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放清明假期之前的一天晚上,我打开电视,看了一期《故事里的中国》。
这一期讲的是《十八洞村》的故事。
通过影片,我才明白什么叫做精准扶贫,它代表了什么. 01 简介《十八洞村》是由苗月执导,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电影,于2017年10月13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这是一部反映现实题材,小成本制作的电影。
《十八洞村》 以真实故事为原型,讲述了苗族人杨英俊及其所在的村人共同努力下,改变生存环境的故事。
带着眼镜的志愿者小王前来进行扶贫工作,他与帮扶脱贫的对象们发生了一系列故事。
把人们的苦乐悲喜爱情荣辱交织在一起。
《十八洞村》以“扶贫”为题材,而十八洞村是少数民族地区,因此影片也将是一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
编剧兼导演苗月三易其稿,最后才确定了故事框架.为了正式拍摄《十八洞村》,导演在2016年8月第一次到十八洞村走访,到2017年4月28日开机,开机后的四个月时间里,剧组为拍摄好当地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走访了很多湘西村寨,整个剧组全部进驻到十八洞村这个山村里,9月28日完成全片的制作,一共历经13个月,拍完之后又进行过多次修改完善。
02 当地的独特的文化十八洞村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多雨,又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热偏少光。
因为自然环境的特殊与恶劣,农地少,出行难,信息闭塞,再加上许多旧有风气造成的农民惰性,是造成当地农村人口贫困的主要原因。
十八洞村有婺源乡村建筑模式,又有兔耳岭的自然景观。
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脉中段,湘黔渝交界处的湘西花垣县 。
地处素有花垣“南大门”之称的排碧乡西南部,紧临吉茶高速、209和319国道,距县城34公里,距州府38公里,距矮寨大桥8 公里,高速出口5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人,属纯苗聚居区,苗族风情浓郁,苗族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
03 影片的特点真实还原村民生活,陈瑾所穿的衣服是从十八洞村庄里搜集而来,而当地村民个子都比她矮,她穿在身上显得裤脚很短。
麻姑影片中大量使用花垣县当地方言,这对于北方人陈瑾来说无疑是挑战。
而四川话和花垣县方言同属西南官话,陈西贝成了陈瑾的台词辅导成员,两人利用空闲时间花了不少功夫练台词。
04 人物特点陈瑾饰演的苗姑温柔、坚强、踏实的感觉。
王学圻饰演的杨英俊,有着倔强、坚韧的地道苗家大哥性格。
杨英俊主人公杨英俊,生在土里,长在土里的典型代表,当过修飞机的兵,之后本来有机会去当油田工人,然而选择了回到土地上种地。
跟之前的战友碰面对话,战友说:“你也该出来了。
杨英俊常常说的一句话是“种了一辈子的地”,并且也有大篇幅的镜头描写杨英俊在土地上插秧的镜头,仿佛他半个身子也插进了土里,将绿油油的秧苗插进土地里。
05 主人公的性格特点①杨英俊拒绝被公家识别为贫困户-他有他的尊严在听见 ,妻子说家里被挂上一块牌子。
他为什么这么着急呢?
是因为村干部把他家确定为“精准贫困户”了,他急着回家要摘掉贫困户的牌子。
他无奈的是小孙女得了脑膜炎,只有三岁的智商,却对命运誓不低头。
他的脾气硬,当得知自己被列入扶贫对象之时,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采取拒绝的态度。
因为杨英俊扯掉了扶贫工作组在他家门框上钉的贫困户牌,工作组的小龙被认定工作不合格而离开十八洞村回了城。
当杨英俊的老婆翻开记录本,她一笔一笔地算,他们家每年收入在8550元的时候。
起初,杨英俊有点意外。
因为他每年省吃俭用,几乎看不到钱,没想到东加西加居然有大一笔。
当他听到年收入一万元以下都算是贫困户时,他才总算认识到政府没跟他们开玩笑。
一心一意种地,为什么越种越穷呢?
杨英俊种了一辈子地,他明白其中原因,因为村里的地太少了,仅够自家吃,如果有个大事,积蓄一下子就没了。
这时,驻村干部小王的一句话点醒了他“谁说种地,不能脱贫致富?
”于是,他坚持自己种地。
②杨英俊与妻子的感情---相濡与沫还有一个画面,让我感动是他杨英俊与妻子的感情。
像他们如此恩爱、夫唱妇随的夫妻,着实不多。
杨英俊坚持在家种地。
妻子,就是一个最大原因。
在杨英俊回忆中,他们夫妻在经济压力下,也是为了孙女,下定决定,让妻子出去打工。
可是,麻姑在上了火车之后,陷入了恐慌,在人群中哭着喊着要回去,就像离别再也不见面一样。
可以看出夫妻二人的感情非同一般。
杨英俊让妻子给山上的弟弟装袋米,妻子便准备了米、酒、鱼【树叶说】⒈主人公的妻子是那样体贴。
人的一生能找这样一位可以与自己相濡以沫的爱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
⒉我挺佩服主人公拒绝认定为“贫困户”的勇气,而他选择在家种地,更是对自己有一份期待。
而新一代的年轻人,要么是出去打工,要么是留在家里吃老本。
在他们眼里,这片土地跟不上时代,不能再浪费青
两位老戏骨担起来电影的大梁,但是也拯救不了剧情的平淡。
每次看到剧中的老头,都会想到家里的长辈,真情实感是经历过的人能够体会到的。
杨英俊不想进入贫困户的挣扎,到后来成立杨家脱贫的队伍的转变,存在着很大的外因。
一个退伍的军人,不想要麻烦别人的自尊,面对家中收入的无奈,是许多现实家庭的写照。
他们把孩子接回来照看,“她活五十岁,我们就活一百岁。
她活一百岁,我们就活一百五十岁”,这样的陪伴很温暖,但也透露出贫穷中的心酸。
我认为那个找孩子的情节对于整个剧情是无关紧要的,虽然纯情,但对于整部电影来说就显得拖沓。
我最喜欢的是两位的爱情。
麻妹每次叫“杨英俊”,都像是从阳光充溢的草地上跑过来的少女,依靠着你,活泼着你。
她曾想要出去打工,最后喊着杨英俊把她拉回去的时候,杨英俊偷偷地笑,这种腹黑的中年男人最可爱了。
我尊重你的选择,在任由你惹麻烦之后,及时帮你脱身。
这种脱贫这是个案,它不能通用于整个国家发展的道路,有几位演技不错,但是因为剧情的单涩,没能好好发挥。
关于杨懒的思想转变,在没经过任何外力的作用下的自我转变,太突兀。
影片《十八洞村》被导演苗月称为“诗意化的现实主义”,作为一宣教片中的“文艺片”和“风光片”,镜头散发着一种散文般的静谐与清香,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田园生活画卷。
电影用诗一般的镜头语言,记录下这片充满诗意的土地,娓娓道来“精准扶贫”的中国故事。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航拍镜头,逼真记录了现实自然的生活和情绪。
影片一开始虽未运用常见的大远景引入故事情境,但之后的许多镜头都是通过航拍来向我们展示了十八洞村的自然美暴——村落掩映在崇山峻岭之中,被满山的绿色所环绕,从高处俯瞰,这里就是一个依山傍水的世外桃源。
大量的梯田、苗寨等原生态场景,美轮美奂的山水成为影片的一大亮点,运用了大量的航拍,展现了大自然的震撼之美。
当众人准备填土造田时,便运用了一个大远景航拍,展现了大自然的破坏已及艰巨的工程量,极具象征性。
在表现广阔的空间环境与显示人物渺小时都使用了远景来构图,画面清丽朴实,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大环境,渲染了气氛,还营造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瞬间让观众忘掉了城市的喧嚣与纷扰,进入诗意的自然世界。
影片运用了大量的抽帧镜头,表现了一些意识化的表达。
当听说小薇薇回来时,将村民坐车下山等一系列活动运用抽帧镜头来展现,配合着手持镜头的摇晃感,营造出紧张的气氛,将悬念又提升了一个新的高度,极具象征意味。
本片风格化地运用此镜头展现了一些回忆、慌张、惊恐或者充满干劲的画面,这是一种意识化的表现手法,增加了眩晕感,展现了大量具有冲突性的事件。
这类拍摄手法在王家卫的电影中更是大量运用,造成了视觉上的不连贯性,更是为了突出人物的心理活动丰富,极具象征性和表意性,表现了大量意识的想法。
影片运用了几个隐喻性含义的镜头,含蓄地传达出一些观念。
影片一开头便运用了一个长焦镜头去拍摄一只漂亮高傲的大公鸡,这不仅代表新的一天的开始,也代表着一切的开始。
村民按部就班地开始劳作,展现出田园里村民种植水稻的一片祥和景象,暗含着中国传统美学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它更象征着坚强、不屈,是对主人公杨英俊人物性格的隐喻。
本片以“雄鸡唱晓”作为开场叙述,在开场天空中带有魔幻主义色彩的凤凰飞舞为主题性的开掘作了寓言,不仅在湘西乡村风貌的描绘上增添了诸多魔幻和特色的地域色彩,还在乡村意境的营造上,更多呈现出一派和谐的田园诗情,象征隐喻了凤凰的涅槃重生,暗示着整个十八洞村也将实现脱贫,迎来“重生”。
《十八洞村》的每一个镜头都散发着稻禾的清香,写意般的镜头语言将影片空灵唯美的韵致展现得淋漓尽致。
导演让更多受众关注到中国乡村如今的面貌,让观众透过艺术的表现方式更直观地、深刻地了解了精准扶贫,同时也激发了对中华民族深沉的情感。
他本可以安然地享受国家的扶贫优待,他却因自己“沦落“成贫困户而生气;他本可以远离家乡闯出一方天地,他却甘愿背朝土地留守家乡当一辈子的农民;他本可以摆脱“烂摊子”的工作,他却享受其中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只因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只因脚踏实地,方能致远。
Ps:其实是项作业。。。
但没想到是还不错的电影 给两位老戏骨打call 取景也很美
一个小小的苗族村寨,竟也有这样动人的故事我喜欢这部电影的配乐,自然得就像身处其中。
鸡鸣声,鸟叫声,小孩子的痴笑声,当地的人声笑语错落其间,有时是苗歌悠扬飘转,有时是苗鼓有力铿锵。
我喜欢这部电影的色彩,透过小孩子指间的暖阳,还有那村头一口井水的清冽,稻田里绿油油的秧苗,苗乡大娘藏蓝色的袖口……这部电影非常具有节奏感,情节急缓不同镜头语言也不同。
奔跑时摇晃的镜头让人恍然茫然,就像王家卫电影里一样。
观者此时的头脑也和主人公一样一片空白。
我还想到了《局外人》里面的默尔索日光下头脑昏昏沉沉的状态。
当杨英俊回忆过去的时候,电影那种快进方式很俏皮呢。
苗族的女孩好水灵电影结尾说的那种习俗超级可爱,男孩子轻踩女孩子的鞋面儿,她回首粲然一笑。
苗族的人们朴实又热心,平时有红白事儿互相帮衬,能无偿帮别人家种水稻,互相走亲访友送米送酸菜鱼,小孩子丢了全村女人帮忙找。
她们一队人在悬崖边儿上蹑手蹑脚接近小南瓜,一起紧张惊惧,后来抱紧小孩一起向后倒去的样子让人的心突然就柔软了起来。
他们重情重义团结一致,有一种喝血酒的习俗,绝不能容忍那种自私自利的行为。
他们的价值观让人肃然起敬:敬天敬地,尊重生灵,平等待人,爱惜粮食,不能放火烧树林……一个多么智慧而善良又勤劳的民族哟!
这些大山的子孙,由肥沃的稻土和蒸腾的云雾养就,景美人更美。
期待假期与他们的相遇
影片前半部分似乎讲述了一个悖论:一方面,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经跟不上现在经济的发展,兢兢业业种一辈子地,收入却只能在贫困线以下徘徊;另一方面,农民又与土地密不可分,失去了土地和乡情,他们也就失去了生活的方向。
影片用后20分钟解答了这一矛盾,通过种植经济作物,农民找回了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找到了融入现代生活的路径。
农民用填土造田的方式修补工业对生态的破坏,象征了土地博大的包容性。
也许影片所描绘的生活状态与许多观众的生活很远,但我们之所以都有必要看一看这部片子,是因为它再次抓到了民族的“根”。
十八洞村外出的年轻人最后都回到了家乡,因为土地是他们的根。
而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根又在何方呢。
从观赏体验上来看,自然风光优美,但前半部分情节目的性稍差,使得影片略显冗长,最精彩的部分几乎集中在最后30分钟。
全片精炼为90分钟也许会更好。
CCTV6晚间播放的,吃饭期间看完。
一星给演员们,演得真的不错,很有生活气息,一点没有违和感。
但不包括那几位干部,几位扶贫青年干部过于正直?
和人民的名义里的侯亮平一样,看不到“人味”,为了演戏而演戏。
一星给风景,乡村的景色是真美呀。
故事就是扶贫脱贫。
但是整体太差了,没看到杨英俊和兄弟亲戚们为什么要脱贫,细节刻画不够,杨家人心理转变太突然了,后半段转变太快了。
一切行动在小王的带领下,太顺利了太顺利了,一点波澜都没有。
轻轻松松拿地,轻轻松松填土,轻轻松松致富,好像种上老稻谷以后就可以致富了,就可以卖的很顺利。
对于种植过程中的困难点交代不够,既然这么轻松,那村里人怎么想不到,都是傻子吗?
非得等到某些人来了,才会拥有智慧吗?
小薇薇回来开个网店就轻松月入过万,这么轻松,怎么会需要扶贫???
十分不解。
影片就是一个为夸奖扶贫工作(确实值得夸奖)而做的命题作文,只有好好好,实在不应该。
有一阵没看过这类满屏情怀的电影了。
王学圻、陈瑾领衔主演的剧情片……饱含激情的音乐配合跌宕起伏的剧情,瞬间将人从喧嚣熙攘的都市带入了为生存、尊严与信仰而战的湘西山野深处……介绍到这,你一定提了兴致,至少要百度一下陈瑾是谁,或者直接百度它的名字:《十八洞村》。
对,它是一部以扶贫为题材的“主旋律”电影。
说也奇怪,儿时学校组织师生集体去电影院看电影,总觉得特别兴奋,记得也都是些像《孔繁森》《真心》一类的主旋律电影,每次结束,也不知道是因为县城就那么一家电影院,还是因为电影真的太好看,大家总会坐那讨论一番,甚至还有人被感动的稀里哗啦的,之后,为了让自己的观后感能被老师在课堂上念,每次都会卯足了劲儿写上一大篇,也没处抄,就硬写,那时候对“精神”、“讴歌”一类的词还真不甚了解,但用上这些词儿的观后感大都会让老师满意。
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对“组织观影”、“观后感”、“主旋律影片”一类的词产生了本能的不屑甚至排斥,根本不会好奇剧情,只会想到破旧的国营电影院、摊派任务的观后感。
这次看《十八洞村》就是,觉得影片都不需要看完,“制式”观后感甚至都不需要打草稿就能直接上交,预计观影半小时,就去好好过个周末。
然而就怕主旋律也认真啊,我跟小伙伴看完了124分钟的整部影片,而且决定要认真写一篇观后感,推荐大家感受一部充满惊喜、讲述“精准扶贫”的剧情片。
或许是因为片头婀娜的湘西景致——茂密的山林包裹着连片的梯田,村民像蚂蚁一般,创造这奇景,转身又成为它的点缀;或许是因为特写不断的大公鸡——平日里昂首挺胸,鸣声响彻山林,“喝血酒”那样的隆重时刻,它则是最贵重的道具;或许是贯穿全剧的鼓点——铿锵有力又不失韵律;当然更可能是因为退伍归乡、坚守田土却一贫如洗的杨英俊——不服被“识别”为贫困户的那股倔劲儿;还有可能是因为他们视如生命的村规民约——十八洞村人与施家喝了“血酒”,就世代不能往来。
总之,是有要写一写的念头。
影片要景色有景色,要音乐有音乐,要情节有情节,它那么真实,足够打动所有人。
“精准扶贫”,因为工作领域的重心不同,关注确实不多,除了新闻联播,对这个词第一次有画面感是今年四月回重庆,在去区县耍的路上,我不禁感慨羡慕在这儿工作的师弟师妹,可以专心在业务上,不用过多分心做不在行的事,他却津津有味的回道:怎么可能,我们要派员进村入户去扶贫,跟他们一起抓鸡、捕鱼……听完我就很平衡,原来大家都半斤八两;后来是我们老友里的王局长,他在村里待了不短的时间,一次他让我帮忙改材料,说是要用于干部学习,看都懒得看,就喷他:你们这种在基层一线的干嘛还要费事弄这些虚头巴脑的材料,多点时间为村民们服务不好么?
他又小心又冷静:不跟你说那么多,改完发我邮箱。
点开,才发现,那是份类似总结的材料,他们确实做了不少事……影片在给出犹如世外桃源一般的村庄样貌的同时,也毫不吝啬的摆出了问题:全村劳壮都外出务工与农村生产缺少劳动力之间的矛盾、土地资源匮乏与农民收入低下的矛盾、传统村规民约给现代生活所带来的桎梏、开矿产业给当地村民带来的环境问题、村民贫困顽疾与工作队扶贫工作之间的矛盾……每件事都自然而然的发生,每个问题都真实的爆发,不夸张、不做作;这才是正道,不回避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影片针对问题,尝试逐一解决:开拓“飞地”、填土造田,解决开矿所致环境问题的同时,还解决了耕地匮乏的窘境;耕地多了,加上村民副食品、纺织品等产业丰富了,务工的劳力也就都回来了;解铃还须系铃人,传统的规矩产生的桎梏就用传统的办法解决,一顿畅快的好酒顺利的化开了当年的血酒结下梁子;工作队小王接替小龙,循序渐进、融入其中,用“杨家班”打开脱贫致富的大好局面。
作为体制内的年轻干部,虽然影片对小龙辞职、小王接任没有多施笔墨,但仍会敏感的注意到心如死灰的小龙与满怀斗志的小王之间的对比,故事里一笔带过,现实中却是每一个身处困境的年轻干部的苦苦挣扎。
影片并未对两位年轻人作出过多评价,不过村民口中的三言两语也能看出态度,是的,每个人都有选择权,可以坚守,当然也可以离开,但每次选择都应有始有终。
如同杨英俊初识小王时说的“……你有车,怕是跑的更快”,固守在村子的老百姓是需要新鲜能量的,需要年轻人的知识、想法、干劲儿,而年轻人也正需要一片舞台;但小龙一直找不到方向,他不停的在追村民的节奏,却忘了自己要干什么、怎么干,那村民也就更迷茫了,都等着年轻干部带着我们一番作为,年轻人却整日跟着我们跑,两股力量总无法碰撞、无法对接,那对双方必然都无益。
所以小王更“幸运”一些,他找到切入口——“杨家班”,他要挑起一场“硬仗”,这不是天上掉馅饼,送给他的,这是心态、时机跟方式方法决定的,他跟村民该喝酒的时候喝酒、该交心的时候交心,他不端着,该用情的时候不吝啬,该指责的时候也不拘着,把村民拧成一股绳,带他们往致富的方向领,因为是他要在这片土地干一番事业,有一番作为!
这正是我们欠缺的,当我们用“谋生”、“养家糊口”的心态对待自己的事业,那么不仅事业做不好,自己还会整日郁郁不得志,但如果我们秉着创业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工作,则多半会多些斗志,少些计较。
当然,这是从年轻人自身而言,每一代人都会有不同的时代属性,我们必须要清楚所处时代的特征,学会顺世而应,确实很多时候,一腔热血跟埋头苦干还是会让你一无所有,包括你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切不可盲目。
致敬,坚守的人!
致敬,奉献的人!
更要致敬,领路的人!
试着更冷静、更理性,精神和情怀当然无法供养你一世一生,物质和金钱更不可能让你一直幸福,如何搭配,因人而异,但所有人,都应问心无愧,无论是回首青春,还是面对自己的理想,还有父母妻儿!
愤怒的话,去看《十八洞村》吧!
2020年我们国家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真的是太伟大了!
精准扶贫、因地制宜、靶向治疗,是我们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这一切离不开党的好政策,离不开扎根基层扶贫开发工作的干部。
脱贫不是终点,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在接下来的乡村振兴计划中还需要继续奋斗,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更美丽的中国,加油💪🏼
我看电影从来不讲究那么多,什么色彩啦,音乐啦等等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我通通不管(主要是不懂)。
只要看起来舒服就完事了!
我对于一个好片的定义是:1-能感动我的2-能长见识的3-能学到东西的4-能逗笑我的这4样只要占一样我就认真是个好片。
这个片吧占了两样吧!
所以算是个好片无疑!
豆瓣怎么会有七分以上?挺匪夷所思的。确实山水村庄都拍得挺漂亮,但正因如此充满了一种浓浓的塑料感。这也给自己一个启发:每一个镜头都是为内容服务的,不能为了好看而好看。人物也是“主旋律”式的假,整片演的最好的当属那只大公鸡了。
可以吧,演技都不错。扶贫的故事。
两星全给片中的自然风光,我不相信农村有这么单纯
把剧情全剪掉,留下配乐,留下所有没有对白的片段,我愿意给五颗星。
很难评
居然还挺不错
能把主旋律电影拍的这么文艺,而且还没有冗长突兀的说教,都融入进了柴米油盐中,还有,风景太美了,一定要去这里看看!
方言加持,哭得抽抽。太喜欢好多双手把孩子从悬崖边拉回来那个镜头了。
田园画面美不胜收,剧情不行,后半段太粗糙。
一边看一边哭,哭人的苦难也哭大山里的贫穷。几乎都不相信后面的反转,所以与其说我悲悯,不如说悲观,估计如果是我,就是那个走了的小龙。
主旋律电影,说教还是有的,再夹杂一些小幽默。风景真美啊。
主旋律也越来越好了
种了几十年的田,把你自己种成了贫困户,是多少农村老一辈的心声啊!
小成本的文艺片,紧跟精准扶贫的国家战略目标,最近也有接触这类相关的工作,看电影时特别亲切,加多一星。
太红太专,表面上是对农民的尊重,实际上是对政府的尊重。政府的舔狗。你们突出贫困户的辛苦无奈心酸了吗?你们尊重农民了吗?没有。
有点傻……真的有点傻……但是又没有粗粝感,反而让人做恶
是的,勤勤恳恳种地只会把自己种成贫困户。乡土的中国已经一去不返了。
摄影好但帮助不大,题材接地气,内容一点也不
感谢央6带我体验不一样的电影,戏好故事好,就是演员演的不如老百姓好…
一唱雄鸡小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