腺癌而想要开始谈恋爱、完成自己十几年想要去法国旅行的梦想。
不知道现实是不是真的有林若君和黄天乐这样的性格和故事的人存在,但我觉得每个女人都要学着不去依赖工作和爱情、也都有一个“黄天乐”去值得发掘。
林若君说自己从小是一个很独立的人,后来发现其实自己是一个很依赖的人,依赖工作,依赖和朋友去吃饭、就依赖睡觉。
总是用各种各样的事情打发剩下那些无聊的时光。
当剩下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反而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喜欢什么。
工作和爱情好像是这些女性们用来填满生活的两件利器,没有合适的男孩子恋爱,或者觉得男孩子靠不住就会努力想要赚钱,可是钱赚到了,职位升了,其实最后生活也就那样了。
工作和爱情真的可以给女性的生活带来更多的意义吗?
电影中用黄天乐乐观的口味问“三十而立”“立”是什么?
应该是“三十而下”吧!
三十岁倒下,身体检查。
是啊,“三十而立”的“立”到底是什么呢?
就算有钱、有房、有车、有家庭?
三十岁的生日的那天也不过是人生中最普通的一天。
就算没有,也其实都没有什么所谓,因为每一天都是人生的倒计时,有一天我们最终要和这个世界说再见。
《29+1》的电影真的很文艺,用对比的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两种女孩面对都充满问题不同生活,面对不同生活的态度。
导演可能也是想让更多的女孩们,跳出“30岁盒子”的标签,看到生活的更多可能性,最后找到我们自己。
用我今天才看到朋友的ins的一句话结尾:Over my life I have met ordinary and extraordinary people. Those who are extraordinary are those fully themselves. (我的一生见过寻常人和不寻常的人,那些不寻常的人是追寻到自己的人。
)
《29➕1》人生有条不紊地进行 30岁有什么可怕上司总是觉得下属做事不够快 不够好是正常的出来做事 光听话是不够的土星绕太阳一圈 是需要30年的 所以人到了这个时间段 会被深刻影响 会觉得人生有很多变化 很多挑战出来泡吧 最重要的就是 “看人和被人看”总有人 有段六七年的感情 但是其中总有一个人不争气 让这段感情没有好结果大家生活都不同 但是大家都是十几年的朋友 很难得的女人等不了多久的学习解决问题 要比 放弃问题 高级解决关系中的矛盾也是一样“不如我们下个月出去旅行- 不如我换辆车吧不如我们多点时间在一起- 不如我们去日本吧不如你讲多点事给我听- 不如我先睡喽”画面是她一个人处理被猫抓伤的画面 不要总说好啊恋爱要从一开始就示弱不要总展示自己什么都行 自己很独立 很棒男朋友是调教出来的 要多多寻求别人的帮助!!!
行李不用自己搬 有困难可以找别人解决不要不好意思 只要你说出来就好!!
“走到不知道去哪里的时候,记得回来求我哦”这个冲突铺垫的不太够导致看到女主发脾气前不会觉得爽 反而有点尴尬这样发脾气工作就没有了好的 我还以为真的发脾气了 牛啊🐮🐮🐮🐮🐮 出来上班是为了赚别人的尊重工作上 就算被拒绝 还是要再试一次要常常和爸妈在一起做选择 就要付出代价 只要做出选择 就要有100%的心思去对待它不要什么都想要其实其实 生活发生大的变故的时候 比如失恋 离婚 有人去世 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现状可以依赖工作 依赖周围的人但人们总是想着理清一切 分手和辞职我总觉得 人只有快乐的时候 是一无所有的时
很神奇,就究竟是什麼緣分讓我連著看了《29+1》和《愛情神話》兩部「女性主義電影」⋯⋯印象中這兩部都很🔥都封過神,但越是這樣越讓我覺得需要「小心翼翼」🙏好不容易等到沒有人討論了,才可以不帶偏見地開始欣賞⋯⋯
29+1 (2016)7.12016 / 中国香港 / 剧情 爱情 / 彭秀慧 / 周秀娜 郑欣宜周秀娜和鄭欣宜飾演的兩個角色太臉譜化了,讓人不斷出戲,不斷反思是電影過時還是我苛刻~但很驚喜於大咖的客串,點綴了這部「小妞電影」,相比起近年的新導演,彭秀慧當時也是影壇新人,但絕非圈中新人😅這樣一對比,她當年拿「最佳新導演」不會尷尬嗎?
她⋯⋯真的還需要這個獎嗎😂電影看完之後有點難受和無奈——30歲,真的重要到要拍一部電影單獨講嗎?
但是點開豆瓣影評看到了很多女性的自白,又覺得⋯⋯這部電影其實也不至於太差,至少治癒了一部分人嘛(雖然不是我)見到有人提及張艾嘉的《20 30 40》才明白本片的空洞感,原來不是源於對30歲焦慮的探討,而是因為電影呈現出來的二元感讓我有一種壓迫感,痛苦於無法從電影中看到更廣闊的天空~看了其他介紹才知道,《29+1》的舞台劇原版是導演彭秀慧一人分飾兩角的獨角戲,帶出女主角的一體兩面~有點想回看那個版本😿很難具體說出電影和舞台的區別,或許是台詞密集?
劇情衝突?
人物塑造?
⋯⋯但總覺得原版能在香港被注意一定不只因為「消費女性主義」,迷!
29+18.7类型: 话剧 导演: 彭秀慧 编剧: 彭秀慧 主演: 彭秀慧 / 杨尚斌 / 朱栢谦
2015和2018年曾出過舞台劇現場錄像版無獨有偶,另一部還沒看的高分香港電影似乎也在探討類似的問題?
如果要批判是很容易的,亦舒筆下的女子可以灑脫,獨立⋯⋯為什麼多年過去了,新一代女性導演卻還在拍這種俗人,拍家長里短?
金都 (2019)7.72019 / 中国香港 / 剧情 / 黄绮琳 / 邓丽欣 朱栢康但是從《愛情神話》的豆瓣影評再回到這裡,突然有一種輕鬆感⋯⋯沒有人可以代表香港,無論是香港電影/文學,還是這座城市,這裡的人,香港女人的故事是一代又一代人書寫的,相互之間也不需要「被代表」,更不需要高喊各種主義打壓彼此,隨時開始,隨時離場。
望你时时刻刻可以由零开始张国荣《由零开始 TVB版》 - 搜狐视频我们从出生以来就在努力向前走我们不断被教育,better, faster, stronger我们不曾停下脚步,生活也不像电影在人来人往的街上,所有人会停下来,甚至突然往后退生活甚至没有配乐,没有“早班火车”在你上学的路上响起Saturn Circle 一圈30年孔子说30而立,但是孔子说15岁就立志大学之道了啊我要是30能立了,我岂不是孔子了?
而且孔子觉得他自己知天命的时候,还被老子实力打脸了呢所以30岁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事业上30岁意味着你离开了学校已经有几年了博士是工作,不是个学位,这事要先分清楚所以你进入职场几年了,接触到了一些人际关系了发现了自己的极限了,也发现了自己的优势了手上没有工作看起来很棘手了,工作也不让你觉得有挑战了有余力和时间去让事业进一步了,或者就该换工作了事业不再是你的唯一它给了你安全感,也给了你任性的一点点资本感情上如果一直在换伴侣,那该有点腻了天天大鱼大肉,有点想念煎鱼、青菜米饭了如果一直是一个伴侣,那也该有点腻了天天都是咸菜稀饭,感觉自己deserve better 了如果一直没有过伴侣,就算你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30而下”,也想让张汉明摸摸自己的胸了如果你已经结婚生子,那你和Christy的闺蜜一样已经只有孩子没有感情了,宁愿闭上一只眼了7年之痒,30岁的春天,谁都都在痒的路上友情上你有相处多年但是际遇完全不一样闺蜜没什么共同话题,也不是真心关心彼此但是可以一起去泡吧,一起吃饭他们的存在不会照顾你的心灵但是不会让你身边空位虚待陪伴永远不是最长情的告白需要陪伴是因为没能力和自我相处就算闺蜜做了什么事你也会安慰自己,毕竟这么多年了你们的关系好像没坏到可以直接被处理掉亲情上你的父母老了,到了退休的年纪了他们开始跟不上这时代了可能是因为固执,不愿意一把年纪还去迁就世界的脚步也可能是因为骄傲,不愿意跟“死靓妹”竞争更可能是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不能和世界保持同步了当你心中伟大的父亲母亲的形象开始崩塌你不再愿意回家,嫌他们烦,觉得他们无知你回到家还是抱着手机,没有话跟父母说散落在空气里的除了沉默的灰尘就是东一句西一句的回忆只有回忆可以说,所以回忆必须是美的但是人生是伤痛构成的而你只能选择遗忘不然的话就是你不大方,你不努力,你不思进取如果说朋友、爱情、事业都是我们自己选回来的那么亲情看上去好像更没得选但是你只是不能选择成为你父母的人但是你仍然可以选择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孩子这是一部,你看完会不断回去问自己问题的电影我觉得一部电影能让大家按骥索图已经足够出色了虽然没有舞台剧的张力但是周秀娜真的证明了自己的演技虽然郑欣宜的角色有点单薄这大概是因为这部电影是周秀娜的独角戏吧本来也不是平行故事线而已
写在前面的短评 | 我想,我们在长大的时候不能丢掉了基本的东西。
比如快乐的能力,比如爱的能力。
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部片子,让浑浑噩噩的自己突然理清了一点头绪。
以前的我,或者说2年前的我,就跟黄天乐一样,单纯乐观。
我记得我的男朋友追我的时候说过,因为喜欢我动不动的开怀大笑,喜欢我的轻松。
然而2年的时间,我飞速成长,不知道为何我看到了好多的阴暗面,我也慢慢变的郁郁寡欢与现实,就如同林若君一样,如同绝大多数人一样。
冷漠忙着自己所谓的事情却把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事情排在了后面。
我现在是讨厌我自己的,就跟我前阵子和男友说,我谁都不会去爱,因为我连自己都爱不了。
我的爱情就喝林若君的爱情一样那么鸡肋,感觉到深深的无奈却又舍不得放手,甚至希望他能提出分手,每每想到这些又开始嘲笑自己一番。
他一直觉得我的不开心只是暂时的,他一直觉得我可以自己调整好自己,他一直很忙·····如同剧里的思想一样,爱情或者别人是最不应该影响你自己的。
到30岁,林若君在面对亲人和爱情的双重打击才开始思考人活着是为什么,而我很早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所以我总是会做出许多离经叛道的事情。
做着做着却忘记了自己最开始拥有引以为傲的东西。
我要把它们都找回来,我要把它们都纪录下来。
人生很多东西你无法去控制,但是你可以选择记住美好的事情
电影出来那一年,刚好我30周岁。
我今天才在电视APP无意看见了这个电影,以为是都市丽人爱情故事没想到就这样一直看看到了结尾30就要到的那几年,我在一个外企做经理助理,还算OK,每天下班最大的消遣就是健身,可能是我不够漂亮,没有帅哥来认识我。
28起真的焦虑了就在这个豆瓣的相亲网站,陆陆续续见过几个男生,偶尔有优秀的却没有下文后来公司搬家我总是迟到渐渐的在忙跳槽,后来老东家加工资我也还是决定辞职慢慢找,这样一辞职后来奇怪呢面试越来越少,干脆就家里休息,不久以后认识了现在的男票,相处半年就是我30周岁,然后一直到现在居然还在一起。
或许真的是30开始事情不一样了,后来我会做饭会做很多家务。。。
这几年他的事业处于上升期,我呢在家也很舒服,但是总有危机感,毕竟现在很多公司开始裁员。
我和他总是觉得彼此不合适想起那些年,工作完了就是去健身,然后再挤时间去练钢琴,虽然我很孤独,但是我很善于和自己相处,可能比起社交我更喜欢独处。
只是常常觉得那是自己的高光时刻。
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像个假阔太
只要活着,每个人都会更接近中年,与之挂钩的“初老”、“焦虑”、“紧张”、“失落”、“恐惧”都像一道道催命符,公平地贴在每一个人的胸口。
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强烈的对抗感?
一方面是社会审美标准的压力,另一方面是人类本能的求生怕死,变老就是在不断地靠近死亡。
前者聊的太多了,我反而更关注后者。
《我可能不会爱你》里,程又青列出了50个初老症症状:1、枕头旁边,电脑键盘旁边,出现一堆万金油、白花油、绿油精等提神药方;2、对于陌生网友“我们可以交朋友吗?
”的说法,觉得无比愚蠢而没有耐心;3、很讨厌在外面过夜,因为要带好多东西。
当初老出现,就不仅仅是年龄增加的问题,更意味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双重疲惫。
当身体机能逐渐衰弱,心理上的恐惧自然也会陡增。
尤其中年女性,不得不进入人妻人母角色后,除了身体上承受岁月的磨损,精神上更要面临刻板印象的苛待。
暖暖妈写过:“一提到中年妇女,脑海里立马浮现出一个蓬头垢面,满脸横肉,一只手挎着孩子的书包,一边骂骂咧咧推搡着孩子的形象。
”如此听来,中年女性的生活状态的确让人心生畏惧和焦虑。
对行动派来说,焦虑更像是警报器,是我们发现问题后作出的本能反应。
我身边有个女性朋友,辞职做自媒体人,整天抱怨自己运营不好,焦虑得要死。
撑了半年,决定改变,重新回职场,反而利用做自媒体时积累的人脉、经验在营销岗混得风生水起。
她说:“解决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只要不是原地打转,总能找到某个小切口。
”难道年轻的时候,就不会焦虑吗?
会啊,只要看到优秀的同龄人或者比自己更小的人取得成绩,还是会感到不安。
但最重要的是怎么面对。
懂得享受时间带来的变化才能享受人生。
一个健康的心态,绝对是女性三十岁之后越来越要看重的东西,因为它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走向和质量。
电影《29+1》中,也探讨了普通女性的年龄焦虑问题,两个女孩,同样年龄,但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也让我们看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生。
一个叫林若君,小有成就的白领,工作上拼命,觉得自己努力工作是为了获得别人尊重。
进入三十岁,她因忙于工作疏于关心男友,也没有办法照顾家人,陷入无法平衡工作和情感的僵局。
她每天过的都像方程式一样,早上6:30起床,上厕所,刷牙,洗脸,爽肤水,照镜子,检查皮肤,黑眼圈又深了,皮肤又差了,然后拿出一大柜子化妆品,开始补救。
然后准确计算早餐卡路里,再补充各种维生素,然后化妆,早上8:02分准时出门上班。
如同你我,为了拥有更好的生活,拼命工作,但焦虑无比。
她知道人生最大矛盾就是,有很多事你想做,但永远有更多的事是你“没做”和“要做”的。
最惨的是,时间越来越快,一眨眼就又要过生日了。
到了而立之年的林若君希望自己具备成年人该有的担当和责任,渴望感情稳定、工作顺利,但事实是,她认为自己年龄渐大,想要变得更好,却觉得来不及。
她可能需要思考,如果舍弃鸡肋爱情,选择投入工作是不是正确?
如果换一个轻松点的工作,拿少一点薪水,有更多时间照顾家人是不是就能家庭和睦?
但我们都没有标准答案,才会在年龄面前犹豫不决,惶恐不安。
因为试错的成本越来越高,二十多岁和三十多岁之间,隔着一个巨大鸿沟。
另一边,同样要三十岁的微胖女孩黄天乐,在一家唱片行工作,个性乐天,虽然身患癌症却计划去巴黎旅行。
她需要对抗的不仅是年龄,而是厄运。
但她说:“你的生命每一天都在倒数,剩下多少时间都好,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去自己想去的地方,还有最重要的是,记得所有曾经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快乐的事。
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能控制的,唯一能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有时转换一个视角去看待事物,便是另一个维度的天空。
电影中并没有交代林若君的故事结局,比如,她是否展开新恋情或者增加跟家人相处的镜头,但她在巴黎和黄天乐“相遇”,精神上变得开阔许多。
我想,这也是林若君的收获和传递给每个30+女性的启示,心态上的从容会让我们感到放松,因为健康、经历和美好的感受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这样充分的享受时间,那过往年龄所产生的价值可能是微小的,但当我们珍惜它、重视它、享受它,那年龄赠予给我们的则是回忆、经验和充分的满足感。
不要用恐惧来怠慢了自己,更不要因消沉而错过了当下。
所以,心态松弛的人,会更容易面对年龄的焦虑。
换句话说,也就是心态上接纳焦虑,我们才能想办法抚平焦虑。
关于如何放松自在地面对衰老,史铁生曾写过一句话,“死是一件无需着急的事,一件无论怎样耽搁都不会错过的事。
”同理,老是一件无论怎样焦虑都会到来的事,一件再抵抗再恐惧也不会消失的事,它是死的前奏。
我们的人生比自己想象的丰厚,除了年轻,还有其他东西值得珍惜和享受。
不用担心年华老去,无所依傍,而是接纳当下,并去创造新的可能性。
长生不老不见得是种幸福。
有些幸福,是通过失去、生死的有限性才能感知到。
正如通过衰老的黯淡才能反射出年轻的闪闪发光。
无法坦然面对年龄焦虑,是打定主意和一个死局对抗,注定徒劳无功。
早点意识到这一点,人生也会早一些调整到快意尽兴的轨道。
人生是趟单程票,与其将自己套嵌在别人的期待中在终点收获辛劳苦楚,不如勇敢撞上所有际遇,在沙里淘金,精雕细琢,锻造出自己的光芒,即便光芒有限,却也是独一无二的快意人生。
的士司机:年轻人才会觉得放弃问题,比解决问题容易得多。
不过做了高层,就要学会怎么解决问题了。
林若君老板:成功只是一个结果。
……每个人都有第一选择。
既然有选择,那就有代价。
最重要的是你做了这个选择,你有没有用百分之一百的心思和精神去做好它。
我就是那种女人,如果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如果我尽力了,无论什么样的结果,我都不会后悔,也不会抱怨。
做人不就简单快乐多了吗?
黄天乐:最重要的是,记住所有在自己身上发生的快乐的事,因为有很多事都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唯一可以控制的是,我们怎样去看待它。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都市焦虑三十而立VS三十而下不知是不是只有女性对年龄敏感,30岁就像一个诅咒,令多少女人闻之色变。
林若君身上遇到的问题,可谓是都市轻熟女在这个年龄段所可能遭遇的问题的集大成者:升职、婚恋、住房、父母养老。
所有曾经美好的、值得憧憬的,或者井然有序的,仿佛一夜之间都坏掉了,让人糟心。
但是坏得好像又不够彻底,没能让你想都不想就把它处理掉,反倒是看上去还不错,或者丢掉代价太大,总之,你进退维谷,百思不得解。
以前大学同宿舍的同学跟我说:一个问题,你要是3分钟还想不出答案,就不要想了,因为再给你30分钟,你还是想不出来。
她这句话,拯救了我的拖延症。
让我可以在做方案无思路时,果断换脑做其它,调整好状态,倒是水到渠成的做完了方案。
后来的后来,我又听到了一个说法:一个东西,当你不知道究竟还该不该要它,那就——不要。
也许有偏颇的地方,但在放在这部电影中,还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男友该不该和他分开?
分。
工作是不是该辞掉?
辞。
都说三十而立,就是这个“而立”,倒逼得人紧绷到“瘫痪” 。
时移事易,三十而立,这个上古时期遗留下来的产物,真的应该在现代语境下,好好推敲。
古时的人们,十七、八就谈婚论嫁了,成家后立业,拼搏了十来年,自然可以而立了。
但是现代教育制度下的人们,大学毕业已经二十二、三,如果再到硕博满街的大都市,三十岁时才不过工作几年。
古代的婚姻凭父母、媒妁之约,好赖都已成定局;现代的男女们,在花花世界里,一边孤独一边狂欢。
更不用提这丧心病狂的房价了,租房搬家,拎包入住,才是都市标配。
所以,三十,没得可立。
成不了家,立不了业,双亲在,而远游。
我们,是被时代抛弃的巨婴。
29+1的你,焦虑吗?
嘴上说不焦虑的你,转身就倒在了出租房里冰冷的地砖上。
转回来,说这部《29+1》,导演是彭秀慧,香港女导演。
女导演镜头下的女性都美出了一种独特的味道,包括还在档期中的《神奇女侠》,也是女导演。
女性导演塑造出的女性角色,不但视觉美丽,还赋予她丰富的精神特质,坚强的、或者脆弱的;聪慧的、或者矛盾的。
对于女性情感的捕捉与刻画也无尽的细腻,不会让你出戏,会让你在银幕中,看到自己。
有的男导演只看到了你的罩杯,而女导演,看到了你罩杯下的乳腺癌。
想哭泣的你请尽情哭泣,我明白你的焦虑。
请拥抱你的焦虑,面对你的内心。
看淡得失,找回自我,明白有舍有得。
选择了,就全力以赴,尽力了,就愿赌服输。
这才是你真正的三十——“而立” 。
“Men always gone, but girls still here.”
她她电影
严格来讲是中国都市女人的三十岁困境。
女主和黄天乐(不好意思女主我对不起你哈哈哈哈真的记不得名字)是两种生活的人,本来就是一冷一暖的色调,到最后两人同框,同享暖调,表示女主被女孩的温暖所感染了。
其实我不是很喜欢这个结尾。
松弛感和轻松心态当然是好,但女主这种女强人面对这个问题真的不能自己解决吗?
我觉得可能有些观众更想跟我看到她自己是怎么样凭内部驱动完成三十岁之前的蜕变——在面临亲情的动荡和感情的分裂,外部的压力。
这个故事讲得好就可以当成教科书,觉醒和独立,女主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她的女上司,也可能像现在这样,被另一种相反的人生救赎。
但我看到的是什么?
学历 能力和人生。
就算在社会上做到一定Level,也还是会有很多不足,所以能够不顾年龄束缚提前做到和自己共处做到精神自由(显然女主没有),也是生而为人的一种优秀。
但是当然,每个人觉醒的时机都不一样。
最喜欢的当然是每日梳洗、化妆、计算卡路里的饮食等,简直不要太真实。
前半部分展现的朋友圈、周围人创造出来的年龄困境、现实和焦虑真的蛮真实犀利,是干练的冷淡风,但到后面就有点走套路了,还是走温情路线。
这是一种被动妥协么?
还是一种对于困境的无奈感慨) 我相信每个人到了一定年龄肯定会经历这些,我更不敢保证我会做得更好比她更会面对。
生活中能做到这样的已经很勇敢。
张汉明是电影和理想,杨啥豪才是生活和现实。
我相信,在黄天乐,也就是欣宜宝贝这部份,在创作的时候一定融入了她的前半生,她内心最柔软的情感,遗憾和理想,以及她对肥肥妈咪的回应:永远自信 乐观 开心。
感动。
从Lesilie到Beyond,各种熟悉的地名,茶餐厅美式….营造出了一种很浓的香港80年代怀旧情怀氛围,有点刻意卖情怀或者致敬,但这也确确实实会是港人生活的精神支柱。
满满一碗鸡汤,来自黄天乐,大多数人在这个社会打拼,就像林若君说,走一间楼梯,突然踩空了一脚,不知跌到哪里,那种空虚感,依赖太多,独处太难过,我们要像黄天乐,肯定点滴的自己,激励自己。
真不该对香港电影抱任何期望的。这部片子告诉我们,要是你一直不减肥不打扮,到了30岁,你的胸可能只被乳腺科的医生摸过。
Around30的女性物语。一开头工作日的描述简直太写实,开头就透着让人喜欢的气息。周秀娜的演技、故事的节奏、几首恰如其分的剧中曲都大大提升好感。看完满脑子《早班火车》循环中
截图了一些文艺的画面。
三十岁不是烂俗梗
确实很惊喜,细腻描写了女性面对下一阶段人生的彷徨,最惊喜是周秀娜演技其实还不错哦
周秀娜很好,郑欣宜看着烦。
影像化很完全,几乎看不出舞台剧的痕迹,除了个别台词。前半拉挺好,出现女配后就开始散漫起来,更可怕的是最后居然用鸡汤解决了所有问题,实在难以令人信服。女主表演挺好,女配太莫名其妙,有点假。最大的问题是…毫无节制的煽情…
昨天看的两部法国人的40岁和50岁,而今天则是30岁的港女。该是不错的舞台剧,两生花的故事,但时间线真不太清楚,以至于一度以为她们只是同空间而不同时间。生活总有好多的选择,讲真我觉得工作场景和林若君的闺蜜场景是相对来说比较贴近真实而好看的。拍拖、父母或回忆都失真了。简单来讲就是作。
港劇味很濃,前半段的閨密、對白都很港劇味,保持港劇氣息或許還有點意思,可惜後來變過甜的陳可辛風了,2017.07.19@誠品
一场香港两生花,需要两极的人设可以理解,周秀娜一极接地气,于是郑欣宜一极就要傻白甜么?除了剧情可惜了一点之外,这部应该是近期香港低成本电影的小惊喜。顺便,可以期待一下周秀娜入围金像奖那天。
想不到周秀娜还有点演技 但没太懂导演想表达的东西是什么?就算大龄单身工作繁忙也不要忘记保持微笑?
看过题材介绍就等着资源来看,看完之后竟然觉得比看了好评批评后带来的预期还要好。这部电影在我心里是完美的,它讲的每件事情都砸进了我的生活,两个女孩,那么多女孩,我都有与她们的故事感同身受的灵魂碎片。哭笑交融。刚好的舞台剧感我个人很爱。
双线叙事结构,周秀娜的部分处理得相当成熟,让人惊喜,原来是经过多年打磨的舞台剧改编而成。对比之下,重新创作的郑欣宜那条线则太浅白,让人出戏,大幅删减弱化处理应该更好一些。
2016的片子,讨论的女性议题有点局限和俗套,前20分钟,真的很无趣。之所以四星推荐是因为,后面的片段细节的刻画和真实的呈现,即便是独白,即便是类似于MV式的画面,也很真诚。大多数女性既无法成为林若君一样的独立女强人,也无法成为黄天乐一样的乐天傻甜甜,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这两个人的结合体。剧中,林若君辞职在家,收拾房间的那段独白感同身受,一度觉得也是创作者自身的独白。对了,从这部片子里学会了一个让人快乐的方法——呲着牙,眯着眼,头后仰,笑。这个方法我在芦田爱菜脸上看过好多次,那时候看到的都是心酸啊。现在想来这也不失为一种简单易得的快乐。终于,除了食物之外,有了另一种简单易得的快乐。
这么充满塑料感的香港电影倒是很久没看到过了。如果说这片子真的反应了社会现实,那我真的很高兴并没有在这样病态的社会环境中度过29-30这个阶段。🙄️
小女生的勵志片
周秀娜的进步非常明显啊 很期待未来的她 片子…就算了
“好的女性电影是拍给所有性别的人看的”这句话说得很好,但女性在看本片时的感触是会远远超过男性的(主要原因在于男性角色的淡化与缺失),而男性只能从男女的共通之处感受到些许共鸣。
讲述即将进入三十岁的两位女性,在面对大部分同龄女性都会面对的困扰时,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一个是即将踏入三十岁的林若君,面对压力升级的工作挑战、双亲病重、仿如鸡肋的爱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