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著名的故事。
路西法效应。
豆瓣上貌似还有2001年还有一部,也是77号,莫非本片算是翻拍?
为什么说是导演在自说自话呢?
片子本身都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了描述人物心理的变化,给人的感觉是:别人认为他会这样说,于是他这样说了,而不像是人物自发的心理反应。
表演最出彩的是狱警头子,从最柔弱最人畜无害的角色感受到权力的滋味之后蜕变成为最暴虐的狠角色。
狱警随意的用理发刀铲铲就能铲出77号那么干净利落的平头和头子那么光滑的光头我等细节帝就不纠结了........整个故事中从未出现过什么有效的交流。
扮演囚犯角色主动挑衅,homo的狱警与看黄书的狱警是老头子的左膀右臂,他们对狱警的角色毫无障碍的适应力令人惊讶,各种真正狱警的作风如Ladies的称呼随口就来,但始终不是真正激活矛盾的主要原因。
实验人员提的各种条件都无关痛痒,大家都想得到,真正出事的是那一句:如果实验结束,钱就没有了。
所有人的钱。
所以规则对于狱警,有了约束力。
而此时不老实的狱警对权力的尝试才真正挑起了矛盾。
不真实的地方在于我在片中完全没看到大家客气的商量我们好好的相安无事没有痛苦没有暴力把实验私了了。
两方的人都像没脑筋了一样非要闹事,而同时另一方没有以一个参与实验的酱油人员提出和事的方案而是深深不经思考就非常投入的参与了暴力惩罚行径。
狱警之间应该很多讨论才是,那位形似湖人队安德鲁拜纳姆的小伙Bosh算是有正义感,他在讨论中没体现话语权就算了,最后突然出现的有正义感的白人小伙是是从何而来的在以前怎么就对别人言听计从的一点也看不到。
在片中,欧美故事里很常见的那句“come on ,we need to talk”没能出现过,交流不正常,所有人物的决定都不会让我们觉得“oh对啊他没第二条路可选了”或者是“对啊他就是这么个人肯定会这么做的”,因此片子最终没能打动我。
77号被锁在管子里心理的蜕变让人感觉毫无说服力,音乐配的让人以为一个手法高明的复仇者要出现了(尽管电影剩下时间不多),囚犯对狱警的逆袭要开始了——大失所望啊........随随便便就砸开门囚犯一追狱警就跑..........对于想看点猛料的人来说,一棍打死个病恹恹的胖子、水果刀这么随便抽了一下完全不够解瘾。
结尾,回头遇到了去印度的妹子,眉目传情,就这么完了.........如果这是电影专业的毕业设计,我只能说此导演的作品只能算合格,没资格评优。
这部影片是最近看的唯一一部给四星的电影.演员的演技非常精湛,到位,情节紧凑,波澜起伏.虽然没有看过德国的原版但是美国版的确不实为一部佳片.相信很多人都会为Adrien的表现大为赞叹,他表现出了一个小人物的强大正义感以及在受到侮辱委屈时独自默默忍受哭泣的悲凉感.除此之外,黑人演员的演技实在不容忽视,(个人比较喜欢他的表演),在家逆来顺受的他,得到扮演监狱看守的角色,他犹如大赦,将自己过去收到的种种压抑和不满,发泄到了"囚犯"身上.穿上制服时的自豪感和制服囚犯时的成就感都被黑人演员刻画的丝丝入扣.尤其是影片结尾,当大巴再次出现在众人的视线,当大家都起身站起衣衫凌乱,眼神迷茫的走向大巴,只有他,正了正衣服,扣好了扣子,挺起身子,宛如他还是一名监狱看守,还保持着他高人一等的威严和尊严.终于,车子带着所有的"囚犯"和"看守"回到现实的世界,整车的人都默默不语,黑人看向Adrien,眼神是复杂的.所有人在此刻的心情都应该是一样的吧.所以的一切一切都结束了,可是,在这看似一切恢复平静的背后,每个人的人内心是否会平静,是否会忘记自己所遭受到的一切,是否会忘记当初自己和身边人人性和道德在沦陷的那一刻.......唉...以后有事没事别老看报纸小广告.....
多人禁闭的电影十分常见了,但屡试不爽。
人类,终归是乌合之众。
人性的话题真的从无止境。
群居的人类最易迷失本我和超我,进而最原始的自我暴露无遗。
那群人入戏太深。。。。
不过,在人类的整个社会体制中,狱卒仿佛一直是残暴压迫的一方,囚徒受虐反抗🙄说实在的,就是暴政与起义。
主题很好,但整部片子太平铺直叙,仿佛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缺少一定吸引力。
书名:路西法效应作者: [美]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 ISBN:978-7-108-03310-9出版日期:2010-03-15定价:¥48.001971年,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主导“斯坦福监狱实验”;该实验有如一发震撼弹,引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人性的天真看法。
三十年后,津巴多教授以《路西法效应》首度亲自撰述、并呼应从“斯坦福监狱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全盘且深入解释“情境力量”影响个人行为的概念。
在实验中以标准的生理与心理测验,挑选了自愿担任受试者、身心健康且情绪稳定的大学生,被随机分派到“守卫”和“犯人”两组,接着让他们身处模拟的监狱环境。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被指定的角色。
实验第六天,情况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转变为残暴不仁的守卫或是情绪崩溃的犯人——一套制服、一个身分,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为期两周的实验不得不宣告中止。
为什么握有权力的人,很轻易地为以控制他人为乐所诱惑?
而置身弱势角色的人,为什么却常以沉默来面对问题?
独具开创性的“斯坦福监狱实验”研究,津巴多教授将为读者解释“情境力量”和“团体动力”如何能使平凡男女变成残忍的魔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努力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例如“男性-女性”、“上司-员工”、“父母-子女”、“老师-学生”、“医生-病人”等关系,在这些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束缚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而对他人做出难以置信的事?
本书提供认识地位和权力角色差异的原因;了解在环境中影响个人思考、情感及行动的形成及改变原因;帮助读者重新审视、了解自己,一旦面临陌生情境,自己会做什么及不会做什么,以及面对情境的强大压力,如何勇敢反抗“路西法效应”。
适合本书的读者,有犯罪学家、教育家、法官、临床心理师、电影小说工作者,以及父母和他们的子女;也适合嫉恶如仇者、欲拯救性灵的慈善家,以及准备手刃淫妇(夫)者,而尤其是,当你我在感叹人性堕落之际,这本书将启开我们对人性文明的新希望;认清黑暗,将更明白在何处点亮。
这是专业课的作业hhhhh很不容易地缩到一页纸了!
《死亡实验》是以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为原型创作的电影。
除了常见的从“狱警-囚犯”的对立关系入手来分析社会角色与认知失范、权力与服从、从众心理等心理学效应之外, “狱警领头人”布瑞斯这个角色也吸引了我的注意:一个最初与特拉维斯(后来的77号“囚犯”)交好的人,后来却慢慢成为伤害特拉维斯最深的人,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是一开始看起来最宽厚的布瑞斯最终成为了整个实验中最大的施害者?
这样的“反转”是由于实验赋予布瑞斯的“社会角色”,还是本就由布瑞斯自身的性格特征导致?
首先,在“世俗”意义上的评价体系中,布瑞斯是一个不太“成功”的人。
从散落在影片各处的细节中我们可以拼凑出布瑞斯的社会形象:42岁,未婚,和母亲居住在一起;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但母亲催促布瑞斯关窗时会重复喊他“chickenshit”,可见母亲并不是温柔宽厚的,布瑞斯在42岁的年纪里并没有获得温柔的母爱;在家庭之外,布瑞斯也经常受挫——他面试时会西装革履(可见他应当有多次求职和求职被拒的经历),也会积极主动地和面试场外的陌生人打招呼、介绍自己(说明他应当熟稔于“引荐自己”来结交人脉,以便获取更多的资源),这些行为恰恰说明他是一个在职场上不太成功;他的经济情况也不是太好,因为他除了参加实验没有更多的办法筹集母亲的医疗费用。
以上种种,共同塑造了布瑞斯的“低自尊人格”。
低自尊人格的人在抑郁、滥用毒品和各种形式的行为过失方面会面临更多的风险,也容易在遭遇挫折和打压(即遭遇“自尊威胁”)时以极端的方式来进行自我保护,甚至以打压别人或其他暴力的方式来应对自尊威胁,以报复行为来弥补受伤的自尊心。
所以影片中我们看到, “狱警”这个身份角色给布瑞斯带来了莫大的愉悦和快感,现实里长久失意的他在这个身份中前所未有地品尝到权力的滋味。
他深陷其中,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觉得“囚犯”们必须服从于自己。
而现实中长久以来的压抑又会让布瑞斯更加珍惜这个身份带来的权力和威势。
库利认为“自我概念”是一种“镜像自我”,人对自己的认知建立在别人的“反射性评价”上,即通过观察他人对待自己的反应来确证自己的社会身份;同时,“自我概念”中还有一个重要的“自我参照效应”——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看作世界的核心——也因为这样,当个体觉得自己被冒犯时,会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有时也会采取各种手段来维护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所以,当以特拉维斯为首的囚犯们忤逆、反抗狱警们的“权威”时,布瑞斯在他们的反射性评价中感受到自己的身份尊严受到了冒犯。
因此,布瑞斯选择使用暴力行为来压制囚犯们(尤其是特拉维斯),希望重建自己的权威和自尊心。
当然,这一选择与他的低自尊型人格也是分不开的。
在这个角色扮演的实验中,布瑞斯第一次理直气壮地大声训话,第一次肆无忌惮地实行暴力,第一次感受到大权在握、高人一等的快感。
他对自己的认知也受到“近因效应”的影响。
在此前的生活里,布瑞斯是一个“loser”,但实验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就重塑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他觉得自己就是囚犯们的控制者,就是拥有权力和威势的狱警;他一方面不想过从前被欺侮、被漠视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在贪恋着“狱警”这个身份带给他的快感。
也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对比中,最初看似内向、良善的他,最终成了陷落在“狱警”身份中最深的人。
布瑞斯这个角色也提醒着我们:现实中长久陷于困顿、失意的人,更有可能拥有反社会人格,社会底层的“受害者”也有可能成为新的“施暴者”。
人之初性本善,亦或是性本恶……?
社会给予每个人的角色不同,人们就在使用着自己应行的权利,一群心理健康的善良的普通人,随机分出两组,狱警和囚犯。
从单纯的角色扮演到最后动刀见血,权利的膨胀,人性的扭曲,环境的压抑,本能的顺从,让人触目心惊……人性的放大镜,在欲望的支配下所有的关于人的阴暗面都赤裸裸地暴露了出来。
暴力崇拜权威服从以及最可悲的角色认同,当实验者开始重复一些符号化的举动时,这个理论上的社会培养皿也开始被这些人之秘辛所推动着形成。
心得就是要尽可能随时保持清醒,以平衡自己的社会角色 。
前不久刚刚读完津巴多教授的《路西法效应》,该书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阐述系统、制度、组织等社会环境对人类产生的巨大影响。
作者以斯坦福大学监狱实验为底版,详细记录了被测试者应召-参与-退出的全过程。
文中提供了这样的观点:善与恶共存于人类的天性之中,而社会环境为我们最终的选择提供了不同的路径。
正如炽天使最终化身为路西法是谁也没有想到的一样,你眼中的好人,或许在另一个地方,是一个混蛋!
这部电影同样取材于上述实验,但是,文字和影像给人留下的感觉完全不同。
关于那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理性的思考;而这部片子,却让我本能地想抗拒。
当影片中实验进行到第5天的时候,我真的希望如书中那样出现一个克里斯蒂娜来终止这一切。
看到懦弱并衣冠楚楚的黑人伯瑞斯在男厕所勃起的那一刻,我感到恐惧,他要变成魔鬼了。
果然他没有辜负这份久违的男性自尊,在接下来的5天里,这位Big Brother带领其他几个狱警做了可能这辈子他们都不敢做的事。
从羞辱式的剃发开始,直到一个生命的消失。
若不是特拉维斯(犯人No.77)在关键时刻攥住了Big Brother捅出的刀子,他收到的可能就不是14000美金的支票,而是真正监狱的入场券了。
必须要谈谈这部影片里的特拉维斯,当他用右手抽出插入自己左手的刀子,愤怒地冲向倒地的伯瑞斯的一瞬间,会向对方的身体扎去么?
我一点也不担心。
虽然对面这个身穿警服的人,曾经肆意剃掉他的头发,曾经在他脑袋上小便,曾经将他按进盛满污水的马桶险些窒息身亡,曾经用尖刀扎穿了他的左手……但是,特拉维斯是一个真正有底线的人。
他挥动从未打过架的拳头,一下又一下砸在Big Brother的嘴脸上,回击他给他的全部的羞辱,眼神中流露出从未有过的怒意。
在回程的巴士上,特拉维斯和伯瑞斯的眼神相遇了。
特拉维斯犹豫着避开了对方的视线。
我想,他当下的感觉是困惑吧?
6天的时间里,他让他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耻辱,当伯瑞斯命同伙将特拉维斯的头一遍又一遍地塞进马桶里,只是为了听到一句求饶的I am a prisoner时,当特拉维斯独自躲在牢房的角落里,控制不住地用衣领包裹住身体和脸颊崩溃掉的时候,他还能记起二人相遇时那善意的一幕么?
6天前,在等待进入实验的门口,伯瑞斯诚恳地对特拉维斯说:我觉得我们特别有缘。
是什么让信任褪去,狰狞凸显?
是什么令友善消失,仇恨浮出水面?
难道仅仅因为身份,一个是Officer,另一个是Prisoner?在某种程度上,答案就是这样。
我们人性中本身就包含着正义与罪恶,高尚与猥琐,勇敢与懦弱……这一切等待情境的按钮来启动激活,倘若在此过程中,失去一个关键的环节——控制,那么结果究竟会怎样,真的无法预测。
面对不公正的现象,是Let it go,还是勇敢地Say no,你如何判断?
特拉维斯指指自己的心。
毫无疑问,在整个影片中,特拉维斯是一个英雄。
在其他犯人保持沉默的时候,他坚持保护身患糖尿病的“插图小说家”——Flying Man(犯人No.82),并为此付出了令人痛心的代价。
但就是这样的英雄,在伯瑞斯初次见面便主动示好时,却没有流露出过多的热情,“我想是因为我们都很缺钱吧”——对于伯瑞斯认定的“缘分”,他这样回应。
这让我想起津巴多教授说过的“平庸的好人”,没有标榜、没有渲染、没有过度的热情,他们可以在人群中毫不起眼,因为当“善”已溶入血液,自然而然,无须刻意去说、去做、去表现。
回去的路上,和特拉维斯同住一间牢房的犯人No.17从后座上探身过来问特拉维斯,“你还认为我们比猴子进化得好么?
”短暂的沉默,特拉维斯没有回头:“是的,至少我们有改变的能力。
”不禁又想到了在9又四分之三站台上,哈利的儿子阿不思•西弗勒斯担心地问父亲:“如果分院帽把我分到斯莱特林怎么办?
”哈利蹲下身去,望着儿子的眼睛:“你的名字中含有两位校长的名字。
其中一个就是斯莱特林的,而他可能是我见过最勇敢的人。
当然,如果你更喜欢格兰芬多,那么分院帽也会考虑到你的选择。
”是的,至少我们可以做出选择。
《死亡实验》是根据一个真实的心理学实验改编的电影。
实验设计者将被试者们带到一个模拟监狱中,让他们随机扮演“囚犯”和“狱警”的角色,并承诺他们实验保证安全,只需要在模拟监狱中度过两个星期,且期间遵守为他们各自的角色预先设置好的行为准则,就可以拿到一笔可观的报酬。
被试者们很快就入戏了,“囚犯”们一进入角色,就用衣服上的号码来称呼自己和对方,而“狱警”们一旦穿上制服、手拿警棍,就好像获得了一种权力。
一开始,“狱警”们用一些小把戏和口头上的玩笑来冒犯“囚犯”,渐渐地,“狱警”们开始将这种权力蔓延至“囚犯”的饮食规矩中,强迫“囚犯”吃完他们并不想吃的东西。
当“囚犯”表现出反抗,“狱警”就表现出一种虐待狂一般的病态人格。
考虑到被规定不能伤害“囚犯”,“狱警”们就在规则范围之内极力羞辱“囚犯”。
难以想象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原先关系友善的两个人,隶属不同权力阶层之后,就会迅速成为敌对的双方。
拥有权力的感觉就像多巴胺分泌过剩,令掌权者处于一种很嗨的状态,近乎于癫狂,它会削弱人的同理心和道德感,尤其是受过权力羞辱且信奉这种权力秩序的人,一旦掌握了权力,他就会将这种羞辱加诸于别人。
影片中“狱警”和“囚犯”第一次发生意外摩擦的时候,“狱警”们扭曲事实,将其解释为囚犯的挑衅。
“囚犯”们因此被要求做俯卧撑作为惩罚,这让囚犯们感受到一种不被尊重的屈辱感。
然而,掌握权力的一方对发生的事件有绝对的解释权。
一旦有某个“囚犯”开始向“狱警”妥协、屈服,其他“囚犯”就会在环境的压力下不得不选择从众。
但是囚犯的屈服不仅不会赢得尊重和和平,反而会引起“狱警”们更深层次的蔑视。
有趣的是,“囚犯”们在屈服之后,为了不引起认知上的失调,只好安慰自己说,做俯卧撑其实并没有那么屈辱,反而有利于强身健体。
当“狱警”发现他们的行为没有任何成本,不会造成任何后果之后,他们就会更加肆无忌惮地滥用权力。
影片中的一个“狱警”获得权力感之后,性欲随之增长,企图鸡奸一个“囚犯”;另一个“狱警”违背男主(囚犯)的个人意志,强行剃光他的头发,摧毁他的自尊,实施一种精神上的强奸;他们还暴力逼迫男主说出“自己就是一个囚犯”,从心理上摧毁他的个人意志。
这其实是因为,权力是想象的产物,它并不实际存在。
但是,当一个人或群体在观念上被赋予权力,他就不自觉地想要在现实世界中获得这种权力的展现。
也就是说,掌权者通过对他人的控制来获得这种虚假的权力感,上面这些暴力行为就是一种把权力化虚为实的手段。
(划重点,实验世界中,掌权者通过性和暴力获得权力感,而男权社会中,男性也是通过性和暴力获得权力感。
)然而,正因为权力并不真实存在,所以,掌权者最害怕的就是受到质疑和挑战,这些质疑和挑战让他们不得不面对“权力是虚幻的”这一事实。
为了维持他们的权力感,他们巧言令色,企图让下位者接受命运和规则。
一旦他们遭遇反抗,就会释放人性中的恶,甚至不惜残害他人的生命。
男主在实验之前曾经说过,当正义无法实现时,受害者应该忍让,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但经受过实验中的暴力对待之后,他意识到,这些所谓前人的哲思都是狗屁。
他们应该反抗!
这个世界并不提倡以暴力解决问题,并不是因为它比原始社会更文明,而是因为掌权者不想告诉你,谁掌握了暴力,谁就掌握了权力(想想毛爷爷为什么说枪杆子里出政权)。
他们希望你体面、讲理,但是,只有弱者才会讲理,强者不需要,他们使用暴力,他们无时无刻不将暴力作为一种潜在的、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使用,以使下位者屈服的工具。
但是,当“囚犯”们团结起来暴力反抗时,曾经的“狱警”们才意识到权力的虚幻,落荒而逃。
惊悚的是,这一场真实实验仅仅只进行了六天,就在人性的异化、疯狂的暴力中被迫终止。
当被试者们一离开这个模拟环境,人与人之间没有了权力高低之分后,他们立刻意识到了自己的荒谬,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最初的时候。
更惊悚的是,“狱警”们刚开始进入游戏时,就将“囚犯”们称为girls、ladies、bitches。
是的,对被试者们来说,这只是一场试验、游戏,但是对女性来说,游戏中的情景就是她们的真实世界。
————从来没有人告诉女性说,体格与地位存在直接联系,暴力是权力的坚实后盾。
他们只告诉女性要保持白幼瘦,不要和男性暴力对抗,但我始终认为每一位女性都应该去训练自己的肌肉和技巧,这不是鼓动她们在遇到危险时不管不顾地正面对抗,而是为了让她们试着去体验自己身体的力量,身体上的力量又会进一步强健她心理上的力量,两种力量的汇聚将会形成一种微妙的气场,使她免于生活中大部分冒犯和侵犯。
就像影片中的男主说的,“至少我们可以反抗”,而女性呢?
她们有反抗的能力吗?
骜宝大人说:影片探讨的是对人性的思考,善良无公害的人在权利获取后会怎样。
很明显有人扭曲了。
然后片子over。
最后,黑胖子演的不错。
(水宝补充:咳咳,注意种族歧视问题)推荐指数:★★★水宝大人说:死亡实验很明显是在探讨人性, Travis始终代表着正义和善良,即使在压迫到一定境界后,他奋起反抗,并且使用了暴力,但从头至尾他并没有取人性命的打算,仍旧保留了最后一丝的人性。
(主角光环啊,人性美好大前提的作用吧)在最后那场打斗中,他先扔掉了撬棍,徒手与Barris打斗。
后面Barris拿出了刀子,Travis夺到了餐刀,仍然扔掉了,只是用拳头狠狠得打了Barris一顿。
由始至终,Travis所代表的人性的美好并没有消失,这大概是这部片子唯一的安慰了吧。
再说Barris,我和骜宝看得时候都对这个角色咬牙切齿,一致认为这是个最扭曲的角色。
最开始出场,Barris是唯一一个西装革履的人,与人说话彬彬有礼,并且在面试中说到他有强烈的宗教信仰,看似是绝对的道德楷模。
但是随后在家里面妈妈对他的呼来喝去,说明他是不被尊重的,他所拥有的是非常没有地位的生活。
在那一声声“chickenshit”后,Barris的喜悦一瞬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麻木,无奈,和深深的压抑后的平静。
在美国,没有男生会在成年后或者有工作后会继续与父母同住,这本身就是独立的代表。
在面试里面,提到他42岁还与母亲同住,是个彻头彻尾的mama boy,他的反应非常不自然,而我猜测这是挑中他作为狱警的原因。
常年的压抑生活,各种人生的不如意,都会在这个无道德,无法律的地方得到充分的发泄,最完美的展示何为人性的本源。
Barris在第一次品尝了权力的滋味后,第二次是他主动提出如何惩戒犯人。
随后他减掉了胡子,最后剃掉了头发,代表着一步步地摆脱了束缚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尽情地享受着权力带给自己的快感,这是在外面世界他所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他是最忠实于这个狱警角色的原因。
记得第一次实行了他的提议去惩戒罪犯后,Barris发现自己勃起了,而这似乎让他明白了什么。
我推测在现实生活中他的生活极度压抑,他极度自卑,根据心理学来说,他完全感受不到作为男人的骄傲,他内心否定自己,所以心理性阳痿。
而在实验里,他又再一次获得了作为一个男人应有的尊严,这前所未有的快感致使他对这个角色愈发的投入,欲罢不能。
最后在红灯亮了的一刻,所有人走出了仓库,看到了行驶过来的巴士,Barris又挺了挺脊背,把狱警制服当作西服一样系上了扣子。
如果Travis代表的是人性的美好,那么Barris则充分体现了衣冠禽兽四个字。
再讲一下糖尿病小哥,Benjy。
在等车之前,有一个非常秒的画面,Barris,Travis和Benjy是坐在一起的,Travis坐在两人中间,形成了一条线,大家有说有笑。
可是结局却是Barris打死了Benjy,Travis发起了最后的反抗,冲向了Barris。
如果说Travis和Barris代表了绝对的正义与邪恶,那么Benjy就是两方较量的牺牲品,是一个猎物,一方要拼命保护,而另一方要拼命摧残,以此来显示双方的力量。
最后说一下狱警中最有良心的小黑哥,Bosch。
他是最为反对狱警们的暴力行动的,从头至尾体现出了人类应有的道德底线。
正是因为如此,他被同类-狱警所驱逐,成为了犯人的一方。
他代表了道德底线,不同意暴力,可是最后他却拿上了撬棍和众犯人一起殴打狱警,和当初的狱警一样,把自己的不满诉诸了暴力。
(个人认为,如果最后是他递给了Travis那根撬棍,讽刺意味会更明显一点)死亡实验从片头开始说的就是困兽之斗,无非是想证明人类和动物一样,在笼中会做困兽之斗,无关道德,无关法律。
一开始看似狱警是强势的一方,可是最后打斗起来拥有压倒性胜利的是犯人。
Barris到最后都在坚持自己是authority,可是却在满脸的不能置信中被Travis击倒在地。
这部电影取自于真实的实验,是斯坦福大学当年进行的一个实验。
当年的狱警和犯人全部都是学生来扮演,最后好像也诉诸法律了,但是无论如何,那些学生的一辈子因此而改变,这也是为什么最后这类实验被永久禁止了。
电影的结局还是给我们美好的一面,彰显人性中的真善美。
虽然通篇都是扭曲的人性,或称之为兽性,但是在此我要说一句,即使是动物,在每每搏斗之后(尤其是斗兽场那种)都会发出哀鸣,也是有物伤其类的感情的。
我非常庆幸Travis最后扔掉了撬棍,扔掉了餐刀,这让我依旧坚信人性中的美好。
推荐指数:★★★
天哪!
每个人都手握终止游戏的权利,而且游戏没有强力的约束力,也就是薪水比较高的工作而已!
你这样去侮辱别人,还能继续下去??
侮辱别人的人也没有脑袋想想你这样做意味着什么??
游戏结束啊!!
出去等着挨揍报复??
按照正常逻辑只能是你哄我我哄你,和和谐谐结束游戏。
认为好的人都在想什么呢!!!??
强行映射人性黑暗,故好片?!!
厉害厉害!
翻拍自2001年德国电影《死亡实验》,两大影帝阿德里安·布洛迪和福里斯特·惠特克联合出演,虽不能说是烂片,但无法超越前作且差距巨大的翻拍之作又有什么意义呢?
经不起实验的人性啊⋯⋯下次还是找德国版的来看~
All of us are living in a country where such experiment is alive every day.
变态什么的最讨厌了啦~~~
虎头蛇尾啊
我不讨厌翻拍片,但如果翻拍得毫无新意、并且还对原作打折,那还是省省吧。
对人性的揭露过于赤裸裸和做作了 forest whitaker不要再接这种神经质的片子了 浪费资源
拖著名实验的福,给四星。不过剧情处理得不够细腻,小成本了感觉
aweful remake of the earlier original German version.
一正一邪两人演技都不错,最后反击那段看得我爽呀哈哈垂死他们!
很讨厌Forest...总是哀怨要哭的样子...冲突来得太勉强...
没看过德国版的,这个对人性有启迪
读书会要求看的片子 人性不是用暴力讲讲就可以的 反派演技烂 剧情太刻意
没有某人说的那么好看嘛⋯⋯
变态的欲望!
主要是剧情~
美版大逃杀
真的不怎么样 有点欠推敲啊~~~
不好看,太幼稚了。里面的人那么点事就疯狂了,那人间失格里的孩子们都可以死1W次了--PS,女主角是SHANNON啊~~
真难想象这是越狱的导演的作品。真烂,很多情节根本不符合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