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很恐惧

Beau is Afraid,宝惊魂(港),宝可噩梦(台),失落大道,消沉路,失望大道,Disappointment Blvd.

主演:华金·菲尼克斯,帕蒂·卢波恩,艾米·莱安,内森·连恩,凯莱·罗杰斯,德尼·梅诺谢,帕克·波西,佐伊·利斯特·琼斯,阿尔缅·纳哈佩坦,朱莉娅·安东内利,斯蒂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芬兰,加拿大语言:英语年份:2023

《博很恐惧》剧照

博很恐惧 剧照 NO.1博很恐惧 剧照 NO.2博很恐惧 剧照 NO.3博很恐惧 剧照 NO.4博很恐惧 剧照 NO.5博很恐惧 剧照 NO.6博很恐惧 剧照 NO.13博很恐惧 剧照 NO.14博很恐惧 剧照 NO.15博很恐惧 剧照 NO.16博很恐惧 剧照 NO.17博很恐惧 剧照 NO.18博很恐惧 剧照 NO.19博很恐惧 剧照 NO.20

《博很恐惧》长篇影评

 1 ) 逃离畸形的爱寻找无私的爱

“妈宝”男主离开“子宫”再回到“子宫”的寻找与毁灭......开头第一段中有很多透露结局的片段,要对应的截图太多就不放了。

以下严重剧透!

- 贯穿始终的圣母雕像代表男主所向往的无私母爱与安宁。

最早在心理医生那就表明了男主对回家见到母亲的抗拒又感到愧疚以及想要母亲死但是又不希望其发生的共存心理。

说到不矛盾可共存的时候男主一直是在思考并非表现出坚定的荒谬感和愤怒 第一段恐惧独立(离开子宫/母亲)。

也主要表现了男主的性格,无法独立处理事情也没有主见,凡事都希望有人帮他做决定。

被赶出公寓,恐惧的是自己要独立做选择,到了外面的世界后安宁没了圣母雕像破碎了。

第二段恐惧得不到无私的爱。

被当成替代品,沉溺幻想中的家庭。

男主被救助的家庭夫妻是男主母亲雇来测试男主能否坚定回家的。

但过程中男主是幻想这里是自己寻找的归宿,在这家女儿表现出威胁时,男主藏起安放在床头的圣母雕像,表示他在这里感受到了无私的爱与安宁生怕失去。

可惜这对夫妻因为孩子离世而把情感寄托在男主身上导致自己女儿的自杀后又把错归结到男主身上。

女孩的嫉妒与这家人的变化让男主最初认识没有无私的爱终于离开。

第三段恐惧自己幼稚(没有性经历)。

男主遇到一个孕妇后把象征对无私的爱寄托的圣母雕像送给了她,这是迄今为止男主认为最接近会给予自己无私的爱的人。

他幻想自己有着传统男性叙事的英雄事迹,但到头来发现自己还是个处男(孩子)。

过程中也出现了儿时的回忆,从小被母亲灌输一旦性高潮就会立刻死亡来控制他,让他恐惧性欲。

第四段恐惧母亲(被支配与恋母)。

经历了性爱终于成为剧中意义上的成人。

父亲在家庭中是缺席的或者是在孩子出生后被抛弃的,母亲把额外的情感寄托在儿子身上。

母亲家的墙上都是男主小时候的照片和一张男主得知母亲死亡时担忧的被监控的照片。

只有年少时“乖巧”版男主与表现爱母亲时刻的照片 偶遇童年喜欢的女孩(回忆中明确了女孩家里很穷)对方表示为他母亲工作,他母亲还欠她钱最近一直借酒消愁。

应该是已经答应收钱死在男主面前,知道自己将会以多年的美梦变成男主今后的噩梦与死亡而借酒消愁。

那句上周之前应该是指上周答应了这个交易。

母亲想要他对性生活充满恐惧,收买他儿时喜欢的女孩为自己工作

发生性关系后发现女性死在了男主面前

母亲甚至是抱着睡袍并安排好佣人来的,说明她准备好了一切 终于在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见到了母亲,母亲一上来就表达了不满。

母亲为小时候男主送自己的礼物和前一年送辅导员的一样而生气、为他小时候不喝母乳而生气,怀疑男主逃避自己而花钱让佣人送命来骗男主回家等等行为都能看出母亲对男主畸形的占有欲。

心理医生的记录“在我想要自己的东西或做自己的时候,她会觉得那些改变在针对她……”,“她很爱对我表达爱意但如果不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回应他就会觉得不感激甚至是伤害……这份爱是有条件的。

”都应证了母亲爱的畸形和男主对无私的爱的向往。

男主回忆中可以看出男主的恋母。

最初是一个洗澡的镜头,通过眼前的水流明确了是男主的主观视角,这时他眼中为他洗澡的是同龄的女孩,但走出镜头的却是他的母亲。

应该也是对应了他把母亲幻想成他喜欢的女孩,也解释了遇见她时在“以故”母亲的房间发生性关系,是两人在男主心中的一次重叠。

男主的主观视角

走出来的是母亲(之前看母亲为别人,现在也看自己为别人) 另一个自己在询问父亲时被关进了阁楼,剩下的是被分割后的自己,内心在向往但表面只能摇头否认。

(为什么不是真的兄弟又长得和男主小时候不一样。

1.我觉得之前表达母亲的控制欲之强已经有好几段了没必要通过揭秘一个大事件来再次强调;2.之所以两个他长得不一样,是因为照片中与遇见女孩回忆中的他是母亲所爱的“乖孩子”,而反抗的他是作为已经被分割与被压制后的他,所以是不同的另一个形象,以及阁楼中看到的另一个男主就是这个不同形象的“反抗心”,随着男主发现真相也由陌生形象变得与男主自己一样,意识到并非儿时兄弟而是自己。

阁楼上被囚禁的代表反抗心的他 阁楼中的“父亲”是他自己生殖器的同款,是男主被压抑的性欲与对母亲依赖的结合体。

这时破窗而入的“战争英雄”是男主意识到自己的恋母不愿接受幻想着有人能进来打破。

出去后强烈希望不知道这些,大喊自己是孩子,试图再次找到无条件的爱。

在母亲强烈谴责男主对自己爱的未响应后,男主终于察觉到了母亲与自己双方畸形的爱与恨,找回了丢失多年的反抗心加上感到羞恼失手杀了母亲。

眼神完全变了一个人 因极度愧疚与逃避面对畸形的爱让他义无反顾冲向他所向往的代表无条件爱的子宫(悠长隧道中充满水的洞穴),内心磅礴的谴责声化作审判他的观众(也隐射现实中的观众会吃着爆米花喝着饮料指责他妈宝,场景活像一个电影院)轻易将那唯一为自己辩解的声音抹杀,最终自杀在洞穴里(子宫),回到了也得到了最初也最适合他的安宁区域。

对应子宫的洞穴与对应电影院的看台和光束 还有很多细节不清楚,希望看到的各位救救孩子!

比如之前公寓里的蜘蛛代表什么?

那个疯了的“战争英雄”为什么一开始在丛林里控制男主行动而后面又似乎要救男主有什么隐射等等......

 2 ) Beau is Afraid / 博很恐惧 影评:你幻想过你母亲的死亡吗?

7.7 / 10「你幻想过你母亲的死亡吗?

」《博很恐惧 / 宝可噩梦》在上映之前,就因为这条令人出戏的TW「译名」,被公众讨论。

但是,相比电影译名热烈的讨论,对于电影内容的讨论反而少了很多。

这绝对不是因为电影本身不值一看,只是...电影所涵盖的信息量太多,让人无从谈起。

——————————无剧透推荐:跟以往的 A 24 电影(《瞬息全宇宙》、《鲸》)一脉相承, A 24 再一次用超写实的手法探讨「亲子关系」。

电影邀请到对「诡异」题材颇有心得的导演 Ari Aster ,用「惊悚片」的手法,细腻地通过四个段落,来呈现一位妈宝是如何面对自己与母亲的关系。

全片充满隐喻,如果你是艺术片爱好者,那非常建议你到电影院欣赏这部电影。

但电影的呈现手法也许会让一部分对「暴露画面」敏感的观众不适,需要谨慎决定。

——————————微剧透影评:正如前文所说,这部电影有太多值得玩味的元素和隐喻,所以本文也只能探讨一部分对于笔者印象深刻的内容。

《博很恐惧 / 宝可噩梦》的「宝 / Beau」,其实是主角的名字。

电影一开始,是主角「宝」在接受心理谘商的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开头的这一幕,就已经「预告」了整部电影的剧情梗概——注意,只是「剧情」。

像我们大部分人的梦一样:日常生活中一段有张力的记忆,很容易被我们的大脑扩写成绵延一整晚的噩梦。

在梦中的第一个场景,是宝待在家里,之后宝的住家却阴差阳错地被流浪汉鸠占鹊巢,最后宝逼不得已赤身L体地出门被车撞。

在这段故事里,我很容易地就联想到了「婴儿出生」的过程:成千上万的精子攻占卵子,着床子宫,最后婴儿「逼不得已」离开安全的子宫、赤身L体来到莫名其妙的世界。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成我们的童年时光——在安全地生活了一段时间后,被推着进入光怪陆离的成人世界。

下一个阶段,宝被接到了一对白人夫妇家里。

在这段故事里,虽然也可以解读成「青少年的成长阶段」,但导演想强调的内容可能更聚焦在主角「宝」的故事身上。

其实从电影一开始,宝的妈妈虽然未曾出现,但却是宝身上的一团沉重的乌云,一直影响着宝的行动和想法,电影中也时常会出现宝的妈妈名字的缩写。

导演的意图很简单——宝虽然独立生活,却一直活在和母亲畸形的关系里,虽然眼里没有母亲,但是全世界其实都有母亲的阴影。

但如此亲密的母子关系,并不健康,宝惧怕母亲、仰赖母亲、痛恨母亲,宝对母亲的感情是复杂的。

这部分内容映射在宝的第二段梦境里——他想要被无私地爱着,没有回报、没有威胁的、理想的母爱——甚至父爱。

这样理想的关系具现化在一对照顾宝的白人夫妇身上。

但是宝很快就发现,白人夫妇的爱,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出于他们对自己亡子的愧疚,这是一种补偿。

跳出电影来看,这种对于子女感情的「代偿」,依然存在现实世界的亲子关系里,放大来看,不只是孩子之间的「代替」、「竞争」,也可以说是——很多父母利用自己的孩子去弥补自己的心理需求。

电影中的宝虽然察觉到了,但仍然很享受这种关爱。

但是宝依然恐惧,宝的恐惧很真实——这世界上真的有这样无私的爱吗?

我真的值得被这样无私的爱着吗?

经历过传统东亚家庭洗礼的大部分人,一定能明白这种感情:比如某一天不需要写作业产生的「不真实感」,对于亲密关系不放心的「不安全感」,这来自于孩子从小被灌输的畸形亲密关系理解——我爱你是因为你的成绩、你懂事、你听话,爱是一种具象行为的交易。

以至于很多人 第一次在成年人的情爱中,无法适应这种无私的爱。

宝的恐惧很复杂,他期待无私的爱,但他又不相信,所以这份爱里,充满了诡异的桥段。

最后,宝跟大部分人一样,亲手验证/试探了一些事,让爱自己的人无法继续爱下去了...

宝在一个孕妇的指引下,逃往了第三段梦境.......树林中野生的话剧舞台。

构成噩梦的要点是什么?

我觉得不在于恐怖的桥段, 而在于无法结束/挣脱噩梦的无力感。

话剧舞台上,是宝的人生经历——不只是宝过去的人生经历,更有未来的预告。

其实在宝的上一段梦境里,宝就已经通过闭路电视窥视了自己的一小段未来,但在这段梦境里,他看到自己「完整」的人生走向。

像是在青年时期的人们,已经被一眼望得到尽头的人生烦透,期盼一个答案,一个人生最终的解答。

同时,我们也能从这段梦境里,看出:宝开始对自己的诅咒试探,隐约期待着对母亲的忤逆和冲突。

电影最后一段,宝回到了母亲的大房子,与自己的初恋SEX,并完成了「S死母亲」的宿命。

对我来说,这段的情绪是最强烈的,他充满着「伊底帕斯」(恋母情结)的隐喻。

精神分析大师佛洛依德从「恋母情结」的分析中开始自己的心理学探索,而「恋母」也是佛洛依德认为奠定一个人性格的重要阶段。

和大家想象得不同,佛洛依德认为每个人都会经历「恋母/恋父」的阶段,而成功渡过这一阶段,有助于孩子完成「独立意识」的培养。

但显然,电影中的宝没有成功地渡过这一阶段,这使得宝对母亲既依恋又痛恨。

在这段故事里,宝与自己的初恋SEX(之前宝被母亲告知,SEX就会死亡,如自己的父亲一样),这使得宝害怕SEX的同时,却又痛恨自己无力奔赴所爱之人。

其实,现实里具有恋母情结的人当中,就有类似的行为动机存在——有一部分有严重的Virgin情结的男性,因为潜意识里惧怕会与自己的母亲做爱,所以抗拒与非Virgin进行SEX(只有非Virgin才能验证女子 100% 并非母亲)。

换句话说,这些人害怕正视自己与母亲的关系;又潜意识地暗示自己与异性的关系,是和「母亲的爱」高度相似的。

电影的最后,宝亲手S死了自己的母亲,我觉得这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宝通过SEX,来隔绝了亲密关系中自己与爱人/自己与母亲的不同,从母子关系中独立了出来。

这同时也代表了对母亲的背叛。

所以在电影的最终章,宝乘着小船重新经过阴道般的洞口,回到子宫,面临审判。

检察官旁的母亲义愤填膺,自己的代理律师却早早「阵亡」,宝夹在“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母亲窒息的爱”之间,全然无力为自己辩护,最终只能将躯体「重归母体」。

——————————電影花邊:《寶可噩夢》是 A24 目前為止製作成本最高的電影,達到了 3500 萬美金。

《瞬息全宇宙》製作成本為 1500 萬美金。

電影原片長度達到了驚人的 4 小時... 感謝剪輯師,我們看到的是 3 小時版。

這部電影本應是導演 Ari Aster 的處女座,電影劇本出自他 2011 年製作的短片。

Ari Aster 自己解釋這部電影是“猶太人的'指環王', AKA 你媽讓你去買個東西。

”XD🎥片長:179min⭐IMDB : 7.2🍿爆米花指數:71%🍅爛番茄指數:70%——————————#宝可噩梦#电影#影评#A24#Beauisafraid#

 3 ) 导演拍出了高焦虑、高敏感人群的精神世界(附导演自己的阐述)

预警!

——真心觉得焦虑&抑郁比较严重的人不适合看本片。

对这部电影的简述,导演说过若干版本——最开始是 "nightmare comedy," "a Jewish Lord of the Rings, but [Beau's] just going to his mom’s house," "if you pumped a 10-year-old full of Zoloft, and [had] him get your groceries." 我个人最认同这个版本的表达...导演表示他用了大概10年时间构思这部影片“Every detail has a detail inside of it” “I wanted to make a film where it feels like you’ve been through a life, or even through a person”主演对本片“喜剧性”的评价——Gallows humor. The characters are going through such trauma, you haven’t a choice but to find something funny about it.导演首作上映的时候,连同几部其他那两年上映的恐怖片,掀起了好莱坞对elevated horror\psychological horror的热议,但《博很恐惧》是真正的心理恐怖片,恐怖之处在于表现了真实心理焦虑、恐惧并将其具象化。

但导演这部没有像前两部用对普通观众友好的类型手段,而是魔幻化博的种种焦虑和惊恐瞬间,后果就是如果不是特别高敏感、高焦虑的观众,则会感到片子莫名其妙,哪里恐怖了?

其他恐怖片展现给观众另一个世界的恐怖之处,而《博很恐惧》隐含的是现实生活就是最恐怖的地方,无法逃离,也无有归处,旅途处处是惊吓,栖身之处分分钟被占据、被毁灭,来处则是施加更多压迫让你更无助的地方。

种种打压下,整个社会、包括家人,也只会审判:你自作自受,都是你的错。

船只翻了,你终于支撑不住,无限的黑水终于淹没了你......几个具象化的恐惧——自己的家哪怕出租屋都是最私密、应该是最安全的地方了,焦虑的人总觉得外界各种不安全、环绕着各种无法掌控的恐惧,好在回到自己的窝,有一处安全屋的感觉,而这段情节就是让你无处可逃,瞬间把人扔到魔窟...森林动画那段好不容易建立一个家庭,又遭遇悲剧一辈子寻觅家人,一路孤独旅程直到非常衰老又虚弱的时候,终于见到了孩子们那段,看的时候虚无感MAX...主角“醒来”好似终于遇见了父亲,结果他一下子被崩了...lz自己焦虑、抑郁都比较严重,分若干次才看完全片,处于这两种状态的摇摆——导演太懂我&想和导演同归于尽为什么要拍这样的片子让我这么难受。

怎么说呢,导演非常有才华,据说伊藤润二的《旋涡》可能会是他来导,挺合适的人选。

 4 ) 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伤害自己

本片的荒诞、离奇,我们应该很难真正明白导演到底想要表达什么,但也没必要一定要弄懂什么,一千个观众有一千种理解。

以我自己个人简单的理解,本片像是一个梦境或者心理疾病的宣泄。

男主博在浴室抬头看到天花板上有一个人,然后掉下来,两人挣扎,我觉得这像是梦里出现的场景,我有时候睡觉醒来又睡着,梦境一个接着一个,记得的话我会在日记里写上,什么样的可能都会有,真是奇幻无比。

之前的剧情,许多的人进入男主博的房间,我觉得像是一些人的心理映像,有心理问题的就是会离群索居,怀疑别人,可能有些人不理解人会得心理疾病,觉得是装或忽悠,我也这么想过,但人哪能理解自己没经历过的事情呢?

接下来男主博住在医生家,女儿喝了油漆。

树林里上演戏剧,去到母亲家,最后被审判坠入水中。

我个人觉得这是自己心理的崩塌。

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伤害自己,最后陷入了冰冷的黑暗中。

最后母亲的话,让我觉得男主博是个孤独、性格怯弱孤僻的人,她说:“你要到哪里去?

你到底要到哪里去?

你一直装作是那种听话的、被宠坏的小男孩,好像这能骗得了我一样,但全都是骗人的,你这一辈子都在兜兜转转,问你能找到的每一个蠢蛋:‘如果我这样做,我能避免这件事吗?

或者那件事还会发生吗?

’仿佛你天生就不会做选择一样,你从不参与,只会等着让事情自己解决,你让别人帮你做决定,你以为这样你就无辜了吗?

”我自己也是怯弱孤僻的人,母亲的话好像一个字一个字敲打在我的身上,我也见过不少孤僻的人,他们各有各的孤僻人生。

我想,多从自己心内寻找,可能会对应上电影里的某些片段,然后得到某种巨大的共鸣。

或许这就是这类电影能带给我们的一点作用吧。

而且这电影很好拍出了一个“梦”,我们哪里能经常看得到这般“梦”的电影呢?

 5 ) 幻想中的“奥德赛”,子宫下的“审判”

周五晚上和实验室伙伴们一起观影,总体来说还是很强喜剧色彩的Horror Movie,好几处都引发全场大笑。

但以Beau发现电视机画面能快进到未来为起点,许多情节的设定开始深刻复杂了起来,比如:森林剧院中为何出现一个奇怪的“父亲”;和《楚门的世界》会不会相似,照顾男主的白人女主人其实已经不想演了,通过纸条暗示男主;和《黑镜》某一集类似的审判场景;在母亲家Have sex will die的设定发生了性别错置,死去的是初恋女友......有些疑惑会逐渐被之后情节解答,但大家一起推理一起联想的过程,是这类电影最大的魅力之一,以“智力游戏”形式呈现的大众娱乐。

除了通过自洽的Psych情节(恋母/控制欲等)来营造“智力游戏”,独特的艺术性 永远是作者型导演的追求,就这部电影而言,“戏剧性”与“观看视角”是最让我欣赏的两点。

戏剧性 荷马的《奥德赛》和卡夫卡的《审判》无疑是电影借鉴最为明显的两部“戏剧”化作品。

在主角Beau自我眼中,虽然潦倒不堪,但始终幻想着自己会成为奥德修斯一般的人物,这在森林剧院中通过大量篇幅呈现给了观众。

Beau在观看类似奥德赛的戏剧演出时,突然感慨自己就是戏剧中的英雄主角,目前的一切苦难都会随着时间被克服,夫妻、父子团聚就在不远的将来。

unapalace.com.au 电影中的一些人物设定也和《奥德赛》类似,比如:白人医生家的精神小胖--奥德赛中的食人巨人(也是最后Beau阁楼中所见独眼怪兽),自愿为Beau母亲死去的仆人--奥德修斯父子的忠心奶妈,引诱Beau make love的初恋--以歌声迷惑奥德修斯的女妖...... 对卡夫卡《审判》的致敬更是明显,整个电影情节特点就是“荒谬”,主角Beau就同卡夫卡笔下的K一样,不知所以地跑来跑去,但却不知道为什么;向心理医生(权威)忏悔自己的Guilty寻求帮助,却被利用成为有罪指控的有利证据;最终和K相似,也在审判场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观看视角 观看视角设计与Psych情节(恋母/控制欲)在本片得到了完美融合。

首先电影一开场就是模拟子宫中小孩的视角(有些许致敬《铁皮鼓》),而且将这个渐变黑色的子宫视角作为一种滤镜,叠加在了后面多处Beau产生回忆幻境的转场,仿佛这一切罪恶的根源都是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就如母亲欺骗Beau 父亲的去世是因为有Make Love will Die的遗传病,导致Beau从小就对make love这一不该Afraid的事情产生了Afraid。

Beau最后在审判中死去也仿佛是回归了母体。

通过戏中戏的嵌套,带来的观看视角也是让影院观众想象成为戏内观众的技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结尾,导演故意给了一个环形审判场的镜头,当现实观众在字幕中逐渐退场时(我们等到最后发现并没有彩蛋 :)),电影中参与审判Beau的观众也在陆陆续续退场,这一镜头创新感很强,比起打破“第四堵墙”,更有一种我们也是审判者的观感。

审判结束后,作为中国观众,文化属性会让我们会下意识去思考 子女应该常回家看看,父母不能太严苛等启发性的建议;但在如今这个多元化时代,可能很难找到一些普适的“大道理”,或者那个大家一起追求“大道理”的时代已经只能怀念。

我唯一能从这个影片中感悟的可能是,即使父母与子女之间,我们需要尝试了解,但永远不能期望完全了解对方。

就像片中母亲是否知道,自己懦弱胆小的儿子Beau,也曾幻想着成为奥德修斯。

 6 ) 在一锅乱炖的童年恐惧里鬼打墙

套用近期流行的话题,这是一部关于童年和原生家庭trauma的电影。

但它远不是单纯的内窥内省。

有人说它就是一部没有意义的噩梦精选集。

形态上,没错儿,但是我觉得它复杂精彩得多。

童年的无垠梦可以投射成一部《少年派》,但《Beau》则选择把一系列卡夫卡式的梦魇糊弄进一口“楚门世界”式的火锅,乱七八糟什么元素都搅合在里面,不理性,也不求唯美,怎么癫狂怎么错乱就怎么乱炖在一块儿——时而漫画夸张,时而荒诞,甚至片刻又滑进了一场辅以动画特效剧场表现。

全片剧情看似磕磕绊绊,跳跃不合情理。

叙事方式也被一种神经质的方式转换着视角。

两个半小时不断搅动着电影经验里的deja vu:《Being John Malkovich》、《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Punch-Drunk Love》残留下来的deja vu就像在这口火锅里不断翻腾的水泡。

《Beau》把类似的生活的荒诞与超现实、沮丧、压抑、奔溃推向了一种极端的鬼打墙。

在观看过程中,对片中刻意形式的时而排斥时而欢喜(太有趣了这种体验,有瞬间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喜欢这片),对这种一层层密不透风醒不过来的梦魇感的共鸣体验是少有的,甚至在整个过程中是击节叫好——这样的体验在《Synecdoche, New York》有过。

2023年有很多佳片,但是绝大多数都在一条常规的电影发展轨道上。

《Beau》乱七八糟地最终也不折腾出个所以然,这路数让人眼前一亮。

 7 ) 新概念恐怖

这部电影讨论电影内容并没有什么意义。

这是一部意识流电影,它主要是想通过电影传递一种感受,让你真正体会和理解博。

博的出生就伴随着混乱的哭喊,整部电影内容混乱,对话毫无逻辑的,时不时会有的演员不停的狂躁叫喊,可以说在前期观看的时候我恨不得一拳打烂电视屏幕。

电影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让人体会博的感受,这就是博眼中的世界,一个让他充满恐惧,烦躁不安和压抑的世界,博有着严重的焦虑症,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他母亲对他极端的控制,他母亲对他的自我觉醒认为是对自己的背叛,他母亲喋喋不休的抱怨博,甚至把婴幼儿时期博不肯吃母乳也认定是博对自己的一种伤害,最终,她给博创造一个扭曲,充满了各种噪音和混乱的世界。

这部电影说是恐怖片,其实不同于一般的恐怖片,他的恐怖必须要感同身受才可以理解。

电影最后,博在一条小船上,小船处在一个的水池中央,水池周围围绕着巨大的看台,无数观众包括他母亲都在冷漠的注视着博,小船即将沉没,博向着四周大声呼救,却无人回应,博最终放弃了,安静了下来,随着一声巨响,博消失了,只留下倾覆的小船。

这就是电影真正恐怖之处,无人理解的恐怖。

 8 ) 我注意到了小姑娘Toni那无声又绝望的呐喊

上周看的电影,一直想起电影里的小姑娘Toni,记录自己的浅见。

恐怖片是我的观影爱好之一。

看完“Beau is Afraid”有种“Wait,what?”的感觉,影片的前半段一气呵成,压迫感十足。

但和很多影片问题一样,如《赎罪》,前半段剪辑和叙事风格精妙绝伦,之后,一泻千里。

第一幕“暴力街区”与第二幕“收养家庭”这两段蛮出色,可以窥见导演及编剧的品味蛮独特的。

谦卑又善良到过分的男主角Beau作为外来者带我们认识了这个家庭。

小姑娘Toni的落幕将影片推向高潮,令人窒息。

刚开始令我没能理解她为何如此决绝?

想起来《血观音》结局的一段话能找到答案,“世上最可怕的不是眼前的刑罚,而是那无爱的未来。

”小姑娘Toni生于这个父权强压下的家庭,表面上平等互信,她的大哥殉职于战场,其父母一直沉缅于丧子之痛中。

甚至连家庭娱乐方式只是拼图游戏,图案还是身着军装的儿子。

没有人关心二女儿,早熟的她用违禁品和叛逆来麻痹自己,结局很惨烈。

人人生而孤独,终其一生,请爱自己。

 9 ) 博很恐惧|如果真心不想费脑子,直接跳转2:19:00,惊喜福利

故事几乎没有正常的地方,很多细节貌似在故事结尾,都找到了答案,但其实并没有。

大部分情况下,故事大概是在启发人的思考,强调逻辑就有点牵强。

故事开始,博就在看心理医生,心理医生给他开了新药,强调又强调,必须用水服用,如果不用水,这可不是开玩笑。

基本可以预见,博肯定吃药的时候没喝水。

回到博生活的社区,这里也有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主儿。

说起来,这也不是什么多余的镜头,博生活的社区,是个什么鱼龙混杂的地方,可见一斑。

而且,社区还有一位“杀手”四处游荡。

这让博更加没有安全感,整天就想着待在家里。

可是,老妈打电话了,让他参加老爸的忌日。

博很为难啊,出门对他而言,就是个挑战。

当晚,博就失眠了。

感觉好多吵闹。

而隔壁邻居却说是博在制造噪声。

这样一个循环往复,几乎是陷入了时间循环。

这是不是吃药吃的,几乎不可考,因为故事本身就没那么多逻辑。

混乱的博拿着行李准备出门,一转身,钥匙没了,行李箱丢了。

为了能喝到水,博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奋斗,然而,还是被关在了公寓外。

忽然之间,整个街区都安静下来了,所有人都没了踪迹。

博感觉被所有人抛弃了,发狂。

砸了公寓的玻璃门,逃到了家中。

回到家中,洗澡。

却发现有个人莫名其妙的“游”在房顶。

这壁虎功的功力稍微差点,直接砸下来了。

博就光着身子跑了出去。

遭遇“杀手”。

一番搏斗,被车撞了。

一转眼,博就醒在了公主房。

据说,是撞他的司机把他给捡回来了。

这家人也是相当的诡异。

男主人是个医生,女主人好像全职太太。

儿子参军挂了,儿子还有个战友,创伤后遗症一直住他家。

还有个神叨叨的女儿。

博想着参加老妈的葬礼(因为之前,电话里头说,老妈被吊灯给砸死了,头都砸烂了),男主人说没问题,但就是各种借口拖着。

一番折腾下来,这家的女儿喝了油漆,把博给吓得,直接逃走了。

在此期间,年轻的博上场了。

他和老妈之间的关系,隐隐的透着神秘。

而他的父亲从来没有出现过,每一次问,都会遭到一番“毒打”。

这个执念,大概是博的心理病的病根儿。

博是一路逃窜,逃到了一个小树林。

小树林里,正在上演一幕舞台剧。

舞台剧里头,正在演一个人的一生。

虽然相当的不符合逻辑,但台词总是若有若无的暗示,好好的反省自己。

故事演到最后,博发现,这不是在演自己吗。

那个年迈的自己,就是我。

可是,这里有个严重的破绽。

博曾经问过自己的老爸去了哪儿,老妈的回答是,你们这个家族,只能干一次,干完就死了,所以你是“遗腹子”。

所以,老年的博遇到了自己的仨孩子,孩子的疑问也是相当的给力啊。

博无言以对。

面对如此尴尬的场面,创伤后遗症出来救场了。

一番血肉模糊之后,博又成功逃脱了。

这次,博终于搭了便车,赶到了老妈的葬礼。

不过,葬礼已经结束。

面对这冷清的场面,博也是做了一番人生思考的。

然而,很快,又来了一个女的。

同样是错过了葬礼。

一番交流下来,俩人是“他乡遇故知”,激情四射。

女的直奔卧室。

到了床上,博忽然发现了一个问题。

老妈曾经说过,上床就得死啊。

连忙说等等。

这哪等得了啊。

这一切,基本发生在“冗长”的诡异之后,基本在2:19:00左右,也算是给了这“费脑子”的故事一点点刺激。

博带着忐忑的心情,被女的给“强”了,事后,女的表示“爽死了”。

然后,真的死了。

此时,老妈现身。

两个人开始了灵魂的质问。

很多开始的“诡异”,基本都可以在这番对话中找到答案,虽然不全,但聊胜于无。

博对此一点也不意外,因为他早看到了尸体手上的胎记。

那么,之前的种种诡异,大概都是源于博的想象。

或许,博从来没有离开过这个大房子。

儿子的挣脱,老妈的控制,最后好像都归结于一段不甚美满的婚姻。

或许,故事还有另外的深意。

这个小时候的阁楼,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如今的博,是不是有勇气去探索一番?

然而,阁楼上的“精彩”,让人大跌眼镜,以至于都无法截图。

故事的最后,博变成了一个“试验对象”。

这个试验究竟在试验什么?

考验人性吗?

还是让人看看自身的斑点?

这场辩论,和博没有关系。

他只是一个试验品。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或许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个看起来没有什么的习惯,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坠落。

这是夸大了蝴蝶效应,还是危言耸听,真的让人很“恐惧”。

到最后,彼此散场,根本没有一丝的波澜。

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究竟是看到的是“人性”的恐惧,还是“习性”的恐惧,还是“本性”的恐惧?

这些都留给资深影评吧,我等,看到了一出癫狂,有所触动,就ok。

 10 ) 母权创伤后遗症,评《博很恐惧》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Beau is Afraid《博很恐惧》,这是一部偏向于意识流的作品,所以剧情不太强(不是大众意义上的好看),但这部电影塑造的各种场景和意向很有意思,总的来说,这部电影的核心线索就是强大的,压倒性的母权带来的各种创伤和引发恐怖想象。

我以前看过这位导演,Ari Aster(阿里·艾斯特 )的另一部电影——Hereditary《遗传厄运》,很喜欢那种阴郁诡异的氛围感,所以这也是我看这部电影的原因之一。

Beau is Afraid《博很恐惧》母权恐惧集合母权大概是这部电影的核心主题,从不断出现的各种浴缸和泡水的意向(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羊水),到博手里一直握着的那个抱婴圣母像(其实是他的母亲莫纳抱着他),再到象征着产道的各种狭长隧道。

每隔十来分钟,你就会在观影中得到一次母权的暗示。

MW抱子像母权不是母系母权是什么?

受到学校教育的影响,说起母权,中国人大概都会想到“母系社会”,“母系社会”的确是母权的一种表现形式,但这种社会结构本身是否真实存在仍然是很成问题的。

在19世纪中期,一些人类学家(例如巴霍芬、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经过了一段由女性主导家庭和社会的母系制度时期。

20世纪初,人类学之父马林诺夫斯基带领一批人类学家经过深入、仔细的田野考察后,认为并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母系部落。

母权是权力之源母权是一种与男权、女权、父权类似的权力,而且我认为母权很可能是人类最早的权力,即一切不平等的起源,也就是说,一切超越自身身体的权力施展范畴,最早的实现形式就是母权。

父权、男权、女权等一系列其他超越个体主张范围的权力,全是从母权中得到了启发和授权。

母权——男权——女权如果要对当代人类社会的权力大小依次排序,我会排列为:母权——男权——女权,这种区分权力的方式和排序大概与大多数人的想法并不相同。

母权是一种天然的权力,它的核心特质在于母亲对于婴儿完全的主宰,人类婴儿出生的时候极为脆弱,几乎不可能脱离母亲单独存活。

由此,产生了第一种超越自身身体的权力——母权。

一个婴儿的生死完全由母亲决定,他的存活完全仰赖母亲的供给和慈爱。

双系抚育和男权之源男权是一种被母权授权的权力,也就是说,男权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母权的延申。

男权本身是一种社会性的权力,是由生育制度确定下来的。

我们都知道,在有基因检测技术之前,人类几乎无法100%的确定父亲的遗传,但母亲从来都是100%确定的,从母亲的身体里被血淋淋湿乎乎的生出来,本身就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也是血统上的绝对保证。

在人类早期的一段时间里,抚育人类婴幼是单系的,只有母亲承担的,因为男人们无法确定那是自己的后代。

直到母亲们发明了姓氏制度,并把文化意义的“姓氏”送给了婴儿的父亲们,并向父亲们保证自己的“贞节”,以此换取来“双系抚育”的制度。

父姓制度拥有姓氏,也就是“双系抚育”制度的部落们,迅速地获得了无可比拟的人口优势,因为原来单系抚育每个母亲毕生只能有3-4个子女,而加入了父亲的供养,再加上定居农牧,使得每个母亲可以轻而易举地生育6-7个子女。

双系抚育大大缩短了女性生育的间隔时间,也极大地提升了婴幼的存活率。

这样一来,发明了姓氏制度(男权之根基)的部落很快就对那些没有男权制度的部落有了压倒性的数量优势。

从此,父姓制度(母亲不需要姓,因为她们可以直接确认自己的后代)也是如今这个星球上人类普遍的社会制度。

WASSERMANN一家的墓碑创造生命的权力说起来很讽刺,但男权的本质就是母权的授权,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张扬跋扈欺压良善的不平等的根源,竟然是母亲们想要养活自己子女的最原始的渴望。

无论男人们怎样宣扬暴力的有效,怎样创造各种夺走人生命的制度(从斧钺到绞架),但始终没有办法模拟出母亲创造生命的特权。

给予生的权力是母亲独有的,也是男人们最深刻的恐惧(是的,男人就是没办法创造生命)。

影片开头一段模糊的画面,其实就是婴儿视角的分娩过程母权不允许背叛由于生命最初的纽带是与母亲绑定的,所以母亲天然拥有对所有生命更大更有效的权力主张,正如莫纳对博喊出的那句“自主就是背叛!

”是的,孩子脱离母体的行动就是对母体背叛,母权就是没有缝隙的包裹,如同羊水一般。

而孩子一旦长大,脱离了母体的保护范围,即使没有遭到母亲的阻拦,至少也会被母亲投以怨恨和背叛的目光。

当一个男孩走向另一个女孩,就是对母亲的背叛母权不需要伪装成男权母权就是对另一个生命体完全主宰,而男权只能是母权的帮凶和附庸,正如我们在很多中国家庭里看到的那样,从社会结构上来说,这是一个男权社会,但是我们看到行使权力的,欺压个体的,常常是母亲们。

母权从来不是男权的延申,就好像慈禧太后绝不能被视为爬上男权顶峰的女性,她们行使的就是自己正当无比的母权。

慈禧对同治、光绪两代皇帝行使的,就是她由生育而获得的母权,不是男权。

影片中反复出现抱婴圣母像,其实这正正指向了母权产生的根源。

女性通过分娩出另一个人类,完成了从女到母的蜕变。

慈禧太后行使母权包剪锤权力结构说到这里,我必须要解释一下什么要分为三种权力,我一向不认同二元的男权女权对立权力结构(二元结构不稳定),我认为人类性别权力应该是母权、女权、男权。

男权从母权获得授权,并压制女权。

女权被男权导入变成母权。

母权对男权授权来行使暴力,但同时也教育女权,使之向往母权。

这三者存在互相教导,互相压制的关系,比二元对立的情况要复杂得多。

由于男性并无身体转化的能力,所以从始到终,就只有男权一种权力。

但女性就不一样了,女性通过分娩完成了从“女”到“母”的转化,等于完成了一次性别的变身,同时也是自我赋权。

意识流电影《博很恐惧》充满着男性对母权压制的恐惧,因此画面会给人苦难、荒谬、恶心的感受,我相信这是导演成功创造出来的创伤后遗症之感。

但这部电影并没有一个干净了当的结尾,片中提到的心理矛盾并没有任何一个得到解决,只留下男人对母权强盛的哀叹。

《博很恐惧》短评

【2.0】

5分钟前
  • 文森
  • 较差

无限趋近于现实主义家庭恐怖片

9分钟前
  • 东门捷径小V
  • 推荐

相当不愉悦的观影体验,但又在对原生家庭的深度焦虑和恐惧上做到了极致,有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片段,但潜意识所投射出的诡异设定又很像英国恐怖片鬼故事。在最后的审判中又有一种宏大史诗与自我意识之间碰撞出的荒诞离奇感,从头到尾都这么不讨好观众的创作精神实属难得了。

11分钟前
  • Dear deer
  • 还行

当代象人,至少需要二十年来扭转口碑

16分钟前
  • 等一个人
  • 推荐

我完全不明白这部电影讲了什么,但这是我今年目前为止最惊喜电影:1.还是算恐怖片,几乎无jump scary但是非常多令人不适的镜头,绝非合家欢(A24可能要赔);2.虽然意识流,但五个场景非常有意思,推进也不突兀,让人保持着劲头一直看下去,三个小时绝对不长而且绝对值得;3.《博很恐惧》太机翻,《男宝怕怕》可能更贴合主旨;

20分钟前
  • PlusOne++
  • 力荐

僵化的观看与被观看者关系,一种很新的密室逃脱,用心演出的NPC值得全行业最高工资与最香盒饭。

23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很差

最恐怖的难道不是看完一小时发现还剩两小时

28分钟前
  • 老钻
  • 较差

一部看了两年终于看完的电影。我很恐惧。

31分钟前
  • 刘浪
  • 很差

我的好大儿aka妈宝历险记aka华金凤带你走进巨婴世界。为了让巨婴养成精准怪罪到母亲身上,编剧直接把父亲写成丁丁怪???呵呵。。。阿里写了段强迫症患者、写了段精神病医生家庭、写了段成长类儿童剧,又写了段病态亲子关系,bingo!你获得了《博很恐惧》。。。巨婴aka妈宝,精神疾病的一种,祝大家早治疗早康复。(舞台转场挺喜欢的,加一星)

36分钟前
  • 囍弗斯
  • 较差

影评都提到《奥德赛》然而奥德修斯是真的想回家,博则是对回家抗拒到精神病急性发作,通过一系列疯狂的梦境、回忆和谵妄完成了一次寻(病)根之旅。心理医师提出的"想象母亲已死”成为接下来两个半小时男主颅内漫游的主要推动力,“收养家庭”是对父母双全传统家庭的渴望但同时也是恐惧;森林话剧是未敢追寻过的梦想;重逢女神是极度压抑的爱欲和性欲。可怜可叹的是怂包男主最终连精神弑母都没能实现,就在羞愧中自我毁灭了。

37分钟前
  • Piglette
  • 还行

前两个半小时太过惊艳,尤其是“大屌怪”一段简直要怒砸五星,然而结尾的“公判大会”太过泄气,倒也不是说这样收尾不可以,不过的确是把路走窄了,但无论怎样本片都是今年美国电影中绝对不容错过的一朵奇葩。

42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推荐

又臭又长且无病呻吟 男主一直对不起和逃跑 get不到导演要表达的 三个小时 真的我1.5倍都觉得浪费生命

45分钟前
  • BornFree
  • 较差

看完做了一宿噩梦。

46分钟前
  • Alain
  • 推荐

3 西方這邊打分偏低,豆瓣這邊打分偏高。怎麼說呢,中國人骨子裡的超強的閱讀理解力,總是能解讀到電影裡都從未表達過的內容。也許以後導演找素材都應該在豆瓣裡尋覓下。

49分钟前
  • 还行

瞎扯的意识流,荒诞的不着调。把简单的家庭伦理、母子关系、自我意识硬生生的符号化,抽象化和扯淡化。无感,无聊。3小时,煎熬。

54分钟前
  • 女神的秋裤
  • 很差

这玩意儿感觉太私人了。而且毫无历史的国家出来的恐怖集体潜意识就是建立在这种廉价工业品和毫无底蕴的社区环境上,让人觉着可怜。(而东方的各种传说能凑百鬼夜行

58分钟前
  • Caelian
  • 很差

看不懂思密达

59分钟前
  • 兰彻
  • 还行

不知所云

60分钟前
  • 山上的困惑
  • 还行

博很恐惧,我很愤怒。

1小时前
  • 庸爻儿
  • 很差

拉得到投资,请得了大牌,导演的梦之人生已经圆满了。

1小时前
  • 荆棘鸟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