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留意的话,会发现电影里面的有关时间的地方有点吊诡,猛的一琢磨有点晕,再仔细琢磨琢磨的话,意思就出来了,想想挺有趣的。
电影应该是在2002年-2005年的时候拍的吧,日历上被撕掉后来又补上的那一天,也就是孙子结婚的那一天是“2002年11月10日”。
完了小马姑娘门上贴了一张《Piglet's Big Movie / 小猪大电影》的海报,这个电影是2003年上映的。
完了比较吊诡的是,电影中出现的那个除夕夜,也就是小马姑娘玩儿失踪的那个晚上,隔壁老太太给金雅琴老太太端来一盘糖醋大鲤鱼的时候,背景声音里传来的却是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是那个相声演员武宾和李伟健表演的相声《咨询热线》,这是他们第一次在春晚上出镜。
完了更吊诡的是,派出所的警察叔叔没收小马姑娘电暖气的时候,门上贴的封条上却分明写着“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封”,。
我想应该是导演马俪文的这段经历是在1994年左右,但是电影拍摄却是在2002-2005年左右,这么解释这些bug的话就说的通了。
小成本电影,耗时三年的痕迹都滴水不漏的融进了电影里,想想剧组,可真够不容易的。
一点感触:闻名已久,一直到今日才一睹佳容,反倒觉得效果更好。
就像这个电影一样,越是好的东西,越不能着急,该来的时候自然就在准确的时间来了,一切感觉由心而生,如涓涓溪流,余味隽永,悠远悠长。
以前看过1点此导演的《那年夏天》,也一直喜欢平淡温暖的片子,终于找到,看了,却失望。
片子的镜头太不流畅了,那么多硬切,就像和1人交流他光打嗝,真是郁闷。
镜头摇的那么快,小成本也得找个专业摄影吧?
还有很奇怪年代,说是根据导演当年的经历改的,是,那么不合身的军大衣,破的几乎倒掉的房子,80年代风格的挂历纸来糊墙。。。
可,为什么有最近几年才流行的电磁炉,电暖气,小女生的房间布置的颜色亮丽时尚(10多年前有几个墙壁是红的?
)门上维尼熊的好朋友小猪,好象也是当今的流行风吧?
不能否认片子里的小亮点小感动,但是我怎么看怎么奇怪,真的。
我们俩。
这是我第一次和奶奶看电影。
老人都很节约。
屋里太暗,我说把灯打开。
奶奶指指电视,还有光。
朴实到好像就发生在门前街巷里的故事,安静的听不到响动的真情。
银屏里头是老奶奶和小姑娘,银屏外头也是老奶奶和小姑娘。
唯一不同我们是有着血脉联系的亲人。
在爷爷去世后,我陪奶奶看电影。
我用什么样的语言才能安慰老人的心呢?
我不知道。
那些绵长的记忆、苦难和幸福构建成的亲情,语言怎么能够定义。
现在的年轻人有时间陪朋友看电影,却挤不出空闲来陪陪身边的老人。
最后的一幕。
窦唯的音乐伴着一个烂沙发。
我不知道它的寓意是什么。
看看身边的奶奶,黑暗中有几点亮光闪烁。
是时候去陪陪我们身边的孤独的老人了……
二零零二年,冬天的某个晚上,我第一次见到马俪文,在一个顶着北大硕士头衔的不靠谱投资人的饭桌上,她被介绍为很有前途的女导演,我被她指间的烟雾呛到,而旁边长相过于逼人的制片人也让我害怕,于是泛泛地交谈,听她说在剪辑《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她的双眼红肿,很多天没有好好睡觉,这饭局是该死的人情,她没有心情应酬我,我们互相礼貌点头,用了一个半小时吃饭,然后散去。
三个月后,这部片子感动很多行内人,我在电影学院的小范围观影会上又见到她,互相都没有认出来,帮一个影视杂志作访谈,大家的焦点都在斯琴高娃身上,我觉得一身黑的她很女人的漂亮。
《我们俩》获奖的消息并没有让我关注,看之前早知道故事,看的时候只是酸楚却没有泪流。
我去过同学租住的平房,在广院的旁边,那一对爱情鸟如今已经四散,只一个没有厕所,已经让我胆颤,我自己接触的房东衣冠楚楚,用文明的手段扣押我的押金,我懒得争辩,也没有什么感情,这是公寓的可怕。
两个女人的较量隐隐的,猩猩相惜也是对自己的一种怀念。
和老太太做了半年邻居的人说:在一起五十年,黄土也变成了金。
那女孩于是和她经过四季,恋爱成长,改变不得是习惯,割舍的还是温情,这就是人。
女孩子再有良心,也没办法去做大家希望她做的那样,跋山涉水去相顾无言已经是极限。
他们在封闭的小院是整个世界,然而小院的门是可以推开的。
如今我已经不记得马俪文的脸,她的名片上只有简单的手机,我翻出来看了看,放回去。
能看清自己的人最有力量,她发出身为女人的声音,不尖锐但是让你我都能听见。
我远远的作为观众听着,这是我的角色,而我的世界不能只有两个人,女孩变成女人,残忍的远走,这才是观者的道路,或者是我以为是这样。
我想到的是年轻人的爱与现实。
看了两篇不乏指摘的影评,说拍得挺生硬:一开始小马对老太太不怎么地,所以后来一定要老太太死一死小马哭一哭之类的。
我倒觉得它真实,甚至因为太接近真实,反而显得冷酷。
年轻的姑娘小马很倔强。
刚来的时候一件儿绿色军大衣裹着小玲玲的瑟瑟发抖的身体,脸被风刮得通红,声音清脆。
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个御姐,扛过枪骑过马抽过大烟,她比年轻姑娘还倔,但是她老了。
所以老是可怕的事实,在交往中,老人一旦对你动了真格儿,她就永远是弱势的被动的。
春节前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被欺负了”而进行种种维护底线的反抗;春节后小马和老太太拌嘴,多半是因为小马无理取闹——出发点是什么暂且不论,拍电影、掏鸟窝、布置房子……小马闹够了,比起先前的委屈,几倍的面子也挣回来了,我们就觉得老太太可怜起来。
是的,她非常可怜,因为她渐渐喜欢上小马了,在邻居帮她重新挂好的一院子彩色的灯笼里,在除夕夜漆黑的不安的风里,老太太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姑娘,就注定变得可怜。
对于经济独立的年轻人——你不得不承认——一个你喜爱的老人、你的父辈或祖辈最多只是你精神上的向导,而对于老人,这个年轻人便是他精神乃至物质一切的全部。
老太太坐着,用拐子戳戳地,大叫一声“小马!
”,小马就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
一个行将就木,一个生气蓬勃,这不妨碍感情羁绊的产生,但强弱的对比终究衍发了失衡——老太太从强硬变为妥协,又从妥协变得软弱,她的眼神越发悲凉起来。
导演用奔跑表现小马,作为一个上升者和一个发展者的年轻人。
因此小马跑到这儿,跑到那儿,跑进四合院,又跑了出去。
所以当她找到了更新更好的房子,就理所当然地搬走,即便那时候老太太已经离不开她——但这一切都不妨碍她在最后那个凄冷的冬天咧开嘴哭了起来,因为她握着的老太太的手像飘着的雪花儿一样冷。
小马哭得很凶,却发不出声。
我想起我的姥爷了。
因为离得远,我甚至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他去世那几天,我每天都想打自己一顿。
最后我哭累了,跪在他的相前一遍一遍地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懂怎么安慰你,我在你脆弱时离开你,但是我爱你。
小马或者说我又在为什么而奔跑呢。
泰戈尔说:“我心绪不宁,我渴望着遥远的事物……”年轻时人们总爱不断追寻又不断否定自己的生活假想,溯游从之,溯回从之,但东西到手了却因不敢相信自己所求“不过如此”而又抛下她扑进下一个追求中。
我们在重复着,韶华白首,所谓追求却可能永远在水一方。
所以我总想,生命的意义大概都是被附加的。
我们因为追求这些附会物而不断忽视甚至放弃周遭真实的情感,但我们却别无选择,无法停止。
老太太已经过了奔跑的年龄。
她的生命安静、乏味到让她忘了什么是孤独的地步。
小马跑进了她的生命让她回想起来,又跑了出去,把她重新扔回孤独里。
于是老太太垮了。
小马终究没有像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一样极力忍让老太太。
她不会哄老太太开心,不会留在破房子里陪老太太,甚至在离开的时候连句软话都没有,因为她年轻的灵魂还要轰轰烈烈地投入到对那些巨大的、沉重的、被附加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中去。
但老太太去世时,她的哭也是很真切的,她一定觉得有很多很多遗憾——这是现实,也是我所谓的残酷,我们想爱老人,却不知如何去爱,甚至明明知道,却无法这样爱。
归根结底,情感这种东西缺乏逻辑。
介于在下已经挫到了提笔忘字的地步,剩余部分我还是决定自己YY。
《我们俩》是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制作发行的一部剧情片,由马俪文执导,宫哲、金雅琴、罗忠学等联合主演。
影片讲述了一位在四合院里生活的孤单老人,因为将房子出租给来北京上学的女孩,这一老一小之间发生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该片于2005年10月在东京电影节上展映,2006年3月3日在中国上映。
看完这部电影,我被四合院里奶奶和女孩的那份没有血缘关系但比亲人还亲的感情所感动。
来北京求学的外地女孩(宫哲),租下了一个人孤单生活的老太(金雅琴)的房子。
女孩觉得老太处处算计她,老太看女孩也不顺眼。
一开始相互没有好感的两个人在磕磕绊绊争吵不休的主客生活,渐渐成了彼此的依靠。
老太晚年的孤独因为有女孩的陪伴冲淡了不少,只是终有一天女孩要离开,老太爷会老去。
在老太去世前,女孩子去看过老太太,老太太只能抓住女孩的手,不能说话的她眼睛里全是话。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这样奇妙,孤独的灵魂是需要真挚的情感来抚慰的,而这种情感往往又是最稀少的。
关爱身边的老人,他们想要的是陪伴……
故事是从一个白色的冬天开始的。
一个是苦苦寻找住处的学生小马,一个是独自住着简陋四合院的老太太,两个人从此便有了交集。
小马刚搬进来时,老太太百般刁难,两人相互排斥、相互警惕。
后来天气逐渐变暖,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一次次误会的解除使两人的关系也从敌人变为朋友,甚至后来有密不可分、相依为命的感觉。
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小马总要有自己的生活。
最后小马还是离开了四合院,带走了自己的行李,也带走了老太太的全部希望,不久老太太便病逝了。
故事是以一个白色的冬天结尾的。
只是仅剩一个从此以后都会深深怀念老太太的小马。
《我们俩》是一部有着鲜明中国印的作品。
正如中国的茶叶,入口虽苦,久品则厚味无穷;也像中国的水墨画,朴实无华,实则耐人寻味。
甚至连演员也那么朴实无华,尽可能的生活化,连名字也省略了。
因为太过朴实,使我在刚看到开头的时候,就幻想小马会在夏天把头发留长,努力减肥,摇身成为妙龄少女。
然后和老太太的孙子发生一段恋情,最后成为亲密的一家人,四合院从此热闹起来。
然而我错了,我想的太过复杂,把这部简简单单的温情剧想得太过浑浊了。
在整部剧中老太太给人的影响极深,先是以一副得理不让人、斤斤计较、人见人嫌的模样示人,后又一点点展现出自己亲和、孩子气、会关心人的一面。
使人对她的感情不禁从厌恶变为爱怜,甚至最后为她落泪。
老太太其实不是蛮不讲理,只是她之前艰辛的生活经历告诉她对人要有警惕之心,不是每个人都知道知恩图报,都会带她如亲人的,正如她收养的女儿和他的外孙。
再加之老社会封建规矩的习惯,就慢慢形成了一个内向、固执、自卫的老太太。
透过老印太太的口也向大家简单交代了老太太的过去。
丈夫早逝,从此单身一人,也没有生下一男半女,后来收养了一个女儿,仅此而已。
虽然对过去没有详细的描写,但完全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一个女人抱养一个孩子该是多么艰辛的事情。
短短几句话就把老太太整个人都变得立体了。
从这一刻起在小马和观众眼中,她就不再是一个刻薄、精明、蛮不讲理惹人嫌的老太婆了。
虽然老太太知道人心难测,靠人不如靠己。
但她最终还是把小马当亲人了,管教她、心疼他、依赖她,当她是自己的亲孙女。
其实亲不亲又有何妨,明明已经是亲人了又何必计较身体里留着的是谁的血。
小马搬走时的那几句“真搬走了!
真搬空了!
就这么搬空了!
”,字字剜心。
有时我常常会想,也是这部作品又勾起了我这样的想法,如果老太太没有遇见小马,她会不会活得更久些。
老太太刚和小马相处时腿脚都非常利索,说话也十分敞亮,更不用说考虑周全的头脑了。
所以我认为如果她的生命中没有遇见小马或任何类似小马的人,继续平淡如水的生活,也许可以长命百岁,最后寿终正寝。
正是小马带来了老太太一辈子都不曾有过的生命的欣欣向荣、生活的希望和活着的色彩,也是她最后又带走了这些美好的感觉。
正常人尚且无法接受这种忽得忽失,更何况一个九旬老人。
许多事情也是如此。
倘若你本来就穷困潦倒,一辈子这样也就没什么念想平安过完便罢了。
然而一旦变得富有后,就再也无法接受原来那样的穷日子了。
爱情和亲情也是如此。
美好的事情既然来了,就永远不想失去。
话虽如此,但我丝毫没有为老太太感到一点惋惜,如果老太太没有遇见小马,她会活得更久,但终究不曾知道快乐幸福的滋味。
倘若有机会从活一遭,我想老太太还是会选择用自己的寿命来换取那短短一年的美好时光。
因为这一年的热闹、温暖和得到的关怀比她这一辈子的都多。
最终,老太太病逝,小马内心无比痛苦,四合院也变得物是人非。
可这不是一个以悲剧结尾的作品,老太太带着最美好的记忆并及时找到了最好的归宿,不用再受寂寞之苦,这是才她这一辈子想得的、应得的,是最好不过的归宿。
影片中老人的那份善念没有太过直白地表现出来,在细节处却做得很到位,反倒心留念想。
片段之间不时有古琴弹奏作为过渡,且高远且凄凉,原来,人生最耐不住得是时光的蹉跎和岁月的交替。
张牙舞爪的树枝错乱地铺满了整片天空。
在这个夜幕降临的过年时侯,我幻想,不知道自己还能活多久。
挂满红灯笼的四合院散发出死一般安详的寂静,这种寂静孤独得让人害怕。
老无所依,大概就特别希望能看到熟悉的人影,能听到耳畔稀疏的窃语声。
人老了,会想方设法地参与到别人的生活中图一丝快活和热闹。
人老了,倒像是返老还童,可以肆意地任性,肆意地倔强,活像个老小孩,念叨鬼。
佝偻的背影,模糊的咬字,树皮般枯萎的老脸,肉体上地催残导致精神上无穷失落。
片尾老太太终于放下了刁蛮的架子,带着哭腔重复着那句你真搬走了,此时心里是酸楚是无奈。
以前老吵架老算计的情景在这一刻融化成了热辣的眼泪,掉进了心里。
生活中的琐碎把原本两个陌生不着边迹的人交织到了一起,因而有了共同的生活习惯,共同的暖心暖肺的话语。
如果你碰到了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她的一些唠叨碎语不巧伤到了你的心,请千万不要在意,她心里也住着一个调皮的孩子,多给她一些时间。
看了前面几篇关于这部影片的评论,觉得写的都很棒,很惭愧自己没有这么好的文笔来描述这部让我深深感动的影片。
这是一部描写一老一少两个原本陌生人之间情感的影片,整部影片的风格淡雅,象是一张清新的山水画。
破落的小院在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中都有着它特别美。
少女的演出明显是本色表演,带着浓浓的学生气,而老人家的表演很到位,尤其是那混浊的眼睛中透露出的或精明或无奈或温情的眼神,让人越发感动。
片子讲述的故事很传统,但在个别镜头的运用上似乎也有一些后现代派的风格,从那个老保姆那件搞笑的黑T恤和紫裙子,到老人被送走时小巷中伫立的三个人,都给这部片子带来了很多新意。
尽管这是是个小成本影片,人物不多,场景不多,但整部影片洋溢着淡淡的美,结尾也是那样淡淡的忧伤。
导演在这部影片中用她自己的语言讲述了人生中的生离与死别,值得一看。
大四,接近毕业,很无聊,就在乱翻死党的电脑找片子看,我们俩,奇怪的名字,大陆的片子,获奖的电影。
简介里面是这样写着,漫不经心的点开,然后看了起来,室友之一的小余也在,当时不知道小余在干什么,只知道他背对着我,我漫不经心的看进去咯,然后跟着笑,小余也笑了,原来他也在晃眼中觉得是部好电影。
小余说,太婆太孤独咯,我说是啊,就像我们社区里面的好多太婆一样,手上拥有上百万的房产,出租出去,几千元的房租,比我现在的工资高了数倍,但是他们还是结伴顶着太阳去浣花溪捡瓶子,去家乐福抢相因。
每天晚上回家,都看到太婆们在单元门洞里躲着风聊着,或者在天气好的时候,在门卫室晒着太阳。
我们俩里面的老太婆就是这样的,抠门着,孤独着,纠结着,热心着,他们就是个小孩子,正所谓老小老小。
老了也就小了,小了,也就任性了,任性了,也就孤独了。
老婆婆演过了?!
我想外婆了
周而复始,别人是过年,我是在过日子。玩寂寞呢。没有胡搞的煽情,音乐和音乐点还不错。代表四季的字幕多余而拙劣,剧终最后几个镜头打动了我。老印太太戏不错,人逗够淡定。
尽管能看见一些真情 可是不知怎的 这种源于现实看起来很合理的背景被拍出来一股捏造感 角色显了些脸谱化 少了活劲 先抑后扬先臭脸后不舍的角色态度也在人物情感变化里太屡见了 如何再出新意又成了一个很值得琢磨的问题
北京的房东才有晚景,再讨厌也可以温情。——在北京租过房,观影有感,可谓是相当伪装温情的残酷物语了。
不能更真实更真诚了。有点单薄,四星半。
6分
我妈告诉我这电影不错,可是她介绍太多遍剧透太多了……导致我看的时候不像她那么感动……
没有技巧没有结构还一堆破绽,能买得起这么多东西还叫穷了?也就老太太演技满分评价,别的?呵呵差评没商量。典型的把满腔少女心抒发成姨妈巾的导演
断断续续看完,新一辈与老一辈相处拍得最好最真实感人还是韩国的《爱回家》。
感觉挺一般的。
很奇怪
马俪文导演善于抓住人心里的思想斗争
北漂着,和老人住。于是GCD便推荐了这部电影。没有不敞开心扉的老人家,只有不去关怀老人的年轻人。
1,疑经费紧缺,女学生脸圆得很饱满,孙子很路人。2,失望大于期待,不解高分来由。3,镜头很零碎,像在看短片,衔接不好。
好闷呀
还蛮喜欢这种点到为止的温情,太过粉饰反而会失真
老太太可爱
还不错。
越是这种平淡无奇的小电影,越是能接近人们的内心。两个人那么吵还能住进一个院子那么久也是奇迹了,给我早搬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