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逻辑上就很混乱。
导演想拍很多东西,比如“海盗后人”和渔民间的矛盾(就是两兄弟所遭受的排斥)、传统社会中女人所受到的压迫、人民的觉醒与反抗、国际主义、爱情……但是,啥都没拍好。
以上这些东西,都是拍了寥寥几个镜头,就搁在一旁了。
比如,影片中着重表现了渔民对“海盗”兄弟的极度排斥,然后这一冲突后面就戛然而止了,对情节的发展和推动也没有任何意义。
导演可能又要表现渔民的冷漠,又要表现他们的善良,再加上他们从忍耐到不再忍的转变,从而丰富人物形象。
但问题是,人性中的冲突在哪里?
转变又在哪里?
而且这可不是一个人的问题,是一群人啊,这么塑造,非常刻意且苍白无力。
扯了那么多,但是渔民那种朴素的善良在哪里?
再比如一开始阿花说这里不让女人出海,应该去上海,但除了幸存者逃回来后有人扯了句女人不能出海,再加上后面出海前在祖宗面前说的几句关于传统的话,没有任何地方表现她所受到的压迫。
也就是说,在前半段,她完全是个游荡在情节之外的工具人。
由此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人物塑造的失败。
就拿教书先生陈竹昇来说,一方面他是个逃兵,一方面他心中又有点家国情怀。
这样一个人物,需要他从沉默中灭亡至爆发的转变。
当然,电影又没怎么处理,就让这个人疯疯癫癫地拿起手枪,火拼的时候到了日本人跟前,才发现枪里没子弹。
就不知道这个剧组在干嘛,是想表现人物的高光,还是搁这演滑稽戏呢?
还有吴老大,主动站出来被日本人捅了肚子,当大家以为他已经牺牲的时候,他突然又站起来了。
这种拍法不仅拖延了时间,还让大家觉得一头雾水。
还有主角的表现完全就是手撕鬼子的翻版。
前有阿荡身中两枪但像没事人扑过去一刀刀刺死了鬼子才死亡,后有阿赑手刃鬼子无数,又是躲过手榴弹和机关枪,又是在负伤和体力告罄的时候顶着涡流系好了船……你说他们开了挂吧,但他们最后又死了,所以说,不仅缺乏逻辑,还有种强行煽情的意味在里面。
还有几个地方,我不太理解,也不乱说,但是我先把它们提出来。
一、托马斯·纽曼这个人物。
以鬼子的德行,根本不需要拉村民去沉船上当人质,看到了英国人头上戴着的斗笠,恐怕会直接屠村。
二、这些渔民真的知道盟军是什么人吗?
题材倒挺好,可惜拍成这个鬼样子。
电影完全打破了我的预期,意料之外的被里面的温柔与反抗的情节牵着走,倒是品出了些酸涩味道。
这股子酸涩有对历史真相被剖析大白的欣慰,也有对83年前同胞的心疼,还有便是那份传承的良善。
当日军占领了东极岛村民的祠堂并一把火烧毁后,渔民的心也被烧怕了。
他们一忍再忍的过活,在这片压抑的海岛上,每一寸的温柔都珍贵的心疼。
阿赑不认可弟弟救人的做法,但会留下刀柄让他们上岸。
阿荡指着地球仪笑着说要送战俘回家,炽热的眼神烫穿了种族与语言的隔阂。
曾经害怕退缩的渔民,在刺刀和枪口下执意为朝夕相伴的亡者抬棺;做过逃兵的陈先生,在热火焚身时呐喊着《满江红》和“不能跪!
”。
在残酷的战争下,温柔和反抗并存,就像人性也有两面,这样有退缩、有恐惧、有反抗的故事才足以牵动人心。
当在片尾彩蛋里看到现在的东极岛,老人依旧平静坚定的说着“海上有难,必救”的古老传承,海浪声就像历史和现世的温柔回响。
八十三载,暴政的冷枪声终究是被海浪磨平,而善良的品行依旧在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微剧透,但是应该不影响观影)运气爆好抽到了北京首映,刚回来瘫在家里,天气太热了[捂脸R]但是电影也超级火热!
热血沸腾的热!
管虎导演的视听真的是一级棒!
那宏大的画面,美丽的配色,跟我印象中的那座小岛不谋而合!
里斯本丸沉没事件之前看了纪录片基本上也了解事情始末。
电影选取了船沉没进程的这个时间段展开故事,主角的人物弧光做的很好,其他角色的群像也都不弱,就是女主的人设薛微有点单薄,但是管虎嘛[吃瓜R]我特别喜欢的画面有好几个,阿赑受伤跳进海里,晚上招魂队伍那场,还有打开舱门往下望的那种震撼感!
等等等等!
那些英国人唱起那支歌的时候我真的眼泪绷不住在影院里疯狂抽泣!
因为歌词里地点的画面在我脑内疯狂闪现,想到有大半人长眠于一万公里以外的他乡我真的各种绷不住!
还有很多泪目的瞬间,带好纸巾!
人物高光不止发生在主角身上我真的好评!
那段阎王帮钟馗报仇也看得热血沸腾!
我磕的cp szd!
总体来说还是很棒的!
配乐跟片尾曲我也蛮喜欢的,就是唱的人舟山方言有点哈哈哈哈哈哈。
可惜首映的都不是IMAX,画面都有裁切,很好奇IMAX是什么样的呈现,今天买了IMAX场,看完再来回报[害羞R][害羞R][害羞R]另外最后有彩蛋,千万别早退!
拍这个题材,就是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不是说这段历史拍不了剧情片,而是具体来说,想拍成历史战争商业片,有着先天的不足。
并非事件本身太单薄,素材体量绝对是够的——英军、日军、美军、渔民群像乃至其他不在场却受到波及的势力多方视角切换,哪怕拍成十小时,哪怕拍成银幕上下时间高度一致的实时推进,都没问题。
但问题出在,这个历史事件里,院线商业大片该有的抓人元素和维度都是匮乏的。
老老实实讲一遍历史,不管怎么凹角度上技巧,甚至都很难比去年的《里斯本丸沉没》来的有戏剧张力。
那个纪录片,不但把沉船和营救的来龙去脉交代得惊心动魄,还有一条摄制组全球遍寻当时的成员和史料、尽力拼凑出历史真相的线索。
这有点像记者、侦探调查案件,时时有不期而遇的惊喜,并且在调查得来的历史呈现的顺序上也做了文章,自有一层历史本身之外的张力。
而一旦去掉了这层调查揭秘的张力,直接进入这个事件本身,用剧情片的模式来叙述,那整个事件的短板就暴露无遗,跟任何“卖座大片”的应有面相都相去甚远。
于是管虎必须凭空加入两种跟史实无关的娱乐元素。
一个是提升跟日军的冲突规模,枪弹乱飞爬高窜低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但让渔民化身敢死队又毫不现实,于是只好做架空虚构处理,通过两个原本不在岛上、当年更不存在的外来“海盗”兄弟完成各种动作壮举。
这俩精壮帅哥无论水性还是战力都远超日本正规军,不但可以以一敌多,身中枪弹击杀对手,还可以使出各种逼近人类极限的体能表现,在许多场景宛如超级英雄、战神下凡,难怪让全体英国将士看得目瞪口呆,称赞钦佩。
另一手段是加大了灾难层面的比重,甚至把日军也作为一种天灾式的存在,跟船难和海浪一样变成另一种自然界的威胁(以及“你是关西人吗”的人形笑料),而极少把他们作为一种人物角色来表现,跟《南京照相馆》深入剖析一个日军内心来描画军国主义对人性的摧残扭曲,是完全相反的两条道路。
而整个长达将近20分钟的高潮逃生营救,就完全进入一个灾难脱险求生的叙事配置,随着两艘小艇上的日军被扔下水,人和人的对抗几乎消失,最凶猛的漩涡逃生一段只剩下人的互助和与自然的较量。
而在营救结束后,电影就进入了煽情的收尾。
按照商业片的情绪规律,拯救成功、英雄捐躯、敬礼致谢,是远远不足以完成情绪的,势必在逃离之前或之后有另一波高潮,比如前去跟日军大部队交锋,一路杀到船舱手刃最高指挥官,或者起码也得是用某种艰难的手段召来盟军大部分,炸沉它一两艘——当然,仅仅是阅读这两行字也能感到,即便是架空戏说背景,这样的冲突也离历史和电影氛围太远了,不可能成真。
管虎当然明白素材的缺憾,也尽力做了补救——在剧情结束后,用了字幕和纪录片片段来持续催泪,试图强化离场感。
对比《里斯本丸》你不难注意到,那些片段选的都是最催泪的部分,据我在影院的观察,它们也确实稳住了全场,无一人在此离开。
但即便如此,抱着看商业片而来的多数观众,散场仍然难免会不尽兴,尤其是大家刚看过题材相近的《南京照相馆》,不在情绪烈度上进行对比是不可能的。
一比就能感到明显差了点事。
所以管虎拍这个片,就像挑了个武学天赋严重不足的孩子,然后使出浑身解数,想把他教成能上华山论剑的水平,有点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意思。
我们无法得知他这么给自己上难度,是有不足道的执念,还是图的什么,但结果就是把全片陷入非常矛盾的境地:如果观众想了解历史,看去年的纪录片足矣;如果想体验同仇敌忾的抗日情绪,那这个“抗日大片”正好起了反作用——越接近终场,越把抗日抛到了脑后。
角色可以有牺牲,可以有错误,但是不能作为一种展示惨痛的“景观”。
最明显的就是托马斯和教师这两个角色。
托马斯是管虎用来“启发民智”的工具,他一方面是用来激发男主和村民的工具人,在死亡剧情上都不得安生,日本军官砍他头的意义在哪里?
处决时小男主已经被往船舱押送,周边也没有其他企图逃跑的英国俘虏,那这么惨的画面除了让小男主产生仇恨,不就只剩给荧幕前的观众展示“尺度大、血腥”?
乡村教师的死亡剧情更是让人无语,拿着一把不灵的枪强行送人头,只为了最后被日本人处决,为了给人物煽情空间,还选择了焦油火烧这种极为残忍的死法。
在管虎导演的手下,多个角色都成了展现“大尺度”的工具,做事逻辑完全被抛在最后,此外为了展现他最爱的主题“人性”,在电影前半部分,强行将部分村民塑造成怕事的形象,搞一些莫名其妙的内讧,结果这些内讧的理由又随着角色的匆匆下线没有了下文。
很难想管虎这样的导演仍旧能获得如此大制作的机会,尤其是拍出《八佰》《金刚川》这样的电影以后。
整个电影看不出导演对主题的表达,只能看到他对自己的满意。
在《东极岛》中,管虎延续了自《八佰》《金刚川》以来的创作模式——一种建立在“全景调度加情感预设”的安全影像。
所谓的历史与现实,只是类型结构的背景布,所有细节都为预设的情绪让路。
导演显然更信任机器化的制作逻辑,而不是事件本身的不可预知性。
Dongji Island 2025《八佰》中,四行仓库的历史被重构为壮丽的全景表演,人物成了类型符号,战争成了“光影大合唱”;《金刚川》则用不同视角的重复叙事,掩盖其真正的单调与公式化。
而《东极岛》不过是这条生产线上的新一环:场景宏大、镜头稳定、情节干净,仿佛一切混乱都在拍摄前被整理过。
Dongji Island 2025所谓海上救援,在管虎的镜头下是经过精确编排的“动作矩阵”:大远景里渔船的位置恰到好处,中景里人物的动作精准配合,特写里的泪水来得刚刚好。
这种构图上的洁癖,剥夺了影像的不确定性——而历史的魅力,恰恰在于它无法被完全控制。
Barthes区分过studium(知面)与punctum(刺点):前者是被驯化的文化阅读,后者是刺入我们感知的偶然细节。
《东极岛》完全属于studium,它的每一帧都在服务于观众可预测的感动,而从不允许punctum 发生。
与《八佰》中“黄昏的金色尘土”、《金刚川》中“空中的机翼剪影”一样,这些画面是漂亮的,但它们并不思考。
The Sacrifice 2020在电影史上,海与战争往往意味着不稳定的机位、不受控的天气、不合逻辑的瞬间——那些在 Rossellini、Kiarostami、甚至贾樟柯的作品里留下的意外。
而在管虎的影像中,海只是布景,浪潮只是配乐的延伸。
观众被带往一个安全的情绪出口:战争是壮丽的,灾难是感人的,渔民是纯善的。
没有裂纹,没有噪点,没有歧义。
于是,这种纪念是空洞的,它并不唤起思考,而是温柔地消解了历史的棱角。
这正是《东极岛》继承并放大的管虎式困境:历史事件被降格为景观化的拟象展演,而影像基质则坍缩为情感结构的规训性容器。
Dongji Island 2025从《八佰》到《金刚川》,直至《东极岛》,管虎始终在重复一种影像策略——将历史事件规整化、类型化,使其成为可安全消费的情感对象:在《八佰》中,四行仓库的战争被转化为灯光雕刻的史诗画卷;在《金刚川》中,多视角的结构不过是形式上的装饰,掩盖不了情节的机械推进;而在《东极岛》,海上救援的混乱与危险被抹平成可控的调度练习——大远景是设计过的平衡构图,中景是编排好的集体动作,特写是精确计算的泪水,连海浪都像配合着配乐的节拍。
The Eight Hundred 2020这种对画面秩序的执念,使得影片完全停留在Barthes所说的studium层面:它提供一种被驯化的观看,确保观众在预期的位置被感动,却从不允许punctum——那种刺破秩序、带来真实感的偶然——闯入镜头。
Rossellini在《战火》中保留了混乱的呼吸,Kiarostami在海边留给风与浪的偶发性,甚至贾樟柯在非类型片中也允许突兀与歧义共存;而在管虎的电影中,战争、灾难、救援都被剪裁成流畅的叙事与整齐的构图——安全、光亮,却失去了油彩的裂纹。
Paisà 1946再从政治叙事角度比较,《东极岛》继承了中国主流史诗电影中的“英雄叙事”传统,强调集体主义和牺牲精神,但缺少对历史细节的质疑和对多元声音的包容。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夜与雾》(1956),后者敢于直面历史的黑暗与复杂,拒绝英雄化和简化叙述,提醒我们电影应承担起对历史的深刻反思责任。
《夜与雾》通过穿插现存集中营遗址的静谧镜头与二战时期影像资料的对比,营造出强烈的历史张力。
影片没有简单地将受害者和施害者二元对立,而是探讨了“邪恶”的复杂性与人性的多面性,这种反思式的视角给予观众沉重的历史启示和精神震撼。
相比之下,《东极岛》对救援行动的叙述偏向单一的民族主义叙事,缺乏对冲突和矛盾的深入揭示,政治话语过于简单,难以引发观众的批判性思考。
Nuit et brouillard 1956再看剧情的驱动,《东极岛》将人物(阿赑、阿荡)置于一个单向度的叙事任务中——救援、体现牺牲。
这种安排使得人物的情节弧(character arc)几乎没有发展空间,角色从出现到退场都服从于同一个政治与情感目标,缺乏个人动机的变化与内心冲突的揭示。
而在像《夜与雾》这样的佳作中,即便是没有具体人物的叙事,影片也能通过影像、声音与节奏构成一种“思想弧线”,让观众的心理体验不断变化,从最初的观察,到疑问、震惊、愤怒、沉思,每一步都在推动叙事的精神内核。
Dongji Island 2025此外,《东极岛》在剧情推进中依赖大量外部事件触发(爆炸、塌方、暴风雨等),但缺少内部张力的铺设。
灾难的发生往往是突兀的,而非源于前期剧情中逐渐积累的矛盾或潜在危机,因此它们的叙事效果更像是“机械降神”(deus ex machina)——为了制造冲突而制造冲突。
这与《夜与雾》中影像与文字叙述互为补充、信息逐步揭示、情绪缓慢累积的结构形成鲜明反差。
人物塑造的单薄也尤为致命。
阿赑与配角群体在性格、背景、心理变化上的差异几乎被抹平,他们被简化为叙事功能上的不同齿轮:指挥者、执行者、牺牲者、旁观者。
这种高度功能化的角色安排,使得人物间的互动缺乏真正的张力。
比如,在同类题材中,一个人的犹豫、另一个人的反对、第三个人的冷漠,往往会在叙事中形成内在冲突与推动力,而在《东极岛》中,这些都被牺牲掉,以换取一种虚假的集体一致感。
Dongji Island 2025更致命的是,这种流程在情绪管理上近乎粗暴——它以固定的节奏在每个转折处制造“高潮”,靠配乐拔高、慢动作渲染、特写放大来催动观众的感动,而不是通过情节与人物的自然递进让情绪水到渠成。
这种以外部刺激反复操纵观众情绪的方式,近似于“情感操演化”(affective dramaturgy of manipulation)或可追溯至德勒兹在《电影2:时间-影像》中对“情感影像”(affection-image)的批判性讨论——情绪被视为一种可编排的光学表象,而非由时间与事件内部生成的存在体验。
久而久之,这种被反复“调度”的情绪失去了自发性,沦为被导演意志预设的反应机制,观众也只能在被支配的感官节律中完成一次次程式化的“感动”。
Dongji Island 2025从剧情整体观感来说,《东极岛》是一个情节顺畅但过于直接的政治叙事——它缺少悬疑性、反转性和情感深度,观众的情绪被导演牵着走,而不是在多义的叙事结构中自主探索和思考,缺少让影片结束后依然在观众心中留下持续发酵的力量。
总结来看,《东极岛》虽然具备宏大叙事和视觉史诗的外壳,但在与前作及国际同类作品的比较中,暴露了人物塑造的扁平、叙事节奏的保守以及政治表达的单一。
这些不足使其在中国史诗电影中难以突破类型惯性,成为一部形式大于内容、视觉胜于情感的“空壳史诗”。
又一次体验IMAX观影了!
巨大的弧形银幕几乎铺满视野。
灯光暗下,环绕音效瞬间包裹全身,每段配乐都像在耳边流淌。
画面清晰度惊人,发丝纹理、爆炸烟尘都细腻可见。
座椅随剧情轻微震动,仿佛置身场景之中。
当镜头推进,仿佛伸手就能触碰角色,离场时仍沉浸在震撼的视听余韵里。
总之,每个人都去体验一把,最近赶上电影爆棚,可以安排起来啦
优点:1.水下镜头拍摄有难度,完成不易,效果尚可.2船体全部为搭建,工业化态度感人.3.虽然电影本身呈现不佳,但是选材角度很好.4.虽然完全没利用好,但演员阵容比较豪华.其他:灯光棚感很重,明显穿帮感;摄影发挥了自己无效的艺术创想,进行了浮华、自由又不知所云的运镜.该怎样才能让导演意识到,就算将镜头怼在朱一龙吴磊的脸上慢推十几秒,因为导演功底欠缺而渲染不出的情绪他就是出不来呢?
倪妮角色的启动周期太长,节奏把控极怪.每次观众情绪开始上升的拐点,阿花还要再酝酿一会儿.酝酿得亢奋点过了才给重心.这是预告片最吸引人的镜头之一,没能用到最好的时候.节奏问题全片存在,同样是剪辑意识淡薄,单颗镜头使用目的不明确,工业化制作却选取意识流主观表达,个人舒适的结果是广大观众摸不着头脑.卖了点腐和肉、卖了点女性主义、恋爱脑受众、卖了点宏观叙事大融合情怀,什么都想讲就会拍出令观众地铁老人看手机的奇物.一条线也没讲明白.发挥普通的影片使用角色:在剧作功能节点上死亡,推动剧作结构.东极岛使用角色:莫名其妙死一堆,也没起到节奏、剧作任何层面上的递进渲染或大高潮.但暴力美学,又够不上《被解救的姜戈》的边.另,如何能让导演意识到,并非在火烧人等画面停留时长越久,就越有利于全片节奏与观众共感?
单颗镜头停留越久反而会导致观众出戏,跳脱巨幕的黑箱效应,很疑惑抛弃基础常识是否是名导的傲慢?
不纯粹与傲慢会经年荼毒创作者的心智.现在的观众具有审美意识和判断力,以教人做人心态制造的作品大概率会遭遇冷反馈.这个片子不仅显得中国电影是个笑话也显得花费四年考电影学院为了拍中国电影的我像个行为艺术家.坐我左侧的同事哥评价:英国人看了这个片子都想冲过来打人.台词炼句…不难看出文化水平实在有限,调用网红口号干瘪出戏.说好听点叫便于艳俗层级观众理解与传播,实则就是没有文化.人物扁平,节奏诡异,同时将中英日三类人种塑造得很抽象.影视行业8年从业的兄弟如坐针毡如鲠在喉坐立难安,离席十五分钟出去猛抽了几根烟回来继续哀叹.本片最宜观影受众:朱一龙粉丝.如果觉得本片极度优异的朋友,或可阅读完《看电影的艺术》并粗浅了解完电影批评的10个角度,再做讨论,我们共同探讨他的好是否具有人文价值与深刻韵味和镜头创作价值.1.任何对电影抱着严肃真诚的兴趣的人应该恪守一条重要原则,就是判断电影的好坏不取决于它讲述的内容,而在于电影怎样讲述这些内容.—Roger Ebrt.2.仅凭直觉欣赏通常含混且微弱,分析既不主张也不试图解释电影的一切.3.一部伟大的电影能在分析中站稳脚跟,理解越深刻,我们对它就越加推崇.理解得越多,就越能完整地欣赏艺术.4.如果我们对某种艺术形态的热爱是基于理性的理解,这种热爱比起主观反映和非理性,要更稳固、持久且有更大的价值.幕后从业者都辛苦不易,辛苦各位老师的付出、辛苦美术部门.以下仅代表我个人:如果我花了五年时间精力筹备参与这个项目,我要去跳河.以上均无恶意,仅肺腑之言.如有冒犯,实在感到有一些歉意.请勿挂心,支持电影创作,诚挚祝愿主创团队再创辉煌!
昨天看了东极岛的主厅首映。
简单总结:年度震撼大片,放心冲。
出了影厅我的手还有点抖,视觉和音效的体验太棒,心率飙的有点高。
实拍真的yyds,以前羡慕top gun 2的实拍,羡慕《驯龙高手》法罗群岛的唯美取景,羡慕《珍珠港》在战争背景下的宏大水下场面,这次《东极岛》一次性都做到了,而且更震撼。
当海风吹过东极岛山坡的野草,夜色中是阿赑负重前行的身影,那一刻悲戚和愤怒的力量都达到了顶峰。
水上水下戏的实拍,直接决定了观众最真实沉浸式的代入感。
在屏幕外都被海浪的压迫感逼得屏住呼吸,难以想象朱一龙在巨浪中拍摄时,是克服了怎样的困难。
主演对人物的理解一如既往的深刻到位。
一个背影、一块儿肌肉的动作,有时就足以表达完全人物的心境。
陈明昊、杨皓宇两位演员也令人印象深刻。
而且这部电影的女性角色我非常喜欢,彰显了女性的力量感。
更多的精彩剧情我不想在这里剧透,各位走进影院自己体会,会更加的震撼。
其实结尾已经看出,阿赑他已经不是一个单一的角色、一个当地的渔民了,他是那个时代老百姓的缩影,代表了千千万万个被压迫的、奋起反抗的人民。
这部电影放眼整个国际市场,都是一部视效完美的工业大片。
希望海外发行这次能最大程度做好宣传。
《东极岛》改编自真实事件,具体可参考两年前上映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
简而言之,就是日本的运俘船,被美军误伤沉没,中国渔民救英国战俘的故事。
1942年,同盟国刚对日宣战。
彼时,国内抗日,正面战场进入相持阶段,未发生大规模战役;国军与英军开辟滇缅战场,协调混乱,最后失利;敌后抗战,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根据地进入最困难时期。
那时,没人知道抗日能不能成功,仗还要打多久。
“里斯本丸沉没”事件,就发生在那一年。
严格讲,“里斯本丸沉没”虽发生在抗战时期,与日军侵华暴行密切相关,但本身并不是严格意义的“抗日”行动。
它的实施主体是平民,目标是“救人”,彰显的是人道主义与人性光辉。
如果完全照实拍,可能更像一部二战背景的泰坦尼克或太平轮式的灾难片。
《东极岛》当然不只是部灾难片,它有一个更重要且必须表达的主题,那就是“抗日”,直接地,对日军侵略暴行的反抗。
如何捏合这两个主题,成为导演和编剧最大的挑战。
《东极岛》做得怎么样?
个人观感,投资很大,技术很好,画面很美。
其它,一言难尽。
主题终究还是两张皮,救人和抗日不能完整汇成一根线,也很难在逻辑上彻底闭环。
人物和剧情明显是为了融合两个主题而设计,所以经常出现不能自洽的情况。
比如,日本人为什么要抓渔民作人质?
明明全岛都是人质。
功能上倒是很明确,这么处理,才能把渔民视角带入到里斯本丸号的船舱里。
也就是电影为了叙事方便,牺牲逻辑。
电影走欲扬先抑的路线,从“一忍再忍”到“忍无可忍”,里面有民族意识的觉醒,这也是此类电影常用的处理方式。
岛民在日军不断升级的暴力中,一点点敲碎武力恐惧的禁锢,用“破禁救人”作为反抗。
但作为一部商业电影,“救人”难以成为完整的情绪出口。
它太绕太委婉了,在纪录片里可以,但作为商业电影,就会显得冲突不够激烈,情绪释放不足。
直白点说,“救英军”是不够彻底的“抗日”,必须要直接对抗,武力反击,要“以牙还牙、以血还血”。
电影也是如此处理的,男主角杀神附体,宰得非常尽兴,管虎甚至用了惊悚片和cult片的手法,暴力细节满满,自然也给了情绪足够的疏解出口。
但有了这些,最后作为高潮的女性觉醒带队出海,以及国际主义人道大救援,反而显得不够“攒劲”了。
也就是说,电影高潮出得太早,到最后反而维持不了亢奋,开始泄气。
所以电影结尾只能把重点放到救援的艰难上,开始恢复灾难片的解题思路。
大船倾覆,日军追杀,特别是里斯本丸沉没后带来的巨大虹吸,成为最后最大的挑战,主角们的终极考验。
而摆出屠戮姿态的日军,反而变成配角,派出两艘小艇后,就开始动作迟缓,以至不了了之。
这时候,“抗日”悄悄隐身,“救人”接续掌管主题。
这就好比吃饭,先吃了重口味的麻辣菜品,再吃清淡调味的,食物本身都没问题,上错了顺序,最后可能就索然无味。
电影最后是以救援成功结束了,伟大的人道主义的胜利。
这依然是1942年,没有抗战成功,也没有最后审判,更没有“胖子”与“小男孩”。
情绪上还差一口气,吐不出来。
而屠光守军的渔村,仅因最后字幕说的“国际观瞻”,就得以幸存,没有报复,没有清算。
日军要真这么在乎国际声誉就好了,哪儿还有“南京照相馆”呐。
这也是电影加入抗日剧情主线,又要兼顾历史真实而不得以的处理。
很勉强,但确实没有更好解法。
暴力元素在电影中很突出,比《南京照相馆》尺度更大。
并不是镜头多,而是导演放了更多细节,吴老大被刺破肚子,肠子流出来又塞回去,虽然上映版镜头没直给,但是音效和动作都有;比如砍头,前后的反应,人头的直拍,做得很细;比如杀死一家三口,冷不丁地开枪,最后以打死小孩结束;比如焚烧活人,特写跟过去……场面烈度很高,也有导演管虎个人趣味在里面。
另外非常管虎的处理,是电影出现了一些荒诞夸张的场面和角色,那个关西口音,爱穿兜裆的驻地官,几乎是喜剧表演。
还有陈明昊饰演的“陈先生”,是一个背景复杂且略带神经质,符号化明显的角色,非常像导演之前的另一部抗日题材电影《厨子戏子痞子》,话剧式地起范儿,维持亢奋过头、疯疯癫癫的状态,无论是开始藏英国人,还是后来杀到日本哨所,这个角色都引发出了笑声。
而这笑声,特别是第二次,于整部电影的气氛又是不合时宜的,那时陈先生其实已经超越了自我,准备杀身成仁了,为什么要去做那种戏谑的处理呢?
致敬《鬼子来了》的黑色幽默吗?
导演可能有他的想法,但我不太理解。
当然正线里的角色基本都还是严肃的,“海尔兄弟”带着自然与宗教的神性,超出了一般渔民的行为逻辑,是剧情的需要,也为后来无敌的大杀特杀留下解释口径。
纪录片里的1000多个英国人,在本片也只能作配角,老实等朱一龙来救。
其实这群英国兵本身也不是台词里说的“来帮我们打日本人”的,他们是在1941年的黑色圣诞,仅抵抗十几天就全员投降的殖民地军。
他们出现在中国的原因,源自1840年的另一次侵略。
当然,那时大家已经是盟国了,而且电影说了,是命就要救。
至于在当下的社会语境里,在国际间龃龉不断,旧秩序日趋瓦解的时候,这种普世大爱究竟几人赞成,几人反对,风向如何,我觉得也仍是未知数。
作为抗日题材,完全架空也好,现实改编也好,其实有无数更简单直接的抵达方式。
但电影选择“里斯本丸沉没”作为母本,本身就自加难度,难免要去面对各种挑战和审视。
仅就目前日本的二战受害者姿态,从抗日直接讲到普世情感和人性,去反思战争,还是太快了。
我认为,就讲到屠驻岛日军那部分,讲血债血偿,“你们都不是爹妈养的吗”,那部分,更恰到好处、符合国情。
作为首部AI制作的影片,给我感觉还是挺震撼的。不知道台词是AI生成与否,但是做到如此逼真的人物,可以预见未来很多故事只需要AI就能呈现。当然和真的演员还是有区别的,就是类真人动画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