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直是[步履不停]的续集,横山家从第一代到第三代都出现在本片之中,阿部宽、夏川结衣、树木希林、原田芳雄、林凌雅,又加上小田切让、大冢宁宁、桥爪功、长泽雅美一帮明星,酱油团队真是华丽([步履不停]里寺岛进还出来送了个外卖……),萌大叔是枝裕和愈发有熊猫相,假以时日必然成为下一个日本大师(放眼望去日本电影界,艺术片后备大师也只有是枝裕和与河濑直美了吧……)。
2、是枝裕和某种意义上被视作小津和成濑的“松竹风格”(尽管成濑有声片基本不在松竹了……)的最佳传人,比起山田洋次来,是枝裕和显然更有资格。
毕竟是枝裕和有着跟小津差不多的“小资产阶级美学”,而并非山田洋次那么底层和庶民;而且不得不说,是枝裕和比山田洋次的活儿精细许多(废话,山田洋次那拍片速度……能有四分之一是用了心的就不错了……)。
是枝裕和自认为学的是成濑,但是成濑标志性的“Naruse Touch”和纠结哀怨并不是是枝裕和的主要风格。
当然从另一个层面说,是枝裕和尚有创作分期,[步履不停]作为代表作某种意义上也遮蔽了他本身的多样性,例如[无人知晓]显然不是小津而快成今村昌平,或是杨德昌了。
可以参照的是侯孝贤80年代后期的创作,[恋恋风尘]无疑是照着小津拍的,[童年往事]基本也可以确定是受到了小津的重大影响(不过这一切都发生在他遇见朱天文之后),侯孝贤甚至受邀拍了小津诞辰百年纪念作品[咖啡时光],但侯孝贤无疑是不甚认可小津的“小资产阶级美学”的,小津式的东西还是来自朱天文。
3、在[奇迹]一片中,小津式的笔触处处可见。
最直接的无疑是夏川结衣的那件酒吧,名为Luna——小津的粉丝都知道小津的酒吧十间有九间叫这个名字。
桥爪功做的蛋糕(尤其是关于味道的那三次议论)、YY漂亮女老师、兄弟间蝶泳的承诺、用沾湿的手指测风向、火山灰、蚕豆饭什么的,细节上基本是按照小津的方式在处理。
小田切让那一边,父子关系的处理让人联想到小津早期的一些作品。
还有在熊本县兄弟两人的夜谈,那种180度空间——还用多说么。
小津影片中细节的铺陈尤见功力,不过[奇迹]里,这些细节枝蔓了些,似可略为精简。
4、前田兄弟必然大有前途。
哥哥前田航基这边戏比较重,人长得萌,演技也比较好,很复杂的情绪处理得极为老道,弟弟那边傻乐的情况比较多,戏的情感也比较单一(是枝裕和拍孩子戏就是这样,一头重其余的必然轻到平面化,没那么多篇幅)。
5、身为一部命题作文,是枝裕和做得其实不算合格。
要说怎么合格,必然是拍一个铁路迷(这种人在日本不少呢……),以近似公路片的手法来满足“尽可能地拍火车”的要求。
在这方面李安绝对是第一高手。
然则是枝裕和的牛逼之处就在于,他能把新干线列车出现的那一分钟拍到惊心动魄,催人泪下,我成功地被他搞哭了。
于是顺理成章地可以认为前面一百一十分钟都是必须的铺垫——当然不是啊亲,砍二十分钟还是有把握的,然则那一场戏的剪辑真是见功力,就靠静物和人脸的特写能迸发如此的情感强度,是枝裕和不拍小清新真是可惜了。
不过话说回来,是枝裕和长处在于节奏的控制,一直如此。
6、看完之后回味全片,觉得写得最好的地方在于这些孩子们同时可以在幻想与现实之间转换,他们能顺畅地接受这个世界的一切悲苦。
同样的故事大纲交给好莱坞,拍出来最好也不过是一部[阳光小美女]。
其实这个故事本有[两个小洛特]的架势,但是最动人的地方就在于,什么都没发生。
不用多说,这个世界就是这样。
要疗愈的,是地震海啸后遗症。
坦然面对,携带着它们成长。
7、配角里面,长泽雅美还是大秀美腿,尽管我不甚认可她演的浅仓南(不过比起和也的崩坏程度来,她还是可以接受的)。
树木希林仍然是毒舌老太太。
宽叔的酱油打得真是越发到位了。
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原田芳雄老爷爷拍完本片不久以后便去世了。
想起[步履不停],心里还是很难过的。
我想如果若干年后写是枝裕和的大师研究文章,原田芳雄还是会记上重重一笔的。
虽然少了“巨大”两个字,日本电影《奇迹》可要好看多了。
曾因《无人知晓》轰动戛纳的是枝裕和,今番再推新作,依旧是关于孩子的纪实风格影片。
《无人知晓》在现实主义方向走得很远,剧情长达一年,就真的拍了一年,接近纪录片;《奇迹》有所收敛,故事性增强,剪辑也古典化许多,但还是有许多纪实的特色,比如让孩子对着镜头接受访谈一样的讲自己的想法。
《无人知晓》从极其冷静的角度透出阵阵悲凉,而由数位大牌做龙套,真正主角是孩子们的《奇迹》则带有鲜明的立场无时不刻地散发正能量。
正能量的来源自然是孩子主角们。
因父母离异而分离的10来岁的兄弟俩,最大的愿望就是能一家团聚。
他们面对破碎的家庭,不是国产剧的苦情眼泪,而是哥哥的坚强成熟(其实又不那么成熟)和弟弟的积极亢奋。
哥哥画了一座附近的火山挂在墙上,每天跪拜;弟弟每天亢奋的跑上跑下,和颓废的搞音乐的父亲(小田切让)行程鲜明对比。
个中萌点,不一而足,譬如闪回一家吃饭,父母开吵开始摔盘子,哥哥忙着劝架,而弟弟淡定的抢救几个菜躲到镜头前闷头大吃。
他们听说新开的新干线在飞驰相遇的时候,许下的愿望便能实现,便欣然规往。
在他们周围也有一群拥有梦想的萌孩子,梦想成为职棒球员而天天吃咖喱的(因为某球星喜欢吃咖喱),梦想成为大明星的,梦想集齐某系列手办的,梦想不再有作业的…… 这其中有一萝莉深得我心,并非惊艳,而是低调的甜美,声音我也喜欢,纯情不矫饰。
经密集考证,她叫橋本環奈。
我女儿能长这样就好了!
【图见http://www.saoyuying.com/2012/07/2012-siff-day-8/】除了孩子们,影片中所有的成年人也充满了正能量。
梦想娶漂亮的小幸老师(长泽雅美)的酒窝小帅哥(顺便考证了,名叫林凌雅,好名字,声音也很有磁性),偷走老师的自行车铃铛,又羞涩的归还,说是捡到的。
老师大概心里猜出七八分,但给予的是温柔的宽慰;三个孩子集体“病倒”,美女校医也心知肚明,还帮助他们哄骗班主任。
酒窝小帅哥就变心了,“如果娶不到小幸老师,我就娶校医姐姐。
” 这样温柔美丽的老师都是梦中来的吧。
一群怀揣梦想孩子们决计到新干线许愿,为了筹措票款,他们在自动售货机下搜刮零钱,卖掉心爱的手办和漫画书,这行动力令成年人汗颜。
兄弟俩的外公在最后一刻功不可没,但他也是一个有原则的轻羹(一种米饭团类的食品)制作者。
传统的轻羹味道淡,孩子不爱吃,外婆就让他放糖做甜一点,外公坚决不同意,说乱改配方会得罪“田道间大神”。
外婆怒曰“宝贝外孙重要,还是大神重要?
”外公沉默半晌,说“大神重要”。
孩子们背着父母偷偷上路了,在异地迷路的他们被警察撞见,正当警察要遣送他们的紧要关头,孩子们胡乱指了一户人家说这是外婆家。
户中的老夫妇顺水推舟的接下了孩子们,度过了闹腾的一晚。
我女儿(见上图)在临行前愿帮他们许愿,夫妇俩说他们已经很满足了—-原来他们很久没有这样儿孙绕膝的感觉了。
小帅哥问和他们说了啥,我女儿乖巧的说:“提醒他们谨防银行诈骗。
”最后,当新干线交汇的那一刻,每个孩子大声喊出了愿望。
而多数与此前的不同—想娶老师的小帅哥喊道希望爸爸不要再赌博了,想做职棒选手的孩子喊道希望家里的狗能活过来,弟弟喊道希望爸爸能创作出好作品…… 孩子们都悄然成长了。
哥哥则没有许愿,“在家和世界之间,我选择了世界。
” 五短身材的哥哥形象愈发高大起来。
再写下去就要变成全程剧情复述了。
我只是想表达,每一个温暖的细节组成了这部又萌又明媚的电影,它让我感到世界每个角落都充满阳光。
大爱无疆。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没有眼泪,因为哭泣是矫情的,真正的悲伤应该淌在演员与观众的心灵里,二者的心有灵犀不应是电影主题表达的次类目,而应该是无论何时都高唱论调的主角。
奇迹中父母离婚而分隔两地的兄弟,无人知晓中被世界抛弃的四兄妹,空气人偶中被挖空灵魂的躯壳,他们都没有哭泣,剧情里也没有矫揉造作的煽情,但观众的心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掀起一丝丝的情感悸动。
残酷的主题与温馨的光景、沉闷的镜头与细节的铺陈、最恶浊可叹的冷漠社会与最纯洁无暇的孩童笑脸都在相互辉映的一息间化作崇高的瞬际,观众可以从中揣摩出导演是枝裕和的艺术表达手法:衬托着主题的深度扩张,深化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对爱的渴望。
奇迹还是延续了导演是枝裕和一贯的半纪录片式的拍摄手法,但让影迷也许是唯一感到惊喜的是,电影中出现了众多大牌明星甘愿作为绿叶配衬,看着阿部宽、小田切让、长泽雅美等一众大牌只是在镜头前晃了一晃,你都不得不感叹导演的功力。
但无疑的,媚俗的商业气息在朴素的设置陈列与浓郁的怀旧情怀下已成为强弩之末的阶下囚,旨在如何让爱在毫无限制的“肆无忌惮”中获得至高无上的凸显。
在无人知晓中,导演是枝裕和曾经花了一年的时间塑造了孩子们最本真的表演,让他们稚嫩的心灵在现实与虚拟的真空地带中自由地飞翔,如今的奇迹亦如此。
小演员们那渗透爱意的表演,每一双深情低垂的眼眸,每一个情真意切的笑容都比不断地表达精义深微的大理论的电影来的更迷人。
在多次冲战戛纳之后,是枝裕和似乎对自己的电影使命更笃定,奇迹可以算得上导演自身的一次创作回归,它浓缩了导演多年来的心路历程和生活体验,以温情作为基调,在绮声曼语的问候与鼓励声中蔓延。
为摇滚音乐梦想而不懈努力的不羁的父亲,天性董事乐天的弟弟,做事深思熟虑的哥哥,为生活奔波劳累的妈妈,热爱生活积极生活的外婆,专注于传统工匠技艺的外公,还有各个来自不同生活背景的同学在寻梦的旅途中相伴,他们怀抱梦想在渴望奇迹在列车相遇的一刻发生。
人生就是一列列车,在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个站点,在诱惑与好奇心的驱使下我们会情不自禁地要中途下车,往往如此我们就无法到达终点站,也就无法知道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站。
只有经过漫长的旅途之后,当我们的心灵已累透了之时,我们才可以感知这一站名叫爱。
只有真正懂得爱的艺术家才会在微言大义中下达最质而实绮而又永恒的使命:为爱而生。
在影片的结尾,听着quruli的慵懒的嗓音在抒情的吉他声中交融,我哭了,为是枝裕和最切入心扉的爱而哭。
隐约,轻微,醇厚,有点淡,越嚼越香。
片中小男孩对外公做的轻羹的味觉评价,恰可拿来定义影片的风格之味。
在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里面,《奇迹》的风格无疑与《步履不停》最为接近,其绵里藏针的叙事手段,哀而不伤的主题基调,引而不发的抒情策略,曲径通幽的导演艺术,二者可谓一脉相承。
再具体点,从演员阵容到视角方法,从音乐编配到道具设置,两部影片的共性均有细致入微的体现。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在情绪入口上,是枝裕和总是一贯地收束隐忍,他甚至喜欢故意制造一种“期待落差”,将这股情感洪流引向涓涓细流乃至虚无。
比如《奇迹》结尾,小外孙许愿归来,遇到在门口端坐养神的外公,两人有如下一段对话: 我回来了。
欢迎回家。
我妈知道了吗?
啊,没穿帮。
我给弟弟吃你做的轻羹了。
他有什么见解?
(老头精神一振,带着几分急切) 那家伙还小呢。
(因为弟弟的评价不高,说是有点淡) 哈哈,那倒也是。
然后外孙进门和母亲打招呼,镜头继续对准屋外的外公,他若有所思,再次淡淡一笑。
一切归于这个淡淡一笑。
我们知道,外孙许愿的事家人其实都知道了,但他们心照不宣,若无其事。
于是,小秘密继续珍藏,小算计继续得计,各自狡猾,各自满意,双方各取所需,自得其乐。
包括在弟弟和惠美那边也是如此,没有呼天抢地,没有叫嚣教育,几个小家伙的奇迹之旅,就这样,被大人们的安之若素给淡化消解了,一切就像什么都没发生,又像什么都发生了。
什么都没发生与什么都发生了,在影片中恰可理解为生活指向俗世意义和诗意层面的两端,一方面,火山没有爆炸,小狗没有醒来,轻羹没有褒赞,另一方面,画家梦转身即可着手,演员梦依稀成真,爸爸又有新作问世,生活总是难如人愿,世界却不减精彩美妙。
许愿只是一瞬间的行为,童真却贯穿于这个过程的各个细枝末节。
青春的列车轰隆驶来,在大声呐喊中,在两车交错间,人人都留下了自己成长的印记甚至生命的意义,包括哥哥的沉默。
而各个幼稚单纯的愿望,也因为这份执着与认真而熠熠生辉。
同样,这般举重若轻,妙到毫巅的还有《步履不停》的结尾。
还是扫墓,对应此前陪着母亲祭奠哥哥,这次是良多带着妻子儿女祭奠父母。
下山途中几只蝴蝶勾起良多的话题,几乎是不知不觉间,他给女儿讲起了当年母亲给自己讲过的那个蝴蝶过冬的故事,影片结束于父女二人这句简单的对话。
女儿问,谁告诉你的?
父亲答,我在想是谁。
我在想是谁,我在想着谁,想是谁的时候想起了谁,想起了谁的时候想着谁。
遗憾未必无爱,缺失也总关情,蓦然回首一恍惚,只是当时已惘然。
总是快慢不一难求完满的亲情,就这般不动声色,若有若无地婉转、传递、绵延、承袭。
2011年的电影《奇迹》是为了庆祝博多到鹿儿岛中央的九州新干线全线通车的“命题”作文。
应该算是枝裕和的电影里比较不火的一部。
电影上映后不久,是枝裕和与中村航所著的小说也跟着上市。
文字和电影一样温暖。
在这部作品里,是枝裕和仿佛回归了拍纪录片的时代,用许多人物特写镜头和旁白画外音串起来七个孩子的夏日大冒险。
一对兄弟因为父母离异而分隔两地。
哥哥航一(前田航基饰)和妈妈(大冢宁宁饰)回到了鹿儿岛,弟弟龙之介(前田旺志郎饰)和爸爸(小田切让饰)去了福冈。
哥哥希望一家人能重新团聚,因此,他厌烦鹿儿岛的一切。
航一习惯不了每天落在肩膀上、窗台上的火山灰,习惯不了每天要走一个大上坡才能到学校。
他画了一幅喷薄的火山,因为这样就不会有火山灰了。
“虽然画的是眼前所看到的的,可实际就跟描绘自己的内心是一样的。
”
一天,他听到这样一个都市传说:开通那天从福冈南下的飞燕号和从鹿儿岛北上的樱花号首次交错而过的瞬间将会发生奇迹,那时对着新干线许愿,愿望将会实现。
像所有孩子一样,他信以为真。
航一希望借这个机会让爸妈和好。
他准备向列车许愿:让火车喷发。
这样,妈妈就不得不离开鹿儿岛。
“自己喜欢的东西全都消失掉了的世界将有多寂寞,这些他全都明白。
可是,他想和家人一起生活。
”两辆列车的交错点在熊本。
航一准备叫上两个小伙伴小佑(林凌雅饰)和小真(永吉星之介饰)同去。
小真的爸爸沉迷小钢珠,他想让志愿当作家的爸爸不要再玩小钢珠,多照顾照顾他和妹妹。
小佑喜欢学校图书馆的小幸老师(长泽雅美饰),甚至看到别的学生帮小幸老师推自行车,会去偷老师自行车的车铃。
他把车铃还给小幸老师。
他准备向列车许愿,希望能堂堂正正地让小幸老师嫁给自己。
“他想用奇迹让渺小的那个自己一去不复返。
他想用自己的力量站到那个地方,为了那个瞬间拼尽全力。
”
航一兴冲冲地告诉弟弟龙之介。
龙之介的反应却并不热络。
龙之介像极了追求自己音乐梦想的爸爸,他希望希望开始新的生活,希望不要再因为父母歇斯底里的吵架,连章鱼小丸子都吃不上。
现在,他每天放学都可以买一整盘章鱼小丸子吃。
与让父母和好相比,龙之介更希望能安安静静吃一顿饭,这有错吗?
不过,在好友的怂恿下,龙之介改变了态度,答应和哥哥在两列列车相遇的熊本相见,去见证奇迹。
“无论如何都无法解决的事情,既然无法解决,就只能放弃、忍耐、假装麻木,变得习惯、装成没看见的样子,然后只能如此这般地等待着自己变成大人。
”他们不要变成这样的大人。
惠美(内田伽罗饰)想当女演员,莲登(矶边莲登饰)想跑得更快,环奈(桥本环奈饰,对就是那个演神乐的桥本环奈)想画画得更好。
四人结伴而行。
七个孩子大展身手,筹够了路费,骗过了学校老师,在熊本相遇。
但他们根本不知道要到哪里才能看到列车的交汇。
闷头狂走到体力不支,掉队的莲登被警察叔叔碰了个正着。
这时,惠美发挥自己的演技,谎称是要到姥爷家探亲,指着一处陌生的住宅就说到了。
从里面走出来的老奶奶看懂了惠美恳求的眼神,不但让孩子们在自家过夜,还细心地帮孩子们缝制许愿旗帜,并在第二天把七个孩子送到能看到列车交汇的桥上。
这已经是奇迹了。
不是吗?
在列车交汇时,七个人喊出了自己的愿望。
原本没有愿望的龙之介发现,在内心深处,他有一个愿望:他希望爸爸实现自己的愿望,希望爸爸的乐队能出好作品。
而促成这一切的航一反倒沉默了。
在列车相遇的那一瞬间,他想起生活中种种细碎微小的美好——夏天游泳后的冰棍,薯片最好吃的残渣,亲子饭,天空,小树苗,外婆跳草裙舞的姿势,班主任老师的大手,就连落在肩膀上的火山灰都显得那么珍贵,还有大片大片的波斯菊和他们经过时采集的种子。
如果火山爆发了,种子不就没机会长成漂亮的花朵了吗?
“像是暂时能覆盖世界上所有的悲伤和灾难一般。
它们会在这里盛开。
”所以,他选择了沉默。
不过,之后,航一有一句一锤定音让人又好笑又感慨的话。
同样是是枝裕和导演的以孩子为主角的电影,这部比致郁系的《无人知晓》不知道要温暖多少倍。
童年的单纯与一往无前,让人会心一笑的同时掉下眼泪。
最后航一许愿时晃过的那段蒙太奇,真是美得不像话。
日本真是太会培养子役了,每个小孩都演得那么传神。
特别是演哥哥的前田航基,为父母发愁时的小眼神成熟得让人心疼。
是枝裕和的作品,节奏是慢的,细节是戳人的。
比如两兄弟再次相遇后,哥哥发现弟弟没穿两人都有的黄色T恤,有些闷闷不乐。
之后晚上两兄弟一起洗澡时,一脱衣服,两人里面的背心一模一样。
有些东西变了,但更内核的东西永远都不会变。
再比如,小孩子们不愿干点什么,就算是买一盒章鱼小丸子,都是用跑的。
在铁轨边,等火车过去,脚步也不会停,要不停的原地踏步。
小孩子真的是这样,仿佛有用不完的能量,不得不借着每一个机会释放出来。
自然,列车没有实现孩子们的愿望。
那已经不重要了。
因为这趟奇迹之旅让七个孩子懂得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也发现了在层层叠叠不如意的遮挡下,藏着的那些生活中比奇迹更美好的小确幸。
如果有时间有闲情,可以把这部片子翻出来看看,说不定会令你对生活有全新的感悟。
是游泳后穿着白背心奔跑在夏夜中的小胖子;是用手指沾一沾永远也弄不干净的火山灰;是每天夜晚兄弟之间说不完的电话粥;是想要娶光着腿的小幸老师的男孩;是世界上也不能只有废物;是大阪和福冈之间连着哥哥和弟弟的隐形的线;是卖了全部家当凑出的新干线的车票;是教小可爱们逃课技巧的青木老师;是“爸爸就拜托你啦”;是在会车那一刻脑子里的闪回和喊出的愿望;是是枝裕和的奇迹
“没有爸爸”谁会希望自己没有爸爸呢?
可老师的问法实在冷酷又残忍小学二三年级布置作文 题目叫“我的爸爸”当时的我手足无措 无从下笔 妈妈跟我说你就直说父母离异……七八岁的我很听话的写上了一段完完整整阐述自己家庭背景的话第二天被老师叫去办公室 一群主科老师们带着好奇的眼神问我:“我都没想到你家长竟然离婚了?
你爸爸是干什么的?
你妈妈现在有再婚么?
你有叔叔么?
你叔叔干什么的啊?
他对你好么?
你叫他叔叔还是爸爸啊?
”这些老师似乎在关心我 可这种解剖式关心无异于拿着锋利直刀做心脏病手术的医生【我好爱电影每一帧都溢满了的生活感】夏日凉风 章鱼小丸 酸甜牛奶 大口吃肉 淡紫波斯菊 黄昏铁轨 夜间酒香 泳池水花 紫霞纱裙 原始滤镜【我好爱电影每一瞬都流出来了的声音】踢哒踢哒的脚步声 哗啦哗啦的流水声 簌簌拉拉的塑料袋声 隧道里的空灵回音 咯叽咯叽的笑声 淅淅沥沥的雨水声 带牙膏沫的唰唰漱口声 列车驶过的哐哐声 夏夜虫鸣的嗡嗡声【孩童呐喊着心之所向 我真实地起了鸡皮疙瘩】最想实现愿望的哥哥没有许愿最没有愿望的弟弟许下了愿望这些愿望恐怕都不能实现 他们所期望的奇迹也没有发生 火山没有爆发 父母没有复合 但哥哥选择了世界 世界还在 世界上的每份活着即是奇迹“因为活着 所以就得把能量时不时地爆发出来”“所以我要很努力地过得快乐”“今天不会再积灰了”(我好想吃轻羹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当阿航在列车相汇时,脑海里闪过了无数的记忆碎片,然后放弃了许愿。
这样的童年原来是一样的,我的童年是小学的沙坑、教学楼后花园里花盆上的蜗牛、傍晚放学某人家武力飘出来的姜爆鸭香。
这么回想起来,童年好远了,自己的开头年龄数字也不断变大了。
小孩子总是很容易满足,想法也很简单、天真,装作大人似的对话,但流露出的全是稚气。
但看到阿航最后在分别的站台,对弟弟说的那一番话,我仿佛看见了一个长大了的阿航,心里却有一丝难过了。
真希望阿航能多保留点童稚的“要求”,不要那么懂事,但回过头想,可能想通了的他,每天会开心点吧,毕竟他选择了“世界”,也就选择了放开,懂得了尊重。
所以成熟真的是又残酷,又值得,总得失去些什么,才能得到些什么。
伙伴们的双向奔赴,让我想到了一个好友聊天说起,怎么样才能扩大社交圈,认识更多新的朋友,感觉越长大,圈子反而越少了。
从小到大,我们不断升学,其实认识的同学越来越多,所以感觉不断地认识新朋友,反而走进社会,利益让我们各自都有了盔甲,难以入心。
所以我在想,或许真诚待人,不必强求,自然会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不多也行。
看了好几部是枝裕和的电影,总是过于现实与残酷,但这部《奇迹》让我在炎炎夏日好像有了穿越到童年的片刻时光,就如同电影的马路与路边的野草,孩子手中的种子,这些才是我们童年闲荡在岁月里的记忆碎片,在任何时候回想起来都熠熠生辉且温情无比。
晚安,无比独特、平凡且真切的童年。
《奇迹》以孩童视角解构家庭解体之痛,让横滨与鹿儿岛之间的七百公里,成为丈量童真与现实的诗意标尺。
导演刻意模糊了现实与童话的边界。
哥哥航一执着于收集火山灰的偏执,弟弟龙之介对盆栽的精心照料,都在用孩童特有的仪式感对抗成人世界的无序。
那些被精心折叠的千纸鹤、反复擦拭的玻璃瓶,是孩子们在破碎现实里搭建的诺亚方舟。
当两列新干线以300公里时速交汇时,升腾的许愿瓶没有带来家庭重聚的奇迹,却让观众在失重中触摸到更珍贵的真实——孩子们终于懂得,樱花不会为许愿而逆向飘落。
是枝裕和用克制镜头撕开童话糖衣,当航一放弃许愿选择守护鹿儿岛的火山,龙之介继续在厨房制作没有明太子的章鱼烧,这种充满悖论的成长顿悟,恰似电影里反复出现的樱岛火山灰——既有覆盖万物的破坏力,又是孕育生命的沃土。
所谓奇迹,不过是孩子们在裂缝中窥见生活本相时,那瞬间的释然与成长。
每个人心中都有需要但难以达成的愿望,所以需要奇迹。
大人或许比小孩更需要奇迹,但又懂得“奇迹”是安慰,因此无能为力,又努力过好当下的生活!
小孩子对于生活没有其他的掌控能力,所以把愿望成真寄托于奇迹。
我害怕那群小孩们到达新干线,发现奇迹不会使弹子活过来了。
但那群小孩比大人更快接受了现实,没有哭闹,他们好像懂奇迹,又好像不懂。
看到新干线了,喊出愿望了,那就已经是奇迹了,而愿望是否成真,或许在喊出来的那一刻已经不重要了,他们把当下心里最热爱的事物,在那一刻筛选了出来,那就已经为最热爱的事物,做了巨大的努力!
小航为了世界,“放弃”了家,但又选择了家!
他在与父亲的通话中,了解到“世界”,他与姥爷达成了一种关于轻羹的契合,他选择尊重父母的选择,以及弟弟简单的快乐!
姥爷姥姥妈妈的“欢迎回家”和假装不知情的尊重,帮助小航完成了第一次成长!
和小偷家族一样,铺垫过长
好不容易找到,没有《无人知晓》好看!感觉有点像《再见我们的幼儿园》的意思
是枝裕和失准之作,没有余味。
欧豆桑,世界是神马?不是街角的那家弹子房吗?那个是新世界啊。
阻挡我们行动的只是信念还不够深刻,欲望还不够强烈。奇迹也许就是一个去实现的过程吧。
感觉很像再见我们的幼稚园,但多了家庭中温情。当航一真正面对新干线,突然发现自己的不成熟,突然间长大了很多。无论我们多大多小,心中都会有一个 希望发生的奇迹,尽管回头时会发现有多幼稚,但是确实美好的单纯的。
这可是命题作文啊命题作文啊命题作文啊⋯⋯是枝欲和对小细节的把握,还有家人之间的那种润物细无声的爱,简直太惊人了。温柔的完全击倒了我,看哭了⋯⋯⋯⋯还有就是这种看上去什么也没发生,但是主要人物又在整个过程里得到了一些转变的故事,在他手里怎么就那么轻而易举呢。。。
get不到
难入戏啊
地球人已经不能阻止日本的小朋友从幼儿园和小学里面集体逃走了
九州新干线全线开通纪念,OST真是大爱,还有小田切让。
听到亲切的九州方言,好温暖。许多小细节让人对着屏幕嘿嘿傻笑出声来。又有些小细节让人心头倏地掠过一丝怅然。最感动的画面是一群孩子被好心的陌生老人收留过夜,一顿饱餐之后,镜头切到玄关外,木盒里静静放着摞得整整齐齐的十几只大碗……
没有被打动...是因为在看之前听说这个是“新干线”的广告电影的原因么?
邊看邊做著其他事情,就算不看字幕也能知道的劇情,像我們生活日常的點滴,或許奇跡就是在平淡中發現愛吧。
奇迹无关乎实现与否,游玩还是回归新的家庭,印证了内涵就是叶落归根,孩子们化为媒介给失语许久的家庭带来慰藉,无关亲疏,生活也许就像爷爷做的糖糕一样虽然很冲淡但回味起来都是蜜意,一次童年梦想的流浪,不管有没有说出口,不管有没有实现,它都是永远。而那些退后的风景,会是记忆里最美的样子。
小田切让就是顺眼
兩兄弟演的很不錯 這種一群小朋友去許願的片子我還是很買帳的 從日本回來之後 覺得是枝裕和的電影完完全全就是我腦海中揮之不去的日本的印象 安靜緩慢又有小躁動的夏天 最後還是想說瑪薩米你又不是保健室老師對學生放電假笑帶膠布?!片子里好多梗 好樂呵~四星半
整片枯燥乏味,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叙事很难入戏,如坐针毡似得看下来,真不容易。稍微有点触动的就是孩子们在火车交汇时许愿的情景了。
看了个开头实在看不下去了……两列火车相遇的时候许愿,愿望就会实现……亏导演想的出来,就好像写惯了论文的高材生,突然让他去写篇散文,结果竟写成了小学生作文一样的感觉。是枝裕和最喜欢拍的几样东东:一家人边做饭边聊天,一个人在街上闲逛,小孩装大人和大人斗嘴,好吃老头……
是枝裕和,这得有何等温柔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