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们降临世间,每个人都准备好要堕落,也有人准备好要改邪归正,我们生之为人,自从坠地起,除去求生的本能,我们就已经准备要堕落了,傲慢、妒忌、暴怒、懒惰、贪婪、饕餮、淫欲,七宗罪,最常见的罪过;我们更多地趋于走向另一种回归,更多地理性、自制、意志、禁欲等等...,自从我们从最根本的求生束缚中解放出来,就总是在不断染上各种依赖,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在情绪的,有的沉沦更深,有的回归正途。
《赌徒》该剧中应是尼采艺术的两种体系日神主义和酒神主义,我们总是生而现在就幻想未来,我们总是生而现在却沉浸过去,我们明知注定无法改变的结局却总及时行乐或终日靡靡消沉,我们明知开始的美好却总固步自封或沉浸幻想,日神主义和酒神主义都是沉醉,但他们两个是相互贯通在一起的一个整体,极致过后就是另一个的开始...。
影片开端亲人间生死离别前的那段父子对白——其父:我想知道,如果我没留遗产给你的话,你还有多少价值,谁想要将众人踩在脚下,很难懂吗?
你有什么想法?
谈谈你的计划吉姆:我会尽我所能,您可以安心地去。
其父:你现在是一家之主了,看你有没有这个能耐。
死亡不可怕,最难割舍是牵挂,最担心的是突然地离开,还来不及道别,始终脱不开的是精神的眷恋,我们继承前者的恩德和训诫,将之传承。
圣经中有曰:“神说:'当孝敬父母',又说:'咒骂父母的,必治死他。
你们倒说:'无论何人对父母说,我所当奉给你的,已经作了供献,他就可以不孝敬父母。
'这就是你们借着遗传,废了神的诫命。
”(马太福音15:4-6)。
接下来的篇幅来描写吉姆本内特驶向那难以自拔的嗜赌之路,以及进入关于移动的地下赌场的情境,通过关卡,换过筹码,由地下的“安保”引入这片“丛林”,穿云过雾,七弯八绕地将观众们带入这嘈杂的充斥着欲望的深渊。
当本内特理解到自己的嗜赌成性已经在逐渐伤害到自己身边的人时,他应该已经意识到嗜赌并非是只是影响自己,即便是他自身已愿意堕入其中。
可是既然他已有不错的工作,不错的收入和名气,他到底感触的是什么?
是生来即注定死去的深度迷失?
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圣经)。
请细细体会他所讲及表达的东西,这些已经在他与篮球生之间单独对话中已经很明显,在他与女友争吵时已经很明显...。
因其嗜赌,那位篮球新星的学生、网球前五的学生、他母亲、他的恋人已因此受牵连,当他把从母亲那里要来的钱,输个精光,与菲利普斯的争吵,至菲利普斯的离开。
当开始实施打假球的圈套准备开始还债,他已经在操纵赌局,并不是他故意唆使篮球新星的学生打假球,而是那也是篮球新星的想法,进入职业球员,挣钱,为母亲和妹妹筹手术费,养活家人。
凭借他的能力,你可以想象到,他在三个债主中间游走,借来赌资,最后帮了他人。
我想他从嗜赌到最后的赌局都是在证明他的一个想法,人生在世,这本身就是赌注,你想要得到的与你在为其准备的所有这些。
最后的一部分的篇幅也是描写关于进入移动的地下赌场的情境;最后的赌局,当本内特从钱袋里拿出那些现金时,在场的人们瞬间安静了,表情惊讶,于旁人看来是豪赌,就连在场的庄家头目和被借贷的大头目都为这场豪赌震颤了一下,非黑即红,要么堕入无尽深渊,要么险象环生,与其说豪赌,倒不如说背水一战,感受绝境逢生的快感,最后男主酣畅淋漓地从黑夜跑步至黎明,一直到爱人的院落前,当叩响那扇门时...,它给予我们无限美好的遐想,其实至此,已经象征了日神主义的开始。
虽然尼采的艺术推至极致就是虚无,尼采的哲学推至极致就是上帝已死,存在本身就无意义。
但是个人理解,尼采的哲学完全是将“个体“推向极致,他忽略了“个体”虽是独自存在,却也不是单独的存在,我们必须通过爱他人来爱及自己,通过爱自己来爱及他人。
存在就是因为情感的关系而存在。
大概这是家族、民族甚至人类社会传承与弘扬的意义...。
其实爱他人或爱自己都是本能,爱自己的极端就是毁灭,而爱他人的极端就是继承和延续。
圣经中有曰:“当孝敬父母,又当爱人如己。
”(马太福音19:19) 我们用爱证明存在的意义,用存在来诠释爱的意义。
不要为生命忧忧虚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虚穿什么。
生命不胜于饮食吗?
身体不胜于衣裳吗?
《新约·马太福音》人就是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
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
《新约·马可福音》你们要谨慎自守,免去一切的贪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富。
《新约·路加福音》片尾意义是趋于美好的,如果吉姆·本内特一直沉浸其中无法自拔,那结尾就是个悲剧,如果吉姆·本内特的家人及恋人菲利普斯受此牵连,那只能说用死亡和牺牲来唤醒吉姆·本内特的自我;或者如果吉姆·本内特的家人及恋人菲利普斯受此牵连置死,吉姆·本内特癫狂;再或者如果吉姆·本内特的家人及恋人菲利普斯受此牵连置死,吉姆·本内特复仇后自杀或癫狂或未完复仇即被置死微笑离去呢;所谓悲剧的极点就是喜剧,就吉姆·本内特而言何尝不是另一种新生的诠释呢?
但这大概不是我们所想看到的!
通篇之后,我所看到的是对开头的点题,我们不以身份、地位、金钱来判定人的价值,那种判定应不是最纯粹的,我们无论怎么去驾驭名利?
其实我们也是被名利所驾驭,欲念想要将众人踩在脚下,吾辈皆为其奴隶,但是如果没有爱,我们价值的存在感又在哪里呢?
那不就是推至极致到虚无了么?
所以少发那些消极负面抱怨的帖子,你没有那么苦逼。
放下那些可悲和该死的情绪,多些祝愿,让我们在痛与快乐的交织中有期待地生活,我们需要正能量!
可能还有人问,为什么去赌城下了注,应该赢了很多钱,他向韩国的债主又借了15万,向放高利贷大佬弗兰克的借了26万,他总共欠款15+26+6+26=73万,黑人放贷者说过一句的有人在赌城下了八分局,20万赌球,20万*2=40万,韩国佬的15万本奈特直接给了篮球生,6万还给黑人放贷者,去赌场下注40万,40万*2-26万(韩国佬)-15万(韩国佬)-26万(弗兰克)=13万,最后扣减利息大概是10万...,这个解释应该合理了。
总体来说,更像是一种自我救赎,也可以说是尼采的“醉生梦死”。
该片片尾背景音乐——《another wave from you》给人一种冲破枷锁和束缚,奔向广袤、美好、最真切、最纯粹生命原野的感觉。
实在是难以对男主角感同身受,理性主义者在片中应该难以找到共鸣。
前面片子中压抑狂躁的叙事,正如男主角对烂赌成性人生的放任自流。
轮番向各方大佬恶势力借高利贷,这拆东墙后再拆西墙的底气和自信,以及大佬们的步步退让,让人感受到恶势力的春风化雨和循循善诱,真是棒啊,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在看一部大佬通通诵读圣经的正能量影片。
还有打假球的球星,含泪离去的母亲,文学素养极高但就喜欢一副吊样男主的女大学生,都在为C位赌棍点亮自己的心灵之灯而不遗余力的丧失原则,快成佛吧,累了。
编剧和导演好像都不差,具体是哪出了问题我还得再想想,但是评分肯定是低了,7分到7.5比较准确。
这个故事是角色先于处境的典范,编剧已经把这个角色建立完全了,他的性格、他的缺陷都是独特的,然后再给他套入情景发展情节。
但是回过头来思考一下,角色的动机好像不太明确,他赌博的目的是什么?
他的祖父去世了,这可能是创伤之一,从后面的剧情看来他和他妈妈的关系并不很好,祖父可能是家庭里唯一和他有感情的人。
其次,他出过书,也热销过,在学术方面也有被认可的地方。
但是他显然并不满意,在独白中他说的自己眼中要么就是完全的巨大的胜利,要么就是失败,每天教授莎士比亚和加缪给学生,看着这些天才的作品,不能与之比肩对他来讲可能既感到挫败又感到愤怒吧。
他不快乐,这是一个简单直接的理由,促使他自杀般的行径,在刀尖上跳舞,赌博只是一个发泄口,这个发泄口其实可以是任何东西,他只是恰好选中了赌博而已,所以说他不认为自己是一个赌徒。
他想要通过赢得一场豪赌来证明自己也是被上天选中的一员,但是他从来没有成功过,赌债仅仅是不断高台垒筑。
在他前期赌博的过程中,他不断加码加码加码,觉得自己能翻盘,带动观众也跟着觉得他能翻盘,观众成了赌局中的一员,他在赌钱,观众在赌他,但在最后一刻你觉得自己要胜利的时候你一定会全盘皆输,这就是赌博的本质。
那个黑人黑帮头子和观众一样,在一开始的时候被Jim迷惑了,赌在了他身上。
这样看来最后的结局也很好解释了,当Jim把一切压在黑的上的时候,我本以为让他再输掉一切才是一个比较合适且不俗套的结局,就和之前全押黑时一样。
实际上这次他赌博的目的已经不同了,他兜兜转转绕了一大圈回来,不再是为了和命运对赌,而是为了做一个了结把一切清零,于是命运给了他这个出口,而他也决定不要多余出来的十万块钱,因为他并不是一个赌徒,赌也并非为钱。
但是被女学生救赎拥抱美好人生这种情节确实是有那么一点点俗套。
说一下导演,导演的镜头我觉得蛮不错的,尤其是在前半段,后面倒是弱了一点,篮球赛的部分剪辑好像也不太流畅,但是球赛之前都是不错的。
马克·沃尔伯格演得不错,换一个演员未必能有他适合这个角色。
布丽·拉尔森也挺可爱的,而且能看到表演基础,果然过两年就拿了影后不是。
认识这样一个赌徒,你们也认识。
他叫做诺贝尔。
他赌博,是为了赢得一个叫做炸药的发明。
他嗜赌成性,几近疯狂。
一次,他输了自己亲弟弟的性命。
人们劝告他,你收手吧,他没有。
这以后,他一次又一次地输了。
越输越惨,几近输掉生活的全部。
但最终他赢了,然后诞生了硝化甘油炸药。
再然后,诞生了诺贝尔奖。
这不是部关于赌博的电影。
赌是一种态度的映射,是生活的影子,是叙事的道具。
男主说自己看事情非黑即白,非错即对。
做事非输即赢。
也就是说,他是极端性格的。
也可以说,他是不愿意妥协折中办法的那种人。
影片中,胖子放贷人说他是自杀式赌博。
我觉得不对。
他不是为了自杀而去赌。
他是想赢!
而不在乎输,自己输后的代价。
也就是这种不在乎,造就了输钱后的坦然。
因为他为了想赢的目标,而毫无保留,倾尽全力地努力过。
为了这份努力,他自己对自己是有一种赞许的,因为拼尽全力所以坦然。
男主从妈妈那里拿了钱,为什么不去还钱,而是又去赌博,输光了所有。
因为,如果还了钱,从此不赌博。
他最终总的来说还是输了钱。
这是折中止损的选择,而他不喜欢这样。
他要的是赢!
只有赢!
亏得少从来不是他想要的结果。
而现实生活中的他,恰恰处于一种折中止损的生活中,喜欢写作却做平凡的教书人,与母亲关系疏远,还有不敢触碰的爱情。
他向往自己,他向往赢!
这不是他想要的。
这就是他痛苦的源泉!
但是他徘徊,他痛苦他质疑。
落入如此境地的自己,还能拥有著名作家的梦想吗?
还能有温暖的亲情和炙热的爱情吗?
他不知道!
就像他不知道自己是否能从一个负债累累的赌徒成功翻身一样。
影片的最后,他赢了。
他赢回了所有输掉的钱!
他完成了自我心灵的救赎!
从黑出现的那一刻。
一种可能性被肯定了。
是的!
即便他与作家梦渐行渐远,即便他与母亲的关系冷若冰霜。
但是,一切都来得急!
是的,一切都还有机会!
一切都充满希望。
一切都会慢慢变好的!
就像这个赌一样。
他狂奔,奔向全新的自我,全新的生活,全新的可能性。
他奔向所有美好的,包括爱情。
有时候,人生就像一个从A点出发的球。
你的目标是B点。
但中途,因为你自己的原因,因为环境的原因。
你偏离了AB的方向。
你越走越远,你发现C点距离你很近。
C点也很好虽然没有B点那么好。
你看见,很多人沿着AB的方向离去,你们的差距越来越大。
这个时候的你,是愿意就在C点,还是继续朝着B点的方向赶去呢?
面对曾经的梦想,如果必须要舍弃眼前的安逸,你是否还愿意孤注一掷地拼命一搏呢?
一堂课电影的重点,勤勤恳恳第一个发问的希望得到表扬学霸男,躲在人群中才有安全感的天才女生,每次若无其事发信息其实却有自己感悟的篮球特长生。
却由一个不知道该敎什么的“文学老师”在教课。
(个人理解)完美对社会的隐喻。
学霸男:那些”成功“的人,努力而得到满足于社会的地位金钱与尊重。
天才女:纠结与尽情的愉快的发挥自己的天赋,而又害怕被视为另类孤立。
特长生:外表光鲜被人崇拜,其实痛苦只有自己懂的普通人。
他们都躲在这间小教室里。
做着一些看似是必须,其实他们也不懂的事情(必须要的学分,老师却在讲pp)这一切沃尔伯格都看穿。
一个家境优越,母亲强势的,被人从小夸是天才的人。
后来发现呵呵,原来上帝给了他一样很奇怪的天赋——让他比别人更早看清自己没有天赋。
呵呵了他羡慕像天才女那样天生才华横溢,垂涎于特长生那样的专注,平凡与苦恼,嫉妒学霸男可以欺骗自己一直勤勤恳恳。
无能却无法欺骗自己,却又不能甘心普通。
这使他非常的痛苦所以你们懂个P,这部片跟赌一点关系都没有。
一开始到最后都没有停下来。
因为主角根本没有方向,也不会撕心裂肺的痛或者每时每刻都在撕心裂肺的痛。
如果电影就结束在转盘在转的那一刻该有多好
不赌博的人:这是一部悬疑黑帮片。
小赌怡情的:最初男主过三关就应该走。
赌上头的人:我也模仿最后梭一把,把失去的都赢回来。
准备戒赌的:赌博这个东西输赢都是过程,浪费了十几年来来回回,一个人一生只赌一次就好,输赢都走人,从此再也不碰。
我说,这就是佛说的四维,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在三维空间里的人大部分是跟着时间进度走,此刻输下一刻赢,今天输明天赢,来来回回,苦苦乐乐,交织不停。
佛说,超越了时间这一维,此刻(这一秒)就包含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放下这一秒,就无苦与乐,每一秒都能放下这一秒,便可享受极乐。
这一秒的输赢,都会过去;下一秒的输赢,你也无法预知。
影片结尾虽然是皆大欢喜(赢回失去的钱),但男主放弃赢利的奔跑告诉我们,他戒掉的不仅仅是赌博,更是戒掉了自己的执念,带着勇气与信心冲向未知的下一秒并不再回头。
P.s. 身为教授的男主同时还给了我们一碗毒鸡汤,若出生没天赋,又无幸运加持,努力只是能给你心灵片刻慰藉的碌碌无为。
主人公本没有什么陋习,也许是家庭的变故,或者自己对人生的看法,毕竟主讲现代文学的,对事情看得比较透彻,染上赌瘾,赌和毒发音一样,证明都是很难戒掉的。
所以主角一直沉沦,并不为赢钱,只是赌,享受快感,最后债务缠身,母亲尝试帮他,但是主角需要的还是不停的麻木,也许只是想借助别人对他的伤害好让他清醒。
女学生爱慕也当视而不见,唯一的就赌,在最后的避无所避,被殴打,被威胁,最后自我拯救成功,狂奔发泄着自己的曾经,最后结尾。
瘾患者有时确实连自己也讨厌,但是最后都的面对自己,逃不了解不开,但是都得和过去告别。
每个人都会经历类似的故事,最后不管我们多么碌碌无为,我们还是得回到现实,虽然现实很平淡,但是这就是生活,虽然知道自己很难突破,很难摆脱,现实也不会很好,但是至少我们不在沉沦其中的虚幻,现实才是唯一的出路。
马克扎克伯克老师演得真像愤世嫉俗、脱离低级趣味的哲学家对生命、文学有着独到的见解。
马克扎克伯克老师演得真像愤世嫉俗、脱离低级趣味的哲学家一个副教授,假装去上课。
谁又不是假装去上班呢?
除了上班,你又有更好的选择吗?
没有吧,可能处在社会之中,上班手机社会的需要,也有人从上班中得到了很好的生活,但是我们被钱权迫害的老白姓,那上班还有什么用呢?
喝酒吗?
我忘了你喝不喝酒,当然你要是爱喝你就喝,我喝酒,但从里根那届总统之后就没再醉过。
我酒驾过,在牢里我真的栽了跟头,吓得尿了裤子。
这种经历没人想再来一次,告诉你是想让你知道谁都有这么一段。
如果你再犯,明知故犯,我就帮不了你了。
知道吗?
我听过酒鬼讲故事,就像跟听童话似的,他们在里面和可怕的怪物搏斗,童话的真名就叫《我控制不了酒瘾》,作者:哭泣宝宝。
可能他们先天都有毛病,但谁管它呢,我反正没有,所以我想问你——你现在这幅鬼样子还要继续吗?
你是不是有什么毛病?
哇哇哇,会让你哭的像小妞一样,哇哇哇,或者像索马里人那样受不了吃不饱饭的生活,还是你只是暂时神经错乱,一时犯傻呢?
-那种毛病是长期还是短期的?
-有区别吗?
我要知道你是不是有那个脑子能够及时抽身,人都挺傻的:打球的突然就不打了,落魄时还妄想维持原来那个水平的生活,总有这样的事。
我见到你一局就赢到50万美元。
-我还赢过250万美元呢你还剩多少?
-没了。
你存了多少?
-没存。
你得了250万美元,傻子都知道该怎么做:你能买一套屋顶250年都不漏的房子,买一辆撞不烂的日本小轿车,剩下的存到银行里,3%-5%的利息能用来缴税——经济基础懂吗?
这才是你孤独忧伤的保障,能让你下半辈子的人生爱怎么活就怎么活。
有人逼你做事——给我滚!
老板冲我发火——给我滚!
买套房子、账户里存几个钱、别喝酒,我对所有社会阶层的人都是这句忠告。
你爷爷也赌命吗?
-对我敢说他赌命也是因为能说给我滚,一个聪明人的人生都有“给我滚”的底气,我们美国就敢说“给我滚”——你是国王,你有军队,还有世界历史上最强的海军——给我滚,去你的!
外人别想毁掉我们。
可现在已经毁了,美国再也不是“给我滚”的地位了,乔治三世明明就像生日礼物一样唾手可得。
这位是加利福利亚排名第17的富豪的孙子。
-他要酒吗?
他想要的是钱,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说“够了,我要挣200万,去你的,给我滚”,我有车、有房、有家庭——这些都是为了我能说“给我滚”-连我都买房了,当然只是个郊区小屋。
-我要啤酒,和别人一样就行。
-要哪种?
-都行。
-我们有37种啤酒,别让我给你选。
可他就是想让你选,小姐。
你还是欠着两家钱没还,你怎么还想欠第三家?
-要不然怎么办?
分期还、去捐精、去卖身,我还能有什么办法?
我就像宇宙,你知道有多少价值。
-价值可大了。
要是我给了你钱,而你没有还给我,后果自负。
你永远不会有机会给任何人说“给我滚”了,你得用你家里人的钱来还欠我的钱,给我他们的账户,我好让俄国黑客去掏空他们。
你可以去跳桥,我会把你的整个家族都赶尽杀绝,你明白你的处境有多严重吗?
-我明白。
见好就收吧。
你要的260万。
-什么意思?
不是给你车,钱在车里。
想想将来能跟我说什么?
-“给我滚”
-钥匙在车里。
不用搭我的车?
-我走路。
你身上有钱吗?
-一毛钱都没有。
这可没法说“给我滚”。
-是不行。
这一万是你的,最后还多赢了一点,对我来说是锦上添花。
-给我滚好孩子。
现代社会许多不成文的准则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前辈们用圆滑的处世之道告诫我们“话不要说死”。
“这个方案还不错,但是再考虑下有没有其他的可能?
”“这个价格有点高,价钱我们回头再商量商量?
”“我也不确定喜不喜欢你,不如先来个暧昧期?
”“我直接拒绝的话对方肯定会难过,所以我要不要违心地说点好话?
”保留中立的可能性,用不敢承担决策风险的摇摆姿态,去给自己留一线见风使舵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在很多关系中找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缓冲地带,归根结底是在制造一种安全感。
但Real Cool的人生,从来只有Yes or No。
不需要安全感,所以不需要“保护”,没有中间地带,所以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所有的一切只有“有意义”和“没意义”。
赌场是一个最能完美表现这种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场景。
每一手牌,只有“跟”和“不跟”,结局只有“赢”和“输”。
所以对于男主来说,在寻找自我存在意义的过程中,只有to be or not to be两个选项,他将这样的“赌场法则”应用到了每一段关系中,并且用这样的法则要求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就是他在与不同人的交往中,尖锐得不留余地的原因。
出了本书,被评为当年的最佳小说,但他自认没有天赋异禀,所以即使所有人都说Good job,他都拒绝继续写作。
大学里教现代文学,作为基础课,即便心知肚明大家都是来混学分,也不愿意敷衍“假装在讲课”。
欧米伽的手表,我开价3500刀,你只用说行还是不行,不要跟我讨价还价。
在赌场的目标是26万,所以哪怕连赢16万都不会见好就收,因为26万才是WIN,只赢16万和输光对他来说都LOSE。
每一把都是ALL IN,结局是要么ALL WIN,要么ALL LOSE,没有Frank所谓的存折、房产、日本车小心翼翼建起来的“城堡“。
所以Frank这个死胖子很有意思,他和男主的对话也非常精彩。
极致的“现实主义者“,也代表着大多数人的处世准则,有了存折、房子、车子,才有资格对世界说FUCK YOU。
但男主告诉他,FUCK YOU的最高level是,“我有机会拥有存折、房子、车子但老子不稀罕“。
不过男主也有一次“赌场法则”没有贯彻到位的情况,便是和女主的感情。
从答应交往开始,貌似进入了一种介于Yes or No之间的状态,但很快黑佬的威胁就让他清醒过来,在处理掉这一堆破事儿之前,更准确的说是找到自我存在的意义之前,我只能对你说NO。
“如果我没死,我就来找你。
““如果我死了,你就埋葬我。
“想到哪写到哪,有点混乱,最后补充一个点,个人觉得挺有意思的。
男主的妈妈和他其实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去银行取钱那一段戏最精彩,男主妈妈与银行柜员的对话,简直就是“赌场准则”另一个翻版,“你什么都不用问不用说,这是我自己的钱,我清楚我在干什么,所以你只用选A选项——给钱就好了,不要跟我讲A之外的BCDEFG。
”结果店员还是来了句“这是为了保护你的安全”。
男主在一旁露出了贱兮兮的微笑:)
我不是赌徒。
居然无意间听出最后一曲特别耳熟,原来是Wait的原作,M83
赌博就应该是无意义的死亡
Love the dialogues!
马克沃尔伯格演技原来这么好!!
男主就是一拥有主角运的作死男 从从开始赌到输 完全没有看出赌术 只有颓废的疯狂 而在课堂上的天才论{没有才能的不要浪费时间} 更是透露出一丝癫狂 整个片子就是用晦涩的隐喻和刻意压抑的 营造出一个想死想输因为自己心里受了创伤 于是就自伤自残自虐来回馈亲人的作死男形象 直到最后觉得够了 片子结束
多希望自己看不懂
马克沃尔伯格就是一根弯弯曲曲的吊毛,长在导演脑门上,明晃晃的去三家招摇,竟没有一家抽丫大嘴巴。
属于还没看到最后十分钟就觉得可以关了然后删掉的片子
看他赌完第一个夜晚就弃了,实在进入不了。对马克沃尔伯格的片子一直都挺喜欢,可是这片子无法带入。对不起,我很随意的按照内心感受给了个分数
有点奇怪的片子....但是不有趣....
existentialism. a very big word. 配乐这么优秀,这个存在主义的故事换个人来导再换张文艺脸来演可能会完全不一样,比如我想了想套入了 keanu reeves 黑客帝国时候的脸,一百分!
导演好像没把深刻的主题说透
母亲看不起你的时候,我有些感同身受。
2019年6月30号,我会带着我三十年所有积蓄去跟你赌,一把过,我压红!
赌。
你说他不是赌棍儿吧他不会把自己陷入那种境地,你说他是赌棍儿吧他最后突然收手了,你说这是成长吧好像成长曲线也没发生过,还是说过于潜移默化以至于观众都没发现?
想毁灭自己却不敢,只好不断逼别人动手。
豆瓣只给了6分,但这部悲观主义者花样作死的慢哲学片前半部萎靡的太过真实,总让人觉得马克随时就能给自己来上一枪,郁闷得让人骂娘,后半部终于凸显出那个号称什么都不在乎的赌徒内心尚有余温。最后从一切糟糕、过去、绝望中奔跑而出的画面,绝望的黑暗中燃起的点滴重新开始的希望完全戳中泪点。
豆瓣分好低,可能因为这个app用户里赌徒不多吧。可能是从小受牌桌的耳濡目染,可能是与生俱来的气质,我的赌性很强,我知道我的骨子里有一个赌徒。但幸好,我同时还有高度自制力,这两者并不矛盾,而且我相信正是因为后者,才使我得以平顺的活下去,不至于陷入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