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清水里的刀子》,本片也反映了西海固的风土人情穆斯林群众的喜怒哀乐,个人觉得,在反映西海固群众生活的深度还不够,不及《清水里的刀子》。
但本片总体上是一部很优秀的电影,给编剧和导演点赞。
本片在表现男主角内心活动的表演不是很到位,表现古柏的纠结、踟蹰不是很到位。
还有就是古柏去阿西燕亡夫家时的内心活动、现实表现也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红花绿叶,一个有点艳俗的名字,内容却温柔明媚,贴合了导演的初衷:不要消费苦难,要学会向往光明。
海报上的,愿天下眷属都成有情人,这句话有点意思。
导演刘苗苗,属于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我对于电影发展史了解不多,对刘苗苗更是知之甚少,今天算是第一回见到,非常有气质,有魅力的女性。
虽说是农村题材,画面色彩运用的很高级,风车,梯田,乡野,西北大地纵横阡陌,再加上配乐,反而透着股诗意与怅然。
故事背景发生在西北回民地区,处处体现着地域特色,也没有刻意强调,想来是对少数民族的尊重,方言很加分,”闲了来浪“,最经典。
挺喜欢男主古柏的,形象就入木三分,还有他在片中的独白,在黄土坡上高喊”阿西燕“名字的时候。
他显然是个不善言谈的人,内心的温柔和善意大多都通过眼神来展现,质朴中又饱含着谦卑,属于糙汉子的柔情,后面更是上演了花式宠妻,emmm,我酸了。
故事主要讲了两个年轻人带着各自的隐秘经过父母安排结婚后的故事,起初觉得在七夕节上映这么一个包办婚姻的影片,是不是有点残忍。
看完后发觉里面的情感质朴纯真,没有大起大落,轰轰烈烈,还原故事本真,仿若一条小溪滋润到心里,看上去云淡风轻,内里的表达却一点也不清淡。
两个原本疏离陌生的人,随着朝夕相处慢慢拉近,有面对生活悲苦的无奈,有最原始的男女之情,爱情就这样轻轻浅浅的上升,阳光洒的恰到好处,包括开始两人的别扭相处,包括她第一次去拥抱古柏,包括古柏看到她从娘家回来,高兴的像个孩子,觉得整个世界都明亮了,包括结尾处两人在雪地里的坦白和回应,小心翼翼又充满希望。
这里的爱情不太符合当下意义上的自由恋爱,但却又是都市年轻人们所向往的,他们不再对爱情有期盼,不再抱着从一而终的信念,那么爱情究竟是一场宿命,还是坎坷生活中的包容谅解,共同成长。
我觉得在这个乱七八糟的年代,还是应该看一看这样的片子,人间还是值得的。
生活虽然有苦难,但仍然给予人希望,该如何面对自己的命运,如何面对人生,如何有尊严的活着,都让我们有所反思。
不要悲苦,要明亮,拨开云雾,是阳光,爱也可以发生在被摧残的命运里,也可以在贫瘠的地方开出花来。
哪怕是一只残缺的麻雀,他的指望也是全美的。
男主角古柏与女主角阿西燕经媒人牵线结婚,但古柏身体有疾病的事阿西燕不知道,阿西燕与前男友快要领证结婚但无奈前男友突然离世的事古柏也不知道,故事就这么开始了。
电影聚焦男主角的视角居多,很多男主角内心独白与叙述。
在我看来,古柏是一个老实巴交却又有点自卑的人。
从小患病,干不了重活也受不了刺激,他自己很清楚自己的情况,也许在谈婚论嫁市场并不是一个“攒劲”的人,他甚至害怕自己要是结婚的话会拖累对方,所以一开始他对婚姻的态度很消极——结婚第一晚花钱打发走了闹洞房的人、洞房花烛夜与阿西燕一人一床被子分着睡、阿西燕第一次目睹他犯病跑回娘家他也没有去追回(其实他想追回,但又对自己说“走了好,不走干啥呢”)...但其实他在跟阿西燕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已经喜欢上了阿西燕,不然也不会在深夜里拿着阿西燕的照片突然哭出来、甚至觉得“哪怕以后阿西燕就算是仇人 也心甘情愿为她买衣服”。
古柏知道阿西燕和前男友的事之后犯了一次病,阿西燕跑回娘家了,一段时间后又回来了,古柏非常开心,放下手里的活儿奔到小卖部买了一堆好吃的。
古柏第二次再到小卖部买一堆零食,是阿西燕怀孕了。
而也是阿西燕怀孕之后,我才从电影里真正看到俩人眼神里爱意的交流。
阿西燕躺在炕上看着电视,古柏在一边洗衣服,阿西燕突然说想吃葵花籽,渴望的眼神里满满是对古柏的撒娇,古柏擦擦手就走出去了,在别人的葵花地里,“偷偷摸摸地”,拽下一朵大葵花,在黑夜里一点点用牙把葵花盘子咬下来。
阿西燕吃得津津有味。
俩人睡下后,阿西燕又对古柏说,还想吃,古柏穿上衣服又出去了。
阿西燕等啊等,都打了个盹,古柏还没回来...她开始担心了,我看的时候也在想,古柏不会说犯病了吧!
阿西燕一脸焦虑从床上下来,这时候古柏开门进来了,拿着一大朵葵花,脸颊上带着伤...阿西燕捧着古柏的脸,心疼地望着他,古柏说到,“你还想吃明天我给你买去,你现在怀着娃,吃的东西还是干净的好”。
(古柏真的很纯朴善良了)当村里的大夫对古柏说,他的病可能会遗传给孩子,古柏应该是去找了神父祷告,去寻求真主的指点,阿訇跟他说,(大概是)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了是最最需要责任和资格的事,别的就不要想那么多了。
古柏就很想出去挣钱,让阿西燕和孩子以后过得舒服一点,他想去兰州,阿西燕说,天冷了我不想你去。
于是古柏就在城里街头发发传单、工地干点轻活。
其实电影中古柏有两处纠结要不要跟阿西燕坦白。
一是他的病情,结婚以后他才知道阿西燕不知情,他知道后“有好多话想对阿西燕说”,却被阿西燕误会成古柏又要说情话“酸”她了而又把话吞回肚子了。
二是关于他的病可能会遗传的事,家人跟他说别告诉阿西燕,就算告诉了她这个怀着娃娃的人也不知道怎么办啊,这件事一直装在古柏心里吧,直到影片最后,雪花飘飘,古柏推着单车,车后座坐着肚子已经很明显的阿西燕,俩人的背影越来越远,古柏将这件事讲给了阿西燕,阿西燕很平静的回答...虽然没有什么特别波澜起伏的情节,但整部电影将这两个年轻人的故事讲得很温暖,也许这才是生活,没有什么比好好活着更重要,从小患有疾病的古柏和经历了重大感情创伤的阿西燕走到了一起,慢慢接受了对方,对彼此有了爱,就算今后有再大的困难,俩人也会携手共同面对和解决吧。
电影中我还很喜欢得就是古柏爸,台词太接地气了,每次他“骂人”的话都特别特别有意思!!
(这里我就不细说了,真的超级有趣!
)还有一个点是朋友跟我说的,他说村医开着车经过骑自行车的古柏时,特地停下来和他说话,朋友觉得这在农村是非常常见的事情,可能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不太能觉察到,村医虽然没什么恶意,但他的行为就是一种“我比你有钱”并在古柏面前炫耀一番的表现,仔细想来,确实也是。
看完这个故事,突然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很远,因为平时接触到的观点都是类似要有主见、勇敢追求爱或者是要有远见不要拘泥于儿女情长什么的,影片中古柏和阿西燕平平淡淡的生活却猛地一下让我感觉到,这才是真正的生活,不是所有人都过得轰轰烈烈,不是所有人都掌握着那么多主动权,不是所有人都有机会去做大事,但所有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想要的生活,在自己的认知里,去抓住一些美好的东西。
就像电影里的台词——残缺的麻雀,也有完美的指望。
#央视影音观影团#
主创团队到场分享,刘苗苗导演说全是素人演员
红花绿叶 (2018)7.02018 / 中国大陆 / 剧情 爱情 / 刘苗苗 胡维捷 / 马思琪 罗克旺
近日因一直關注著西寧First青年電影展,知道有一部叫《紅花綠葉》的新電影獲得了最受觀眾歡迎獎,恰好因一個朋友轉票,於是在它於8月5號全國上映前先睹為快,果然不負所望,又在影院被結實地感動了一把。
究竟何為命運?
至今尚無明哲賢士給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可無一例外的是眾多哲學家、文人都相信要反抗、改變命運,但是命運真的可以反抗、改變嗎?
真實的生活裡與命運達成和解真的那麼難嗎?
由於我剛看完《哪吒:魔童轉世》就就直接轉場到了放映《紅花綠葉》的影院,“我命由我不由天”言猶在耳,因此一開始看到《紅花綠葉》的男主古柏在旁白中說出對自己現有的命運不滿時,我以為這將是一部勵志片,但是看完全片才知道,這只是一部講述西北農村一對90后男女愛情故事的電影,畫面簡單直接,節奏舒緩靜謐,但卻有著最觸動人心的溫暖。
對於現在許多生活在都市的青年男女來說,通過父母安排的相親而步入婚姻的殿堂(“包辦婚姻”)是一件難以接受的事,但是在當下的農村和一些民族來說,這樣的方式卻司空見慣。
一開始,本片的主角古柏也不願剛滿22歲就要過上婚姻生活,也害怕自小患有的疑似癲癇的不治之症成為對方的負擔,自卑的心理讓他覺得自己根本不配擁有幸福。
但在強勢的母親和熱心的媒人的張羅下,他還是去見了美艷不可方物的女孩阿西燕,也順理成章地結了婚。
可是,婚後的生活並不如想象中那麼順利。
由於婚前並沒有多少感情基礎,古柏和阿西燕的“蜜月期”連交流都成問題,且一直分開睡。
直到阿西燕首先放下心理的芥蒂,兩人的關係才逐漸好轉。
但更大的“打擊”也隨之而來,古柏在陪阿西燕回娘家的時候才知道她曾經有個未婚夫,只是不幸因車禍去世。
知道阿西燕心裡有個更重要的人後,一直對自己不自信的古柏更自慚形穢,更覺得不配得到阿西燕的愛,於是忍住傷心,還是讓阿西燕回了娘家,賭氣不去找她,且“出走”到銀川,試圖忘卻這段折磨著他的感情。
本以為故事就將這樣悲傷地終結,可命運畢竟待古柏不薄,善良的阿西燕還是回到了古柏的家,夫妻二人真正敞開了心扉,找到了共同面對未來的信心。
雖然不知道阿西燕懷的孩子是否會遺傳到古柏的病,但看著影片結尾他們推著自行車在大雪紛飛中走向遠方,忽然想起了一句話:這世界最美的愛情不是轟轟烈烈,而是相濡以沫共同面對生活中細微的風風雨雨。
也許我們看慣了都市男女愛情的喧嘩、爭吵,也常常覺得動靜越大就越是愛一個人的表現。
可這樣的愛情最是累人,也最易讓人疲倦。
所以,如果你覺得愛得太累,也許我們該向古柏和阿西燕好好學習,看看他們是如何在物質並不完全富足的小村莊裡珍惜彼此,好好生活。
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之后又一部小说改编影视作品《红花绿叶》,书本专访了导演刘苗苗。
Q:这个电影改编自石舒清的《表弟》,所以想请问您是什么时候读到这个小说的,然后是怎么跟他联合改编成剧本的?
A:我和石舒清认识很久了,最早读他的小说是14年前,当时我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我就请我当时在西海固的一个老师帮忙找一点当地的作家写的书,老师给我带回来十几公斤。
那段时间我开始一本一本地看,饿的时候就吃一点切片面包,喝一点白开水,读完了他的作品以后,突然我就觉得好像更有力量了。
我一个特别喜欢文学的朋友,现在是宁夏自治区考古所的所长,说恰好认识这个作家,然后我们就联系上了。
那个时候我就开始读他的作品,曾经想改过他其他作品,但是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做成。
他的《清水里的刀子》前两年获了奖,我打电话祝贺,因为他合作的第一个电影导演就是我,我想我没有帮他圆梦,总归有人帮他圆了,那就行了。
他说没有,我在等你。
当时我很震撼,由于各式各样的原因:包括电影市场,甚至是我自己的年龄和生活境遇,使得我都有点想放弃了,并非不爱这个事业,而是或许可以换一种方式和电影产生联系:比如从事教育,比如写剧本,而不一定非要在第一线,也可以做做评论。
但是他的一番话让我决定开始重读他所有的200多万字的作品,从中选择了《表弟》,因为我从中看到了一句话电影梗概,就是一个身患某种疾病的青年男人完全放弃了婚恋的愿望,但是没想到他娶到的是一个年轻俊美的,能力远远超出他的女人,他们能走下去吗?
我问石老师说你觉得成立不成立,他说成立。
Q:请问你们对这个小说做的最大的改动是什么?
A:这个小说是2005年的作品,那个时候宁夏西海固是很苦的,我们决定把它写在当代,十几年过去了,生活经历产生很大的变化:修了很多公路,引了好多水,而且还把一部分很贫困的老百姓,移到了有水有路的地方去。
片子里我们也可以看到老乡也有车开了,也都有手机,甚至由于穆斯林的习惯,他们经常要做礼拜,必须洗澡,过去像《清水里的刀子》,是在桶里面,现在老百姓家里都有淋浴室了。
我们觉得不要刻意消费苦难,就写一个当下的故事,而且我觉得这个故事的核心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发生,不仅在这个西海固,哪怕是在全世界各个地方都有可能,所以第一我们确定的最主要的观念就是撇开原著里头苦情的部分。
第二个定位就是不要端架子。
他是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的获得者,我也是一个所谓的第五代导演,于是我们两个人达成了一个共识:要做一部让观众容易解读的电影。
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对伊斯兰教的问题的处理,在这个电影里,我们不是生硬地宣教,而是把伊斯兰教正面的那种对于真善美的追求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中,融入到人和人的情感关系中,这是第三个最重要的定位。
Q:请问拍摄时有哪些影像上的考量?
还有跟非职业演员的合作是怎样展开的,有哪些幕后故事?
A:首先我们用的全都是非职业演员,如果一边要完成那种过于复杂的调度,一边还要表演,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都追求简单,镜头不会去特别地逼近演员。
因为周期很短,没有时间磨演员,当时预计的周期只有35天,成本预计也只有三百万,但后来我们是27天拍完的,把省出来的周期的钱做了最后那场戏的特技雪。
我们的电影与《清水的刀子》相比,他们人物少,就方便更好地控制,而在这里难度则明显地加大了。
当然现在成片看起来,我们在镜头语言上还应该做一些更精准的设计,这和整个影片的筹备流程有关,因为成本较少,再一个就是我们受季节的限制特别大:比如说从3月份就开始拍,但是我很想拍麦收,但是因为时间问题你拍不了,如果我能有六个月的周期,那就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这个影片目前从视听语言角度上讲,并不是我认为最理想的,这也是我感到遗憾的地方。
Q:您跟胡维捷导演是联合指导,请问你们是怎样合作的?
A:他是学摄影的,同时是个优秀的纪录片导演,还是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的总编导,我们俩是老朋友了,在我最糟糕、处在精神的地狱里的时候,他一直在支持我!
所以我们之间的合作很顺畅,没有什么较劲的地方,通过有理有据有节的讨论,最后能够达到一致,而且有他还节省了好多体力上的事情,我在监视器边上待的时间长,他在镜头前面交流得多一点,当然我们的执行导演还有摄影师也都是很优秀的。
Q:你刚才说到跟非职业演员合作比较困难,因为时间少,而且他们确实没有接触这个东西,训练排练也很难,所以我想问一下信任的问题。
A:这次合作可以说是侥幸,不能说幸运。
这些演员,几乎全是我的发小,还有发小的亲戚、发小的朋友,他们都来帮助我,他们全是穆斯林,全是回族,从不同的地方到这里来帮助我,所以信任问题基本上没有。
刚才说过,我曾经和石舒清老师在13年前就准备合作的另外一部电影,由于三起三落没有做成,那个时候有一个小演员,当时只有12岁,十几年了,他长大、结婚、生子,我们一直有联系,后来我介绍他到剧组去学摄影助理,他熟悉了现场,直到我要拍这部戏了,我发现12岁的时候我想跟他合作,现在他25岁了,已经是三个孩子的父亲了,依然可以和我合作,而且最好的就是他已经有了现场经验,完全不怕摄影机和周围的氛围,这确实是缘分。
Q:这个爱情会走到哪里?
因为现实生活当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两个人一开始是没有爱情的,到后来可能有点感情,然后到再到后来可能真正生成爱情,您觉得这个故事会是这样的走向吗?
A:我宁可相信会走向爱情,而且我也愿意让更多的人相信,因为我也遇到过,一开始可能是陌生的,但是慢慢改进,慢慢地走向爱情。
然后在这个片子会看到很多温暖的东西。
导演刘苗苗采访:tom 整理:北澈欢迎关注公众号“抛开书本”(paokaisb)
这真的是一部让我特别感动的电影。
美丽的民族,美丽的土地,台词也都非常的优美有诗意。
一对青年的爱情故事,从刚开始并不完美的相遇,到后来的相知相依,导演用平和细腻的电影手法讲述了一个纯洁的爱情故事,或许这才是爱情最真实的样子。
“哪怕是一只麻雀,它的希望也是全美的”,电影画面真实舒缓,让我一下子从快节奏多信息的紧张状态中放松下来,有了对真实生活的静思,也还原生活真实的样子。
电影最后的结尾处理我也非常喜欢,让大家去猜想,当古柏给阿西燕坦白,他的病可能会遗传给孩子,导演没有揭露阿西燕的反应。
而是留给观众去猜想,它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所以我说这个影片让我非常感动,它让我平静了下来。
让我用心在品味,我们生活中确实是很多我们不太去细想的事情,但那些真诚与美好的东西又必须沉下心来才能感受得到。
我也看出了这部戏里苗苗导演对生活的对电影的激情。
她客串演了阿西燕前男友的母亲,真情实感,催人泪下。
我跟妈说你害上一个不能害上两个你儿子有病还找一个儿媳妇人强强不过命娃子眼见浅 要替他看得远别人有别人的说法你自个儿得有自个的主意人真是个怪物我心里七上八下的也说不清楚我就想着就算她以后和我没任何关系以后她把我当仇人我也愿意给她买衣服片子从一开始的大型催婚现场,到结婚同房的顺理成章。
古柏以为阿西燕得知了自己的病,所以逃跑了,其实并没有,古柏头戴的白色帽子老让我想起顾城。
通过一个男人和女人,把一个婴儿娃娃引领到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这个更有责任的事情了。
就算生个麻雀儿,指望也是全美的。
最后两个人骑行在白茫茫的大雪中,想起了红楼梦贾宝玉最后的一幕,一骑红尘妃子笑,这一刻最令人回味。
阿西燕是音译的名字,这个比较常见,是出生后让阿訇起的宗教名字。
一般叫阿奚叶,一般都是宗教名字,法图麦,优素辅之类。
身份证上一般是汉族一样的姓名。
这算是课外补充知识哈。
正如导演所说,她与男主有类似的经历所以才会对这个故事很有感觉。
男主因病原本不想结婚,但遇到女主后自述道就算女主是他仇人男主也愿意给她买衣裳,这是他爱上她的开始。
女主因感情遇挫不情愿的嫁给男主,而后她本着想把不完美的感情生活过成完美的生活的原则接受了男主。
全片女主只笑了二次,一次是在照片里和前男友一起她是真心的笑,再有就是她在麦子垛上劳作的时候也许不是笑,但那时她是完全放松的没有了在婆家时的拘谨。
她不爱他,但她想和他把日子过好。
男主本不愿结婚但碰到个漂亮又能干的女人,他就很满足了。
影片二处展现女主能干,一是麦子垛干活,二是别人都夸她面做的好。
这二次男主都在场,所以男主释怀了女主的情史。
这是以前中国男人的感情观。
影片记叙文似的叙事风格让人不易猜到情节发展走向,挺吸引人的,素人演员的表演和贴地气的对白语言都不错。
不过男女主角的出场估计导演没有太精心的设计过,男主还有点带人物,但应该还会有更好的方式,女主出场就弱了点了。
不错的片子。
就像片名红花当然配绿叶,这是最和谐的搭配。
七夕档看一部爱情文艺片,即是对平遥影展的宣传的绵薄支持又不失为自己“过节”的交代与希冀。
观影前的关键词:回民、包办婚姻。
一是勾起我从前在面馆里遇到的回民辅导小孩拼音读字咿呀的画面,数百年来的民族融合窥见一隅。
二是想起了另一部日漫《在这世界的角落》,撇开战争偏见,《红花绿叶》是否又是一场对包办婚姻的救赎呢?
观影后对照前面的期望,感觉格局还是狭隘了些。
民族的融合不是支流汇主流,少数顺应多数,包办婚姻也不适合支持与反对一刀切的谈论,多数时候是时势的早就。
从电影中更多的感悟不是试图去理解然后释怀,而是从中去看到一些朴素的智慧。
电影中展现两类人的生活格局。
一个是大夫爸一类,唯物主义事实求是的主流格局,他懂得男主的病情,有一说一不藏不掖,但是在争取低保名额面前,又是一副“摆事实、讲道理”希望组织考虑一下自家媳妇之态。
搬迁去乡镇时遇到了男主女主,虽是好心也不排除私心的希望把自家三轮车转手给男主家。
大夫爸一定是善良的,但在追求更好的生活时,因为他拥有优于别人的知识与能力,应而觉得自己匹配得上更好的优质生活。
大夫爸的格局可以说是从自己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只有做到了更好,帮助别人才可能是顺势而为。
另一类格局就是电影男女主展现的“朴实无华”的三层生活格局。
第一层是“我”,古柏与阿西燕两个人均有“残缺”,他们都守护着自我。
古柏希望自己尽量活的灵干些,他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迷茫自己该去做什么;阿西燕难以摆脱突然失去的婚姻,想起来总会伤心流泪。
第二层是“我所爱”,迷迷糊糊的包办婚姻,亲人的撮合,两个朴实善良的人收拾着“残缺”,真心的去爱对方,阿西燕从娘家自己跑回来,古柏夜里为了阿西燕去偷摘向日葵。
第三层“主与未来”,在得知自己的病疾可能会遗传后,古柏想到自己可能要承担的后果,真心去祷告主,阿訇安慰他,要学会感激与怜悯。
风雪中得知情况的阿西燕,意味难猜的说“(未来)谁知道呢?
”。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识了解自己,有所爱有所被爱,当面对未知或难以承受的将来时,把迷茫与恐惧交付给主/上帝,蒙其关照,带着感激与怜悯去爱去生活。
朴素的唯心格局,不够科学主流,但谦卑有层次啊。
“哪怕是一只残缺的麻雀,它的指望也是全美的,主啊,你把你的考验放在我身上,你把你的疼顾放在阿西燕身上。
”雪路有点滑,古柏趟着自行车驮着阿西燕,腹中的未出生的孩子未来如何?
—“谁知道呢?
”。
路还得往前走,车前车后的有情人相互怜悯,爱与被爱。
“刘苗苗是北电78级最小的那一个。
”如今已经57岁的刘苗苗,在自己的影片《红花绿叶》将于8月5日公映之时,面对大众,仍然透露出一点偶尔被标签困扰的苦恼。
《红花绿叶》是她的新作,由田壮壮、程青松策划,此前在2018年平遥电影节上摘得观众票选最佳影片。
新片出世,她本人也备受关注。
2018年,国际山一女性电影展在成都举办,主办方请刘苗苗代表中国第五代女导演,做闭幕式演讲。
“我觉得这个可为难了,你让我代表中国第五代女导演做闭幕式演讲,但我认为那是最难代表的人,一个比一个有个性。
”
她经历过时代变迁,又并未真切地直面时代的冲击。
这样的经历使得她的人生有了另一种色彩。
十多年前的她还是天真的,尚不知何所谓人生苦短,而在那个时期,那些比她年纪更大的同学,已经懂得时间的概念,已经知道在人生里有太多福祸相依的事。
“逝者如斯夫,我当时只会念这个词,还不懂得这个意味着什么。
”已经57岁的刘苗苗感慨道,而如今在重回银幕时,《红花绿叶》,以质朴的面貌展现出一个简单而纯粹的爱情故事,一个发生在宁夏西海固,在贫瘠的土地上生长出的朴素爱情。
追寻乡村里的情感一个自卑的青年意外的娶到了一个能干、俊美的媳妇,他能够拴住她的心吗?
他们能过下去吗?
这一点促成了刘苗苗和编剧石舒清的合作。
他们相识由来已久,至今已有16年。
在16年前,刘苗苗已经读过了石舒清的大多数作品,并且在16年间,也合作过两个剧本。
但这看似一蹴而就的合作,如同《红花绿叶》中的爱情一样,并未迅速开花结果。
直到2018年,另外一部由石舒清小说改编的电影《清水里的刀子》上映,刘苗苗祝贺他终于完成自己的电影梦时,石舒清说,他还在等待着与刘苗苗的合作。
《红花绿叶》的拍摄地在西海固,讲的故事也很简单:一个身有隐疾的男孩古柏,遇上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孩阿西燕。
他们通过极为传统的相亲模式走到一起,买衣裳,父母相看,就简简单单地成就一幢婚事。
影片以一种隐秘而平淡的特色埋下了两个人婚姻里的坎坷:在轻描淡写的婚姻背后,古柏发现阿西燕早有婚约,却因为一次车祸而意外终结;古柏之前隐藏的病情也在婚后才被阿西燕察觉。
这是一颗如希区柯克所说,早已埋藏在桌子下面的炸弹。
但刘苗苗没有选择将这颗炸弹引爆,或者说,拍摄的土地和人,就已经决定了这颗炸弹会以另一种方式进行消解:古柏在阿西燕回了娘家之后,忍不住去探望,但在远远地看了一眼阿西燕后,他又转回了荒凉的戈壁滩,在无人之处大喊了阿西燕的名字。
刘苗苗显然不认同那种样板式的感情线发展:“情感可能有几个阶段,但为什么会构成这几个情感阶段?
一定是要历史的去分析它,把这个人放到他当时的处境里头去分析。
才是可信的,他才是动人的。
”人和人之间带来的情感关系,大多时候无可复制,也时常成为主角永远无法脱困的障碍。
“不管在哪个年龄段,如果‘打’不出这个‘情关’,生命就很难超脱。
为什么佛学有一句话叫‘打出情关’,‘打’字体现出艰难,也体现出一旦打出去就是一片天,它是一种升华和超越,是让人和人之间的情感提高到一种更高级的存在形式。
”
有影评人表示,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第五代大导演们已经消逝的真情实感。
《红花绿叶》通过一种更纯粹的方式在谈论情感,以至于消解了整部影片原本有的地域特色和身份问题,整部影片有了一种惊人的纯粹。
当然,地域痕迹还残留在主角们所说的方言中。
“在那片土地上,我不能想象人物用普通话来交流,你拍当地的题材,拍一个村庄的故事,大家都讲普通话,我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的,用普通话我觉得完全构不成电影。
”刘苗苗异常坚定地说。
整个影片里纯粹的感情,是西海固本身给予刘苗苗的力量,也是与她沉睡多年的热情融为一体的产物。
“如果说《红花绿叶》实际遇到什么困难,那大多都可以忽略不计,真正让我感到刻骨铭心的,在拍摄中,我自己重新找回真正意义上的创作状态。
因为25年来,我多半是在热身,不怎么有机会拍到我真正想拍的电影作品。
在接到《红花绿叶》以后,我使它和我自身的血脉融为一体。
”
与商业浪潮擦身而过刘苗苗出生在宁夏银川,在12岁到16岁的四年间,刘苗苗在当时还叫做固原县的西海固读书。
在她的印象里,西海固的地广人稀从未改变,但这片土地上对外界的热情也从未改变过。
也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她开始了后来的电影道路。
刘苗苗第一次与电影发生亲密接触时只有16岁,那时候她第一次去陕西艺术学院面试。
在她少年时代的想象中,这个第一次不亚于迈进艺术的殿堂。
但她一走进面试现场就放松了:“百废待兴的时期,主考老师就坐在破旧的小桌椅上,考场就是一个破仓库,窗户上连块玻璃都没有,就是个洞,很多看热闹的人,就趴在洞口往屋里边看,屋里边光线也非常昏暗。
老师们都非常朴素。
”
到了北京以后,她仍然对北京电影学院保留着美好的想象。
结果现实并非如此。
“当时北京电影学院没有住处,我们的原校址在‘小西天’,被别的单位占了,我们占的是在朱辛庄的北京农学院,都是旧教学楼,旧宿舍,修了的木床。
”电影理应是朴素的。
这个印迹在一开始就印刻在了她的心里。
从16岁开始接受正式的电影教育,20岁毕业,再到1992年,《杂嘴子》获得第50威尼斯电影节国会议长金奖,她经历了一段最好的时光。
但随后,商业电影逐渐诞生,国产商业片开始生发,她却无意间因为身体,与时代的浪潮擦身而过,在同龄人在商业和好莱坞的浪潮冲刷中拼搏,与舆论、票房、受众发生冲撞和遭遇迷茫之时,她如同走入时空岔路,与自己做了最直接也最痛苦的挣扎。
但对刘苗苗来说,商业浪潮的冲击,犹如隔山观海,对她而言,无论市场如何翻天覆地,本质上并没有冲击她立足的土地。
“电影基本的目标是逐利,这很正常,如今卖电影和卖鞋、手表并没有太大区别,就是卖东西。
但《红花绿叶》只卖心灵,只卖感情,这对我个人来说是有些陌生的,可能对观众也是。
感情值多少钱?
感情可以量化吗?
显然不可以,感情难卖。
”是与世界的理性和逻辑搏斗更痛苦,还是与自己的情感搏斗更痛苦?
这个问题对刘苗苗来说并不能做出二选一的简单回答。
“我是一个职业导演,我不会干别的,而一个真正的职业导演,他总是想要拍真正的好电影,对自己有要求。
我们说一辈子爱一个人,一辈子做一件事。
我觉得拍不出好电影的导演,你就不能叫他职业导演,他坚持不住也不是导演。
”她也谈及了自己动摇的时刻,仍然与感性有关:四年前女儿结婚的时刻,她忽然感觉到了自己的人生,似乎也再次获得了另一种选择的方式。
“过去的我酷爱荣誉,一个酷爱荣誉的人没有得到他想要的荣誉之前,不亚于一个人想要钱又得不到钱的状态,它是另外一种煎熬。
但是四年前,我忽然豁然开朗,既然钱对我来说一点都不重要,荣誉又怎么样呢?
”或许时代和情感还会时常敦促刘苗苗站上奋斗者、创作者的位置,但她如今已经因作为一个旁观者,一个阅读者,一个欣赏者而感到幸福。
“其实艺术史上、文化史上有那么多大师,并不缺我一个。
”FIN公众号:导演帮(daoyanbangwx)
取景不错,故事没get到
比起电影,更像是电视剧的一部片子。不过,剧中的方言,真的很好笑
一部质朴的手工电影。那些光线、地平线隐藏着第五代的影子,但即便是那个群体本身也无法再现奔腾不复的精神内核了。在一个风格缺位的年代,虽然不常有惊艳,但仍需向每一位满怀热忱的探索者致敬。
-.5
有评论说这是三、四十年前的回民社会,不,这就是现在的回民社会,而且还占很大一部分,这些地区的人的生存就是如此的,甚至更残酷。大城市里回民作为一个个流散的个体,很难捕捉到艺术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而这些在西海固,这个很不适宜人生存的地方,在苏菲派的神秘理念里可以捕捉到,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们、导演们钟情于这里的原因。电影铺陈的过于直白了,如男主角,说话做事过于矫揉造作了,村里人不会那么想,也不会那么做事的。
平静而小格局的叙事,可能只是到了想把故事讲清楚的程度,旁白太多让人感到被创作者硬塞下咽的感觉
标准的伪装成好片子的平庸之作,特别适合放在一些电影节上捧臭脚。有人说这部可以对标后来的《隐入尘烟》,那真是相去甚远。首先,不是平淡就是真实,没有真诚和思考的平淡就是无聊的生活截图而已,没有生气也没有生机。这种电影如果不用平淡的记叙剖析生活的横切面,那无异于一堆废话。其次,电影在表现和叙事上毫无技术手法可言,甚至还不如一些普法单元剧拍和新闻短片的好。但也不是说这片子特别烂,平庸之中又有点笨拙的可爱,就像男主的颜值一样,土狗的竟然有点可。
救救我 这到底是个啥 尬…
平时就比较关注民族电影,无论什么信仰什么语言,爱和情感都是相通的。最开始是电影海报吸引了我,荒山应该是没有什么色彩的,但海报里色彩鲜明、酷似红花绿叶的远山给人一种极强的视觉冲击力。这是一个比较平淡却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两个生活在宁夏山村里各有心事的回族年轻人,用淳朴和善良融化了对方心里的顽疾,终于心灵相通。电影主演全部是素人,呈现出的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也很有意思。可惜的是后半部分的节奏和剪辑,能再精致一点就好了。喜欢电影的宣传词,愿天下眷属都成有情人。
很意外,很喜欢。导演好温柔啊,拍出这样一部温温柔柔的电影,讲生而为人最初的无奈,和最原始的爱慕本能。是啊,喜欢一个人本就是天性,这天性让差异巨大的生活有了相似的柔和光晕,似乎建立在这之上的一切苦难都变成了可以捱过去的考验。方言相通更能get到男主大男子主义和温柔交织的可爱。真是意外地很喜欢啊。如果不是最后那段雪景戏用了劣质抠图,真的要给四星的。【平遥电影节2018.10.18
?
封建老人还在鼓吹赞美包办阍因里的纯朴和美好🤮🤮
希望古柏和阿西燕和未来一切都好,宝宝健康平安顺利长大
一个发生在2018年的2005年的故事,很奇怪。
北影节展映卢米埃场观看。有种出乎意料的好感,剧情线索清晰简单但设置了一个半开放式的结尾。西北回族穆斯林元素丰富但不滥淤,通过生活片段自然展现,全片始终用固原口音对白也是加分元素。导演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目前为止仅有的五部有关回族穆斯林的电影,现在的环境对涉民族与宗教题材电影越来越紧,所以能有这么一部精品,必须大力资瓷。
【D-】
电影应该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我给电影打1星是因为它传递的观点我是很不认同的:在中国尤其农村,结了婚二话不说就是生娃,也不问双方基因如何是否适合生育,这一点本身就很讨厌了,结果还被舆论大肆美化,说什么传统孝道多子多福啦等等吧。基因不好生出来孩子遭罪父母受罪何必呢?人口够多了,资源不足竞争激烈不说,生态系统都严重受损。影视作品创作者好歹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文化人,为什么不能科学一点看问题?在是非问题上,处理得太感性太煽情太积极太伪善了,一味唆使人们以生育为荣,好像“爱可以包容一切”,这样真的好吗?我不是要人类断子绝孙,只是觉得对基因先天缺陷的人,就应该劝他们清醒理智,该堕胎就堕胎,不要带着侥幸心理盲目繁育,生出来大概率会成为自己的累赘社会的负担。都这么任性,那要医学进步干嘛用?倒退回中世纪好了。
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电影背景下历史记忆灰尘处细致温润、充满希望的片子,红花离不开绿叶,绿叶守护者红花,彼此温暖的剧情片,看到最后“戛然而止”,片子中人物情感与观众情感是在一条线上,慢慢的浅浅的上升,没有大起大落波涛汹涌,真实而温馨,是许多中国传统家庭的故事,是远去的一代。很多镜头里阳光撒的恰到好处,既写景又写人。个人而言是比较喜欢的一部片子。
为什么评分这么低?虽说婚姻包办不好,但是这个电影主要讲的是两个人很真诚的感情。我觉得蛮甜的
小清新。调色配乐和结尾的特效有点子接sou不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