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部电影虽然没有恢弘的战争场面,但是那种局部战斗拍得很仔细。
里面有非常专业的CQB战斗战术。
CQB,全称Close Quarter Battle,即室内近距离战斗。
这种特殊的作战战术是特种部队应用在大楼,居民区,小巷等室内狭窄环境中的。
与敌人搏斗时能够抢占先机。
1,电影里有一段特警队突袭ISIS总部的场景,非常非常精彩。
整场突袭符合CQB战术原则,强力攻击,出其不意,快速移动。
首先狙击手预先进入制高点,另一名AK射手进入顶楼攻击位置。
而其他队员埋伏在ISIS总部的大门口。
然后RPG抢先发射,但是没有爆炸。
在这样突然的情况下,所有人依然镇定地突破大门。
接着进攻节奏如行云流水一般,一气呵成,完全压制住了ISIS的火力,非常漂亮。
2,街道上反狙击的那一段也是可圈可点。
当时出现狙击手后一片混乱,根本判断不出狙击手的位置,都在等指挥官下命令。
指挥官看到车队左边的行人遭到射击,所以猜测敌人在左边。
后来有子弹击中指挥官右边位置,所以他命令机枪往右1点钟方向压制狙击手。
在战友牺牲的情况下,仍然凭借自己的意志指挥,心理素质棒棒哒。
精神高度紧张的战场,残酷到令人麻木的战斗。
反战,和平应该是战争类电影的主旋律,相比较一些其它典型的美国大片,似乎更能显现这一主题。
有时我不忍想到像电影里的那俩个小男孩,面对残酷的战争,随时面对死亡的威胁,一眼望不到边的未来,他们承受了太多的苦难。
一切拿战争开玩笑,做梗的人,毫无怜悯之心,对待战争应该是一件很严肃的事,不需要一切都去娱乐化,最反感的就是去什么叙利亚伊拉克去打暑假工这类的梗。
撇开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每一个拥有生命的人,都应该用公正理性的眼光看待。
愿人性的光辉永远存在
安坐在家中,窗外夜色璀璨,我关上灯,独自在漆黑里看屏幕上的人们用阿拉伯语演绎着7000公里外的生死,恍惚间有种穿越了时空的不真实感。
但这出生死的每一幕都基于真实事件,舞台也并不在“遥远”的过去,它就发生在四年前的2016,我们大部分人甚至都能清晰地回忆起那年曾走过的春夏秋冬。
因为一罐洗衣粉,一个主权国家被活生生按在地里蹂躏得粉碎,曾经的第二大城市摩苏尔被拖入到连绵无尽的战火中,好不容易熬到了“十字军”离开,却是换来被更残酷的伊斯兰国占领。
因为临近北方石油重镇基尔库克,摩苏尔实际上成为了ISIS的政经中枢,现实地位比名义上的“首都”拉卡更高。
曾作为亚述帝国首都尼尼微的所在地,再次成为一“国”中枢带给摩苏尔人民的却并不是繁荣安定,而是更激烈的战火与更极端的宗教统治,他们只能在这日复一日的磨难中苟延残喘。
直到2016年,伊政府联军终于打响了收复摩苏尔的战役,却由于战略误判,将原计划三个月结束的行动打成了持久战,本片正是截取了这其中短短一天里,尼尼微特警小队在家园的残垣断壁间与恐怖分子展开的殊死血战。
身处在遥远的东方大国,我们一般人其实难以想象摩苏尔的环境,即使熟读“地球知识局”文章如我,也是第一次亲眼通过影像去感受其中的复杂。
这里既有ISIS极端分子,有各怀主意的各式亲政府武装,有游离在指令之外的特警小队,还有库尔德人武装,有人民动员组织PMF,以及藏在背后的美国与伊朗。
长年的战火不单撕裂了这个国家的领土,还使深陷其中的每一个人仿佛都成了矛盾的存在——政府警察一旦被ISIS俘虏,可能转头就成了恐怖分子向战友开火;被美军杀死了亲人的中年男人,却又将幸存的孙子移民到美国;特警队长认可美军强大的战斗火力,却宁可以身犯险也坚决不向美军求援;特警队痛恨恐怖分子野蛮的斩首行为,却又以斩首反过来招呼手上的ISIS俘虏;这里还有看美国色情杂志的原教旨主义者,有使用北约武器的伊朗特殊部队军官,有亦敌亦友的PMF,有心底里对库尔德人的芥蒂。
人性的多样性交杂在了战争的熔炉中,你无法分辨一个人的好坏,仇敌抑或盟友,都是因环境而随时转化的面具,这也正是伊拉克这个泥潭所以胶着的原因。
一切都是利益,唯独无人关心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死。
家园已破败至此,撤退的恐怖分子自然不会考虑如何重建,新来的指挥官不会考虑,远隔半个地球的美国人更不会考虑,只有在摩苏尔出生长大的人们才会真的发自内心地在乎这个问题。
特警小队的成员都成长于摩苏尔,都多少因ISIS失去过亲人,他们放弃掉政府的一切支援,甘愿冒着被送上军事法庭的风险,在一天不到的时间里牺牲了一半的战友,只为了完成他们口中的秘密任务。
他们如此的付出,如此拼了命地去找寻被困的亲人,如此不顾一切去保护摩苏尔的下一代,因为他们知道年轻的血液是重建家园的唯一希望。
公元前689年,亚述帝国第四次攻陷巴比伦城,大肆掳掠后,这座千年古城被一炬烧为灰烬,眼看着无数财宝被源源不断地送进尼尼微皇宫,一手将帝国带至极盛时代的国王辛那赫里布大概无法想象两千年后,首都的土地会遭遇一场堪比巴比伦城之殇的劫难,成了大国角力的棋盘。
但正如巴比伦城终会浴火重生出今日的巴格达一样,只要还有人在,摩苏尔就会有希望,已然奔流了千万年的两河将会是这一切最好的见证。
虽说本片撇除掉演员和场景,其实就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战争片,但胜在它对巷战的聚焦十分专业——每个拐角后都可能是一梭子弹,而一手握枪,一手扶着RPG的潜行姿势也是首次目睹,相当逼真。
更重要是本片让我们直面了一场离我们最近的战争,让身处和平的我们能一窥伊拉克人不向命运低头的一面:没有人天生就是无敌的英雄,在成为英雄以前,他们首先是成为一个会懂得爱与憧憬的人。
精彩,推荐,不收藏。
前期被营救,还是一脸懵逼,懵逼树上懵逼果,经历过几次冲突后,尤其是亲手结果了他的叛徒朋友,至此逐渐成熟,他也逐渐明白为何而战。
人狠话不多,身法灵巧,动作娴熟,杀伐果断,尤其是眼神,无情冷静中透着悲悯。
几场巷战,波澜不惊,但导演处理的非常棒,胜在营造的真实感,以及无处不在的死亡时刻在提醒着屏幕后的我们,和平的生活是多么不易。
塑造队长这个角色,导演倒是耍了小技巧,每到一个地方就要收拾满地的垃圾,也似乎在暗示着他的所作的事业,为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肃清垃圾,也为他最后的悲剧埋下伏笔。
最后附上帅气的眼神照,爱死这眼神了
刚开始被营救,还是那么的青涩与无知
队长死后,平静的眼神,或许明白了,他和队长的归宿最终都一样
眼神中透着坚毅,他真正明白了,自己为何而战
这是这几年看过最好的最贴近真实的现代战争电影之一,细节满满,跳弹打到主角,巷战平移被误伤,扶着rpg,再压着rgp~等等~没有主角光环,“有的亲人被美国人杀了,有的亲人住在美国”台词也是绝……虽然有几处明显是战术硬伤,但毕竟电影嘛,总归要电影化一下……愿世界和平,这些事别发生在我们身上
影片通过极端真实的镜头层层推进,展现战争的冷酷和血腥,使人不寒而栗,把噩梦一般死亡展现在眼前,人的眼神中你只能看到麻木和呆滞,如果信仰带来的就是彼此厮杀 ,就是你死我活,就是家园千疮百孔,就是国家一片废墟,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啊,号称为伊拉克带去自由和平等的美国把这个国家打烂后,拍屁股走了,现在这个国家的和平在哪儿,大家都有共同的信仰,彼此厮杀又是为什么、眼中难道看不到在濒临死亡中挣扎的贫民和儿童吗,影片中就连特警通过联邦警察把守的关口都要买路钱,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就像沙漠中的泉水般珍贵,剩下的就是让互相猜忌、互相防范、互相伤害成为常态,自己人为难自己人,这样的生活真的好吗。
影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事情起源于一次拯救行动,尼尼微特警队在贾西姆少校带领下违抗上级命令杀入极端分子控制区去拯救队员的家人,路遇一帮警察被极端分子围困,极端分子高喊口号反复冲击,生死存亡关头被特警队解救并吸收其中的一名勇敢年轻人入队,影片中的这些伊拉克人十分骁勇善战,国家怎么会被美国和自己弄成这样,跟租界一样,四分五裂,纳闷。
在行动的路途中特警队救下的一名警察出卖了队员的位置,在极端分子的自杀炸弹下直接导致一名特警队员死亡,安置尸体过程中特警队通过联邦警察把守的关口也要买路钱,又路遇极端分子袭击,迂回包围解决战斗,击毙极端分子,自己死亡一人,比“黑鹰坠落”更真实的战斗。
发现极端分子窝点的过程中同时被极端分子发现,被无人机攻击损失了一辆悍马车,为了寻找紧缺的战斗物资,被迫和伊朗人控制的民兵用香烟换取弹药,期间发现出卖特警队的警察被伊朗人抓获,处于悲愤之中的卡瓦用榔头杀死了他,险些酿成事故。
道路的尽头又遇袭击,抛弃车辆进行巷战,乒乒乓乓中又损失一名队员、卡瓦受伤,继续战斗,继续端掉一处极端分子窝点,又一名队员重伤,随后进攻敌人老巢,过程残酷、血腥、死亡一名队员,贾西姆少校误中诡雷也牺牲了,营救行动还要继续吗。
小巷中只能看见极端分子仓皇逃窜的背影,在其中一名特警队员的家门口,卡瓦终于明白了这次行动的意义,击毙占有特警队员妻子的极端分子首领后,终于家庭团聚,相拥的那一刻不正是人生在世的意义吗。
影片结束但拯救行动结束了吗?
没有,行动才刚刚开始好吗。
看本片的过程中心里很压抑很沉重 它提醒着你在这个地球上还存在着和我们如今生活两级化的世界 在那个世界中仍然战火纷飞 仍然有很多人为了生命为了信仰为了家园在战斗 仍然有很多无辜的平民生活在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炼狱中。
影片本来就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 再加上演员的诠释和拍摄的手法 几乎最大化的还原了现实中人们和战争的状态 影片中出现的特警队员也好 平民百姓也好 从他们的眼中看到的不仅仅是仇恨 信仰 悲苦 恐惧 更多地是对生死的麻木和对生活的迷茫 我想 我们这些出生在和平年代和平国家的人们永远也无法真正理解 所谓的那些个信仰 那些屠杀 以及处于当中的奋起抗争或者忍受的人们的想法和感受。
每当看到这种电影,不免总会觉得我们这些人对比起来,对待生死之外的那些小事也许都是无病呻吟的矫情了。
还是希望世界和平人类和平吧 但愿几十年亦或是一百年以后,世界上不再有这种可怕的角落,如今战火纷飞的国家已经游人如织,可以自由的像全世界展现它们古老的也好新的也好,独一无二的国家文化。
那么除了祈祷世界和平,我们又能做什么呢?
我想只能是珍惜现有生活,珍惜身边的一切人事物,放宽心胸,拥有一个大的格局吧。
反正开场就是大片气场,这种感觉也许我已经适应了,就是很爽,很气势磅礴,很“知道”这片子不会差。
所以,更多的影片,是看了第一幕就知道,心就慌了,完蛋了大概率掉坑里了。
这种测试方法,屡试不爽。
又是讲恐怖和不恐怖之间的关系,成熟的心智已经不想去分辨谁对谁错,不是不想谈论政治,而是政治太容易说清楚。
F you and everything you stood for. 这什么鬼信仰,要靠杀害平民来捍卫?
毛泽东说,思想这块阵地,你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
所以,这些人的思想,被错误占领。
所以人这动物,总要相信点什么,否则发动机没油,人的发动机油,就是信念,怪吧。
搞定发动机,还不如去搞定油。
油正确了,冤死的平民会巨幅减少。
题材类似拯救大兵瑞恩,电影这种东西,一旦一个类别的题材出了一个神作,后面的都会吃土。
结尾就这么草草结束。
你说它真实吧,确实在可以告诉大家,真正的战争就这么短暂而残酷,你说它不到位吧,拯救大兵为什么就能让人灵魂震撼一下。
同样是一群人牺牲为了一个人,被拯救对象的高度太低,拉低了整体水准。
花15分钟刻画一下,被拯救对象的内容,有这么难?
还是说懒惰对谁都是公平的。
奥卡姆飞刀 2020-12-01 10:06:53《或许这是一个快速辨别善恶的方法》天生愚钝,且身处墙内,信息闭涩,很久以来就有一个困惑:怎样划分出善与恶的边界,从而更快一点辨认出善与恶。
人之初,那有性本善这么简单,善恶纠缠,正邪交织,人之思想有善有恶天人交战,掌控自己已经很难,那又如何来辨认别人的善意与恶念呢?
这个问题哲学家能写出一屋子的书来,演说家能把大海喝干再灌满,政治家能把白忽悠黑。
但是把一件事无限外延其实是一种无能,只有破开问题找到最关键的核心才是找到答案的正确方法。
云雾缭绕中只要一点红日,一切迷惑自然消散。
一部不经意的电影,或许能成为理解这个问题的钥匙。
《 Mosul》(《血战摩苏尔》)把镜头探入以前极少能够了解的伊拉克战场。
罪恶滔天罄竹难书的ISIS已经不用多说了,但它最早可是打着幸福天国的旗号的。
伊拉克尼尼微特警却没有什么宏大的口号,战友一个个倒下,但始终目标不变,计划不改。
影片中强大的爆炸场面很少,印象中那个视如珍宝的火箭弹在关键时刻成了哑弹;因为是私自行动,也不可能有炮火支援。
更多的是在废墟中一步步向前,在枪林弹雨中穿插,在信念的支撑下短兵相接,近身搏杀。
只因为真正强大的爆炸是在心中。
结尾亲情的碰撞才是最真挚的爆炸最强烈的冲击。
这就是唯一的计划:拯救亲人。
这就是核心,这就是关键,这就是一把钥匙。
将这把钥匙拿在手中,很多苦苦思索的疑问豁然明朗,很多困绕心中的迷茫迎刃而解。
或许为了加强这个印象,脑中不自觉的浮起另一件事,一件就在这几天发生的事。
某个自称学者的傻缺公开说:今年的疫情中才死了4000多人而已,死4000人等于一个没死。
刚知道这个事情,我脑子中嗡一声,然后竟然空白了一下。
一个完整的家才有多少人,明明白白4千人以上的死亡,至少几万人直接的丧亲之痛,全国人十几亿人的努力,无数的心酸,无数的挣扎,无数的痛入骨髓的伤,就在这个无耻之极的小人狰狞而得意的哈哈大笑中没有了、消失了?!
而就是这样低劣到极点的人竟然就是当今中国的学者,在随意篾视别人的生命的同时快活的收割着大笔流量。
如此邪恶的人,居然还有脸说代表国家,国家是这样的人可以代表的吗?
这和ISIS说代表天国有什么区别。
这其实就是另一把更深刻的钥匙。
如果你不是恶的本身和帮凶,不缺失良知,那么或许可以试着和我一起用这两把钥匙来分辨善恶。
左手的钥匙——不要看他的外衣,不要听他宣传的内容。
不能看到披着羊皮的就全是羊,披着羊皮的狼,是狼而不是羊。
比如披着天国外衣的ISIS实际上是罪大恶极的恐怖组织,披着国家外衣的这个傻缺实际上是个人渣。
右手的钥匙——看他的行动,认清他的真相,他的真正行动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影片中的特警没有宏大的口号,就算身边战友一个个倒下,他们的行动就只有一个——拯救亲人。
他们没有在拯救亲人的时候长篇大论扯什么理论。
而相反的,这个傻缺用他的篾视和恶毒伤害着所有死者和死者的亲人。
连人都不爱,却声称自己爱国,手中一刀刀切割着国家的肉,口口声声却代表党 和 国家。
其实似乎这些话也有点太长,那么我再试着把两把钥匙合在一起。
那么就会出现一个字:人。
人,才是本源核心。
亲人,友人,所有人。
爱护人就是善,伤害人就是恶。
(日记里提到的电影:血战摩苏尔)附:好久没来豆办,偶然进来,发现这么一个偏僻的小文,竟然被删掉了,只因为提到了某个傻缺。
呜呼,怪哉。
也对,这个容易与他人重名的傻缺也确实不值得被人提到,遂删去其名以傻缺代替。
观片打卡 2019年Mosul血战摩苏尔,反映伊拉克特种部队抵抗境内isis恐怖主义势力的电影,要素十分多。
比16年土鸡的山2要好出n部战狼2+红海- 美国导演拍的,毕竟isis突然崛起和观海为了履行竞选承诺强行推进撤军有关- 既然是美国导演拍的,主角肯定是Sunni,Shiah以及他们的哈里发被有的没的明里暗里狂黑:
- 但是美国人民只是想把萨达姆拉下来,并不想用爱发电给伊拉克做国际发展建设啊:
- 无论如何,伊朗在抵抗伊拉克境内isis恐怖组织这件事情上出过大贡献- 看伊拉克阿拉伯人和伊朗波斯人对喷国家历史真的是伤害值满分,此处土鸡想插嘴,但库尔德人说分明我们才是tmd最苦的那个:
- 伊拉克特种部队在自己国家用一沓子20英镑纸币贿赂国家联邦警察,应该给纸币上女王个镜头:
- 不知是网飞字幕翻译问题还是啥,伊朗特殊部队称作民兵招募组织。
但您这这么明显的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圣城旅的制服,谁不认识啊- 这片子成片的时候圣城旅的原指挥官还活着- 全程阿语,字幕凑合着看,但能听懂salam alikum和alikum salam:
- 本片执行制片人是王中军王中磊胡俊逸啊!
对华谊突然肃然起敬:
挥之不去的好莱坞味道
呵呵,天天打仗的反动派军事常识为0
国外网大也难逃烂片通病啊!
这拍的太平淡,剪辑的太碎了,看了个开头完全看不下去了。。。
干脆,硬,简洁。没有多余的镜头和对话。棒
凑合吧,没说的这么好
战斗场面很写实,但总体剧情略显平淡,毕竟是以真实事件为背景,可以理解
猎奇者挑剔着的味道,是亲历者以共鸣的伤痛。7
太乱了把
最后的点落得好,回头看,很多情节都在帮助衬托这个结尾。全程阿拉伯语挺带感。
1:41:23 已看
质感很好,剧情有点啰嗦,枪战戏不够多镜头太晃
我几乎可以无缝带入素子和巴特的雇佣小分队在大战时候的战区所展开的作战行动…但是若是以真实来看,只剩下残酷了吧。
7.5分!不错的小成本枪战动作片,残存的伊拉克的特警部队隐匿行踪,与指挥部失联,在伊斯兰国崩溃逃亡的最后时刻英勇反击ISIS,并成功救出还存活于世的队员家人,电影没有什么宏伟的战争场面,一直以巷战为中心。电影没有像《锅盖头》《黑鹰坠落》《前哨》等美国大兵电影的华丽战争场面,但在巷战作战写实方面是出类拔萃的;
美国佬的确很厉害,不经意间,就把美国的战争罪行洗白了:伊拉克的灾难从根本上说是美国入侵伊拉克造成的,但看这部电影,你会觉得ISIS才是万恶之源。在影片中,ISIS只是一个邪恶的影子,他们为什么会出现?为什么在一段时间内势力会急剧膨胀?没有任何反思。《血战摩苏尔》用美国中产阶级的价值观重新讲述了伊拉克战争。美匪不仅发动了伊拉克战争,还垄断了对伊拉克战争的阐释权。期待有一天,能够看到伊拉克人拍摄的伊拉克战争电影。
摩苏尔是伊拉克尼尼微省的首府,被ISIS(伊斯兰国)占领。伊斯兰国抓走军警的妻女后,将逼迫其成为性奴;营救队友妻女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活儿,政府军不愿意做,美军更不会做,只有军警自己组队去营救;于是,尼尼微特警队就诞生了。男主卡瓦是刚入职的警察,随做警察的叔叔3人去抓摩苏尔捕毒贩,遭ISIS围攻,弹尽粮绝时被尼尼微特警队救出,卡瓦随后加入特警队
每次接敌都一样短暂、慌乱、满是倒霉的意外,永远于至少一方的措手不及中开始与结束——当美国人用中国人的钱,在北非拍一部有关中东宗教混战的阿拉伯语电影时,巷战的真面目变得如此清晰。
超出预期甚至惊喜。故事非常简单,没高大上的政Z正确口号,甚至临结尾才抖出特警队脱离指挥,游走在战区的终极目的,就为了救出每个队员受困于战区的家人,从这点上也许看似自私。但作为一个非正规军小队,却发挥了歼灭伊斯兰国众多有生力量的巨大作用,以至于该小队成员一旦遭到伊斯兰国俘虏,是咬牙切齿地直接被斩立决而非享受战俘待遇。影片结尾滚动展示了该小队的战死队员名录,足可以体会到对他们的致敬。游走巷战的整个过程,并非简单地展示战斗场面,还注重到很多细节,从而对这个不听话的小队的心理描述做的很细腻。
《狮入羊口》、《黑水》、《深海浩劫》…第一次尝试执导工作的导演过往的编剧作品都是我爱的,但这部不挖掘时政讨论,略微有些让人费解。作为一个“外国人”去触及中东题材,多是自作主张往自己的理解上靠。于是所有的观感和人物都停留在了最简单的动作刺激追求上,甚至放弃了更多叙事的努力…哪怕这个故事没有伊拉克的背景,它都可以不违和地置换到南美毒枭、本土追击、未来科幻等任一设定。流离失散的绝望之地没有难舍难弃的生死分离,全是勇士不懈地斗争与近身搏斗命悬一线的生死战。它足以让人目不转睛甚至是飙升肾上腺素地“跟”完全片,但其实可以在其他层面变得更好。
很真实。有穿帮镜头。战争片都很无聊,主要是看装备和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