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夫割腕的时候问戴安“我们依然爱着彼此,对吗?
”,戴安一边搀扶起他一边说“那是我们最擅长的事。
” ——对爱的确认成了戴安最终决定接受S-14法案的安排的诱因,也对自己接斯蒂夫回家时候绝对不会把儿子送到公共医院去的宣言狠狠地戳了一刀多可笑啊,爱成为了分离的借口,法律给了个人责任的缓减的同时也给了爱以退路,爱却成为了因为退路的存在来的关乎背弃的折磨斯蒂夫一直在学习爱、模仿如何去爱戴安穿着紧身喇叭牛仔裤、厚底高跟鞋、花纹上衣,涂着靓丽的指甲油,就连钥匙扣上也是花花绿绿的扣环,签字的小笔还镶着假钻,所以和戴安在一起的斯蒂夫戴着银色的粗项链、穿着花色的衬衫和打底的白色背心、玩着滑板把超市的推车推回家给妈妈带去刻着Mommy的字母项链,两人对着彼此粗话连篇,但是每一句后面都好像是我爱你,而去掉那些字眼,戴安的话语和一位正常的母亲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差别啊;每一次拳脚的争吵容易带来斯蒂夫情绪的爆裂,而这也是戴安作为一个母亲组为一个女人最无力的地方,爱的确定成为了最好的镇定剂凯拉留着齐耳的深姜黄色短发,总是穿着朴素的牛仔厚外套与平底鞋,戴着一长一短两条项链,因为失语症所以并不能总是流畅的说出自己想要表达的话语,甚至在被斯蒂夫挑衅的时候暴怒也只能爆青筋地给出简短的警告,作为一个朋友,她比戴安略有盲目的母爱更有底线,所以斯蒂夫才能真的在这位高中老师的教导下学习教材;面对凯拉,斯蒂夫是依恋的,他学着凯拉的结巴在凯拉丈夫的面前与她交谈或许只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于凯拉的尊重;三个人的微妙平衡在戴安签订S-14法案协定后破裂,全心全意的爱毕竟还是因为身份的阻挠和家庭的责任而止步不前——作为邻居的凯拉对于戴安关于儿子的决定并没有什么发言权也没有立场指责如果困苦而多舛的人生总是自带着BGM的话,我希望那首歌总是关于爱的不知道戴安对于斯蒂夫毕业、恋爱、婚姻还有生子的想象是基于多动症的儿子能在凯拉的帮助下开始学习课程这一既发事实,还是基于儿子将会被送入公共医院进行治疗这一即将到来的事实,然而不得不说那一段不真实的模糊确实是整部影片里难得的暖色笑颜可惜镜头的比例变化都在告诉每一个人,那不过是假象,那不过是想象不管出生于怎样的家庭、不管有着怎样的曾经,一个人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而建立起自己的眼前世界,人类的情感和经历毕竟存在着使命般的共通性,他们能在毕业的时候激动做鬼脸、他们能在介绍爱人的时候紧张羞涩、他们能在触碰新生儿稚嫩手掌的时候小心翼翼、他们能在每一次庆祝的时候录影留住每个人的幸福笑脸——这是斯蒂夫对于美国茱莉亚学院的愿景,也是戴安模糊想象的根据多好啊,想到这困苦的人生也能因为宿命的设定而有那么几个精彩并且轻松的时刻,这个想法本身就值得庆祝了吧Learn to love and toast to love.PS: 斯蒂夫被医护人员围住喊出MaMa的时候、Mommy的锁骨链在黑暗中闪亮的时候,就会想到海报上斯蒂夫对戴安的吻,妈妈我爱你啊
文/[法]菲利普·鲁耶 杨·多潘译/ 赛珞璐您在五年内拍摄了五部长片。
您是怎么做到的?
您会同时进行多个项目吗?
是的。
比如在拍《汤姆的农场旅行》时,我还有其他两个已经完备的剧本,但《汤姆的农场旅行》最适合我当时的条件,它是一部能够在短时间内拍完的影片(仅仅用了17天),用手持摄影机和有限的资金,就像对我的第一部长片《我杀了我妈妈》的回顾。
那么《妈咪》也是在那时候写的吗?
不是。
我是在完成《汤姆的农场旅行》之后开始创作《妈咪》的,因为在《汤姆的农场旅行》参加威尼斯电影节之前我有一点时间。
我们没有为戛纳做准备是因为我想要推迟后期制作,以便在一部魁北克电影,丹尼尔·格(Daniel Grou) 的《奇迹》(Miraculum)中饰演一个角色。
我在其中扮演一位耶和华见证人(Jéhovah)教徒,他非常固执和虔诚,宁愿死去也不愿接受能治愈他癌症的输血疗法。
他不是主角,但这个人物让我很感兴趣。
我从四岁开始就做了演员,我也从未真正停下来过。
在电影中,演员的工作是我最热衷的。
我喜欢扮演我自己,我也喜欢引导演员,帮助他们去诠释自己的角色,让他们的表演有所进步。
指导演员这项工作会在拍摄之前完成吗?
当然,对于《妈咪》我们经过了反复排练,大家聚在桌前读了三次剧本,然后在有布景的情况下,对个别较为复杂的场景进行排练,但没有重复很多遍。
况且苏珊娜·克莱蒙(Suzanne Clément)不是一位能让我们和她一起重复排练多次的女演员,但是我们可以讨论。
剧本上的对话允许重新编写。
在片场,我们没有太多即兴发挥,最多也就是在某处加一点个人色彩,尽管我的演员们都非常有创造力。
另一方面,必须完全适应我的这两位女演员,苏珊娜·克莱蒙饰演的邻居凯拉是富有直觉且盲目的,而安妮·杜尔瓦勒(Anne Dorval)饰演的妈妈则是有理由的且能被理解的。
对于苏珊娜,您让她饰演困难重重的结巴……这个人物我在剧本中写得很少,是在片场的时候,我们俩才找到了真正的凯拉。
相比之下,安妮和安托万仅仅是在“念”他们的对话。
为了使凯拉这个人物的结构清晰,您有试着按故事的顺序进行拍摄吗?
从来没有过。
我们必须得适应季节,拍摄场景以及各方面的实际情况。
刚开始,我对次要人物的设置过于或者不够重要感到困扰,最后我们找到了平衡,当我们不再认为凯拉是一个次要人物时,她成为和其他两位演员同样重要的人物。
演员在出场时的站位都很精确,您做了分镜头稿本吗?
我没有做分镜头稿本,但有些场景我画了机位和布光的草图。
我从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就思考着这些,因为我在写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剪辑。
之后,我们去看了拍摄场景,发现构思好的一切完全没有可操作性,因此必须得随机应变。
演员们带来了一个我们愿意采纳的提议,我们的剧组在早晨一起排练,这让我们发现过于勉强的创意是不可行的,我们必须再改动。
在拍摄了Indochine乐队的mv《学院男孩》(College Boy)还有《汤姆的农场旅行》后,这已经是您和摄影师安德烈·杜邦(André Turpin)的第三次合作了,您是怎么找到他的呢?
我以前很想跟他一起工作,我觉得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我欣赏他的才华,我觉得他简单、随和。
那是一次至关重要的相遇。
跟他一起工作您感觉怎么样?
我们一起取舍。
在美国,除了那些大制作的影片,主摄影师也是会负责取景的,而安德烈却很谦虚地把这个位置让给了一位斯坦尼康操作员,由他完成了整部电影的取景。
在片场,我和安德鲁说个不停,我俩都会把拍摄中的问题重新提出来和对方讨论。
他真是了不起。
我喜欢被这样的一群人包围,通过分享我的想法使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
关于灯光,哪些部分来源于您的想法呢?
我想要一部明亮的、阳光的电影,尤其不要那种阴沉的、抑郁的风格,我们总是把这种调子和这样的人物联系在一起。
我觉得这不仅是品味的问题,更是对这种人物的不尊重,就如同一位在底层人民的生活中“探索”的电影创作者。
这两年我看过太多深思熟虑的电影,自以为这样做对弱势群体是公正的。
对我来说,我想要摄影机平拍这些人物,我们可以和他们对视。
这样的话,您就完全和《汤姆的农场旅行》的那种视觉风格告别了……《汤姆的农场旅行》是关于无的审美,没有解释什么。
在格外令人厌恶的背景当中,我们利用景深来避免它显得过于黏稠。
接近结尾的部分,我们本来拍了一个主角破碎眼镜的很棒的镜头,这副眼镜是他用来观察被那位母亲放在他床下鞋盒里的东西的,我们都对这个镜头感到很满意,但在样片中看到这个镜头时,我们觉得不能保留它了,它已经让人联想到佩金帕(Peckinpah)那部《稻草狗》(StrawDogs)的海报了,而且它太不自然了,完全不能留在电影中。
为了获得《妈咪》中这种阳光的影像,布景师哥伦布·瑞比(Colombe Raby)的工作应该是很重要的吧,她是您从《双面劳伦斯》开始的合作者……当然,把布景从它本来的状态重新布置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
我想要一个很昏暗,但又有很多光的客厅,因此我们就用了彩色墙纸,它是以前住户留下的痕迹,就像两位主人公回到了其他人的世界。
母亲在开头就明确指出:她接管了一位老妇人的公寓,她还没有重新装修它,在我们看来,这正是一种不用把彩色墙纸弄得太具有美感的方法。
同样,对于服装必须考虑得周到,我为斯蒂夫选择了一些反时尚(normcore)的服装,这是一种反文化的服装风格,它是对嬉皮士的颠覆。
比如说,我们没有选择Lacoste或者Ralph Lauren品牌的polo衫,我们选择了一个更便宜和不怎么知名的品牌,我会让这些服装看起来像2000年初时那样,这对人物来说更加真实。
母亲戴安的衣服显然都不贵,但更加精心修饰过……她穿得像一个十六岁的青春期少女,有一套自己固定的讲究,即使显得品味很奇怪。
她想要显得性感但还是停留在了穿着舒适的阶段,因为她有很多工作要做。
因此我让她穿那种九十年代末至两千年初的牛仔裤,我们得重做这样的裤子,因为现在已经找不到那样的牛仔裤了,但我还是坚持要做。
对她来说,这个阶段正是她的黄金年龄,她的妆容并不过时。
可能之后她也没有再买衣服。
在片头字幕中,您作为服装师被提到,您为演员们选了服装吗?
服装的选择常常是跟演员联系在一起的,但是我挑选了他们的全部服装,然后他们来试,接受或拒绝这件或那件衣服。
对我来说,给他们挑选服装这项工作和跟他们对台词是差不多的。
这是一种大家一起确定人物的方法。
是的,这时候演员会跟我说他对于角色的想法,他总会为人物构思出其过往经历,我们一起讨论,这比一件服装对他演技的影响更重要。
我记得有一个晚上,我们必须完成一个镜头以结束当天漫长的拍摄日程,这个镜头是要苏珊娜脱掉那双已经把她的脚磨出水泡的鞋。
但她跟我说她更想要穿着它们,因为她饰演的人物凯拉穿着过于小的鞋子感到如此不适,以致于脱掉它们会有影响她演技的风险。
同时,必须注意不能总想要去调整一切不利于视觉协调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不会在回到餐桌前打电话咨询自己该选哪件衣服的问题,但在我的电影中会这样。
我必须听取演员对于角色服装的所有想法,考虑如何为其他角色设计服装。
对于整体的美学,对您指导摄影起到参考作用的是电影,绘画还是摄影呢?
不是电影!
人们认为我参考大量电影,但没有想想我还很年轻,在我的迷影文化当中还有很大的空白。
我最强烈的灵感是那些没有被人觉察到的事物,就像谣言,它从那边的终点开始,传到这儿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其他的东西。
对我来说,这就是影响和灵感的不同,影响是种致敬。
我们已经在您的前两部电影中发现了这些影响。
是的,那些和《花样年华》中使用相同音乐的慢镜头……其实,对于《幻想之爱》,人们没有提到伍迪·艾伦《贤伉俪》中那些有说服力的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给我片中那些面对摄影机的采访提供了参考。
人们引用了很多阿莫多瓦,因为他拍高跟鞋,而且他是gay,像我一样,但相似之处也仅此而已。
但在电影之外,您会从摄影和绘画当中获得一些灵感吗?
当然。
最简单就是给您看我的look book。
(采访中断,因为他去宾馆房间拿他的look book)这是一份能让我回忆起所有圈内大师和演员的档案,我将它装订好然后选择纸张,此外,我非常喜欢制作这些东西。
我按主题制作了词条,比如,所有关系到人物死亡的图片。
这是朱丽娅·罗伯茨在《永不妥协》中发型的照片,这不是我们决定采用的发型,但这也许能带给我们些灵感。
还有这些纹身,我们已经模仿了这头狮子的纹身。
可能还有星座符号,指甲或者鞋子……这些照片是哪儿来的?
您从网上找到它们吗?
不是,我买了好几吨的摄影画册还有一些杂志。
我把我感兴趣的人物,布景,和所有电影相关领域的部份都剪下来,尤其是那些背景。
比如说?
这张南·高登(Nan Goldin)的照片《剃须的托马斯》(Thomas Shaving)正是凯拉教史蒂夫自己刮胡子那个场景的灵感源泉。
看那个,我模仿它做了浴帘。
这儿,一张格斯·范·桑特《心灵捕手》中的照片,镜头中他在黑暗中给他的妈妈打电话。
还有那儿,我们在室内重新发现的橙色的光,还有最后一组镜头中带点蓝色的光。
我们有印象,您在那些最痛苦的瞬间保留了这些带点蓝色的光,比如唱卡拉ok还有最后在停车场……是这样,但我不知道是不是有意识的。
停车场那场戏是在白天,天一直阴着。
我们在那儿拍摄了两天,第一天,天气晴朗还有朵朵白云,但我们知道第二天要下一整天雨。
当史蒂夫坐在汽车里看到雨快来的时候,我开始在汽车上方制造雨滴,我们衔接了这一瞬间,然后就真的开始下雨了。
可以确定的是,对于这个场景,我想要一种光的断裂。
必须是一种中断,我们在别处。
我们觉得您在每个镜头的场面调度中都有不同的构思……对我来说,《妈咪》在美学上是具有统一性的,即使每个镜头都各有特点。
比如说,在拍第一次晚餐时我用了正反打镜头作为画面的开端,在开始介绍这些人物之前先使他们相互孤立,这样做是为了加强私密的感觉。
我们在他们背后拍的时候,他们会更专注地听别人在说什么。
这都是一些常用的经典拍摄方式,但很有效。
当我们一直在装饰相同的室内时,构图的多变也是一种防止观众疲劳厌倦的考虑吗?
当然,必须得避免无聊和重复,尤其是构图,它必须为叙事服务。
一种构图区别于其他构图的意义正是它的美,我可以欣赏其他的但我不想让它们出现在我的电影里。
就好比黑白片。
在我仅有的一次经验,拍了Indochine的MV《学院男孩》后,我很想再做黑白画面,但我必须得找到剧作上使它成立的理由。
在拍《汤姆的农场旅行》时,我养成了对每一个镜头发问的习惯。
我用这样的构图和色彩讲了什么故事?
它会对观众产生什么效果?
这一刻他会有怎样的感受?
在《汤姆的农场旅行》中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这种严密。
这部电影不意味着您电影作品中的一个转折点吗?
从情节的角度来看《汤姆的农场旅行》已经离我很远了,但是这部电影让我明白了很多电影之外的事情,它们存在于我们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
因此,是的,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转折点,它让我有所提高。
在其中出演某个角色对您来说重要吗?
在观察了一年《双面劳伦斯》中的演员后,我在其中出演就是为了丰富它。
在《妈咪》中,我本来想要扮演安托万-奥利弗·波尼安的角色,这个人物就是我。
这点也可以在我对他表演风格的指导中看出来。
您是怎么指导他的呢?
安托万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员,他无拘无束,理解力强,早熟。
因为我自己也是演员,所以我有时候会把他的戏先自己演出来,而且我也很乐意和安妮还有苏珊娜配合。
无论如何,当我开始一场戏,在我思考要怎样拍摄之前我都会考虑我想要他怎样表演,然后我观察这些演员,我告诉他们如何做。
为了引导他们,在拍摄过程中我会继续说下去,我说个不停。
因此在后期录音时,清除我的声音就成为一项很繁重的工作!
但是在表演中,这就产生了一些纯粹自发性的瞬间,演员必须放弃所有他之前已经准备好的情绪才能回应我的要求。
我不太知道演员如何反应,他们在心里思量着小把戏:“我要用我的眼睛完成这个拿手好戏,我要拿我的耳环开玩笑!
”不过,会突然有人跟他们说话,然后改变了他们在镜头中所有的表现。
在您的电影或者您的表演中,这是不同的。
您必须指挥团队内部……当然。
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不能给出我的指示。
但是在《幻想之爱》中,我想出了解决的办法来指挥主摄影师的运动,就是在画面外拉动他的羊毛衫,就像是一部纪录片。
因为有些东西不总是能在片场重现:当魔力在那儿,必须要利用它。
您拍了很多镜头吗?
看情况。
我与苏珊娜和安妮长期以来的默契为我们节省了时间。
我保留了《妈咪》中许多第一次拍摄的镜头。
但是对于那些感情丰富的场景必须得多拍几遍。
为什么选择了1:1这种奇怪的正方形画面比例?
真的是正方形,画面似乎把我们拉长了?
画面的确是完美的、由电脑计算好的正方形。
在我拍摄短片《学院男孩》时,我明白了它不是一种强制性的,既受限又朴实无华的画幅比例。
对于人像来说,这是理想的比例,因为观众只能看到人物,画面中除此之外什么也没有。
在电影中间拉开画幅的主意是从写剧本的时候就想到的吗?
在《汤姆的农场旅行》中我们已经对你缩小画面的方式留下很深的印象了……是的,在那些感到呼吸困难的时候。
这次正相反,他们活得很开心,他们的视野也宽广。
这次不同的是,人物直接参与进来推开了画幅的限制。
是电影中的人物改变了语言,他也因此掌握了电影的命运。
第二次画幅拉开也是一样,当他们出发去旅行;然后画幅缩小到画面中只有母亲,当现实再次夺走她的权利时。
为什么您觉得有必要为问题青少年群体虚构出这项法律,这是您在一开始构思阶段就想要表达的吗?
这项法律和黛安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它也是剧情当中设置的一枚定时炸弹。
我们会和剧中人物一起开心欢笑,但我们知道未来的某一时刻这位母亲将会履行这条法律,而且,这项法律也为影片提供了政治背景,从而解释了剧作中那些站不住脚的部份。
在现实生活中,拘留所不会将一位已经纵火的年轻人送回家。
为了维护社会安全,他只是被委托给国家看管。
跟往常一样,配乐方面,您列出了一份众星云集的歌单。
这次不同的是,这些歌曲都是剧中人物当时在听的,不再是导演选择的了,这些歌曲都来自男主角父亲在死之前录的一张歌曲合集,这会让观众很感动,因为正是这些歌证明了他在故事当中的存在,推动情节的发展直到最后,当他们在搬家时听那首席琳·迪翁的歌,我们听到那饱满的嗓音……即使到最后的时刻,史蒂夫还在拍手,这段完美的音色继续着电影配乐的风格。
一般来说,您选用一些Noia的原创歌曲,他是谁呢?
一个年轻的秘鲁人,非常有才华,他给《双面劳伦斯》配乐45分钟。
给《妈咪》只配了25分钟,但我们还是都买下来了。
我们并不总是能感受到这些配乐,但我把这些原创音乐放在我的电影中。
而《汤姆的农场旅行》,我想跳过这些配乐,用无声来为心理惊悚片伴奏会更有效,但对于剪辑,配乐的作用占90%!
所以我也明白自己错在哪儿了。
那《妈咪》您剪辑了很多吗?
第一次剪辑完是2小时35分钟,本来还要多二十来分钟,在我看来,这太长了,我本来想要剪掉更多,但那样的话,电影就变样了。
绝不应该强迫影片维持下去,否则影片就会受到严重损害。
一个过于快的场景,有时会让它变得过于长。
您剪掉了一些完整的场景还是一些小的片段?
我去掉了很多场景当中幽默但有点跑题的部份,还去掉了那些啰嗦重复的部份!
尤其是一个在史蒂夫刚被关进拘留中心后,两位女士在咖啡馆的场景。
对演员来说,这个场景是令人十分满意的,对人物结构绝对是有帮助的,但是它削减了我更喜欢的一个镜头的力量,就是最后凯拉和戴安摊牌:这个场景很长,我也很喜欢它;感受到它的不易就好。
让电影即有英语字幕又有法语字幕,这真的是您自己想出来的吗?
是的,为了让观众能更好的理解影片,这是很有必要的,依然是我决定要这么做的。
《汤姆的农场旅行》中有些场景我没有加字幕,但《妈咪》全部都有字幕。
必须要说,在这部电影中,我的这些人物都说若阿尔语(le joual),就像英语中的俚语或者法语中的方言。
这是一种有些魁北克人也同样理解不了的语言!
就像旁观者听到自杀的人自杀的理由感到值得吗、真荒谬一样,我无权评价《妈咪》里的妈妈戴安是否真的尽力做好了一个妈妈,她有她的立场,她过她的人生,她有她的感受,别人再怎么想介入也无能为力。
我始终觉得我有必要做一个更好的妈妈,同样的,希望戴安可以收敛一点光芒,像邻居凯拉一样找到和患有多动症的儿子的沟通方式,从而实现儿子上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的梦想和自己在电影末段里幻想儿子顺利毕业结婚生子的想象。
电影隐晦地暗示了恋母情结?
儿子在和戴安争吵之后亲吻了戴安,戴安什么也没说转身走了。
单亲家庭长大的男孩想要和普通人一样平平凡凡地过日子是不是很难?
电影再没给任何答案。
我在背景资料里看到这样一条: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在于全片采用了1:1的屏显比例以及两次神一样的画幅变化,可惜在我看的版本中并没有显示。
什么意思呢?
简单说,就是用屏幕显示比例的变化烘托人物情绪的变化。
至于1:1的比例,看惯了16:9屏显的我并没觉得有什么不适,就是视觉上感觉像立着的长方形,尽管我特意拿尺子去量了确定是长等于宽的1:1。
又一个开放式结尾,这次我宁愿它不开放,给我一个有点希望的结局。
1.男孩。
期初你觉得他像个定时炸弹,亢奋燥郁暴力;后来你看到他滑滑板、读书、和超市购物车舞蹈,就会觉得他是那么的率真——那是情绪障碍的孩子特有的纯,还有一種受过伤害的脆弱,惹人怜爱。
也许当我们试着管理控制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们也不可避免的扼杀了那种纯真。
2.娘。
聒噪妖艳的娘,也是自始至终把Mommy项链挂在脖子上的娘。
她毫不犹豫的扇了打她儿子的男人,她去做家政养家,她有那么美好的畅想,她又把儿子送进了疯人院;最后,女邻居来告别,她顾左右而言他,邻居转身一个微笑,她痛的再也无法自持。
3.画面与画幅。
看片之中第一个特别之处就在于1:1的画幅,营造出一种压抑的氛围与窥视的感觉,就在这个似乎被框住的视界里,看着男孩像小鸟一样自由的飞舞;画面色调总是加了滤镜的胶片,与北方的景色相得益彰。
4.配乐。
第二个特别之处就是整首整首的歌曲装进影片做配乐,不得不说在电影里完整的听一首dido是一种惊喜的享受。
5.导演。
年轻的基友小鲜肉,才气满满,期待后续佳作。
大风吹要把所有稻草折弯长得好的都是随风撒欢那些生动有趣的稗子说是不伦不类被风削了筋骨被草抢了净土为什么越是可爱有趣的灵魂越是留不住自己的年轮
“问题”少年与母亲,多兰永恒的话题,而看不够的是那种深深的无助感。
以爱坚持,却又因爱而破碎。
当母亲从光鲜的想象回到现实的路口,观众被这廉价的把戏骗到泪崩,这就是多兰的功力。
真实。
多兰这一回拍出的是每个人都正在切身体会的生活。
《妈咪》,简单的电影名虽然听起来没有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博人眼球,但其中却流淌着更为真实的温度。
这个要强、倔强的妈咪是每一个母亲的集合体,她对斯蒂夫的爱背后,有世界上最伟大真挚的情感的影子。
你我不一定是斯蒂夫,但一定都像他一样,是一个不够好的孩子,我们会惹妈咪生气,让她们暴躁、失控、紧张、失望,我们总是不小心就伤到她们的心。
我们的妈咪也会固执地忍住眼泪,也会哭,也会抱怨,偶尔幻想如何才是作为一个母亲的终极幸福。
在我看来电影高潮应当是斯蒂夫反抗医护人员的那一段,他反抗着,吼叫着,那一刻妈咪的心就绞在一起,撕裂般疼痛,却又无可奈何。
我毫无悬念地哭了出来。
果然,真实的命运是不会刻意成全爱的。
人死不会复生,破镜不能重圆。
国内的影视剧讲爱的不在少数,尤其是男女情爱,数不胜数。
古装宫斗、仙侠奇幻、都市职场,不管是在什么环境下,总会有帅气专情的男主,美丽善良的女主,痴心守候的男配,善妒刻薄的女配,一个个脸谱化的角色之间为爱纠缠撕心裂肺,渲染着所谓的虐恋情深。
但这些所谓的“虐”,太过刻意,太不真实,丢进生活的深潭里,激不起哪怕一朵水花,更遑论打动人心。
不信你去对比一下,国产爱情剧中的男女主角黯然神伤三千次,也抵不过接近结尾时被妈咪拼命憋住的眼泪。
这才是真实。
非常欣赏电影中对于画面比例的调整,斯蒂夫用手推开屏幕的那一刻仿佛整片天都亮了。
我简直不想承认看着一开始的小屏幕我还以为是片源有问题。
下面是故事梗概概括联系,全是剧透。
主要是训练一下自己看完之后的情节概括能力,学习多兰小天使的情节编排。
没看过的童鞋请默默退出!
3210故事的主人公是单亲妈妈和她患有多动症以及躁郁症(?
貌似)的儿子。
开场是母亲在街上遭遇一场车祸后接到拘留所电话通知她去领儿子回家,原来儿子斯蒂夫在咖啡馆纵火导致另外一个孩子重度烧伤。
看得出来两人的关系很好,儿子爱母亲,母亲也很爱儿子,回家路上母亲遇到猥琐律师大叔搭讪。
搬进新家后,母亲向对面的另一位女士凯拉打了招呼。
一天,儿子去超市带了一大堆东西回家,包括一只Mommy图案的项链。
妈妈认为他小偷小摸的习惯又犯了,劝他把东西还回去。
儿子不听从,强调“这些都是你的”,由此引发一场争执,斯蒂夫弄伤了自己的腿,凯拉带着工具为他包扎了伤口,三人从此结下情谊。
妈妈被炒了鱿鱼,需要找一份新的工作,所以拜托凯拉照顾儿子,凯拉同意了。
斯蒂夫和凯拉共处一室时斯蒂夫突然犯病,拽掉了凯拉的耳环还在动作上轻薄她,凯拉怒不可遏,责骂威胁了斯蒂夫,把斯蒂夫吓得尿了出来,后来斯蒂夫主动向凯拉道歉,两人共同为求职归来的妈妈准备了惊喜餐点。
有了凯拉的帮助,妈妈如愿以偿找到了理想的工作。
然而,妈妈突然收到先前在咖啡馆被烧伤的孩子的家庭的律师函,向他们索要赔偿。
妈妈因为没钱请律师,也不想把儿子送进医院,所以只好找之前的猥琐律师大叔帮忙,三人一起吃了快餐并且去了一家卡拉OK聊天,斯蒂夫看不惯律师的嘴脸,多次挑衅,并且在唱歌时因为小混混的戏弄与其扭打,三人狼狈回家,期间斯蒂夫直白说出律师只不过是想“操他妈妈”,被律师扇了一巴掌,妈妈也扇了律师一巴掌,律师离开。
妈妈在黑暗中说出了自己的痛苦,告诉斯蒂夫他给她带来了多少的麻烦。
斯蒂夫陷入阴郁,终于在母子二人和凯拉一起逛超市时割腕企图自杀。
三人一起开车出行。
妈妈幻想这次的旅途他们非常开心,儿子被治好后顺利考入大学,毕业,找到女友,工作,结婚,让她得以享受身为一个母亲的最大幸福。
可时斯蒂夫并没有好转,妈妈这次带他出来的目的是把他送入疗养院。
斯蒂夫抵死不从,和安保人员扭打过程中被电击,妈妈后悔了,想要毁约却为时已晚。
斯蒂夫在疗养院给妈妈的手机留言,说自己认识到了错误,“你值得一个更好的儿子,而不是像我这样的垃圾”,此刻斯蒂夫心里对自己已经失去了希望。
凯拉在举家搬家之前和妈妈告别,抒发了她对妈妈放弃斯蒂夫的不满,妈妈表示,她对斯蒂夫仍然抱有希望,把他送进医院是最好的做法。
凯拉走后,妈妈一个人拼命忍住了放声大哭的欲望,她看上去永远是那么坚强。
斯蒂夫在脱掉病服的瞬间冲向医院落地窗,脸上带着微笑和对自由的向往。
这部讲述一对纠结的母子关系的电影充满情感爆发力,是25岁的泽维尔-多兰迄今为止最成熟的作品。
从稚嫩演员到25岁的金棕榈竞争者,魁北克青年泽维尔-多兰在过去五年中经历了一次令人难以置信的身份飞跃,前四部电影中玩出的各种花样简直就是把“创作”当成“自high”。
这位颇显自恋的少年天才在银幕上尽情地挥洒表现欲,炫技意图明显、极端风格化的作品,在引起关注的同时,得到的是来自评论界的两级评价。
然而,作为多兰的第五部作品,再次讲述母子关系的《妈咪》向前跨了一大步,在形式和内容之间达到了个人迄今为止的最佳平衡,尽管姿态依然高调,但这部影片具备了导演以往所缺乏的——深度。
《妈咪》是多兰第四次亮相戛纳。
两年前,他那部视觉华丽、风情万种的《双面劳伦斯》赢得了为同性恋题材作品专设的“酷儿棕榈奖”。
据说他对那次落选主竞赛单元耿耿于怀,因此去年带着心理惊悚片《汤姆的农场旅行》转投威尼斯。
即使传言为实,现在看来,多兰和戛纳的“过节”也已经过去了。
如果说《妈咪》能够冲破如今顶尖电影节“敬老”的做派,拿到金棕榈,那多兰将会成为史上最低龄的金棕榈导演——比1989年凭借《性、谎言和录像带》石破天惊的史蒂文-索德伯格还要小一岁。
就目前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小。
在主题上,《妈咪》与多兰五年前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一脉相承,当年他正是凭借该片登顶导演双周单元而一鸣惊人。
两部影片中的母亲大人均由安妮-杜尔瓦勒出演,只是这一次,观众的同情都偏向了影片中这个长期遭受精神折磨的母亲。
《妈咪》的情节不再带有浓烈的自传性,而这个情感更为真实、宽厚的故事,几乎可以看作是多兰为自己那部任性、刻薄、自我沉迷的处女作的一种愧意表达。
《妈咪》的故事发生在加拿大不久的将来,政府颁布了一项新的法律:所有父母必须对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负责,或者把他们送进拘留中心。
这一听来好像来自大卫-柯南伯格那些反乌托邦科幻惊悚片的开场白,其实是多兰为了这部家庭心理戏所设的略显笨拙的背景。
影片的主人公是中年寡妇迪安,和她患有注意缺陷障碍的儿子史蒂夫。
杜尔瓦勒的表演充满爆发力,而年轻演员安托万-奥利维耶-皮隆也令人眼前一亮,他扮演的史蒂夫充满魅力、控制欲强烈、极不稳定,又无比脆弱。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邪恶嫩娃版的麦考利-库尔金和风骚少年版的让-保罗-贝尔蒙多的结合体。
迪安和史蒂夫都有各自的性格缺陷,他们不是单纯的受害者或反面人物。
他们的对话火药味十足,偶尔为升级为肢体接触,同时隐隐让人感觉到一种超越伦常的亲密,但剧本并未就这一点展开。
影片的主人公不再是多兰以往作品中的中产阶级波西米亚嬉皮士,而是生活拮据的劳动阶层,不断挣扎却充满希望,人物身上同时爆发出的生命力和粗俗给予了影片一种自然的流露。
《妈咪》中出现的口语单词,可能比多兰前四部好玩文字游戏的作品加起来都要多。
但是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将人物庸俗化,也没有居高临下地看待这些贫困、边缘的人物。
导演在发布会上是这么说的:“我觉得拍一部失败者的电影毫无意义。
” 当一个害羞、口吃的邻居凯拉进入了母子俩的生活后,《妈咪》从二元平衡变成了一个奇特的三角世界。
这三个人物组成了一个家庭单位,每个人都得以从自己的个人禁锢中有所释放,至少暂时如此。
凯拉有一段神秘的过去,家里有个控制欲极强的丈夫,但这两点多兰都没有详细解释。
虽然有点遗憾,但是不算硬伤。
像多兰所有的自己操刀剪辑的作品一样,片长超过两小时的《妈咪》再剪一点会更好。
尽管如此,他还是让这个故事引人入胜、充满意外和情感冲击力。
多兰另一个成熟的标志,是他将悲剧性的情节保留到了影片的最后几场戏:在史蒂夫做的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成功人生的令人心碎的白日梦后(多兰聪明地找了另一个演员来扮演这个梦中的史蒂夫),观众紧接着坠入了痛苦、凄凉的现实世界。
这个悲伤的结尾与整个故事的衔接并不十分流畅,但也并未给影片之前出色的表现减分。
多兰一向为人所称道的视觉呈现能力,在《妈咪》中也没有令人失望:从优雅的慢镜头、出彩的服装,到由鲜红色和暖金色包裹的室内布景。
不过这一次,多兰和摄影师安德烈-杜尔班大胆地选择了1:1的正方形画面,刚开始这种狭隘的格局会让观众觉得完全没有必要,然而之后镜头呈现的特写和几何图案。
会慢慢让观众发现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的迷人之处。
毫无征兆地,画面在影片中两场关于希望和乐观的戏上变宽,绝妙地隐喻了拓展有限视野的人物,这让现场掌声一片,而在戛纳,影片还未结束前得到掌声,这实属罕见。
多兰另一个标志性的特点是对歌曲的选择,《妈咪》延续了这一“金曲拼贴”的做法,影片中出现的所有歌曲均来自史蒂夫已故父亲的一张精选CD,Lana Del Rey、Dido和Beck这些当红音乐人的作品都被收入其中。
而天后席琳-迪翁(Celine Dion)的“戏份”最重,影片中迪安大喊道:“她是我们的国民歌后!
” 多兰也许读过加拿大音乐评论人卡尔-威尔逊的那本《让我们谈谈爱:品味终结之旅》,在这本书中,作者对迪翁遭到的“不够平民”的指责进行了辩护。
如果他没读过这本书,那他应该拿来读读。
因为《妈咪》和这本书有一个相同点:它们都是来自魁北克法语区劳动阶级的原始情感和文化内涵的一次欢呼。
毫无疑问,这是多兰迄今为止最温暖、最贴近人性、自恋成分最少的一部作品。
来源/《好莱坞报道者》
这是多兰的第五部长片,故事再次回到他一鸣惊人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上,与这一张扬而外放的处女作相比,《妈咪》更加成熟、内敛与稳重。
我们能从这部电影里看到导演的成熟,看到那个有着一张俊美脸蛋,才华横溢的年轻导演在电影中从肆无忌惮地释放自己的魅力到如今能沉下来稳定地去讲述一个故事。
,无论是电影那些非常私人、非常MV的拍摄手法还是饱满甚至会耀人眼的色彩,还是感染力十足的配乐,多兰通过自己这五部电影定下了这一识别度很高的风格。
《妈咪》这部新作因为和处女作在很多程度上——无论是故事主题还是探讨的思想——存在相同之处,而通过另外三部电影中或多或少同样提及的,我们能看出处理母与子复杂、纠缠而隔离的关系是多兰的电影主题之一。
多兰的处女作因为其自传性而能让观众从中窥视到他和母亲的关系,或许也正是因为他自身的经历和体验,才使得多兰非常着迷的去探索母与子的关系,并且在多兰的电影中,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往往都不同平常。
母与子之间总存在着既爱又恨,既冷漠又热烈的纠缠,甚至有很强的俄狄浦斯情节。
从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中开始,儿子对于母亲的恨和热烈的爱彼此融合。
就如电影的题目,儿子甚至想杀了母亲,但我们却总会从电影中发现这一电影名字中所包含对于母亲的爱,俄狄浦斯那让人不舒服的爱。
在去年《汤姆的农场旅行》中,母与子的关系同样如此。
弗朗西斯对汤姆所坦诚的那一段关于母亲的话,正是多兰几部电影里,当涉及母与子时最好的注解。
弗朗西斯渴望母亲的死,这样自己就能离开农场,到大城市过自己的生活,但他同时他对母亲言听计从。
在多兰模棱两可、充满多重涵义甚至是情色的镜头下,母与子之间的性张力始终存在。
而在《妈咪》中,无论是史蒂夫隔着自己的手背亲吻母亲还是之后在昏暗中亲吻了母亲,存在他们双方之间性张力在多兰的镜头下总是十分浓郁。
在《妈咪》中,故事的几处细节都体现了母与子之间难以隔断的羁绊。
当有人对斯蒂夫施加暴力的时候,黛安会不顾一切的报复他,这是母亲最本能的情感反应;斯蒂夫同样如此,他觉得在父亲死后,自己的首要责任就是保护母亲,所以他始终厌恶无论是母亲还是其他人把他当做小孩看待。
电影中,斯蒂夫的父亲之死触发了他的暴力,但在这里我们完全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解读,即父亲的死正是儿子的崛起。
斯蒂夫的暴力所象征的或许就是作为取代父亲的儿子成为母亲的守护者。
黛安和斯蒂夫的关系属于彼此占有,对方都是自己的唯一。
在《汤姆的农场旅行》中,弗朗西斯被母亲占有,他同样占有母亲。
从《我杀死我妈妈》开始,父亲始终处于缺席,有的因为离婚,有的则已经去世。
父亲的缺席,使得儿子崛起,而儿子所取代的不仅仅是父亲之前的位置,还有他自己本身的位置。
即在这一情况下,儿子便融合了双重身份,对于母亲而言,一者是丈夫,一者是儿子。
因此母与子的关系会随着父亲缺席,儿子崛起身份的改变而改变。
这也就让我们明白,为什么多兰镜头下的母与子之间存在性的张力和占有。
俄狄浦斯情节是多兰电影里母与子关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从他的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开始,儿子和母亲争执争吵,彼此攻击和漠视,存在距离与隔阂,难以亲近;但另一方面,时常母与子又是亲密而相互理解的,关爱且坦诚。
他们像面对最讨厌的人一样争吵,毫不留情,但总是一次次复合,原谅与和好如初。
在处女作中,儿子告诉老师自己母亲死掉了,他想象母亲躺在棺材里的模样,妈妈穿着婚纱在森林中奔跑,儿子在后面追。
这些情节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多兰的每一次探讨母与子的电影中。
多兰之后的电影,如《幻想之爱》与《双面劳伦斯》所探讨的都是不可能之爱,前者两个朋友都迷恋上一个希腊雕塑般的美男子,双方为此关系激化;后者则是男朋友开始穿女装,女方依旧在努力地维持这段感情。
在某种程度上,母与子这一主题同样属于多兰所感兴趣的“不可能之爱”中。
在多兰电影中的母与子之间,存在超出寻常的爱,并且这些爱因为父亲的缺席,儿子身份的双重性而出现失衡,在这样情况下便会产生一种模棱两可的关于爱的状态处于母与子之间,时常甚至出现性张力。
我们能透过多兰风格化的镜头感受到母与子之间存在的暗流,让人坐立不安。
在这里,母与子的爱不仅仅再是母亲对于儿子的爱,或是儿子对于母亲的爱,而掺杂了更多的东西,使得它超出我们日常的可能。
多兰对于这些不可能之爱的探索,其实是在把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逼入某种极端,再这样一种状态下,爱时常会出现众多难以想象的状况,牵涉其中的人们也会受其影响,生活从而出现改变,甚至造成蔓延的创伤。
在母与子的关系中,多兰在《我杀死我妈妈》中,引用了莫泊桑的一段话:“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的爱着自己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我们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有多深。
”而多兰则始终不停地挖掘着“这种感情”的根,像看看在最隐秘和无人踏足的地方,这种感情会是什么模样?
2015 1. 17 晚上
第26届法罗岛电影节第8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主竞赛单元的《妈咪》,下面请看场刊影评人的评价了!
果树多兰的音乐品味一如既往地好,慢镜、MV式的影像语言等个人标签也都还在,但这一次这些元素都没有过度消费的迹象,确实是他目前为止最佳作。
麦麦很喜欢这部电影对情感表达的演绎,很能引起共鸣。
镜头语言也很棒,屏幕拉开的设计真的好棒,那一刻我真的有视觉与情绪的共振。
George虽然浮夸但是很真诚的电影 倒数第二场两女主对峙拍的真好Pincent因为有物理和心理上的监禁,才得以短暂呼吸和释放情感。
属于多兰在情绪描写和人物塑造上的一次强大的发挥,配乐插曲里的“故障音效”也是亮点。
一桶猫1:1画幅、神经质的人物关系、MV风、通俗音乐、咆哮 — 这就是多兰美学Joeyside还好我不是多兰,不然我妈一定打死我,但话又说回来,我妈如果看了这部电影,说不定他会想认多兰作儿子子夜无人对多兰的态度永远矛盾,一边希望他可以保留青春期叙事的小情绪、与世界不妥协的自传体,但另一边又希望他可以在技术上把所有私货处理得更加娴熟,或许这两者之间本就是矛盾的。
就好像在本片中,情感动力甚至比《我杀了我妈妈》更加真诚,但他却是在用一种被驯化后的状态来呈现那个与世界放肆作对的男孩,其实也就等同于,是走到今天已经声名鹊起但有了更多包袱加身的他,在审视当时那个一无所有、却对着空气都能不管不顾尽情挥霍的自己。
Run Erika Run将画幅的变化融入电影的叙事中确实很有创意,1:1的画幅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人物身上,母亲的焦虑矛盾、儿子的多动暴躁、邻居的语言障碍尽收眼底,尽管各有各的难处,他们仍然努力互相去爱、去拯救对方。
两个MV式的蒙太奇段落拍得非常炫酷,男主用手扒开画幅的设计很独特,片中母子互相对峙、互相表达爱的段落有很多打动人心的地方。
建议中小学班会课放泽维尔多兰的《妈咪》,别再放《妈妈再爱我一次》了。
约克纳帕塔法情绪像大海。
我略知她一二肆意的青春不管怎样被禁锢都会溢出磅礴。
#FIFF26#第8日的场刊将于稍后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有点类似于《一念无明》的剧情,即将面临监禁的躁郁症青年、还想着救一救的母亲,以及失语症邻居之间的故事。
演员演技和情绪表达都无可挑剔,只是在深度上缺少一些层次,但更集中在个人视角上,这一点直接通过这部片子最大的特点:画幅来体现。
现在的电影大多都是16:9或者21:9,连早年的3:2和4:3都很少用,1:1的画幅最近几年我也就在《聂隐娘》里看到过,但这部片子95%的时间(2个多小时)都是1:1画幅,且不是中画幅相机那种大场景的1:1,而是像极了ins风的小视角。
1:1长时间的这种视角给人一种压抑、无望的感受,片子只在两处使用了16:9的宽画幅,一处是主角三人第一次痛快的玩耍,画幅改变的很突然,第二处是母亲送孩子去少管所路上做了个“如果我的儿子不是这样,我还有个多美好的人生”的白日梦,画幅改变缓慢,伴随着渐进的音乐推向高潮,又随着白日梦做完而迅速回到现实——1:1画幅。
看似这种手法很刻意,但确实很好的体现了导演的目的,因为这种手法真的很压抑,且真的在改变画幅是能让人迅速体会到情绪的变化,没错这与其说是一部剧情片,不如说是一部情绪片。
这些应该都是后期剪辑时候做的处理,但前期拍摄应该就已经确定了尽量把主体放在画面中间拍摄的想法,方便后期遮挡。
挤眉弄眼撕心裂肺捶胸顿足的劲真是受不了,莫名其妙的MV画面充斥了俩小时。多兰一生黑。
有点受不了这种歇斯底里的表演了,不过变画幅那里还是太棒特别是第二段【另外,多兰,iTunes曲库要换了,答应我,好吗
多兰的一个自我突破,超越之前的所有电影。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多兰氏的火爆嘶吼和温情的MV仍存,但都不能否认这部新片拍的比以往都要成熟。
世界电影第一大巨婴,还是投机取巧的电影节产品,举世鼓励一个孩子的儿戏简直匪夷所思。还对多兰保有一丝赞誉,是期待他的心智有一天能配上直觉,而不是滥用溺爱无节制地霸凌演员和观众。和《再见语言》同获评审团奖真是对戈达尔最大的侮辱。
母子打架。儿子多动症加情绪障碍。吓尿了。老是闯祸的少年真是让人不省心啊。男主角不美,哎。逃离疯人院。
暴力与爱分处禁忌的两端,并通过禁忌不断相互增强
比他之前的电影都要好,创造力和情感力量的大爆发,激情大胆活力十足的自由创作,在绿洲经典Wonderwall的音乐中扒开银幕改变画幅惊艳整个戛纳,两个女主的表演非常棒。实在太喜欢母亲的想像段落了,第二次打开画幅犹如一个情绪炸弹在眼前爆炸。
坏儿子才能展现母性的光辉吧,可儿子这么和老妈说话我还是接受无能,就算姐弟也不行~
很有风格~主人公很是自我。这类题材还是有感化院在先啊
影片里设计了一个不太切合实际的未来。
2.5,多兰这个编剧能力就适合去拍那种肥皂剧,这个画幅变化真要计较起来也是有点意思,画框的局限对应人物内心情感的受限,有一些片段还是看得我心潮澎湃,但这个MV摄像实在太不行了。
Diane对Steve主要是一种介于亲情与爱情之间的强烈依赖感。平时在家生活、经常跟母亲打成一片的人可能会理解,当母亲慢慢变成你的好哥们,甚至是知己,那种情感是很暧昧的。作为同在一个屋檐下、唯一了解你的人,爱是不言而喻的。但因为有母亲这个角色在,又不能逾越雷池,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
有其母才有其子,反感这种狂躁风格
才子多蘭終於死去,導演多蘭方要破繭。他這一次沒有下來演出,彷彿也宣告了一次他對重覆自己個人有限經驗的終結,他終於可以寫出自己不存在的劇本,不再把電影作為私小說建構了。出名的1:1比例看完頗不以為然,一動起來就疲態百現,構圖剝落了左右,僅殘存了中間對稱與不對稱兩種選項,彆扭得很。
大笑与痛苦都充斥全身,多兰的情感穿透力让人无法自拔
看到一半时我便认定了这就是我的五星片,说不上为什么,尽管看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由于压抑的氛围导致我一度想要打四星的冲动在影片结束后的回味之中荡然无存,甚至将《我杀了我妈妈》也一并改为了五星。全片的观感十分复杂且多变,但压抑的氛围一直存在。1:1的画幅导致大量画面中只存在着个体,使片中人物存在着极大的疏离感,将每个主体内心中的孤独、矛盾、迷茫无限放大,压得我喘不过气来。Steve无尽地咆哮在逼仄的空间中显得如此无力、无助。上一次带给我这种感觉的还是范桑特的《大象》。但多兰的MV式拍法和大量的虚焦、升格等镜头以及利用画幅叙事等手法在观影上还是带来了一些新奇的体验,贯穿全片的压抑感也在结尾那一刹的放开奔跑得到了缓冲。在Steve用手拉开画幅的那一刻,我爱上了多兰。
我写了一个“屎”字,它居然有草莓味儿,哈哈,黑的好,我早就想黑那些水果味儿的圆珠笔了。
爱的多样性
就故意弄个细长条的窄屏,就给高分了?这讲故事的方式和节奏,真看不下去。
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