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
主演:Reece Putinas
类型:电视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0
简介:在这部系列纪录片中,被判蓄意谋杀罪的死刑犯透过第一手陈述,诉说自己犯下的罪行。详细 >
多线和不同视角的有趣之在
All I see are hurt and broken souls. 只能说,无法知道每个人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永远无法知道真相。第二集主人公也太惨了… 怎么十恶不赦的施害者被减刑甚至提前释放,而真心忏悔的没那么恶毒的人却在牢房里度过终生
update:感觉片中的很多男性执法对女性罪犯都特别严苛。哪怕是有证据的过失杀人、防卫过当杀人,这些男性都会选择相信另一面的证据,而不惮以最坏的可能揣测这些女性杀人的动机。而到了男性罪犯的案例中,很多时候都是女性法律工作者在剖析这些罪犯成长中遇到的虐待和不公正并为他们奔走。很多犯罪事件的判决结果会因这些主观偏见而产生显著的差别。看了很难不愤怒。直面这些杀人事件的各个角度是很震撼的。最后的感想是,评价一个社会或者文明的好坏,一定要去看这个系统对弱者和普通人的态度,特别是儿童。儿童是极富韧性的,一点关爱就能让他或她走向善的道路,而持续的被虐待、遭受不公、求助无门,可以从孩子身上孵化出未来的恶魔。保护弱者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一个只有强者和精英才能过得好的世界无异于地狱。
那位失去了弟弟的哥哥,我还以为他最后做了personal trainer之类的职业,然而他成为了district attorney。
形式挺新颖的,从杀人犯的叙述出发,再结合其他人的角度还原整个故事。
每晚睡前+每早吃早饭时听完的。想到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我很佩服作者。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我们都是有选择的,在经历了那么多的abuse和trauma后,那位作者还是选择了善良。对于这部纪录片里的人,我就不作评价了。每一集都可以拍成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他们的行为很难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比一季度优秀很多,非常棒。
很多反转,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重大刑事案件,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以录音播放的形式让不同的人倾听对方针对案件的想法和情感,观察倾听者的表情。另外,虽然不能说童年的不幸导致了成年的犯罪,也不能说童年不幸的人都会去犯罪甚至杀人,但是童年不幸的人更容易生活在社会和心理的边缘地带,也更容易越过底线,是真的。
这部纪录剧集的厉害之处,一部分在于重审身份和人性间的“流动性”—受害者/加害者/原谅者的状态是彼此构建且轮换的;另一部分在于展现了“纪录片”内部所拥有的即时性:A和B分割监狱内外,A向摄影机的诉说引起了B的诉说,B的指控又影响了A的话语,摄影机在此刻充当了自己的记录者。
这叫编剧采访找素材,不叫纪录片。我怎么总感觉导演剪辑过这些片段,剪的刚开始人本善,然后得知真相更讨厌凶手觉得罪有应得,无论是从正反两面角度,显得实在不够中立,有失偏颇,有点主观臆断。怎么说呢,把这些素材拼凑的就让我很讨厌,总觉自己被骗,我一面同情他们,一面憎恶他们,我的同情心和道德观不是很廉价,不想让自己麻木不仁,我不想看完这些破事做一个媒体审判者,也不是一个审判者,感觉这个导演只是消费这些人,导演很恶心。
119/ Pyro Joe真的看哭了
性、酒精、毒品、家庭、谎言、谋杀
不知道该怎么打分的一部剧。剧本身质量很高,但真受够了给这种杀人犯洗白的片子了。一个人把刀子砍向施暴者的时候他是个英雄,但砍向无辜者的时候,他就是个畜牲。以及第一集那个女杀人犯演技也太烂了,看着她那么努力都挤不出一滴眼泪我真想笑……
有志写推理小说的可以观摩学习下如何进行人物白描,布置多线叙事,安排叙述诡计等等技巧。
比较客观,我觉得心理学真的很有趣。pyro joe的故事真的是听到我汗毛直立。
没有谁知道真相,人们应该听听这无数的版本才能立体起来的故事。凶手的版本、家人的版本、朋友的版本、警察的版本、法庭的版本…
第三集那俩杀人犯太恶心人了
挺好的,最大的观感是尼哥的确是个恶心的玩意儿,唯二的一对公母尼哥都是满嘴谎言,毫无悔意;而白皮们的圣母心确确实实被利用了...所以,命贵们现在如此猖狂真是自身基因和白皮宠溺的叠加...
第二季第四集,多重反转的真实比故事要震撼的多,人性是复杂的,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都无法被脸谱化的定义,这些复杂性在人性阴暗面的背景下让人不寒而栗,他人即地狱
開頭2集很好看 後來越來越差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多线和不同视角的有趣之在
All I see are hurt and broken souls. 只能说,无法知道每个人内心到底在想什么,永远无法知道真相。第二集主人公也太惨了… 怎么十恶不赦的施害者被减刑甚至提前释放,而真心忏悔的没那么恶毒的人却在牢房里度过终生
update:感觉片中的很多男性执法对女性罪犯都特别严苛。哪怕是有证据的过失杀人、防卫过当杀人,这些男性都会选择相信另一面的证据,而不惮以最坏的可能揣测这些女性杀人的动机。而到了男性罪犯的案例中,很多时候都是女性法律工作者在剖析这些罪犯成长中遇到的虐待和不公正并为他们奔走。很多犯罪事件的判决结果会因这些主观偏见而产生显著的差别。看了很难不愤怒。直面这些杀人事件的各个角度是很震撼的。最后的感想是,评价一个社会或者文明的好坏,一定要去看这个系统对弱者和普通人的态度,特别是儿童。儿童是极富韧性的,一点关爱就能让他或她走向善的道路,而持续的被虐待、遭受不公、求助无门,可以从孩子身上孵化出未来的恶魔。保护弱者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一个只有强者和精英才能过得好的世界无异于地狱。
那位失去了弟弟的哥哥,我还以为他最后做了personal trainer之类的职业,然而他成为了district attorney。
形式挺新颖的,从杀人犯的叙述出发,再结合其他人的角度还原整个故事。
每晚睡前+每早吃早饭时听完的。想到乡下人的悲歌这本书,我很佩服作者。不管在什么样的情形下,我们都是有选择的,在经历了那么多的abuse和trauma后,那位作者还是选择了善良。对于这部纪录片里的人,我就不作评价了。每一集都可以拍成我们与恶之间的距离,他们的行为很难不让我们反思-我们的社会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比一季度优秀很多,非常棒。
很多反转,大多是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重大刑事案件,很有意思的一点在于以录音播放的形式让不同的人倾听对方针对案件的想法和情感,观察倾听者的表情。另外,虽然不能说童年的不幸导致了成年的犯罪,也不能说童年不幸的人都会去犯罪甚至杀人,但是童年不幸的人更容易生活在社会和心理的边缘地带,也更容易越过底线,是真的。
这部纪录剧集的厉害之处,一部分在于重审身份和人性间的“流动性”—受害者/加害者/原谅者的状态是彼此构建且轮换的;另一部分在于展现了“纪录片”内部所拥有的即时性:A和B分割监狱内外,A向摄影机的诉说引起了B的诉说,B的指控又影响了A的话语,摄影机在此刻充当了自己的记录者。
这叫编剧采访找素材,不叫纪录片。我怎么总感觉导演剪辑过这些片段,剪的刚开始人本善,然后得知真相更讨厌凶手觉得罪有应得,无论是从正反两面角度,显得实在不够中立,有失偏颇,有点主观臆断。怎么说呢,把这些素材拼凑的就让我很讨厌,总觉自己被骗,我一面同情他们,一面憎恶他们,我的同情心和道德观不是很廉价,不想让自己麻木不仁,我不想看完这些破事做一个媒体审判者,也不是一个审判者,感觉这个导演只是消费这些人,导演很恶心。
119/ Pyro Joe真的看哭了
性、酒精、毒品、家庭、谎言、谋杀
不知道该怎么打分的一部剧。剧本身质量很高,但真受够了给这种杀人犯洗白的片子了。一个人把刀子砍向施暴者的时候他是个英雄,但砍向无辜者的时候,他就是个畜牲。以及第一集那个女杀人犯演技也太烂了,看着她那么努力都挤不出一滴眼泪我真想笑……
有志写推理小说的可以观摩学习下如何进行人物白描,布置多线叙事,安排叙述诡计等等技巧。
比较客观,我觉得心理学真的很有趣。pyro joe的故事真的是听到我汗毛直立。
没有谁知道真相,人们应该听听这无数的版本才能立体起来的故事。凶手的版本、家人的版本、朋友的版本、警察的版本、法庭的版本…
第三集那俩杀人犯太恶心人了
挺好的,最大的观感是尼哥的确是个恶心的玩意儿,唯二的一对公母尼哥都是满嘴谎言,毫无悔意;而白皮们的圣母心确确实实被利用了...所以,命贵们现在如此猖狂真是自身基因和白皮宠溺的叠加...
第二季第四集,多重反转的真实比故事要震撼的多,人性是复杂的,每一个看似平凡的人都无法被脸谱化的定义,这些复杂性在人性阴暗面的背景下让人不寒而栗,他人即地狱
開頭2集很好看 後來越來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