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讲述女孩被性侵的作品,《达尔瓦》不是第一部,也不会是最后一部。
但这部片子却有着完全不同于其他作品的气质,大概得益于女导演独特的视角和温柔细腻的镜头展现。
不同于其他同类型作品,导演选择规避女孩受伤的过程,而是将所有的关注点都集中于受伤后的女孩是如何让被治愈的,以及在这个过程中全社会所付出的艰辛和努力。
一、信息处理选择1.33:1的画幅来拍摄全片,完全可以做到将所有不重要的信息剔除掉,包括使用大量的近景和特写镜头,始终让观众的注意力集中于画面的主角,细致的呈现人物的点滴变化。
影片的开场算是全片唯一有强烈冲突的场景了。
即便是一部文艺片,导演也很聪明地选择“热开场”,并且以“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一下子就拽住的观众的注意力,好奇这么大动静究竟发生了什么。
但画面的处理方式更见导演的功力。
这场戏除了女孩达尔瓦之外,我们几乎看不清其他人物样貌,要么是背影,要么是逆光,要么被画框隔离在外。
整个画面只有微弱的灯光用来照亮达尔瓦的脸,其他最显眼的就只剩下几个人胳膊上的红袖章(身份的暗示)。
当达尔瓦即将被红袖章推进里屋时,她的剧烈挣扎打灭了周边唯一的光源,瞬间黑暗,因为从这时候起,查克下线,画面重点由两人被强行分开变成了被关在里屋依旧暴躁的达尔瓦。
导演是真的很善于剔除掉画面中不必要的信息。
包括达尔瓦初到收容所的那个夜晚,杰顿打开车门自我介绍时,整个人物完全是模糊掉的。
杰顿在整个影片中也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了,但在此时,我们的注意力都被导演死死地控制在达尔瓦的身上,她的侧脸,呼吸急促的身体,显现出一个小女孩的恐惧害怕。
还有达尔瓦第一次从收容所逃跑,被杰顿接回来的时候,黄衣服的女心理老师和达尔瓦谈话时,也是完全被模糊掉,只有达尔瓦充满整个画面的背影,给观众留下了超足的想象空间去感受达尔瓦的心理状态。
二、视角选择整个影片除了几处达尔瓦的主观视角以外,全部使用了客观视角去展现达尔瓦的生活,观众完全是作为一个旁观者存在,没有上帝视角,时刻被主角牵着走。
比如开场我们只看是两个人被分开,他们喊着对方名字,但是他们什么关系、为什么被分开都无从得知。
观众只能随着剧情的发展,去慢慢的拼凑出事情原委:由黑人女医生那里猜测女孩可能被性侵了;由法官那里知道那个男人是女孩父亲,并且犯绑架和强奸罪(此时绑架成了一个谜团,父亲和女儿之间为什么是绑架);由黄衣服女心理老师那里了解到女孩价值观有严重问题;由第一次见妈妈那里解释了前面为什么是绑架;以及她没上过学、没有手机、没有逛过街等等。
观众全程被排除在剧情之外,冷静客观的经历着一切,然而这种视角却足以让观众体会到拯救一个被伤害的女孩,全社会有多少人在一起花了多少时间、付出了多大的努力,才能一点一点的去拯救女孩,而这个过程中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或松动,都会功亏一篑。
比如萨米亚生日会大家跳舞时那个突然心怀不轨的男孩谢里夫,以及之后达尔瓦想要掀杰顿的衣服,幸好都是被杰顿及时制止了。
而偶尔几处达尔瓦的主观视角镜头,使用的也是非常克制,它不单单是用主角的眼睛去看这么简单,还有她看到的东西对她产生的重要影响。
比如身体检查时给黑人医生的几个特写镜头,那是达尔瓦第一次近距离去观察除了查克之外的一个具体的人;第一次见母亲时给母亲眼睛头发的特写,达尔瓦好像明白了查克为什么会给她染发;还有学校八卦女孩露西尔说有一个被叔叔性侵的女孩身上长满了痘痘,达尔瓦晚上偷偷躲在被窝里检查自己的身体时的几个特写,暗示达尔瓦开始真正的确认自我主体的存在。
三、剧作设计在达尔瓦整个被治愈的过程中,杰顿、萨米亚、妈妈这三个人是对达尔瓦的转变影响最大的人。
导演和编剧对这三个人物的选择极具代表性,杰顿代表的是社会、国家方面,萨米亚是朋友闺蜜,妈妈是最至亲的人。
这三个代表在治愈达尔瓦的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的功能。
查克被带走之后,达尔瓦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在迷失的达尔瓦寻找自己的过程中,衣柜承担了一个重要的意象符号:是达尔瓦回归原始、重新出发的避风港。
以达尔瓦两次躲进衣柜为切点,正好可以将达尔瓦被治愈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进入收容所生活到第一次躲进宿舍衣柜:倔强少女。
查克被带走后,达尔瓦的生活彻底被颠覆了,一个陌生女人检查她的身体,住进了一个陌生奇怪的地方,法官说她父亲被指控绑架和强奸,心理老师说她和父亲的关系是错误的,杰顿说她是女孩不是女人,妈妈说自己没有抛弃她,被同学说父亲是恋童癖……但达尔瓦的观念并没有真的动摇,她用伤害自己的幼稚办法威胁杰顿,终于在监狱见到查克;包括查克一出来的瞬间,达尔瓦立马脱掉大衣露出里面的蕾丝露背装,都足以让观众明白这个小女孩的倔强内心;以及查克亲口承认了自己是恋童癖后,达尔瓦还在为他辩解。
在躲进宿舍衣柜时,女老师的话终于让达尔瓦开始思考。
在这个阶段,先是杰顿出场,全程承担着照顾达尔瓦的角色,然后是萨米亚从讨厌达尔瓦到开始在行为上照顾达尔瓦,而妈妈则处在被达尔瓦排斥的位置。
第二个阶段从宿舍衣柜里出来到第二次躲进家里衣柜:行为被治愈。
达尔瓦从衣柜出来后,摘掉了耳环,穿上牛仔衣(达尔瓦这次真的自愿了,在这之前有两次关于达尔瓦穿运动衣时前面都会给提示是被迫穿上的,第一次是女老师要求,第二次是跟杰顿讲条件),融入同学玩游戏,虽然后面打了出言不逊的露西尔,还掀了不分是非的校长的桌子,回去的路上和杰顿说笑(这是达尔瓦第一次在影片中露出笑容),和萨米亚谈心,还和收容所的朋友们一起跳舞(第二次的笑容)、过生日……这些都能看出来达尔瓦已经在行为上变回了正常的孩子。
但接下来因为萨米亚要离开、被谢里夫挑逗、被生气的萨米亚恶语中伤,以及与杰顿暧昧被拒绝,达尔瓦变得害怕自己变得对别人不重要的一个人,可见她并没从内心真的强大起来。
在这个阶段,杰顿的戏份逐渐减少,并且很明显杰顿不负责走进达尔瓦的心里,这个功能由萨米亚负责,从单单是萨米亚照顾达尔瓦到两人个开始交心,萨米亚承担着在情感上将达尔瓦推向妈妈身边的角色。
第三阶段从家里衣柜出来到站上法庭与查克对质:心理被治愈。
不同于上次的摘饰品换衣服,这次达尔瓦直接剪掉了自己的长发,颇有与过去恩断义绝的意味,彻底的告别。
而且还主动让邻居联系杰顿。
看到来接她的杰顿,达尔瓦笑了。
在和妈妈的交流中,达尔瓦也多次露出笑容,甚至还谈论了未来要做什么。
最后上法庭之前,妈妈陪着达尔瓦一起面对。
这个阶段萨米亚退场,由妈妈变成达尔瓦最坚实的后盾。
同时两次躲进衣柜的设计,导演都给到了阳光照到达尔瓦脸上的镜头,但两次的表现方式并不一样。
第一次阳光随着时间从达尔瓦脸上略过,期间伴随着女老师的谈心,老师走后天黑了,达尔瓦并没有从衣柜出来,说明代表积极的阳光并没有彻底感染达尔瓦,也就是达尔瓦被治愈还需要时间。
第二次阳光通过镜子折射照醒了衣柜里的达尔瓦,她推开了柜门,出来并剪掉了自己的长发。
至此,达尔瓦完成彻底的蜕变。
影片讲述了被父亲侵害,并且被灌输了畸形的性与爱观念的女孩,被社会救助后的故事。
女孩起初无法正确认知事实,不明白父亲的“爱”是错误的。
她拒绝社工的帮助,质疑所有人的观点,依旧按照被父亲教导的行为方式去生活。
万幸导演给了女孩一段好的友谊,一段好的社会帮助关系,给了她母亲。
当然坚韧如她,她自己是帮助她最多的那个人。
全片的视角很明亮、干净,配乐和无台词的画面反而饱含情绪。
印象最深的是,女孩连夜从救助站跑回家。
在一片狼藉的空房子里,她穿着不合年纪的成熟礼服,抱着兔子毛绒枕巾坐在衣柜里。
当阳光从柜门的缝隙照在她脸上的时候,她开始了本应该属于她这个年纪的生活。
虽然短短的88分钟让“灾后重建”看起来过于容易,但是我真切地希望,真实世界里的受害者可以这样坚定地走进阳光里,也希望少一些无辜的灵魂历经地狱。
在心理和感情上来伤害别人真的太容易了于受害人来说,可能需要一生去治愈,如果学不会分辨是非对错,那一生将会生活在自责,恐惧,迷茫之中小女孩是勇敢的,是敢于面对的,直到她所有的迷茫、恐惧、逃避、都在她撩起刘海,想象自己是个女孩时,在暴揍出言不逊的女同学时,在赢得同龄人的尊重时,在逐渐认识到自己是被伤害时,她有了分辨是非对错的能力,勇敢的突破内心的枷锁开始了自我救赎,很庆幸治愈的过程得到了那么多的帮助
《达尔瓦》是一部让人深思的电影。
影片通过独特的镜头语言和音效,展现了达尔瓦内心的痛苦和挣扎。
达尔瓦的形象让人同情,她的经历让我们反思家庭和社会对于性侵犯问题的态度,引发我们对于道德、家庭和社会的思考。
这部电影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达尔瓦内心的痛苦和挣扎,也让人们思考了爱与道德之间的界限和冲突。
这部电影无疑是对人性的一次深刻剖析,也是对社会的一次有力批判。
从女孩的角度拍摄,完全是女孩自己的心理,而不是已经成熟知晓很多是非对错价值观的旁观受害者的角度。
他让她染发,穿黑丝高跟鞋,穿深v蕾丝吊带裙,他让她不穿内裤,他让她以为她是女人,可是她连月经都没来过。
她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选择,当选择给她的时候她的第一想法是你要给我什么好处,她面对可以自己选择时候的很无措。
对她而言喜欢和爱情就是与性沾边,她想要什么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勾引,她并不懂什么是爱,她从一开始的抗拒收容所到后面收容所到其他孩子们对她的包容让她慢慢接纳了这里,也慢慢接纳了自己。
大部分美国影视中大部分孩子都抗拒收容所,而这里看到了收容所的另一面,当然收容所里也有好有坏,比如这里面的那个找达尔瓦的男孩。
孩子出生以来就是一张白纸,父母会决定画上去的是美好还是邪恶,而童年的一切会决定一个孩子的一生。
23年北影节第一部电影,下班了赶过去还是迟到了。
看到达尔瓦精致的少女面庞一脸冷漠还以为是个叛逆少女,同学嘲笑她穿的像奶奶时还以为是因为贫穷。
剧情展开时才知道是错爱的父母关系造成的。
最震惊的一幕应该是少女穿着粉色羽绒服去探监,但是看到父亲出来时马上站起来脱掉外套,露出成熟的露背蕾丝装,那一刻不由想到,这个孩子到底在怎样的教育和生活环境中长大,承受了多少那个年纪不该有的成熟,又错过了多少童年快乐。
引起她心理转变的应该也是在探监中,父亲的道歉,让她心里筑起的关系信念之墙破裂了,尽管其他人也有议论劝告的声音,但是她一直深信不疑的父亲的态度对她影响才是最大的。
看到她逐渐融入同龄人的生活,接受与年长男性的正常相处,自己选择衣服和发型,在妈妈的陪伴下走进法庭,为她开心和感动,为她遇见的善良之人感到幸运。
希望她以后能回归少女的生活频道,重温童年。
也许这就是电影的意义,让我认识各种人生。
让我觉得意外的是,作为一个pedophilia题材的电影,它没有沉溺于描绘伤痛,女孩并不是以一个受害者的刻板形象和自我认知出镜的。
完完全全从她的视角,从她被拉出囚笼的第一天起,记录了她伸出触角和陌生世界建立联系的探索期,也记录了她凝视自我,重新寻找自我价值的成长期。
第一次穿上没有品味的套头运动衫,在草地上没由来的跳舞转圈欢笑,也在第一次加入群体游戏时被恶意灼伤,寻找爱的旅程并不顺利。
但是导演很温柔地给了达尔瓦一个同龄人的友情,一个家庭成员的庇佑和一个社工的尽职陪伴,而她以拥抱以反击回应,于是这个话题少了一些沉重多了很多希望。
这也意味着救助一个女孩需要成套系统的合作,而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或者疏忽都会重新将女孩推向深渊。
和一个朋友谈起这个片子的时候,她说她不能接受父亲过早的悔恨和达尔瓦后期突然的觉醒,这都太生硬太粗糙了,但我恰好是喜欢这种留白和理想化的处理的。
不得不说达尔瓦的扮演者太有灵气了。
见到父亲时,骤然脱下羽绒服的一个甩臂让我头皮发麻,眼神也将达尔瓦的思想转变传达得很细腻,所以我没觉得太突兀。
她很彷徨很紧张 没有人跟她解释任何事情 她只是低着头抬眼看 像一只受惊的鹿急迫地穿上黑色蕾丝边领口很深的衣服 害怕地发抖逃跑也要穿着高跟鞋这个男工作人员好没有耐心!
给我换个女的来啊耳环 项链 裙子 好像很稚嫩又好像过于成熟从她的视角打量周围 镜头和眼神一样在抖动她以为她是个女人 其实只是个孩子“为什么要穿这个 为了让你高兴吗”从来没有自己挑过衣服 她真的像个芭比娃娃 最后还是穿上了别人说好看的那条衣服逃到萨米亚身边她仔细端详自己的身体有没有大包厕所的门被撞得感觉马上要碎掉了 很像谁被困在里面挣扎 她在门后用头猛撞门 一下又一下为什么要说是勒索 为什么要恐吓她很仔细地化妆 练习微笑 在他进门的前一秒脱开羽绒服露出镂空的露背裙 他连头都不敢抬起来他说这是真的 她变得愤怒又彷徨如果他坚持不改口呢他捡起被她丢掉的羽绒服慢慢地给她披上 她好像又变回一个小女孩阳光从她的脸上划过 屋子变得明亮了这个女的工作人员很尊重她 没有直接打开柜子 也没有强迫她一个客人就是三支烟的时间她被烟呛到的样子很像小孩 烟让她哭出来她终于摘掉了耳环这个小女孩好坏!
打她!
她突然融入了收容所 在草地上转圈的样子很美 好温暖 她叫她教她走路别拆散她们她送给她漂亮花裙的时候我还有点害怕她用注视她爸的眼神注视那个工作者我也有点害怕这个讨厌的男的注视她我也害怕糟了 她好像就想看到他嫉妒 她好像只习得了一种打量男人的眼光她骂她 他把她掀倒在地 好突然…能不能来个女工作人员啊!
她还是个小孩 躲在柜子里抱着小熊毛毯 那一丝阳光她把自己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 披着小毛毯躲进了邻居家 坐在穿着公主裙的邻居小孩旁边 她问她是受伤了吗 她说是的 腿上的丝袜都是被树枝划破的口子她很敏感地总在观察别人她和妈妈交谈带着萨米亚的问题 原来她没有要带她走 上法庭,她重新穿上萨米亚的外套她紧紧盯着他 他不敢抬头她好像还是有点困惑 伸手握住妈妈的手
这样的电影对于高度道德化的国家的观众是不合时宜的,比如佛教地区, 穆斯林国家。
但它出现了。
作为观众我们只能顺从影像的娓娓道来,十二岁的达尔瓦从小被恶父塑造成一个芭比娃娃。
一个小女人。
他对父亲除了特殊的爱,还有依赖。
直到结尾法庭紧紧拉着母亲的手时,眼神中还是充满对恶父暖味的不详之兆,导演的视角是亲和的,但也是残忍的。
在她看来毁掉一个孩子的认知比毁掉一个孩子的身体更为残忍!
小演员的表演是优秀的,可惜剧中每次锐变,反复回到原点是缺少力度的。
回到故事开始一个真正的事件似乎没有完美形成那就是父亲如何把罪恶之手伸向女儿,迫使女儿变成了现在这样。
恋童癖心理怎么形成的?
父亲的内心世界是什么样?
如果不了解反方的世界可能也难以理解正方达尔瓦的真正受到的伤害是什么?
重大事件的遗失使我们只能通过人物来推测,虽然达尔瓦言行举止表达了一切但不彻底。
走出阴霾的事件设置也浮只于表面。
内心的困惑蜕变没有找到准确事件能得以外化来推进,使得这个电影看起来简单而无深意。
两个都是法国人的作品,都描绘了一个在单亲“父亲”塑造下的女儿与父亲相恋的故事,两个作品里的女儿都完成了自我的觉醒,一个发生在没有保护系统的战前的法国,一个发生在有完整介入保护机制的当代法国。
两个少女选择完全不一样的结局,一个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一个选择了继续战斗下去。
《达尔瓦》的表达更轻盈,贴近生活,聚焦于少女爱情观转变的那一段时间;《田园交响曲》更沉重,宗教的概念塑造了盲女的价值观,是少女短暂一生的故事。
《达尔瓦》从侧面谈话的只言片语中呈现了一个父亲用杜撰的价值体系塑造女儿爱情观的结果;而《田园交响曲》则是完整的直击这个价值观塑造的完整过程,如何从学习盲文,教授天文地理,聆听交响乐,到成为一名虔诚的宗教徒,是整个人价值观的构建,价值观是建立在宗教的价值体系以及刻意隐瞒的罪恶和死亡的概念之上。
我暗想这音乐是如此的和谐,简直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它描绘的是一个理想世界,在这个世界不应该包含邪恶,也不包含犯罪,要知道邪恶、犯罪以及死亡一直是我在热特律德面前的禁忌话题,我还没有勇气向她说起这些,总之,这个世界跟真实的世界皆然不同。
《达尔瓦》里面的父亲自己承认了自己的“恋童癖”的罪行;而《田园交响曲》侧重在批判神父的虚伪,即使全篇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读者能时刻能感受到行为上的爱意,但是心理描写神父一直回避承认自己对盲女强烈的爱意。
父亲和母亲对达尔瓦表达赞美之情父辈对于年轻一代价值的塑造,有的塑造是无意之间的,父母之间的日常点滴相处会在细水长流间塑造年轻人自己的婚恋观和价值观;有的塑造则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有意为之,颠覆价值观的塑造,《达尔瓦》当中我们看到的是达尔瓦对于爱的理解发生了巨大的扭曲。
达尔瓦与社工的对话《达尔瓦》中的少女认为只有“做爱”才能去表达自己的“爱”,只有通过性,自己才能被肯定。
这种扭曲的价值体系里面,她也对学校的男老师使用同样的亲密方式去获得肯定,导演非常善良,男老师坚定的推开了她,并因此触发了她的自我觉醒,但是现实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她陷入这种扭曲价值观下面的恶性循环,少女重获新生需要男性的帮助者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不然她们会一遍遍寻找伤害她们的爸爸。
结尾法院上,达尔瓦握住母亲的手《达尔瓦》里面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社会保护系统之下,一个重生的少女。
少女经历了爱情观的崩溃,但是在系统、在朋友、在母亲的帮助下(任何一环都不可缺),她跳出了原来加害在她身上有毒的爱情观,她自己获得了力量,甚至在法庭上勇敢直面父亲,保护脆弱的母亲。
《田园交响曲》中失明少女经过手术恢复视力之后,虽然第一次看到人世间生灵万物的美好,但是她无法直视人心的丑恶,当她在黑暗中把自己的心献给上帝之后,更加无法接受作为引路人的神父的虚伪,神父勾引了她,随着信仰的愈发纯粹以及重获视力,,当双眼看到神父的妻子以及在神父教唆之下她辜负的神父大儿子亚科,她感受到自身罪孽无法洗脱,她只能选择自杀。
(和安德烈·纪德到《窄门》中女主角相似的命运)这是两个不同时代女性的命运,一个给人以希望和力量,一个批判人的虚伪。
过去不存在戒条的时候,我活了下来;其后罪恶伴随着戒条的出行重获新生,但我却死了。
橱柜里面的一竖光*《达尔瓦》的觉醒说服力比较单薄的,一个人的价值观的重塑不是经历几次挫折就能发生的,但是导演可能为了回避更残忍的事实而选择将镜头对准戏剧冲突不那么大的事情;《田园交响曲》里面觉醒说服力十分有力量,这是一个盲人从「看不见」到「看见」的巨大区别,这个会带来价值观全方位的冲击。
所以《达尔瓦》我打了4星,如果能看到转变过程更决定性的瞬间片子会更有力道。
太点到为止了 主人公一系列的改变来的毫无根源 忏悔的恋童“父亲” 及时出现的母亲 治愈之路上几乎没有外力阻碍 有点过于美好了题材和女主的演技加分
简约克制恰到好处的节奏留足了镜头外的想象全片都没有哭... 展开
她是受害者而又不自知。故事是从达尔瓦的角度叙事,所以可能大家无法理解女孩,甚至可能会因为她的无知而感到一阵愤怒。叙述视角的单一呈现导致情节有些松散了。
光影入迷,情节沉重,每五分钟就想叹一次气。SIFF@和平影都。座椅震动本来以为是地铁想了想影院在五楼呀
每看一部都要回头鞭笞一下我们的电影。呕。治愈的过程太温暖了,这么温暖就像刀片一刀一刀割在心中,告诉你在世界的某个地方,血流一地,无人擦起。
无法理解女孩怎么突然就走出原来沉重的生活了
感觉缺点啥…
从女人到孩子,情绪张力突破银幕
每个女性都是独特的 不应该被任何人束缚
人的道德感绝非天生的,从小受的教育对于一个小孩来说可能就是一切,被父亲所驯化的认知就是她的全部世界,从这个角度看,才真切感受到让成人掌控儿童的性是多可怕的事情。
始终陪在受害者身边,保持着温情的距离,投以全部关注;有时短暂代入她的视线和感觉,再很快抽离,站得更远一些,纳入更多外部的声音和动作。从外部审视受害者一系列剧烈的心理变化的过程中,显然为受害者抽去了很多障碍,降低了不少难度,给克制的镜头裹上了一厢情愿的滤镜。好在结局开放,苦并未被甜所全部覆盖。
他人将女主视作“芭比”,将她的父亲称作“恋童癖”,可奇怪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女主通过穿搭、通过自我表达,以及在父亲的“爱的教育”的影响下,所呈现的是一种成人化的倾向、一个超出生理年龄的“女人”,于是相应地,这虽然是一种不伦的关系,但她的父亲显然不是在恋“童”,“恋”的反而是一个真正的象征着欲望的客体。作者并非在一个既定的立场下拍摄这样一个故事,青少年中心的工作人员逼迫主角穿上“符合她的年龄身份”的卫衣,又逼迫好朋友和姨妈共同生活而并不尊重她本人的意愿,这又何尝不是另一种压迫和规训呢。主人公给我的观感,就像是另一个与文学无涉的林奕含,可所谓“乱伦”的定义也或许只是规训社会下的一种秩序。转变来得太突然,文本不够扎实,甚至有前后观感不一致的地方,导演自己似乎没有想清楚,却又不肯交付解释权给观众。
很小的一个切入点,很具象的事件,不由得令人觉得是女版的达内兄弟。有些时候如果不是离受害者那么接近,我们很难共情他们有别于常态的心理思维。就像《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我们更多的时候也主要是通过其详细丰沛的内心活动才能与之共鸣。而更多详尽的有关受害者所承受的压力与变化,影片刻画的深度还有所欠缺。
角色是只有故事性没有个性的设定,那故事没有系统的原因和出路,水到难渠成啊。单纯的意外之祸+各方人的精心补救=活了,略悬浮,感觉还不如去细讲几个她和邻家女孩对视这样的瞬间,如果不能更深刻,那更主观能更深切。
第13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3部。相当惊喜!恍惚间好像在看达内兄弟。小女孩心里展现的很细致,这么成熟的手法,竟然是导演的长片首作,佩服。
从父亲构陷的自闭甜蜜黑洞中走出来的达尔瓦重新在世界“出生”的故事,从从属于父亲的重力圈中被社会救赎,到友情的救赎和自我救赎,剧本和表演都很细腻扎实,关于未成年的“性”的涉及也很收敛含蓄。
为什么没有一所专门的学校来收纳这样的学生?是为了让“我们”能够适应“你们”的社会!最后的审判现场达尔瓦把手主动的放在妈妈手上,她像天使一样美丽且勇敢。
无聊
2025.03.08 yxh
感觉被诈骗了。被父亲侵犯的未成年女孩居然被安排了一个男辅导员,而且还有两次暧昧镜头!!!真的很让人恶心。舞会上那个男孩明显就是在性骚扰女主,女主才刚来月经不久,而且被人渣父亲混淆了两性关系,她面对骚扰可以不知道怎么办,结果成年人也只是拦了一下,并没有后续的开导和教育。把人骗进来杀🫤另外女主的转变真的拍的太过呆板和突兀,一开始我看别人推荐的是说“女生自己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我以为能看到深刻的自愈过程,结果电影最后钻了一下衣柜,人就好了一大半了,我真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