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点笔墨介绍一个男人。
Mickey Rourke.最近Iron Man2很火。
但有多少人会知道他不只是里面的Whiplash,而是一个传奇。
我是看Sin City才知道他的。
彪悍,暴力,嗜酒如命。
而现实中的他,也是这样。
就像戏里Dwight形容他:“Most people think Marv is crazy. He just had the rotten luck of being born in the wrong century. He’d be right at home on some ancient battlefield, swinging an ax into somebody’s face. Or in a Roman arena taking a sword to other gladiators like him. They’d have tossed him girls like Nancy back then.”Exactly.这样的男人根本就只适合在古罗马战场挥刀拼搏,而他却存活在好莱坞。
爱上他满脸的胶布,爱上他冷眼看着Kelvin被狼一口一口吃掉时的侧影,爱上他坐上电椅被烧得焦头烂额时的一句:“Is that the best u can do, u pansies?”电影里的他,打不死。
现实里的他也如此。
他的人生,也像他的一句台词:“No reason to play it quiet. No reason to play it anyway but my way.”确实,看了SIN CITY,你很难把他与《爱你九周半》里那个温文尔雅却钟情SM的John联系起来。
他放弃了一切,投入到令他身心沸腾的拳击赛场上。
没错,在赛场上,他很辉煌。
但最后他“鼻梁骨塌陷,脚趾头粉碎性骨折,肋骨断裂,舌头撕裂,面颊塌陷”,他脾气乖张无人敢靠近,他被控家庭暴力把妻子打得五劳七伤然后锒铛入狱。
他已经不可能再成为当年Rumble Fish里那个帅气的小混混了。
可是他回来了。
带着一张伤痕累累溃不成形的脸回来了。
成熟和沧桑已不足以形容他,他是一个怪胎,却只能让人更加彻底地爱上他。
他是一个勇士。
他是斯巴达时代的一个可以垂手与狮子搏斗的勇士。
The Wrestler这部近似于自传式的,只属于Mickey Rourke的电影,就是他最好的证明,证明他的过去,证明他在好莱坞的无人能及的一席位。
我很难估计他有多大的勇气。
也很难估计他承受了多大的孤独和痛苦。
只是看到在奥斯卡颁奖礼上身穿白色西装的他,我会觉得肃然起敬。
又一神一般的男人。
大概看了一下,烂的程度难以言喻。
关于影片的画面不得不称赞,但是表演实在是太恶了,受不了的恶。
大烂片。
一部早已經盛名在外的電影 據説今年要出Ⅱ 一查又改成明年了。
我想說看暴力美學的電影沒必要深究其意義何在 看得過癮就已經達到目的了 尤其是昆汀那一段兒 美穗雖然從頭到尾沒臺詞 但是出場那架勢那把刀 沒看演職員表我也猜著是誰導的了 看完回頭百度一下 果然他摻合了一佧 在我的印象裏昆汀不喜歡老美 總是有這麽個感覺 美穗的臉拍的比nancy看起來還美 滿臉瀝青也透著那股勁兒 你可以說我是種族歧視 但是事实就是 東方人的氣質老美想破了脑袋學不出來也理解不上去 西方的氣質現在滿大街都是 姑娘們隨便狂野點兒就能學個十足十 然而再穿起旗袍來又能夠變得柔美。
整部片子顔色搭配得真好看 從一開頭就感覺舒服 非常適合我這種長期生活在黑暗中的人 這個電影我拖了一天一夜才看完 當然中間有別的事情在做 其實這部片子應該起碼看兩遍才能大致明白 托那麽多張熟面孔所賜 從珍珠港小生出場開始我幾乎每個人的臉都定格仔細看清楚 又要照顧到人又要倒回去看情節 竟然也沒覺得累 演開場殺手的是珍珠港和黑鷹的Josh Hartnett 斯斯文文的臉蛋兒 讃一個 爪子尖尖愛生吃女孩的眼鏡殺手是哈比小王子Elijah Wood 那麽漂亮的眼睛被擋住了真可惜 不過如果不擋那還象殺手了麽 那麽波光瀲灧的一雙大眼睛喲擋起來我也一樣認得 jackie boy是我喜歡的豆豆龍大叔Benicio Del Toro,讀起來是不是很象豆豆龍?
大叔頭頂插著槍杆坐在副駕駛詐屍那段兒我太喜歡了太喜歡了 不愧是奧斯卡最佳男配 很喜歡他跟Sean Penn拍的《21克》 跟他相對的正面角色Dwight是《Closer》裏的Clive Owen 挺好個演員長張大衆臉 我老是記不起他長什麽模樣 不過這個角色的名字發音我很喜歡 名模戴文青木演的美穗我剛才誇過了 最後出場的老硬漢Bruce Willis給了我一個小驚喜 快60嵗的大爺身材真好吖 全裸挂在房梁上那段我眼珠子都錯不開了 黃雜種的扮演者是《終結者Ⅲ》裏邊被阿諾州長一救再救的長大了的領袖 也不知道到底誰才是救世主-_-名字叫Nick Stahl 這角色成功地噁心著我了 年紀輕輕就玩自毀形象……Jessica Alba 我就不說了 起碼比神奇四俠裏的造型好看 號稱最完美的胸部 就算我嫉妒好了……和大只佬上床后被殺的Goldie據説是美國某名模 很有點夢露式驚心動魄的美 背叛大夥兒的Becky我怎麽看怎麽眼熟 一查名字還不認識 另外被第一個故事裏的大只佬在酒吧裏毆打的那個矮小而多毛的大鬍子偉福怎麽那麽象金剛狼?
我縂有個感覺 再看一遍會發現更多的驚喜。
還有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 我有戀聲癖 無論大只佬 豆豆龍 大衆臉還是老硬漢 影片裏的聲音都低沉美麗如同在絲綢上滑過 效果讓我滿意得很 超出了電影本身 還有女招待shellie的聲音 嘶啞而有魅力 憤怒和哭泣的時候尤爲動聽 而且她的演技也不錯 貌似也有一定知名度 據説她的角色是導演本人最喜歡的。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開頭的話讓我在半夜三點笑出聲來 The customer is always right。
我是否可以把這句話理解成哈奈特殺手的職業操守:顧客就是上帝?
可以说,这部影片是臭味相投的人大聚首!
看完一遍狂呼过瘾,比kill bill更极致后来又在巴黎看了一个按故事分别叙述的特别版本,更带劲了我一向是动态支持者,也就是说,漫画永远比不上动画,这一次,我想,我又是正确的
漫画世界里面发生的一切现在都在电影里出现了,昆汀式的叙事、黑白灰色的单色显示、人物粗鲁沉着的言语和动作,让一个《罪恶都市》完整的呈现在了观众们的面前。
这是一部想让人置身其中的电影,黑白色的世界要比彩色的世界更加的让人神往。
一切都好像是在晚上的梦境里,在梦境里我们能够看到如此美妙并且真实的罪恶和善良。
电影最后黄色的恶徒死的时候,警察大义凛然的站在雪地里自杀,一切都表现出了原著漫画作者强大的能力和气场,是不可多得的好电影。
end
前天考试,老师要求写一篇关于本学期看过的一部电影。
我猜测,他不是要求我们一定要写课堂上看过的,因此就写了《Sin City》。
也不知道老师是不是要给我算分……既然昆汀愿意一天一美元来当制片,那么,看这个就绝对值。
说起来,电影里有几个镜头确实让我想起了《Kill Bill》。
虽然我跟人说,这是2005年最好的电影,被人批判。
但我依然认为这至少是改编自漫画,而最像漫画的电影。
大约是因为它版画的风格。
前两天还跟朋友谈起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都注意到电影里那些哥特式建筑,也许是故意模糊时空,也许是因为哥特式建筑总是给人沦落到最黑暗角落的感觉。
黑白淡化了血腥,然而那几抹猩红、明黄、幽蓝却让黑暗更黑,暴力更浓。
不谈论情节了,看,就会知道了。
天台杀手在漫画里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没有名字,只有称号:“The Colone”(上校),也被称作“the man"和”the salesman"(销售员). 红衣女在漫画里也没有名字,漫画里叫她“顾客”。
电影标题“顾客至上”里的“顾客”指的就是她。
红衣女和黑帮成员有染,她发现对方是黑帮后,决定于黑帮成员撇清关系。
但是黑帮成员威胁她,会以最残忍最恐怖的方式将她折磨致死。
红衣女知道自己无处可逃,于是雇佣了天台杀手给自己一个甜蜜的死亡。
电影里的台词其实已经解释了这个剧情。
杀手说“你厌倦了逃跑,你已经准备好面对你终究会面对的,但是你不想独自面对”。
杀手杀掉她后说“I'll cash her check in the morning”,这句话电影里翻译成“我明天早上去兑现杀她的支票”,其实这里翻错了,这句话说的就是完全字面上的意思:”我明天早上去兑现她的支票"。
支票就是红衣女给他的。
"枪是你的母亲 枪是你的爱人 枪是你唯一的朋友 枪是你温暖的家 失去了她...事情会变得很严重"此话出自特种部队 用来解读"Sin city"(下文简化:SC)也很不错SC的故事 很纯粹 黑暗 黑暗 黑暗...职业杀手、暴力分子、通缉犯、心脏病人、暴徒、食人变态、强奸小女孩变态、满街妓女、腐败的警察、狡诈的政府要员、堕落的宗教、复仇、背叛、陷害、杀杀杀杀...而仨男人为了其各自所爱的女人与罪恶都市的战斗 即是黑暗中那点显眼的阳光论剧情 SC是纯漫画文学 白了就是把当年漫画里说的那些儿故事原封不动照搬进电影 看过漫画的人都说故事照搬度达95%喜爱SC的我 很自然地也去瞄了Miller的SC漫画 看的是"The big fat kill"前半段 其故事的照搬程度果然真不是吹的 就连人物的说辞也几乎完全一致 也没什么好说的了...再说漫画的水平 没想象中美国漫画一贯的NB劲 反到有点象<读者>杂志里那些线条很随便的插图 在电影先入为主的形势下漫画显得实在惨不忍睹 值得说唯有漫画确实有黑白色块 也有局部着色 只能说很有创意除了故事从漫画照搬 SC也很借鉴了低俗小说三段式结构 异象之"死而复生"似乎在说这是"环状结构" 似是而非 这三段式结构一点也没显出PF中的那种微妙的关联性 我仅认为这三段故事是描述三个人各自与罪恶都市纠葛 从原漫画中挑选出来的三个独立的故事 三人互相出现在各自的故事中 是在说明其实在别人眼里 他们也不过是罪恶都市的一个小小部分罢了....再谈谈SC的色与无色...SC几乎全拜于高对比黑白特效,和巧妙地局部着色让广大观众鲜到眼皮都不敢眨一下从头至终不停地滋润眼睛 九成会有众数影迷如此猜想:倘若SC没有黑白光影效果??倘若SC是纯粹全色彩?? 其结果用屁股也能想的出...黑白光影效果与局部着色是SC的真正灵魂黑白光影效果与上世纪黑白片效果 不得相提并论前者颇为艺术 黑白光影效果是经过了精巧的灯光设计得才来的 环境、人物黑白对比非常之讲究 如此讲究的结果即是艺术 艺术的结果即是很赏心悦目 这可是那些黑白片做不到的而有些地方还夸张到纯黑纯白对比的地步比如那些窗户,六个黑底白矩形搞定..有时人也对比到自剩个轮廓..墙壁的砖缝纹的突出..眼镜镜片的反光..类似铁血战士那滩荧光血液..等等..等等..但这些其实都是漫画的手法 电影只是搬来借鉴了局部着色配合黑白光影效果 少了一个也不成黑白光影效果把整体画面"沉"了下去 局部着色把局部给"浮"了出来 黑与白的对比 "沉"与"浮"的对比 此超级无敌对比二重组 赋予了SC强大无比掏人眼睛的能力所以 如果没有黑白的暗淡 SC则会显得倍加的暗淡...
《绝地战警》的英文名字是《Bad Boys》,这里bad用来形容主角的智勇双全和可爱幽默,而用good断无此感,看完影片《sin city》后第一反应是这片儿真艺术,第二反应是想用罪恶来修饰这种艺术——罪恶的艺术。
显然,影片的暴力风格受到漫画特点和昆汀的影响,有种超越的恐怖,而稍微看久了以后,残忍的惯性让人不仅“既来之,则安之”,更感到一种想象力尽情使用的满足与酣畅淋漓到疯狂的潇洒。
本片由警察哈提根(布鲁斯.威利斯饰)、警察马沃(米奇·洛基饰)和刚刚退休的社会新闻记者德维特(克里夫.欧文饰)为三个中心人物的故事组成,加上开头结尾乔什.哈奈特的表现,故事作为整体是混乱的, 但恰恰是“艺术为混乱带来逻辑和秩序”。
黑与白的演绎以及血腥从头到尾的散发一直让人深深呼吸着罪恶与黑暗,所有的一切都让人感到绝望,不知漫画作者弗兰克.米勒是否对社会持执着的悲观态度,但我觉得也许正是这种以极端方式对罪恶的放大,才决定了艺术的真实,荒谬的表现力让人感动甚至陶醉,然而一切的绝望并不能阻止人对真善美的追求,在这里,影片的苍白形式与歌颂真善美的内容形成的博弈的张力攀上珠峰。
“一切行为的动机出于情感而非思辨。
”然而在超现实主义面前,这句话也不完全对,三位男主人公皆出于对女人的某种“爱”而展开一系列的打杀,但这种爱不在情理意义层次,也许正如那句描述“任何文化的创新首先都是情感模式的突破,都是爱情的先锋队冲破旧秩序的落网,为新文化开辟道路”,于是,我们仍然能理解他们并很奇怪的把他们当作英雄——不应该存在于sin city的。
所以,我认为影片的一个精彩就是罗伯特.罗德里格兹用非常规的方式同时塑造了几种不同款式的英雄。
老警察哈提根始终闪烁着那双愤怒而坚毅的眼神,最终有节奏地完成了对黄色杰克的消灭,最后的自杀令人虽然令人叹息不已但我们知道楠丝安全了,一段不断发展却又不清不楚的爱告一段落,悲怆中,我们和主人公一起叹口气,余味无穷。
大猛男马沃的生命力能把南极的冰川都惊得融化,他的确丑陋野蛮,但那片准痴情必定能让无数少女震撼,最后的死都是那般豪爽自信,而这些都在妓女、流血、吃人、麻木、撞车等关键词中实现。
欧文“象古代英武战士”的面孔仿佛暗示他对纯洁高尚的追求,他憎恨警察杰基男孩对女生不尊重到极点,但他依然在车中把杰基“唤醒”并与他交谈,让人觉得他是帅气的,其中还夹着有趣,与众美女一起叱咤风云的潇洒令人想到令狐冲,但后者万万不敢当敌人失败后如此凶狠地狂吻爱人。
突然想起南怀瑾写过:“英雄能够征服天下,但不能征服自己;圣贤不想去征服天下,而征服了自己。
英雄是将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去挑,圣人是自己挑尽了天下人的烦恼。
”顿时觉得主人公们并不是英雄,竟然是圣人!
用巧妙当然不能形容我的感受,而我丝毫不敢抱怨伟大的语言是贫乏的,所以我找来罪恶这个词放在惊人的艺术前。
不知为什么,我特别钟意乔什.哈奈特一前一后的出现,正如漫画故事的标题一样,“the hard goodbye”把每个人都弄得多愁善感,尤其是开头红色的惊现,让人不由想起《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位天真的穿红色的小女孩儿,都是那么让人慨叹。
我的立场很明显,对本片暴力的应用相当肯定,个人以为如果默认了使用暴力,那怎么使就决定了这种美的程度。
美是一种感觉,并不一定要象王国维所讲的“美分为优美和壮美”,历史车轮滚到今天,我认为人类的体验也应该跟着变得有突破性和超级多元。
正像本片所带给我们的意外,仅有无情的黑色和白色或者恶心的黄色的暴力必定是种美,因为在其中,个体的表现和“社会的何以可能”这个永恒问题新式的出现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是带毒的鲜花,在好像不够长的影片结束后散发着无尽余味。
文章最后,我一如既往地搬出我似乎女性主义的观点。
影片是男性的,但我觉得作为对罪恶的表达,“罪恶”地使用女性来表达或许有更出彩的效果,而出现的暴力女武士美惠的冷酷还显常规,要达到进一步的超越,不能光站在仿佛具暴力属性的男人身上,而与时尚的契合还要保持下去,因为那种比如欧文的深眸和酷发着实漂亮。
有人说,昆汀是个鬼才。
而所谓“鬼才”,就是“鬼才知道他在想什么”。
在现代电影史上,昆汀·塔伦蒂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导演。
暴力美学、非线性叙事、美国独立电影革命旗手……围绕在他身上的标签太多太多,人们为他和他的电影争论不休。
在本文中,笔者尝试以七个关键词,浅析昆汀导演2005年与弗兰克·米勒,罗伯特·罗德里格兹合作拍摄的影片《罪恶之城》。
关键词一:环状结构昆汀导演在1994年就以《低俗小说》一片的环状结构一鸣惊人。
而在时隔十年的《罪恶之城》中,昆汀又大玩了一把非线性叙事。
传统的线性叙事总是以事件发展为线索,按照正常的时间顺序,步步推进故事。
而厌腻了按部就班讲故事的导演和编剧们,就开始在探索不同的结构类型。
典型例子如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的《记忆碎片》一片,通过倒叙和剪辑手法,将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得悬念丛生。
而昆汀无疑也是玩结构的高手。
《罪恶之城》和《低俗小说》都是运用多线叙事的方法,打乱时间顺序,让不同章节的主角相互穿梭,将三段式小故事讲述得饶有趣味。
《低俗小说》的人物围绕黑帮老大马沙展开,三段章节分别讲述了马沙的下属在咖啡店遇到的劫犯,马沙的下属与其情妇,马沙与老拳击手的故事。
而在第一段为主角的下属,在第三段中只是露了一面就被打死的龙套。
这样的安排无疑让人很新奇,当观众看完全片了解了整个故事之后,冥冥中就有了站在上帝视角俯视芸芸众生的命运的奇异感受。
而环状结构的妙处在于,由于全片的时间顺序是被打乱的,无论从影片的那一段开始看,都可以了解故事的全貌。
而影片的收尾呼应,全片的多处前后照应,也增加了“环”的循环和圆满感。
《罪恶之城》的结构相较之下要松散很多,三个故事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主角除了南茜也没有直接出现在故事中。
然而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三段长片中故事的人物是有一定联系的。
三段长片可以这样概括:第一段 哈迪根&南茜 反派:小罗克(黄杂种)第二段 马福&歌蒂(温蒂) 反派:凯文(眼镜男)第三段 迪怀特&格尔 反派:杰克(坏警察)在第一段哈迪根和南茜的故事中,反派小罗克(黄杂种)的父亲是罗克议员,罗克议员的哥哥是罗克主教,出现在第二段马福和歌蒂故事中。
歌蒂为罗克主教为首的神职人员提供性服务,从而惨遭杀害。
而第一段中的小南茜,八年之后长成了酒吧的舞女,在第二段故事里为主角马福提供帮助。
而此时南茜还没有听从哈迪根的话远走高飞,可以看出这段故事发生在第一段(后编)之前。
三个故事的共通处是酒吧,哈迪根为了寻找南茜来到酒吧,此时背景里出现了马福和杰克。
第二段马福出场时,旁白介绍马福也提及南茜,此时是第三段的主角迪怀特作为视点人物说出旁白的,也为下一段迪怀特做主角做了铺垫。
第一段后编,哈迪根去农场找小罗克报仇时,第二段里的眼镜男凯文坐在农场里读圣经的镜头一闪而过。
关键词二:黑色幽默即使是在如此血腥暴力的影片中,昆汀导演也没忘了加入黑色幽默。
在血浆与残肢中,这些荒诞的情节显得如此滑稽。
比如在迪怀特抛尸过程中,头上还插着枪的杰克的尸体突然开口说话,甚至还会拿烟抽,喋喋不休直到迪怀特撞车才闭嘴。
之后为引蛇出洞,美穗一箭射穿黑帮光头,此人中箭后震惊的反应与周围人漠不关心的态度形成对比,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紧张的观影过程中会心一笑,张弛有度刚刚好。
关键词三:邪典电影Cult film,通常翻译为邪典电影。
意指拍摄手法独特,题材诡异,剑走偏锋,风格杂烩,带有强烈的个人观点,富有争议性,通常是低成本制作,不以市场为主导的影片。
虽然市场表现不俗,但昆汀导演的影片无疑是邪典电影。
邪典电影的几大特征都可以在《罪恶之城》中找到对应。
1.低廉的B级片B级片是指缺乏预算,成本低廉的影片,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兴起。
由于成本低,为了吸引观众,B级片往往是粗制滥造的恐怖片,又夹杂着怪兽、僵尸、飞碟等观众喜闻乐见的元素,还有色情的擦边球。
也因此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金刚大战外星人等天外飞仙的剧情是B级片导演的最爱。
很多大导演童年时受B级片的影响,在自己的片子中也喜欢放入B级片元素来致敬。
比如蒂姆·伯顿导演就是一位有名的B级片爱好者。
在《罪恶之城》中,昆汀也放入了很多B级片元素,使影片有了低廉恐怖片的质感。
典型如美穗和凯文出场时天空电闪雷鸣,将人物的脸照映得阴森可怖,配合扭曲的表情,分外诡异。
2.粗俗夸张《罪恶之城》未必粗俗,但刻意的夸张是一定有的。
正面人物的仰视角度大特写和定格,符号化的女性服饰设计,使得片子有种舞台剧版的不真实感。
3.元素杂和背景设定在未知年代,使得影片有科幻片的反乌托邦传统和社会批判意识,又有恐怖片的血腥暴力,漫画般的分镜头感和黑白定格,人物持枪时的西部片感,以及不时的黑色幽默。
4.亚文化影片中的正面人物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边缘人群——妓女,流氓,逃犯,他们信奉以血还血以牙还牙,通过个人的暴力手段,表面上对抗的是代表政治的罗克议员和代表宗教的罗克神父,实则颠覆主流价值观,对抗的是整个病态的社会。
5.自成体系Cult Movie中一般都有一个完整独立的世界体系,《罪恶之城》也一样。
漫画改编使得本片有详尽的背景设定,条子与妓女的停火协议、超速一样会被交警追、被警察拷打胁迫签下认罪书……现实与虚构交织,令人罪恶之城的魅力别具一格。
6.不同于艺术不像艺术片需要正襟危坐,cult片嬉笑怒骂中自有“接地气”的风味。
不需要找寻那么多象征和意义,坐下来享受血浆横飞的快感就好。
关键词四:个性影像《罪恶之城》的画面无疑是让人眼前一亮的:几乎全黑白的画面有着黑白片的特殊质感,而偶尔的彩色在清一色的黑白中极为亮眼,飞溅的血液、金发女郎和她鲜红的衣服、蓝色的小轿车、黄色的变态小罗克……阴暗中又有着华美。
此种手法在斯皮尔伯格导演的《辛德勒的名单》结尾惊鸿一瞥,在此片中大量使用。
漫画改编使得本片生来就带有漫画特质,而漫迷导演昆汀则将此点发扬光大(关于昆汀对动漫的痴迷可以参看《杀死比尔》插入的动画片段)。
定格、大特写使得影片有着漫画分镜头般的镜头语言,而不时的全黑白剪影处理也有着出人意料的效果。
此片的西部片元素也很多。
人物拔枪时刻意的pose,正面人物的仰视角度大特写和定格,使得片子有种舞台剧般的“做作”效果。
在中国50年代的主旋律影片中,塑造英雄人物时也常用此方法。
关键词五:另类英雄传统设定中的英雄往往是警察等正义角色,而审美疲劳的观众早就不吃这一套,他们更喜欢《基督山伯爵》、《西游记》等反叛的英雄角色,甚至是诺兰导演的《蝙蝠侠》或者《V字仇杀队》这样有些黑暗的英雄。
而以小混混、流氓、杀手等传统意义上的坏蛋做主角,让小人物成为大英雄的片子也不鲜见。
远的如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这个杀手不太冷》,近的如国内导演宁浩的《黄金大劫案》。
本片中,除了退休警察哈迪根是“正义”主角外,其他主角的身份都不那么光明磊落。
马福是有精神病的流氓,迪怀特是整容的逃犯,温蒂是妓女联盟的大姐大。
在这扭曲的世界中,靠自己双手力量和打不死的小强精神拯救弱者、拯救爱人的“坏人”反而更可爱。
他们信奉拳头硬才是硬道理,他们为钱做事但绝不为钱权出卖人格,他们看到这个社会的黑暗却仍心存希望和美好,他们愿赌服输遵守这个世界的规则即使放弃生命也无怨无悔。
权势熏天的罗克家族构成了影片的主要黑暗势力,虽身为议员、神父,罗克们却比罪犯们更为邪恶。
且比起小流氓的明目张胆的恶来说,隐藏在金钱和权力之下的黑白勾结、借刀杀人等等看不见的恶更为可怕。
关键词六:女性主义乍看下昆汀未必有多女性主义,在《罪恶之城》中女性基本扮演弱者和尤物的角色,是男主角奋力拼杀的动机。
但第三段故事中,妓女联盟这一设定着实亮眼。
结尾女孩们站在高处持枪朝不可一世的黑帮爪牙扫射的画面也相当帅气。
细究起来,昆汀是很喜欢表现女性拥有力量后强硬一面的。
《杀死比尔》中,无论是乌玛·瑟曼饰演的犹如不死小强的主角,还是吹口哨的黑曼巴、使流星锤的gogo、刘玉玲饰演的日本黑帮大姐头,都是非常强大的,所拥有的力量很多男性都不是对手。
在本作中,美穗这一日本杀手的角色也同样强得像鬼一样,在片中佛挡杀佛,所向披靡。
也许柔弱的女性使用与娇小身躯不相称的巨大武器,爆发出坚韧力量所展现出的力与美的对比,是昆汀所热衷甚至痴迷的吧。
在日本ACG术语中,这种美感被称为“反差萌”。
昆汀深谙此道。
关键词七:日本情结毫无疑问,昆汀相当迷恋日本风情。
这点在他的影片中多有展现:《杀死比尔》中的一段就是以日本为背景的。
前文提到,栗山千明扮演的gogo、刘玉玲扮演的日本黑帮大姐头都有非常亮眼的表现。
乌玛·瑟曼用日本刀大战黑帮百人众的场面也十分精彩。
《低俗小说》中退役拳击手布奇逃出黑暗当铺又折返救黑帮老大马沙时,在当铺左挑右选,选中了日本刀作为武器。
《罪恶之城》中杀人不眨眼的美穗,使用日本刀、苦无,像忍者一样轻快敏捷的身手,刷刷几下就结果了几个大汉再顺便剁成几段装箱,血溅满脸却一脸漠然,彷如修罗在世。
即使是打酱油,也一定要有日本元素出现,昆汀导演的执着无人能及。
也许黑泽明等日本电影大师,也如同张彻的中国功夫片一样,给予了昆汀的动作片之路深远的影响吧。
2013年,《被解救的姜戈》在国内上映,无数影迷得以在大银幕上体会昆汀的魅力。
而2014昆汀依旧高产,新片计划近日也曝光。
这位以“暴力美学”著称的导演今后又将带给我们什么精彩?
让我们拭目以待。
形式大于内容,每个人都在压着嗓子讲话,神烦,超级浪费时间。
黑色暴力美学,屌爆
真的是形式大于内容。。。光影感真棒啊。。。。内容真够难看。
我觉得我无论如何都无法理解昆汀的黑色幽默,我的脑容量实在无法理解他的暴力美学。整部电影一直在笑,一直在耐着性子想要体会那种高分高质量的感觉...最后他妈的觉得什么都没弄清楚就完了,完了就算了觉得自己没智商没看懂,然后就打算看看别人怎么看这部电影,接着就觉得不是没看懂,是完全高估了
只对画面的色调变化有些印象,后来看了杀死比尔,渐渐对暴力美学有了认识
小时候看 都没看懂
漫画
难怪是黑白的,这么血腥。。。
对这样所谓暴力美学的电影完全免疫了,无感!
喜欢这个影片的颜色
为漫画版画面加一星吧
感觉很好,可是现在还搞不清楚顺序是怎样,也搞不清楚哪个是德普,哈哈,找个时间再看一次 PS:南希很漂亮啊
臭狗屎
风格独特
吐
暴力癖者看去吧。这个东西黑白灯光啥的无可挑剔,但是太暴力了。
HI到极点啊 血腥 负片效果 视觉冲击完全可以抵消对剧情的关注
这是我所喜欢的美学,这是我所崇拜的直接
色调与暴力
装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