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华沙

Miasto 44,华沙一九四四,Warsaw '44,City 44

主演:乔瑟夫·帕夫洛夫斯基,索非娅·维赫瓦奇,安娜·普洛克尼亚克,安东尼·克里科夫斯基,莫里西·波皮尔,菲利普·古拉克斯,迈克·米柯拉哈克萨克,卡洛琳娜·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4

《浴血华沙》剧照

浴血华沙 剧照 NO.1浴血华沙 剧照 NO.2浴血华沙 剧照 NO.3浴血华沙 剧照 NO.4浴血华沙 剧照 NO.5浴血华沙 剧照 NO.6浴血华沙 剧照 NO.13浴血华沙 剧照 NO.14浴血华沙 剧照 NO.15浴血华沙 剧照 NO.16浴血华沙 剧照 NO.17浴血华沙 剧照 NO.18浴血华沙 剧照 NO.19浴血华沙 剧照 NO.20

《浴血华沙》剧情介绍

浴血华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在华沙起义爆发前不久,一群当地的年轻人加入了地下组织,不仅是为了履行爱国 义务,同时也开启了一段青春冒险,可以跟同龄人吹嘘还可以吸引女孩子。在地下组织培训时,他们边调情、炫耀,边制订计划,殊不知接下来的那个夏天将是他们生命的考验,而历史已经为他们做好了计划。 他们成为华沙起义战斗中最为勇敢的组织之一,共同见证了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也看见了残忍、背叛与谋杀;他们懂得了爱,也体会了什么叫仇恨。尽管他们不情愿,历史还是在他们成熟的过程中,给他们上了血腥残酷的一课……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完美伴侣前辈,请不要涂那支口红红旗漫卷西风幽灵写手第二季欲罪难逃大明悬案录之隐翅篇你的传奇之危机四伏好医生拐个洋妞做媳妇奇迹俱乐部戏剧训练营嚎笑捉鬼队面面大观空气杀人与青春有关的日子德鲁纳酒店血腥乞丐爱情飞逝宁静的清晨绀田照的合法食谱借命女人的抗战血色星期一2双胞胎历险记破局法官老爹时速二十五幽零幻镜大奥私刑监狱

《浴血华沙》长篇影评

 1 ) 浴血华沙

随便翻电影直播看到了这部片子,正巧娃也睡着了。

一群年轻人活力阳光且斗志昂扬,被鼓动着参加起义,为了爱国的心英雄的梦。

哪个男孩子还没有过当兵打仗的梦想。

似乎轻而易举便会赢得荣耀与光环。

男主草率的加入仪式,工厂里毫无纪律的部队,丝毫没有计划的进攻,这些都预示着起义注定是要失败的。

一次小小的胜利便让他们以为这就是战争的全部。

德军反攻开始,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不堪一击。

无辜的市民也在裹挟之下血流成河。

战争的残酷不仅仅是战场上的生死较量。

战场之外,凡波及处净成修罗场。

当男主执意要加入起义军,偷偷溜出家门的时候,给窗前的弟弟又跳了一段滑稽的舞蹈,像极了美丽心灵里的圭多,这时便预感永别在所难免,本以为是男主战死沙场,可不曾想却是母亲和弟弟被枪杀在眼前。

无力,愤怒,恐惧,仇恨几乎要把他摧毁。

影片最高光的一段就是女主穿越交战区把男主从另一端的医院带回“解放区”,爱情竟有如此魔力,穿越枪林弹雨,穿越炮火连天。

战争是上层人的游戏,苦难却是普通民众来承担。

影片带给人们太多的绝望,弟弟被当面枪杀,被抱着去围观战利品的小姑娘变成了漫天血雨,女主冒死抱到医院的小婴儿依然去世,所有的伙伴都不在了,最后只有男主一人孤零零的曾经的沙洲上,四周是冰冷的河水,断了的桥,还有火光冲天的城市,而影片的开始是一群少男少女在阳光明媚的河边游泳嬉戏,清澈的河水,洁白的沙洲,碧绿的河岸,多么强烈的对比,如果再有一次机会不知道他们还会不会选择起义。

纳粹的压迫,苏俄的压迫,可总归还是活着。

起义换回的上层权利是不是还多过个人自由。

历史终会铭记这些为了自由而英勇战斗过的人们。

 2 ) 这是一部让人绝望的电影

一个人看完电影之后,过了好一阵子才从其中的悲伤里惊醒过来!

倘若我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是让人绝望的,全片都没有看到胜利的希望。

战争是一头嗜血的怪兽,除了士兵之间的拼死绞杀,它也无情吞噬了手无寸铁的平民。

男主亲眼目睹母亲与年幼的弟弟和一群老弱被德军枪杀,女主在废弃汽车驾驶室躲避爆炸带来的血肉之雨,医院之中血肉模糊的惨景,最后起义军仅剩男主一人,回医院找女主,结果等待他的却是尸山血海,其中就有女主的尸体,按照女主最后碰到的德国士兵的表现,女主之死应该是极其惨烈。

最后男主回到了当初与女主的定情之地,幻想着与女主再次相见,可最终还是定格在独自一人孤独的背影之中结束了。

影片开始时有多么的青春美好,结尾就有多么的残忍绝望,影片结束时的烈火焚城慢慢切换成现代灯火阑珊的华沙,这可能是本片唯一能让人感到安慰的地方。

或许这就是波兰版的《活着》!

作为一部反战电影,本片是成功的,与之相比,我们的神剧是如此的滑稽可笑。

中国人民在面对日寇入侵时所遭遇的苦难,比波兰人民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那些人却把同胞的苦难活生生的拍出了喜剧与奇幻的效果,而且还是一个人敢拍,一群人也敢看敢信,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最后心疼一下女主,她与《血战钢锯岭》的男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坚强勇敢善良美丽的姑娘不愿面对战争,却能不顾生死的留在医院帮助他人,她先遭爱人背叛,最后又屈辱的死去令人揪心。

 3 ) 浴血華沙與華沙間諜

《浴血華沙》和《華沙間諜》這兩部電影要連在一起看。

前者為紀念華沙起義70周年而拍攝。

電影宏覌上打動人心的是華沙起義本身發生在納粹即將覆亡的1944年8月1日,蘇軍在蘇聯戰場已取得決定性勝利,一路進攻德軍已扺華沙城下,此時,波蘭流亡政府命令反抗軍起義,卻遭到德軍血洗,戰死20多萬,華沙城85%夷為平地,而蘇軍隔河覌望,63天,拒施援手。

波蘭再次領略了蘇俄之邪惡。

的確,對西方而言,二戰伊始,便是蘇德瓜分波蘭,並且蘇軍的殘忍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不壓于納粹,納粹是種族滅絕,蘇俄是國族滅絕,瓜分波蘭後,蘇軍將波蘭2萬多軍官和知識分子集體屠殺于卡廷森林,且拒不承認,直到蘇俄解體,葉利欽時代檔案解密,卡廷慘案才得以曝光,布爾什維克的邪惡和納粹對比,不遑多讓!

正因為如此,波蘭在英國的流亡政府在面臨納粹戰略上行將就木之際,命令國內反抗軍起義,策應蘇軍對德國的進攻,是希望首都的主導權不要淪入蘇俄之手,然而,這樣的小算盤在冷酷的紅軍面前碎裂成泥,斯大林命令扺達波蘭城下維蘇瓦河畔的蘇軍停止進攻,借德軍之手滅掉不信共產主義的波蘭流亡政府軍隊。

并在戰後扶持共產政權控制波蘭乃至整個東歐,甚至成立華沙條約國軍事集團,和西方民主社會冷戰熱戰,波蘭和東歐陷于萬劫不復,直到1990年,蘇俄解體後,波蘭團結工會領導的民主政權經選舉上臺,50年後,在英國的波蘭流亡政府將波蘭總統旗、國璽、總統印、總統綬帶、1935年憲法正本這些波蘭共和國法統象徵送回波蘭,交給民選政府,宣告流亡政府完成使命。

而《華沙間諜》則是反應蘇德瓜分波蘭時,波蘭政府如何流落英國,國家銀行諸備如何輾轉萬里逃過德國洗劫。

在微覌上,《浴血華沙》打動我的有幾處,男主眼睜睜看著母親、弟弟慘死德軍之手,臨死關頭母親暗示兒子萬勿出聲!

男主自此處于創傷後症候群,失去運動及表達能力,而此時本是貴族小姐的女主毅然擔起保護男主的責任:「為了你,我要活下去!

」同樣,在殘酷的戰場上,當小隊被德軍狙擊,一名戰士受傷暴露于德軍射界,所有人猶豫要不要冒險去拖離傷員時,同樣是女主的貴族哥哥挺身而出,卻死于徳軍枪下。

有的事,知不可為而必須為,是緣于信仰、教養、個人價值觀。

古老歐洲,迄今分裂的傷口仍未癒合,蘇共占據的東歐,如捷克、波蘭和未受布爾什維克荼毒的西歐,不說英法,就說奧地利,人們生活的環境和氣質明顯區別。

布拉格和維也納,兩座偉大的城市,布拉格的臟亂,維也納的乾淨溫和不可以道里計。

 4 ) 有必要引进,给民众降降火

最近,民众火气比较大,张口闭口就是灭阿三、平TW、打航母、多造壮阳的蛋蛋,网络上一片踏平地球之势。

这个片子拍的很精彩、很残酷、很艺术、很讲究。

背景是一群美丽绽放的大好青年卷进了1944年的以失败告终的华沙起义。

影片开始部分,除了纳粹对波兰工人的欺凌,一群华沙青年的日常还是有很多开心和浪漫,整个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

然后,德国人要撤了,苏联人要来了,波兰抵抗组织决定搞一次起义,赶在苏联人之前控制华沙。

然后一帮浪漫青年就积极踊跃报名参加了起义,也准备为了祖国和人民,大干一番。

结果,立即就见识了战争的残酷、德国职业军人的杀人手段和朋友亲人爱人的各种死法,战争原来一点都不好玩。

本片对战场残酷的表现非常出色,个人觉得超越了《拯救大兵瑞恩》的诺曼底登陆片段,超越了《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屠杀片段,更超越了《敦刻尔克》的牺牲片段。

战场上血肉之躯在枪林弹雨中的各种瞬间毁灭和惨状,影片拍得很血腥很细致。

影片在今日繁华的华沙夜景中结束,也是告诉观众,战争,真的很残酷。

 5 ) 没有人应该看见这样的惨烈

不明白这部片的分数怎么会连8分都不到,它不应该这么低分。

《浴血华沙》大概是我看过所有的战争片里最惨烈的了。

要多惨有多惨,惨到最后我都哭不出来,而电影开始的时候,男主和弟弟分别的时候我便稀里哗啦地哭了,最后却没想到已经被麻木到不知做何反应。

很多人说波兰活该,我不管政府之间到底是怎样的爱恨情仇,也不管这个国家是否反华,我认为没有任何人活该经历这样的事情。

我们中国也是经历过苦难的,虽然我们中国没有好导演没有好的环境让我们去了解真正的历史,但是别人拍出了东西来,我们也能想象得出来中国的苦难大概是什么样。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愿意承受的痛苦也不要说别人活该这样,如果我们这么认为岂不是和那些施暴者是同一种货色?

这部电影真希望那些动不动就嚷着要打的人看看,这才是真实的战争的模样,战争会死人,会流血,会发生很多残忍的事情,而不是我们所看到的抗日剧那样的轻易,热血沸腾。

战争不是一场闹着玩的游戏,也不应该是某个人一时头脑发热而做出的决定。

对于某些人抨击电影的剧情或者男主演技什么的,我的建议是你去看完整版的。

还有,不要觉得男主懦弱,你站在女主的角度想他抛下她是懦弱,但是你为什么不会也站在男主的角度考虑一下呢?

亲眼看着妈妈和弟弟被杀了,难道他还能和女主不顾一切地过幸福的生活吗?

还有说他最后没有回医院找女主的,我也不怪你,因为是某局不让你看到真正的结局。

我也没有经历过战争,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但是如果它的残酷有电影里描述的十分之一的残酷那我希望它永远不要发生,不管在地球的任何一个地方。

 6 ) 前70%的时间都是在浪费生命,10分满给2分

如果要选一部无聊到死的片子,这个可以入选。

从开始看到最后看完,看了1年多,每天在地铁没有信号的时候,会拿起来看个两三分钟,但凡有一点信号,都绝对不想再继续看下去,不知道在演什么,平淡如水,丝毫不吸引人。

之所以给2分,是因为后来打仗了,主角的弟弟和妈妈被当场枪毙,还是多少有些震撼的,这些成了抖音那些影评人宣传这个片子都会用到的镜头。

其次就是这部片子把战争的残酷描写的还是很到位的,战场上各种真实的死亡方式,战争给生活带来的苦难,在其他同类片子中还是很难看到的,这点比较难能可贵,除此之外,该片一无是处。

 7 ) 青春唯美,残酷悲伤。

起初,唯美的文艺范儿慢镜头颇让我觉得扯蛋,这导演怕是玩艺术玩儿上瘾了也不看场合?

逐渐,意识到这群享受青春美好的男女本就是春游心态投入到了战争中。

只知浪漫唯美,荷尔蒙爆燃,不懂生离死别,咫尺人鬼。

导演就是要表达出这种感觉。

而那些成熟的长者曾经的领导阶层已经早已经带上全家逃离了城市,并对自己心有愧疚的儿子说“将来你们会感谢我的”。

然后,血肉残肢如雨泼下,鲜花一样的生命瞬间毁灭,地狱场景一幕幕铺开。

不管怎么说,弱小的波兰起义军也战斗过了,壮烈过了。

男主也证明了自己是个勇敢的战士。

可是在火海尸山中看到了爱人被蹂躏的惨状时,终于被死亡击倒,彻底绝望跪地投降。

居然能被曾经善待的德国军人放过。

在游过河流逃出生天时,恍惚中看到爱人笑容依旧。

观众刚刚想庆幸,却下意识地明悟这只是个美梦。

真实的是,只剩下一个孤零零的剪影,在绝望的深冬的江心沙渚上,远眺着整个华沙在地狱之火中燃烧坍塌。

波兰啊,悲摧的国家!

没有自立自强的根本,就只能这样。

眼看着最美好的青春被残酷撕碎,却只有无语悲伤。

补记:忍不住想比较国产《芳华》。

同样的题材,本片在直面历史惨淡的真相、表现青春美好毁灭的力度深度上都要超出太多太多。

连真话都讲不出来的✘✘,创作伟大艺术作品根本就是痴人说梦。

 8 ) 喜欢女主角

女主角奔走在战火中寻找男友的画面有没有让你想起什么?

那是只有少年的恋爱才有的誓死与清澈。

象她说的,只要我们活着就好。

可是目睹了亲人被杀的男子就算能放得下国仇又怎么抛得下家恨?

就这样,卑微的小人物在战争的洪流中被冲刷着顺流翻滚,面目皆非。

看评论只能说我们中国人太聪明。

面对波兰在苏德夹缝中的一次壮烈反抗,看不到将心比心的同情,更多的是貌似聪明的指点,这份聪明也许忘了十四年的中国抗战,忘了那些同样“愚蠢”舍生的同胞。

或许他们真的以为是中国人自己打赢了抗战?

或许他们真的以为先烈们做出抗日决定的时候是“不打无把握之战”?

忽然又想到别处去了。

很多时候实在困惑,天下与小人物真的有关吗?

女主角说出那句“只要我们活着就好”究竟是没有觉悟还是更符合生命物种的本源?

写下这篇紊乱的文字时正是世界战乱又起的时候,乌克兰、以色列,战火蔓延在东欧与中东。

每一个人都不是真空中的存在,身边有族、有国。

可是那些世界的“伟大”与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这个世界真有一片土地,可以让世人逃离战火,让孩子不再离开母亲,让恋人不在硝烟中失散,是否你可以放下那些“伟大”?

每个人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热爱和平,这究竟是愚蠢还是险恶?

如果真是这样,那那些战争的追随者又是什么人?

希特勒发动二战时德国人民不是狂热的吗?

日本侵华时日本国民真的是无辜的吗?

匈牙利、捷克、波兰、爱莎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人民的阴影中难道没有前苏国民的骄傲吗?

这么想来,愈发觉得女主角说的那句“只要我们活着就好”似乎更加可贵——毕竟,对这个世界造成最大伤害的,永远都不是那些一心想逃离战争的人,而往往是那些艾国的人。

 9 )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从这群年轻人的身上,看不出一场战争将要发生的前奏。

他们在明媚的日光下游泳,在青葱的草地上野餐,一边谈笑,一边迷情,推揉着,抚摸着,眼神交换着,不仅有荷尔蒙和爱意,还含混着零零散散的革命、理想、激情、仇恨这些东西。

也许我们小看了这些零碎的激情。

"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

全世界的少年人看来都是一样。

他们今天可以在野餐地过家家似地宣誓加入伟大祖国的军队。

明天偷着母亲收拾好行脚,像离家出走似的逃出家门。

后天就看着昨天骑车载他飞驰的女同伴,炸死在废墟里。

恍惚间,和前不久上映的几枚《芳华》的片段,竟颇有些相像。

对于年轻人来说,战争在开始前,总是和鱼水交欢之前的肌亲一样充满浪漫,被企盼着来临。

谁又能苛责他们?

这就是力比多,爱一个人的爱、爱一个民族的爱、爱自由的爱,似乎是同一种爱。

特别因为波兰的天主教背景,十字架和修女影片中的在场,似乎更便于观众去理解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愚蠢情结。

再者,波兰民族的千年苦难,不断强盛,被吞灭,复国,强盛,又吞灭,又复国。

历史性地造就了波兰人在夹缝中挥霍生命的浪漫,转而又可以奋起为民族的尊严反抗到粉身碎骨的性格。

波兰人把他们的残酷浪漫主义带到了战争的诠释中。

他们穿着军装和母亲跳舞,他们踢着滑稽步逗家人欢笑还会敬个军礼。

他们在枪林弹雨中接吻,子弹就像长了上帝的眼睛避开了伟大的爱情。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浪漫的高度。

高速镜头把这些浪漫表现得淋漓尽致,每当高速镜头出现,战争的残酷就突然蒸发了,只剩下被电光石火衬托着的,空气中弥散的美。

当高速镜头戛然而止的一瞬,它们又重重跌回现实之中,灰飞湮灭。

作者很擅长这样的把戏。

苦难的历史同样赋予了他们最会诠释残酷的能力。

残酷之至的,是那个波兰起义军在一个街区庆祝胜利,须臾间不知引爆了什么炸碎了半个街区,在团团升起的黑云之后,天上便落下了倾盆血雨和肉雨的场景。

残忍可怖得令人侧目,又美丽之极让人目不转睛。

这是影片所能诠释的残忍的高度。

反战者总是宣扬要“做爱不要战争”,但那是来自战争之外的叫喊。

身处于战争漩涡眼中,留给波兰人的选择只有“要做爱也要战争”。

反抗是民族的骄傲和本能,如果再不去做爱,面对两大猛兽的撕掠中几乎为零的胜算,死也就白死了。

影片的节奏拿捏得很好,它挥斥了音乐的力量。

突然的炸响和枪声固然给人惊吓,但舒缓的音乐对节奏施加的延展性更大。

时来的奏鸣曲舒缓了节奏,增添了悲剧的空气,有时候又化为画内声音,比如,在弹痕遍布的楼道里厮杀,伴着炸开的血肉死亡四至之时,战斗的全程伴着不知哪个房间里传来的,不知是留声机还是广播的弦乐曲,音乐无处不在的规律性拎着暗处潜伏随时突降的死亡,反衬着战争的无妄,强化了节奏的韧性。

影片采取的视听基调,有种“去掉历史”的“游戏感”。

粗粝的、高反差高清晰度高动态范围的影调,发光可见的弹道,跟随视角长镜头,大量动作慢镜头蒙太奇,竟然还能见到一两段fps里才有的第一人称视角持枪镜头。

有时候突然感觉是在玩随意某一代的《使命召唤》类的游戏。

不知是为了贴近院线工业和观众喜好,好点燃肾上腺素,还是从过度诠释出发,为了突出战争中命如草芥,如游戏般,而有意为之呢?

虽然增强了残酷,但削弱了历史情境的辨识性。

总之不可明说,有点古怪。

镜头的视角默默表达了这群少年人对于死亡的态度。

被枪杀的战士,被炸死的平民,死则死矣,镜头不会再回来拍他们悲惨的尸体,好去渲染“沉重的生命”。

因为这群少年人的眼睛从来不会再看尸体第二遍。

镜头也不总去渲染濒死的痛苦,而只是交代血流如注已无可救,好给他们不要浪费时间,继续冲锋的理由。

反倒有时还“残忍”地表达了对轻易丧命的嘲弄,比如男主人公的突击队长被子弹打烂了半边脸,非要摘下头盔,转头对主人公说了两句莫名其妙的胡话,才突兀地死掉。

在紧随其后的情节中,在队长荒谬的死亡中突然掂量到自己性命的男主人公在枪林弹雨中奔逃,高速镜头又赋给了这个场景怪异的游戏性。

看来,对这群少年来说,他人的生命是轻的,在激情面前,分分秒就可以丢掉,典出去。

他们底子里是自私的,任一个人的死亡中,只有爱人的死亡才能真正触动他们的神经。

男主人只有亲眼见到母亲和弟弟被枪毙,才精神崩溃,即便如此镜头仍没有再看他们的尸体一眼。

就算是天上掉下血肉,女主人公在短暂的恐惧后也显出了坚韧的麻木,在血雨落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爬出去找他的爱人。

因此,这种自私的生命视角,决定了这是一场属于年轻人的激情澎湃,却又徒劳无益的起义。

决定了影片对历史的读解姿态。

这是一场有意义也无意义的起义。

如果不起义,华沙可能就不会几近屠城。

但这场少年人拉上全城陪葬的起义,用这些不足为道的生命换来了伟大的自尊和意气。

但自尊和勇气又意味着什么呢?

桥又在原处建起来了,城市又在原处建起来了,人口没了又有了,苏联人进来了又走了,社会主义进来了又走了。

如果没有起义,历史似乎也不会因此有所不同。

虽然影片最后的字幕称颂波兰青年的勇敢和波兰民族的坚韧。

但那个从废墟到繁华的叠化,和叠化显现出来的那个现代华沙漫长又沉静的空镜,似乎在说着不一样的道理。

它在说,在历史的沧海变幻面前,这个走向暗弱的民族的激情和抗争,永远是卑微和渺小的。

她的伟大不在于此,她的伟大在于,接受了激情和反抗必然的失败后,这个民族仍然能够收拾残破的山河,隐忍坚强地生存下去。

这场反抗可以不发生,波兰人民可以选择。

二战也可以不发生,但波兰人民无法选择。

像女主人公圈养的那只怪异的家鼠作为玩物,被紧握在女主人的掌心中无法挣脱。

显而易见,这就是波兰自身命运的暗喻。

但老鼠本身,卑劣却有着无尽的生命力。

在影片的尾声,绝望的男主人公不断呢喃着,“一起到河边去吧”。

没有人知道河边是不是代表着救赎,但必定代表着些许悔恨。

“河边”似乎只是一个虚幻的符码,是无指向的希望,希望的空壳。

它是影片首尾呼应的眼睛。

在影片的开端,男主人公在河中的沙渚邂逅了女主人公,那时候,所有的伙伴都在河边站着坐着看着笑着,没有离散,没有背叛,也没有明天。

最后,精疲力尽的男主人公再一次也在河中遇见了女主人公,那时河岸边一个人也已经没有了。

这种轻易相遇的渺小,让人想起安哲罗普洛斯的《哭泣的草原》中一个恰好对位的场景,那个年老的母亲为了寻找战死儿子的尸体跑到河边,却发现儿子的尸体躺在对岸水边,近在咫尺,却遥不可及。

安哲要说的是历史不可承受之重,这本电影要说的却是激情不可承受之轻。

经住了战争洗礼的两个疯子相遇了。

上帝总会留下一两个疯子来见证毁灭。

选择毁灭后的生存,才是这本电影隐在的主题。

这就是波兰民族愚笨而残酷的浪漫主义。

不过,“引刀成一快”的年轻人总不会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成为历史本身,同样也不知道他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被历史掩埋。

在这一点上,确实全世界的年轻人可能都一样。

桥被炸了,八十年后又矗在原地。

战争虽然结束了,就好像没发生过一样。

 10 ) 夹缝中的华沙人

《浴血华沙》,或者叫《华沙1944》,2014年波兰电影。

这部电影展示了1944年,波兰华沙的抵抗组织,在苏联军队进攻华沙的纳粹部队之前进行起义,意图在被苏联占领前推翻纳粹的统治。

影片开始时一群少男少女加入抵抗组织的情节犹如小孩子扮家家,而且由于纳粹势力已经大不如前,这些毛头小青年们居然也就扮家家一般推翻了纳粹。

但是从影片中段开始,纳粹决定开始反扑,并将华沙开始夷为平地,苏联则在一旁开始袖手旁观,于是这群波兰小青年们开始遭殃了。

这时候,战争的残酷性才开始展现出来,平民的伤亡,亲人的逝去,这些小青年们经历了苦难、恐惧和死亡。

本片对于男主角的刻画不是很成功,很难理解其在遭受了母亲和弟弟死去,女友又不在身边的绝望时,那种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的心态是有多奇怪。

相比之下,对女主角的刻画却很成功,女主角从一个懵懂的少女,开始只是一心为爱情,却在残酷的战争中逐渐成长,坚强,并留守医院照顾儿童,虽然之后她也为华沙起义献出生命,但是她的精神却留在了华沙这座城市。

《浴血华沙》短评

我究竟看了个啥

8分钟前
  • 小轨
  • 较差

编导扬·科马萨炫技一般的使用长镜头、慢镜头、主视角射击镜头……把这部战火青春片拍出了不一样的新意。起义军的青年男女们,他们一定都心怀着热血、心怀着激情,也心怀着浪漫。这一切,在他们的心里,似乎已经把战争本身的残酷、悲壮和牺牲都掩盖了。或者说那些所有不美好的都因为美好的而被忽略了。

11分钟前
  • lgowen
  • 还行

波兰什么时候也像天朝一样出这种煞笔导演,新装革履,油光发亮的大背头起义个屁啊,拍得他妈什么玩意

16分钟前
  • 天才
  • 较差

特效太假了

19分钟前
  • amkw
  • 较差

少见的、连一丝正能量都找不到的战争片。男女主最后一分钟在沙洲上的表情渐变,能让国内大多数面瘫偶像羞愧到自杀…如果他们懂羞愧的话

20分钟前
  • 飘叶随风
  • 力荐

emmmmm,这是个什么J薄玩意儿…

22分钟前
  • 1379号观察员
  • 较差

要不是将战争浪漫化这个败笔,其实还是部良好的片子。

27分钟前
  • 海德文
  • 还行

拍的很好,下一次不要再拍了。

32分钟前
  • 阿尔宾娜
  • 较差

迄今为止看到的最血腥的战争片,面对枪炮人只是一团血雨。

35分钟前
  • 倪娜
  • 推荐

歌舞片?毁题材小能手我去你妈的!

36分钟前
  • ZHIGAO
  • 较差

他们就像一群高中生去度假。波兰的年轻一代精英就这样消失了。但你有什么权力指责他们鲁莽呢?就凭你活着,而他们死了吗?

37分钟前
  • 西西佛
  • 还行

战争不是请客吃饭过家家,但凡对战争产生了一丝浪漫之情都会遭遇碎肉血雨。所有战争片都不是为了让你看打仗过瘾的,而是让你心存畏惧,敬畏生命,反对战争,因为你不是那个持枪施暴者,你很大可能是那个受害者。

42分钟前
  • 余同
  • 还行

「自由永存。」

46分钟前
  • .
  • 力荐

近年看过最好的战争片

50分钟前
  • 夢侠沈星丹
  • 推荐

还是没啥记忆点,拍的太松散了。人物也是没特点,枪战场面一般,空中下血雨配断肢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只能说这段历史是他们永远的痛。

51分钟前
  • 影神
  • 较差

真实的历史事件,爆炸和子弹横飞,人被杀就会死,人体有弹孔,伤口血肉模糊,全场发了上千盒便当,主配角可以说全灭,考究的武器装备和制服,人物丰富。同时整部电影故意营造出戏感,夹杂在写实的战争场景之间,除了名场景子弹拐弯,另一个名场景天降血肉雨,反映战争残酷,但也不很符合真实世界的物理学。更别提战争间歇的MV床戏画面了。但恰恰是有这些出戏情节做装饰,加在真实历史事件的真实描写基础上,出戏感不断地将观影者在当下与战争之间拉扯,才能提现出优秀的战争电影必须有的主题:反战,而不是歌颂牺牲视觉刺激战场沉浸感这些睡醒一觉就忘掉的爆米花。

54分钟前
  • 郑承武
  • 推荐

非常儿戏

56分钟前
  • FAN非凡
  • 很差

苏联事先对起义毫不知情,因为波兰的留英资产阶级政府想凭自己的力量收复华沙,没有通知苏联。起义爆发后,斯大林紧急派出联络员跳伞进华沙,但是波兰人不但谢绝了帮助,还居然把苏联联络员的藏身处故意泄露给德国人,导致联络员被德军补货后枪杀。苏联在波兰境内的红色游击队虽然毫无准备,但还是第一时间出动策应起义,遭受重大损失。维斯瓦河东岸的白俄罗斯第一,第三方面军发动数次渡河攻势,奈何对岸是数个党卫军精锐师(没记错的话骷髅,帝国都在),苏联有时一天就牺牲数个营,这对于刚刚结束巴格拉季昂行动,连续奔袭几个月数百公里的苏联来说实在是强弩之末了。黑苏联的时候能不能查查史实?也不看看他苏俄时期的屠杀20万苏联战俘。一方面对人家百般仇视,另一方面在自己快完蛋的时候又指望人家来援助你,这什么逻辑?波兰被虐纯属活该。

57分钟前
  • 刀友 不让孙
  • 很差

这才是真的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致这部理想化到有些幼稚的战争片。

1小时前
  • 文青是病
  • 较差

战争场面很真实、惨烈,年轻人谈情说爱、面对真实战争时的内心挣扎等尤其是偶尔的慢镜头式MV与电影很割裂。

1小时前
  • 健忘的猫头鹰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