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奈德一再强调,她的姓氏具有欧洲背景。
友人也称她为宁芙(Nymph)——仙女,或大自然的精灵。
传说和绘画中的宁芙总是年轻、美貌、充满活力。
这部电影则告诉观众,其实只要充满活力就足够了。
奈德的健身房贴了一句励志的话:钻石是一块坚持到底的煤。
同样,坚持到底的老年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是宁芙。
传说中的宁芙,又总是与魔咒、祈祷和神的眷顾联系在一起。
少女奈德遭受的侵害困扰了她几十年。
直到那场游泳壮举接近终点的时候,摘掉游泳面具的她,连同此前固守的人格面具也一同摘掉了。
“你不需要那个面具”。
经历极限的游泳者终于接纳了自我,并与他人相联结。
故事简单易懂,一个60多岁的老年人要完成她28岁没有完成的事情,那就是从古巴自由泳到弗罗里达。
电影虽然快2个小时,但故事讲的轻松易懂,没有觉得是2个小时,反而觉得自己只是30分钟看了一部短片。
和其他的电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故事真的很直接,正在发生的事情还有中间穿插的回忆都能够让人快速地了解她的过去还有她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
这种电影真的很难得。
我们现在习惯了看各种花里胡哨地将一个几个字就能概括的故事的时候会让人觉得浪费时间,但是这一部电影不会。
没有必要的细节就不会拍,镜头给的都是为能更好理解整个故事而拍的。
其实我本来没有想看这部电影,但是因为看到豆瓣评分蛮高,就好奇看了,看了之后整个人神清气爽,很难得了。
还有我很喜欢的一点是,导演知道这部电影的重点在她的古巴弗罗里达的目标,而不是之前在她人生发生过的其他,其他的都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了解diana,但绝对不是这部电影需要给很多镜头的。
所以都会在本来枯燥的60个小时游泳里给我们一笔带过。
但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影片最后谢幕看到bonnie和diana的所有照片,她们俩生命里遇到对方真的是有很大的缘分,能够在30岁的时候碰到然后之后做什么事情都是一起,没有人比对方更了解自己,这种友情的存在,难道不堪比家人吗?
我联想到我很早之前有在考虑的问题,结婚生小孩都是为了让自己晚年不要一个人孤独,可是像她们俩这种就完全不需要有这种顾虑,因为有对方。
所以遇到一个好的朋友,能够一起成长有多重要。
没有bonnie,diana就不可能完成她这一辈子的执着,一切都是bonnie安排好,两个人齐心协力完成这个目标。
最后才能够达到。
有个一生挚友陪在身边,两个人一起努力,永远保持着自己还年轻的心态,来体验生活,途中完成自己一生目标,没有比这个更完美的事情了。
影片通过主人公奈德的视角,展现了一个充满挑战和变革的青春世界。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幽默、温情和真挚的情感,让观众在欢笑和泪水中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演员们的表现也相当出色,特别是奈德的扮演者,将角色的成长历程刻画得淋漓尽致。
此外,影片的音乐也非常动听,为观众带来了愉悦的观影体验。
总的来说,《奈德》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它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思考如何在困境中坚持自我,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
回忆让观众知道为什么奈德是那么坚强,少女时代被性侵过,养成了强硬的态度,靠自己相信自己。
曾经的奈德是马拉松游泳的冠军,自信,专业,无敌,但是一直有个梦想,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110英里,太可怕了。
110英里的路途,有海洋的气流阻碍,有海洋生物的侵袭,有生理上的调整,有心理上的无助,不可控因素尤其多,也通过其他人挑战的报道体现,这是一场挑战极限,挑战年龄,挑战生死的旅行。
最后经历一次次失败,她成功了,太棒了,即将成功那一刻,真的很让人感动。
有朋友,有团队,懂得感恩,生命真tm伟大。
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
这样的事,只要不是“疯”得彻底,只要会——哪怕只有一点点——考虑周围人的感受,只要是有一丝对生命的怜悯之心,都不可能做到。
而恰好,这些“羁绊”,对黛安娜·奈德来说都不存在。
这位游泳界的狂人,在自己60岁时打算完成此生夙愿,挑战全程约110公里,无休无止游上近70小时,从古巴到佛罗里达的壮举。
而在接连四次的各种各样原因的失败后,终于在64岁时成功。
当她蹒跚地走上沙滩的那一刻,她也做到了古希腊人对有死之人最大的期许——握住不朽。
一些评论将这部电影评论为“标准的励志片”,无非是传达一些诸如“不要放弃”、“任何年龄都可以完成梦想”的陈词滥调,但是在我看来,奈德的所作所为根本与“励志”毫无关系,励志的前提是普遍性和可重复性,而奈德壮举的首先条件依然是天赋,其次才是勤奋与毅力。
所以与其说奈德励志,不如说她揭示了以人类事物的无意义性对抗人类事物的脆弱性的终极方式。
而站在人性的角度,奈德的闺蜜老伴邦尼则比奈德更伟大,她的伟大与奈德梦想的伟大相比不具有独立性,但人与人之间可建立的关系的最高级——无私,是因为邦尼的存在才得以彰显,奈德人生的完整是要感恩邦尼的相伴的。
对普通人而言,我们大概只能处在自身极限之内,但我们应该让自己处在互相扶持促进的关系之中。
要说励志,这一层的励志会更靠谱些。
很励志的电影,但从电影的角度来看,也就是一般的励志电影当然,我也特别喜欢此类电影,能看的人热血沸腾,充满力量。
60岁的女主要完成28岁时都无法完成的66小时长距离游泳,吃喝拉撒都在海里,要对抗洋流和海洋生物。
最惊涛的是60岁了,真的是挑战人类的身体极限了,失败了4次最后成功了。
从来都是把各种目标赋予意义,这样就有了信仰,有了信仰就能做到自虐般的坚持。
尽管坚持到胜利后会质疑这个所谓的意义。
不过当看了这部电影后,明白或许意义就是存在。
告诉世界60岁成功挑战66小时马拉松游泳,存在这样的人和事。
如果不是一个偏执的精神病患者,能在意志和肉体上承受这一切?
和马斯克一样没有共情能力,只顾自己才能追逐“自己”的宿命和命运,并且把这个强加在身边人身上也是“他们”的宿命和命运,操控他人,操控命运和自己一起成为“伟大”。
这样的人生可以被树立为榜样,从宏观人类历史上看也是如此,被纪录和传播为成功,的确是一种成功。
只是作为一个个体愿意成为其中一员被操控或激励成为一个偏执的精神病人的跟随者么?
也许这么说偏激,但这个无关好坏对错,是人生选择,选择了就继续下去,半途而废也是选择,无可厚非,对自己好点没错,对自己严酷点也没错,自己的选择。
能说服他人跟随,也是他人自己的选择。
一切都是最好的选择。
游泳池里游,碰到第一个体力墙后,人在水里的动作就是机械运动,撞第二个体力墙后,人基本处于无意识,大脑一片空白,根本不会去想动作对不对,就知道要划水。
在大江大海里游,最舒服的就是四仰八叉的躺在水里,肚皮晒太阳,和浪一起随波逐流。
但近海和长江的水非常浑浊,看不清前方的方向,遇到体能瓶颈的时候大脑缺氧,会产生放弃的念头,挣扎上岸后会觉得又活了一次。
所以看《奈德》的时候特别理解老太太不肯放弃,因为在海里放弃了,你就死了。
导演自己也玩极限运动,所以文戏镜头都上了三脚架,文戏的风险偏好是零。
水下镜头则更注重真实的体验,没觉得美,就是人在海里被浪打进一口苦咸水的滋味。
化妆师太好了,水里泡出的褶子和晒出来的盐都
2023美国传记片《奈德》,又名《泳不放弃》,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定级PG-13,豆瓣评分8.5,IMDb评分7.1。
我是先看的《泳者之心》,然后才看的同题材的《奈德》,两部电影非常像,《奈德》堪称是老年版《泳者之心》,《泳者之心》堪称是少女版的《奈德》。
看了《奈德》,会发现《泳者之心》的游泳距离与《奈德》完全无法相比,《奈德》竟然是166公里,这还是直线距离,距离上就不可思议,还是个64岁的老人,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正因如此,女主的事迹才具有超强的震撼力。
综合考虑距离和年龄,《泳者之心》小巫见大巫了。
影片在影像手法上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以史实影像开篇,中间不断穿插史实影像,片尾以史实影像收尾,导演借此构造真实感。
史实影像穿插这么频繁、虚实结合、贯穿始终的电影非常罕见。
影片在11分钟才出片名,我一度以为片名过去了、是我没看到。
《泳者之心》中并没体现“马拉松游泳”这个词汇,我是第一次在《奈德》中听到这个词汇,估计《泳者之心》横渡英吉利海峡称不上马拉松游泳吧,只有《奈德》的这种从古巴到佛罗里达才能称得上马拉松游泳。
《泳者之心》是女权片,重在体现挑战男权,而《奈德》不是女权片,全片集中体现女主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挑战自我。
题材相同的两部影片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都有陪游鼓励,都有到达彼岸时脚接触到沙滩的特写镜头。
团队的支撑令人感动,不为名不为利地支持女主,正如女主片尾上岸后的发言——游泳虽然看似个人运动,但却要依靠团队的支撑。
尤其是女主的好友,不,不是好友,而是知己,这才叫知己,无怨无悔地为你付出。
本片的台湾译名《泳不放弃》非常好,完全契合女主永不放弃的坚韧不拔,和《泳者之心》译名有异曲同工之妙。
朱迪·福斯特一如既往的老戏骨,娴熟的演技。
如今她已经成了小老太太,个很矮,很娇小,她年轻时没发现这么矮。
我超喜欢朱迪·福斯特的《超时空接触》。
4.5梦想,一个人要么活着,仅仅是活着,按照既定的路线,世俗赋予的意义,活着,不用想太多,到什么年纪做什么。
要么,为梦想而活,自己到底还有什么遗憾,还能做点什么?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冲动呢?
你游泳,从一个地方游到另一个地方,改变了什么呢?
和跑步一个道理。
但是跑步有益健康呀,你呢?
还冒着生命危险。
有人说,gdp可以通过聘请一波人挖一个没有任何价值的大坑,再请另一波人把坑填上,gdp翻倍——没有意义的事情时时都在发生。
每次登上山顶后,激动之后便是失落,究竟意义何在呢?
同样,这是一个时间段的冲动或梦想,可它究竟有何意义呢?
梦想,赋予了我每一天意义;当每一天的积累在一定的线路堆叠到足够的高度时,那便足以支撑自己绽放更大的光芒。
我可以!
无数个心怀梦想的人,痴人,如流星一样,执着坚定,划破许多人眼中的”不可能”,打开人们的眼界,丰富人类生活,推动文明发展;浩瀚宇宙中,群星闪耀,黑暗不再可怕。
而每一颗闪耀的群星,都来自于一颗心怀梦想的心。
致敬永远保持梦想挑战极限永不放弃的运动精神。与金国威夫妇的前几部佳作《徒手攀岩》《泰国洞穴救援》相比,这部电影稍逊色一些。聚焦于海洋,聚焦于5次挑战,少一些背景铺陈,走纯运动的纪录,会更具说服力。
对于一些人来说,对某一事物的热情只会暂时掩埋心中而不会真正消失,在某些特定时刻因某个机缘或者刺激再次被唤醒,并且来势汹汹势不可当。剥夺这样的梦想无异于抽走他/她的部分生命。Nyad最后说的三点并不深奥,但我无比认同。
夺好一故事,拍的跟儿戏一样,把伟大的运动员拍成了小丑,太假太drama,运动精神跟偏执自大不是一回事吧
性别视角不是很突出 但也的确是个振奋人心的故事 拍的略微套路 这个拿来做人格分析也是很有意思 偏执的人做极致的事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对夫妇拍的东西都好燃,而且十分尊重和重视事件幕后的团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防鲨系统出故障时,他们就这样跳进海里,面对鲨鱼摆出了视死如归一夫当关的姿势,人类的勇气在那一刻具象化了。
奈德的健身房贴了一句励志的话:钻石是一块坚持到底的煤。她居然游了近60小时,而我感觉在水中泡60分钟都是很久了。看得不是很有趣,坚持等待她成功的一刻。朱迪福斯特引导安妮特往前走几步,脚离开水面才算挑战成功,我看后者在欢呼声中颤颤巍巍向前,仪式感爆棚,不禁想起了赵本山指挥范伟,“走两步,往前走两步”。安妮特的女儿变性,朱迪福斯特女同,老美真会玩。
说实话,我对两位导演拍剧情片并不奇怪,毕竟他们的纪录片本就是情节化的,只不过这一部反过来,把剧情片尽量纪实化,以贴合真实人物的事迹,而贝宁阿姨的演技对这种贴合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但这种反向却也让作品有了过重的斧凿雕刻,显得有些低劣了
# 19. ZFF3-改编难度很低的典•美国成功学传记:只要努力必定成功,失败的前例中并未遭遇难以解决的困难;不论年龄多大都可以追求梦想,却未曾展现过一具年老躯体力不从心的窘境;We're a team,但一整个team几乎完全功能性地服务于Nyad个人,所谓的四十几人团队里只有两个与Nyad产生情感羁绊的主要角色被塑造。众多议题被肤浅地杂糅其中,却也毫不避讳地展露自身的商业性——成功的前提是拉到赞助,突破极限以外的另一目的是挖掘自身的商业价值,上电视,写传记,再卖给网飞拍电影
水下镜头则更注重真实的体验,没觉得美,就是人在海里被浪打进一口苦咸水的滋味
电影没有因为安妮特·贝宁和朱迪·福斯特而升华,它依旧是只是工整而已。
中规中矩,女主女配的表演和化妆是亮点。剧情就是个套着励志老人打破年龄焦虑的外衣在讲职场PUA的事儿。为了实现从小被养父灌输男权思想的偏执女老板,用梦想和友情的大饼,拉了一波义务劳动团队,陪着自己疯了5次。还好这是个改编真人真事最后成功的故事,不然我都不敢往后想。
谁不想岸上有个朱迪福斯特拿着毛巾等着。
拍的很一般。真人真事倒是非常nb
看完一天回过味了 就是一个四平八稳的导演热爱的偏执狂题材
不得不说这两口子导演太会选题材了,从徒手攀岩到177公里横渡,不仅是极限运动,还是几乎不可能的无保护极限,且本片另有60岁和lgbt加成,本身就极具看点。除此之外值得一提的是性侵这个情节,虽然也留下了创伤,但在奈德身上没有放大摧毁性,并未拖累实现最终梦想,同时展现了女性易受到外界伤害和拥有超出常人想象的坚韧,更令人动容。
从电影拍摄角度来说显然一般,挖掘远远不够。奈德这个人也多少有股子邪劲在身上,从影片里我其实没看到她的驱动力。但是,奈德和邦尼的友谊让人羡慕。一群人挑战“无用之事”的浪漫情怀很动人。
只能说这是我最近唯一一部没有看几秒就退出去的电影 看了一眼职员表果然有女导演大体没什么雷点 但是揪着父系姓氏不放 还说什么“你比任何人都配得上奈德这个姓”让我很无语另外拉黑远鉴字幕组 不说tmd就不会翻译fuckshit了是吧?翻译水平这么低下还干什么字幕组啊
电影很一般。。故事很振奋!
体育励志片的鸡汤永远值得喝一喝。人生中有很多事你年轻且身强力壮的时候做不到,得等你变成六十多岁绝经满脸是褶的老奶奶的时候才能成,比如说一口气在大海里从古巴游到佛罗里达!!!还不带防鲨网。。。BTW朱迪福斯特太美了。
这才是涉过愤怒的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