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概述1.人物关系故事发生在1987年的美国,阿黛尔(由凯特·温丝莱特饰演,相信大家对她演绎的《泰坦尼克号》并不陌生)和亨利是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阿黛尔几次流产陷入悲伤,丈夫无法真正宽慰她,便离他而去。
一次偶然中,母子在购物途中遇见了满身是血的流浪汉弗兰克,阿黛尔和亨利将弗兰克带回了家,原来,弗兰克是一名逃犯,他因为发现深爱的儿子并非自己亲生而在愤怒之中失手杀死了女友曼迪。
2.具体内容在五天相处的过程中,弗兰克承担了家中的男性角色,显示出了自己的责任与担当。
打扫卫生、换灯、做桃子派、和亨利打球、教他换车轮胎,如同一家人般地看电视听音乐……随着时间的推移,弗兰克和阿黛尔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即使短短几天时间,可他们却如此温馨,好像相熟已久的恋人,一切的行为都顺理成章,相信阿黛尔已经陷入这种久别的温情之中了,两人决定带着亨利远走高飞。
然而,亨利此时却害怕这个人剥夺了母亲,心中既想依恋他,又有些躲避,以为是他们两个人去意大利,在听到母亲的回答后,他才松了一口气,转悲为喜。
可依然没有如尝所愿,在走的那一刻,还是暴露了,弗兰克被监禁了25年,期间阿黛尔对他念念不忘,一直写信,亨利做起了桃子派的生意。
在弗兰克出狱后,终于与阿黛尔团聚。
二.新颖之处其实这部电影就是温情的爱情片,但是我觉得并没有落入俗套,主要有三个原因。
1.儿童视角以孩子亨利的视角来展示整个故事,他只是少年,思想并未成熟,我们以他的视角观看影片,会觉得电影的故事是纯真美好的,同时也在慢慢看到亨利的心理变化与成长。
2.人物设定影片以越狱着弗兰克为男主角,人物的身份不简单,便具有了吸引力,受众会觉得有趣,具有观看的欲望。
3.情节离奇这样普通的爱情故事就在互不相识的两人之间展开,而且时间设定为5天,就在这五天发生的事情让他们了解彼此,相互喜欢相互温暖,足够认定彼此为一生的伴侣。
这样的情节不落俗套,与现实大相径庭,具有神话色彩。
也许正是因为现实太苦,所以人们才会羡慕他们的情感,羡慕这样的一份浪漫吧。
“所有人都在谈论这种疯狂汹涌的激情,就像歌里唱得一样,你母亲就是那样的人,她爱上的是爱情本身,她中途无法放下做任何事情,她是个很棒的女人,有趣,如此漂亮,一个好男人会陪在她身边,度过一切悲伤,但是我做不到,我只想要简单生活”——如果故事能以这样的维度展开,也许会是贾森-雷特曼又一部出色的代表作。
可惜不是。
电影在大部分时间走向了意图不明的方向。
贾森-雷特曼一直是一个非常好的嘲讽者。
他轻描淡写地把伦理道德的大问题化成了稀松平常的小故事,然后,在最后,用真相把你击溃。
这种蓄满情感水坝,最妙一秒让它决堤的方式,通过《在云上》和《青少年》展现得非常好,已经形成了加特曼自己的招牌。
《劳动节》也试图通过这样的结构方式讲故事,但110分钟看下来,总觉得哪里不顺畅。
究竟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结尾依旧是好的,情感升华温暖动人。
生命的际遇已经对人生孤独的消解足够让人热泪盈眶了,但这部电影的前100分钟还是跟后10分钟脱节了 。
加特曼的电影其实胜在简单和目标明确。
《在云上》,他注重以艳遇开始的叙事,以突如其来的梦想破灭走向原有的生活,片中的数个形象是经典的脸谱化形象(克鲁尼甚至演的是他戏里戏外都拿手的钻石王老五角色)。
《青少年》则走的是另外一个方向,他注重的是强角色塑造,猛砸力刻画了查理兹塞隆演得这个可悲自私的内心幼稚的“young adult”,不强调影片的情节的出人意料和过分戏剧化。
这次的《劳动节》里,贾特曼不一样了,他一方面试图讲述一段不一样的“被劫持”的故事,一方面试图塑造温丝莱特饰演的“爱情饥饿症”的母亲,然后,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来呈现这个故事,同时用闪回的方式交待布洛林的“伤疤”——这实在是太贪心了。
到头来,情节铺陈的波澜不惊,形象塑造了过分突兀,视角呈现得多此一举,闪回叙事更是闪了好几次后,才让观众明白它是在干什么。
如真的能将温丝莱特的饰演的这个“为爱而生的女人”刻画到透骨,我想,效果至少比电影呈现出来的更好一些。
这个角色本身呈现出的脆弱和渴望已足够将贾曼擅长的可悲与心碎完美粘合起来。
为爱消得人憔悴,片中凯特如此,拍片时的贾特曼亦被这个“爱”的故事搅晕了头脑。
最近想放松,说看点动作片,但年纪大了,发现自己有时对那些快节奏的动作片已经不那么感冒了,更想看一些舒缓的,所以就选择了《劳动日》。
电影的故事是一个单身妈妈阿黛尔,在和儿子逛超市时,被逃狱的男主角弗兰克胁迫,一起回了家,弗兰克决定在这个家里躲避警察,可在双方的接触当中,阿黛尔爱上了深沉、顾家的弗兰克,甚至想和他一起逃离美国,但最终弗兰克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制裁……
弗兰克和阿黛尔。
这样一个故事,这样的身份,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可能有人不知道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是什么,大致就是和绑架自己的罪犯接触时间长了,爱上了绑架犯,甚至协助其犯罪。
这其实是一种不难理解的心理,就好像爱情歌曲里经常会唱到的,不要在我脆弱的时候说爱我,人在脆弱的时候往往是最容易被情感趁虚而入的,这些跑进心理的情感,有些是真诚的,有些则是虚伪的,这也是为啥会有这么一句歌词。
弗兰克以儿子威胁阿黛尔,强行跟她回家躲避追捕。
被绑架的人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并且孤独无依,这时别人一点一滴的好,都可能瞬速占领被绑架者的内心,让他或者她产生依赖和好感,不论这个别人到底是不是加害者。
先说回电影,不过这里的女主角其实并不那么符合斯德哥尔摩综合征,主要是阿黛尔并不是因为被绑架而变得脆弱,更多的是因为自身经历,她在生第二胎的时候,流产了许多次,还和丈夫离婚,独自带着一个儿子亨利居住,她自身的痛苦经历导致她不敢和人接触。
经历了四次怀孕和流产,生出来一个死婴。
男主角弗兰克也是冤大头,被妻子带绿帽子,还养了别人的孩子,最终妻子准备再出去浪的时候,他推了妻子一把,妻子就这么死了……楼上的孩子也被浴缸里忘记关的水淹死了,弗兰克这个运气也算坏到家了,一判就是十八年。
其实弗兰克是个顾家的男人,回忆当中,抱着孩子的永远是他,在家里带孩子的也永远是他,他根本就是被前妻利用一溜够。
妻子当年迫不及待地扑上来只是为了给肚子里的孩子,找个替代的爸爸吧。
所以当阿黛尔遇见弗兰克时,比起弗兰克带来的危险,他身为男性的那一面和自身成熟的魅力更让阿黛尔着迷(黑帮大哥从不缺媳妇有一个原因就在这里)。
弗兰克会做工序非常复杂的派,弗兰克对家庭的照顾正是阿黛尔最想要的。
这个电影是讲爱情的,整体情节比较温情,没什么太多离奇得转折,或许也正适合我现在这个心态和年纪,经不起过度折腾了,电影结尾也算是个好结局,其实可以讲得不多。
那我就结合绑架外加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来说说,现实当中真正的爱情。
现实里,除非两个人都很温和,都对这个世界坦然处之,并且有大量时间相互在一起,否则我们如今社会里的爱情还是更像一出绑架游戏,一出情感上的博弈。
东野圭吾有一本书就叫绑架游戏。
刚才说起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的最后,说了一点,就是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加害者,被绑架者的心理都容易因为一点一滴的好而产生依赖和好感。
而我以前还写过这样一句话,当你选择真心爱一个人的时候,那这个人就成了这个世界上最轻易,也最能伤害你的那个人。
和别人同样的一句批评,别人对你是五点伤害,在她或者他那里可能就是一百点,这就是爱情带来的魔力,但反过来鼓励也同样会有加成效果。
可尤其是相爱之初,关系不够稳定时,轻微的负面情绪,都会搅动当局者的内心,产生莫大的痛苦,殊不知这就和绑架是类似的,你的心,已经被你爱的人“绑”走了。
在爱情里,你最大的负面情绪肯定来自对方,而越是消沉,你就越是脆弱,便会像绑架案当中的被害者一样,会不自觉地放大对方的优点和好(比如恋爱当中,对方对你10分好,才能确定是喜欢你的,但这时你会觉得对你1分好就是10分钟好,这样的心理状态非常容易上当受骗),甚至直接在心中美化对方。
因为在爱情的世界里,只要你不花心,其实等于,整个世界里就只有绑架者和被害者。
不要过度美化对方,是爱情当中不会输得很惨的要领。
人脆弱的时候需要依靠,人痛苦的时候需要安慰,可如果整个世界只有两个人,那你除了依靠对方之外,还有别的路可以选吗?
所以爱情当中的盲目大多时候也在这类自愿的绑架案里萌生,男看不清女,女看不清男,为什么看起来那些花心的人总能取胜,那就是因为他们并没有被绑架,他们的世界里,他们的心中不止你一个人,他们并没有全心去爱一个人。
今天说了点腹黑,也不是鼓励大家花心,只是提供一种心理脉络,帮助自控与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new-comments"))
女主角是非常孤独而又非常害怕孤独的人,以至于她在五天之内对一个逃犯生出了爱情,而片中铺垫的原因都是因为一些细节,比如他们可以一起做饭、一起修车、一起盘点院子里的柴火,这份炙热的感情来得不明所以,并不太符合常理。
其中女主角和小朋友演技很棒,惊慌、失措、对孩子,对这个男人的爱都表现的淋漓尽致。
本片主演阵容极其强大,有凯特温斯莱特,还有《老无所依》中有精彩表演的实力派老男星乔什布洛林。
他们两人在戏中的演出真的是平淡如水,但是水的波纹会逐渐变大,慢慢的衍变成了旋窝,把每一个看电影的观众都卷进去,让人们不能自拔。
本人刚开始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没有看任何相关的电影评论,只是单纯的冲着两位演员去的,本以为只是一部很简单明了的文艺片,但随着剧情的发展,电影逐步看下去才发现它的魅力远远不只如此。
影片讲述了一位越狱的逃犯和一位单身母亲之间发生的爱情故事。
单身母亲有一个儿子,她拥有着儿子的抚养权,儿子每周会和亲生父亲的一大家子人一起吃一顿饭,即使每次孩子都不愿意去。
有一天她们一起去超市购物,那时候单身母亲还有着不敢出门的病(也许是习惯),因为她曾经历过过无数次的流产并且自己再也无法生育了。
她也许是害怕看见别人怀孕时候的大肚子或者幸福依偎着老公时的样子,但也就是因为这次出行,她的人生改变了。
逃犯“劫持”了她们母子,说想要去她们家里度过一晚,第二天就逃走。
说是劫持其实也就是去做客,他一丝一毫也没有伤害她们,并帮她们修了汽车,浴室,等各种男人在家里应该操持的事情他都会做。
单身女人对于爱情、身体的渴望也显而易见,单身母亲和逃犯之间擦出了火花,她们一起跳舞,一起教智障邻居家的孩子打球,她们相爱了。
说好的一天变成了3天,又变得更久。
恰逢那几日是劳动节,邻居送来的桃子要坏了,逃犯就教她们怎么做馅饼。
手和手之间的碰触,眼神之间的交流是见证一切的开始。
母亲计划着和他逃走,儿子也渐渐的感受到了自己的不受重视,乡邻之间的怀疑,最终让逃犯落网了,但这不是结局。
真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份甜蜜的微笑、哪怕是手指间轻轻的触碰都是良药。
爱情是伟大的,不分阶级,公主可以爱上奴隶,王子可以爱上丑小鸭,而世俗却非要谈什么条件——无耻的条件。
女的要好看,男的要有钱。
女的要温柔,男的要高大。
女的要知性,男的要成熟。
我想问问,你要的你爱情吗?
你要的是虚荣吧。
男女之间可以因为这些外在的条件而互相吸引,这个我同意,但一味的奔着这个方向去寻找的人,你们注定会失去的更多。
在我看来爱了就是爱了。
无论你的对方是什么样子、什么条件的,在你眼里他(她)就是最好的人,让你一眼望穿一生的人。
结局是美好的。
逃犯在再次入狱后没有再联系她们母子,而是在快要出狱的时候问了孩子你母亲还单身吗?
我还记着她。
母亲也一直在等着他,就像自己的亲生父亲形容他前妻:“她是世上最好的人,可以勇敢的去爱,不顾一切,但是孩子,我只是想普普通通的过日子而已。
”母亲真的为了爱等了15年,逃犯曾经因为失手而犯下过错,不应该被惩罚一辈子。
但想想在我们伟大的国度,这样真的不会被关一辈子吗?还是连关的机会都没有就死掉了呢?
但真正愿意等待的人一定是大有人在的,我坚信,无论在哪里伟大爱情都会生根发芽,开出花朵,结出果实。
孩子因为他学会了打球,换轮胎,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母亲因为他有了期盼,拥有等待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
三天的节日是短暂的,就像之前说的短暂的时间里也是可以发生非常奇妙的事情,就比如人类的感情和对未来美好的向往。
海明威曾这样评价马克吐温这位旷世奇才:“整个现代美国文学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著作《哈克贝里芬历险记》,这是我们最优秀的一部书,此后还没有哪本书能和它匹敌。
” 我很庆幸,自己曾在少年仔的时候拜读过《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两部作品。
这两部作品一起,开创了一个重要的故事流派:在一场刺激异常而又有惊无险的冒险中,少年仔就这样踏上了登大人的阶梯。
毫不夸张的说,整个美国的青少年文学和青少年电影,也都来源于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哈克贝里芬历险记》比《汤姆·索亚历险记》更近一步,不再是两个少年对世界的试探,而是一个少年和一个成年人之间,在整个冒险中互相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并最终实现少年的蜕变。
如果不信的话,斯皮尔伯格的《七宝奇谋》《ET》,乃至后来的《人工智能》,都是脱胎于这一故事原型。
而近年来的此类影片,更有新科影帝马修麦康纳的《密西西比河上的玛德》、妮可基德曼的《斯托克》、囧瑟夫的《海瑟》。
至于《超级8》《月升王国》《壁花少年》,或许靠近《汤姆索亚》的精神内核吧。
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不同电影的演绎也有所不同,现时代不再讲求斯皮尔伯格式的纯粹冒险,而是更加挖掘少年内心的变化,尤其喜欢玩弄黑暗元素。
但其故事类型的起源一定是毫无异议的。
此类故事中,主人公(富有冒险精神的男性)的身边必定缺乏父亲形象。
正因为有这一重设定在,才使得外来成年人的突入和情感上的存续有了基础。
心理学表示,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其性格往往会向同性父母的一方趋近。
当父亲形象羸弱甚至消失时,一方面会使男孩在心理上处于防御地位,其表现也常显示为懦弱和内向,比如主人公在爱好上毫无体育元素的选择;而另一方面,则会让男孩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主动承担起父亲乃至于丈夫的角色,即使不是行为上的表现,也会是心理上的表现。
而这就是本片开头一段的由来了:由于父母离异,抚养权归母亲,在这种环境和背景设定下,就会出现片中略显尴尬的情节了。
由此,本片便很自然地引出了对恋母的讨论。
主人公承担了父亲的部分角色,并且在对母亲有着格外的依赖和心理顺从,相比较而言,则对父亲则以冷淡态度表现出了相反的距离感。
在外来人物弗兰克出现后,首先以后天获得的母性心理将其纳入家庭,并不将其视为敌对角色。
而这个缺乏雄性形象的家庭恰恰缺少这样一个完美陌生人的介入,虽然两者关系是模糊的绑架关系,可实际上,母亲和男孩是主动迎合外来者的,因此对这种关系的评价,不太适合再套用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来解释了。
可在弗兰克和母亲之间发展出暧昧关系之后,主人公明显陷入了两难境地,一方面对自己的家庭地位造成了威胁,尤其是影响了母子之间的(不正常)亲子关系;另一方面,弗兰克的强势介入无缝地弥补了这个家庭中所缺少的全部父亲和丈夫角色,上能修房顶下能通水渠,外能陪练棒球内能做水果派。
外来者弗兰克不仅全面优于主人公自身,并且不满足于承担家庭角色,更要转变和夺取这个家庭,是内稳环境下的强势竞争者。
由此少年便在一副无喜悲的脸上,时常表现出更加的拧巴。
这种内耗累计到一定程度,就一定要有一个宣泄口。
于是这就是小女朋友的出场mark。
此类故事中,小女朋友一定会在心理上比男孩高出一个段位,一方面这是现实,一方面这是故事发展需要。
因为成年人的心理和表达在少年眼中是另外的世界,只有同龄人之间才能实现切实有效的(心理)交流,而心理年龄更长、发展程度更高的小女朋友(十有八九是叛逆少女,更加凸显其“早熟”程度),即能满足男孩成长的心理需求,也能满足男孩成长中的生理需求。
而后者简言之,就是一个“性”字。
本片前半部分有一个情节,母亲和男孩讨论爱情和情爱。
在通常情况下,青少年的性教育都是同性父母所承担的,而在同性父母缺失的情况下,这种讨论和教育不免带有俄狄浦斯的色彩。
母亲在这段情节中,更是直白地表述出,爱情也是由渴望(欲望)引起的。
因此,片中在男孩听到母亲和外来者同床后,也在自己的春梦(湿梦wet dream)中完成了与小女朋友在水中的首次亲密接触。
而最后男孩也是在来自女孩的初吻之后,才真正放下了对外来者竞争关系的心结,由此标记着男孩蜕变为男人这一过程的结束。
而桃子派作为一个单纯的性意象(《美国派》不是简单地取派作为名字滴,做派的这一过程和《人鬼情未了》里做陶艺的功能如出一辙),伴随着母亲的颤抖,在慢慢的烘焙过程中也逐渐饱满,才产生了成人在情感上的联系和依恋。
而回到影片本身来说,叙事视角的选取是很有意思的。
主要人物有3个,男孩母亲外来者,究竟是坚持男孩单视角才更有连续性呢,还是多视角交叉更完整呢,相信是有着不同的看法的。
片中外来者的故事全部由闪回完成,并且前后无任何画面和声音的提示,意图创造出一种时空交叉的感觉,但对故事情节却有着不可忽视的破坏。
直到影片中段,我还认为这部片子不是一个简单的“哈克贝利芬”故事,而是有着更进一步的展开,比如外来者与母亲年轻时候相识相恋,甚至外来者就是男孩的真正父亲。
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都是被突如其来的闪回所误导的。
或者说,仅仅3天从炮友变成真恋人的故事,对我来说可信度甚至要比悬念和狗血丛生的两代恩怨还要低。
在表演上,肥温不温不火,布洛林依旧木头脸,也算对得住人物设定。
而后者的木头程度,在部分镜头中简直令人发指。
但本片镜头颇具美感,虽然有明确的87年背景,但在小镇和林间的美景下,这一时间的历史感被模糊处理了,从而更关注于人物和事件本身。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导演是颇有才能的贾森雷特曼(本人记起来倒是经常和“中产阶级代表”喜剧咖杰森贝特曼弄混,名字都是Jason……而且此君也参与了贾森雷特曼的《在云端》……),本片还是吸引了不少大小明星的加盟。
除去主演凯特温丝莱特和乔什布洛林,以及成年主人公托比马奎尔(近年来各处酱油),还有不少影视圈熟脸。
饰演前夫的寇森前特工(现菊长)客串前夫一角,不露痕迹的无演技加上这一段不知是否有意neta寇森女友大提琴梗,简直是无痕穿越。
老版蜘蛛侠的报社老板(绕口令一样……)饰演好心邻居。
可惜没有和老版蜘蛛侠对戏,也没有吼一嗓子。
又是一位喜剧熟脸,《老爸老妈浪漫史》里饰演robin Scherbatsky(Sparkle)的加拿大前男友,也在接力该剧的短命番《损友的美好时代》有过露脸。
这一位不知道是谁(Tom Lipinski),但是从脸部轮廓和五官到表情都十足像极了乔什布洛林的年轻版(当然演的就是年轻版)。
在二季而衰的《杀手信徒》里有过表现。
本片中他的表演虽然没大捕捉到角色的越战归来的状态,但是1、这不是反战片(至少不是表现结果不是),2、他对布洛林的模仿程度要高于布洛林在《黑衣人3》里对汤米李琼斯爷爷的模仿程度。
当然这也是因为布洛林本身就是靠一张毫无表情的苦大仇深脸走遍天下,模仿难度要低许多。
末了再说一句乔什布洛林。
自从《老无所依》焕发生机之后(说实话这片子我只记得汤米李琼斯爷爷和气筒杀手哈维尔巴登),布洛林同志便走上了一条奇怪的、不断重复的路线。
一方面是观众实在是喜欢看他这张脸演这种角,一方面是他本人页实在是适合用这张脸演这种角。
但是演多了会腻,看多了更容易腻。
尤其是现在继毁了我心水的《老男孩》以后,又去接盘了克里夫欧文在《罪恶之城》里的面瘫角。
罢了,也算是印了那句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http://i.mtime.com/cydenylau/blog/7781155/
电影主要讲述了相依为命的一对母子在超市遇到了越狱的男主角,三个人在一起度过了漫长的三天。
这三天,不管对男主还是女主,还是女主的孩子,都是生命中的一次救赎。
阿黛尔是一名单亲母亲,在小镇上与儿子亨利相依为命。
由于之前怀孕一直流产的缘故,阿黛尔渐渐的开始不愿意出门,只是偶尔的与儿子去超市买东西。
随着在家里呆着的事件越来越长,阿黛尔的心也封闭起来。
儿子亨利虽然是有时候会到父亲那里,但是父亲的长时间缺失也使得他渴望得到父爱。
弗兰克是一名逃犯,在越狱后躲到了超市中。
弗兰克也有着不堪的历史。
他发现自己深爱的儿子并非自己的亲生儿子,与女友发生了争执并失手杀死了女友,而儿子也意外死亡了。
于是弗兰克被逮捕了。
随后在一次就医中越狱了。
两个人都有着不愿提及的过去,就在这时,两个人相遇了。
短短三天的时间,让两个人对彼此有所了解,同时也了解了彼此的过去。
在这短短的几天时间里,阿黛尔找到了自己的爱情,亨利得到了自己久违的父爱,弗兰克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猛然一看,三人像一个和谐温暖的三口之家。
只是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是波涛汹涌的不安。
阿黛尔与弗兰克花了三天的时间相处、相知、相爱,但是却花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去等待。
还好,结局是美好的,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
两人实际上都是被囚禁了,阿黛尔被囚禁于家里,弗兰克被囚禁于监狱,两个人在相处的三天里,相互得到了救赎。
最终的结局,两人在等了二十五年之后又在一起了。
美滋滋地做UA的飞机飞加州,第一次到西部。
设计好好的读书计划和工作计划当遇到几十部摊在眼前可以随便看的电影时,是一定瞬间“崩溃”的,最妙的莫过于在其中看到一部念叨已久的电影。
Labor Day, 一个俗套得不行的故事。
一对母子被手无寸铁有伤在身的逃犯“绑架”,在共度了一个labor day weekend之后,温丝莱特饰演的母亲与之迅速落入情网,甚至打算上演一出现代版的邦妮和克莱德,逃之夭夭。
评论多谈及二人那一段“手执手做桃子派”如何动人心弦,于我,却远远不如二人在车里的那一番剖心对谈。
“克莱德”扭了车钥匙熄火,坐进副驾驶,转向“邦妮”:我们将要面对太多路障、边境检查⋯⋯如果你还没有做好这个准备,如果这并非你想要的,没有关系,我完全理解,只管告诉我。
“邦妮”听到这里,从自己的惊慌中幡然,望向“克莱德”:“不,这就是我想要的,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要一样东西过。
” 剥掉一层怀疑,两颗心靠的更近,近的连“从来没有XXX”这样的句式都不会引起任何忧虑。
“邦妮”终于揭开自己身体的秘密,由于遭受多次流产以及一次死婴事故,她深陷抑郁不可自拔,并导致丈夫的离去。
“So I can’t give you a family,” “邦妮”对着“克莱德”,泪流满面。
“You already have,”“克莱德”说。
是不是因为有了这样一番对白,一个周末的相依于是能产生持续半生的情愫?
是不是因为这样一种对most wanted thing的领悟,才使得数十年后的两个银鬓人的团聚让时光显得黯然失色。
有了这样的故事,也仿佛更容易读懂自己的感情。
把六年的时光经常挂在嘴边,时间一长,就忘了念叨的究竟是这六年,还是这念叨的姿态本身。
昨天却忽然被一个不熟的朋友一句话点醒,时间在感情里的角色究竟是什么?
如果身份和人生阶段没有太多的变换,年数,似乎什么都意味不了,该遇到的,总会遇到。
你想要的,我懂。
你的不想,我也尊重。
很多感情,可能就在这两件事上夭折了吧。
2014.7.28
凯特温斯莱特,英国著名女演员,奥斯卡最佳女主角获得者,因一部《泰坦尼克号》对她有种滤镜,不是年轻时的美貌或岁月痕迹对她有所改变,英国演员本身就是最具魅力,她的每部电影可以带你体验不同的人生,而每个人物都牵动着你的情绪,她对角色的塑造毋庸置疑,也是我非常喜欢看她电影的原因。
(感觉像写散文,我这个看电影从不写评论的,来了豆瓣居然练笔了,虽然水平不咋地,自嘲)我没想到这部电影戳到我很多泪点。
开场在一段很轻快的音乐中展开,我看的翻译为《劳动日》,第一感觉,和牢狱有关,随着影片渐进,知道了一对母女在超市购物中遇到了一个逃犯,儿子敏感、母亲忧郁,被劫持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本来奔着女主去的,结果被男主吸粉,不得不提,男主很有魅力,是个懂生活、有情调又很务实的技术型人物,因为受伤一开始只为找个避风港躲避追捕,但对待母女二人却平缓自重,是个有故事有个性的男人。
劫持第一天就做了番茄牛腩,亲自为阿黛尔吃饭,(因彼此的不信任用绳索捆绑女主)而儿子弱小无反抗之力,从这看坏人也有温柔的时候,也是男女主宿命的开始,第二日,男主因错过火车又留了下来,也因此开始和阿黛尔一同生活,邻居送来了桃子,他教母女俩做起酥派,有句话体现男主很有深义:“桃子虽好但熟透了,又太多会烂掉”,女主回应:“那么多肯定要扔掉大半”,对此两人的价值观相同,生活中很多东西需要做减法。
之后男主又帮助女主把家里坏的需要处理的东西都修补好,在理论上他不需要做什么,而他和儿子的对话也在激励着亨利的成长,本质看三个人的相处更像一家人,之后几日,在共同生活中男女主产生了感情,我觉得这种情感没有任何不适,女主因婚姻失败,对人生心灰意冷,始终包裹着自己生活,儿子亨利心灵脆弱敏感在成长路上易受挫折,母子俩一直相依为命,但生活中突然出现了男主弗兰克这种人物,无形中对每个人都产生了影响,女主阿黛尔找到了温暖与真爱,儿子亨利像成长中有了支持和陪伴,让三个人的生活更和谐。
最终母亲投向了爱情,希望与男主偷渡去加拿大生活,告知儿子后,决定三人一起离开,此时的亨利受到了暗恋女孩的影响,试图让母亲离开弗兰克,他在收拾行李的过程中偷偷寄信给父亲,并将所有事情原委告发,最终警察的到来结束了这场疯狂的逃亡。
事后,阿黛尔想讲出事情的经过,希望能帮助男主,但律师告诉了她最残忍的后果,她妥协了,并且疯狂的给狱中的弗兰克写信,却杳无音信,同时信件被退回。
她把亨利的抚养权转交给前任丈夫,自己每天又过起独居的生活。
随着时间的流逝,亨利长大成年,越来越理解了母亲的心酸,知道当初自己的决定,让三人很痛苦,他也开始了自己的人生,在弗兰克的影响下,找到了生活的真谛。
光阴似箭,弗兰克刑满释放,他写信给亨利,在杂志上看到了亨利的生活状态,述说了自己的心愿,希望见到阿黛尔,亨利同意了他的祈求,告诉弗兰克母亲还单身,依然住在老房子,结局就是弗兰克和阿黛尔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来的晚了点,但最终我走向了你。
整部影片给我的感觉是似电影非电影,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可能不存在,但真实生活更像电影。
就像结尾时亨利说的:“她母亲是那种不需要走出的人”,有些人,一生都在追求某些物质,有些人喜欢平淡;是追求积极上进,还是无欲无求,都是你选择的权利。
对于和我们观念不同,生活状态不同的人,是否可以释怀的去看待,毕竟每个人的生命状态和生活时区不同,更多的应是包容而不是指责和不认同。
而阿黛尔和弗兰克的爱情更让我明白,人生需要很强大的信念,才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凯特温丝莱特宝刀未老,风韵犹存,甚至到了作为一个女人和演员最好的时候,她的美无可取代,她出演的电影也不愿错过。
和《革命之路》的背景类似,这次也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美国小镇,单身母亲被越狱杀人逃犯威胁入家躲藏直至爱上这个男人甚至不惜等待他二十五年最后平静幸福地走在一起。
短短一个labor day的周末,就彻底改变了一个女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即将步入青春期的男孩的命运,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自己最终实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family。
不过不得不说,这部影片前半部分一直给人很紧张的感觉,伴随着凯特紧张兮兮的神情和有点神经质的特性,伴随着男孩渴望保护妈妈、关心妈妈的紧张感和天生敏感聪明的特质,让人总是误以为罪犯会随时发动攻势然后紧接着影片变成紧张的动作片和悬疑打斗之类,没有想到啊居然男主是个好男人!
这是我看完后仍然目瞪口呆不敢相信的结果!
这——居然是部讲纯爱的排成文艺气质的影片。
结尾十分钟彻底煽情渲染纯爱,但是因为之前的紧张和误解,让人一下子缓不过神来,不能很好地代入进而彻底被爱征服和感动,所以虽然结局是喜剧的,但是还是留下一点遗憾。
气氛剧情都超级诡异的电影。。。我居然也是撑着看完了
真爱是狗屎。
?
这完全不像是贾森·雷特曼风格的电影,阴郁而压抑,看起忒没劲儿,失去贾森前几部作品的活跃感,那种孤独和绝望催生出来的性欲望和斯德哥尔摩症候群,看上去让人极度不安,贾森还无法完全驾驭这种悲情风格,他作为我最喜欢的导演,这部电影的确让我失望了。演员的表演也没有强大到足以撑起这部电影。
Bug多到不忍直視啊!不是小說改的嗎?以為是愛情片,哪知走向如此詭異,完全不能理解啊!母子倆是都斯德哥爾摩癥候群還是真的寂寞成狗啊?!Kate演技一如既往,片子拍的也還行,但故事本身神展開太接受無能~準3星豆瓣7.7呵呵
好像一个老登在给我讲从知音上听过的故事
在齐泽克同志指导下,这部电影果然很有意思。四星改五星,这片儿太有意思了。两个成年人的剧情倒没什么新鲜的,关键是这个小孩儿,貌似重新经历了俄狄浦斯情结。
原本以为是一个简单的斯德哥尔摩效应类的电影。节奏整体上比较舒缓,紧张的气氛时铺的音乐就很好。这是一个讲述渴望的故事,一个男孩对家庭一个女人对爱情或是一个男人对摆脱亏欠的渴望。就像男主临别的话,我愿用我的20年换与你三天的时光。25年的等待只因五天的为了爱而爱。小温情。。。。
平淡的剧情,没有激情戏,却把欲望表现的那么饱满。
演员演技加分不少,故事一般吧,但取景很唯美。
不知道是故事过于猎奇还是政治不正确,票房当年是扑街了。不过凯特温斯莱特演技爆表,一个小腿可能比宅男大腿还粗的盎格鲁人演出林黛玉般的脆弱,不得不点赞!
这略狗血的怪诞和凌乱是怎么回事儿…还要寇森来点题,导演工夫没到…
男人们看到会做饭的重要性没!
前半部分很诡异,情欲的暗示镜头也别扭再怎么会调情会做菜会修理会带孩子,也是一个听到敲门就立刻劫持女主的劫匪啊值得夸的是凯特的演技,有故事感,演什么像什么
可惜了这么一个好题材,叙述角度没有选好,闪回片段莫名其妙,比较失败。
原以为这男人是来占便宜。直到最后3分钟的那封信。kate演的太一般点。还是儿子养的好。brolin倒是像极了越狱的杀气重。
凱特溫絲蕾把脆弱的單親母親演得絲絲入扣,把慾望、熱情如火的內心世界詮釋得很好。喬許布洛林充滿著西部牛仔和硬漢的風格形象,很適合這個鐵漢柔情的角色。飾演小男孩亨利的蓋特林葛瑞芬,我覺得他的演技很出色,把一個彷徨害羞的男孩角色扮演的很細緻。如果不是這些演員的話,我想評價可能會不同!
男女小主角都变态到恶心。
肥温演得真好,虽然电影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一个罪犯和离异母亲的爱情故事由成年后的儿子讲出,还可以
剧情可以说是三观尽毁。妻子不忠,男主就杀了妻子,还害死了妻子生的孩子。男主越狱,绑架偶遇的女子和女子的儿子,要跟女子山盟海誓,情意绵绵。女主的儿子就算遇到了警察也不报警抓男主。导演你想表达什么?无法理解。凯特莱温斯特主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