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看得日本的影视剧似乎都与二战那段历史有关,战争如何改变了一个普通家庭,又如何从废墟中重生的过程。
主题很普通,难得的是细节,就本片我想谈这么几点。
一是音乐,日本影人的音乐真的是一丝不苟,不论是宫崎骏动画中久石让那余音绕梁的回响,还是《入殓师》的那深沉低回的大提琴,抑或是《花子与安妮》中那段苏格兰风笛,以及本片中那首偷听的禁曲。。。。
这些音乐不觉之中就沁入我心,让我总有潸然泪下的冲动。
二是普通人的坚守。
本片中最让我感动的形象无疑是父亲,作为一位洋服店的老板,他兢兢业业的守护着自己的这份手艺,同时也默默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比如逃难过来的犹太人。
对于宗教,他不盲从,他理解爱人笃信基督的那份虔诚,但是也不会轻易的去否定他人信仰的自由。
对于战争,他内心非常厌恶,但是为了家庭也能够做到隐忍的活着。
对于儿子的叛逆,他深深的包容与理解,同时也会非常坦诚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就像他对他爱人说的,踏耶稣像没有关系,真正的信仰是发自内心的,我想他就是一个把顽强活着守护家人的信念真正内化于心的人。
当然,更感人的是他其实并不只是为自己和小家,无论从当消防员的选择还是不收那位旦角小生的西服钱,抑或是知道儿子经常去邻居家偷听所谓的反动唱片,他都会报以一份默默的理解,在那样的时代,一份这样看似细小的包容与同理心更显弥足珍贵。
当战争结束后,作为一个清醒的旁观者,他没有大肆宣扬自己的正确,而是真诚的向不断质询自己的儿子说“对不起,其实我心里也害怕,但是我如果什么都不做,那可能就真的完了。
”这是一种凤凰磐涅般的生命力,看似和风细雨,其实力道绵长,有如余华的《活着》,看似本能,其实恰恰是生命最本源的那股韧劲。
三是这个普通家庭在战争中的相互守护与关爱。
无论是儿子为父亲被宪兵带走掩饰而免得妈妈妹妹伤心,还是妈妈在战后自身难保的情况下对周围邻里的施舍,抑或是妹妹懂事的想把自己的那份白米饭让给哥哥,当然还是在大火中母子两相依为命奋力逃脱。。。。
所有的这一切都让这一家人分外的有温度,尤其在那样冷酷的时代。
当然,其他的看似惊鸿一瞥其实蕴藏着感动的情景有,那位旦角哥哥的妩媚与惆怅,那么有美感的一个人物最后只能选择自杀来逃避无法胜任的战争,那是一种把美撕碎的时代悲剧;还有邻居那个带主人公听国外来的经典歌剧的大哥,他对美也是那样的执着,让人想起《肖申克的救赎》中主人公在监狱中冒着惩罚的危险放歌剧的那一幕,还是那个军官看到主人公画的马奈的裸体像后保护了他,并教他如何在战争中求生存,又或者是父亲用他那双巧手为法国朋友做上临行前西服的一幕,你会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细小的坚持与审美,正是这些深藏于我们人性的真善美,才是最后瓦解战争疯狂的最有力武器。
所以,不论何时何地,永远都不能忘了对于真正美的追求。
1、H家里有一张美国明信片,被同学揭发举报说他家是美国特务,爸爸被抓走虐待2、H练习棒球时说了一句英文外来语,小伙伴连忙让他改口说和词3、男姐姐被征入伍,邻居们都觉得当兵无上光荣,只有妈妈哭得撕心裂肺,反差感强烈4、广播里对战事只播报喜不报忧(发动战争的国家没有一个会承认自己是侵略,只强调战争的正义性和被迫性来洗脑国民)5、裁缝爸爸对H说这个国家的报纸只选择地登发想让你看到的信息6、小栗旬演的那个赤色青年不让H瞎唱红歌7、战败之后,终于摆脱了压抑和管制。
H一边画着不死鸟,一边大大方方地唱着小栗旬教他的红歌。
再也没有人管他不要乱画画,不要乱唱歌了……
这确实是现代日本社会对那场战阵的普遍认识,虽说不想带着政治立场看这部电影,但我们站在被侵略国的立场,难免会让人感到有些避重就轻。
不过说实话,中日两国之间对那场战争的认识有如此大的差距,绝不仅仅一个简单的答案就能解释的了得,能像德国那样如此敢于直面自己黑历史的国家毕竟还是极少数的。
虽然中日两国人民的有很多不同,但这种身在历史长河中不由得随波逐流的无奈,回过头来看,想必无论是谁都会发出同样的感慨吧。
一部讲述二战的电影,却到了第84分钟才出现战争场面,而且持续也不到十分钟。
但这并不影响该片的质量。
主要原因还是导演讲述战争的角度不同。
导演从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的视角来审视二战对日本基层国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这部电影不同于《美丽人生》那般用喜剧的形式讲述二战的残酷,也不同于《辛德勒的名单》那般直接把战争的邪恶面展现在你面前。
这部电影是从少年H对于这场战争的困惑而娓娓道来。
所以我也更愿意称这部影片是探讨父与子关系的电影。
每当H对周遭的事情产生疑惑时,父亲都会作为他的人生导师给与指引。
尤其是当H一家被邻居们怀疑是间谍时,H想要去责问自己的好友小一为什么把两人的秘密告诉别人。
此时父亲说的一段话让人记忆深刻,父亲说:“这不是小一的错,也许他也在为事情发展成这样而感到困惑。
我不希望等到战争结束后,你被别人都说成是一个卑鄙的人。
”正是父亲的开解,挽救了一段友谊。
而影片最后,遭遇轰炸的神户,让身为裁缝的父亲一无所有,此时的父亲对未来也产生了迷茫,继而沉沦。
此时的H发现当时教授他们军国主义思想的教员前一天还在高喊“大日本帝国万岁”,而在日本投降,美国人登陆后立马转换成“良民”时,还想从父亲那的到答案的H无法再得到父亲的指引。
不过最终父与子的和解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最后又都成为二人的动力。
“生命在破碎中继续,一定要穿越那黑暗,愈益深重的黑暗,勇往直前。
”这是在《爱德华的奇妙之旅》中看到的句子。
基本上,这首小诗也可以当作《少年H》的题诗。
电影里,少年H涉过时代的阴霾,但叫人欣慰的是,稚弱的生命没有被“深重的黑暗”撕裂,反倒趋向阔大。
就像歌里唱的,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真正的成为一个人。
镜头里的少年H,就是现在大名鼎鼎的妹尾河童,日本数一数二的舞台设计家。
对中文世界来说,更熟悉的是他的一系列“窥看”游记,而这部去年上映的《少年H》,正是改编自其同名自传。
据说,妹尾的这本自传在全球卖了350万册。
但我觉得,很可能,导演降旗康男看重的并不是它的畅销,而是它对日常悲喜的表述,与降旗以往的片子一脉相承。
我们很容易将少年H认作高仓健饰演的兆治的少年时——在降旗康男30年前的旧作《兆治酒馆》里,生活的跌宕都不动声色地融化在了高仓健的沉默寡言里。
《少年H》里的H,因为小伙伴的多嘴,无端地成了同学眼里的小间谍。
但在苍茫的暮色里,H对小伙伴说:“错就错在我们和美国打起来了,小一,你一点错也没有,所以我不生气。
”常常,在降旗康男的镜头里,世界不是那么好,也不是那么坏,但H们,永远不会被一个灰暗的时代败坏。
电影虽然只截取了H生命中短短的四五年,但这属于1940年代的四五年,因为日本陷入战败泥沼而显得很特别。
所以,尽管叙事的起落都仅仅围绕平凡的H一家,但这种个体言说,从另一个角度看,势必成为对大时代、大历史的回应。
少年H的H,既是名字简写(妹尾河童原名妹尾肇,H即为“肇”罗马字拼音的首字),也是世相隐喻。
电影开头,H的父亲在神户的本庄町六丁目经营一家西服店,就像美国人那样,H的红毛衣上被绣上了大大的“H.SENO”(妹尾肇),搞得小家伙走在路上,总有陌生人冷不丁要问:“你是妹尾同学啊”,更多的同学也常常对此发出嘲弄:“妹尾家可真时髦啊”……经过H的抗议,毛衣上的绣字最终成了暧昧不明的“H”,而这种暧昧性恰好也指向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乌冬面店的小哥突然成了危险的赤色分子,安分守己的父亲突然成了里通外国的特务,好像一切固定的都消散了,明明灭灭。
对H来说,他再也不能对着港口的军舰写生,因为那很可能被认为是在窃取军事情报。
就这样,少年H眼里原本安稳的现世被彻底打翻,而父亲对H说得最多的,就是“忍一忍啊”,爬屋顶、画速写,现在都要忍一忍啊。
“这场战争会怎样,爸爸也不知道。
虽然现在很多不得不忍受的事情,但必须清楚自己在忍受什么,可不能等战争结束后,发现自己成了一个可耻的人啊……”所以,电影的剧情主线也可以简化为,身处1940年末的少年H,如何忍受社会纷乱、内心惶恐的一次次冲击。
值得庆幸的是,越过苦难,H终于挥别了外部的朽坏,而他的心地,越来越节制、坚韧。
电影最后,日本宣布投降,小小的H埋头于一幅大大的招贴画,但他不知所画何物。
人家告诉他,这是浴火重生的不死鸟呐,H听了好像明白了些什么:“不死鸟啊,那真好。
”可以想象,20年后,H也许就成了《永远的三丁目的夕阳》里那个不抛弃、不放弃的茶川,《少年H》播下的种子,长出了其后1960年代最温暖的一段昭和风景。
而银幕外,我们也知道,日本正努力走出金融海啸、福岛地震的冗长阴影。
(by 淹然)原载《新民周刊》,2014.6.12,http://www.xinminweekly.com.cn/News/Content/3900
而且,说到底是人和人的交流,国家和语言不是最重要的。
或许这个国家将要发生的事,外国人反而知道的更清楚吧。
为什么想法不一样就不行呢?
男姐姐不适合当兵。
去找犯人毫无意义,这样做连自己都会变成可恨的人。
坐下来,你认真听好了,这场战争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爸爸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坚强的话,那就会被摧毁。
现在发生的是什么,用自己的双眼认真地去看,虽然会有很多不得不忍受的事情,但是自己究竟在忍受什么,必须清楚地知道。
能忍,战争总会结束的。
这场战争,到底算什么?
这场战争,到底算什么?
“在等一刻,神就是爱”等不了了
昨天看完片子因为一些公务无法趁热打铁写评论,今天回想起来,冲击力并没有刚看完时那么强了,日本灵魂导演小津说,电影以余味定输赢,所以这部影片我没有给5星。
中国人看这部片子会有更加的感同身受,历史告诉我们,1937-1945年这8年里,日本的铁蹄是如何践踏我们的家园,我们又是如何将他们赶回东瀛老家的。
万恶的大和民族,终究恶有恶报,两颗原子弹下去,生灵涂炭。
那这么一个十恶不赦的民族,又是怎么看待这场战争的呢。
少年H告诉了我们,这场战争,真没做什么好事。
战争颠覆宗教,颠覆人权,颠覆正义,颠覆真理,在战争里只有利益,好战者都是没有安全感的,烧杀抢掠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好战者不允许思想自由,不允许言论自由,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解决问题的准则就是简单粗暴,杀了再杀。
若好战者是个人,那么他会被镇压,若好战者是民族,那么他会扩张,若好战者是政权,那么他会被推翻,片中一再强调忍耐,忍着忍着,忍不了了,就会有新的势力崛起,从古至今都是这个流程,但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利益点,归根结底,人为财死这种东西是无法从体内拿走的,这样的事情还会继续延绵不绝的发生。
某某主义走了,又来了某某主义,某某总统下台,又来了某某书记。
政治让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但是由于政府职能的必要性,民众又必须依靠政府统一管理,这样的平衡就是当今社会诉求的根本,天枰不容倾斜。
在电影的角度看,我最喜欢的是他台词的设计,小孩的台词我认为是很难控制的,小孩懂事和不懂事之间是没有一道明确的墙来分割的,所以怎么样来让一个小孩讲出这个故事的道理,还没有念台词的痕迹,这一点是需要结合上下剧情,结合小孩在片子里的成长历程来确定的,稍不留神就做作了,《一 一》的那个小孩,某种意义上的异曲同工。
暂时总结这么多,这几天看的片子有点多,又是分段写的评论,以后想起来时,再补充吧。
电影的还原度很高,删去了边边角角的一些东西,更集中于主角和主题。
一般而言,从小说而来的影片大概率会让人失望,但这部没有,和阅读中我脑海中产生的印象基本吻合。
或许是H君本来就是舞台工作者,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具体又好拍吧。
之前的书评中未写到H父亲,观影后对H父亲慈爱又循循善诱、善良又正直的感受更强烈了。
他确实是位伟大的父亲,对战争有自己的看法,不拘泥于教条,能说出“到那种时候,即使“踩画”也没有关系,信仰存在于我们心中”“我也是一个软弱的人,让我们一起加油,一切从头开始”这种话,很感人。
以为电影不会拍H自杀的这段故事,但竟然原原本本地还原了。
其实这段经历对H是很转折性的,读书是对选择自杀的H有震惊,但看完电影后谅解了。
战争年代,每个人都大喊:大日本帝国万岁!
彼时,H却心存怀疑。
战后,每个人似乎都忘了曾经的自己,又以适得的方式存活于世间,此时,H却找不到存在的方式,迷失、迷惘,那种孤独感和对世界的不理解、对变化的不适应,选择自杀也是容易理解的。
关键的是,自杀未遂的H从此找到了自己的方向——他要为自己而活!
活着、是幸福的。
就像那只不死鸟一样,浴火之后才是重生。
电影的主旋律让人伤感又唏嘘,少年H的家庭氛围让人羡慕,爸爸开明,妈妈温暖,妹妹可爱。
无端的战争,流言的冲击,连信仰都要埋藏,更何况生命。
爸爸战前的开朗与战后的沉默,他的爱好是西服,当自己的爱好成为负担时,他变成了一名消防员。
当缝纫机被烧毁时,他的信仰也一同灰飞烟灭,他失去了灵魂,一个成年人用自己忍耐的极限来守卫自己的家庭和信仰。
虽然他如裙带菜一样随波逐流,可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
缝纫机修好那刻,相信他已带着千疮百孔的心重新站起来了。
即使面对酷刑拷问。
妹妹好子在离别的列车上与站台亲人的说再见,克制的眼泪,紧咬的嘴唇,让她的无助展现的淋漓尽致。
少年H,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用他纯真的心去感受到一场战争,从头到尾都始终如一坚持自己认为对的事情,虽然多次涉险却仍保留赤子之心。
他不明白,为什么不可以有不同的信仰,为什么不可以画自己喜欢的绘画,爸爸为什么会因为一张明信片受难,自己为什么被教练打,对于一个少年,为什么妈妈要把仅有的大米让给不想干的人,他实在太迷茫,他需要一个答案,他向他的爸爸索求,但爸爸的精神支柱已然轰塌,他用锅盖扔向爸爸,却仍然没有得到答案,他,实在坚持不住了,他想用死去摆脱这一切。
但,他最终还是坚持自己的信念,选择一个人闯世界。
对于,结尾广告画面的凤凰,作为不死鸟而存在的意义,对于少年的未来,也许对于妹尾一家,对于日本这个国家来说,都是一种浴火重生吧。
这部电影,群体的躁动,愚昧,易变,残忍与疯狂,通过战争初期与战后的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
疯狂的军国主义战败后,对美国大兵的谄媚及对H带着小商户特有笑容的钟表匠,战时是教导初中学生殉国的严酷军官。
民众,前一秒钟,都在呼喊天皇万岁,前一秒,都在嘲笑英文字母H,现在以跟美国大兵说hello为荣。
少年H一家,信奉基督教,上帝与天皇的冲突予以体现。
母亲,对基督教信仰坚决,是教义驱使还是善良本性使然,自己挨饿也要救助奄奄一息的路人。
父亲,手艺精湛的洋服裁缝,以此肩负一家生计,因其与西方人士的往来而受迫害,教导H以东方文化的忍对抗疯狂的军国主义。
战后,家徒四壁,迷惘后,又能全力振作满怀希望地踩着缝纫机,让一切重新来过。
电影以凤凰图,结束。
凤凰,神户能火中重生,但那个以美为生的男人姐姐,那个同学的舅舅大姨,却只能在战壕与神户的火中长眠。
被军国主义疯狂包裹的个体,在肆无忌惮地残忍,杀戮后,又怎能可以继续面朝朝阳地幸福生活?
那逝去的人,就只能一抔黃土吗?
墙头草民族又不是只有一个
战争苦的都是百姓,生在和平年代真好
有些地方演得有點過。
经历了一场莫名其妙的战争 四年 爸爸一直引导着我 我们一家 我和朋友一直在努力着 后来我们败了 连一个登陆者都没杀过 又跟着米国爸爸混了 我问爸爸什么是对的?爸爸这回却回答不了我 只是修好了缝纫机 继续生活下去
战争年代,个体的命运永远无法和国家命运分开。
好电影,除了有些拖沓之外。小演员演的有点过。战争是所有爱好和平的人类的敌人,但人类总是免不了战争。战争不是永远的,早晚会过去,人们要做的就是忍耐,活下去。
太无聊了随便看的 结果居然难看了感觉不舒服……
教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H的角色刻画的非常棒,适合各种年龄段
又是一部从“日本真可怜”到“战争真愚蠢”的狭隘视角战争片
三星给上半部
战争让人变成魔鬼吗?对于战争的反思从未停止,中国却一直不正视不深入不真实。普通的日本民众大概也疑惑为什么会有战争,为什么要侵略,可在战场上的个人都为了国家志愿而奋斗。片里的爸爸是个好爸爸,能够给H好的教育和指引。战争过后,要变得更好才是。
虽然反战主题确实没什么毛病,从基督家庭及男童的视角切入也很合适,尤其是男童的刻画很到位。但,作为法西斯发动机的日本拍反战片仅仅做到这一层是不够的,受害国这样拍那叫看淡伤痕迈步向前,施害国在没有德式谢罪以前这样拍,只能说有点避重就轻了。
坐下来,你认真听好了,这场战争究竟会变成什么样,爸爸也不知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坚强的话,那就会被摧毁。现在发生的是什么,用自己的双眼认真地去看,虽然会有很多不得不忍受的事情,但是自己究竟在忍受什么,必须清楚地知道。能忍,战争总会结束的。
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明白什么是战争,战争究竟带给自己的什么,什么是生存!
看过~
我只想说,主题到底是什么?是一个基督家庭对战争的审视和反省?还是单纯的一个h的视角来惊愕国家与人民的快速改变?凤凰涅槃是什么意思?对不起,看完和没看一样
无表达无主题,跟原著相去甚远。流水客串。
能跳出固有的思维角度俯视一场战争,其实也就很难得。其实拥有一样的宗教信仰,每个人的表现还是不同的,所以改变人的不仅仅使宗教信仰,更重要的是个人信仰。
我覺得父親的話說了一半
通常看过书我是不看同源电影的,喜欢的作家和作品除外。本片较为忠于原著,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