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在杭州生活的潮汕人,看到这部电影实在是多有感触。
相比于前作《爸,我一定行的》,这次选择了一个更合适的切入点:潮汕地区与外部的冲突,这对于地方电影特别是以潮汕地区为主题的电影来说,无疑是更为合适的角度。
本片取景地之一的汕头南澳岛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地理因素等原因造就潮汕地区百年来的封闭与排外,作为闽南语系的潮汕话,却在地理划分中将潮汕归属了广东省,等等各种外部因素对潮汕地区封闭的影响更是可见一斑。
这种封闭导致了诸如排外和生育率高等问题,如今也遭受着时代变迁的影响:潮汕年轻人大量离开本地,前往以珠三角为主的外地谋求生存,和外部通婚的数量也渐渐增加,本片的男主正是其中之一。
本片男主但单独用排斥外地媳妇这一段还是难以引起其他地区关于这段主线剧情的共鸣,所以影片才巧妙地引入了“离过婚”这一点,让一个很地方性的点能够广泛的让更多人接受。
除了主线,在诸如祭祀习俗与名声问题等,也是潮汕人面对外地媳妇时很大的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外地人没有从小接受这种氛围的熏陶,其实难以接受如此纷繁复杂的祭祀习俗,作为城市长大的人,我已感受这种习俗有多么繁杂,更何况是在潮汕农村地区与宗教氛围更浓厚的家庭,从各种农历节日到孩子长大时的“出花园”等各种需要记住的习俗细节要接受的难度相当大。
如今的年轻人们逐步式微,未来也可能随着人口迁出和年轻人的从简而被遗忘,但也不可否认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很稀有与独特的部分。
“做节”祭祀场景不得不说,本片也经常让我联想到不久前的《爱情神话》,同样的地方题材电影,同样90%使用了地方方言作为台词,《爱情神话》用了中年群体的爱情困境,本片用的则是年轻人的亲情与爱情两难的情况。
相比前者,本片主要的缺陷可能还得是在主演们的演技,这在本片几乎大量素人出演,无明星(如果演占卜先生的“水鸡兄”不算在内的话)的情况下也实在是情有可原。
潮汕著名小品演员“水鸡兄”女友作为江苏人提到她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场戏:妈妈去看爸爸演戏,和爸爸冒雨为妈妈买回来晕车药这两场戏,以及妈妈为二儿子换煤气罐和出远门时远望二儿子看店这两场戏,四场戏其实是独立的,明明互不关联,但现在合起来看的时候就能意识到戏与戏之间,在体现家庭中之间的情感,和塑造母亲这个角色的作用。
电影敢于去描述潮汕人对于外地的自负,也敢于去描述年轻潮汕人对这种观点的不满,将其融入到了对上一代的抗争中,是作为潮汕本土电影很急需的一点。
潮汕在几十年中有过崛起机遇却遗憾错失,如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需要本地人改变思维方式,去接受原本被排斥的外来文化。
本片也开始用普罗大众更能接收的喜剧形式来作为氛围,印象中相比于前作少了很多粗口(其实少了也更好),使用了大量潮汕方言的BGM,这些也都是我认为本片有莫大进步的一点。
看到这部电影的进步感到非常欣喜,祝愿影片大卖,也希望我们的潮汕能够抓住未来的机遇,迎来更加飞速的发展。
今天专门推了日程,来看369继《爸我一定行的》之后的第二部公映影片——《带你去见我妈》,我觉得值回票价。
按豆瓣标准打分,8.0分。
下面从故事,节奏,演员,镜头,配乐等方面进行点评。
故事切入点来说,没什么新意。
上映于2012年底的《鮀·恋》(又名《鱼与它之恋》),也正是以外地女与潮汕男相恋受阻为电影最大冲突点的。
但区别在于:《鮀·恋》的制作者和演员,大都是来自市区,影片有些文艺小资,用海派词汇叫“腔调”,这点从电影名字上可见一斑:“鮀·恋”二字带着文艺情调;而相比之下,《带你去见我妈》整个团队潮阳人偏多,而家庭背景与人物设定也基于潮阳乡村,影片标题非常直白,主谓宾齐全,点明了所有故事要素。
这次369(郑润奇)和他的团队,真的用心在打磨故事和剧本,把简单的、可预测的情节拍出了潮阳款式的细腻与味道。
上次369的《爸我一定行的》,加长版短视频的拼凑感非常强,故事情节生硬,只能靠父子间的对话来加分,后面的成功得像开了金手指一样,非常突兀。
夹杂大量的粗俗方言和人名,靠着方言的障耳法,躲过了电影菊的婶查(这点上我非常赞369,我支持一切能成功躲避婶查的手段),虽制造了笑点,却也难登大雅之堂。
而故事中,拜月娘,拜老爷,潮汕美食等本土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呈现,拍得固然不错,让在外漂泊的人倍感亲切,寄托思乡之情;可是拼凑感十足,更像是“情节不够乡愁来凑”。
这次进影院前,我还是保留因前作印象产生的担忧,幸好369用他的进步和态度打消了我的顾虑。
情节上不再耍宝跳跃,不切实际。
这次拜天公的情节,合情合理,也推动了情节发展(要是369在回乡时多一句“回去拜天公”的台词,静珊在见识了繁琐的时头八节后能给点感受表达,就更好了),为免剧透,就不叙述后续情节了;潮剧段落的呈现,与角色发生了互动,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形象;家庭生活、邻里相处的互动,让人物都非常接地气,无论是父亲母亲奶奶弟弟姐姐和那些喜欢说三道四的厝边头尾,都仿佛是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一样,这点也是绝对比《鮀·恋》胜出很多筹的地方。
电影节奏来说,也保持稳定的状态,不紧不慢讲故事,最重要的是,让人觉得自然、合乎故事逻辑和契合人物形象。
比如机场追人的情节,我特别担心狗血上演,结果并没有,非常合理。
人物表演来说,这次很多惊喜。
首先,“莫声”口音的演员比上次少了,也不会集结好几位潮汕名演员来露脸打卡了,只有水鸡兄客串了一下,舒适度极高。
其次,这次的人物表演脱离了耍宝和夸张的成分,人物制造笑点不再依赖于粗口,本土化依旧,但自然搞笑不尴尬。
再者,本片女一号的表演可圈可点。
《鮀·恋》里女一号角色乃至其他角色的表演,话剧感比较重,无法让观众对人物情感有共鸣;上一部《爸我一定行的》的女一号角色晓敏,演技不足,人物形象也建立不起来,更像纸片人;这次的女一号角色静珊,演技很好,在要提分手那一刻的泪光是动人的;在阳台乘凉拿着礼物对话的神情是凝重忐忑的;台词咬字很清晰,学蹩脚潮汕话也很好玩,制造了一些笑点,整个表演立起来了。
接下来重点夸一下妈妈和那位“微笑嫲人”的表演。
我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会从这位妈妈身上看到自己妈妈的影子,而如果会被感动得落泪,也一定是因为这一点。
最平凡的,就是最动人的。
有人问我“感不感动”,我回答:“很搞笑,感动的话需要人生经历,你们还小。
”我觉得一定是有和电影人物似曾相识的经历、见闻,才能在电影中瞥见自己的宿命,才能在台词或者情节呈现的那一刻瞬间被击中落泪。
只有在人生大命题上,遇到了和男一号角色泽凯一样的进退维谷,才会明白:因为爱,才有了千般的顾虑,迟疑,踌躇,焦虑;也是因为爱,纵有万般观念上的龃龉,也不得不选择和家人一起面对那些来自世俗的、传统的、固化的价值观上的冲击。
这位饰演妈妈的演员,非常朴实无华地塑造了一位典型的潮汕妈妈的形象:她会有十八般技能,在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不会”这个词:可以在年轻时跟着丈夫去大城市做生意、干工地;也可以在有孩子后一边操持整个家庭一边做点手工或者生意;她可以记清所有时头八节的时间和仪式,记得所有故去长辈的祭日,也会记得邻里亲戚范围里孩子的生日乃至生辰,却唯独会把自己的生日忘掉;哪怕被成年翅膀硬的儿子欺瞒伤害的时候,还记得他的生日,发条微信说:“后天中午来家里吃”;在情绪退去以后,她愿意放下世俗偏见,为了后人的幸福去妥协;她永远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说一声“没有关系”然后默默用她能做到的方式帮到孩子;她永远都在对别人好的时候忘了对自己好一点。
接着是,那位“微笑嫲人”,一定是让观众不能忘怀的角色,全程迷之微笑,露出两颗大牙,看见就十分想笑,何况互怼台词精细打磨,潮汕味浓烈,和人物形象十分贴合;而口音重的潮阳话,更是让互怼的效果拉满,相信潮阳观众都是心领神会的;她就像你厝边头尾的嫲人,会礼尚往来,会相互照应;但也总免不了攀比——比财富,比孝顺,比多子多福;常常古道热肠,也常常话里带刺、让人膈应。
最后要提一下依旧饰演父亲的角色,这次比上次多了些细腻。
比如电影中的父亲得知妻子要去深圳时,洗完澡了还出去买话梅,被淋了一身雨又去洗澡,真是非常细节加分的闲笔了。
镜头语言方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凭观影经验,觉得不错,比《爸我一定行的》的镜头语言丰富多变;我还留意到一个长镜头,就是和妈妈口角后泽凯一路跟进对话的段落;还有很多蒙太奇式的镜头,比如在小公园游玩嬉戏的镜头。
配乐方面,这次看得出用心,应该是请专人创作和演唱的,而且都是本土方言音乐,配合情节,对情感的烘托作用明显。
最后不免要说说不足之处或者瑕疵。
一、闯入陌生的文化氛围(尤其特别传统)和生活方式中的人,呈现出的冲击和困扰不足——女主角最大的困扰只是妈妈反对;话说回来,这要是拍续集,就可以呈现女主作为“外省人”加入潮汕家庭后的纠结和同化了,这也有看头的。
二、对妈妈形象的塑造,还没有触及到潮汕传统习俗和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呈现了母亲“十项全能”的一面,却没有呈现被传统吞没的残酷一面,也没呈现出女性的反抗。
这其实也是后续故事可以考虑的方向,模版可以参考我无敌喜欢的台剧《俗女养成记》。
三、个别笑点,比如胖女相亲,黑人,涉及一定程度的恶意与歧视,不过这次的导演编剧还很克制,至少在台词上适可而止,没有特别让人难以接受的不适。
最后当自来水打一下广告,潮阳人都应该进影院去瞧瞧,保证看得开心舒心。
若不是影片质量可以,我也不会刚看完电影还花两个小时码了两千六百多字的影片。
电影海报
带你去见我妈 (2022)7.4202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爱情 家庭 / 蓝鸿春 / 郑润奇 钟少贤因为爱,才有了千般的顾虑,迟疑,踌躇,焦虑;也是因为爱,纵有万般观念上的龃龉,也不得不选择和家人一起面对那些来自世俗的、传统的、固化的价值观上的冲击。
我总觉得,一个地域特色浓烈的作品,既然选择用文化风情画定圈子,便免不了要接受内外两重视角的审视。
从这个意义上说,鲜明的辨识标签同时也可能是引火烧身的靶子。
何况这还是个带着男女关系与婚姻话题的靶子。
首先创作者本身就在内外之间反复横跳,带着“他者”的影子去设问,用电影作答。
整个作品中呈现出两种意图:一是展示给外人的山水景色与人文风俗,二是对既有刻板印象的回应反驳。
整个故事的起点是“潮人不与外人通婚”这个一贯消极的命题,男女主人公的经历是针对它的破解之器。
苦盼男孙的婵真最终向阿贤炫耀自家小孙女,也是相当刻意的一笔,显然是对于“潮汕重男轻女”印象的有意回答。
于是,在这些创作意图之下,作为“他者”的非潮汕观众被摄影机领着四处观光。
借助“外来媳妇”的视角,这种观光(也可以说是城市旅游宣传)进程开展得顺理成章。
只是看到的东西向来所差无几,譬如南澳的海、外马路的风、礐石的轮渡、人民广场的豆花甜汤、卤水铺子、渔村风光与肥美大鹅。
这是在多年的城市宣传策略中已经板钉下来的符号(当然,亲切的许友文先生除外),是在观光的筵席上,名为“潮汕”的标配大菜。
但是,如果问寒假陪我回家的湖北男票在潮汕大地看到了什么,回答更多的必然是文旅观光符号以外的物象。
没有轮渡,没有骑楼,没有漂亮的高饱和度的祭桌,也没有温情脉脉的海滨软风。
在城镇边缘的工业地带,更常见的是国道上沉重行驶的大卡车与相伴而来的灰尘,凌乱排列的小工厂以及它难以描述的气味。
铺天盖地的工厂平房、塑料城、玩具样板间、纺品商铺,连同勾连其间的五菱宏光小货车,构建了同处潮汕大地的另一层空间。
但它几乎不会被冠以“潮汕”之名。
假如没有刻意带上他者视角去寻找,那么潮汕大地的风貌并不是步伐一致的。
在所谓风俗或风情之外,也可能是一些现代化的共同的伤痕。
至于土生土长的潮汕观众怎么看,我想一定会有人很宽容,凡“胶己人”出品必无条件支持。
但肯定也有严苛者,出于某种不想被代表的逆反心态,抱着“我倒要看看能拍成什么样”的警惕走进电影院。
很惭愧,我是后面那种,观影时心态反复横跳,试图揣测出一个最适合的理解角度。
说实话,《带你去见我妈》这个带着家庭专制意味的落伍片名着实是劝退了一些人(此语经过与非潮人的同学讨论得出),我很害怕导演一个处理不好就弄成糟粕桥段大赏。
然而恰恰不是,整个故事要讲的就是走出圈外的年轻人如何在前现代的乡土思维和更具现代性的城市文化之间周旋。
我以为很难得的一点是,它注意到了老一辈人开放思维的可能,试图呈现一个处于传统漩涡之中的潮汕母亲如何一点点卸下心防、拓宽沟通的空间。
虽然从矛盾爆发到心态转变的转折并没有处理得很好,但胜在铺陈的细节足够丰富生动,展现老人身负的舆论压力、对待陌生人的警惕心理时,讲述方式也是清新可爱而非僵硬刻板的。
然而我还必须承认,我正从心理上渐渐疏离潮乡,一不小心容易切换成圈外的视角。
一旦失却了“胶己人”的滤镜,不适感将是难以忽略的存在。
虽然故事里“外省”这个歧视性称呼最终变成了“阿珊”,但是用“接受外省媳妇”的设定来证明潮汕在改变、在进步,这不还是太自我了吗?
问题的参照,从一开始就不对劲。
你说,一句轻飘飘的“小孙女可爱死了”就能抵消阿贤无视大女儿、规划给大儿买房、给小儿留铺的差别吗?
问题难解,我对此依然非常悲观。
(虽然,作品本来也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存在的。
)对于这个直面了复杂问题作品,我要怎么看待它呢……?
由于我深知问题盘根之深,又出于自己只会嘴炮的愧疚,我或许会说,它是一个真诚的、给我带来了100分钟治愈的作品。
仅此而已。
选中这部电影,可能还是有一点被这个有氛围感的电影封面所吸引,就观看了。
看完这部电影,第一感觉就是和蔡崇达的《命运》有点类似,但是电影的主线比较单调没有起伏,而黑狗达的《命运》里任务的跌宕起伏更多更细节,一个是广东潮汕,一个是福建闽南,在书和电影看完后就是产生了一种《命运》这本书被拍成了电影,也许是那个神明给我带来的回忆,也许是地区文化的差异带来的惊讶。
这部电影能给潮汕地区的人带去感同身受,更能给其他地区的人带去设身处地。
深圳场,场内一半的潮汕人,难怪大家都在讲你圳是潮汕人和湖南人的耶路撒冷。
看了许多评论,大家都在夸,但大都只是提及了方言这个元素,除了亲切看不到内容。
在我看来这个更多是用“方言vs普通话”在效仿“汉语vs外语”,制造谐音笑点和区分阵营。
影片没有更多地塑造一个有担当的男性角色,似乎导演会觉得,一个没结婚男性和一个离了婚的女性准备结婚,是一个天大的恩赐。
尤其当男主在车上说出那句,我想要个孩子了,作为求婚的开场白,影片价值一下子low到了马里亚纳海沟,在导演眼中女性结婚最大的价值,是生育。
后续在汕头的内容,展现了潮汕地区的民风,但同时不做任何的反思,导致影片时刻散发着腐朽气味。
外省人的闯入,没有激起这个地区的波浪,反而蒙上一层更深的歧视。
男主妈妈在和婆婆对话时候,可以用自己的经历去辩护那一方的秩序,当然之后她更会输出这些。
最后的和解是不明不白的,妈妈自始至终,还是心疼儿子,而不是对准儿媳妇有任何的愧疚。
合家欢的拍摄方式并不能掩盖本身的问题。
从开头到结尾,贯穿的生儿子的内容倒是很符合当地的民风了,最后邻居的喜讯,想要洗白,也无济于事了。
还有影片始终没交代女主的前史,导致人物的性格是悬空的。
女主只是给出了态度,并没有心理活动的展现。
采访,手环两个伏笔也埋得很粗糙,刻意感太重。
还好是开放结局,要庆幸地说一句:幸亏,没和你结婚。
因为方言的问题受众还是比较少,普通话的直译会丢失不少趣味。
潮汕在地图上米粒大小都没有,也许是因为太团结或者老爷保护的太好,非常的传统。
环境影响下,男孩长大负责勇敢,女孩会很持家勤劳;缺点是男娃由于家里众星捧月易得大男子主义的通病,以及好面子,女娃会比较没地位受各种传统思想的紧紧束缚。
看这个电影需要对潮汕的社会背景有了解,可以说潮汕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传统盒子。
我会想如果潮汕鲜于接触先进思想的老一辈能看到,能不能引起一些思考和改变。
无论是外省女嫁入,还是潮汕女嫁出,在潮汕的邻里间都是一件可以翻来覆去说道的趣事甚至丑事。
电影反应的是当代潮汕年轻人的一个坎,比起电影中的妈妈最终接受了外省的离婚媳妇。
更多的现实是难以被打破的壁垒,令人唏嘘。
我想一部电影可以令人共鸣,自省,思考那就是一部好电影。
把问题挑出来,铺在人面前,才会有改变的机会。
技法和起承转接或许有很大进步空间,能引导人思考甚至改变一些陈腐观念那也是了不起。
一个想法,成为一部影片。
一份爱,成为一辈子的牵挂。
初心是为了把他母亲的形象搬上银幕,却又被素人的真实表演、朴实的话语、俏皮的插嘴,拔高了意境,意外的变得很好看。
他母亲的形象,其实在每个人的记忆里,在每个现实家庭里,都真切的存在。
无论打是亲骂是爱,还是临行前担心的注视,以及见塔逢庙就祈福为潜意识行为,是她在多余的担心着家人的成长,把无法化解的矛盾,把想不通的问题,归结成一句:“泽凯,妈妈是不是很没用”,让人泪奔。
推开门,让快节奏的都市和缓滞的传统连接上,有人会把不解的东西视为人性卑微和旧习难迁,有人会把冒进的想法视为为洪水猛兽,老奶奶看得清,一句你可管他人哭与笑,自己过好才是真。
但当局者迷,犯'冲'难解,越深挖越茫然,深入不如浅出,转身各自走陌路,人生多的是悲剧,但导演不能免俗,以为一切都回到爱上,就会让残酷的人生好像变回多彩。
因为爱,才有了千般的顾虑,迟疑,踌躇,焦虑;也是因为爱,纵有万般观念上的龃龉,也不得不选择和家人一起面对那些来自世俗的、传统的、固化的价值观上的冲击。
今天专门推了日程,来看369继《爸我一定行的》之后的第二部公映影片——《带你去见我妈》,我觉得值回票价。
按豆瓣标准打分,8.0分。
下面从故事,节奏,演员,镜头,配乐等方面进行点评。
故事切入点来说,没什么新意。
上映于2012年底的《鮀·恋》(又名《鱼与它之恋》),也正是以外地女与潮汕男相恋受阻为电影最大冲突点的。
但区别在于:《鮀·恋》的制作者和演员,大都是来自市区,影片有些文艺小资,用海派词汇叫“腔调”,这点从电影名字上可见一斑:“鮀·恋”二字带着文艺情调;而相比之下,《带你去见我妈》整个团队潮阳人偏多,而家庭背景与人物设定也基于潮阳乡村,影片标题非常直白,主谓宾齐全,点明了所有故事要素。
这次369(郑润奇)和他的团队,真的用心在打磨故事和剧本,把简单的、可预测的情节拍出了潮阳款式的细腻与味道。
上次369的《爸我一定行的》,加长版短视频的拼凑感非常强,故事情节生硬,只能靠父子间的对话来加分,后面的成功得像开了金手指一样,非常突兀。
夹杂大量的粗俗方言和人名,靠着方言的障耳法,躲过了电影局的审查(这点上我非常赞369,我支持一切能成功躲避审查的手段),虽制造了笑点,却也难登大雅之堂。
而故事中,拜月娘,拜老爷,潮汕美食等本土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呈现,拍得固然不错,让在外漂泊的人倍感亲切,寄托思乡之情;可是拼凑感十足,更像是“情节不够乡愁来凑”。
这次进影院前,我还是保留因前作印象产生的担忧,幸好369用他的进步和态度打消了我的顾虑。
情节上不再耍宝跳跃,不切实际。
这次拜天公的情节,合情合理,也推动了情节发展(要是369在回乡时多一句“回去拜天公”的台词,静珊在见识了繁琐的时头八节后能给点感受表达,就更好了),为免剧透,就不叙述后续情节了;潮剧段落的呈现,与角色发生了互动,进一步塑造了人物形象;家庭生活、邻里相处的互动,让人物都非常接地气,无论是父亲母亲奶奶弟弟姐姐和那些喜欢说三道四的厝边头尾,都仿佛是身边真实存在的人一样,这点也是绝对比《鮀·恋》胜出很多筹的地方。
电影节奏来说,也保持稳定的状态,不紧不慢讲故事,最重要的是,让人觉得自然、合乎故事逻辑和契合人物形象。
比如机场追人的情节,我特别担心狗血上演,结果并没有,非常合理。
人物表演来说,这次很多惊喜。
首先,“莫声”口音的演员比上次少了,也不会集结好几位潮汕名演员来露脸打卡了,只有水鸡兄客串了一下,舒适度极高。
其次,这次的人物表演脱离了耍宝和夸张的成分,人物制造笑点不再依赖于粗口,本土化依旧,但自然搞笑不尴尬。
再者,本片女一号的表演可圈可点。
《鮀·恋》里女一号角色乃至其他角色的表演,话剧感比较重,无法让观众对人物情感有共鸣;上一部《爸我一定行的》的女一号角色晓敏,演技不足,人物形象也建立不起来,更像纸片人;这次的女一号角色静珊,演技很好,在要提分手那一刻的泪光是动人的;在阳台乘凉拿着礼物对话的神情是凝重忐忑的;台词咬字很清晰,学蹩脚潮汕话也很好玩,制造了一些笑点,整个表演立起来了。
接下来重点夸一下妈妈和那位“微笑嫲人”的表演。
我相信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会从这位妈妈身上看到自己妈妈的影子,而如果会被感动得落泪,也一定是因为这一点。
最平凡的,就是最动人的。
有人问我“感不感动”,我回答:“很搞笑,感动的话需要人生经历,你们还小。
”我觉得一定是有和电影人物似曾相识的经历、见闻,才能在电影中瞥见自己的宿命,才能在台词或者情节呈现的那一刻瞬间被击中落泪。
只有在人生大命题上,遇到了和男一号角色泽凯一样的进退维谷,才会明白:因为爱,才有了千般的顾虑,迟疑,踌躇,焦虑;也是因为爱,纵有万般观念上的龃龉,也不得不选择和家人一起面对那些来自世俗的、传统的、固化的价值观上的冲击。
这位饰演妈妈的演员,非常朴实无华地塑造了一位典型的潮汕妈妈的形象:她会有十八般技能,在她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不会”这个词:可以在年轻时跟着丈夫去大城市做生意、干工地;也可以在有孩子后一边操持整个家庭一边做点手工或者生意;她可以记清所有时头八节的时间和仪式,记得所有故去长辈的祭日,也会记得邻里亲戚范围里孩子的生日乃至生辰,却唯独会把自己的生日忘掉;哪怕被成年翅膀硬的儿子欺瞒伤害的时候,还记得他的生日,发条微信说:“后天中午来家里吃”;在情绪退去以后,她愿意放下世俗偏见,为了后人的幸福去妥协;她永远在孩子最无助的时候,说一声“没有关系”然后默默用她能做到的方式帮到孩子;她永远都在对别人好的时候忘了对自己好一点。
接着是,那位“微笑嫲人”,一定是让观众不能忘怀的角色,全程迷之微笑,露出两颗大牙,看见就十分想笑,何况互怼台词精细打磨,潮汕味浓烈,和人物形象十分贴合;而口音重的潮阳话,更是让互怼的效果拉满,相信潮阳观众都是心领神会的;她就像你厝边头尾的嫲人,会礼尚往来,会相互照应;但也总免不了攀比——比财富,比孝顺,比多子多福;常常古道热肠,也常常话里带刺、让人膈应。
最后要提一下依旧饰演父亲的角色,这次比上次多了些细腻。
比如电影中的父亲得知妻子要去深圳时,洗完澡了还出去买话梅,被淋了一身雨又去洗澡,真是非常细节加分的闲笔了。
镜头语言方面,我不是专业人士,但凭观影经验,觉得不错,比《爸我一定行的》的镜头语言丰富多变;我还留意到一个长镜头,就是和妈妈口角后泽凯一路跟进对话的段落;还有很多蒙太奇式的镜头,比如在小公园游玩嬉戏的镜头。
配乐方面,这次看得出用心,应该是请专人创作和演唱的,而且都是本土方言音乐,配合情节,对情感的烘托作用明显。
最后不免要说说不足之处或者瑕疵。
一、闯入陌生的文化氛围(尤其特别传统)和生活方式中的人,呈现出的冲击和困扰不足——女主角最大的困扰只是妈妈反对;话说回来,这要是拍续集,就可以呈现女主作为“外省人”加入潮汕家庭后的纠结和同化了,这也有看头的。
二、对妈妈形象的塑造,还没有触及到潮汕传统习俗和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呈现了母亲“十项全能”的一面,却没有呈现被传统吞没的残酷一面,也没呈现出女性的反抗。
这其实也是后续故事可以考虑的方向,模版可以参考我无敌喜欢的台剧《俗女养成记》。
三、个别笑点,比如胖女相亲,黑人,涉及一定程度的恶意与歧视,不过这次的导演编剧还很克制,至少在台词上适可而止,没有特别让人难以接受的不适。
最后当自来水打一下广告,潮阳人都应该进影院去瞧瞧,保证看得开心舒心。
若不是影片质量可以,我也不会才看完电影就花两个小时码了这两千六百多字的影评。
想了一下,来评论。
电影很不错,我觉得豆瓣评分有点低了,分数至少也该8.0。
导演应该对外地人在深圳的生活情况很了解。
拍出了异乡人在深漂泊的日常、爱等等。
往大了说,其实也是代表了传统与新潮的碰撞(比如男主角的舅舅在深拼搏多年,和黑妹在一起),其实不论是不是潮州人,只要是在深的人,应该都能在这个电影里找到共鸣,熟悉的城中村、拼搏的城市、异地却遍布街道的家乡味等等。
电影拍的很有纪录片的感觉,配乐也特别赞,很有风土人情,感觉很真实。
唯一可惜的就是我看的是普通话配音版本(本人海陆丰人,能听懂潮汕话)有很多梗如果不是用潮语讲,真的就难get。
比如:电影里男主的妈妈叫女主“外省”这个点、男主弟弟说女主的名字是“吃💩”还有很多笑点用潮语讲的话会笑死人(比如奶奶讲脱裤子的事哈哈哈哈哈哈哈太搞笑了),我看的普通话配音效果大打折扣,太可惜了。
总结就是:这个普通话配音直接让电影效果-30分了,所以我有一个不成熟的建议:将普通话版本,讲潮语的部分,重新让演员们用“咸水普通”配音哈哈,那样子应该也蛮喜闻乐见的,相对来讲也保留了电影的更多潮汕风味。
最后:电影我和奶奶是在cctv6看的,我们都超爱!
一致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
导演加油!
期待你的更多好作品。
带你去见我妈 (2022)7.42022 / 中国大陆 / 喜剧 爱情 家庭 / 蓝鸿春 / 郑润奇 钟少贤赞赞赞
《带你去见我妈》是一部素人感和练手感,铺陈笑料痕迹都比较明显的片子。
但这不妨碍,它是这个年头,值得被评点的电影。
有人吐槽这个电影片名烂,强化了它的网大气质。
不过,如果是了解到导演和制作班底有个前作,叫《爸,我一定行的》。
那么,今次这样一个片名,也挺好理解。
前作基础上,《带你去见我妈》的开头与结尾,都变得更有模有样。
像开头,真有那么一些仿《步履不停》打头的意味,以下厨翻炒、开工准备的短镜头,串起了电影最大的冲突事件:回家。
回家,意味着团聚,见父母,上桌吃饭,大家各有心思念想。
不同在于,这边的心结简单化了,似乎只有一个:儿子娶老婆,但复杂的现实问题,往往是千千结(譬如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往往包裹更大的谜题真相)。
片子结尾,是儿子跟母亲去杭州,也是母亲第一次搭飞机。
手机视频直出的方式,似乎暴露工于好传播的短视频体质,却也彻底扭转了整部片子的方向重点,即电影的英文名back to love。
换言之,《带你去见我妈》的重心并非是“你”,而是“我妈”。
母亲代表的旧女性角色,比新女性的女友吃重——这并非山雨欲来的婆媳大战,落水了你先救谁,而是一个年轻人尝试去读解爱。
爱并不简单,爱,尤其是想要步入婚姻考验的爱,它很复杂。
电影不少内容,类似于辛劳老妈,攒私房买楼钱之类的画面,只是提供给观众去判断。
但根据结尾,不难揣摩主人公在心理大战后,大家彼此消耗,也有所成长。
《带你去见我妈》不是在讲如何克服家庭阻扰,更不是去拥抱传统婚恋观的斗争型电影。
它只是争取一个抽离、直升的,最后飞机内的二人空间,去看待我们所熟悉,在社会新闻中被抨击的“繁殖恋”。
还记得PYIFF《气球》的映后交流,现场有个问题,指斥男主角行为做派,过于直男繁殖恋。
不少观众,似乎越来越容易把被电影内容触犯到,当做是导演强行进行价值观输出。
同理,认为《带你去见我妈》是在宣扬潮汕地区的父权价值,是如出一辙的荒谬。
影片对潮汕地区当下时的写实,几乎到了原样复刻打副本的程度。
可事实上,男主三十好几要带个离异对象回老家的困惑,在温州,闽南,或者广东客家粤西就无法成立了么?
我认为,不是的。
这片背景地方,还可以更大。
大家小楼,排队洗澡,三姑六婆,邻人嘴碎……借封建守旧的原乡潮汕,与搞钱神话的特区深圳,两代人无法消解与面对的亲情矛盾,在老妈怒打儿子的一幕中爆发。
这太过真实。
“外省的”所代表的,是传统父母辈无法理解和主动接收的外面世界,是大城市与坐飞机。
当年轻人操盘自媒体,他们还在笃信地方戏曲与拜神卜算,换言之,当年轻人自以为的“浪漫爱情”,撞上宗族神话的母巢大本营,就需要一些时间来缓冲的波折空间。
这部电影既是爱情vs爱情,也是神话vs神话,只不过,两组人马,都笃信各自的价值观念。
原因无它,大陆四十年发展,走得太快太快,而传统宗族生息繁衍的那一套,根深蒂固了两千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间内被证明是有效的)。
这部电影,就是提供一个理想化,尝试去解决问题的空间。
这样的解释,并无法让代表新,代表摩登都市个人主义的新新人类满意,在他们看来,不把根深蒂固的一切砸烂摔碎,根本就是不够带种。
主人公遇到这种事情,没有别的,出走。
像百年前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
正是回顾过去一百年,我们却会发现,中国人站起来了,身板腰杆硬了,不顺眼,就砸它个稀巴烂,尤其在乡村世界,砸碎了太多,砸出来了一个巨大、失陷、难以消填的精神文化真空。
这个真空不断像球体一样膨大、滚动,输充到大城市里,成为闪闪发亮的玻璃房子。
而不少人也发现,即便抛开家庭因素,如何结婚,它都永远是个现代难题。
换言之,阻扰年轻人的问题和痛苦,更多是精神世界的认知问题。
理想化的那条出路,绝非经济层面的理想化,而是道德层面的理想化,是“在路上”,也是“几乎走到过”的人生旅程。
正如滨口龙介带着契诃夫,又环游了一圈世界。
这个俄国人曾说,三百年后,科学高明,财富丰饶,但一千年后,人们还是要说:我多么痛苦。
而那个家,是善等待的
很真实很有生活气息,传统的东方家庭对于婚姻的掌控力还是很大的,堂姐和她男朋友分手也是基于此。
作为和潮汕有类似文化的客家人 还是挺有感触 我老婆第一次回家也越到类似的事情。结尾如果不要强行圆满的话会更好。
看这个片子有个感觉,中国人的生存方式类似珊瑚,以整体的方式生存。所以,娶妻就是家族娶一个新的组成部分,以发展出新的枝头。
老套
看了十几分钟,也就是短视频网大水准…表演实在看不下去,话说回来,现在短视频的演技还真不差…
杭州人看来汕头才是乡下好不好
男女主不像一个画风……男主妈妈虽然有点强势,但是能干又坚韧,是广大妈妈的缩影。
24.06.28_1st_2*_EpsonTW740情节是属于看了开头就能猜到发展与结尾,潮汕的习俗与思想无法共情,所以就睡得很香哈哈哈
梦幻般的结尾 但现实已经很惨烈了 电影是可以梦幻理想一点的
剧情普普通通 地方特色方言和美食以及生活吧
刚看觉得制作稍显粗糙,演得也比较拘谨,回潮汕后地方民俗的东西涌出来就好很多,“外省的”与婆婆的鸡同鸭讲,埋着的随时要爆的离婚炸弹,第二幕就渐入佳境了,结尾婆婆的服软也是对传统思想的反抗成功,比较有趣的是婆婆是家里的话事人,也正是她在为难儿媳,所以有时候真的不是girls help girls,媳妇熬成婆后会自带操纵儿子命运的权利欲,这也是好多婆媳关系破裂的原因。
温馨传统的婚恋剧,不做作。
很久没看到烟火气这么足 这么贴近生活的电影了 妈妈的演员是素人吧 根本就不是演 是真情流露 男女主楼顶分手那段看得人很触动 演员的演技比现在市面上那些木头不知道好多少
牛皮啊这个结局
3.5,看完想去汕头玩,这大概顶得上一个好评价
毕竟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确是我所理解的潮汕味,本土演员脸上的木讷,小院里的烟火,不嫌俗。但是挺不爽的就是对父权观念的妥协(不是主人公的妥协,而是导演自身还没完全脱离)。况且,文化差异的巨大空间并没有拉开,外来媳妇本地郎的故事缺了灵魂。
非常粗制濫造的地方戲
很平实又挺可爱的,后半段剧情垮了,结尾的处理方式又给掰回来一些。方言和音乐(主要是方言歌曲)加分。
前半段潮汕家庭和當地語言習慣還可以的,吵架到那首歌出就應該結束的,後半部完全畫蛇添足的存在了,前半段三星後半段一星,勉強給鼓勵兩星半,另外開頭胖女生和非裔妹子的刻板印象笑話非常惡心。我又想去潮汕地區吃吃吃了!
无聊,巨婴男是工厂老板,如果是真的我只能说深圳创业真容易,妈永远一副家里有皇位要继承的状态,故事说白了就是一个无聊到极点的《拜见岳父大人》性转版(关键这部也没啥意思),加了点潮汕元素整的多有社会文化深度一样,22年的豆瓣华语十佳是真的没活,这部和春晚能进前十某种程度上是豆瓣的耻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