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王光利
主演:张宝忠,周玉华,钟陵均,顾龙祥,赵永生,王建新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上海话年份:2001
简介:原江南造船厂工人张宝忠在下岗后,勇敢地自寻出路,创立了金兴建筑五金公司。然而,公司开张不久就遭遇了惨重的欺诈,损失了几十万元。面对这一窘境,张宝忠和他的同伴们不仅要承担项目工程,还得面对巨额债务,但他们顽强地努力工作,最终成功地将公司从危机中挽回。随着上海风采福利彩票的发行,张宝忠为团队购买了10套彩票,意外地获..详细 >
原生态,与其说是素人演员,不如说他们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呈现出来。90年代的下岗潮,下海潮。拍的都是普通人自己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生活即便很难却依旧在继续。亲切的上海话,陌生又熟悉的城市画面。电影里好多地方现在都消失不见了,时代在发展,城市在辉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真的挺搞笑的,特别是一些对白。
重返90年代。双胞胎女儿头上的蝴蝶发卡真熟悉啊。
鲜活地记录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模样;我的家乡要小城市一点,和那个年代上海的街道、市场、饭店的状态也比较相像;是像活相册一样的片子;四人火锅一场戏,人物在热气氤氲里,一直以为是镜子,后来才知道是玻璃窗,印象深刻;有些地方剪辑的方式会让我觉得有点跳(比如第一次和出租车司机对话的镜头组接),瑕不掩瑜
电影戏剧学院的存在就是一个笑话,不如改叫鸡鸭学院
全沪语,挺有意思。国企改革下岗潮,下海创业,全民福彩。影片虽然着力描写中奖这件事,但并没有让中奖成为异化人的工具,也让电影免于流俗,具有难得的真实品格和质朴良善
下岗员工再就业的纪录片,看起来还是挺则经的
朴素真实地反映下岗人员再创业的生活经历,业余演员表现不错
非专业演员能够让人感到鲜明的真实感,从而让一个屏幕上的故事获得现实般的质地。因为那些角色之间除了角色的联系首先已经有现实的联系,所以我们仿佛也自动置身于他们的现实之中。不把现实当作纯粹的呈现对象,打破生活和表达的界限,很有启发。
我的2020年最佳影片,之前看《钢的琴》之流拍下岗潮因为觉得实在不是啥光彩的事,线就放在了亲情 爱情上。可我们中国人也有很多乐观锐意进取的人啊
深深折服!远远被低估的杰作,应该好好修复了,重新进入影迷的视野。
#SIFF#真不错啊,今年份的沪语电影get,很喜欢真诚又接地气的电影!这么看来上海变化真大,小时候也是有过像剧里司机一样一家四口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的经历,剧里的大伙晚上开车经过世纪大道,20年后我在世纪大道看这部老片(应该算吧),陆家嘴已经高楼林立,时代不等人。
1.“真实”电影 2.彩票 @2020-07-29 05:41:59
这些弟兄们运气不错,中奖率很高。
全部非职业演员本色演出。
之前在新闻综合频道看过,不错的片子,最主要的是都是真人演自己的角色,这几位演的也太好了吧!很喜欢这种纪实风格的电影,建议一看
以真御假,生活高于电影,却可以伪装成电影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许主创者并无意模糊电影与现实的界限,但是用真实的人讲一个看似真实(实则虚构)的故事,仍是一个非常创意的艺术行为,这也许比呈现这些真实的角色更富意涵。
属于上海的新浪潮和新现实主义,在时隔二十年后看,一些专属于上海80后的童年记忆被这部电影保留显得弥足珍贵,一改别的电影反映的对于改革开放的正确记忆,这部片子取材现实,无论是过程还是经历都是对于改开最真实的记忆,并不是所有横竖横的投入都能有高回报,对于他们那批上海下岗工人来说,不像东北,下岗并没有把他们完全击倒,上海依然是遍地机会,他们随时可以抓住机遇东山再起,但导演似乎不鼓励横财,所以中彩票并未给他们带来好运,现实也是如此,他们这近二十多年的生活也并不是风生水起
12/2@天山 7。有看彩版颗粒卡萨维茨X法式野餐的怪乐趣。金杨大法好。
特定题材名片。纪实的风格。这个国家的一段往事。90年代上海风貌。有当年万民购买彩票的盛况。虽然王光利不愿意把自己归为第六代,但是从一边剧情一边纪录的手法来看,与第六代如出一辙。没办法,人的认知永远逃不脱他的时代。能逃脱的都成了“神”。
千禧年上海市民衣食住行玩乐考,39一位酒店豪华烤肉自助给我看馋了,20年前的全民下岗潮与此时此刻遥相呼应,我们到底是否该期待奇迹会在门的背后再次出现。@siff
返回首页 返回顶部
原生态,与其说是素人演员,不如说他们只是把自己的生活呈现出来。90年代的下岗潮,下海潮。拍的都是普通人自己的酸甜苦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如意,生活即便很难却依旧在继续。亲切的上海话,陌生又熟悉的城市画面。电影里好多地方现在都消失不见了,时代在发展,城市在辉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真的挺搞笑的,特别是一些对白。
重返90年代。双胞胎女儿头上的蝴蝶发卡真熟悉啊。
鲜活地记录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模样;我的家乡要小城市一点,和那个年代上海的街道、市场、饭店的状态也比较相像;是像活相册一样的片子;四人火锅一场戏,人物在热气氤氲里,一直以为是镜子,后来才知道是玻璃窗,印象深刻;有些地方剪辑的方式会让我觉得有点跳(比如第一次和出租车司机对话的镜头组接),瑕不掩瑜
电影戏剧学院的存在就是一个笑话,不如改叫鸡鸭学院
全沪语,挺有意思。国企改革下岗潮,下海创业,全民福彩。影片虽然着力描写中奖这件事,但并没有让中奖成为异化人的工具,也让电影免于流俗,具有难得的真实品格和质朴良善
下岗员工再就业的纪录片,看起来还是挺则经的
朴素真实地反映下岗人员再创业的生活经历,业余演员表现不错
非专业演员能够让人感到鲜明的真实感,从而让一个屏幕上的故事获得现实般的质地。因为那些角色之间除了角色的联系首先已经有现实的联系,所以我们仿佛也自动置身于他们的现实之中。不把现实当作纯粹的呈现对象,打破生活和表达的界限,很有启发。
我的2020年最佳影片,之前看《钢的琴》之流拍下岗潮因为觉得实在不是啥光彩的事,线就放在了亲情 爱情上。可我们中国人也有很多乐观锐意进取的人啊
深深折服!远远被低估的杰作,应该好好修复了,重新进入影迷的视野。
#SIFF#真不错啊,今年份的沪语电影get,很喜欢真诚又接地气的电影!这么看来上海变化真大,小时候也是有过像剧里司机一样一家四口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的经历,剧里的大伙晚上开车经过世纪大道,20年后我在世纪大道看这部老片(应该算吧),陆家嘴已经高楼林立,时代不等人。
1.“真实”电影 2.彩票 @2020-07-29 05:41:59
这些弟兄们运气不错,中奖率很高。
全部非职业演员本色演出。
之前在新闻综合频道看过,不错的片子,最主要的是都是真人演自己的角色,这几位演的也太好了吧!很喜欢这种纪实风格的电影,建议一看
以真御假,生活高于电影,却可以伪装成电影的样子呈现在我们面前,也许主创者并无意模糊电影与现实的界限,但是用真实的人讲一个看似真实(实则虚构)的故事,仍是一个非常创意的艺术行为,这也许比呈现这些真实的角色更富意涵。
属于上海的新浪潮和新现实主义,在时隔二十年后看,一些专属于上海80后的童年记忆被这部电影保留显得弥足珍贵,一改别的电影反映的对于改革开放的正确记忆,这部片子取材现实,无论是过程还是经历都是对于改开最真实的记忆,并不是所有横竖横的投入都能有高回报,对于他们那批上海下岗工人来说,不像东北,下岗并没有把他们完全击倒,上海依然是遍地机会,他们随时可以抓住机遇东山再起,但导演似乎不鼓励横财,所以中彩票并未给他们带来好运,现实也是如此,他们这近二十多年的生活也并不是风生水起
12/2@天山 7。有看彩版颗粒卡萨维茨X法式野餐的怪乐趣。金杨大法好。
特定题材名片。纪实的风格。这个国家的一段往事。90年代上海风貌。有当年万民购买彩票的盛况。虽然王光利不愿意把自己归为第六代,但是从一边剧情一边纪录的手法来看,与第六代如出一辙。没办法,人的认知永远逃不脱他的时代。能逃脱的都成了“神”。
千禧年上海市民衣食住行玩乐考,39一位酒店豪华烤肉自助给我看馋了,20年前的全民下岗潮与此时此刻遥相呼应,我们到底是否该期待奇迹会在门的背后再次出现。@sif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