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主旋律影片,不同时间线的三线叙事,最后归一,故事讲得清晰明了,很有味道,剑指cia的非常规引渡制度。
吉伦哈尔和伊万麦克格雷的表演可圈可点,深刻反思美国在911后如惊弓之鸟,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反恐策略,cia仅凭未经证实的嫌疑即可绑架、刑讯、暗杀任一国家公民,甚至是美国人,如此反恐到底是在消灭恐怖主义还是在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敌人?
站在反恐前线,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当自己也身处险境,当你的决策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错杀一个嫌疑人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如果这个嫌疑人是你自己的亲人呢?
该如何选择,引人深思。
其实个人觉得,结尾应该加个反转,被吉伦哈尔放走的埃及籍男子其实确实一直在暗中帮助恐怖分子,或许更值得玩味。
非常好的电影,除了结局比较理想化。
不知道还有多少这样的“囚犯”被关在不为人知的角落。
但是片中CIA局长的话,又不无道理。
没有这样的关押,或许伦敦的7000个人就要遭殃。
难道真的是宁可错杀千人,不可放过一个?
这是一部多线并行的电影,1.北非新上任的分析员领导,2.北非与CIA合作的特工 3.美国寻找丈夫的妻子。
看到那对年轻人时,预感着或许与开始的爆炸案有关。
但稚嫩的面孔和亲人的血海深仇面前,连爱情都变得不纯粹了,圣战的庞大就是一重重无法消失的鲜血累积的。
从面对残酷的拷问,新上任的Douglas的心一直焦灼,到妻子Isabella一直不屈不挠的寻找。
在庞大的政治和国家面前,平凡人究竟是什么?
是蝼蚁,还是简单的持续的被“我不知道”而取消掉所有信息。
在单纯的为了自己前途面前,那个本愿意帮助老同学的官员,不也退缩了么。
虽然Douglas的存在,是一种正义的化身,可在生活中,真的会有那么高尚的灵魂么?
作为新人,他有点怜悯之心,但你能说Corrine Whitman就是错么?
她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出发点上,并不能说她的过错又有多大。
花了3个小时看完了《Rendition》,碟片的封套上写着“反恐疑云”,其实片名的意思是“引渡”,故也有引渡疑云的译法。
片长约2小时,之所以看了3个小时是因为中途吃了个晚饭的缘故。。。
这片应该也算是明星荟萃了。
Reese Witherspoon,Jake Gyllenhaal,Peter Sarsgaard,还有两个老戏骨Meryl Streep和Alan Akin压阵做配角。
不过名人虽多,戏份却都不算多,Gyllenhaal还可算是合格的男主角,戏份较多,相比之下挂着女主头衔的Witherspoon基本就没什么戏份,寥寥无几的几场也没什么发挥,基本是一伪女主。
从演技角度来看……Streep演这个老奸巨猾的中情局头头应该是不费吹灰之力的,游刃有余;Gyllenhaal发挥的不错,基本演的到位了;Witherspoon因为戏份太少,基本没什么亮点,简直可以忽略不计了。
倒是Gyllenhaal的姐夫Peter Sarsgaard虽然只有寥寥数场戏,演的倒还算成功。
其实片中最出彩的应该是那对苦命的埃及恋人,另外就是演被陷害的工程师的那个家伙,非常好。
就片子本身来说,因为是拿政治题材说事,所以看点的问题已经保证了。
但是影片的拍摄手法不错,当然确实有模仿巴别塔甚至撞车的痕迹,不过处理手法上很到位,平行叙事和时间乱序处理的很老道,尤其是时间乱序,不着痕迹,衔接的非常好。
我也是直到埃及姑娘的爸爸,那个特工头头回看录像发现有人阻挡了“人弹(他准女婿)”的时候,才意识到这是之前发生的事。
可以说就时间乱序的处理上,可以给满分了。
片中提到了所谓的“extraordinary Rendition”,即特别引渡条例,其实我觉得导演十分狡猾,有意或者无意的把这个问题淡化了,并且根本没表明自己的观点,因此虽然片名叫做“Rendition”,但内容却基本没沾什么边,充其量是用一个敏感题材的噱头,其实只是打了个擦边球而已。
Extraordinary Rendition是真实存在的,不过根据找到的资料,并非是从克林顿政府开始,而还是从小布什上台后才逐渐浮出水面的,说白了,就是911之后。
<反恐疑云> "Rendition" 又译为:"引渡"一.影片魅力 必须要先说说影片吸引人的地方,几位数美金的花费就不用多说了,让我一看到介绍就动心的,是可怕的演员阵容,:(海报上有标注)两位奥斯卡影后--Meryl Streep(穿普拉达的女王), Reese Witherspoon(一往无前).一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Alan Arkin(阳光小美女).一位提名奥斯卡最佳男配角--Jack Gyllenhaal(断背山).一位提名金球奖最佳男配角--Peter Sarsgaard(欲盖弥彰).主要演员是这些人...我想,不用我多说,近年来有看电影的人都会被这部影片吸引住.其次,是话题.看到中文译名就知道,这是一部话题电影.得说一下背景:美国经历了911之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一项特殊政策,简单来说,就是政府有权利将他们怀疑或认为参与了恐怖主义的人抓捕和转移到美国本土以外的秘密监狱.本片中的Anwar El-lbrahimi就是这样一个倒霉鬼,出生埃及,有着最"恐怖主义"的中东血统,青少年时移民美国,但是长大后却选择了生化工程的专业...(所以说选专业很重要啊...)于是,南非发生了一次自杀式恐怖袭击,因为一个可疑的电话,他成了唯一一个被怀疑的对象.然后...各种逼供手段就依此准备接待他了...影片的目的,当然不会是对政府歌功颂德,相反,绝对是对这种不符合人权的政策提出控诉.可以说,这个话题很新颖,很有吸引力.二.表现方式电影的表现方式,也是最近最火热的"多线程"进行式.整体拍摄角度,背景音乐,甚至剧情设计都有很多"Crash"和"Babel"的影子.除了受刑的Anwar作为第一条线;还有为他的失踪奔波讨说法的妻子,构成第二条线;第三条线便是激进男女Khalid和Fatima的悲情故事.第一和第二条线,分别以"痛苦"和"艰难"来反讽政府政策的恐怖,但是内容过于平淡,出彩点不多.相对而言,第三条线精彩许多,导演最后抖包袱也是用这一条线,突然而来的"时间错位",更添不可挽回的无奈感,是影片情感表达的高潮.三.演员表演 有了话题和方式,就要说到演员表演上了,相信很多观众和我起初的想法一样,有这样的演出阵容,应该不论什么内容的电影都是一个演技盛宴.实际不然.首先让我失望的是Jack Gyllenhaal.影片中,他的表演太过平淡,饰演的CIA南非地区临时负责人,有很重要的剧情职责(是他最终把Anwar释放,他也是最先质疑政府的CIA人员),但是似乎更多是剧情带着他跑.他希望表现出角色内心矛盾的忧郁,可是光是有酒有女人是不够的,表情和眼神都过于呆滞,缺乏活力.最让我别扭的是他在片中走起路来,居然一晃一晃的...不知道是他为了表现人物这样做,还是自己在镜头前太紧张...其次是Witherspoon,这位奥斯卡影后在"一往无前"中那灵活的表情,调皮的语言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她化身成了两个孩子的母亲.自己的丈夫离奇失踪,让她变得暴躁不安,脸上的表情也就全然没了光彩.与Streep的"影后交锋"太过短暂,也完全没有火花...就和"加勒比海盗3"中的发哥一样...让我起初的期待化成了灰烬...真想不到这对马上要结婚的夫妻表现一起失准...难道是办婚礼太费神?
其余的Alan Arkin饰演的参议员,Peter Sarsgaard演的手下,都落于平庸无奇.相反,表现让我觉得意外出色的是饰演南非地区安全执行官的Abisi,是Fatima的父亲,外表是个穿黑西服的大胖子,可是对于角色把握很深很到位,让我想起了同样外形的"末代独裁"老大--Forest Whitaker.对犯人的狠毒,对手下的统领,对家人的威严中透出的关怀,届诠释地很有张力.总结来说,影片的话题和表达手法给予了影片值得一拍并且一看的基础,但是对于大多角色的限制太多,表达时间不足,使得各大影星都交了份不让人满意的功课...不过如果不仅仅是为了看演技的话,我相信,这部影片还是会让你满意的.08.01.27@珠海
1,看到快完了才发现是两条时间线。
2,美国人审视自己的意识还是挺强的。
911后全国戒严,随即又思考自己的草木皆兵是否正确。
3,以防万一,去美国的飞机上切记死活留下点“你曾到此一游”的证据,免得CIA怀疑你入境记录一删就查无此人了。
4,睁大眼睛找个深爱你的好人(深爱,好人,两点缺一不可)做人生伴侣,你失踪时只有他会不遗余力的找你。
看到秃头看平民无意中拍的视频,虽然不清楚,但里面应该是他的女儿与他的男朋友,如果是这样的话,片子还算有点意思!
对于所谓的恐怖分子,我都有些同情吧。
(呵,我这样的人,要是在美国,也会被逮起来吧?
)那个男孩所做的,是他必须要做的。
民族、国家、宗教、亲情、仇恨……都足以让他下决心了。
爱情能阻止他么?
似乎不能完全阻止吧?
自从某专家发明“文明的冲突”,很多人就拿来解释冲突,但在我看,那些人肉炸弹实在是绝望的反抗。
在一场不对称的战争中,我们如何选择呢?
对敌人的恨,也许会大于对生的爱吧?
何况,对今生的看重,并不是所有文明的共识。
忘不了,哭泣的老祖母。
是的,死去的都是些孩子。
那个为美国人做事的特务头子,他有错么?
完全是他的错吗?
感谢导演,表现得很全面,他也有温情的地方,对家人。
两条时间线,在中间才发现,挺吃惊的。
比无辜者受审让我吃惊得多,因为暴力机构的黑暗,我们已经很熟悉了。
美国人的反思值得尊敬,但他们对宗教的描述还是挺片面的。
自杀者不完全都是被利用的。
还有,他们仍然在推崇个人英雄主义。
好吧,我们需要个人英雄,但不能总指望这些脆弱的芦苇吧?
你们不是说过,要靠合理的制度吗?
反主旋律影片,不同时间线的三线叙事,最后归一,故事讲得清晰明了,很有味道,剑指cia的非常规引渡制度。
吉伦哈尔的表演可圈可点,深刻反思美国在911后如惊弓之鸟,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的反恐策略,cia仅凭未经证实的嫌疑即可绑架、刑讯、暗杀任一国家公民,甚至是美国人,如此反恐到底是在消灭恐怖主义还是在给自己制造更多的敌人?
站在反恐前线,当身边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当自己也身处险境,当你的决策可以拯救成千上万的无辜生命,错杀一个嫌疑人似乎显得微不足道,但如果这个嫌疑人是你自己的亲人呢?
该如何选择,引人深思。
其实个人觉得,结尾应该加个反转,被吉伦哈尔放走的埃及籍男子其实确实一直在暗中帮助恐怖分子,或许更值得玩味。
很扎实的剧情,呵呵 回味一下里面印象深刻的台词吧.一: 反抗犹太复国主义者和现代十字边的圣战,是信徒与异教徒的决战。
是善与恶的决战。
消灭异教徒和伪君子是你们的神圣职责。
如果遇到叛教者你们要掐断他们的脖颈。
十字军总是满口民主自由,圣战是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
不要惧怕他们的子弹,子弹除了让你们的灵魂解脱,还能做什么?
在审判日来临时,当你站在全能的安拉面前,他问你:为什么你没有为安拉的事业而战?
为什么你没有为被压迫的男人、 女人和儿童而战?
你的身体是我给你的武器,你用它干了什么?
你将如何回答?
你是展示烈士的伤口然后走进天堂之门? 还是羞愧的低头被地狱的烈火烘烤? 胜利来自安拉!
愿全能的安拉赐你们平安、幸福和光荣!
阿门!
二:A:能否单独与您谈谈?
C:当然了。
A:我想打听一名委托人的丈夫,安瓦 易仆拉辛,这个名字熟悉吗?
C:不,恐怕没听说过。
A:埃及裔。
C:斯密斯先生,你想您选错了谈话的时间和地点。
A:是的,我抱歉。
但我给您打过电话,但没得到回复,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C:那我就给你答复,我没听说过这名字。
A:若媒体得知这件事会如何?
一个有家有室的纽约大学毕生,未受任何指控便被羁押,请律师的权利也被剥夺,不知被关在了哪里。
C:亲爱的,在你开始长篇大论之前,为何不问问你们领导,为了一个恐怖分子他情原兜多大的烂摊子?
A:或许他支持法定程序呢?
也许我该寄本宪法到您桌上。
C:你到底更看重哪样?
某人的失踪?
还是国家安全政策?
A:人在你手里。
C:我没这么说。
A:你不说我也知道。
易仆拉辛应该被送回美国。
若他有罪,审判他,否则放人回家。
C:宝贝,这是上不得台的事情。
在伦敦市中心有超过七千人他们 今晚还活着,就因为我们靠这种手段获取的信息,为救一个人而让七千人送命,也许你能对此心安理得,但我在伦敦可有子孙,所以我对我的工作很自豪。
而你不是。
A:除非您的子孙就是易仆拉辛。
C:我还是明早寄一份911罪案报告到你的办公室吧,你也可以心安理得了。
我比较少看反恐的电影,不合我胃口。不过这部电影还是有点意思啦~主要是看杰克~
真是太討厭 Reese Witherspoon 那張臉了...
电影拍的一般尤其是中东的那一段倒是斯特里普和西蒙斯的女配值得一看
接客的角色姓freeman一刚,北非的小驴小狗好可爱惹
利用平行剪辑进行的叙事障眼法,但反转感不强。人物浮光掠影,对照感不强。吉伦哈尔饰演的中情局特工代表着对911后美国滥用打击反恐资源的觉醒,本可以赋予一种英雄主义气质。希腊女孩父亲是亲帝国主义的代表,威瑟斯彭、斯特里普、萨斯加德则完全是工具人。可惜了一个题材。
Drama版勇敢的心
野心是大,但拖是真的拖,群戏一塌糊涂,审问占的剧情篇幅太大整片缺乏重心,吉伦哈尔在里面从头到尾就一个表情“frowning”
其实这是一部悲剧片。阅于2008最后一分钟
我觉得很好看啊,但是杰克放走了被害人他会怎么样?
无趣
120221@ 以往下载 终于把这部片子给看了,貌似在bj就下载了;政府vs个人
原来时间轴是交错的
我还以为是平行呢,原来是交错。
是想说美国政治黑暗···?
节奏控制的好
本来是五星,题材拍法都不错,那种时空错乱多线索的高端蒙太奇很帅。可是同意下面一个短评,那些如泣如诉的“啊啊”和音乐降低了档次。。。
反恐问题的中的两类错误,“拒真”与“存伪”,公共安全与个人权利是天平的两端
对于大国、大机构、大人物,自尊与权威的挑战是件大事,冤枉个把小人物不在话下的。
2008 11 1
在剪接上玩了点小花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