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会计刺客2》之前,我对这部电影抱有一定期待,毕竟前作《会计刺客1》凭借独特的主角设定——患有自闭症的会计兼刺客克里斯蒂安·沃尔夫,以及精彩的动作场面和悬疑剧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看完续作后,我感到颇为失望,这部电影似乎只是在消费前作的红利,与前作相比,失去了许多原有的魅力。
从剧情来看,《会计刺客2》完全偏离了前作的金融犯罪主题,转而聚焦于人口贩卖和奴役的洗钱行为。
这一转变使得“会计刺客”这个核心设定显得有些名不副实,除了主角克里斯蒂安的会计职业偶尔被提及外,整个故事与会计几乎没有实质性关联。
在第一部中,克里斯蒂安利用会计技能巧妙周旋于各大犯罪集团之间,从财务数据中挖掘犯罪线索的情节十分精彩,而续作中这些元素几乎消失殆尽,仅在开头有一些相亲时运用数学算法的小片段来勉强体现他的“会计”属性。
在人物塑造方面,克里斯蒂安在前作中孤独、神秘,患有高功能自闭症但智商与武力值双高的形象深入人心。
但在《会计刺客2》里,他的自闭症特征被弱化,更多地展现出与弟弟布莱斯顿之间的兄弟情。
这并非不好,只是相比之下,人物的独特性有所削减。
弟弟布莱斯顿的加入确实为影片带来了一些新的看点,比如他与克里斯蒂安之间有趣的互动和性格上的强烈反差,一个是话痨杀手,一个是沉默寡言的会计刺客,两人斗嘴的场景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喜剧色彩。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让克里斯蒂安原本独立、高冷的人设变得不再那么突出,他从一个单打独斗的神秘刺客,逐渐融入了群体合作的模式,这种转变削弱了他在前作中独树一帜的魅力。
在动作场面的呈现上,虽然《会计刺客2》有一些精彩的打斗和枪战片段,如兄弟俩在高潮部分长达10分钟的以一敌百战斗,配合默契,拳拳到肉,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官刺激。
但整体而言,动作戏的设计并没有超越前作。
前作中动作场面的干净利落、出其不意,以及与主角会计身份巧妙结合的独特风格,在续作中没有得到很好的延续。
而且,为了突出兄弟情和剧情发展,影片中增加了大量文戏,这使得动作戏的比重相对减少,节奏也变得拖沓起来,让原本期待紧凑动作节奏的观众感到失望。
影片中还引入了一些新角色,如美国财政部副部长玛莉贝丝·麦迪娜和女刺客艾妮丝。
玛莉贝丝这个角色主要起到推动剧情发展的作用,她与兄弟俩的合作缺乏足够的铺垫和深入的刻画,显得有些生硬。
而艾妮丝虽然有着悲惨的过去和独特的复仇方式,但她的故事线与整体剧情的融合度并不高,给人一种游离于主线之外的感觉。
《会计刺客2》虽然在兄弟情的刻画和动作场面的部分片段上有一定亮点,但从整体来看,它过度依赖前作的人气,却未能在剧情、人物和动作设计等关键方面延续前作的优势,反而因为核心元素的偏离和风格的转变,让观众产生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感觉,实在难以让人满意 。
抛开各种“好莱坞衰落”的愤青式论调,或许我们更应该从《会计刺客2》这类影片在国内外票房的平平表现中,冷静审视更深层的问题:究竟是好莱坞自身在衰落,还是观众的口味和期待显著提升了?
或者,这两者也许正在同时发生。
表面上看,把问题简单地归结为“好莱坞不行了”、“国产电影崛起了”似乎很容易。
但以《会计刺客2》为例,问题可能更复杂。
漫威之前的动作片长啥样?
《会计刺客2》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被智能手机无孔不入地渗透,信息渠道多如牛毛,尤其是短视频占据着我们大块时间和注意力。
长此以往,观众对“猎奇刺激”的阈值必然提高。
为了看《会计刺客2》,我特意重温了第一部。
看完最大的感慨是:这部电影太有十年前那种老派气质了,大约在2010年前后,正是电影从胶片全面转向数字制作的时代。
当时的好莱坞大片普遍热衷于“全球性议题”,主角满世界奔走解困。
更关键的是叙事节奏:它们通常选择一种舒缓推进的方式,层层铺垫故事包袱,在后半段再沉稳地层层回收。
影片里也会融入一些幽默桥段,但不同于如今漫威式的密集笑点轰炸,而是浅浅融入、点到即止。
这种电影的魅力在于,它能让你安稳地坐在那里,不急不躁,等一个故事款款到来,最终被其情感或情节所打动。
这是那个年代影院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让我惊喜的是,《会计刺客2》在2025年竟呈现了一种如此强烈的复古感,甚至隐隐带着几分周润发与张国荣双雄在火海中并肩冲杀的古早韵味。
影片中的许多元素,没有刻意追逐时下最热的元素,如智能手机、黑客技术等去改造剧本,不像前几天那部《谍网追踪》那样,纯粹炫耀现代科技。
它更多地把焦点拉回到兄弟情谊、家庭纽带这些内核上。
因此在我看来,《会计刺客2》其实非常“复古”。
我无法确定当代年轻观众对此是否会感到新鲜,但至少对我这样90年出生的人来说,观影过程唤醒了一种久违的亲切感,它复刻了我高中毕业、大学时期频繁接触的那个年代电影所特有的风味。
1.复古叙事里的情怀今天是2025年6月8日,睡前洗漱时心血来潮,想记下刚看完的《会计刺客2》。
发现它已在流媒体上线,便毫不犹豫地点击了播放。
我对马特·达蒙和本·阿弗莱克这对搭档的剧本,或者说项目选择向来充满信心,不知为何,达蒙的电影我几乎一部不落。
这次《会计刺客2》他也是主要制片人,甚至位列第一制片。
观看过程中不免想到:若由马特·达蒙饰演片中哥哥、本·阿弗莱克饰演弟弟,或许会更有化学反应?
毕竟,这二人从青年时期凭《心灵捕手》斩获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起,直至今日在好莱坞浮沉多年,始终带着某种独有的创作情怀。
他们打造的项目气质相通,就像片中那位逝去的老金融专员所言:人到这个年纪做事,往往更讲究一份心气了。
因此看《会计刺客2》,你能从中品出很多老牌的情怀味道。
这让我联想到当下好莱坞几位老牌动作明星的不同境遇与选择。
你看《双雄》里,汤姆·克鲁斯和布拉德·皮特就在用自嘲的方式应对迈向老年动作明星的处境,当体力渐渐不支,如何与年轻一代共处?
影片干脆以此为故事内核,直接调侃自身“老了、该被淘汰了”。
另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则是阿汤哥在《谍影重重8:最终清算》里的“不服老”。
网上一些评论真令人心酸,比如“不忍心看一群人在这电影里‘欺负’老头,感觉有点不道德……” 老实说,这不是个例。
你把主角换成李连杰或成龙,若依然让他们像年轻小伙一样跳飞机、搏命演出,也确实不太合适。
相较之下,成龙的转型路径就显得巧妙多了。
无论是当年的《熊猫计划》,还是后来的《功夫梦:融合之道》,他都非常懂得在自己当下的年龄形象上做文章,讲属于这个阶段的故事。
我认为这种清醒的选择,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面对这种情形,我们不得不思考:好莱坞当年,即我刚上大学时,所探索并打磨成熟的那套东西,如今该如何有效传承?
看看国内院线选择引进《会计刺客2》这个行为本身,我觉得至少隐含着某种教学用意:或许是想让当下的年轻观众见识一下,曾经纯粹的动作商业片是这样拍出来的。
虽然《会计刺客2》在国内外票房表现都远未达到“爆款”水平,但在我看来,若将它放置在其首部上映的年代大爆几乎是必然的。
原因何在?
核心在于时代的叙事环境: 当年的大银幕,远未被如今社交媒体上轮番轰炸的各种议题和热点所裹挟。
内容创作者拥有更多空间去呈现一些简单而纯粹的故事内核。
《会计刺客2》让我感到精彩的第一点,恰恰是它那种经典的“双雄/兄弟”设定,这曾是主流商业片的黄金配方。
无论是当时的港片还是我们内地的一些作品,想想《喋血双雄》,这种两人搭档推进故事的模式屡试不爽。
关键的区别在于焦点重心:那时,角色的化学反应和情节的整体张力,往往比明确区分谁是一番、二番主角更为重要。
演员们互相成就,共同服务于一个精彩的故事核心。
反观现在“流量为王”的时代,番位排序,一番、二番、三番似乎成了前置条件,背后牵动着资本、投资方的利益划分。
那种角色因故事而闪光、演员彼此托举的默契,更像是属于过去的荣光。
再者,家庭关怀是那个年代电影的核心叙事驱动力之一。
即便从《速度与激情》这类延续至今的老IP中,我们也能清晰地回溯,当人们调侃它为“家人侠”时,背后恰恰映照着当年主流电影对正统家庭观念的孜孜探索。
兄弟情、姐妹谊、与父辈的和解、对母职艰辛的体恤……这些构成了故事的情感基石。
那时的创作环境似乎更纯粹些,影片无需刻意嵌入特定的性少数议题,如LGBTQ+内容,也无需为多元肤色而强行拼凑角色,有时甚至显得混乱。
其焦点往往异常凝聚:一个家庭内部的故事。
父亲或许固执保守,有着属于他们年代的世界观;子女正挣扎着理解这世界;代际之间的隔阂、冲突与最终的理解交流,便构成了戏剧张力的源泉。
动画如《海底总动员》聚焦父子情深,现实题材如汤姆·汉克斯近作《此心安处》,依然在以动人笔触刻画着这类传统但普世的情感联结。
《会计刺客2》忠实延续了这一血脉。
其实回溯该系列首部曲就已定下基调:一位粗粝强硬的父亲,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儿子,一个相对“正常”的孩子,他如何以严酷的方式训练他们,迫使其在那险恶的环境下挣扎求生?
这种深度挖掘家庭关系,尤其是复杂的父子关系的叙事,曾是那个年代的主流声音,其蕴含的温暖与力量也极易叩动观众心弦。
我猜想,当代年轻观众或许会觉得这类主题显得有些“古老”?
毕竟相比过去,如今普遍的父母似乎更理解孩子,这是我个人的感觉,不一定准确,代际矛盾的呈现形态也可能不同了。
但无论如何,这份对家庭内核的关注,无疑是我从《会计刺客2》中品出的第二抹饱含温度的复古韵味。
2.荧幕上的弱者视角第三点,也是尤为触动我的“复古情怀”,在于影片对特定人群故事的那种深入而真诚的关注力。
那个年代的电影,常常热衷于将镜头对准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个体或群体。
当然,这种关注至今仍有延续,例如我们国内聚焦智力障碍人群的《小小的我》,过去也有像李连杰与文章主演的《海洋天堂》那样感人的作品。
刘烨的《硬汉》系列某种程度上也涉猎了边缘群体的生存状态,片中主角因撞击受伤后变得异常耿直,尽管其对自闭症的描绘不够典型甚至有些偏差。
关键在于当时的创作态度与深度: 这些人物及其特质,往往是驱动故事的核心引擎,而非标签化的符号堆砌。
回到《会计刺客2》,本·阿弗莱克饰演的男主角,其人物塑造正是根植于对自闭症谱系群体的深入理解。
诸如他童年时必须将物品严格排列成直线、与人交流时难以直视对方眼睛、思维模式偏重字面意义且不擅长推测他人潜台词,这些细节绝非噱头,而是精准反映了该群体的关键行为特征和心理模式。
它们被紧密编织进角色的行为逻辑、情节冲突,乃至故事的悬疑内核之中。
这种处理方式本身就传递着强烈的社会意涵: 当我们在大银幕上看到这样的角色被用心刻画时,它无异于在提醒观众:现实生活中若遇见类似特质的人,需要的首先是理解与接纳。
这恰恰是大约十年前好莱坞不少佳作的共识和发力点,它们倾向于挑选一个具体的群体或状态,如自闭症、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定生理疾病等,将其深度挖掘、细致呈现,作为叙事的支撑点。
相形之下,当下作品中有时出现的身份标签,如LGBTQ+、多肤色代表等,若处理得过于生硬或浮于表面,反倒容易显得像为“多样性”而做的配额填充。
《会计刺客2》在人物核心设定上拒绝这种表面文章,坚守着深入挖掘特定群体故事的创作路径,这正是它让我感觉尤为“复古”和珍贵的地方。
我觉得第四点,可以归结为一种职业信念。
现在的很多动作片,像《养蜂人》和《制暴:无限杀机》,往往聚焦于展现普通人面对难以抵抗的力量时的无助。
于是,主角便作为一位“侠义之士”登场,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来伸张正义。
相比之下,一些更老派的电影(尤其是一些国产动作片)则常常刻画了坚守程序正义的职业人形象。
他们展现出的是一种非常体面、正派的风范。
比如你提到的女探员角色设定,虽然在具体情节上,她可能按自己的方法办事,导致了被保护人的牺牲。
说实话,我现在看到这种坚持“必须按程序办事”的角色,有时也觉得受不了,会觉得“假惺惺”。
就像《狂飙》里,为什么高启强这么受欢迎,而正派角色却难以引起共鸣?
这确实反映了一种普遍的观众情绪,一种潜在的愤懑。
但在很多老派电影里,对这类坚守程序的角色的呈现是非常认真的。
它们试图传达一个信息:即便面临压力,原则和程序本身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
其实,类似“程序正义 vs. 结果正义”的哲学探讨,在超级英雄电影里也常出现。
例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就深刻探讨了这个问题。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遵循程序正义的重要性。
虽然这个话题讨论起来容易沉重,甚至可能影响视频的播放量,但那位女探员的设定及其引发的争议,恰恰能让我们联想到电影里长期以来对这类职业信念的呈现与思考。
3.创作信念与时代反差第五点,这部电影确实给我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
回想起来,大约在十年前的2010年前后,我看过不少类似的动作片,这类电影的核心设定往往是某个组织,通常是情报机构,如何训练和操控一批专业人才。
记忆里甚至有一些比较有冲击力的作品,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的《特工绍特》可能算个例子,讲述女主角作为一名特工的极端培养和生存挑战。
这些电影或多或少都反映了那个时代对国际竞争的主流想象,一种充满谍战和体系对抗的叙事。
反观当下的流行趋势则很不同。
如今的动作/惊悚片似乎更偏爱 “草根英雄觉醒” 或 “个人能力复仇”的路径。
像前阵子的《谍网追凶》就是一个典型:一位普通程序员,在妻子遭遇不公后,凭借自己的技术天赋化身“私法制裁者”。
这类故事强调的是主角未经体系训练的、内在的或后天习得的能力,以及他们脱离或对抗体系的行动力。
从这个角度看,《会计刺客2》里那种对团队及背后体系对抗、系统化培养特殊人才的表现方式,确实属于更早期、现在不那么主流的一个类型方向了。
至于最终“解救儿童”的剧情,虽然也是屡见不鲜的主题,但这倒是贯穿于各个时代动作片的常见要素了。
前两天我做的影评《战争》,探讨了一类相对新颖的战争片表达:这类电影第一次把好莱坞惯有的“光鲜亮丽的拯救者”形象拉下神坛。
它们揭示了角色们的盲目与缺乏真正的目标性,最终呈现的是“莫名其妙陷入冲突、深陷狼狈”的真实战争图景,这种解构式的表达非常具有冲击力。
然而,在众多经典的老派动作电影中,我们却常看到截然相反的画面:主角背后一轮巨大的逆光镜头,阳光强烈地穿透其轮廓,比如从肩膀、臂膀间的缝隙射下,形成耀眼的丁达尔光效。
这束光芒映照在被救出的孩子脸上,孩子们脸上的恐惧逐渐被光芒驱散,取而代之的是重获希望的笑容。
最终,他们在主角的守护下,一步一步走出象征黑暗或困境的深坑。
这同样是好莱坞屡见不鲜的战争叙事。
把这些点串联起来看,《会计刺客2》确实给我一种穿越感,仿佛是部从8、9年前第一部所处的时代径直走到今天的电影。
无论是剧本立意、影像风格还是表达方式,它都如此坚持自我。
说得不客气点,可以说是“不求上进”;但往好听了讲,这也是一种对传统价值的坚定守望。
那么,这算问题吗?
这让我想起一个例子:假设你从小就喜欢拉二胡。
在你父亲那个年代,村里会拉二胡是件顶“时髦”的事,人人夸你父亲“真文艺”。
但时间快进到当下,如果你自己年岁已长,却还抱着父亲那套二胡技艺,在旁人眼中,这大概就算不上“新潮”了。
人们甚至可能觉得你有点“不合时宜”,仿佛你是该被请进博物馆供起来的展品,偶尔给好奇的年轻人表演一番。
就像现在人听到唢呐会惊叹“老祖宗的东西火了!
”一样,新鲜感源于“古老”,而实际上,这把二胡本身并没过时多少年。
归根结底,是时代审美的车轮转得太快,人们的口味难免喜新厌旧。
所以在我看来,《会计刺客2》的主创团队或许深知自身与潮流的疏离,但他们选择了原汁原味地呈现这个故事。
对我这样35岁“高龄”的观众而言,这份坚持反而保留了足够多的老派魅力。
毕竟,我眼前一黑地意识到,我们这个35岁往上的群体,早已不再是电影院消费的主力军。
当年高中逃课看电影、大学领着全班挤公交穿隧道奔赴青岛首映、考研深夜蹲守《复仇者联盟》首场的疯狂岁月……都远去了。
我猜,这也是《会计刺客2》票房表现平平的现实因素。
但但故事还有必要继续吗?
还有必要拍第三部吗?
我认为非常有必要!
一件东西的价值,不该因为它被贴上了“刻板印象”的标签、被打入“博物馆”冷宫就消亡。
那些被时间验证过的、曾经打动无数人的故事模型与风格,自有其存在的道理与独特的受众。
问题在于,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人人能花几块钱把内容推到首页,这类不追求短期爆点、静静沉淀的作品,往往挤不进这场喧嚣的狂欢。
它们更像是在等待,等待一个愿意慢下来、用心发现的时机,或者一个能在喧嚣中识别其价值的同路人。
以上,便是我对《会计刺客2》的电影日记。
这片子其实很一般,文戏冗长,枪战戏都很短很一般,最后一场沙漠里解救孩子的枪战本来应该是全片重头戏,结果拍成了冲进去一通乱扫,镜头剪的稀碎,设定上反派可是个美国老兵黑帮,枪手还有好多退役特种兵,结果那破基地里连个防弹掩体都没弄,被俩人开个车进来全扫死了。
剧情也有很奇怪的点,那非法移民老墨小孩的亲妈咋变成金发孤狼职业杀手的,咋失忆的。
感觉导演和编剧才是有双向情感障碍的躁郁症患者。
这部犯罪题材商业片让俩躁郁症杀手暴打红脖排外牛仔和人贩子美国老兵黑帮,解救非法移民小孩,本质上还是支持民主党那一套DEI反右翼民粹MAGA的所谓美式左翼电影。
怪不得特朗普最近假借贸易保护和文化保护让空心化多年的好莱坞制作流程回流美国,其实是在敲打好莱坞报仇。
搞不懂为啥评分比第一部高那么多,或者说,这下搞懂为啥评分这么高了。
7.5/10 良好 在一的剧情已经忘了差不多的情况下看了二,还是很喜欢这种风格,整体文戏偏多,动作戏偏少,同时又带着一点幽默感,不管是第一部还是第二部都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
首先是剧情,剧本写得很不错,虽然说没有特别创新的点,但是整体看起来还是比较有趣的。
一对杀手兄弟以及一个联邦政府的人如何在一起办案,并在分开后如何通过双方的行动在最后使案件得到解决,并且还在里面加入了一个失忆的杀手,同时也是解决案件的关键。
剧本写得很规整,没什么大的逻辑漏洞,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里面的人物塑造。
人物塑造这一块首先是男主延续了第一部里面那个有些古怪而性子很直,智商很高而情商很低的一个反差感角色,很多时候都能营造出一种一本正经的搞笑的感觉,而这也是本片不少笑点的来源,并且男主在经历了一系列事件后也成长了,从刚开始不知道怎样去爱自己的家人到最后定了房车公园的位置,对于如何去爱自己的家人这一点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弟弟这个角色也很有意思,第一部中并没有过度的塑造。
这一部中向观众展示了他其实是一个缺爱的,很希望哥哥可以多跟他聊聊天的角色,这个角色有意思的点就在于他都不会把很多事情说的很直,很多时候都是以开玩笑来掩饰自己,说到最后才肯说出一点自己的真心话,并且他在本片中也担当了一个类似于吐槽役的角色。
而女主则是从一开始的拒绝与两个男主合作到后来发自内心的感谢他们的帮忙,也是有一个人物转变。
其他角色写的也很不错就不举例了。
本片剪辑的很不错,节奏把握的很好,一场比较舒缓的戏之后就是一场节奏比较快、比较紧张的戏。
本片开场就用一段紧张的行动,抓住了观众眼球,并一直保持观众的兴趣,但是有一个地方我不太喜欢,就是中间有一段跳舞的桥段稍微有一点尴尬,当然整体看来还是无伤大雅的。
本片的配乐就属于正常好莱坞配乐水平。
如果看过一并且喜欢的话推荐可以看看二,整体水平还是值得一看的。
文/茹金本想补一下第一部,奈何最近事情有点多,实在没时间看。
估计也是看的愿望不是很强烈,毕竟看第二部的时候,差点在电影院睡着了。
我那场放映一共五人,两对情侣外加我这只灯泡。
好在位置没有选在他们之间,要不真的太亮了,耽误别人亲昵。
耳边不时进入他们对电影的探讨,其中有一个还是外国人,看来这部电影本土人还是很喜欢。
我没人讲解,只能自己看。
前半段一直很懵,一直在想会计师到底是谁,和酒吧里挂掉的老头到底啥关系。
估计答案要在第一部里找吧!
不过也没关系,因为这个前局长老头是引出会计师杀手的,任务完成,也不用细究。
看到一些评论和文章说,第一部的结局是兄弟俩相认。
所以在第二部里弟弟见哥哥时的那股扭捏劲可以完全理解——有亲情,但不大熟;想靠近,又怕有距离。
总之,个人很喜欢后半部分,因为有打戏,还因为有高科技,可能还因为看明白了故事的叙述。
简言之,男主本职是比较厉害的会计师,然后兼职杀手。
他的老朋友突然被杀,金融犯罪执法局副局长玛莉贝丝·麦迪娜通过前局长老头临死前在手臂上留下的“找到那个会计师”联系上了男主克里斯蒂安·沃尔夫。
至此,这场暗杀与会计师克里斯蒂安有了联系。
初时以为只是调查暗杀者,后面发现真相比这要残酷。
开场看到前局长老头与女杀手在酒吧会面时,就觉得女杀手有些特别。
从埋伏暗杀人员的口中,可以得知他们真实的目标不是老头而是这个女杀手,所以存下一个疑惑:女杀手是谁?
这个谜题直到最后才揭晓,也与最黑暗的秘密一起公布于世。
被贩卖的女人最后因车祸意外得怪病有了超级学习能力,成了失去前半生记忆的超级杀手,这个设定不知道现实里是否可行,但是在这个电影里还是很带感。
除了能让人亲手解决陷害自己的人以外的大仇得报的爽感,还有人类智慧的地限可能期望。
另外男主两兄弟只杀坏人,还帮助解决被困孩子,还用诸多非正常手段获得一手快捷的信息,也是大大讽刺官方正常途径的慢又繁琐的审批等级。
最后金融犯罪执法局副局长玛莉贝丝·麦迪娜终于找到合适自己的座椅,也解开了前局长被害的真相,还解救了那些无辜的孩子,自己也活了下来,也算美式幽默的最大化了吧。
这部电影看到最后还是有点意思,硬汉之间的话痨,不守规矩背后的爽感,还有正义当报则报的直接,都给人留下有趣的印象。
最赞的一点,艾妮莎身份的转变貌似也在说明,羔羊不总是只有待宰一种命运!
图/源于网络,侵删致歉
会计刺客第一部比较惊艳,刚开始还觉得大本怎么会拍这种电影(烂片?
),后面看起来却不错,动作戏也到位,人设就是高智人群做杀手也不愧顶级的,第二部作为一部动作电影来说,剧情还可以,就是动作戏有点少了,哥哥与弟弟之间那种冰与火的碰撞有点意思(骨了?
),就是觉得电影开始的老头有点冤,明明是为了解决女杀手的事情,结果女杀手失忆了,她身手那么好没有帮老头一把,结果老头白死了
(The Accountant 2)(B+)开头与结尾的动作戏很好看,编排巧妙,情节紧张,背后也有着令人心痛的社会现实。
中间有部分是拖沓且对话和铺垫有点多,但总体来说是可看性很强,且人物塑造不错的犯罪类型动作惊悚片。
大本只有在演这种话少、稳重且高智商的角色时才让我感觉他还是挺帅的。
第一部的印象就很好,主要是因为这个男主角“会计刺客”是一个高智商的特殊人类,他说话和思维方式有点像AI,每次都会很快检索到所有需要的信息,即使是不必要的内容,缺乏社交能力,但又在冷酷外表下有很温暖的内心。
这种“外冷内热”nerd角色一般都是很讨喜的。
再加上还身手不凡,大本的身高也很有优势,只要镜头拉远,给个全身造型,就顿时有挺拔的英雄形象了。
第二部还出现了Jon Bernthal出演的粗鲁杀手弟弟,与冷面哥哥搭档的内容也有很多笑点和温暖内容。
特别是这次涉及人口贩卖、绑架儿童,更容易共情,也出现了更多像男主这样的“天才”类型人类,有效拓展了第一部打下的观众缘。
大本虽然没办法继续演蝙蝠侠,但这个“会计刺客”其实也是很讨喜的,更适合他。
这年头塑造一个不落俗但又能让人喜欢的男性主角是不容易的,本片当然也不能他独美,也有女性天才杀手、非裔探员等强调团体协作。
还是看好这个系列长久做下去的。
这部的人物动机莫名其妙的,硬凑出来一个剧突然硬尬出来一个弟弟,想表达兄弟情?
但是一点都没热血兄弟的感觉女杀手一开始以为很神秘,竟然是车祸被撞然后成了女超人?
串台踏马串到黑袍纠察队去了吧……黑老大看似做着大的黑帮生意,身边也没几个保镖?
比起会计1 差的太远了,坐在电影院两个小时真是浪费时间
没想到《会计刺客》还能拍第二部。
当然,一部电影能不能拍续集,不是影评人决定的,是票房决定的。
《会计刺客》的口碑并不好,烂番茄53%的新鲜度、Metacritic仅51分,影评人吐槽剧情像未完成的审计报告,轻率又迷茫,方向感不明。
我看完第一部就有一种感受:本·阿弗莱克的会计师身份,就像兰州牛肉拉面的牛肉,像是一个嘲讽消费者的噱头——只闻其声,不见其形。
然而,观众看完是真香了。
CinemaScore打了个“A”,PostTrak 84%的正面反馈,64%“强烈推荐”,票房更是用1.55亿美元全球收入,而它的成本仅有4400万美元。
从财务角度看,这简直就是一份爆赚的季报。
于是续集的诞生理所当然——这是电影行业版本的“利润留存后再投资”。
《会计刺客2》恐怕没有第一部好运,它的成本竟然是8000万美元,是第一部的近两倍。
时至今日,影片的票房没有过亿(美元)。
靠中国市场,也很难力挽狂澜。
《会计刺客2》在中国公映的第二天,票房不到200万人民币。
《会计刺客2》最核心的亮点是相亲相爱亲兄弟。
本·阿弗莱克继续用那张写着“我在心里很激动”的面无表情脸饰演克里斯汀·沃尔夫,一位拥有超强计算能力、自闭症谱系、高战斗值的传奇会计。
乔恩·伯恩瑟尔饰演的弟弟布莱斯顿,则是他一生的“未结清感情账”。
这个有沟通障碍的弟弟,确实给影片带来大量笑点。
上一部里俩人只在最后过了两招拳脚,这一部干脆升格为“双男主”。
一个沉默寡言爱思考,一个嘴快手快脾气爆,组合起来像是财务界的“硬核双打”。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他们是法外之徒的处刑人。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段戏是:乡村酒吧挨揍局。
沃尔夫本是社恐,却在酒吧里与妹子共舞!
乍一看他在撩妹,实际上他是在设套——调情只是手段,目的是勾起女舞伴追求者的不爽,好让对方冲过来揍他一顿。
听起来离谱?
其实很精明。
沃尔夫知道,弟弟布拉克斯顿这些年对他最大的怨气,不是兄弟不亲,而是“你根本不需要我”。
于是他精心设计了这场“社交引战”:挑衅、挨打,全都为了逼弟弟出手救他,给他一个当“盖世英雄”的机会。
结果也如他所愿——布拉克斯顿火速上线开打,兄弟间的心结也终于就地解冻。
这不是打架,这是情感分红!
那一刻,观众全明白了:这不是爱情片,也不是动作片,这是亲情动作片。
那么问题来了,直男不看爱情,看兄弟情?
我依旧觉得这部电影的剧情主线略显模板:一位墨西哥移民家庭的孩子失踪、老探员被害、主角被召回查案、披萨工厂洗钱、人口贩卖集团作恶……说白了还是“老套路”换个行业背景,一股熟悉的“类型片味儿”扑面而来。
而作为一部剧情动作片,影片最大的问题出现在反派对手的设置上。
片中原本安排了两个看起来战力爆表的反派:一个是失忆女杀手伊迪斯,一个是反派阵营的狙击手。
干啥啥像、出场气氛拉满,观众甚至会期待后段来一场“1V1高能对决”。
然而结果令人失望——他们竟然都没有与沃尔夫兄弟正面交过手。
这样的对手设置,不仅降低了对抗的张力,也让整个动作爽感“差临门一脚”。
观众情绪刚提上来,就被剧情轻轻放下,像碳酸饮料少了一口气。
整个片子里最让人真正感到“爽”的,反而是Harbor Neuroscience 的孩子们。
他们用超高智商操控电脑,堪称智力天花板团队,颇有“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风采。
如果《会计刺客》继续拍下去,这些孩子被抬上桌成为主力军,也未尝不可。
总体来说,《会计刺客2》算不上精彩纷呈的佳作,但也并不尴尬。
它至少明确了自己的方向——兄弟情大于一切。
外媒影评人对影片也不无揶揄,分享如下。
If there’s one thing “The Accountant 2” deserves credit for, it’s figuring out that an autistic Ben Affleck is simply not enough to carry an action movie on his own.如果说《会计师2》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那就是它终于意识到“光靠一个自闭症版的本·阿弗莱克,撑不起整部动作片”。
——当社会只愿看见闪光,却遗忘其伤痕在《会计刺客2》的沙漠枪战中,自闭症会计师克里斯蒂安(本·阿弗莱克饰)用弹道轨迹演算生死,弟弟布莱斯顿(乔恩·伯恩瑟尔饰)以霰弹枪轰开血路,而女杀手安娜伊斯(丹妮艾拉·皮内达饰)则用利刃与身法构筑复仇牢笼。
影片以暴力美学的糖衣包裹了一则残酷寓言:社会对“天才病”的猎奇式赞美,本质上是对痛苦的系统性忽视。
人们痴迷于神经多样性者的超常天赋,却对其精神牢笼视而不见——这正是《会计刺客2》最锋利的批判内核。
团队病理学结构:哥哥克里斯蒂安(高功能自闭症):数字天赋与感官过载并存弟弟布莱斯顿(狂躁症和创伤性应激障碍):暴力防御下的情感焦虑女杀手安娜伊斯(解离性遗忘和突发性学者综合证):程序性战斗记忆的保留者参谋埃琳娜(先天性聋哑):视觉-空间智能超常代偿者哈佛天才学校:神经多样性者的“技能交易所”一、高功能自闭症:被数字神化的社交囚徒克里斯蒂安的角色完美呈现了高功能自闭症(HFA)的天赋困境悖论:- 社交脚本的悲剧性失效:酒吧尬舞戏中,他机械复刻舞蹈教程的动作,如同执行数学公式。
这种“规则依赖”是HFA患者的典型代偿策略,但当他试图用数据模型分析情感,得到的只有全场静默的社交性死亡。
影片借此讽刺:社会只愿消费“天才会计”的奇观,却拒绝理解其沟通困境的本质——中央统合弱化(无法整合社交信息碎片)。
现实映照:如真实案例中的高功能自闭症少年小杰——他能背诵π后200位数,却因反复拍打同学后背请求加入篮球赛遭排斥,最终蜷缩在厕所隔间两小时逃避社交。
克里斯蒂安资助神经学院自闭症儿童的支线,恰是对这一群体的无声声援。
二、“狂躁”弟弟:暴力铠甲下的创伤孤儿布莱斯顿被简化为“暴力暖男”,实则是未被诊断的复杂创伤应激体:- 伪狂躁症的表象:他的粗话连篇与爆破式战斗,被误解为狂躁症(Bipolar Disorder)的亢奋状态。
但医学上,狂躁需伴随持续情绪高涨与过度自信(弟弟实则自卑),而他的暴力更多是童年保护哥哥习得的生存工具。
当他在总统套房反复练习领养小狗的电话话术时,暴露的是依恋焦虑——像极了HFA儿童在社交前背诵脚本的紧绷。
- 创伤代际传递的牺牲品:父亲军事化训练将兄弟情异化为“任务协作”。
弟弟成为哥哥的“人肉盾牌”(用身体挡子弹),实则是将童年角色(哥哥的保护者)内化为终身使命。
公路争吵戏中,他怒吼“八年不联系”的控诉,直指自闭症家庭中健常子女的情感剥夺困境——他们的需求总让位于“特殊孩子”。
三、女杀手:突发性学者综合征?
一场浪漫化的误读安娜伊斯从主妇蜕变为顶尖杀手,常被误读为“突发性学者综合征”(Sudden Savantism)的奇迹。
但医学事实是:- 学者综合征≠战斗天赋:该症表现为无预兆的艺术/数学能力爆发(如突然精通钢琴),而非格斗技能。
安娜伊斯保留战斗本能,实为解离性遗忘(Dissociative Amnesia)导致的程序性记忆激活——就像失忆者仍会骑车。
- 被简化的创伤复仇:她“让敌人死于最恐惧方式”的设定,实则是未疗愈PTSD的极端代偿。
影片将她丈夫死亡的背景故事压缩为闪回镜头,使“主妇变杀手”沦为猎奇噱头,削弱了对创伤心理的深挖。
四、聋哑参谋:视觉智力的创伤性升华埃琳娜的设定突破传统残障叙事:感官剥夺引发的认知代偿手语和翻译器指挥作战时,她将听觉缺失转化为三维空间建模能力——能用全息投影重构犯罪现场拓扑,印证聋哑人群视觉工作记忆比常人强40% 的神经代偿机制。
沉默者的权力反转哈佛天才学校:神经多样性的乌托邦,埃琳娜背后的天才学校成员是一群神经多样性的天才少年,把杀手的任务分解成数字游戏,在全员“语言障碍”的团队中,埃琳娜的远程操盘成为最高效沟通工具——讽刺神经典型社会(NT)对“正常语言”的偏执。
安静是最锋利的刀,实则是向NT世界宣告:信息传递效率与感官通道无关。
五、天才病叙事:社会镜鉴与类型片困局《会计刺客2》的矛盾恰是社会现实的缩影:- 类型片的救赎局限:兄弟和解于“暴力审计”的胜利(用枪炮清算黑账),但自闭症者的感官过载、创伤者的噩梦闪回,并未因反派死亡消失。
影片让布莱斯顿在结尾计划“养猫”来暗示康复,却回避了HFA患者终生的社交技能训练需求。
结语:请看见伤痕,而非神化天赋当克里斯蒂安用税务表格击垮犯罪帝国时,我们欢呼“自闭症超能力”的传奇;当安娜伊斯用利刃复仇时,我们惊叹“主妇逆袭”的爽感;当弟弟抱起路边的小猫时,我们感动于“暴力暖男”的浪漫——这种选择性赞美,何尝不是一种更精致的冷漠?
《会计刺客2》的伟大尝试,在于让神经多样性者成为暴力的主体而非客体(他们用非常规思维制裁罪恶);但其未竟之志,是打破社会对“天才病”的双重剥削:既掠夺他们的超凡才华,又拒绝分担他们的精神枷锁。
神经多样性同盟不仅是暴力机器,更是向神经典型霸权宣战的认知游击队。
——真正的救赎不在天赋神话里,而在对伤痕的平视中。
哥哥全美国开房车,弟弟满世界住酒店,快意恩仇虽然潇洒,最终还是想有个家。动作、悬念、故事其实都有点拉,不过这份心境还是感受到了。
第二部重点放在了兄弟情上了,扩大了世界观,感觉在往疾速追杀那个系列上靠了,可以继续期待。
建议大本去拷打一下制片人,问问他拍这片子是不是为了洗钱
还是很萌
可嗑,弟弟别太爱了!
学院里的天才电脑团队类似:《攻壳机动队》里面制造笑脸小人的专业团队。《攻壳机动队》里的青少年天才专业团队的野心更大,那是要...
反正也知道什么最受欢迎,所以这部就直接卖兄弟情了,其他也就随便对付一下了。
风格不是典型明快爽脆的动作爆米花,喜欢这类的动作迷和被海报骗进来的路人可以直接不用买票了,但有另一种独特风味,更像是日剧常见的类似「会计刑事」单元剧的 SP 的味道。大量写实场景结合轻动作重氛围的「淡淡的」风格,以及双男主猫兄犬弟的拉扯骨科, 倒是把拍出来一些寻常动作片里不太容易看到的妙处。不是大鱼大肉炸鸡啤酒,但细节见风情,好像不同材质的食材安排在一起,很有层次,慢嚼才香。
真就低配杀人版蝙蝠侠
写实派动作爽片,谁能拒绝一个跳牛仔舞的大本?
感觉好久没看过电影了。骨折后第一部电影院。估计也就五六分的样子吧,节奏太慢了,有些镜头很鸡肋,会计已经几乎无关了,相亲那里很无聊。基本上已经忘记第一集。兄弟情深。
比第一部难看太多了
好好看啊。庆幸我最后没有放弃去看了。看到2要上映时我又去重温了一遍1。当年我没去看1就是被片名耽误了。这次2觉得怎么也要为1去补张票。结果看了预告有种两眼一黑的感觉。我怕这部风格变了成了郭达今年那部烂片的无脑突突突。然而很庆幸开头那一段就让我知道这个故事不会烂。而且更优秀了。真的好看啊。兄弟情也写的极好。丰富内核不是单纯的暴力爽文。好希望还有3。
和会计已经没有半毛钱关系了,只是延续了1的人物,讲了一个一点都不精彩的故事
磨磨唧唧臭又长,又没什么意思。
比第一部好看,哥俩也太可爱了?骂骂咧咧让哥哥多爱自己一点的杀手弟弟,和偷偷让人打自己一拳好让弟弟收拾他让弟弟过把瘾的自闭哥哥,搞得我完全忘记他俩主线任务是干嘛来着。弟弟你怎么带蓝牙耳机接电话但还是外放
比第一部差太远了,墨墨迹迹拐弯抹角。
现在人短视频二倍速整多了太浮躁了,这节奏真心不算太拖沓,观感不错,挺工整的动作片
大本老得太快了。剧情观感真的越来越基。
看到大本逐渐有了正常人的反应和待人接物后,还真是为他感到高兴啊。得感谢他的弟弟,一个从小关注帮助自己哥哥的杀手能坏到哪里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