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生常谈嘅问题,男人同女人喺唔同嘅动物,呢样嘢喺嫁入豪门嘅梦幻故事背后更显得尖锐异常。
她无法理解他点解满脑子只有政治,他亦无法理解她点解可以抛开呢个国家嘅责任于不顾。
到最后,总有已经影响巨大嘅事件将两个人串联起身,终于令她明白佐他,而他亦理解佐她。
影片就讲佐奥斯卡影后格雷斯•凯利嫁入皇室,从懵懂少女经历摩纳哥亡国危机,最后蜕变为合格王妃人妻嘅故事。
同类型嘅电影其实非常多,《年轻的维多利亚》、《公爵夫人》、《绝代艳后》……只不过本片将时间拉近佐几百年,上演佐一部有电话同电视嘅现代宫廷剧罢了,同前来者比真心唔觉得有出彩嘅地方。
我明白唔喺每一个人都能成为绮拉丽奈一样令人叹为观止嘅公爵夫人,要进一步成为戴卓尔夫人嘅就更喺凤毛麟角,所以嫁入豪门我一直都认为只喺一个梦幻嘅童话,梦醒后还喺要面对现实,有时现实甚至残酷到演化为一场悲剧。
感觉Nicole Kidman喺“Clod Mountian”之后就再冇令人惊叹嘅演出,佢俾我嘅印象亦一直停留喺弗吉尼亚嘅乡村田野上,虽然我亦曾经非常崇拜过佢,但显而易见光环正随住年龄逐渐褪去,毕竟Nicole已经47岁“高龄”了,整整俾我大佐一个double。
从故事到演员都冇乜存在感嘅一部电影,只为科普下历史事件而观瞻,唔推荐,唔收藏。
很多人都分不清“摩纳哥Monaco”与“摩洛哥Morocco”,但只要去过一次,前者鲜明的特质绝对让人难忘。
摩纳哥曾经是我生活里熟悉的一部分,蔚蓝海岸上那么小小的一个角落,熟的甚至厌倦了;然而离开之后,那里的一切——海景,花园,楼宇,豪车,游艇,甚至那充满了金钱味道的空气——都因太美而不真实,就像一个“童话故事”。
只是那是属于巨富的童话故事,我只是个来了又走的画幅背景上的小人。
我常常想,这个国家的存在,真是神奇。
为何法国和意大利会容许这样一个“避税天堂”的存在?
对这个没有军队的弹丸之地,收为领土不是分分钟的事情吗?
历史上法国也的确兼并过摩纳哥,但之后又恢复了它的主权。
历史上的政治博弈可能不像影片里给的答案那么简单,但摩纳哥确确实实是一个传奇,Grimaldi家族的统治从1297年延续至今,期间世间多少沧海桑田啊。
而且,今日的摩纳哥,真的发展得贵气十足,像个穿着华服、收拾得干干净净的有钱人家的孩子。
如果你对摩纳哥有兴趣,这部影片讲了个还算有意思的花边轶事;反之,它就是一个发生在还不如纽约中央公园大的国家上的琐事。
我对Grace Kelly谈不上多有兴趣,她的电影我一部也没看过;明知Cannes那边的恶评还跑去看完全是因为摩纳哥和Nicole Kidman。
但就像片子里Grace说的,“我,就是摩纳哥。
”她的确已经成为摩纳哥这个传奇的一个代表。
或者,更准确的说,摩纳哥成就了她的传奇,她也融入了摩纳哥的传奇之中。
她的嫁妆缓解了王室的经济危机,她的个人魅力增加了这个小国的影响力,或多或少帮助它度过政治危机。
在摩纳哥,处处可见Grace的影子:以她命名的玫瑰园、台阶、街道,按她遗愿建起的日本花园,以及无数路边的牌子,写着Princess Grace,某年某年某日,在此XXXXXX,配着她的照片。
最重要的是,她让人们,依然相信世界上真的有王子和公主终成眷属的童话。
片尾旁白说,“人们会一直轻声念出您的名字,Princess Grace”。
看到这里因脑中浮现起摩纳哥的种种而感动,因为她真的做到了。
我这才彻底明白海报上the greatest role of her life不是指Nicole Kidman演的Grace Kelly,而是Grace Kelly演的Princess Grace of Monaco。
世界上留名影史的演员有很多,但Grace of Monaco式的传奇,真的就这么一个。
常说好莱坞这同辈的四人皆成传奇,梦露因她的死,泰勒因她的八次婚姻和作天作地,小赫本,我也不知道为什么,Kelly,因为她的"童话人生"。
最晚死的泰勒死了以后,每每想起她们其中一个就想起其他几个,想到最后总是一个词,红颜易逝。
连Nicole Kidman也开始老了,不过还是很美。
这并不矛盾。
就像玫瑰花开得极盛后,最外面的花瓣开始失水、暗淡、显现出几条不易察觉的皱纹。
不老的唯有摩纳哥所处的那片蔚蓝海岸如画的风景,还有,只要人们还记得,你的传奇。
在故事里,你永远年轻,永远那么美。
每个土豪的女朋友都想要的爱马仕包,最热门的一个款式就叫凯莉包,凯莉是谁呢,就是大名鼎鼎的摩纳哥王妃格蕾丝凯莉。
她怀孕的时候曾经拿着一款爱马仕包遮挡小腹,从此此包得名,当年此包是王妃风范的代名词,现在此包成为嫩模和煤老板新欢的标配,其实包好不好看见仁见智,重要的是拿包的那个人,美得毋庸置疑。
格蕾丝的英文名字就是“grace”,意为优雅,很少有人可以人如其名到如此程度。
格蕾丝凯莉作为好莱坞的一代传奇人物,先是在美国电影界风生水起拿到奥斯卡奖,又嫁与欧洲钻石王老五摩纳哥王子摇身变为一国王妃,虽然国家小的人人都认识人人且在欧洲皇室界最多算是个跟班角色,但依然是正统皇室,很多女人梦寐以求的Princess一词货真价实地烙在了身上。
完成这一切的时候人家格蕾丝才27岁,人生已留下一片辉煌,这样一个女人的一生该有多么波澜万丈、摇曳生姿?
这种猜想大约就是所有人想要观看这部即将上映的电影《摩纳哥王妃》的原因,从影片的第一个长镜头开始,妮可基德曼扮演的格蕾丝披着白色的斗篷、留着波浪金色短发结束了一部电影片场拍摄的最后镜头,所有的人与她握手、致谢,人们的目光追随着她,她褪去戏装走近摆满鲜花的房间,坐在梳妆镜前,广播中正播放格蕾丝即将嫁给摩纳哥王子雷尼埃的新闻,女主角面对镜中容颜百感交集:期待、忐忑、欢喜……开头不俗,对这部片的期待感骤然升高,但后面的水平证明了这开头只是一个错觉。
希区柯克出场,跟着王妃的宫廷女官走在摩纳哥皇宫的大路上。
以侧影出现的希区柯克完全符合了观众们对他熟知的模样,西服、大肚子、禿頂,严肃而又傲慢的模样。
他此来是亲自送《艳贼》的剧本给格蕾丝,规劝她重返好莱坞,而经历了六年婚姻生活已有了孩子的王妃显露出在宫廷中的格格不入与忧郁。
宫廷女官的冷酷就像每一个灰姑娘童话里都会有的老巫婆,令人想起《蝴蝶梦》中的阴狠女管家:“你必须称呼她为王妃殿下”,“王妃在公众面前不能弯腰”……繁文缛节拘束着王妃的每一个举动,希区柯克的到来令她对电影的热情又再度燃起,而她知道重返荧幕现在已不是她一个人的事情。
历史上希区柯克对格蕾丝的钟爱毋庸置疑,在金发美女如流水的希区柯克悬疑片中,无数的美人淹没在了剧情之中,唯有格蕾丝跨越了荧幕将个人的魅力散播出去,人们爱得不仅是希区柯克电影中那些或神秘或纤弱的女主角,人们爱得更是格蕾丝本人。
她从1953年连续出演了三部希区柯克的电影,这已打破了希区柯克的常规,成了他合作最多次数的女主角。
片子不断在格蕾丝与宫廷的矛盾上大做文章,女主角在一次政客与贵族们的宴会上发表了对殖民地的看法,男人们感到面子挂不住,王子王妃这对中年失和的夫妇再次大吵一架——镜头显示,二人早已长期分居。
王妃表示如此压抑的婚姻生活已不堪忍受,她开快车、找人哭诉、望着剧本默默发呆思虑万千,此片开始不知不觉慢慢偏向了名为《绝望的主妇》的肥皂剧,让人时不时恍然觉得此片也许叫做“闹离婚的妮可”更为合适,毕竟在此片中, 导演钟爱的每一个关于妮可的长镜头近景特写都在呐喊着妮可的名字,她用生命演着自己,和格蕾丝没有一分关系。
导演一直在试图挖掘他臆想中的一个灰姑娘人生历程中所能遇到的一切挫折,并且想办法用“美国爱与自由拯救腐朽欧洲老古板”的老掉牙人生观植入片子,再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狗血淋漓来包装。
人们一直感觉中国的片子动不动就非要弄些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大义来包装恁的呆板,但在这件事上,美国人从来比中国人还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美利坚英雄拯救世界这个主题在任何片子里都能出现,哪怕这片的名字叫做“摩纳哥王妃”。
导演像是读过很多本《知音》杂志描述的中年夫妇婚姻危机故事,为了让片子显得轰轰烈烈,他开始不断加入各种宫斗、阴谋、战争与威胁,一个巴掌大的摩纳哥俨然成了欧洲政治的重心一般被各国虎视眈眈。
为了让王子夫妇有机会重修旧好,戴高乐与法国人背起了“为剧情服务”的黑锅,开始疯狂对摩纳哥进行压迫与凌辱。
先是法国外交官员在宫廷内公然逼迫王子妥协法国的“不平等条约”,甚至还很无耻地骂了人家6、7岁的小女儿,王子立刻挥拳保护妻女的尊严,这种从偶像剧直接拿来的剧情来得莫名其妙,但导演不满足于此,他还想涉猎宫斗的领域。
不得不说在宫廷斗争这件事上,没有人能和中国人相抗衡,当甄嬛在宫里和各路玩着麝香、拿着狐媚子、一肚子心机争奇斗艳的姐妹们你死我活的时候,在摩纳哥的宫廷里,一封本该保密的新闻稿被放进可怜的办公室小壁柜里导致意外失窃就令整个宫廷大乱阵脚,王妃要复出拍电影的消息走漏就令所有人的反应像是揭发了狸猫换太子一般如临大敌,妮可动用了类似《小岛惊魂》中才会有的惊恐表情。
紧接着她又一而再、再而三地惊恐,宫中的女仆半夜私会神秘私家侦探,皇室内部有法国奸细,戴高乐逼迫摩纳哥“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王妃的老公已走投无路,决定召开一次“搬救兵”的大晚宴,王妃为了担起自己的责任,前去一位老牌摩纳哥贵族家里学习宫廷礼仪与法语——格蕾丝的确曾学习法语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在影片营造的“国破家亡”的氛围下,此举有了一种“连长,鬼子冲过来了,让我冲个q币先”的无力感,但无论如何,这一次导演埋了一个无比得意的大梗:王子的亲姐姐为了篡权夺位当了法国人的‘走狗’,宫廷内奸终于水落石出。
貌合神离的中年夫妻因为内奸问题而再次手拉手心连心,王妃对老公说大不了一起回去种地,一举挽回了夫妻关系,两人又睡在了一起,王妃表示:我能救摩纳哥,let me try, 别问why!
王子用贯穿全片的心不在焉的表情表示出我是没法子,你爱咋整咋整……无怪乎摩纳哥皇室对这部戏咬牙切齿,中年夫妻感情不和那点子事拍得如此直白也就罢了,王子如此无能而王妃如此英明神武又是闹哪样?
当事人的儿子孙子们还都健在,看着这种片自然闹心,皇室迫不及待撇清:这全部不是事实。
其实不用撇清观众也不会相信,因为整部片子都在传达一个意思:美国人到哪里都能救世界,英明神武的美国总统到处锄强扶弱,在摩纳哥危机的时刻,来自美国的王妃和肯尼迪的关照救了摩纳哥,王子只留下一句话:我知道我们玩蛋了——老婆,靠你了!
尽管历史上摩纳哥并未经受过什么生死存亡的四面楚歌,但戴高乐既然已经背起了这个黑锅那不如就干脆背到底。
王妃学会了法语并且经常走上街头和摩纳哥民众亲切‘拉家常’,穿着时髦时装奔波在巴黎街头进行各种时尚街拍,于是戴高乐感到了恐惧并不得不接受了摩纳哥慈善晚宴的邀请——“人们不理会摩纳哥,但不会不理会格蕾丝……”,这是片中原话。
到了结尾高潮的慈善晚宴戏份,一切俨然成为王妃的独角戏。
各国代表都齐聚一堂各怀鬼胎,王子仍旧生无可恋破罐子破摔。
唯有王妃带着一身圣光走上舞台发表致辞,这篇长达几分钟的大特写拯救了摩纳哥。
整篇演讲之空洞恐怕只有大学入党申请书可以媲美,写台词的编剧黔驴技穷地令妮可不停说着“我不愿生活在一个爱不能改变生活的世界“,爱应该如何如何,爱的力量应该如何如何,台下的各国“列强”代表不但没有表现出“爱管我屁事”的态度反倒人人一副醍醐灌顶之态,最后演讲结束,老公带头起立鼓掌,全场欢呼雷动,就这样,爱战胜了一切。
虽然不知道是从哪来的哪门子爱,但戴高乐决定以后做个助人为乐的好总统不再欺负摩纳哥小兄弟,肯尼迪总统的代表表示“格蕾丝妹子你大胆的往前走,肯尼迪挺你!
”(传说肯尼迪也为格蕾丝的美貌折服,曾惋惜她远嫁摩纳哥,若有这一层意思倒是神乎其技,但是编剧只顾着弘扬嘴炮拯救世界,无暇其他。
)一场虚构的危机就这么被解除了,老公终于深情说出一句没头没尾的i love you,王子的形象就此窝囊到了极点,全片就这么完结。
虽然妮可高调亮相戛纳且因为当年格蕾丝是与王子在戛纳一见钟情故这部片在戛纳电影节首映开幕,但被影评人无情评为“有史以来最烂的开幕片”。
我们很难不对妮可以及曾在《海上钢琴师》里打动人心的男主蒂姆罗斯怀抱希望。
但这一次妮可用一张僵硬却始终惊讶的脸让我们终于相信她说很后悔以前注射botox只是一句假话。
在关于格蕾丝的文章中,人们描述她冷漠而又克制,拥有与生俱来的优雅,但是在希区柯克的眼中,她敏感而又感情澎湃,是冰与火的结合。
气质、美貌、卓绝的品味是格蕾丝的关键词,但本片中唯一做对了的大约只有最后一项——服装的确精致考究。
修身的套装、复古雅致的平底鞋与浪漫的包头丝巾,偶尔一闪而过的画面中,隐约感觉到妮可基德曼这个名字的稍稍淡去,但是这感觉只是转瞬即逝,妮可始终未能抓住格蕾丝纤细中带着刚强的特质。
而比起妮可,男主角蒂姆罗斯从头至尾的心不在焉更是有失水准。
据说,蒂姆罗斯因为没找到太多关于雷尼埃王子的资料而决定自我发挥,那么现在看来这场发挥概括起来只有一句话:仰着脸抽雪茄面无表情,生无可恋,一直生无可恋,直到最后……稀烂的剧本和平庸的表演令这部戏没有一分一毫展示出格蕾丝的风采与真实,片头的那句“我的人生就像一场童话”更应该改成“我的人生就像一本知音”才更符合此片的水准,配上一个“我那苦命的王子夫君呦,远嫁妻为你撑起一片蓝天”的题目就更符合剧情的矫揉造作。
==========欢迎关注微博:蓟城君======================
影片讲述了当年好莱坞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Grace Kelly嫁给了摩纳哥大公雷尼尔三世之后的故事。
典型的商业片的节奏,虽然牵扯其中有爱情,阴谋,政治,励志。
但每一样都没有淋漓尽致,和看公主日记的区别也不是很大。
不过不得不说妮可基德曼有点神似凯莉。
电影给我的感受就是,好莱坞巨星嫁入了皇室,但并非代表两个人的爱情开枝散叶,开花结果,相反正因为美国人和欧洲人价值观的不同,自由独立和注重形象的皇室而产生了矛盾。
影片中格蕾丝最一开始虽然息影,但没有彻底的放弃好莱坞的艺术事业,心中矛盾不堪,痛苦非常。
虽然尽力的去做好王妃的角色,可作为自由的美国人,她接收到的教育却与王室需要的礼仪格格不入。
她自己也并没有真心的去感受如何做一个王妃,因为这时的她心里其实也只有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嫁入皇室,作为一个王妃的意义。
影片中期,矛盾显现出来,疑似内部的篡权,外部有法国给予的巨大压力,本来为全世界称道的爱情也近乎支离破碎,无法转圜。
但主角的光环迫使她领悟到,这些问题其实都不是问题,于是她用美国式方式去改变这些,去捍卫一个内属于自己的家庭和国家。
其实影片传达出来的,还是有些美国主旋律的灌输,尤其是最后的演讲,相比很多同样有演讲片段的电影,显得娇柔做作,那一刻就好像是赵宝刚附体。
相比AlPacino在《闻香识女人》中最后的学院演讲,显得有些牵强和稚嫩。
但影片的构图,色调我都很喜欢。
也成功的讲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得必有失,但要看你怎么去想和做。
格蕾丝是一个好莱坞巨星,是一个演员,她对舞台是有眷恋的,对艺术和自己是有责任的。
但抱着这样的想法下去,毕竟是痛苦不堪的,作为王妃没有登台的先例。
格蕾丝在最初只是想着要去尽一个母亲,一个妻子,一个王妃的责任。
而非热爱这个生活舞台所赋予的角色。
当把视野放大,着眼于生活,她会发现更大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是她的舞台。
当她发现了这一点,认真思索后转变了自己的态度,认真的投入了自己是摩纳哥王妃的角色后,她发现了原来这个角色比所有的好莱坞角色都要有挑战,而舞台,是整个王国乃至世界。
生活中有很多人,有很多困扰。
但大抵是不能适应角色的转变,毕业了还以为自己是学生,当妈了还觉得自己是少女,还停留在过去的功劳簿上,不去适应变化,结果只会徒增烦恼。
故事的前半段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漂亮的女人离乡背井来到陌生的国家,放弃了自己的一切,这里没有自己的事业,没有自己的朋友,没有人理解她,身边都是敌人,甚至自己身边的男人也开始变了,想重回演艺圈却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全世界都准备与她为敌,这个故事发生在很多人身上,所以在电影看来,即便是王妃又如何,王子和公主生活在一起后也会因为柴米油盐而厌烦,你看,那么大的宫殿有什么用,空荡荡的让人害怕。
这段故事每天都在上演,不过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苦恼,身边的普通人放弃一切做一个家庭主妇,每天仰人鼻息,最后很可能淹没在沉重的家务和孩子抚养中,发福的身材和一去不复返的青春早就为年轻的梦想的陪葬,生活不允许你做出反抗,你也翻不出什么浪花,因为没能力。
王妃不同啊,我的人民不喜欢我,没关系,我可以改变,有人帮我,学法语,学礼仪,与人民鱼水欢,改变自己的形象,在自己国家遭遇危难之际,放弃演艺事业,投身慈善,组织舞会,仅仅靠一个演讲,解救了摩纳哥的危难,优雅的反击,扭着身段就完成了人生的大转折,成为人生的赢家。
不过做了这么多努力,为自己,为这个国家,为自己的婚姻,王子最后终于给公主说“我爱你”,算不算赢了?
不确定啊总感觉上帝对长得美的人总是偏爱的,他们落魄的时候有落魄的美,就连哭的时候都是梨花带雨的凄美,成功的时候更受瞩目,世人会记得你的好,女主选的很成功,很优雅,把王妃演的很好,从骨子里的优雅,这部片子觉得拍的不错。
妮可基德曼演的很好,但是王妃本人更加美丽优雅。
那个年代真是人类的黄金时代,一批的女星,美的光芒万丈又不相同,她们美丽却不是花瓶,事业上成功,又受人爱戴,用女性的美女性的力量传播爱与尊重,化解危机,真是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中国古代多得是祸国妖姬,还没有美貌又有影响力的女性,成长吧,姑娘们!
敢在一大群思考历史谈论文艺的法国人讲一段独创的野史,我看也只有今年戛纳的开幕影片《摩纳哥王妃》敢这么做,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不幸的,得到了众法国观众齐声一致的嘘声。
首先,必须要承认的是,本片在历史事件基础上进行了横刀阔斧的加工。
真实的情景在维基百科上只用了一句话描述:摩纳哥国民不希望自己的王后去演《艳贼》,原因只是害怕这种嗜偷成性的女贼角色会为国家尊严带来不好的影响。
从这句话,扩展成一部耗时100分钟的影片,真可谓杜撰野史的大工程,然而这次杜撰并不是非常成功。
懂政治的人总会觉得这部电影有些不符合现实,一个没有军队,没有独立外交权,只要国王没有子嗣国家就得完蛋的小国家,敢在泱泱大国法兰西面前班门弄斧。
以这部电影所给的信息来说,这部电影所设置的政治背景是有些不符合逻辑的。
真实的情况,可参见回复中提供的论文网址。
当然我相信,大部分的电影观众不是来看政治戏的,然而影片中诸如《甄嬛传》《纸牌屋》的篡权宫斗大戏,正是由一连串政治事件串起来的。
政治背景是让我们理清剧情不可回避的细节,然而这本身是有越俎代庖之嫌的,因为我们想看到的是格蕾丝凯莉雍容富贵的皇家生活,以及博爱众生的人生哲学。
但是妮可基德曼演的摩纳哥王妃并不完全是我们想看到的,她的角色属性是如此的“综合”。
她起初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些后悔,她希望继续演戏,但是这会导致摩纳哥国家的政局混乱,所以在这种情境下,她选择了顾全大局,为国家的生存谋利益。
从这一点来看,这一角色设置既符合现实,又表现了传统的英雄主义价值观。
但是之后就偏离主线了,这位王后变成了犹如“国王的演讲”中的“乔治六世”那样的励志帝,先是学法语,再是学礼仪,一切只是为了在人民内部建立威信。
之后这位伟大的王后又成为福尔摩斯,调查一切蛛丝马迹,只为寻找到谁是王室中走漏风声的内奸。
然而这种表现”努力就能成功“的成功学范本以及犹如“窃听风云”般的谍战侦探大戏究竟适合不适合去表现格蕾丝凯莉童话般的皇室生活呢?
我认为并不符合。
最后电影以类似于“国王的演讲”的讲演结束,然而这段讲话并不能与那段“圣诞讲话”相提并论,全篇就落脚在一个大大的“爱”字,然而这篇演讲消融了两国之间的冰霜,让希特勒都摆不平的戴高乐“喜上心头”,这也未免过于夸张。
另外在选角上,妮可基德曼适合不适合演格蕾丝凯莉,很多网友都在讨论这个问题,然而我认为妮可不能很好地诠释这个角色。
虽然妮可很努力地模仿凯莉那种温柔的说话方式,但是让拥有如此一张”硬朗“的脸的"大女人"这么”软“,总是有一种违和的感觉。
另外一个违和的角色是国王蒂姆罗斯,不管是1900年那个一直待在船上的钢琴家,还是那个在咖啡店里满嘴脏字的小偷,他的角色属性常常是自由浪漫,或者闲散放荡。
然而让他正襟危坐当一个政治家,总有那么些不合适。
摄影画面上,影片找来的是阿伦雷乃近几年来的合作伙伴,的的确确给影片的画面增色不少。
影片从一个长镜头开始,镜头一直跟着格蕾丝凯莉的背影,跟踪着她的运动,记录下其他人对于这位伟大演员的敬仰,一直记录到她的脸庞在镜子中出现。
在家庭内外出现各种纠纷时,影片敢于利用夸张的大特写镜头,去表现王妃的内心的紧张和焦虑,这种表现方式也是成功的。
当然影片的结尾也是如此唯美,不管是风吹树叶的空镜头,还是那犹如印象派油画般的朦胧氛围,都突显影片的一种文艺气息。
然而这部电影真的是部文艺电影吗?
从画面和氛围来说,影片的文艺范十足,但是就影片的剧情,影片处理地十分商业,而且在商业影片还是个平庸之作,本片的编剧是一位新晋好莱坞编剧,其之前也只有一个作品,就是前年曾引进中国的批片《叛谍追击》,从这一点,它的能力可能并不能满足他还原真实历史人物的野心。
本片的商业性还出现在中国电影公司的参与。
吴征,杨澜的丈夫,作为本片的出品人投资了本片的制作,我想如果没有他的参加,这部戛纳电影节的新影片也不可能这么快引进中国,它应该也算是部“批片”吧!
作为一个脑残粉,即使之前看到这电影的一些评论,我真的以为,啊~这部电影应该就是妮可的大秀,没什么实际感动的内容,作为一个妮可的脑残粉,也就圆圆滚滚的滚进来看了电影。
看完之后,觉得那些说剧情空洞乏味的,估计肯定也是直男癌晚期患者了。
男人们,总是忽视掉女人的能力,这一夜women 说相声里说过类似的话:“男人们谈政治,谈的是什么,是谁比谁的炮大,谁比谁人多。
而女人嘴里的政治,是战场上的男人,怀里的孩子,还有明天的米饭。
”最后王妃完成的政治也是如此,她只是想保卫自己的家庭,最后保卫了自己的国家,而男人觉得不信,不值,可笑,这点相信是一辈子解释不清楚的事情。
就如同,大多数男人骨子里不相信社交这个事情可以改变多少事情一样,而然妮可这部电影和世界上每天发生的事情希望给他们上了一节不痛不痒的课。
说回妮可,表面上这部电影仿佛不需要费太多的功夫和力量来诠释,但是那是因为人们看到的是妮可演的,一个三十秒不到的镜头,妮可说了三遍不同的台词证明出来女主是一个好演员,而且表示对手中希区柯克电影的重视,俩滴眼泪说出无奈,一滴眼泪说出张大,一个眼神说我爱你,如果说这部戏妮可唯一做错的事情就是那几件衣服穿的太美了,让盯着身材的人忽视了她的演技和剧情。
一个女人的成长,是可怕又欣喜的,这不是一部成长励志电影,这是个传记电影,用三分朦胧三分美的掩盖高速你这个女人抛弃的美丽与哀愁,学到的苦难和释然。
最让人感动的对爱情的执着~
“摩纳哥”是世界第2小的国家(仅次于梵蒂冈),全境北、西、东三面皆由法国包围,一个典型的微型国家。
摩纳哥国内水域率0%,是世界上不多的“国中国”之一。
官方语言为法语,通用意大利语、英语和摩纳哥语。
90%以上的人口信奉天主教。
旅游业、博彩和银行业为支柱产业。
2002年10月24日,摩法两国签署新的双边关系条约,首次明确区分摩、法两国领土,摩首次获得对外正式建交权,无须征得法国同意。
根据法摩有关双边条约,法国承诺保护摩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摩无军队,只有450名治安警察。
拥有世界最大的赌场,最古老的城堡和世界最大,最古老的海洋馆。
格蕾丝凯利,1955年第27届奥斯卡影后,第二年息影嫁给了摩纳哥国家元首雷尼尔三世亲王殿下,成为摩纳哥亲王妃及实际上的王后。
1982年在一场车祸中香消玉殒,国葬中王妃唯一戴着的,就是亲王26年前亲自为她戴上的结婚戒指,亲王此后未再续弦,直到05年去世。
格蕾丝王妃是摩纳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国家名片,也是欧洲王室一抹最浓重的童话。
一般类似的纪录片,都是剧情胜过一切,但是本片中妮可基德曼的无懈可击的装扮让我忽略了剧情,摩纳哥王妃,这个传奇般的女性,在相貌上妮可基德曼完全可以匹敌,但是我想说电影无法让我感受当时剑拔弩张的环境,我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妮可基德曼那双闪闪发亮的双眸上,导演也不惜耗费电影时间,给了大大的特写,国王的存在感相对有些弱,之前看他《海上钢琴师》,是一个很有张力的演员,可能在这部以女性为主角的电影中,他的出演也恰到好处。
看整部剧没有那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结局的欲望,我几天断断续续看完这部电影,如果要给分,我对王妃的装扮要给满分,太耀眼了,特别是最后宴会的出场亮相,简直能用描写杨贵妃的诗句,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她就像一颗炫丽的钻石一样她折射出的光辉点亮了摩纳哥当时乌云密布的天空。
和我们小时候经常听到的童话故事一样,一个历经千难万险,已是伤痕累累的公主,终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皇冠。
虽然现实中遇到的困难童话中确实无法描绘,但是她的故事中还是充满了童话的浪漫的最后的美满。
电影拍的十分精美与怀旧,可能由于故事所限,没能把王妃留个世人俏皮可爱的一面以足够表现。妮可·基德曼演得很好,45度的脸庞和无处不在的大特写与格蕾丝·凯利也确有几分相似,及相形见绌。
尼可的电影依然必看,历年来,看到了她的成长。在成为BIGSTAR以后,演技越发松驰与自然,赞
讨厌妮可的脸,片也不好看
很适合我妈打毛衣的时候看
我觉得挺可惜的,就是太一般了。希区柯克如果只是配角,站在远处让我们看轮廓,离镜头近的时候虚焦着,那该多妙,可惜剧本让他在主演之列了。
如果政治可以因为个人追求而改变那才是真正的太天真,政治背景潜移默化地影响王妃的选择可以理解,王妃的“大爱”反过来影响政治局势太小儿科了。剧本主题设定问题太大,近距离捕捉Nicole的表演也于事无补,倒显得用力过度。平平无奇之作,开头的长镜头也拙略,结尾更是莫名其妙。
漂亮
剧情碎成渣,编剧脑子被门夹了么……妮可实在不适合这个角色,一张肉毒脸怎么比得上格蕾丝天然的端庄典雅……导演跟韦恩斯坦较真什么剪辑权啊,这片子再怎么剪也上不了相,导演那么多丧心病狂的特写镜头对于了解格蕾丝的观众来说只有一个作用:这是妮可,绝壁不是格蕾丝!!!
还是没看出来她为什么要放弃一切留在摩纳哥?连国王对她的爱也好像只是一种护国有功的奖赏,难道她在好莱坞得不到爱吗?如果她是 Queen Grace 的话一切才说得过去吧,这样拍让人觉得国王除了态度强硬点啥也不会全靠王妃撑住这个国家。
这部片当时是去电影院看的 印象还不错。挺佩服女主角的,身为知名演员原本在美国已经一身光环, 放弃一切嫁到摩纳哥 还因此卷入了政治风波。 结局有点不记得了 不过我喜欢情商高的女性~
传奇的经历,却演绎的很平淡。最后的演讲本应将本片推向高潮,却反而留下了遗憾。我本来是想看看“童话”背后的现实,没想到被灌了一波英雄主义的鸡汤。
所以说政治家都是演员,一个学院认证的好演员演王妃这个角色都如此的吃力,演好这样一个角色不容易。虽然主角是Grace Kelly,但最吸引我的偏偏是摩纳哥的国家危机,所以这部电影每次都在带起高潮的时候拦腰截断让我看得非常不舒服。Nicole真的老了,而且半张脸几乎勉强在表演真的看得也挺累
前半还是挺养眼的,如果就这样下去也能让人忽略“伟人颂”的路数。可是那本设定为剧情高潮的晚宴演讲是怎么回事?一点高手交锋的迹象都没看出来,戴高乐难道是被美色冲昏头脑的嘛,真是太让人莫名了……
(2015.5.19 想看)妮可真是尤物啊,美丽动人。剧情无趣,蒂姆罗斯差强人意。
过于神化grace,摩纳哥宫廷没有影片里那样不堪
女人不适合玩政治。
风华绝代的妮可.基德曼。
这两位都是我的最爱,也是在自己去年最困难的时期看的。女人啊还是要回归家庭,赞同女主的做法。很喜欢。
妮可一个人决定了比赛的走势。但没对手的比赛打成这样,真的太平庸了。
当你不得不去扮演自己不喜欢的角色时,唯一的出路就是拿出你的勇气和自信,去征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