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知道这部剧是在weibo上转得很热烈的那条长截图——全身漆黑的女老师毫不留情地说着全国只有6%享受特权的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其他94%的愚人只能在抱怨和不公平中度过一生。
也是那之前不久才渐渐真正意识到有很多“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
补这部剧分了两次,中间间隔了差不多一个月,很多细节在看的时候感受很强烈但一集一集看下去,新的覆盖旧的,最后记住的也只是一些零散念头。
真矢老师的教育方法大概就是所谓的“高压政策”吧,新学期的第一堂课便将残酷的社会现状毫不粉饰地砸向还只是12岁左右的小学生,并以“考上好的私立中学”为目的布置大量的作业和密集的小测验;按测验成绩排名并指明最后两名负担班级所有杂务;制定各项严格规定,万事以此为准则不允许例外发生;对反抗自己的学生实施惩罚,在班级里安插间谍......怎么看都是个不通人情不讲道理的坏老师。
影片的画面不知是否经过有意处理,全剧笼罩着一层晦暗的色彩,还好最后的片尾曲里在导演”卡“地示意后,卸下可怕表情的女王换上亲切的笑容和白衬衫带领大家跳起舞来——画面也在这时候变得明亮鲜艳起来。
一开始也对志田未来夸张的演技和动不动就张大眼睛的表情有点接受不能,但看到她努力想让班级全员搞好关系却反被大家欺负的时候又替她憋屈;剧情慢慢发展,”いじめ“(欺负事件)不断升级,神田在班里的处境变得微妙起来。。。
虽然也觉得节奏和内容有些凌乱,脚本作者或者导演自己似乎也没有把握好剧情行进的情绪基础、发展方向和准头——例如被欺负了的孩子真的能如此迅速地原谅欺负她(他)的同学?
在老师的绝对权威下敢于反对的人能坚持多久,又或者她自身如何保证这种反对就是正确的——会不会只是一种逆反心理和不愿服输?
等等。
最让我抱有疑问的是,在这种高压政策下,还是小学生的孩子们真的能察觉到老师的良苦用心?
在关于升学志愿的三方会谈(家长、老师、孩子)时,也是真矢老师让她们发觉到,总是说父母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们实际上也不了解父母;因此孩子们的梦想不被理解支持,家长们也永远都把儿女当小孩子对待。
而事实上,孩子可能远远比大人们想象中成熟,只是彼此的不理解而造成沟通障碍,矛盾由此滋生。
——当然,在剧情中老师采取的行为是用孩子们的弱点作为要挟,让孩子们乖乖遵从父母的意见;也是作为主角的神田从老师曾经说过的话里寻到蛛丝马迹而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不愿意听从父母,那么就自己去说服他们——但无论如何,通过这次见学,全班孩子与家长们面对面,鼓起勇气说出埋藏已久心里话;孩子们的坦白和对自身未来的愿望也使得家长们有所改观,班级气氛变得史无前例地融洽....但这时候大多数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仍然是朦胧而偏向不满的;在其中起到导航和点醒众人作用的,不用说当然是神田同学。
这里想稍微岔开一下话题。
关于惩罚的部分,记忆里也有不少相似的场景:四到六年级的时候换了新老师,那时候班级比较活跃,纪律也不太好,因此经常被任课老师训斥,当然,作为班主任的女老师不可能坐视不管。
那时候似乎常有全班一起被罚抄课本XX遍、或是放学后被延长时间静坐反省之类的事。
记得有一次,全校下午都只上两节课,我们却因为太闹腾而被留在教室里抄数学书几个小时直到副班主任求情才获释。
终于有一天,总是一脸阴沉的班主任实践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恐吓“——把班级全体人员拉到操场上跑一百圈。
最后当然没有真的跑满,大概十几二十圈之后吧(现在已经记不太清楚了),老师让我们停下来到操场上列队站好,然后原地扎马步,被点到名字的人才能回教室....现在想起来似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当时我们的心情里所包含的”体谅“和”反省“真的胜过了”讨厌“吗?
真的有静下心来思考老师严厉的态度背后有什么深意吗?
时间隔得久了,我也早已忘记作为小学生的心情,因此对这部剧里过分热情相要团结大家的神田以及全班学生的改变是否符合正常的儿童心理这点就无法发表过多看法了。
回到剧情,在种种事件和班级同学的态度转变中,神田渐渐开始怀疑,严肃得近乎残酷的老师所做的一切难道都是为了让他们自己学会发现和解决问题?
——通过遭遇困境而逐渐认识自己;学会是非对错并在应该拒绝的时候说”不“;勇敢面对人生中不断产生的疑惑和不安;不管遇到任何困难都不要逃避,承认自己的错误、承担错误带来的责任和后果;在成长过程中自觉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在教育委员来视察时,学生问了这样的问题(大致是):老师你总是说学习没有意义,即使我们努力上了好的中学、大学,将来毕业进了一家好公司也并不能带来什么实际意义;那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学习?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回答呢?
当时想了想,现在的我或许还答不出来,或者说这种问题原本也很难用简单的话回答。
而真矢老师依然用严厉的语气和一成不变的口吻说,你们还没懂吗?
学习不是因为必须学而学,是因为想学才去学。
(以下为大意,内容或许有穿插到别的集数,但都是老师讲到的一些东西)人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不懂的东西,迷茫和不安很正常,很多人会选择对问题视而不见或者干脆逃避,但逃避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正因为不懂,想要弄明白,因此才需要学习,在不断学习中慢慢发现世界、领悟到生活或是自己生而为人的意义。
保持好奇心,学会发现周围事物的美和感动,只是盲目随波逐流的人不能算真正活着......”你们现在才12岁,如果不知道以后具体要干什么,那么就先学习吧!
“为了将来更好地认识自我,发现这个潜藏在四周美好的一切。
当然,到最后神田的愿望——全班24人友好相处,一起制造小学最后一年属于大家的回忆——总算是实现了。
其实说到底,人的一生大概就是一个不断重新认识自我的过程吧,不管是通过困境还是通过与别人的相处。
不懂的时候诚实地表示不懂,不要装作一副了然的样子糊弄过去。
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假象的领悟——有些话有些所谓的人生经验听别人说得多了就习以为常甚至以为自己真的懂了,但事实上直到实际遭遇的时候你才会真的明白,那些看似简单的三言两语中包含着过来人怎样复杂纠结的心境和度过一个难关后释然的心情。
而难题总会不停往外冒,所谓的经验和总结永远不是绝对的真理,也未必适用于每一个人。
我们仍然要通过亲身经历才能真正习得一些经验教训,这时候你说出的话或许仍然和别人的话很相似,但心里却明晃晃的,因为那不再是人云亦云。
与其因为对将来未知的一切感到不安,不如不要总是考虑那些,多关心身边的事物——一只蝴蝶、一朵小花、风的方向...——世界上有意思的东西太多了,不要被暂时的紧张搞得一叶障目。
写着写着又偏离中心了。
在那节教育委员旁听的课上,神田对开头提到的截图里老师关于“全社会只有6%的人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的话做出了反驳——幸福因人而异,没有固定标准。
有人只因为能自由地踢喜欢的足球而感到幸福,也有人因为有喜欢的人而感到幸福;等等。
虽然同学之间距离缩短,班级气氛变好,但仍然发生了一些现实问题(——上级机关视察、家长抱怨、同事教师的不理解等等)真矢老师最后还是被迫离职了,但终于获得学生们理解的老师一定也为他们的成长而感到欣慰吧。
即便到最后的毕业典礼,面对学生们的告白和感谢也仍然摆出一副冷漠脸孔,但在最后,目送着升上初中的神田离去的背影,如万年冰封般沉着脸的真矢老师终于在阳光下露出了明媚的笑容。
"Aloha!
"——你好,再见,我爱你。
——————————————————————————以上,虽然对剧中抛出的一些问题有相当的触动,但疑问仍然存在:这种高压政策真的适用于多数小学生吗?
是否该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让他们知道社会的残酷和现实中存在的各种不公平?
在价值观并未成形的青少年时期,孩子们是最可爱也可能是最危险的存在,他们可能因为适当的教育而获得良性认知,也可能因为教师极端或不恰当的行为而走上扭曲的道路。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关于日本学校群体性欺辱造成孩子们心理问题和不登校等问题的帖子时,也想了一些问题。
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但通过对日本文化的肤浅了解也朦胧中有这样的认识:日本人都害怕被排除在集体之外,因此必须会读空气(空気を読む),这样就很容易跟风或是盲从。
加上小孩子又是心智没成熟的一个群体,不少人分不清是非对错;抱着只要自己高兴就好,欺负别人很有意思之类的想法,一旦有人带头,其他人觉得有趣也会跟着去欺负那个孩子,慢慢地就演变成了群体性的いじめ。
被欺负的人作为单独的个体难以反抗庞大的群体,很多孩子不敢反抗,于是只能倾向沉默忍耐。
或许这种现象中的确有一些日本特有的东西在,但扩大来想,无论国籍,小孩子大概都处于类似的状态吧。
因为在我小学的时候,班里也有被欺负或者常被别人恶意开玩笑的人存在,只是状况不那么严重而已;但也没人保证其他学校、其他地方不会有情节严重的案例存在。
教育者们存在的意义或者说作用大概也在于此吧——努力将孩子们引向良性的成长方向,让他们学会分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明确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并学会诚实面对问题而非糊弄逃避。
杂七杂八写了这么多,回头看看也很没条理。
此外自己也仍然在人生道路的摸爬滚打阶段,未知的东西太多太多,也还有很多没有找到答案;但无论如何——就像女王所说的那样——永远不要失去好奇心和求知欲。
只看到前4集,虽然后面的情节估计想想也知道老师会转变的多温情,学生会如何成长然后体谅老师,不过那才是日剧.......小学时代老师制造的精神压力,其实只会留下童年阴影而已,我情愿没有在那种年纪知道那些残酷的事
看了剧中老师的“教育”方式,我想到了一部电影——《赤裸特工》。
剧中有段情节是,一个组织搜寻了一批有格斗天赋的女孩子,通过各种淘汰方式(很大一部分是自相残杀),最后只剩下3个,训练成了他们需要的杀手。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种筛选,因为很明显,多数人都死了。
而《女王的教室》里并没有死人,而且看上去结果很好,所以很多人看不出来老师的做法并不是教育,只是和那个组织用的一样的方法——筛选。
首先要说,光看结果是看不出来教育的好坏的,因为“长远来看,我们都要死的”,如果光看结果,那大家最后不都是一样的么?
那么不看结果,怎么看教育的好坏呢?
或者往窄一点说,为什么我说剧中的老师不是在教育,而是在筛选呢?
教育应该是循序渐进的一种锻炼,至少中等程度的人可以通过这种锻炼逐渐进步,而且能够承受锻炼带来的痛苦。
而筛选就不一定有循序渐进的过程,能通过筛选的也不见得就是少数人,这取决于想做筛选的人想要多少人,想要的多能剩下的人就多,想要的少,就没几个能剩下来。
只是不管多少,剩下的人都是无法承受这种痛苦的。
拿生活中的事例来说,打疫苗就是一种锻炼,利用灭活或者减活的病毒锻炼免疫系统,这样真正受到病毒侵害的时候就能平安度过。
疫苗发明之前,基本就是一种筛选,能挺过来的就活下去,挺不过去的就死了。
剧中的孩子们能有好的结果,真的是编剧硬给的,这样的筛选方式,放在大多数小学班级里,都不会有好结果的。
首先要有像神田和美这样有自己的想法,还能百折不挠的小学生,但即使怎么百折不挠,一个小学生面对这种境遇也很难挺过去,还得有一个喜欢她支持她的小男孩给她力量。
即使这样也很难突破局面啊,我都担心bad ending了,结果小姑娘就摔在玻璃上了,大家终于开始反省,神田和美还能坚强到受了伤不回家,跑回教室去。
要不是有这种种现实生活中很难有的人或事,根本不会有什么好结局。
再说惠里花,当间谍和偷东西暴露以后,像普通的孩子一样崩溃了,结果有神田和美不计前嫌只念旧情地替她说话。
而且不知道怎么的,之前一起欺负神田和美的大家,突然就理解惠里花了,都跑去鼓励她,不计前嫌,要不是因为集数限制,不能这么快吧?
总之稍微想一下也能明白,像剧中老师这种教育方法,就是一种残酷的筛选,你们能不能通过不关我事,如果不能通过,那你们本来就是那94%,和我有什么关系?
另外从结果来看(不是最后大家都会死那个遥远的结果:-)),筛选一般也不会带来太好的结果。
比如说运动,对人的健康是好是坏呢?
为什么一般人运动就会身体好,而运动员通常会受伤病困扰呢,就是因为一般人运动只是在锻炼,而运动员的运动,是一种筛选。
老师像筛选运动员那样筛选了学生,而学生们也像通过了筛选的运动员那样得到了好的结果。
那之后呢?
这些看起来一切都好的孩子们,会受到“伤病”的困扰吗?
其实最感动我的不是阿久津离去前孩子们的歌声,而是肿着脸的阿久津老师在即将被人拉出课堂前那一番慷慨激昂加苦口婆心的劝诫。
一个现代女英雄的挽歌,除了扮作恶人,化作硬壁去激发一群孩子的意志之外,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教育体制她却是一个束手无策的执行者。
现代日本教育制度的没落不提也罢,一个曾经温柔无限,梦想人生的年轻女子,却在真正体悟了人生的悲喜之后找到了以毒攻毒的教育方法。
编剧的用心可谓良苦,要警醒国民,就要创造出一个足以影响看客良知的人物。
人面对制度只能作罢,但对人生的关怀与知识的追求却可以由我们自己把握。
所以在回答孩子们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不可以犯罪杀人那里,阿久津老师的回答可谓是精彩至极。
“每个人背后都有我们可能不了解的伟大人生,所以没有一个人有权利剥夺他人的生存权力!
”天海大人这次可谓是史上最完美演出,不论是人物刻画以及性格转变的过渡都可谓是丝丝入扣,动人心魄。
不愧是宝冢出身,唱坐俱佳,此片比看《源氏物语》时她反串男主角源氏那俊美的华丽出演更加打动我的神经。
借由孩童的世界折射出成年人生活的战场,以映象的天真无邪反衬现实的虚伪残酷,也是一个该反思自我,反思人生的时刻了。
还是那句话最合我趣,“只有源源不断的好奇心才是我活着的唯一动力。
”
第一次看日剧哭得这样稀里哗啦的,《女王的教室》比《在世界的中心呼唤爱》更赚人眼泪水......小孩子的纯真是如此的真,以至于受到曲解时会感到比一般更加委屈小孩子的执著是如此的直白,以至于不自觉地被他们牵着走几个主角都演得很不错,小朋友个个都个性鲜明,惹人喜爱神田和美,从一开始用自己的过错化解父母的争吵,就开始喜欢上这个可爱的小姑娘。
之后就更不用说啦,那个招牌式的“嘻嘻”,虽然傻了点,但真的给人宽心的感觉。
还有后来的与马场在教室外擦地时对她说的当然可以做朋友;仗义的没有把小偷的名字供出来,虽然明知这样做自己就会被误认为小偷;朋友们以前很过分的对待自己,却能宽容的原谅她,反过来安慰她、帮助她;最后脑袋好像也不笨的样子...应该说是完美了近藤光,我最喜欢的一个小朋友。
那么小就那么有腔调,我行我素,敢于与任何自己看不惯的东西作反抗,敢于做自己,非常有自己的原则。
而且很有领导能力,是女侠!
崇拜真锅由介,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隔壁邻居。
很淘气的小男孩,大人们眼中的差生,但是有颗善良、正直的心,讲义气。
正如阿久津老师在一开始数落由介的时候和美所说的,可能在别人眼中他一无是处,但是他就是有让人喜欢的地方。
其他的小朋友就不一一点评了...只是顺大便说一句,和美的家姐偶老喜欢大绝对的美女,对妹妹又超好。
在和美最委屈但又没人倾诉的时候,是她给了和美最最强有力的支持,那句“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姐姐都站在你这边”真是没人能汤得牢,看到那个时候就眼泪水狂飙...最后,天海祐希,阿久津真矢,鬼教师,不谈了,我觉得这个角色最不现实......虽然天海祐希演得很到位
日语中的R念的是L的音,所以AROHA应该念为“阿咯哈”我竟然哭了,哭的稀里哗啦。
讨厌日本人在毕业典礼上唱歌,就和看一公升的眼泪一样,我的眼泪在结尾处无法抑制。
或许以后,我也会成为老师吧,这种处处为学生着想,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现实的老师,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的老师才是可敬的吧。
看这部剧颇为感触,可能是因为自己现在的处境和选择。
“只在未来幻想,而不注重现在的人将一无所获。
”这个魔鬼老师说的话真深刻。
我的老师说,人要有梦想,也许这个梦想不能立刻实现,但是只要学会等待,当然不是无所事事地空等,必然可以实现梦想。
我真的下定决心考GRE了,曾经觉得最最遥不可及的考试。
加油吧!
未来,AROHA!
女王是怎样炼成的?
那些游戏里面挥舞着鞭子,嘴角都是冷酷微笑的人,对于芸芸众生没有丝毫的同情,其实是高高在上的,没有人知道他们以前所经历的是非,又或者说,他们自设定之后就是这个样子,并不需要有一个转变的过程。
但是当真人版的故事在人们眼前上演时,我们不由得会要给她一个发展的来龙去脉,看看女王是怎样炼成的。
女王的炼成其实很简单,必然是有很多的挫折,遭受了很多的打击,但是在看SP之前的正剧的时候,并没有办法对这个女人一见钟情,虽然说面无表情却事事万能的御姐姐,是这个世界的王道,但是如此摧残才六年级的孩子,让人不得不怀疑这片子取向的恶趣味。
监督大约也是觉得开篇那种奥斯威辛集中营般的铁丝网实在是压抑气氛,到了篇末的时候还特意安排了天海姐姐舒缓了表情和大家一起跳舞,但是这毕竟不是樱桃小丸子式的纯真校园剧,再怎么跳舞,总觉得背有寒意。
这大约不是什么好片子吧,一开始的时候,自然会这么想。
但是看着看着,却觉得感情发展的好生奇怪。
明明是每一集都是魔鬼教师的倒行逆施,但是每一集却都看得我热泪盈眶。
那里面的情节,无非就是按考试成绩排定名次决定值日生,利用学生之间的不团结打小报告监视每一个人,挑拨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危机到来之前出手摆平家长一手遮天。
可是总有孩子站出来共同患难,即使是做错了事情也会到最后羞愧地承认。
每一个人在心底里面都有不为人知的弱点,所以难免在这个世界上被看穿被利用,然后迷惑、退却、推托、陷害、自保、熟视无睹。
也许这些东西本身太过于现实太过于残酷,但是随着校园暴力和社会腐化,人性的阴暗面又未尝不会在校园里面体现出来?
即使只是小学。
所幸这种放大,并不是完全为了追求视觉上情节上的刺激,而是告诉我们在一片狼藉的世界里面,我们应该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身上。
神田和美其实是被阿久津真矢选中的女孩,心地善良,又抗打击,即使是遭受了不公正的待遇,依旧可以把他人的折磨和设计转化成为自己所宣扬的爱与和平,也许有人认为,即使社会再怎么腐朽,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力保留最后一块净土。
这样的教师我们见得很多,火爆一点的比如说《GTO》,理想单纯一点的更是比比皆是,最近的就是要说《极道鲜师》,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最后都是以情感动人,告诉我们这个社会当中还有这样的好老师,但是阿久津真矢不做这种学生眼中的“傻瓜老师”,即使是为了学生好,到了最后还是铁石心肠,粉面含威。
个人认为,正剧最后阿久津真矢在神田和美说着“AROHA”离开之后才展露出来的笑脸,实属败笔,因为那是经历了千万般事件之后才有的觉悟,坚定而不会悔改,自然还是会毅然地转过头去,不流露一点内心的秘密。
把一个人物推到非人性化的顶点,然后又希望用SP来强调这个人的人性,其实两相比较,完全没有这个做作的必要。
SP的任务其实就是解谜,看看以前的魔鬼老师是多么的理想主义,上帝为了惩罚这种理想主义,让她和她的父母不能倾心交谈,让她和她的学生处境尴尬,让她和她的儿子阴阳两隔,让她和她的丈夫最终分道扬镳。
我们在这里面思考,当一个人太过于理想主义的时候,对自己的要求也许并不会让自己不堪重负,但是这种限制会让身边的人为之无法呼吸。
每一个人其实都有自己的生存方式,纯净得容不下一点沙砾的天真者,最终无法容忍现实社会当中四处飞舞的细菌。
父亲的贪污的确是人生的污点,但是女儿本应该给她宽容。
学生的谎言的确是成长中的叛逆,但是教师给了她纵容的空间。
儿子的死亡的确是意外中的意外,但是母亲时刻的严格要求给了他无比巨大的压力。
丈夫的离开的确是悲痛时期的雪上加霜,但是妻子的不成熟处事的简单头脑早已在日常生活中埋下祸根。
于是这一次先把头发挽起来,不再是亲切可人的好好老师,但是生命当中遇到的是更大的克星,蔑视这个社会,想要跳脱出规则为所欲为。
现在想起来,阿久津真矢在后来的很多“名人名言”都是来源于那天不怕地不怕的小恶魔,有所觉悟的教师在这个时候其实还是挫折不断,无计可施,但是当那个被欺负得体无完肤的孩子差点溺水身亡的时候,过去的母亲想起了自己无法挽救的孩子,含泪走回学校的阿久津真矢咬紧牙关的表情是那样的叫人动容,但是后面干出来的事情还是只能说是一时冲动。
小恶魔被制服了,自己也身受重伤,结局是丢了工作还要到在教育中心去接受再教育两年。
说实话,有的时候觉得这个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高到令人感到虚伪,明明自己都是男盗女娼让小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却还要教老师在讲台上高唱理想主义慈眉善目,有什么问题动辄投诉抗议,在这样的行动之下,果真是了解自己的孩子,尊重自己的孩子吗?
恐怕未必。
在东方系的国家里面,孩子不可能有翻身的一天,他们是父母的财产和向人炫耀的资本,即使是在学校里面为孩子争取什么权利,归根到底也是为了显示自身力量的无法无天,在与教师的斗争当中,这一点表现得异常明显,不在乎什么公理正义,只在乎最后不择手段的取胜,甚或是报复。
所以联想起来那片头的铁丝网,恐怕并不一定是为了孩子们而准备的奥斯威辛,那是把矛头指向了禁闭教师的再教育中心。
服软的话,言语捐税就可以了,放下自己坚持的东西去喝狂泉的水,和所有的人同流合污,漠视那些还在希望有人拯救的孩子或者是迷途的羔羊,为了自己的私立去奋斗,赚到盆满瓢满又有何不可?
传说中从再教育中心出来的人,几乎都放弃了教师这个职业,但是阿久津真矢坚持住了那种精神拷打和虐待,即使以后再遇到相同的情况,恐怕她的教育方针不仅不会改变,反而还会变本加厉。
把自己当作墙壁,让学生撞到流血来明白自己以前生活得多么糊涂,不管是天真理想的也好,消极厌世的也好,都要明白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获得幸福的方式,但是头脑简单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当初的小恶魔才会对着这个紧掐他脖子的女人说谢谢,用勇气去开创自己新的生活。
但是大部分的人不会明白,因为这是极端而又伤害自己的双刃剑。
挽起来的头发又盘起来,黑色高领之下是无比的威严,把一切虚无的东西都看透了之后,阿久津真矢开始的是一个人的战争,在这一片战场上,表面上看起来她是最风光的女王,把一切都控制在掌心之上,微扬的嘴角似乎是对一切的藐视和嘲笑,但是那其实是要努力克服内心的焦虑和担心,在保护心切当中硬起心肠来铁面无私,伸出去的匕首其实扎进的是自己的胸膛,还要硬生生地接下这个社会随时会扇过来的耳光。
这个女人其实并没有被炼成女王,即使是吃了那么多的苦头,承受了那么多的悲伤,她还是一如既往地延续着她理想主义者的道路,一往无前,一路无悔。
这个世界的教师,能够懂得学生的到底有多少,能够真正为学生好而不是取悦学生的有多少?
当严厉的打手板的老师开始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学生都开始变得懒散和无能。
当然,我们不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最终走向灭亡的少年们只是因为他们没有思考,所以活该。
但是正如当初走入歧途的女孩在病床前醒来时流着眼泪对阿久津真矢说的话,还有很多的孩子还在等着像真矢那样的老师来拯救,他们不需要什么春风化雨的谆谆教诲,而只是需要一个人在他们浑浑噩噩的时候来狠狠抽他们一记耳光,像真正在乎他们的父母一样,让他们可以在她怀里大哭一场。
关于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这样的话题实在是被说得太多太多,这个世界上没什么最好的老师,他们其实都不完美,但是最主要的是他们都很真诚,那些有着上课欲望,最喜欢夹杂在孩子堆里的老师,不管他们是理想主义还是魔鬼教师,都可以感化一批学生。
当然,最终的成才其实还是要靠学生自己。
昨天看新闻的时候,得知湖南的那个因为在课堂上鼓吹读好书就可以赚大钱,娶美女而被学校开除的老师,现在又一次走上的讲台,我想那也许并不是完美的老师,但那一定是一个讲真话的老师。
前几天看新闻的时候,又看到一则消息,说是一个工作多年的白领在自己的老师瘫痪之后发誓永远不原谅老师当年对她的冷嘲热讽,我想没有什么仇恨可以长过千年,没有放下的人恐怕自己也没有长大。
对于暴力、嘲讽,以及奇谈怪论,我们到底怎么去看使用这些手段的另类老师,即使是把“打是亲,骂是爱”搬出来,恐怕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
恐怕很多时候,不被外表的假象和社会所谓的舆论导向所左右,去看他们的内心,才能真正知道,这些人的行为到底是否是在坚持自己的理想,还是说是无视学生。
我们不需要把孩子奉为上帝的口号,自己却作无原则的退让,我们也不需要把孩子看做奴仆,在学校生活里面轻视和摧残他们的心智。
我们不如回过头来冷静看看教过我们的老师,反思他们的自私,自己善待他人,理解他们的苦心,也做有原则、有是非的人。
2006-05-22
出于缘分,我和《女王的教室》里面的小演员同一年出生,第一次在TVB看这部电视剧的时候同样是小学六年级。
当时我还是典型的反叛学生,对阿久津的行为深恶痛绝,这很好解释,因为我害怕自己当时的班主任也对自己做这种事。
而我妈也是剧中的典型的家长,一听到“这都是为了你们的孩子好”就对老师敬佩得五体投地,根本不考虑孩子所承受的压力。
而八年后的现在,我已经是一个就读师范专业的大学生,不再是以小学生而是以教育者的目光去看待这部作品,那么又要重新回答那个问题,阿久津老师所做的是正确的吗?
她自己的回答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做的是不是正确,不知道好老师的标准是什么。
而现在的我看来,根本就不应该用对错或善恶去审判阿久津老师,这些标准只限用于普通人身上,而她所做的已经超出普通教育工作者的范畴,借用尼采的术语,她就是一个“超人”,一个“反英雄”。
她所作的之所以能够免除对错善恶的审判,是因为具有超越的性质,让她的学生、教育界还有她自身都到达了一个崭新的层次,在这个新的层次里,旧的观念不再适用。
可以看出,当代的日本在呼唤这么一个“反英雄”的出现,掀起一场教育制度革命。
要说一种制度对于一个群体适用与否,首先要考虑那个群体里面是些怎么样的人。
阿久津刚走上讲坛时秉承的是“把学生们当朋友愉快相处”的原则,很明显,她是把学生们当作已经会尊重老师、团结同学、自觉学习的人了,她的失败正这个人性假设是错误的。
她对和美的说教其实是她自己血的教训:自己带着太过单纯的想法,并且用它来要求别人,只会对别人造成困然,甚至伤害到他人。
王朔写过一本小说叫《动物凶猛》,给了那些幻想着“孩子就是天使”的人当头一棒。
未经教养的孩子就如同猛兽一般,以自我为中心,横冲直撞,不理别人的感受,遇到挫折只会推诿或逃避。
他们很多就像前传的池内美一样,不懂去爱别人,却无条件地要求别人爱自己,认为得到别人的爱是理所当然的。
在这样的孩子看来,温柔与无能成了同义词,他们的心灵就像筛子,根本就装不住别人的爱。
之后在阿久津再次回到学校的时候,发现了教室里存在另外一样重要的东西——权力。
只要人类聚集,就会产生权力关系,大到政治博弈、国家统治,小到家庭、学校、情侣,课室当然也不例外。
公立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各方面优越者自然就会得到权力。
而权力对于缺乏理智与社会性的他们来说是危险的,那个被欺凌的同学差点就溺水身亡。
既然人一聚集权力就难免会落到某些人身上,那么与其落在如同猛兽一般的学生身上,还不如落在自己身上。
要让他们知道滥用权力对他人造成的伤害,就让他们亲身体验这种痛苦;要让他们学会体谅和爱别人,那就让他们尝尝背叛和孤独的滋味;就让要让他们团结起来,那需要有一个以个人力量无法战胜的敌人。
六年级的孩子们不需要和蔼的天使,他们需要的是强大的恶魔,他们的欢乐已经足够,他们需要残酷。
伏尔泰说过:如果没有神,那就造一个出来。
然后这位“反英雄”说:如果没有恶魔,那就我来当。
约翰.杜威在他最出名的著作《学校与社会》中最初提出了“学校即社会”这个著名命题。
然而他补充要“把现存的社会风俗纯化和理想化;创造一个比青少年任其自然时可能接触的更广阔、更美好的平衡的环境。
”这和孩童通过玩角色扮演游戏来学习社会规则差不多。
而阿久津的教室里建立的社会比杜威还更加激进,它引入了社会的各种黑暗面,提前让他们认清这个世界。
从阿久津第一节课所说的“日本能得到幸福的人只有6%”和通过成绩论惩罚和特权中,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尼采的精英主义。
其实那番台词来自于他以前一个各方面都很优秀却在欺凌同学的学生里抄来的,他还问了阿贝尔.加缪读了尼采之后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更强大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杀(较弱小的)人?
阿久津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点缺乏深度,但作为一个深爱着学生的老师来说这也足够了。
从骨子里她是反对这种精英主义的,每个人都有自己了不起的人生,但是她知道把这个观念直接传递给学生是不够分量的。
于是她就干脆让学生亲身领略到精英主义的荒谬,让他们自己领略到这个道理。
然而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制度要维持下去,必须有制度的得益者——成绩优秀的人,而当这些得益者明白到这个制度本身不公平,并敢于放弃自己的优越位置而为所有人谋利益的话,阿久津的计划才算成功。
阿久津是个为了被打败而存在的恶魔,所以她必须选择一个能够打败她的勇者,这个勇者必须足够坚强而不至于被恶魔所压倒,她调查了所有人的资料后,选择了这个班里最坚强的一个人作为对手,那就是神田和美,这个故事就是以和美为首的反抗史。
和美一句话就是个元气女,总是不惜卖萌出丑也要逗别人开心,她希望能和班上的同学度过快乐的最后一年。
她很普通,像大多数小女孩一样,开朗,喜欢交朋友,害怕狗;但她也很特殊,她面对恶魔从来没有妥协认输。
在故事的中期,她曾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朋友把偷钱包的事情嫁祸到她身上,全班把她当作小偷孤立、欺凌,由介因为从阿久津手里得到了毕业证没来学校,父母亲矛盾不断,姐姐也帮不上忙。
这是英雄所必要经历的孤独,这可能会杀了她,让她放弃,但她没有,孤独让她最终求助于自己,并通过自己的真心,最终重获了大家的信任。
可以说没有她这样坚强的人,就不可能最后战胜恶魔。
然而一开始和美还是个只会害怕的孩子,连摔断了笔不能考试也不敢和别人说,吞声忍气地做着班级委员。
第一个的反抗的人是进藤,她甘愿抛弃成绩优秀的特权,代替和美受罚。
她的做法是加缪所说的说“是”的反抗——不能违抗规则的话,至少可以做个明眼人,不被利益所蒙蔽而忘掉自己的选择。
进藤在前中期都保持着这种温和的反抗态度,她清醒地保持着自己立场的同时,却反对惹出更大的麻烦。
说到底这是因为进藤把阿久津看作不可战胜的敌人了。
第二次的反抗是惠理花提出的抱家长大腿战术,这是第一次全班合谋的反抗,但依靠的不是他们自己的力量,这马上被深谙家长心理的阿久津破解了,恶魔当然只能让她的学生本身的力量打倒。
第三次反抗是因为阿久津不让经过辛苦练习的马场参加团体操,和美看不惯马场被这样欺负,第一次联合起所有同学以自己的行动作出反抗,可惜大家都着眼于自己的利益,于是和美还是以被卖告终。
第三次反抗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场的背叛,阿久津拉拢了最一无是处、自卑孤独的马场作为自己的线人,对自卑的人来说,权力的诱惑是难以抵挡,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她非常享受阿久津给予她的权力,人也变得大胆了起来。
在此期间,阿久津又用到分组实行连带责任的手段,让反抗自己的人接受其他组员的压力。
马场也不满意自己分到和专门反抗阿久津的和美和由介一组,她们发生了冲突。
但和美不计前嫌给班上所有人写了信,马场深受感动,醒悟到有比权力更宝贵的东西。
在此要提及一下由介,他对自己的升学不紧张,所以她在违抗阿久津时显得最为随意和大胆,因为没有后顾之忧。
和美被陷害后因看不下去而不去学校了,这是种消极回避,而不是反抗,也是因为和美,他最后回到了大家身边,他也如阿久津所愿认识到不是为了毕业证而上学的。
第四次的反抗是一起抵制暑假补课,这次和上次差不多,班上的同学先是十分感动,然后还是因为自身利益屈服了,同样因为有人打小报告。
偷了钱包的惠理花被老师当作新的线人,被同学发现后,和美和由介教会大家去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理解别人的处境,于是大家原谅了惠理花。
和美的善良其实也不全是天生的,很大一部分也是别人传递给她的。
由介和进藤曾经帮她解围,她以这份善良对待了马场。
惠理花原谅了她弄坏了她的宝贝,于是她也原谅了惠理花的背叛。
这让人想起《马作卡拉夫兄弟》最后一幕,阿辽沙和孩子们说:无论今后发生了什么事,也不要忘记今天你们的善良,不要忘记今天因为朋友的去世而真切地悲伤。
之后,和美他们第一次成功地让一部分人联合起来,牺牲自我利益,罢课抗议。
对此阿久津搞起了分裂战术,这类似与社会的阶级斗争,不同目标理想(考公立还是私立)的人群发生了冲突,后来和美给大家设立了共同的目标——毕业设计,罢课的重返校园,学霸们放下课本,使班级又凝聚到一起,这是第一次成功的反抗。
三方会谈是勇者与魔鬼的最终战,阿久津拿出了杀手锏——他们每个人的秘密威胁他们不服从的话就告诉家长。
而这恰恰给了他们一次机会与家长们开诚布公推心置腹地谈心的机会,孩子们通过这一年的反抗,学会了去体谅别人,学会了团结,学会了和别人沟通,学会了勇敢面对挫折,学会了爱与被爱。
家长们也看到了他们的成长,愿意去相信他们自己做的决定,不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孩子(和阿久津以前对他的儿子所做的那样。
)这一次,学生们终于完胜了魔鬼老师。
另一方面,这时候,教育委员会因为学生在网页上的投诉来了,给了这个魔鬼将了最后一军。
按理说,恶魔已经被打败了,阿久津应该可以脱掉魔鬼的面具,做回真实的自己。
但是她对孩子的态度完全没有改变,连她们毕业以后也一样,她已经陷入了偏执、强逼的状态,大概她内心害怕着以前懦弱的自己,生怕一放松就前功尽废了。
剧集的片尾阿久津老师面带微笑走下讲台,致谢拍摄组,换下严肃的一身黑衣,和大家一起尽情跳舞。
电视剧会结束,天海会走下舞台回到普通人的生活,但真正怀抱理想的超人真矢,走到哪里都是无间的地狱。
反英雄注定是孤独的,在传统教育的价值观下,她不可能被社会所理解,但仍然特立独行,甘愿做一个传统观念下的斗士。
而她也做好了不被任何人理解,甚至被憎恨的觉悟,她想要要的并不是一个好老师的头衔,而是培养出像她一样强大的“超人”,为了证明给自己看她所做的并不是出于教育者的虚荣心,她才冷淡地拒绝了学生的感谢与好意,把那个有感情的自己深深地藏起来。
不过我认为六年三班的学生们全部都在毕业前理解了她,无一不为她的离开痛哭流涕,这一情节是全片的败笔,太过煽情反而表现不出阿久津那种深沉的孤独。
她的理想主义就像一颗石头扔向一块钢板,失败是理所当然的,不被理解也是理所当然的,支撑她的不是学生的理解与感激,而是她心中强大的信念。
反英雄一旦被歌颂,那她就不再是反英雄了,得到观众的理解,或者还有和美的理解,不就够了么?
何必要得到所有人的理解呢?
和美和姐姐去动物园时,看见阿久津在入神地看着狮子,她崇拜着狮子的力量。
她和尼采有不少相似点,他们同样崇拜强大藐视弱小,他们同样有着“斗天斗地其乐无穷”的惊人气魄,他们同样以凡人之肉体尝试着做出超人的举动,他们的肉体最后也不堪重负,但从不言悔,尼采高呼:“上帝死了”,破灭了人们的宗教幻想,阿久津高呼:“天使死了”,破灭了人们对教育田园牧歌式的幻想。
她为学生做的一切,用尼采的两句话来概括再合适不过了:“杀不死你的,会让你更强。
”“如果一个人总是和龙战斗,那他总有一天也会成为龙。
”
这电视剧能给那么高分,假的吧?!
导向有问题,这老师如果存在于现实中,绝对是脑子有病类型,就算你有一万个理由,就算你讲出天大的道理,也够开除你100次了。
让学生自己怀疑自己,觉得很多事搞的很高明,虽然有些东西是表面的,但一个小学生,你让她像大人一样那么社会那样思考,你TM不是有病吗??!!
这剧要是给孩子看,绝对反面教材。
别把你自己认为的样板模范强加在孩子身上,将来有一天毕业了,所有的孩子还是会进入社会这所大学的。
你从小就灌输小学生尔虞我诈,表里不一,优胜略汰,将来能起到什么好作用。
孩子与孩子之间不敢深入交往了,怕被人骗,学习不好就过着奴隶的生活(可能有人会反驳我,那就好好学习啊,问题是,群体排名无论你的学生学习有多好,永远都有第一名和最后一名,说一个班级全都考100分,你信吗??!!
事实上一些高分足以进入好的学校,虽然是最后一名,所以这个老师首先设置的点就有问题,因为永远都是第一名和最后一名,即使最后一名已经很努力了)其次,很多东西作为老师你看的透彻,但你的做法不敢苟同。
每个人孩子所坚信的都不一样,有些人坚信友谊(虽然这层友谊太表面),但 SO WHAT,也就是6年的同学,友情真也好假也罢,对以后的人生没有任何影响,只要孩子开心就好,何必那么认真??!!
总而言之这类内容太多了,虽后期找些理由当借口,但也无法认同编剧的观点。
差评,一分都不想给
一、《女王的教室》的平凡或許我們不需要對《女王的教室》太認真。
它畢竟是一套電視劇。
它在每集的開場白時,就將內容定位為「一群小學生對抗高壓的老師」,算是政治正確。
而結尾曲的舞蹈則完全與內容不同,俯瞰角(劇中為了強調真矢的高壓,及與小學生的身高距離,經常以低角度的仰角拍攝),色彩鮮艷的便服舞蹈,真矢解開束上頸項的鈕扣、放散頭髮,帶領大家跳舞——舞蹈的姿態強調柔軟(而非伸展)、半圓形的動作(而非劇中的硬直繃繃)。
都是紓緩劇中沉重壓力的措施。
但我還是無法對這部電視劇等閒視之。
大江健三郎在《為什麼孩子要上學》中說過,在學校裡,每天都有敬拜天皇的時段,大家都習慣把天皇當成神。
當二次戰敗天皇認錯,大江的信仰就崩潰了:為什麼神會犯錯?
然後他就不再相信整個教育體制,因為這個體制可以如此大規模地灌輸錯誤觀念。
他認真地想,為什麼孩子要上學,如果是要追求知識的話,並不需要到學校去。
因此在日本,對教育的質疑某程度上與對國家的質疑掛鉤(我是這樣理解《模倣犯》和《禁室培慾I》的),而日本人揮之不去的陰影是,極端的精英主義。
看了幾集《女王的教室》,至今最明顯的主題便精英主義,弱小而平凡的孩子如何在被滅絕的壓迫下掙扎。
平凡就是低級,就是拖慢人類進步的進程;而且平凡的人充滿缺陷(自私、愚昧、變卦、冷漠),如果不變成平凡的一份子,又不去滅絕他們,就會反過來被平凡的人傷害。
上一集小學生們發起對抗運動,然後被迅速瓦解,雖然是意料中事,但看著它呈現小孩子的虛偽和變卦,還是忍不住嘆息。
而劇中亦尖刻地表現了成年人的無暇自顧、軟弱和愚昧。
近年香港社會沉浸於鼓勵中年的文化產品,看見這麼以年輕人為目標的敘事,竟然有時空錯亂之感——它好像來自比《大逃殺》更早的年代。
如果善意的精英是會同時面對權力中心和平凡的大眾的迫害,那麼這個故事,就是善意的平凡人如何變成精英的過程——關鍵是平凡的人起來對抗。
三個小學生主角裡,只有冷艷的進藤光是真正的精英,真鍋由介是代表最低層的渣滓(他同時是天使,因為他每次都主動佔據那個最低級的位置,去免除他人受罰,而自己笑著承受懲處),神田和美則是所謂的典型人物,各種動力在她身上結集起來表現衝突矛盾——她因為最是平凡,所以擁有最多可能性;她的人際黏合力,在強調隔絕的精英主義裡成為最大的武器。
對了,大江怎麼回答他設下的問題呢——他說,到學校去,是為了認識朋友。
其中的曲折推論大家應該去看書。
我所想補充的是,只有真正深刻地孤獨(過?
)的人,才會如此鄭重地把「認識朋友」當成一個答案。
血液雜流的集體與隔絕的個人之間,應該有很多迥異的通行岔道——只是較窄和不知盡頭。
小學生之間的暴力被放大——因此對人性灰心喪氣也不要緊,別忘了場景是由權力者設定、真矢的惡毒中介作用就好。
我已經不滿於只對「人性」大作鞭撻了,要鞭就鞭更多的——人民的互鬥,往往都存在著外在的、隱性的中介,四人互鬥,真矢坐收漁利。
接下來我們要看到的這種困獸鬥最是殘忍,但見刀見血的埋身肉搏,可能(在電視劇的語境是「必然」)反而是極端轉化的時機吧。
在暴力和血肉的漩渦裡,身份與位置的懸置、擾亂、重組、遺失。
如果我顯得太嗜血,是因為我不喜歡提及淚水。
根據同樣的弔詭,真矢的高壓統治到最後,不免是為了培育真正的反抗者。
這是可以預想的,因此這劇是safe play。
齊澤克的精神分析說,穿越幻象的其中一個方法是強行打破符號僵局(例如迫回教徒食豬肉),某年輕學人亦不禁時時談到,下墮到極點就可能出現新的轉機;反過來說,強大的壓迫引發更強大的,爆炸性的反抗。
在這種前提下,作為觀看對象的文化產品的弔詭在於,如果它把爆炸呈現出來,就可能提供了安心的結局,反而縮減了現實裡的爆炸能量。
《女王的教室》或許是認真的,但就因本文第一段的那些紓緩壓力的措施,它仍然是平凡的,它並不是《hidden》那樣讓你O著嘴離場。
我對這劇最不滿的是它實在很慢,劇情慢,還要一星期一集,我這樣的觀眾只能像幾千光年以外的行星一樣歇斯底里地生滅自戕,自剖又自剖,但下一集還未到。
只是我不免是一般平凡的,想做真矢(真的想!
)但最後還是那位體育miss,在他人下墮之時,從來沒法袖手投資「更大的爆炸」,出於一種將心比己。
這就是我那麼迷《hidden》,還是先寫了《女王的教室》的原因。
我還要說,經常在日本流行文化產品裡找到真的很有誠意的(是我太純情嗎?
)訊息:像工畫堂出的「發明工坊」(I、II),育成遊戲少女主角,目標對象不見得是知識份子吧,但卻在第一集裡談及同性戀(小case)、地方經濟發展與外來資金進駐的矛盾關係;第二集是政治鬥爭,論及在對民主政治失望的情況下,為何還要理會政治。
製作人員真的認真在想,怎麼把那些訊息deliver到對成人世界失望的青少年、御宅族那裡。
二、別急著感動有些想像是有點令人嘔心的,你有沒有看見由中段開始,集集都有真矢老師抱著被同學傷害的和美的鏡頭?
這才是劇裡真正的信仰——當你被平凡的同類傷害的時候,真正來保護你的,是那個對你最差的權力掌握者。
這是權力者的淫穢想像:既滿足自己施虐的欲望,又被視為救主和至親。
有完沒完呀還。
轉折已經來了,和美給同學每人寫了一封信,然後同學們都嘲笑著撕掉了,由介因此和人打架,混亂之中和美被摔上玻璃窗,腳腕被碎玻璃勁插,流血。
咁真矢就黎抱佢去醫療室喇。
然後同學們就醒悟了,先由進藤光說要留下來幫和美由介打掃,馬場同學說呢世都未收過朋友既信,然後全班團結了。
「全班團結」這種場面我一向抵抗不來(《dead poet society》企上檯那幕睇幾多次都喊),但這次我一點感動都沒有。
作為平凡人的和美,最大的強項是人際關係;但戲裡令平凡的大眾醒悟的,並不是經驗和交往(表達感情的信是毫無作用的),而是血。
也就是說,像和美這種平凡人,無論怎麼努力都沒有意義,除非是作為血的祭獻,才能對同樣平凡的大眾產生影響。
平凡、交往、人際、弱者的位置,至此被完全抹殺。
這個希望的轉折,令我對這套劇徹底失望,可以收皮。
《大逃殺》與這套戲的不同之處其一就是,在《大逃殺》裡,所有的轉變,都是由經歷與交往帶出的,因為血的祭獻在電影中已經被窮盡了、並作為背景,人性是在滅絕之後、超越血的祭獻之後,的重新發現。
在絕壁上生長,當年朋友一看完就說《大逃殺》超級青春勵志,就是這個意思。
而《女王的教室》,血的祭獻則是關鍵的扭轉元素。
若《女王》不是日本極右主義的爪牙,那何防劏雞還神。
(岔開說句洩憤的話:我都不知為什麼,現在會講理想、善良、正面、希望的人,總是那麼明顯地顯示自己缺乏對現實與作品的閱讀能力。
我絕對支持理想、善良、正面、希望,因此非常不想把它們和低智搞混了。
)《大逃殺》另一個與《女王》不同之處,是「遊戲設計者」的形象。
遊戲結束後,主角們見到的北野武非常怪異,並無殺機之餘還帶點迷惘,聽女兒電話時還是個平凡父親。
這不算有新意,但總算是把一個高高在上的遊戲者拉下來——沒有高下,就毀滅了那個遊戲設計者的位置,毀滅那個遊戲設計者的崇高位置,就算是毀滅了遊戲設計者。
而且,重點不在於這個遊戲沒有了設計者,而是電影設計者通過重新賦予角色意料不到的個性,來毀滅了遊戲的結構,重新突顯在結構以外的人性之豐富可能。
而現在看來,女王到最後都會是女王(最多親民一點),她不但是遊戲設計者,而且忠到你不好意思說他什麼。
現在有很多經歷過風風浪浪、反叛理想庸俗犬儒什麼的人,都已經成為遊戲設計者了。
遊戲設計者該做什麼?
恐怕還未到我這種黃毛丫頭來說。
但我深竊以為,遊戲設計者的反省理應如此——梁文道〈選美〉: 只是,我們為甚麼把一個人投進這樣的處境呢?
我們想證明人性的甚麼?
參見http://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_29.htmlhttp://rhetoricalpain.blogspot.com/2006/08/blog-post_08.html
沒看完,覺得不太喜歡這種題材,用心太深也不好,看劇情講解表示大概能猜到結果,已經有抗體了。
那么蠢的人被欺负也是活该
对小孩说出自以为的社会真相红豆泥大丈夫?私以为人生真相这种东西,是不管大人怎样说,孩子都必须自己经历才能体会的。这种用全知全能的教育者形象创造出让学生感恩戴德的虚拟社会环境不过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罢了,毫无参考价值。
太逆天了
不喜欢
哈?
前半段看着是黑暗系的,后面确是柳暗花明的温情片。很喜欢天海佑希,那是真正的女王范。话说日本的小孩子怎么那么早熟啊,还是现在的小孩都挺早熟?困惑……
神剧
为法西斯带上爱的面具
神作!!!
天海和子役们的演技太好 但这种教育方式真的会让孩子自杀吧 总不可能同时监视24个人的精神状态 宣告残酷现实本身是基于极致的理想主义实现的
这个怎么没加过~虽然不喜欢老师~但是麻麻由啊!!!当初感想还挺多的~
主旋律
一群早熟小学生的中二妄想【PS.真矢是女!版!老!赵!啊!!!这剧哪里虐啦!你们太好骗了吧!
剧情超现实逻辑奇怪。不更应该是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教学吗?小学老师硬坳成山搞霸凌锻炼小学生越过山丘?不是所有人都在被霸凌孤立后都会正向反馈变得坚强的,不怕造成童年阴影毁人一生?。。。最后两集强行洗白,金句频频,最后一集强力煽情,节奏拖沓,竟然把全班25个学生名字读了一遍,把一首离别歌从头到尾唱了一遍,无力吐槽。。。唯一能称道的是天海颜值,巅峰,英气标致到完美。但整剧死板着脸,死瞪着大眼,僵尸般行走出没。。。
心灵鸡汤喂的我想吐……
几乎用了一天的时间看完,于是一天之内哭得稀里哗啦的。不过如果我遇到这样的老师我估计会崩溃,我没这么好的承受力。
整部剧都还不错,感人也有,励志也有。就是结尾的地方学生们哭的也太夸张了。不知道的还以为老师死了呢-_-!
未来妹子这个角色也太圣母了,六年级的小朋友根本不可能做到有这样百折不挠的心态,如果一个班上一个这样的小朋友都没有要怎么办啊,没有人对抗的话,也就只能被老师虐成心理扭曲的小孩了,这老师绝对洗不白,话说回来夏帆小时候怎么这么可爱
bilibili上就有,沃茨奥,真没时间啊。话说震撼教育什么的,我不就是这么张起来的么,老爷子当年的一般大学可真没白读都用到我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