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一归正会》得了几个奖项,才让我注意到保罗·施拉德的这部新作。
这是一部奇怪的片子,有神秘主义,有现实主义,主题非常晦涩、复杂,但看起来又特别简单、干净。
全片采用1.33:1的画幅,就是老式电视机显示器的“全屏”画幅,给人一种抱残守缺的陈旧感,也暗示了男主角伊桑霍克借助教堂固步自封的内心。
电影的节奏迟缓克制,通过对话推动情节,情感是故意疏离的,但同时剧情又是曲折突变的,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有着强烈的矛盾波动。
而这一切都和宗教信仰有关。
男主角对基督教的怀疑、动摇、放弃是这部电影的主题。
面对至亲的死亡,恶疾的折磨,宗教与政商挂钩变得唯利是图,以及信徒的稀疏、将教堂当做旅游景点等现实问题,单靠信仰已经救不了男主角的灵魂了,因为圣经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
这种挫败感让他怀疑人生,怀疑社会,怀疑上帝。
期间他遇到了一对疯狂的环保组织夫妇,丈夫做人肉炸弹前被其妻子发现,妻子寻求男主角的帮助,但结果适得其反。
丈夫的自杀,把反社会的种子种在了男主角心中。
这个妻子由阿曼达·塞弗里德扮演,她那双超大的眼睛有一种带着迷惑的神秘感。
其实她比她丈夫更像是撒旦的化身,她看似无辜软弱,实际上却潜移默化带着男主角走上了绝路。
影片的结尾非常极端,男主角突然发狂,通过自残完成了生命的最后献祭。
他在弥留之际产生了幻觉,在最神圣的时刻和撒旦的化身拥吻在了一起,用自己的死亡对这个所谓的“第一归正会”进行了最终的亵渎。
决绝、暴力、黑暗,施拉德的男主角始终如一地走向毁灭。
这部电影刚看完觉得so so,过几天一回味才后劲十足。
施拉德老当益壮,编导合一,希望他再拍出几部佳作,再次问鼎奥斯卡、三大电影节。
坦诚自己常常绝望是不好的,何况还是写出来让其他人读到。
这毕竟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是满满的负能量。
生活已是不易,若还过多地沉溺于悲伤抑郁的心情中,难免会严重影响自己生活的质量,这绝不是好的倾向。
像尼采说的那样:“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正在凝视着你”。
所以心灵鸡汤都是温暖正面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更受人欢迎。
过多暴露自己的软弱、消极有什么好?
只能让人瞧不起吧?
因此多数人会选择隐藏、压抑自己这脆弱的一面。
生活中凭着自己强大意志走出困境的人很多,我应该向他们学习。
无论怎样都微笑着面对生活,我对拥有这样信念的人也从来都只有佩服和羡慕,真希望这世上所有人都能像他们一样这样坚强、乐观、自信……可是有的时候情绪很难自控。
不光是自己性格弱点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糟心事让自己对生活绝望,有时候外界环境也让自己感到绝望。
先不说由于人类肆意行动,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对我们的影响,我就从我周边亲眼所见的一些情景讲起。
最最让我难以接受的是到处可见的伪劣工程,刚刚铺就的砖石路面,自行车过去,一路都是咚咚咚的砖块翘起又落下的声音,每逢下雨不小心踩到一块松动的砖准溅你一脚水。
又或者才修的河边绿化带,没过一两年,河边栏杆就已倾斜,砖石碎一地。
春天到来,园林工人又忙忙碌碌地栽种了一批树木绿植,结果由于栽种不到位,没过多长时间,就出现了大面积死亡。
所有这些都是我亲眼所见,每每看见就痛心无比。
所有以上工作都是前前后后花了不少代价完成的。
政府出了不少钱,劳动人民也出了不少力。
但由于缺少监管,工程质量却让人难以启齿。
不过这类问题不像地震中房屋倒塌那样严重,事后大概也没什么追责。
反正钱花出去了,工作也算完成了,至于效果如何,能保持多久的良好状态似乎根本无人关心。
最可恶的是,这些工程在政府部门的附近就会完成得相当好,至于其他地方,质量如何好像无人问津。
还有动不动就一再翻修的马路。
今天铺好,明天又开挖。
今天铺管网,明天修下水?
毫无休止地破坏几乎每天都在进行。
城市交通本来就不好,再加上动不动修路、封路使交通雪上加霜。
虽说城市建设中难免会有许多工地,但显然很多工作的进行都是无序的,也是毫无长远考虑的那种。
有时坐出租车我向司机吐槽修路的事,司机们常说,这是因为有人需要花钱,工程一开工,各个环节的各个部门好多人都能从中获益。
而且修路是算政绩的,全是利益呀。
以上不管是伪劣工程还是一再翻修的马路,其实都属于毫无效率的工作。
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但没有达到预期的长久效果。
浪费无处不在,破坏无处不在。
有的时候我在想,其实我们人类真的不缺资源,也不缺钱。
只是因为人类太过于贪图眼前利益,以至于弃长远福祉于不顾,从而造成了不可弥补,也不可逆转的损失。
人类一步步地把自己逼入绝境。
急功近利中,大家都只为自己考虑,然而人人为己的社会最终只能成为人人互害的社会。
所以我理解《第一归正会》这部电影里那个叫迈克尔的男人,他自杀是因为他对未来生活完全丧失了信心,只剩下恐惧和绝望。
他觉得人类马上就要走向毁灭,他自己难以在这样的社会继续生存下去,他也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所以他决然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当然,他的想法还是过于极端,也过于悲观暗黑,但我还是觉得很有共鸣。
真的好难受啊好难受,音乐太惊悚,基调太灰暗。
导演是一个长于用影像渲染情绪的人。
也许有很牛的地方,但个人喜欢不起来,满满负能量……为什么要这样子生活呢?
阳光一点简单点不好吗?
上帝不是说,这世间常存的有三样:信,望,爱。
而最大的是爱。
比较认同里面那个虽然有点世故的黑人说的:你总在花园里,这样不好,满身血汗……你看,上帝也不总在花园里啊,他也在山顶,也在市场,也在神殿……这句话意味深长。
我们始终是世间普通的一个生物,纵然有万般理想,也应当站在土地上,活在真实的生活中。
那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不管是美好还是灰暗,都不应当被当真!
否则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跟上帝过不去。
里面还有个人物说得好:你知道上帝的计划是什么?
他告诉你了?
很讽刺对不对……很多自以为奉了神意的人,只不过是被内心的妄念迷障了双眼罢了这个牧师,自己都拯救不了,还妄图拯救别人拯救世界。
自己都没有真正理解上帝,却没有向别人布道。
他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懦弱的狭隘的可怜男人。
不管什么职业 角色,我们不能一直在奉献 在消耗自己,我们也需要吸取滋养,时而俯瞰大地,站在宏观的高处看整个世界 人类时空,时而与民同乐,时而心怀梦想 亲近神明……你看,上帝都知道劳逸结合呢什么钻入牛角尖,非得如何如何如何,都是执着。
过于执着的,都不是神的本意。
神要让世上的所有按它本来的规律进行,既然生 就自然活着 等待自然消亡 或下一个轮回。
啊……以后不想再看这类作品花好大劲才缓过来再见,不 再也不见。
摄影和台词很棒“The desire to pray itself is a type of prayer. How often we ask for genuine experience when all we really want is emotion (or a motion).”电影对传统议题的切入角度可谓是相当尖锐,环境、宗教、cult等主题交织在一起,对disenchantment和后现代主义信仰的poignant讨论,甚至是一种苍白、fragile、但是无比坚定的非传统的爱。
而且怀孕的女主角名字叫Mary,preceding the birth of a baby boy 是极端者的自杀。
男主的somatic symptoms(呕吐、腹泻等)其实可以被解读成一种manifestation of spiritual purging,同时伴随着喝酒、血液,他的意识中聚集了许多符号,尤其是最后三分半。
对于环境变化的讨论顾虑有点多,或许毕竟open to interpretation可能点到即可。
What does nausea accomplish?结尾的无fade out直接黑屏的剪辑是我没见过的,momentary confusion之后觉得wow cool。
首先普及一下什么是归正会。
归正会是基督教最古老的支派之一,是17世纪荷兰人到美国东海岸殖民的时候开创的,所以又叫荷兰归正会。
这个教会信奉古老的、原始的基督教教条,非常传统和节制,从这部片子也能看出,他们的生活很低调、很朴素,教堂的管风琴坏了长时间没人来修,以至于人们都忘了它坏了。
这个教会发展到今天,主要活动范围还是局限在美国和加拿大的小部分地区,差不多也就是原荷兰殖民的地区,可见300年来没怎么对外扩展。
目前教众30万人,我们这一个镇拉出来都比它人多,势力也比它大,我们这是金钱教。
归正会的教众也主要分布在上述地区,总部在纽约,是受美国和世界基督教联合会认可的一个官方组织。
关于归正会差不多就是这么个情况。
我们的老帅哥伊桑霍克在一个荒郊野外的归正会教堂担任牧师。
霍克这个牧师当得就很有归正会的味道。
他衣着朴素,用笔记录,不说多余的话,即使是面对需要他开导的教徒,他话也不多,主要是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和人掏心窝子,但言辞很克制,因为他的经历很痛苦,是一根根荆条,每一次谈心都是把荆条往身上披,谈得越多,刺扎的越深。
如果你看完这个片子,会发现我这个比喻别有用心。
和霍克的脾性一样,影片的基调也是灰暗的、克制的,缓慢而细腻,但在中后段,导演开始放飞自我,一对年轻夫妇介入霍克如死水一般的生活后,改变了他对这个古老教会的看法,至少对几个长老的看法,有了真实和愤怒的改变。
一直以来霍克都是穿着深色的衣服坐在阴暗的角落里絮絮叨叨,面对长老的斥责不敢顶撞,到后面他绷不住了,打算让自己发出的光照亮这帮道貌岸然的乌鸦。
霍克面相阴郁,一看就是个感受敏锐、少言多思的人。
虽然对他没有太关注,仅就我看过的片子而言,我感觉他身上一直流躺着文艺和忧郁的气质,从《死亡诗社》就开始了,到《千钧一发》,到《前目的地》,缠绕在他身上的一直是宿命般的忧郁气息,挥之不去。
只有在理查德林特莱克的『爱情三部曲』和《少年时代》里,他才是开心的。
可能他喜欢在商业电影里展现自己忧郁的一面,而在文艺片里挥洒自己阳光的一面。
不知道真实生活中是怎样的人。
没什么新闻。
霍克一直很节制,首先是他的为人节制,他少年成才,年轻时那样一个英俊小生,完全可以在聚光灯下活成一个大明星,然而并没有,一直在文艺片领域活跃,被称为文艺男神,不过他本人应该不知道这个称呼。
就算《千钧一发》那样广受好评的商业片,也只是在影迷范围内口耳相传,因为其黑暗的设定不符合主流观影群体的价值观。
其次,他的角色也很节制,基本看不到那种私生活糜烂、不修边幅的角色,一直给人由内而外都很干净的感觉。
可能就因为一生的节制,48岁的伊桑霍克在《第一归正会》这个片子里依然散发着魅力和帅气,同时又不可避免的让人感到绝望。
看这样的片子,就像酒精滑过龇牙裂嘴的口腔溃疡,缓慢、疼痛、麻痹。
非常独特的体验。
这不是影评,只是个人观后感这片子的另一个翻译叫做《重组教堂》。
它提了环保、提了信仰,似乎要把环保问题与信仰问题关联起来。
也就是说现在环保的问题,首先是信仰的问题。
由于信仰改变、价值观改变,人们才渐渐不在乎环保问题。
如今我们也有部分环保意识,比如用可降解的塑料袋,少用一次性筷子等等,但这些“鸡毛蒜皮”的环保行为,并不是问题的核心。
因为对于人类来说,有些破坏环保的方式,造成的伤害更大更大,比如能源消耗等等。
这些问题为什么难以改变,是因为我们不想让自己的生活退步,我们用上了空调,如今都说“命是空调给的”。
等等这些东西直接反映了我们并不想让自己少享受一点,减轻资源消耗的程度。
因为没有享受到变成了痛苦,而信仰的减弱,已经不支持人们对抗痛苦了。
想一想苦行僧,究竟是什么在支撑他们面对痛苦?
我感到困惑的地方是最后牧师和寡妇产生了感情,或许是他们的内心通过一系列的痛苦,相互找到了慰藉,这段感情也阻止了牧师的自杀。
电影似乎得出一个结论:人类的自我毁灭是必然的,而对于个体来说,真正的相爱才是唯一的自我救赎之路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评分不高,只有6.4。
在IMDB上有7.2,毕竟我们没有什么基督教信仰吧,看不懂人家这种宗教里的讲究。
First reformed固然表面可以被认为是“第一次重组”,但实际上差之千里。
《第一归正会》的翻译倒还符合。
这个英文词组是男主角所在教堂的名字,它有250年的历史,也曾光荣地庇护过农奴,政府和男主角正在为它举办一次250周年庆典。
一定程度上,理解男主角的设定并不能脱离它。
本片可被看作是保罗-施拉德对自己风格的回归。
他为男主角托勒设置了身心双重困境。
托勒因为疏于对自己的呵护,他的身体敲响了警钟。
与此同时,面对教堂里日渐变少的信众和越来越多的游客,他的信仰也正在慢慢受到挑战,他发出质问,“Can God forgive us?
”作为好莱坞资深编剧,施拉德专长刻画男性形象,他笔下的男人皆有同一套严谨而孤绝的心理画像。
在最著名的《出租车司机》里,男主角特拉维斯在退伍后当起了夜班出租车司机,他在纽约目睹阴暗的一切,在他的内心慢慢累积,最终爆发了出来。
《愤怒的公牛》男主角则在一次次的失意和胜利中,看透拳击这个黑幕重重的名利场,最后决然离开。
他们身上带着古希腊英雄式的悲壮色彩。
托勒和出租车司机特拉维斯有着极其相似的性格,敏感、善良,有点偏执、嫉恶如仇。
他同样有服务军队的经历,儿子因为参军而意外死去,这在他的内心种下猜疑和悲观的种子。
阿曼达-赛弗里德饰演的女主角玛丽的丈夫,是个极端环保主义者,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给他造成严重的抑郁和厌世感,他认为世界就要末日了,甚至因此拒绝生育,这严重影响了玛丽和她腹中的孩子。
玛丽求助身为牧师的托勒为其开解。
这为那颗种子提供了发芽的必要条件。
因为深受加尔文教家庭背景的熏染,可以说施拉德并不善良。
他从不善待自己笔下的人物,严苛得像个威严的家长,他的男主角们则像一群身背十字架的苦修之人。
施拉德喜欢把情境设定在狭窄的空间之中,卫生间、书桌、拳击舞台……在方寸之间,在那种带着幽闭恐惧的压抑气氛里,展现人物波澜壮阔的情绪和心理。
托勒的几个关键的情节都是身处在这样的空间里,在狭隘的房间交谈,在书桌上书写,在卫生间忍受疼痛……男人和房间连在一起,带着笼中困兽的喻意。
施拉德并不擅长导演。
尽管如此,他的亲自执导带给本片鲜明的作者性,把他的严苛放大了多倍。
接近4:3的画幅,使空间显得更加压抑。
而很多场景布景单调,甚至看不到任何亮色。
环境光黑暗,巧妙利用轮廓光勾勒出人物沉重的情绪,使得很多表情变化富有层次。
宗教符号被恰当运用,突出宗教与现代文明的对立,捆绑的炸弹身影背后是被虚化的十字架,这些细节都很耐人寻味。
当然,得益于剧本突出而设置的话痨般的人物对白,加上微量的惊悚元素调和,给观众带来巨大的压迫感,而一切在欢愉的配乐中结束,这种压迫感又因为电影的突然中止而全部疏解。
影片对人类活动导致的污染图片、新闻的展现最让我印象深刻。
施拉德并未进行任何抽象化的再创造,而是选择直给式铺排,再辅以配乐渲染,非常富有冲击力。
作为知识分子,施拉德对人类未来颇为忧心。
这个剧本的诞生,得益于保罗-施拉德和导演保罗-帕夫利克夫斯基的一次吃饭,后者刚刚凭借《修女艾达》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
而拍一部刻画人类精神主题的电影,一直是他的愿望。
大概这也是片名由来的原因,片中也还有很多借鉴《修女艾达》的东西。
在撰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施拉德脑海中浮现出伊桑-霍克的影子,霍克的气质与男主角托勒几乎完美贴合。
他也因此成为本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呼声最高的演员之一。
该片堆叠着非常多的远景镜头,人或在画面的边缘,或被门框等挤占了视觉空间,暗示了人封闭的情绪。
但是造成人形成这种精神状态的,不是影片所基于的宗教元素,无论是牧师还是环保主义者都陷入了严重的精神内耗之中。
影片非常有意思地讲牧师和环保主义者进行同级对比,我们可以在故事中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相似性:他们对所从事的事业有着强烈的信仰和认真的态度;他们的认真太旁人看起来太过分(环保主义言论总是被诟病危言耸听;牧师实际上只是个景区教堂管理者,“那里没有信徒”);他们与世界的黑暗进行不懈的抗争(资本和教会勾结)。
这些共同点使得他们承受着强大的心理压力,一方面外界确有压迫,另一方面他们的内耗将这种压力不断发酵、厚涂和放大。
最终因为自己排解无法,对外发泄不行(环保极端事件的取消)环保主义者走向了自杀;牧师一方面对外追问没有结果,另一方面也拒绝了许多来自外界的帮助,将所有痛苦压抑在自己体内,诉诸内部,最终也即将走向极端行为之际,接受了女子的爱意,将这种压力化解了。
信仰本身也是痛苦的是,如果你的内部信仰无法与外部世界形成闭合和自洽,个人存在于世界上本身就形成了一种二元对立的反抗结构,容易陷入对内消耗或对外发泄上(现代社会大部分还是选择内耗,而非破坏外界社会)。
影片中两种主要配色(黑白)、两个主要场景(黑暗的家和明亮的教堂)也加剧了个人-世界之间对亏的冲击感。
黑暗的房间是男主的内心,特意不开灯,用蜡烛照明,为自己设置内耗的场所,同事固执地抵触了他人的拯救(这一点当女子来到家中被打破)家的重点场景也从写日记的更黑暗房间转向了相对宽敞但是空旷(即空虚)的客厅;明亮的教堂是男主面对外界社会的形象暗示,光明磊落,博爱积极,但是这个教堂不是起到真实作用的教堂(没有人来这里祷告),起到的只是旅游景点的作用,成为一个不可少,但是又失其底色的象征符号,就像身为牧师的男主一样——自己处在深度的痛苦和空虚之中,却要表现出值得信任、自度度人的形象去帮助其他人。
所以在个人与世界的二元关系中,一方面个人没法改变世界(导游牧师的能力和权力有限);另一方面个人也没法脱离世界找寻自己的意义(导游牧师的身份是被赋予的),男主才会陷入“对立”而非共处的结构之中,可以说导游牧师i的身份设置非常的巧妙。
当然影片最后设计的解救之道也显得十分仓促,我们已经接受对立二元结构,且对立反抗在男主寻找解决方法无门的情况下已经非常紧张,紧张到需要用自爆或自残来表现,却引入了第三方的爱情线,让男主暂时的妥协,并且故事戛然而止,本片最大的悬念——男主的归途没有解决,故事没有讲完,非常坏结局。
(文/伏热)时隔多年,施耐德终于奉上了一部惊艳的,极具个人风格之作——《第一归正会》,不紧不慢,夹杂愤怒,和极度痛苦地对待信仰与怀疑的凝视和内心对话。
施耐德的天赋在于他可以顺手拈来大师的标志性手法,杂糅在一起从而展现个人美学。
在本片中,他利用建筑和环境来构建他的主题,让人联想起他一贯借用的小津安二郎,并且也借鉴了英格玛·伯格曼的斯多葛式内省。
托勒(主角)的儿子,早年参军不幸在伊拉克战争中丧生,以致于此后托勒开始渐渐游离于自己的信仰。
当地集会已经移居到镇上的大教堂,优渥的环境,充满了最先进的宽屏电视和场馆式座位。
负责操办第一归正会的250周年重新庆祝的杰夫斯,由腐败和激进的公司首席执行官所资助(并受其影响),后者是气候变化的否认者,他的公司正是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破坏环境的企业之一。
与此同时,托勒的行为一直受到杰夫斯的掣肘。
托勒,这位长年操劳的神职人员,脸上留有皱纹,他的肝脏长年被酒精所侵蚀,生活缺少成就感。
于是,他决定接下来一年不间断地写日记,作为自省的记录,记下焦虑和虚空,并在他完成时烧掉它。
当他不卖纪念品时,他不停地喝酒,写作,思考自我存在的缺陷。
虽然外表光鲜,但他并不好:他尿血,当他刷牙时,棕红色参杂着血的吐沫粘在牙齿上,镜子里扭曲的脸,一副骇人的,奄奄一息的面孔。
他被毒素所蹂躏,慢慢死去,以人类对待地球的方式对待自己的身体。
有一天,虔诚并怀有身孕的玛丽来找他,关心她的丈夫迈克尔最近的精神状态—— 耽于对人性的深恶痛绝而无法自拔。
托勒在玛丽和迈克尔这里找到了新的使命——这对夫妇需要他的帮助。
(某种意义上,一个信仰者需要他的信徒身处痛苦,扮演被需要的角色。
而不是托勒,只会屈从于人类对自我毁灭的内在渴望。
)迈克尔是一个怀疑论者和狂热的环保主义者。
地球毁灭的推论一直蚕食着他的信心,他不想把孩子带入他将弃绝的世界。
托勒本着他的职业本性,解答了迈克尔的所有疑虑,并旋即发现自己陷入不确定之中,于是他开始掉于自问的漩涡之中。
当托勒发现迈克尔的尸体时,瞥见其头部被猎枪摧毁,他的反应并不是一种厌恶或悲伤,而是一种平静的好奇。
他被迈克尔的环保主义者的痴迷所吸引。
这就好像死者已经在托勒内部重生一样,好像托勒已经找到了一个新的,充满活力的信仰,一个狂热的政治化的信仰。
对于圣奥古斯丁基督徒来说,自杀是一种不可原谅的罪。
托勒开始在死亡中看到新生。
即使按照施耐德的标准,这部电影也不过是一此贫瘠的尝试——关注精神生活的持久性,对腐败和激进主义的敏感,以及照看他置身的当代美国:地球缓慢中衰老,痛苦和忏悔,以及自杀和谋杀的正当性。
它有点令人反感,有时有着令人赞叹的美丽,且充斥着入髓的丑陋,这一切都包含于施耐德的电影哲学,一个崇拜电影的人的明证。
这是一部粗犷并且克制的电影,充满了哀伤,和希望。
一丝不苟的构图,像托勒有条不紊的早间生活。
《第一归正会》感觉就像是为施耐德职业生涯的一次高潮应运而生。
同样通过使用日记作为叙事工具,它可以追溯到马丁斯科塞斯的纽约梦魇《出租车司机》。
这两部电影都使用了一种简练的画外音来阐明一个男人的内心混乱:他的幸福感日益消退,他对周围人的蔑视日益增长,并且将所有愤懑诉诸暴力。
施拉德曾打趣说,尽管他作为一名电影制片人有自己独特的职业生涯,他的讣告中也将会被读到“Writer of Taxi Driver”。
通过《第一归正会》,他正在重写自己的遗产,重新探访那些斯科塞斯电影中的原始迷恋。
这位编剧兼导演在他几十年来最好的电影中处理了自我毁灭的美国。
40多年来,编剧和电影制片人保罗·施拉德一直是美国噩梦的守护者。
他是《出租车司机》(1976)的编剧,他创作和/或导演了《美国舞男》、《红色八爪女》、《迷幻人生》。
当我们想把石头翻过来看看下面的虫子时,我们会去找施拉德。
当我们想要一块石头滚到一边,作为某种神秘的弥赛亚或赤裸裸的、黑暗的修正主义复活的暗示(《基督最后的诱惑》)时,又是施拉德。
《第一归正会》是他几十年来最好的电影。
它融合了他的两种模式,激进哥特式和激进基督教式,它对自我毁灭的美国的警告是如此及时,你几乎可以听到钟声的敲响。
这就是主人公的名字:托勒牧师。
他是一个戴着牧师领的焦虑的中年男子,由施拉德构思,伊桑·霍克扮演,就好像他是从布列松国家(《乡村牧师日记》)乘船来到这里的,尽管这个横渡海洋的人戴的十字架是伊拉克战争的记录。
他是一名退伍军人,做过中等程度的噩梦,后来参军了。
我们在他的新英格兰教区见到了他,他正为他那座闪闪发光的白色教堂的250周年庆典做准备。
所以他们都在这里。
神,山姆大叔,很快魔鬼就来了。
托勒遇到了一位年轻女子,她的丈夫对世界有偏执的想象,想要打掉他们的孩子。
偏执还是开明?我不知道施拉德是否确信他的国家将很快成为发达国家中气候变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
但是,如果说《第一归正会》中有一个反派的话——在精神和地球末日的痛苦的长袍下,它的经典惊悚的轮廓是可以分辨出来的——那就是石油丰富的教堂捐赠者,他的肮脏的慈善行为,连同托勒的教区居民和婴儿危机,催化了高潮。
《第一归正会》可能是可怕的:一个环保主义者的激情剧。
男主角身患癌症,甚至濒临死亡。
相反,这部电影是一种刺激,霍克给了托勒一个饥饿的、注定要失败的格雷厄姆·格林英雄的信念。
(我喜欢这个自制的圣餐者每晚的威士忌和大餐。
)有一个惊人的场景,他和塞弗里德之间一种仪式化的、延伸的、舒适的拥抱——一半是瑜伽练习,一半是情色热身——变成了幻想,我们和他们一起漂浮在夜空中,飞过最初田园诗般的土地,很快就变得灰白、凌乱和地狱。
奥斯卡·科科什卡,这位是马克·夏加尔。
你们都认识希罗尼穆斯·博斯吗?这个场景将影片提升到天堂,又将其降至地狱,将其动态扩展到自《出租车司机》以来我们从未见过的施拉德的梦幻远景。
结局是另一个障眼法,如果这个词适合一个如此大胆,如此扩大感知,以至于让你倒吸一口冷气的政变的话。
导演今年71岁了。
对于一个特立独行的电影天才来说,这是人生的开始,还是重走老路?By:Nigel Andrews
真的是,为啥我要看这个电影,耽误我看韩剧,至少韩剧轻松搞笑,我是开心的,看这个简直了…
摄影构图有一种阴郁冰冷算至毫厘的极端美感。故事比较无语。
一直很难进入以及不爱看宗教题材
WILL GOD FORGIVE US?
神呀救救我吧
施拉德对每一个镜头的调度还是很严谨和精确的,但是影片实在太像塔可夫斯基、布列松等人了。每个地方基本都可以找到所对应的另一位前辈。同时,老白男那种“悲天悯人”的形象实在是接受不了,到了最后还是往出租车司机的方向去走,只不过加了个有点像是扒手的结尾。美国电影的作者(auteur)们更多是在故事层面上的“作者”,而并非让影像-声音本身作为一个系统。塔可夫斯基的“老人的悲天悯人”和对人类未来的憧憬和忧虑是基于自己更深度的思考和感知以及完全的在电影中的坦诚所流露出来的。这也可能是现在更强调从“点”来进行爆破的对抗体制的方法。你谈谈环保,我谈谈人权,他谈谈性别。而这样非常分化的方法其实像极了美国社会的那种极度制衡、极度分化的体制,到最后什么事都干不成。施拉德这部电影太老气的同时想教诲观众,实在无聊。
镜头机位选择在每一幕第一镜都是大景深,之后对话部分几乎就在正反打和此定场镜头间剪辑,剪辑之间极为出色的构建了空间,大部分构图将人物推向一边,在另一边“留白”,即是在强调一种仪式感、抽离感,形式与文本的统一结合。
一看见开场的教堂就令我入睡了
前100分钟可以说是完美的BP相,庄严的摄影,层叠有致,执行精确如纽约时报特稿一样的文本,以及Ethan Hawke无暇的表演,而这一切都终结在他手中酒杯滑落的那一刻——那是这个角色自我的崩落,是本可能诞生的另一部《血色将至》的崩落,甚至让人产生了一种当代叙事创作以另一种形式走向终结的错觉。WTF!
真正救赎在人而不在神!
感觉更适合用小说来呈现,而不是电影。本来应该对人物和剧情推进有更多作用的日记本,仅仅只是一个转场的道具,略失望。霍克叔叔演技真的不错,可惜剧本太空洞了。
3.5 其实氛围已经渲染得很好了,庄严、压抑而阴沉。角色受困于自身的信仰危机与救赎无路,甚至是局促的镜头画幅与空间场景都在为其制造“困境”,同时不得不思考着一个自己无能为力的特别宏大的主题,只能在幻境飞升中换得一次喘息的机会。情感转变的铺垫和说服力也许不够,但可以肯定的是,每每看此类宗教题材的电影都有一种无法共情太多的遗憾。
说实话,被无聊的到睡着不止两次。不是不想跟着霍克沉沦,放逐自己,但。。。真的不够吸引人,沉不下去啊。。。奥斯卡提名原创剧本,是怎么个路数呢??
不是我的菜
我能理解男主是在downward spiral,但是转折还是很突兀。也许问题就在这,只是理解男主,而不是像出租车司机一样感同身受。还有这austere Protestant的风格,我也能理解,但是就是喜欢不上来。还有结尾是在干神马??什么逻辑?而且logistically不会扎到女主么?
喜欢,独角戏,神叨片,4:3固定镜头拍出了压抑恐怖的气氛,摄影加分,个人生理和心理畸变慢慢推进的过程很有趣,最后推及环保大爱也基本没有违和
电影看着累:1.近似正方形的画面被迫反复抬头才能看全景;2.配乐的缺失+黑白偏暗背景的局部空间(放大)让眼睛酸涩不已。
3.5⭐喜欢电影的色调和镜头,很美很契合本片想要营造出的明亮却压抑的气氛,结局很美,宗教相关的电影总是少不了的原谅与救赎
起承转合不够有说服力,有点故弄玄虚了,不然会是相当厉害
炸死你们这帮龟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