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怎么了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我儿子是恶魔(港),谈谈凯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我们该谈谈凯文

主演:蒂尔达·斯文顿,约翰·C·赖利,埃兹拉·米勒,阿什莉·格拉西莫维奇,希芳·法隆,Joseph Melendez,Leslie Lyles,Lauren Fox,Suzette Gunn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1

《凯文怎么了》剧照

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3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4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5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6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7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8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19凯文怎么了 剧照 NO.20

《凯文怎么了》剧情介绍

凯文怎么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伊娃(蒂尔达·斯文顿 Tilda Swinton 饰)是一名梦想周游世界的职业女性,但突如其来的婚姻和意外的怀孕使她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家庭主妇。可是,她的牺牲换来的却只有失望。从小凯文(Jasper Newell 饰)就不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对母亲的关怀无动于衷,对于这样一个孩子,伊娃难免有些自暴自弃。很快,一个小女儿的诞生打破了僵局,遗憾的是,小姑娘天生失语,这悲惨经历更是让伊娃将自己全部的爱倾注在了她的身上。 成年后的凯文(埃兹拉·米勒 Ezra Miller 饰)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倒是和父亲颇为亲近,他爱好射箭,父亲便送了一副弓箭给他,没想到,正是这副弓箭带给了这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一次破灭性的打击。凯文到底怎么了?谁也无法回答,就连凯文自己,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也只能沉默以对。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十五年等待候鸟爱丽·帕克血战虎门五月雪刀刃的边缘价值英雄荣耀源起黑暗地铁惊魂只想看着你切肤之痛沉睡的森林热情似火鱼男乖狗狗少年四大名捕西辛7总是搞砸的单身女人迪亚!逃出玉米地失落的梦外滩探秘第四季德州棉花婚后五年安娜的迷宫亚历克斯·克洛斯精灵鼠小弟3原来就是你告白实行委员会:从很久以前就喜欢你了租个女友回家过年血族第一季

《凯文怎么了》长篇影评

 1 ) 谁的问题?所有人的问题!潜意识!沟通!

母亲是最大的问题:母亲的潜意识里一直认为儿子不正常,并放大自己对儿子无可奈何的感受。

其实真的kevin他只是个小孩。

爸爸的问题:爸爸可算是神经大条,大条到认为儿子从来没有问题,这也让儿子从内心鄙视他的不敏感,认为爸爸最好哄骗。

爸爸从来没有利用跟儿子良好的关系而跟他沟通母子关系。

爸爸一直认为儿子很好没有任何问题,所有的问题都在老婆。

即使如此,也从没有跟老婆沟通的想法,只是一锤子把老婆敲定:你需要看医生。

潜意识里认为老婆无法沟通。

儿子的问题:儿子所有的问题就是他跟母亲一样太敏锐,太过于放大自己的内心感受。

他敏锐地感知到母亲对自己的看法,他知道母亲不认可自己、觉得自己是个邪恶的不正常的人。

并因此而怀恨在心。

儿子的报复性做法就是:你越是觉得我不正常,我就越不正常给你看。

——其实说到底还是想得到妈妈的认可,希望妈妈不要对自己有偏见。

他所有的做法都是在吸引母亲的注意!

他只是希望自己最在乎的人能够突然领悟并且屈膝,改变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

——就像妈妈不抱宝宝,宝宝就把玩具往地上摔是一个道理。

在家里,儿子最在乎的就是妈妈,潜意识里一直希望妈妈能变成爸爸那样从来都认为自己正常。

 2 ) psychopath

如果对 primary psychopathy 感兴趣,这几乎是必看的电影。

电影并没有明确交代 kevin 的成因。

这种态度,是科学的。

因为现实中的科学到目前为止,也没搞清楚成因。

唯一肯定的,是 genetic environmental correlation,即环境和基因的相互作用。

no one is born a tabula rasa. 与其说电影在探索 kevin,不如说描绘了作为一个 psychopath 母亲的感受。

母亲从头到尾,都没搞清楚 kevin 为什么要在满十六岁之前大开那场杀人盛宴,包括射杀自己的妹妹和父亲。

psychopathy 是 dsm-5 中 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的子集,一般用于评估犯罪。

电影中的 kevin 从小就体现出超人的操纵天分:在父亲面前是 typical boy,每求必应;挑战母亲的思维和神经,每次都能在心理战中胜出;在医生面前表现出勇敢,让人由衷佩服;让亲妹妹相信自己 stupid。

生活在我们现实中的 psychopath,或者 secondary psychopath,再或者是 phenocopy 现象,几乎都表现出超常的操纵。

人生对于他们是不停息的表演,重要的是达成目的。

他们需要挑战。

他们有超常的洞察对方弱点的能力,也有超常的魅力。

他们能正确解读人的感受,甚至解读能力高于常人。

但是,他们不会选择感受他人的感受,理解是一回事,感受是另一回事,自我的世界才是重要的。

他们会陷入一种狭隘的人生观,并把人分等级。

毫无疑问,psychopath 是属于在意自己的成就,忽视甚至快意于他人痛苦的存在。

psychopath 甚至对自己的痛苦,以及有可能对自己行为造成的惩罚,都无知觉。

所以说试图用死刑来威慑一些极端犯罪,很多时候是伪命题。

很多一流的职业精英,如军人,律师,外科医生,科学家,企业家,政治家,专业的体育运动员,德州扑克玩家……都会具备若干反社会人格的特质,只是他们没有选择暴力领域。

psychopathy is an alternative to living prosocially. 人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理解能力,但是几乎没有办法提高感受他人的感受能力。

你可以通过理解模拟出你对他人的感受,但这仅仅是模拟。

缺失感觉,有时候会另一个试图想当正常人的 psychopath 痛苦不堪。

 3 )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

凯文是典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

未成年的孩子,即使他天生就反社会,也只能对他进行“教育”,只有在十八岁的时候才能将他确诊。

因为人们不愿意相信有“无法社会化”这回事儿。

这样的人没有道德感和羞耻感,更感受不到爱。

但他们机智、幽默,能轻易取得别人的信任,却因为感受不到责任,无法长期维持友好关系。

所有的所谓“教育”实际上都预设了教育对象是愿意被社会化,或者承认现存的维持社会结构的情感关系的人。

但反社会的人对构成社会基本结构就不承认,或者无法承认,他人的存在只是被自己利用的筹码,成年以后大多会成为犯罪头子、无耻政客或变态杀人狂(可参看criminal mind中的大量案例)。

凯文因为家庭,或者说母亲的关系,在未成年的时候就做出了大量的极端行为。

但我们自始至终也不知道凯文在学校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对孩子来说,学校有时候甚至比家庭更重要。

因此,很难说电影是在反思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也把所谓的体制化的教育看得太重要了。

很多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在十岁之前就虐杀动物,甚至自己的兄弟姐妹。

这难道确是学校或父母教育的影响吗。

孩子和母亲其实就像两种不明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你无法获知两种人接触到一起会发生什么:同样是凯文的母亲,可能换做其他的孩子,因为自己缺少母爱就会对别人奉献更多的爱,成为社会工作者之类的人。

但凯文和自己的母亲都相信,凯文身体中的某种所谓的恶,肯定有一部分是来源于母亲,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不管是先天的基因,还是后天教育都占据绝对的中心。

但这个中心位置,在女性主义者看来是社会的标准化给予的,是男性订立的标准,她们会说,如果从一开始就由男人负责带孩子,女人在外赚钱,社会规则和评价体系就是女人建立的,也就对女人有利。

你不能因为女人生的孩子,母爱强大、温顺就把女人当做工具来使用,当孩子发生问题就把教育责任推倒女人身上。

同样,当我们在谈论好事与坏事,善与恶的时候,是在社会的某种规范性和标准化的范围之内谈论它,就是说,如果某种行为偏离了“正常”的规范就会被定义为病态、反常和恶。

但善和恶本身并不与狭义的现代社会的框架对等。

所以会有人在遭遇极端善恶的情况下诉诸宗教。

但在电影中,凯文的母亲拒绝了传教士带来的宗教的庇护,仍然用个人力量和母性进行抗争。

电影放弃了对社会教育、家庭和宗教的探讨,仅仅关注凯文的母亲,但却用这些东西给了这个世界设置了一个灰暗的背景,在一个灰暗的世界,一位母亲几乎失去了一切,她还能做些什么?

母性是这个世界的源泉,生发自源头的这个世界本身并没有善和恶之分。

即便有强大的恶存在,我们也没有权利嗔怪这个源头。

但她却仍能一次次的用最本能的、或强大或微弱力量捍卫自己和世间这一切。

--针对楚门童鞋的质疑做一下补充。

我不太同意凯文只是自闭倾向,试问仅仅是自闭或其他心理障碍的少年怎么可能杀死自己的父亲和妹妹,很明显感受不到他人的爱。

母亲为了躲避孩子的哭声到工地上,相比凯文的哭声,工地的喧闹反而是一种清净,由此可见这个孩子有多闹人,这是婴儿时期的表现,儿童时期诸多的表现,光从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根本就无法解释,只能说他有反社会的倾向。

但反社会行为本身是动态和发展的过程,不能根据某个标准定义说他是或不是,但凯文有这方面心理障碍是毋庸置疑的。

这个设置实际上将电影的讨论范围扩大到家庭、社会教育和善恶之外。

但在这之外导演又有没有设置其他更大范围的价值观,比如宗教或者虚无主义之类的,所以只能将焦点集中在母亲个人身上。

http://en.wikipedia.org/wiki/We_Need_to_Talk_About_Kevin 这里边对凯文的讨论也肯定了凯文的反社会倾向。

Kevin's behavior throughout the book closely resembles that of a sociopath, although reference to this condition is sparse and left mostly up to the reader's imagination. He displays little to no affection or moral responsibility towards his family or community, and commonly distances himself from people to avoid attachment. Kevin seems to regard virtually everyone with contempt and hatred

 4 ) 异化的结局

自由、个性在西方文化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中孕育出来的人们个性张扬、独特,让我时常羡慕不已。

但《我们需要和凯文谈谈》(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以下简称《凯文》)则让我看到截然不同的一面。

美国时常会发生校园枪击案。

最近一例发生于去年的康州,惨剧导致28人死亡。

而近期因做澳洲地方新闻报道的缘故,也留意到当地的暴力事件也较为频发。

是什么原因让青年人习惯用暴力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呢?

我甚至还会武断地认为,在这些同龄人眼里,暴力已经成为他们能够获取外界关注的渠道。

在《凯文》原著作者Lionel Shriver笔下,凯文通过视频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在学校考试得高分又怎样,没有人会为此关注你。

孩子犯错与父母、家庭教育不无关系。

凯文母亲喜欢周游世界,对突然到来的婚姻和孩子都没有充足的准备。

孩子出生后的哭闹在她眼中是令人厌恶的事物。

不经意间,本是追求自由的母亲被凯文所束缚,她在凯文面前未能流露出对孩子的怜爱之情。

无法从家庭中得到鼓励和爱,自然回馈的也只能是冷漠了。

在西方所强调的独立成长在中国语境当中也不大相容,在美国啃老族应该也较中国要少得多。

但家庭的情感纽带似乎也更容易断裂。

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生活、家庭,人们早已在现代社会中异化。

家庭关系也逐渐失去原有的温馨。

物质已成为上下两代进行沟通的独木桥。

凯文与母亲在精神上毫无交流,他似乎也从母亲身上遗传了特立独行的基因。

兴趣爱好的各异让他们在日常中完全发现不了对方的优点,厌恶、挑剔是他们仍相互关注对方的原因。

以至于凯文犯事两年后,母亲仍无法理解为何儿子会向家人、同学狠下毒手。

事实上,凯文也说不清自己为何犯案。

没有人关心过他的精神世界,他也不习惯向外界坦诚自己想法,他认为眼前这个世界是多么的愚蠢、不新鲜、顽固乃至毫无生气的世界,这又如何能苛求他去爱、去尊重和去珍惜身边的一切。

Lionel Shriver3月10日来到北京与读者进行沙龙互动。

虽然现场的主题围绕她另一本书《新共和》,但她也很难抛开《凯文》这本令她名声在外的处女作。

她在沙龙中谈到,创作之初,她并不喜欢凯文这个角色,但写到最后,已经喜欢上他。

Lionel Shriver认为凯文很有才华天赋的孩子,但和当今许多人一样,一心只想着站在舞台上当主角,可是这个世界总有人要当配角。

这与《新共和》关于恐怖主义者选择杀人为职业所相契合。

Lionel Shriver还谈到,当一个人选择夺取他人生命的方式所为职业的时候,他已然无所羁畔,但与此同时,他也失去了作为人的所有权利。

 5 ) 我们要谈谈凯文

初次看这部由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好像是在2013年左右,看完之后,对于这个问题(实际上,中文版的书名《凯文怎么了》不是直译,直译过来应该是《我们要谈谈凯文》),我有个很简单的回答:因为他母亲不想要他。

8年过去了,我并没有推翻这个简单的答案,但是我也觉得,事情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故事主人公干了一件「大事」,在学校用一件非同一般的武器,一张弩,而不是当时「流行」的枪,射杀了他精心挑选过的十个人,其中九个是他的同学,一个是他的老师,额外的也包括一个意外停留在那里的外卖小哥。

而在此之前,在他上学的那个早晨,在母亲先行出门上班之后,他先是射杀了小他六七岁的妹妹,用五支箭将她钉死在靶子上,然后射死了前来阻止事态的父亲。

他母亲当然没事,但不是因为侥幸,而是因为她被放在一个不能死的位置上,也就是说,她是整件大事的观众。

整本书,或者说电影,围绕着这么一个问题:为什么呢?

无论是路人,是电视主持人,还是他母亲,都不知道,但很想知道,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也许这就是译者或者电影讨巧的取了这么一个名字。

在电影和书的结尾,在凯文将满十八岁之际,就要被转移到成人监狱的前夕,母亲终于还是问出了这个问题,凯文的回答很有意思,「『我以前觉得我明白,』他阴沉地说,『现在不那么确信了』」回到故事的开头,我们明白无误,伊娃,也就是后来出生的凯文的母亲,是不想要孩子的。

这当然和她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她母亲在接到空军服役的丈夫在二战中身亡的消息之后,再也不愿意出门了,因此伊娃和哥哥就不得不硬着头皮壮着胆替母亲做一些本来是大人们要做的事情,这样的家庭生活带给她的一个重要影响就是,尽管她似乎不情不愿,但她总是将跨国旅行拆解成一个一个小步骤来攻克,然后远走高飞。

这似乎在暗示,她得费很大的劲,才能克服自己内心想要认同母亲而留在家里的冲动,她害怕成为母亲(这是双重意义上的,也就是,害怕变得像母亲那样,害怕成为一个母亲)。

这些跨过旅行之后演变成了一门事关旅行的生意,伊娃事业有成,进账不菲。

尽管每次远行似乎都要克服一些障碍,但是对于一个总是贬低美国,总是自命不凡的人来说,能够经常体验异国风情,顺便把钱给赚了,何乐而不为呢,从这个角度来说,要个孩子不也是自讨苦吃吗?

身为亚美尼亚后裔,大屠杀的阴影挥之不去,面对这种民族创伤,伊娃自有应对方案,她对很多事情持有刻薄的看法,她当然也会扮演,比如说,她知道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因此她就扮演起来。

在她遇上自己的人生伴侣,成了婚之后,那个在家等待的人,就是他的丈夫,而她是不知道等待的滋味的。

只不过,这种「知道」来的过于胆战心惊,丈夫本应在晚上某个点到家的,但始终杳无音讯,也许这样的时刻,伊娃的那些负面幻想能够说明什么,她是那么担心丈夫遭遇横祸,那么害怕失去深爱的丈夫,可是这种担忧竟然生成了一个「荒诞」的方案:也许要个孩子是不错的,孩子作为丈夫的备份,可以挽救可能会发生的丧夫之痛。

我们会看到,伊娃的丈夫正好相反,他特别喜欢孩子,和朋友家的孩子玩乐的情景,伊娃看在心里,明明白白。

但她丈夫对此很慎重,也许这是因为他知道伊娃不想要孩子,所以当伊娃在那个晚上事后告诉丈夫,她没有戴子宫帽的时候,那时的惊讶谁都能感受到。

伊娃不想要孩子,于是想要孩子这种想法就成了一种挑战;伊娃喜欢挑战,所以就决定要孩子。

第一次未中,开始后悔?

那可不行,得扮演下去了,因为丈夫对孩子的热情已经点燃了。

这种对于生孩子的矛盾情感,也许比我们想象的要激烈得多,也许比伊娃自己以为的要激烈的多。

孩子出生的时候,她是那么的淡漠。

在书的最后一页,伊娃坦言,「1983年4月11日,一个儿子降临到我的生命中,而我没有任何感觉」。

孩子也厌恶她,拒绝她的奶水。

按伊娃的用语,这是他们的斗争。

在电影里面,我们看到伊娃面对没完没了哭闹的凯文时的情景,伊娃费尽心思的扮演一个好母亲。

这种扮演也许只在两个时刻彻底放松过:摔伤孩子的时候,以书信写下这些事情的时候。

伊娃和凯文这种斗争围绕着热爱的事物,或者爱的对象。

如果你想让自己没什么可被剥夺的,那么你就对任何的人事物都不带兴趣吧。

这就是她的孩子,她甚至没法惩罚他,因为他对什么都没有兴趣,但显然他对她是有强烈的兴趣的,只不过表现的形式是憎恨嘲讽。

凯文在这种斗争中一直占上风,因为他身上没什么可剥夺的,但他母亲有啊。

搬家的那一天,尽管那座豪宅糟糕透顶,但他母亲在墙上贴上自己过往的地图,如此专心,满足之情溢于言表,还有什么比摧毁这个更有趣呢?

凯文毁了整个墙面,换来的是母亲踩碎他的水枪,但谁在乎呢?

这样的事多不胜数,也许这就我这个读者在整本书里面找到的父之名,只是不知道你会找到什么。

利用这个父之名,我们可以明白为什么凯文要杀那些人,至少我们可以解释其中的一部分吧。

凯文有个小他很多的妹妹,这无疑又是一个令母亲喜爱的对象,丈夫也是。

但是我们得留意一个细节,这件大事发生在凯文即将十六岁之际,并且父母影射离婚的谈话很可能也在这件事里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离婚意味着凯文很可能要和母亲分离,尽管他也很可能知道母亲也有摆脱他的意思,比如说,他十八岁之后,大家就可以拜拜了,所以即使十六岁前不干这事,也可能是十八岁前。

凯文挑选的那十个人都在某种程度上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事情,这是他忍受不了,但更有可能的是,校园屠杀只是一个刺激母亲的手段,仅仅是射杀母亲钟爱的丈夫和女儿是不够的,还要让整个社会都知道他是多么与众不同,就连选择的武器都不是千篇一律没新意的枪。

由此我们可以说,他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整个社会的关注,这比母亲表明上的表演实际上的不喜欢要更有意思吗?

有一回,伊娃失控了,将六七岁却还戴着纸尿裤的凯文甩了出去,凯文胳膊受了伤,骨头依稀可见。

后来他说,那是我见过你做的最诚实的事情。

这个评价怎么样?

这个家庭偶尔让我想到弗洛伊德的小汉斯个案,这两个家庭信奉的教育都在削弱象征施加的结构,否则你很难想象,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仍然戴着纸尿裤,因为父母觉得还是不要逼他使用厕所要好。

显然凯文并非一个精神病结构的主体,而是一个性倒错。

——————————作者简介:张慧强,心理咨询师,精神分析实践者与翻译者,长期接受拉康派个人分析,参与翻译出版中的作品有《精神分析技术的基础》《拉康精神分析临床导论》《拉康论爱》。

远程接待成人。

联系方式:QQ 690090590邮箱[email protected]

 6 ) 我们该如何面对特殊儿童

凯文小时候不叫妈妈,不扔球给妈妈,他妈妈就把他送去医院,其实她希望医生确诊儿子是自闭症,这样她才能给自己理由解释儿子的不正常表现,因为凯文并不像别的孩子一样顺从听话,逗父母开心。

我们去幼儿园,喜欢看到的小孩都是听话的,老师叫老实坐着就绝不乱动,家长叫叫人就顺从称呼叔叔阿姨好,如果这时候有个孩子只是冷冷坐在角落里,老师就会说这孩子不合群,最严重的会让家长带回家。

我们总以为,孩子就是孩子,是需要被教育的,我们常常忽略了,我们能够教给孩子的东西,90%以上,都是错误的或者无用的。

凯文只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而已,他无法忍受常规的教育,他从小就不希望自己被当成一个孩子,他需要的是爱和自由。

我特别理解凯文,因为曾经,我也是这样一个孩子,孩子对妈妈的需要绝对不是妈妈做了多少事务性的工作,洗了多少衣服,做了多少饭,擦了多少次地板••••••孩子需要妈妈无条件的接纳和祝福。

在片中,伊娃是一个勤劳却专治的妈妈,她希望凯文表现成她希望表现的样子,当凯文的表现超出预期时,她就觉得凯文的表现是病态的,而凯文想要表达的是,我就是这样的,你还爱我吗?

凯文被妈妈摔断了胳膊,他马上告诉爸爸是自己不小心摔断的,然后以此要挟妈妈。

妈妈因为心存内疚,就一次次妥协。

其实那是伊娃第一次承认,她不接受凯文的行为,可是之后,她却只能继续被动表面接受,虽然心里从不接受。

伊娃无法面对自己的困境,就选择逃避,她可以选择不生下凯文,可以选择凯文大了继续工作,可以选择离婚,让丈夫真正面对凯文。

怀了第二个孩子她也没有告诉丈夫,以为不说事情就没有发生。

这个模式一直在她身上存在,她自己也无力解决。

凯文杀了人,被害者家长一次次侵犯伊娃,伊娃也只会妥协,而事实她的妥协从来不是软弱,只是傲慢而已。

我就是不跟你们一样,看你们能把我怎么办!

在公司举办的狂欢舞会上,男同事邀请她跳舞,她说自己不会,她这样一个爱玩爱旅游的曾经时髦女郎,可能不会跳舞吗?

她不跳只是因为,她人在这个团体,而心并不在这里,于是男同事指出了她的傲慢,她马上离席了,不回应其他人的挽留。

她一直在坚持做自己,无论其他人如何她只想做自己,可是她忽略了,凯文也想做自己,她怎么能一边希望自己做小众,却让儿子必须做大众呢?

如果伊娃能接受凯文本来的样子,不教凯文数数,让凯文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他把能量倾注在他真正擅长的事情上,也许凯文能成为一个特别优秀的人。

我们分析别人的故事,从来都希望能对我们的人生有帮助,我也到了育龄,不知道孩子什么时候来。

我也希望我学会放手,给孩子爱和自由,只是我的人生看故事是学不来的,只能亲身去实践。

 7 ) 沉闷的母子矛盾

从小凯文就不是个令人省心的孩子,无休止的哭闹,对母亲的关怀无动于衷。

成年后的凯文与母亲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倒是和父亲颇为亲近,他爱好射箭,父亲便送了一副弓箭给他,没想到,正是这副弓箭带给了这个家庭以及整个社会一次破灭性的打击。

凯文到底怎么了?

非常激励冲突性很强的母子矛盾,又一部看完比较郁闷的片,Ezra Miller真是致力于演这种神经质少年嘛,不过他就是有这种邪魅的美感,他真的是演技挂啊,现在有点期待起《The Flash》了,但是18年还好远…啊他真的好美,气质出众 。

 8 ) 不要忽略父亲的角色——用直译名“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不是更好吗?

这个译名如此直白的把问题抛到我们面前,让我不禁猜测,译者在理解这部影片时同样油生了诸多疑问,面对凯文极端到令人发指的行径,觉得实在无法从现实世界中找寻到一些能够作以解释的理由。

“凯文怎么了”是原著小说中记者事后围堵Eva时提出的问题,但是用这句话来提炼整部作品或是影片,个人认为,远不如原标题的直译“我们需要谈谈凯文”来得巧妙。

事实上,这个标题暗藏着一个小小的线索,不妨说,它就是作者提供给诸位的一个思考方向,令人们不至于像毫无头绪的记者那般,傻而单纯地问出一句:“凯文怎么了?

”不过也是,如果没有看到那段卡司和导演的幕后采访,我也可能永远无法意识到原标题“We need to talk about Kewin”有多么重要。

在那段采访中,众人的解读无疑让我心中那块若隐若现的石头终于浮出水面,长舒一口气后,也觉得自己有理由反驳部分朋友提出的类似魔鬼诞生、极端人性等远远脱离现实生活的理解和论述。

“We need to talk about Kewin”,主语we其实涵盖两个主体,母亲Eva以及父亲Franklin,可是很遗憾,几乎没有一篇影评提到父亲在Kevin人生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大家都在用心地剖析母子二人的畸形关系。

但在上述的访谈中,Franklin却是一个被众人高频提及到的角色。

对我个人来讲,观影中至少产生了三次明显的警觉。

第一次,我发现Franklin从来没有在教书认字或者衣食起居方面对Kevin予以过照料——传统典型却深受诟病的男女分工。

第二次,Franklin和小Kevin在客厅打电玩,Kevin不停疯狂大喊 “Die, die, die...”身后的Eva话到嘴边却又无奈走开。

第三次,二人因为女儿眼睛受伤的意外,开始谈离婚抑或是分居,Franklin表示,监护权归谁很明显,没有什么需要商量的余地,Eva用反问反驳,这些被楼上的Kevin无意间听到;翌日(或许说更往后),出现一段Frankin和小女儿共舞的镜头,似乎在暗示Frankin已经做出了选择。

那么,在这里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父亲从来没能对儿子可能存在的异常行径予以正面指正,永远buddy buddy的称呼他,那些鼓励的话,那些谓之美好的父子时光,是真正能给这个孩子的成长积极地添上一笔吗?

没有责备,没有打骂,难道就意味着结局会走向积极阳光?

Franklin的做法,可能是大多数美国父亲引以为傲的“方法论“。

那些源自父亲关切和关怀,看似暂时冲断了母子二人之间的对撞,其实却没有一刻让观影的人感到relief,那些不痛不痒的赞美,更像是例行公事,有什么情真意切可言。

这套方法论中,所谓的鼓励代替责备,本质上,是针对现存的问题简单化处理的某种策略,得到的效果,说难听点,甚至可以等同于逃避及忽略。

实际上,他需要你的训斥,他需要你的严词禁令,他需要你对他说不可以。

按照Kevin的饰演者Ezra Miller的说法,Kevin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在父亲面前是个厉害的演员——想想看,每当Eva极其敏锐地识别出Kevin的表演,用百感交集地眼神看他在父亲面前“扮演”着乖儿子,此时的Franklin,毫无察觉。

Kevin杀了Franklin,两箭。

影片中使用的《十面埋伏》让人深刻。

有人说觉得跳戏,但BGM的作用不单单是去贴合场景或者说试图引发观众共鸣,它有可能只是单单为片中的某一特定角色服务,服务于Ta的视角以及心理状态。

其实不难发现,本片的视角始终立足于母亲Eva。

这便意味着,所有镜头所展现的情绪,是偏主观的,放大,而非一个旁观者理应当产生的情绪。

就好比《他和她的孤独情事》,一共三部电影,"him"、"her"、"them",分别代表三种不同的视角,而不同视角下的人物塑造完全不同,这在"him"和"her"中对比得极为明显,唯有在"them"这一更为客观的视角下,我们才有资格对事件的真相评价一二。

片中关于Kevin的所有镜头,可以说都是外人视角。

我们跟随Eva的视线注视Kevin:儿时教学时他令人匪夷所思的叛逆;从诊疗室走出来的他被医生夸勇敢;忽而打开门撞见他在做不可描述的事情,随后立刻退回去;撞见他在看自己的橱窗海报;叫他去吃饭,临走前他的囫囵吞咽,餐厅里他的坐姿;和丈夫讨论时,抬头看见他——Kevin没有属于自己的视角。

而Eva在片中所展现出来的恐欲,焦虑,憔悴等等,正是导演试图通过将Eva的负面情绪用主观的方法淋淋尽致的展现出来,来实现一种“巧妙”的误导(以此理解那《十面埋伏》便顿觉顺畅很多)。

我们“误入”Eva的情绪世界,感受着脆弱不堪的一面,之后又跳脱出来,从旁观者视角进行指指点点,但凡如此,可能就无法看到,这个恐惧的母亲同样在努力适应自己不得不接受的生活变化,她试图担起责任的样子是我能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无数母亲的心酸缩影,何故要让她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但她有“过”吗?

一定是有的,且如前文所提到的,不只是她一个人的“过”,否则这电影便失了意义。

回到题目,“We need to talk about Kewin",二人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谈论过Kevin的问题。

即便Eva从Kevin成长中嗅出过各种端倪,她也几乎从未有一次干预成功。

出于母亲的本能,她一定会想对此做些什么,但是令人痛心的是,一切最后都不了了之。

而个中缘由,我想,一来,是自己都难以明确内心中对于Kevin是否存在爱;二来,是“高知”的身份注定会让她倾向于“非暴力沟通”;而最重要的一点,是Franklin用他的“积极乐观”将所有存在的问题幻化为无形。

Kevin对Eva说,你把我摔在地上,是对我做过的最为诚实的事。

之后的Kevin奇迹般地开始自己上厕所,Franklin对此惊叹,虽然不知道你做了什么,但是起作用了。

这是影片的一个小小的暗示:惩戒式的教育,是必要的。

当然,一定会人有说,Kevin恨Eva,说实话,这我无法反驳。

但是正如影片结尾的Kevin的台词,“我原以为自己知道原因,但是现在我不确定了。

当我们“丧失”了所有交谈的机会,委屈和不解最终走向畸形的偏见和怨恨,这将毫不意外。

也许真的需要2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在记忆的碎片中逐渐发现,自己对于“爱”与“恨”的理解,那般无知。

想那最初想要的礼物弓箭,就是在Eva的朗读声中种下的萌芽,源于“爱”,止于“恨”。

 9 ) 红色谜影

八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三是西班牙布尼奥尼镇一年一度的民间传统节日——西红柿节,每一年的这一天从世界各地跑来的游客与本镇的青年共乐一场番茄大战,人们从头到脚都是溅烂的番茄沫,仿佛那是一片红色的海洋。

一桶满满的番茄浆倒在了伊娃的身上。

伊娃被男人们举起,放下,躺在红色的海洋里,神情既快乐又筋疲力尽般。

红色,在这里代表的是狂欢,是代表庆典的热烈气氛。

然后,镜头一转,是红色的室内,白色窗帘,白色碟子,蜡烛,吃剩的食物,锡纸,安眠药罐,床上的伊娃,他们失去了原来的颜色,蒙上了一层红色的滤镜,同样是红色,在这里则显得诡异,恐怖。

伊娃醒来后,她觉得很奇怪,于是,她穿鞋,扭开门把,她来到屋外发现自己的房子被人泼上了红漆,门边的小车玻璃也被泼了红漆,而她看到这一切,似乎并不生气,片刻,回到屋内。

屋内,是女儿科里亚,她正在吃早餐,科里亚转过头来,左眼贴着护眼贴。

她的眼睛受伤了。

伊娃将头埋进洗手槽里,在水中,短暂地出现了儿子凯文的脸。

那时,丈夫富兰克林抱着女儿,一边跟她玩,一边问她,想要什么生日礼物。

两人快乐地跳起舞来。

站在一旁的伊娃被两人的快乐所感染,跟着笑了起来。

凯文提着一个黑色的大包来到妹妹身旁。

富兰克林抱住儿子,揉了揉他的头发,边走边对他说要记得吃早餐,凯文深呼吸了几口气。

那时,他正准备做一件大事。

伊娃用报纸擦掉了车玻璃上的红油漆,今天她要去面试一份工作。

在这之前,她曾有一份热爱的事业,那时,她是一个职业女性,在一家旅游杂志社担任主编,她的梦想是周游世界。

而现在,因为生活上的困难,她戴着墨镜坐在办公室里等待着。

面试她的女上司问她能不能打字归类档案,如果可以,这份工作就是你的了。

伊娃走出办公室时神情愉悦,而迎面而来的两位妇女立即让她收住了笑意,女人甩手打了她一巴掌,说,我诅咒你在**里饱受煎熬,你这个死**。

伊娃对此并不反抗,也不反驳,一个路人看见了要帮她报警,她说,不,没什么,这是我的错。

伊娃驱车回家,进门开灯后,她看见自己脸上那道不知何时沾上的红漆,抹了抹。

上楼睡觉去了。

伊娃下午请假去见了关在监狱的儿子,凯文。

凯文跟随着警官进了探访室,母子二人面对面坐着,没有说一句话,直到探访时间结束,伊娃离开了监狱。

伊娃是一个独立的女性,热爱周游世界,她并不想要儿女,而富兰克林却想要一个更完整的家庭。

一次意外,伊娃怀孕了,她成了待产孕妇,没有了工作,终日在学习如何生儿育儿,在一群准妈妈中,她并不觉得自在,在听到小孩的吵闹声时,她只觉得烦躁。

富兰克林对此并不知情,一个人沉浸在迎接新成员的喜悦上。

凯文出世后,伊娃抱起哭闹的凯文,想要逗他笑,让他停止哭声,而她的方法一直不凑效,凯文的哭声令她在大街上遭人侧目,一个不懂得照顾孩子的母亲。

伊娃觉得身心疲惫。

在嘈杂的施工现场,凯文的哭声被机器声掩盖了,这时,伊娃脸上露出松了一口气,重获安宁的表情。

伊娃对富兰克林诉说自己的痛苦。

富兰克林却不以为然,甚至觉得伊娃对凯文不够耐心,富兰克林在那时仍未察觉到妻子的异样。

我想,很快新手妈妈在面对新生儿时都会不知所措,又由于缺少睡眠而精神疲惫,这时,身为丈夫的应该多分担一些,并且要谅解妻子的心情,而不是用一种,你做得还不够好,所以才会觉得辛苦的语气去轻蔑一个妈妈的付出。

(再者,新生妈妈是伊娃这类独立性强的职业女性,她本来并不想要的,而我觉得丈夫有故意为之的倾向,那么他更应该负起这个责任) 周末,伊娃趁空处理了一下泼在房屋上的红漆。

她去了超市,购买一些生活用品。

在超市里,她看见了一个女人,即松开了推车,躲在了后面。

等她去收银台结账时,收银员打开了她购买的一盒鸡蛋,十二个鸡蛋全部被人戳烂了壳,而之前的那个女人凶狠地出现在伊娃面前,伊娃拿出钱,说,那个我全部要了。

回到家后,伊娃煎了那些蛋,边吃,边挑出蛋里的碎壳。

“是个坏小孩对不对,但他一点毛病都没有。

”三岁的凯文不爱说话,冷漠,对伊娃教导他的一切持一种旁观不参与的态度,伊娃觉得凯文是不是得了自闭症,医生检查过后,觉得凯文心理及智力并无问题。

伊娃将球扔给凯文,凯文只定定地看着母亲,伊娃不放弃再尝试了两三次,凯文接过了一次,她非常开心,在这里,凯文的眼睛里给我一种狩猎的感觉,他就是要看母亲能容忍多久。

再之后,凯文再无回应了。

伊娃下班回家,那天是万圣节,人们在街上游走,不时地靠近伊娃的车窗,伊娃感到害怕,回到家后马上喝了一杯酒,这时,小孩们敲门喊道:“不给糖就捣乱。

”伊娃翻开橱柜,冰箱,哪里都找不到,情急下她摁下了灯开关。

在黑暗中,她想起了凯文,她曾对着凯文说,“妈妈在凯文出生前很开心的,现在妈妈每天早上醒来,都恨不得自己还在法国。

”这一幕让富兰克林看见了。

后来,他提议为了凯文的童年,搬到另一个更宽敞适合小孩游玩的别墅区去,富兰克林将造成母子间不亲密不和睦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妻子,对于儿子,他只感到可怜。

伊娃出外去买午餐,遇到了坐在轮椅上的Soweto,Soweto告诉她,医生说他快可以走路了,并且让她保重自己。

伊娃看着他,再次想起了那时,他坐在担架上,身上全是血。

富兰克林在跟凯文玩游戏。

伊娃得空收拾自己的东西,看着过去旅游时拍下的照片及那些飞机票,她望着墙壁上的地图,想了想,决定将小房间装饰一番。

凯文看见后不以为然,伊娃则对他说,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空间,这是我的空间。

伊娃挂断电话回到小房间,凯文毁坏了她装饰的一切,他拿着装填了颜料的玩具枪对着又惊又努的伊娃笑了笑,伊娃夺过他手上的玩具枪,愤怒地扔在地上踩破了。

富兰克林安慰凯文后,他对伊娃说,凯文对此感到抱歉,他只是想要让房间看起来特别一些。

但这个并不能说服伊娃。

“记得这个伤疤是怎么来的吗?

这是你做过最真心的事情了。

”看守所里,凯文摸着手臂上的疤痕对伊娃说。

那是伊娃第一次对凯文动手。

五岁(大概)的凯文并不接受母亲的教育,他智力并无问题,而伊娃因为他至今还穿着尿布而担心,凯文大便再次拉在尿布里,伊娃觉得他是故意的,气愤将他甩到了地上,他的手臂骨折了,在医院,医生对伊娃说,你的儿子非常勇敢。

回到家后,凯文对富兰克林说,是自己不小心摔下来的,伊娃并没有否认他的话,富兰克林安慰她说,不是你的错,你并不能每时每刻都看着他。

夜晚,夫妻两人坐在楼下,伊娃正想对丈夫坦白,楼上却传来抽水马桶的声音,富兰克林很惊讶,对妻子说,太棒了,你怎么让他做到的?

伊娃同时困惑,并将要说的吞回去了。

她到楼上去,敲了凯文的门,她并不明白儿子转变的原因,她进房内,吻了吻儿子的脸。

不得说小孩是个心思敏感的狩猎者。

由于这个秘密,伊娃对他提出的要求无法拒绝,当她想要按照自己的意思,凯文则摸着那条伤疤示意母亲,回想一下自己与她编织的这个谎言。

伊娃对富兰克林托出自己的忧虑。

富兰克林再一次为凯文的行为辩护,他不过是个孩子,很可爱的小男孩。

他看不见伊娃的痛苦,也没有意识到凯文行为中的错误,在家庭关系中,我发觉有一个通病,就是父母会比较孩子对自己的爱的程度,父母像是一对竞争者,获得更多的那一方,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更宽容,并且觉得自己是孩子那一方的,有义务为他辩护一番。

甚至对遭受冷落的一方持以幸灾乐祸的态度。

伊娃再次怀孕了。

相较第一次,这次是她有意为之的。

女儿科里亚是个活泼的孩子,她的出生让伊娃感到快乐,安慰。

伊娃的全副注意力开始集中在科里亚身上。

后来,凯文生病了,他对清理呕吐物的母亲说对不起,伊娃摇头,说,这不是你的错,并且握住了他的手。

夜里,她读童话书《鲁滨逊漂流记》给凯文听,凯文主动地示好,躺在母亲的怀中,听她说着:“他拿出一支箭,扣在了弦上,又射了出去……”

中途,富兰克林进来,凯文让他出去,并让母亲继续读下去。

伊娃觉得很开心,对着丈夫笑了笑,富兰克林则失落地关门了。

为了夺回儿子的爱,他去买了儿童弓箭给凯文。

伊娃和凯文的关系重回冰点。

伊娃正在二楼为凯文的卧室涂上深蓝色油漆。

她从窗外看见两个穿着西装的推销人员靠近她家门,并且按响了门铃。

他们问,女士,您知道自己的后世将在哪里度过吗?

伊娃回答说,她知道,自己会直勾勾下地狱,永远遭受诅咒和煎熬。

伊娃的公司正在举行圣诞节派对,其中一位男同事邀请伊娃跳舞,伊娃摇头拒绝了,男同事在她耳边轻轻说,你还有什么自大的权利,臭**。

你以为还有人会喜欢你么?

伊娃听后离开了公司。

她看见街上的一对母女想起了科里亚。

圣诞节那天,凯文将妹妹科里亚用彩带绑起来了,她对母亲说,这是一个游戏,并且冲过去抱着哥哥说,凯文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凯文则指示妹妹帮他拿饮料,并且用吸尘器吸住妹妹的头发,伊娃对此非常生气。

伊娃和科里亚牵着手走在街上,在书店的橱窗里,挂着伊娃的图片,科里亚告诉母亲凯文在那里。

回到家后,伊娃问凯文是不是去了书店,凯文否认了,她邀请凯文周五跟她出外用餐,凯文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并且答应了。

伊娃和凯文出外去打迷你高尔夫,伊娃对于凯文的穿着很在意,晚餐前,她提出要回家一趟,让凯文换衣服,他们要去餐厅吃饭。

回到家后,凯文却自己吃起东西来,伊娃对此不满意,两人还是去了餐厅,伊娃吃着晚餐,凯文在玩面包。

伊娃想要了解他的学校生活,凯文却不接受母亲的问题,认为这些问题很愚蠢,很白痴,并且对母亲的惺惺作态戏谑了一番。

和所有的母亲一样,都好奇儿子的内心世界。

面对不配合的儿子,她只好选择偷窥的方式。

伊娃趁儿子不在家,偷偷潜入房间,她想要找出凯文是否藏有影碟,后来找到了一张写着I Love You 的光碟,而那张碟子是凯文准备给她——病毒。

伊娃去找凯文,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这有什么意义。

凯文说,没什么意义——这就是意义。

伊娃跟母亲通电话,装作自己有来客到访的样子,并且祝她圣诞节快乐。

而在她桌上,没有圣诞大餐,只有一碟三文治和一杯葡萄酒。

凯文的弓箭越练越精准,富兰克林又给凯文买了更大的弓箭作为他的圣诞节礼物,凯文很开心。

科里亚的礼物是一只天竺鼠,夜晚,天竺鼠的笼子被打开了,科里亚对伊娃说,她明明关了小门的,并认为凯文说她笨是有原因的。

伊娃只好安慰她。

并连同丈夫在屋子里开展寻找天竺鼠的下落。

第二天,她只好对科里亚说,它是去花园里和朋友们一起生活了。

下水道堵住了,伊娃拿出疏通剂,却忘记将它放回去了,科里亚因此弄伤了眼球,要戴上一个假眼球。

她和丈夫在医院里,伊娃坚称是凯文做的,富兰克林对她说,你该去看看医生了。

为了照顾凯文的情绪,富兰克林要求伊娃对凯文道歉。

面对伊娃对凯文的苛刻,富兰克林再也忍受不下去,他决定要和伊娃离婚。

两人正在商量这件事的时候,正好被凯文听见了。

周末,快递送来一个包裹,里面是一把把的锁头。

富兰克林问凯文拿来做什么,他说,是用来完成学校作业的。

周一,凯文带着他的弓箭和锁头去了学校,他将每一个出口都用锁锁住了,拿起弓箭开始他所谓的一件大事——可怕、残酷的杀戮。

校门外,警察锯开了锁头,凯文从里面走了出来,伊娃站在外面看着他,觉得他是另一个人,医护人员从学校里抬出一具具中箭的尸体。

那一夜是可怕,令人绝望。

伊娃驱车回到家,见窗帘飘动,庭院里是科里亚和富兰克林中箭倒卧的尸体,他们同样被凯文射杀了。

她并不明白,凯文到底怎么了。

而这是她的错吗?

影片的最后,伊娃正在为凯文装饰房间,屋外的红漆也已经清理干净,看上去,并无异样,一切正常。

好像她已经准备好该怎么去面对儿子。

她驱车前去少年看守所。

凯文被剃了光头,一脸惊恐地看着伊娃,监狱生活令他痛苦。

他用眼神在向母亲求救。

即将成年的他将要移交到成人监狱,伊娃问他,是不是紧张了?

凯文问她,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伊娃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说,你不一直过得挺潇洒的。

“两年了,思考的时间也足够了。

我要你告诉我,你究竟是为了什么。

”“以前我以为我知道,可我现在,不确定了。

”“时间到了。

影片的最后,伊娃紧紧地抱住凯文,凯文看上去也没有拒绝母亲的拥抱。

她走向出口处,出口处的一片白隐隐暗示了伊娃内心世界的小小释然。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里伊娃和富兰克林是一对不称职的父母,伊娃因为要照顾孩子而觉得自己被剥夺了自由,在她的心里,是怨恨凯文的,而富兰克林对凯文无限宽容造成了他后期失去了共情,他只关注自己的感受,体会不到自己对别人的/母亲/妹妹造成的伤害。

凯文性格中的任性是两人共同造成的。

在《圆桌派》中李玫津老师曾分析过几次杀人事件,具体可以去看理想APP里翻查。

她曾说,“小孩子六岁以前要管的几个重要点,克制任性,防止压抑,学会控制,学会忍耐,防止自私,经历挫折。

以及要善于从孩子的态度中发现自己教育背景中的问题,有的时候你用什么方式教育,他就用什么方式对你。

你尊重他,他就尊重你;你不尊重他,他就不尊重你。

”“我教了我的女儿二十年,让她知道怎么保护自己,而你却一秒都没有教过你的儿子,不要伤害他人。

”这是南昌红谷滩杀人事件后出现在网路上的一段话。

死者消失了,无从得知自己被杀的原因,而类似的凶案还在继续着。

犯罪年龄走向低龄化,大连13岁男孩杀死10岁女孩。

看到这类事件会对人类产生怀疑、恐惧,那些无辜的生命,他们走在大街上,跟朋友聊着昨天的趣事或明天的活动,没有人能够预知自己将要遭遇什么。

那些伺机而动的暗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而仍然存活在世界上侥幸的我们则应该去思考如何阻断暗影的形成。

 10 ) 《我们需要谈谈凯文》:三尺之寒

(芷宁写于2012年1月10日)许是导演琳恩·拉姆塞原是一名摄影师的缘故,她运用纯熟准确的镜头语汇,讲述了这部发人深省的探讨禁忌话题的影片《我们需要谈谈凯文(We Need to Talk About Kevin)》(又译作《凯文怎么了》)。

其中那个虚拟的梦魇般恶性事件的始末,被呈现得错综复杂、迷离纠葛又触目惊心,虽然观众能猜到发生了什么,但在看到具体的画面时,依旧感到了那种挥之不去的忧戚和恐惧。

在片中,拉姆塞运用了倒叙插叙、对比反差等多种叙事手法,表述了人物心理的晦涩难言,营造出了一种黯淡压抑的灰暗调子,虽然影片的很多场景采用了大量的红色,如铺天盖地的番茄酱,却反衬出了一种令人惶恐失措的氛围,其效果犹如强烈的警戒色。

同时,该片的剪辑很有特色,看似凌乱的穿插和回忆,仿佛将整体给拆分打散了,却又能将零碎分散的片段有机连接。

而这个分散又重组的过程,仿佛片中女主人公伊娃回思辨识的心路历程,在此沉重痛苦的过程中,这个不算称职的母亲最终意识到在儿子凯文的成长历程中,缺失了什么。

凯文生来特别,在某些方面,他就像是另一个伊娃,敏感而犀利,他很小时就讲出了“习惯的,不一定喜欢”这样一针见血的话。

只是凯文没有伊娃幸运,在他还是个胚胎时就不受欢迎,只因那时的母亲还没准备好过家庭生活,当小凯文试图用各种出格的方式唤起他所需的母爱时,只能引发了母亲的茫然和漠视。

而面对一个与众不同的孩子,这让缺乏为人母技能和耐性的伊娃束手无策,在她的情绪失控令小凯文手臂骨折后,她甚至没勇气向丈夫坦言,那一刻的小凯文仿佛看穿了母亲,他的主动担当和母亲的缺乏担当,终使母子间的纽带成拧巴状态…… 影片虽改编自同名小说,但绝非照搬,而是在掌握要领后的重新解构,这样的重构令影片有了集中讨论的主旨,即母爱和家庭教育。

就像缺乏关爱的小孩都会有报复性的行为一样,在日积月累的心理失衡中,在不断受到新刺激之后,凯文放大了对母亲的怨恨,他的人格已然扭曲了,于是,他将行为的标准定在让伊娃痛苦的基础上,家里草坪和校园篮球室里的暴行,成了他拟最终折磨伊娃的方式,他投案那一刻的笑容和眼神,令人毛骨悚然。

在表演方面,饰演伊娃的蒂尔达·斯文顿奉献了一次杰出的表演,她将角色不同时段的性情和心态拿捏得当,也将其间的沉痛纠结诠释得丝丝入扣,同时,在回忆和现实交错的叙事中,斯文顿的出色表演是衔接各种时空的关键所在。

大小凯文的戏都不错,其中饰演6-8岁小凯文的贾斯珀·纽厄尔令人眼前一亮,小小年纪的他能将小凯文种种“别扭”举动后所要表达的心理需求表现得颇具说服力,实属难得。

饰演少年凯文的埃兹拉·米勒的最后一幕戏颇有难度,他胜任了——在少年监狱被囚了两年后,凯文第一次向不断来探视的母亲开口说话,他最终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不确定,他终于意识到了母亲的关爱,米勒说话时的眼神说明了一切。

另外,让人难以忽视的是该片的配乐,令人惊艳的是对中国琵琶曲《十面埋伏》的运用,每次琵琶的献声,都像是在拨动心弦,在爆破片中人的情绪,紧绷母子间的矛盾冲突,并不断将其升级。

而英文老歌的运用,如Buddy Holly的《 Everyday》、 Wham的《Last Christmas》、The Beach Boys的《In My Room》等,都出现在合适的段落,渲染了氛围,烘托了人物心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2088458_d.html

《凯文怎么了》短评

很多人都在说此片表达了错误的爱的方式会导致孩子变态。可能小说是那么写的,但电影一点都没看出来。整部电影里这孩子就一天生的彻头彻尾的反社会者、一小畜生啊!!电影告诉我们:叫你不避孕,自己活该了吧。Tilda的独脚戏,奥斯卡没提名估计是影片质量不佳的关系,但是铁娘子更烂好伐!

5分钟前
  • Miss桃樂絲
  • 还行

觉得TS姐彻底不适合演这个角色。片子绝对戏剧性,带警示效果那种。。。

9分钟前
  • 季秋
  • 推荐

叫你装!

10分钟前
  • 乔治丝塔芙
  • 较差

3.8 可能因为不想再找个男孩子,也有可能是篇幅的问题,所以从小学到高中有个很大的空白,片中的两个小男孩都演的很好~tilda在里面的每件衣服都好看,跟朋友讨论发现都觉得其实这个孩子就是个恋母情结严重的小孩。。。琵琶的声音一出来就吓死人了好么。。。违和感倍增

15分钟前
  • UglY_MoNey
  • 推荐

看的时候极不想继续,剪辑和特写都让人烦躁,不过这正是它要传达的情绪。不想养孩子的话还是不要生比较好。。爱并不能抵消厌恶,所以平行发生的时候更让人无措

20分钟前
  • longhann
  • 推荐

番茄酱控…夫妻俩口活的时候儿子闯进来可能是世界上最尴尬的事。

22分钟前
  • TOWNE
  • 还行

这个是只是记忆中唯一有一个是杀小孩子有镜头的一部电影,这孩子就是恶魔降生,来整他妈的

25分钟前
  • 南风吹梦
  • 较差

斯文顿永远一张茫然病态的脸所展现的‘神演技’实在欣赏不来,她短发就是个男人。电影糟糕突兀的配乐搭配穿插闪回N线混乱叙事真是一坨屎。即使妈妈不喜欢小孩但儿子恶魔完全是自我造成,因为她还有个天使女儿证明她不是个差妈妈。童年期最让人厌恶,小演员丑死了还整天冷着一张脸阴阳怪气。

28分钟前
  • Elvina
  • 很差

Tilda完美演绎了个绝望妈妈。可这种错乱交错靠影像和人物表情来表达剧情的片子实在太文艺兮兮了,不是我的菜。

29分钟前
  • 巧克力穆森
  • 还行

我只是觉得导演在宣扬人性本恶,好像这个小孩子天性就是魔鬼似的。完全没有教育的问题!

34分钟前
  • 腹有诗书肚子大
  • 较差

很诡异啊,看着真无语。影片告诉我们不要乱搞一夜情,要带套,要注意胎教。不然的话,以后有的受了。

38分钟前
  • 唯有肚康
  • 推荐

这是一部让人不知所云的电影,电影貌似围绕一个母亲的救赎开始,但始终没有触及到核心的“谈谈凯文”问题。在这样一个文化背景之下的家庭,让人觉得孩子的发展和成型缺少必要的依据。暂时满足人们的缺失爱的想象。

39分钟前
  • 歌尔德萌
  • 很差

整部影片堆砌着毫无意义的时空穿插,令人暴躁的傻逼配乐,还有各种自以为是却令人作呕的镜头语言,整个就是导演的自恋show。说起来类似题材的《告白》也同样自恋,但中岛哲也的自恋却是无限的形式美,而本片给人的只有难以坚持看完的烦躁。男主的扭曲毫无根基,没觉得女主哪儿犯了大错。

42分钟前
  • 鹅姨帐中香
  • 很差

肆无忌惮的红色,构图,空间关系,总觉得儿子在变态的爱着妈妈。音乐好反差,琵琶声有点疼,交叉剪辑很赞,技巧用的很足。

46分钟前
  • judging
  • 推荐

我觉得如果单单是影片中所表现出来的冷漠就造成了凯文这么的性格实在有些夸大了,看完这片整个人很压抑,看的时候老把斯文顿的脸跟厄齐尔的MIX在一起,很奇特的感觉啊。

50分钟前
  • 禾希食反
  • 还行

反社會型人格障礙。不覺得這電影有什麼深刻的隱喻 相反有點刻意的做作的神經質。Kevin反社會的邊緣人格的形成跟他母親對他的態度有大的關係 真心的 沒有做好準備就不要生小孩 決定生下來就不要每天苦逼著張臉覺得自己有多偉大是為了小孩才犧牲了自己的理想毀了自己本該擁有的另外一種人生。

53分钟前
  • 騎鶴下揚州
  • 较差

我实在实在不喜欢这个电影。讨厌电影一开头恶心的番茄节,讨厌那个病态的涂着鲜红口红的儿子,讨厌电影里时不时冒出的不合时宜的琵琶十面埋伏,讨厌电影里无处不在的可怕的红色,甚至讨厌影评里把一切矛头都指向母亲。要按佛家的说法,这个孩子是来讨债的,全世界都欠了他的债,这样的人怎么不自杀呢?

56分钟前
  • tiaotiaoyu
  • 很差

電影引發了一個觀點:Fucking bitch 的母親還是我兒子是惡魔。電影以雙線發展描述整件事,配樂略帶嘲諷味道,冷冰冰的攝影令人倍感悲哀,加上蒂達史雲頓成功演繹了一個惡魔兒子的母親。導演拍出了這一部「另類」「驚悚」的電影!

59分钟前
  • 一朵潛水云
  • 推荐

嘛的可以不用琵琶曲吗完全跑掉的感觉= =kevin也没啥好谈的绝对一心理有毛病,老妈也是缺乏共鸣交流失败不懂共情。kevin也太狠了…

1小时前
  • 十九。
  • 还行

不是虐心是糟心,倒叙插叙用的毫无章法,像被剪辑师在绞肉机里绞过一样,颜色铺的就差把颜料挤你嘴里了,有源无源音乐的界限第一次显得如此愚蠢。凯文就这种德行还扯什么社会科学,你是能把撒旦感化成天使还是想说撒旦身上有人性?

1小时前
  • 大宝魚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