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前人留下来的剩骨头,是诸多电影导演赖以生存的法宝。
《死囚大逃杀》的译名总算不辱借用的名头,深作欣二要知道日后有无数人拿着他的创作果实到处卖乖,也可以含笑九泉了。
影片的大逃杀模式基本照搬了日本原作的要素,脖子上的爆炸环被替换成了脚腕上的拉环式炸弹,总算有了一丝丝的创新意识,让这个拉环式炸弹也变成了最后一击的武器。
参与大逃杀的死囚们战斗能力均一般,每个人都没有独有的性格与特点刻画,除了主角之外都沦为了炮灰。
唯一一个和主角战斗到底的兄弟,也只是凭借着狗屎运气。
和日本原版不同,此版电影中没有任何反思意识和末世感,相反正能量惊人。
电影最后也不忘让组织者死于自己设计的拉环炸弹,而主角毫发无损也没有遭受任何报复的回到了家,和身材丰满不离不弃的娇妻相拥而眠。
网上直播大逃杀的赚点击率模式实在是并不新鲜,没有人如今还会为了看杀人直播注册网站成为会员,你要说直播密林强奸戏还算说得过去。
如今暴力远不及色情迷人,男性网民的购买力和热情可是很惊人的哦。
另外密林中那些摄像头实在是……如果大家联合起来把摄像头都毁掉,再搞掉机动拍摄小队,然后找到指挥中心以拉环炸弹威胁制作者,这一切就早结束了,果然死囚的智商是硬伤,不然作为重犯,应该能越狱或干脆不被逮住,才算高手。
2013年10月28日
谁都看得出这就是一部《威龙猛将》The Running Man+《大逃杀》的低劣抄袭—电视换成了网络,日本岛换到了美洲。
当然,心虚的制片人还没忘记加上了一块WWE的幌子作为金字招牌,可惜这招估计只对WWE的死忠拥趸有用。
5分原贴链接:http://tintin76.blogcn.com/diary,4192823.shtml
上大4的时候喜欢看WWE,但是始终没把WWE的赛制搞清楚,唯一搞懂的只是:假打。
假打是个西部地区主要是四川重庆的方言,本意是指某人某事很不实在,发扬开去,比如放在描述WWE上,就是说它没有真刀实干,仅仅是一些肌肉猛男、很多有个性的角色在一起加上剧情人员撮合,按照自然就成的所谓的剧情自由搏击,为了打得好看,也为了满足愿意掏钱欣赏残酷搏杀的观众的内心深处的黑暗和残暴。
电影和WWE都是的方式差不多,都是要按设计好的路子来演出,要表现出点什么:可能是一些特立独行的导演的风格和编剧们的奇思妙想;也可能是那些充满个性的演员把剧情演绎到极致的魅力和熟练的演技;也可能是如画般的光影效果或者宏大的场景……这些都是为了电影面前的我们。
任何供人观摩的东西都会引发观赏者的感叹,或者说他们诞生的意义也是部分在此。
于是,面对各种准备而拍摄的电影,只要它有影响,有受众,大家都可以对它鼓掌或者嗤之以鼻。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一个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人“买”下了十个身处世界各地,不同种族不同身份的死刑犯,将他(她)们运至一座荒岛上,成为一部违法的真人秀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这里,这10个人将会进行拼死搏斗,抢夺那张能够平安出岛的船票,这惊人的过程将被电视节目制作人的团队通过上百个摄像头拍摄下来放在网上供人付费观赏。
最后,更强悍更狡猾的人活下来了,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人及其团队被愤怒的死刑犯解决掉,主角顺利与家人团聚,电影由此结束。
《死刑犯》这是一个类似日本大片《大逃杀》的电影:杀人游戏,一个孤岛。
但是它只学到形,若论神,和深作欣二先生的大作还差得远得很。
亮点来自这部影片出自美国职业摔角联盟(WWE)投资制作的电影,疑问也就解决了。
WWE几乎每年都有投资拍摄电影,即为宣传WWE赛事,也为其旗下摔角巨星进军演艺界铺路。
QUOTE: 对好莱坞虎视眈眈的美国职业摔角联盟(WWE)的主席文斯·迈克麦霍(Vince McMahon)及其旗下的WWE电影公司的制片人乔·西蒙(Joel Simon),一直都想找机会将WWE有史以来最著名、最成功的摔角选手史蒂夫·奥斯汀(Steve Austin)塑造成为一名动作电影明星,而奥斯汀已经证明自己绝对有做演员的那个实力,因为他曾在重拍版的《最长的一码》(The Longest Yard)中与克里斯·洛克、亚当·桑德勒共同出镜,而有他参与客串的电视连续剧《纳什·布里奇斯》(Nash Bridges)也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
但到目前为止,奥斯汀还缺少一部由他做主角的代表作,而制片人们就是在寻找这样一个理想的电影形象,可以帮助奥斯汀直接有一个质的飞跃,一举成为一名真正的动作演员……《罪人求生》确实有这个潜质,但让制片人没想到的是,影片的故事点子恰恰就是奥斯汀给出的。
乔·西蒙表示:“我们认为,作为第一部代表作,这部影片对于史蒂夫·奥斯汀来说是一个完美的选择。
而剧本本身正好就是WWE电影公司一直想要制作的那类电影,有点像以前的经典动作片《警探哈里》、《虎胆龙威》和《48小时》。
《罪人求生》绝对属于那种会让人跟着心跳加速的动作电影,以一个伟大的故事做基础,再串以一系列的搏斗场面。
它是那么地真实,好似就发生在你的眼前。
”奥斯汀同意西蒙的说法:“影片中讲述了10名罪犯,他们都是在死囚区里等待行刑时刻来临的重犯……但是,他们最后却被一名电视节目的制作人买下,放到孤岛上为了生存而战,整个过程将会在全世界的互联网上直播。
可以说,这个故事有那么一点不道德,让真实的电视网络变得极端丑陋。
然而我却不得不说,我们对于这类真人秀节目,却有着惊人的痴迷--而《罪人求生》所要做的,就是将你带出你平常所在的正常世界,让你感受两个小时最实实在在的刺激。
”---电影一开始,就描述了一个选择的过程——在世界各地挑选那些将被执行死刑的囚犯中选出最为强悍的人。
对于一个以肌肉、暴力为看点的电影,鲜血很能吸引观赏者,但是如今的人们在看待暴力电影的态度上,已经开始麻木,毕竟无论是现实还是虚拟世界,暴力血腥场景过多,审美疲劳鸟。
在这一点上,《死刑犯》与《大逃杀》有本质的不同,《大逃杀》的选择,来自一个随机的元素,让一群原本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在旅途中突然被告知要参加一场与好友、暗恋的人直接进行生死PK要比那些本来就在刀口上舔血生存的囚犯们对殴的冲击要强烈得多。
于是,电影才刚刚开始,《死刑犯》就差了《大逃杀》几条街。
对待死囚,在那个富有的电视节目制作人眼中,不会比会咬食同伴的野生动物更值得人同情。
而他却轻视了他们,于是他在制作这场真人秀前没有做更多更好更充分的准备,一切都是他急功近利的心态和不成熟的游戏设计的失误,这也为他后来的很愚蠢的死法埋下了伏笔。
在这里,我已经看出,这只是一部非常没有创意和档次不会更高的电影。
因为,如此拍片,既不想抄袭,又要做到不刻意模仿,而没有更多的创意,却留下很多的模仿痕迹,这是很失败的。
《大逃杀》是以国家力量为后盾来进行的杀人游戏,每一步都被精心设计,更有秩序更有管理,除非他们愿意,他们没有出现连自己的老窝都看不住的问题,没有看起来愚蠢不可及的失误,一切都在他们的控制当中。
反观电影中的很多细节,被《死刑犯》刻意模仿,这更显示出一个72岁殿堂级大导演的创意。
两部电影中都有一对情侣,《死刑犯》中两人分别被割肉、被射箭穿胸而死,而《大逃杀》中的两人,至少是女孩,最早就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勇气,他们两人不愿自己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侵害,更不愿杀死每天见面的同学,选择蹈海自尽,算是对在无法控制自己的世界里(在那个必然要选出胜者的小岛上)控制住了自己,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
两部电影的情侣的死法,都是为剧情更好的服务,《死刑犯》的全剧基调在于暴力争斗,《大逃杀》则是展示包含了大部分人类所能表现出来的生存信念。
当然,这就是他们的差异。
两部电影里面的相似之处还有很多,比如类似自愿参加游戏的桐山之于《大逃杀》,与在《死刑犯》中自得其乐的麦克斯坦利一样,他们都很善于适应所在的环境中,然后不择手段,要去取得胜利。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足球运动员出身的维尼琼斯,从《两根大烟枪》到《死刑犯》里看得出,他真是个上演暴力片的上佳人选,不说其他的,身材和满脸横肉,吃这碗饭就够了,不知道在英超赛场上,这么嗜血的暴力分子化解了多少前锋的进攻,成为多少人的噩梦。
最后的结局,尽管各有不同,但是内涵却还是一致的,只是表现力度的深浅有别而已。
孤岛上的杀人游戏,展现人类血腥的生存守则。
WWE的导演、制片、编剧,很怕观众把这部片子当成WrestleMania的孤岛版,仅作娱乐了事,借助那个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的嘴巴说的:“我很难过,我们这些付给他酬劳的人,我们这些观看的人,是不是也有罪呢?
”,企图展示一点更深刻的意义:“是对当今社会一些电台为了提高收视率所做的一些不负责任的节目的责难,但是导演更想责备的是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取向问题”(摘自豆瓣某网友的评论)以及。
但是,随着这部编剧很不严谨的电影结束那一刻到来时,我依然没法把它分到那些可以使人多想一会的电影类别中,WWE出品,果然只配娱乐,仅仅是假打的娱乐而已。
不过,还好,在这部片子里,引导暴力的WWE,终于敢于借助脱口秀节目主持人之口说出自己的存在的合理之处,或多或少的讽刺了我们这些坐在WWE节目之前的人。
其实形式上和日本的《大逃杀》是一样的,除了犯人们的互相残杀之外看到一些人性的东西,典型的好人有好报的电影,唯一一个比较有良心的女生和孤胆英雄活了下来,虽然看到这个前摔跤好手的第一眼就知道这家伙肯定能活下来....基本上结尾没有什么悬疑的,很简单的一个片子,BTW,那个女生还真是漂亮...
没什么新意,看了其他人的影评才知道是www真人秀电影。
电影结局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但剧情有坑。
比如那对墨西哥恩爱夫妻,女的除了真的看起来很火辣以外完全是个推后腿的,以至于自己的丈夫真的断了腿;那个非洲姑娘说好的要战斗到底,却选择了引爆自己。
最后整个节目制作团队都被愤怒的英国人屠杀殆尽,这算一个亮点。
看死刑犯的时候,开头,只是一开始我就认定这是美国的《大逃杀》。
我想,我在我的blog描述过大逃杀的场景。
2006年11月10日。
我说,在那里,死亡的花朵妖娆肆意的绽放,我说,我盯着屏幕怔怔的掉下泪来。
可是死刑犯没有这样的节奏,它是真实的厮杀,没有日本那种可以营造的阴柔感伤,它的硬朗,让它的画面看起来像是《lost》一般。
死刑犯里只有十个人相互残杀,而他们本身就是死刑犯。
最后活下的人,可以获得自由。
这是一场秀,起码在策划参与者,以及千千万万付费看网上杀人直播的人来看,这仅仅是一场秀。
他们忘记了,死刑犯在必死的这个身份之前,他们首先是一个人,无论怎样十恶不赦都仍有着生存权利的人。
他们并没有卑微到任人玩弄的地步。
这个直播在网上的点击率最终超过了4000多万,付费观看。
这么多人的点击,是因为我们本性中的残忍和嗜血吗?
如果是这样,真的非常非常悲哀,每一个付费去观看的人,都是凶手。
故事最后的结局,只剩下两个人活着:一个是为了国家任务成为死刑犯的国家安全局的秘密工作人员,一个是一直阻止直播进行下去的美女。
是的,连节目的策划者和参与者们都死掉了。
一个多么理想化的结尾,正义得到伸张?
视人命如草芥的结局必然也是死亡?
可是,最终的最终,还是已经死了那么多的人……
That's not a very good film.It doesn't impress people very much.It's just a simple story,good men and bad men,with a very clear border.So you needn't bring your brain while watching.It's no wisdom in the film,just violence.They just kill others using power instead of brain.I knew V.Jones in EuroTrip.He's very amusing.In this one,maybe the impression is so deep to me,so I still find he's amusing.But technically I think it's his performance that is not good enough so I can't hate him.A bad guy should be hated th death.Check G.Oldman in Leon.That's what a villain should be.I think this story is kind of the same as a Japanese film 大逃杀 but a simpler version.Maybe deepness like this is just proper for most Americans.And the Director or something in the film,I keep thinking he would do someting,but he just died that easily.Maybe the purpose of this film is the reporter's comment.But I don't think it affects things too much.Btw,if this film could win any Oscar award,I'll never watch films.('cause I heard the producers,director and somebody are looking forward to these chances)
在爱奇艺看的,依照弹幕来说是删减版。
删减的是反派男和日本男qj悲惨妻子的情节。
可能是身为女生的原因,那部分删减了也挺好,而且这次对悲惨女的处境没有感觉。
影片最大问题是几位配角都不出彩。
重要配角中只看到反派男的介绍,其他几位都没有背景故事。
其实可以介绍下配角的故事然后跟进了游戏的选择相对应。
比如黑哥就是被女人骗了进监狱最后又被女人骗挂掉。
可不可以设定一些或者悲惨或者可怜的背景呢。
例如悲惨夫妻这一组,通过观影了解到他们武力值并不强。
所以他们为什么入狱呢?
可能是拐卖妇女儿童,这样女人下场死有余辜。
可能是女儿得了绝症两人诈骗(当然既然是死囚我这都是编的),那这样女人被x时像走马灯一样回放女儿的镜头,然后不堪侮辱含泪拉雷……我觉得这样我看的时候可能会跟着激动、愤懑等等。
导演组被反杀算惊喜。
脑抽地把凶恶的罪犯放进自己的大本营,却没有防范措施?
你们导演组转移了再把他放出来不行?
答应给钱不给出尔反尔还那么理直气壮,自己找死呢?
而且导演之死太大的BUG。
枪都打不到你还能扔上腰带,你地球上投么…… 最后结局还不错。
作为一部动作片在故事情节和架构方面是欠缺的;但是如果换成对传播媒介的反思的话,我认为是一个能够引起讨论的话题。
无疑,要做出那样一个真实的“秀”,在今天是很困难的;那需要很多的摄像头,摄影机,但是在未来呢?
互联网能让世界上所有的人接触到信息;只要这信息在进行传播,无论他是好还是坏,无论是民主的还是邪恶的。
物联网(IOT)的发展或许还真的能拍摄出这样一个真实的“秀”。
在传播技术发展的今天,我们身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那就引申出许多关于媒介的问题:媒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暴力等负面信息对社会的摧毁;是否对传播媒介实施控制。
对传播媒介进行批判的人无疑会为这不影片喝彩,因为它实在是对某些媒体工作者目的性进行了批判。
一个二战遗留战场,十个死刑犯,有毒贩子、刽子手、国家特工、亡命鸳鸯、等等;他们都是十恶不赦的死刑犯。
擂台不在岛上;而是在互联网,人性和欲望的博弈。
杀人的不只是刀子;还有摄像头。
刀子只能刺死少数人,摄像头却能摧毁一群人或者一代人。
最近,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在媒体上公然否认南京大屠杀。
大部分日本媒体对二战的责任问题由来是否认的;军国主义在媒体上面大行其道,民众从来都是受蒙蔽的。
在报纸诞生后;有言论说对自杀新闻的报道会引发人们的效仿。
许多思想家对大众媒体进行批判,仿佛媒体是邪恶的。
媒体和操纵媒体的人;谁更邪恶?
在影片开头,选择擂台选手的时候,伊恩.布瑞克特意在阿拉伯地区挑选。
反观现实,美国媒体对阿拉伯世界的报道,我们或许就可以明白;美国政府和伊恩.布瑞克其实一样。
现实生活中到处都是伊恩.布瑞克,前段时间的拜金女、红十字会郭美美事件等。
互联网社会使得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人,我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言论,所以人都能看见。
如何避免我们的社会落入一个信息操纵的陷阱。
首先是我们的媒体工作者要有人性的价值观。
我说的是人性的价值观,而不是官方的价值观。
当年,纳粹的价值观也是很多媒体工作者支持的。
剧中,多娜作为一个秉承人性价值观的媒体工作者反对;现实中有太多的高迪,明知道有违人性,却由于内心的欲望去操纵媒体,煽动大众。
我们不能因为媒介给我们带来某些负面的东西就放弃媒介。
恰恰,摆脱大众被愚弄的命运依靠的应该就是我们的大众媒体。
我们对郭美美事件的谴责,对跨省追捕、躲猫猫的讽刺,是我们大众的力量。
这片子搁你那,看不看由你。
既然看了,就别去想什么烂不烂、俗不俗,须知这年头不烂不俗的其实没多少。
况且,是不是烂俗,该由你自己来定;况且,烂俗的东西,混好了,保不准能混个奥斯卡回来……或许你并不崇尚暴力,但对许多成年人来说,平淡的生活之余,偶尔让自己站在尽可能接近现实的伪暴力旁边、尽情享受一次心跳加速、而不必担心身受其害,也是一件极快意之事。
因为这不是真真人秀,而只是电影中的伪真人秀,所以,不必有道德压力,那是影片中付费看真人秀观众的事;影片在让你享受“暴力”冲击之余,还让你领悟一些道理,比如我刚看过的“疯狂的赛车”里头山寨“杀手”多次强调的一句话:多行不义必自毙。
如此,既感受了暴力,又受到了教育,说不定还更深入理解了人性……一部“烂片”能做到这样,还有什么好苛求呢?
只是,又想起一个网络笑话:今天餐馆有两伙人打架,其他无关的人都跑掉了,只有我没有离开座位,微笑的看着他们。
我觉得自己非常酷……
上映时就看了,今天在 HBO 偶然重温,发现印象已经不多,只记得那个像周星驰的日本人...
可以看下去
不是跟死亡飞车剧情一样。
不知道说什么好...
不是我喜欢暴力...不是我喜欢暴力...真的不是...搞不好,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的事情呢?
对死囚犯是残忍还是怜悯,从来就不是建立在道德的观念上,但是这却是最需要的……
胡编乱造的剧情,公车上一遍一遍的放,要不一点都看不下去
10人版大逃杀
好啦,可以看看
管他那么多...肾上腺素就是王道....
如果那个带眼睛的不死,我会给4分~
还是很不错的。我承认我喜欢暴力,但我讨厌血腥。打就好了,血不要流太多。
如果对这个题材感兴趣,我为什么不看大逃杀呢?如果有了大逃杀,为什么还要有这个呢————何况这部是这么的差
俗套中庸
最初看过的暴力电影
打的实在有点假
冷酷也不及柔情的力量。
美国式的YY,太弱了Stop telling korean jokes!
好假。。。
现实总是残酷,比暴力更可怕的是人性的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