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群雄争锋。
生于名门的屈原,机缘巧合爱上了民间女奴莫愁女。
然而,身处内忧外患、危机重重的楚国,二人虽相知相恋,却不能相守相依。
为了冲破命运的桎梏,二人不畏门第之别,相爱相惜,在同恶霸与权贵的斗争中卷入了宫斗权争、家国情仇的漩涡。
与此同时,身负宏才大略的屈原,一步步踏上了拯危救国、九死不悔的旅程。
有心报国,无力回天,屈原终万念俱灰,痛沉于汨罗江;莫愁女则驾舟去远,从此荡舟江湖。
题材上选择以历史人物为原型,创作方式上则贯彻包含青春挫折、成长励志等元素的青春概念,坚持在还原历史的基础上,集中体现合纵连横的政治谋略、风流浪漫的楚辞文化、步步惊心的后宫权谋、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思美人》创作团队为求尽量精准地还原战国时期的社会及人文风貌,搜集阅读了两千余万字的历史资料和研究专著,内容涵盖楚国文学、风俗、纺织、服饰、艺术、经济、官制、军事等诸多门类;剧中不仅有战国风貌、楚巫元素以及屈原的想象世界,对屈原与怀王相知相杀的关系下了重笔,融入了诸多古楚国民俗风情和民间气息。
思美人剧情拖沓,拍成言情剧,屈原整个傻白甜。
屈原和楚怀王成了情敌。
主角是屈原,却花大量篇幅讲后宫争斗。
服装花里胡哨,马可的造型非常不适合他。
张仪的迷之发型。
历史人物谈谈恋爱不是不可以,但是不能耽误正事。
思美人言情比重太大,本末倒置。
历史常识逻辑bug一大堆。
屈公子是神马称呼?
秦以前只有国君的儿子能叫公子,屈原叫公子,是要犯上作乱吗?
楚怀王不谷不谷自称,是布谷鸟成精吗?
芈八子跟她儿子抱怨被迫和亲,秦王听到第一反应竟然不是媳妇看不上他,而是爱妃对楚国如此深仇大恨,何仇灭楚大计不成。
果然是干大事的。
但是逻辑在哪?
芈八子不是王后,她的儿子不是太子,不是继承人。
他们恨不恨楚国有神马用?
张仪训练了一个妹子准备献给楚怀王。
这妹子想献身给张仪,张仪虽然喜欢她,但是为了计划不碰她。
张仪你碰了又怎样呢?
当时人没有处女情结,吕不韦就把自己的妾送给异人。
汉武帝的妈是二婚,还有孩子,汉武帝不以为耻,把他姐姐找回来封赏。
最近又看了一些关于屈原的资料,他算哪门子民族英雄,还老自夸自己德才兼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我呸,这货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什么是德啊,能上马统领三军使将士们不枉死是德,文能治国安邦使百姓不受冻馁之苦是德。
可屈原他占哪一样呢,他只会坐而论道,夸夸其谈。
这叫伪君子。
还竟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别人进行道德绑架,别人污秽不堪,就他屈原白莲花。
明明没什么实干能力还孤高自许,目无下尘。
亏我曾经还被他迷的不要不要的,当时真是年幼无知啊!
画面色彩就是一妖艳贱货,剧情狗血无聊,想想中华民族第一个署名的诗人,屈原的棺材板按不住了。
求求导演编剧别出来祸害人了,求求广电干点正事,说王者荣耀祸害小学生,这种垃圾电视剧才真的是对不起中华文化。
你说你都市剧乱搞就不说了。
求求放过古人,不要挂着羊头卖狗肉,都市剧没新意了就折磨古人,屈原张仪都是有大智慧的人,不是整天想着泡妞的傻屌。
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真是很生气,没有一颗客观的敬畏之心拍什么历史,拍点傻屌清宫剧就行了,求放过那个中华民族的文化盛世。
剧里的各种称谓也是令人恶心首先屈原一口一个我们屈家就已经体现编剧没有做好历史功课,屈原芈姓,屈氏男。
虽然先秦时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但人家就是姓芈不姓屈,连这个都搞不清楚,足见编剧对历史的不尊重。
再来对楚王的称呼,在战国“大君”这个虽说是臣子对君王的一种称谓,但这么叫不多,一般称君王为“大王”“君王”最多。
这剧从头到尾一口一个大君(눈_눈)。
就好像在家里叫父母都叫老爸、老妈,有哪个一天到晚叫父母 父亲大人、母亲大人 这样的。
再来就是楚王的自称,“不谷”也确实是君王对自己的自称。
和上面一样,不常见,但剧里也是从头到尾一直叫着“不谷”就好比我一天到晚不说“我……”而说“吾……”。
总之剧里的各种称谓都是历史上有的,如果是偶尔几次出现倒回让人觉得剧组很用心去研究历史,但特地大规模的使用这些生僻的称谓,反倒觉得是在哗众取宠
我不是为了批评而批评,而是希望现在拍电视剧的,特别拍历史人物的,能正视存在的问题,用点心,批评是为了剧的进步。
看了两集,我从细细分析一下。
首先声明这部剧是爱情剧、历史剧。
我不用正剧标准来评,时间越早的古装剧台词中的用语越难把握,很多现在常用语的典故都没出来,实在难度大,所以这个我就不挑了,关键地方编剧还是很注意了,比如张仪言志吟的是《诗经》中的:“知我者为我心忧”。
关于服装、宫殿、礼器等很多细节的东西我觉得剧组还是用心的,从楚庄王时代开始楚国的物质力量持续上升,文化厚积薄发,虽然有“吴师入郢”但后来经过昭王惠王宣王威王历代明君,到楚怀王执政时楚国应该算得上世界第一大国,楚宫宏伟、服装华丽、礼器精美瑰丽是能够做到的,可以看《楚国八百年》了解。
不过我是感觉色彩太鲜艳了,可能当时审美就这样,历史上如何我有点懒没查资料。
下面开始找问题了,我主要分析屈原本身和《思美人》这部爱情、历史剧两个大方面来看。
我发现几个问题:一、关于屈原作品的创作时间好像有点问题,前两集中出现的《东君》《山鬼》出自《九歌》,现在多认为作于屈原任三闾大夫时期,剧中屈原尚未入仕途,只是文学侍从,好像有问题,还有从他教育两位王子,我不清楚这是不是文学侍从的事 二、在大君寿辰上吟诗时为何插播的是屈原和莫愁女和山鬼的故事,他吟的是橘诵和爱情怕是无关吧!
怎么触景生情,由诗抒情这样的场景也生不出爱情之类的情吧,而且有些混乱。
三、关于人物塑造。
对于屈原,我想说,剧组给的人物性格设定是挺好,青年时的屈原有放荡不羁、年少轻狂的一面,聪慧有才学,家境又好,还有父母兄弟疼爱,他是一步步成长为爱国诗人,改革家的,我看得出剧组这样设定,但是问题就在于没有表现好,人物个性、性格特点是从语言、行为体现,不是靠口号式的话或者过于直白概括的评价。
还有一点虽然他诗感情直白但不代表平时说话这样。
从台词来看,觉得剧中人物情商普遍很低,对话实在听不下去了,直白不说逻辑还乱,哪里有点权利上层人的特点,这只能解释为编剧太不用心,懒得雕琢。
和《琅琊榜》对比就知道,以大太监为例:老天,这样的人也能做大太监,那张嘴、那情商我也是无语了,随口批评议论文学侍从,看看高湛,虽然有年龄差,但是我觉得皇帝身边的大太监不至于成这样吧!
其它人也好不到哪。
目前看秦国的人物塑造好一点,张仪和秦王还算可以。
我想说既然拍宫廷权谋,能不能学学《琅琊榜》剧组,人家拍架空都能这么用心,拍实际历史人物,不毁可以吗?
四、关于剧情安排。
关于屈原和莫愁女的认识是不是太狗血了?
男女主矛盾,男主深情送药,在外等着下雨,后来救了女主父亲。
还有两个人的相处方式有点不合正常理逻辑,有点夸张了,特别是女主的性格,其实那几次一点矛盾很好解释清的,只是发现他们解释都没有重点,屈原只会说:误会误会,听他们讲话好累,使拍爱情剧也不是这么拍。
关于后妃和大臣乱搞,这种对白怕是看了几十回了,不动脑的剧都这么演的。
动脑的会拍出二人的真情与无奈,而不是偷情场景。
五、关于莫愁女对屈原诗的解读,她老问悲不悲,我总觉得尴尬,我总觉得编剧在敷衍观众,毕竟楚辞确实难懂。
但是既然拍屈原,连楚辞都不好好解读几首,说不过去吧?
不分析了,总结一下就是:人物平面化、简单化、剧情幼稚化,人物和剧情逻辑都混乱,该花心思的地方都没花。
精力花太多太形式上了(形式也重要)我真的很心累,剧是真的很无聊,还是低头读点《楚辞》更有趣。
我眼中的屈原是这样,政治眼界立于时代最前,但是政治手段权谋不行,他是有政治才能的诗人(这其实很难得的,历史上政治才能与诗才兼备的人真的不多),他的聪慧、机智,博学决定了他的政治眼界、他的情感真挚,性格正直决定了他的诗才,以上决定了他的高傲,也觉定了他不懂权术,也不屑去懂(这和他所受的贵族式教育也有关)。
这不是缺点,是优点,但是在当时的国内国际政治环境和他辅佐的怀王个人能力不足,也注定了他的悲剧。
我看了知乎一位答主的回答,觉得问题挺严重的,我非常喜欢楚辞,对《思美人》期待了一年,说实话我也挺心痛的,但是还是理智的打了三星,现在还是改一星吧,因为心痛!!!
你们真的知道你们在糟蹋什么吗?!
作为一个路人,我不粉任何人,不黑任何人,单纯就一部讲述历史的剧而言,导演以及编剧真的太不走心了,你们把历史剧拍成偶像剧,台词尴尬,特效辣眼,用点心何以至于才开播几集就这么多一星,我现在在外面做家教,那个小孩子跟我说他要看思美人,我心里都吓了一跳,生怕电视剧误导了他,中国现在用心做影视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量使用流量小鲜肉而不是用心的拍好的东西就是中国大部分影视公司的现状,可现在的观众不像前两年那么好糊弄了,时代在发展进步可有些导演编剧的思想觉悟一点都没进步,得让达康书记给你们上上课了!!(敲黑板!)我是一个资深的追剧党这么多年来国内国外大大小小的追了不少,从开始的只看脸到后来开始看剧中的台词功底,文化底蕴,服装设计,人物配置演技,我们不是不鼓励创新可历史剧的创新也得基于历史啊,夸张的表演,俗套的剧情,让我一个热爱历史的人完全没眼看,我忍痛看了一集,就为了来豆瓣劝说大家不要看这种东西,从导演到演员都把观众当傻子一样,不知道广电审批怎么过的,这种东西早点撤下去,别误导青少年了!坦白讲这部剧我一星也不想给,但是没有零星这个选法…于是这一星给你们的偶像。
……………………………………分割线……………………………既然有喷子说我没说这部剧有什么bug,那我现在就说说,免得有人说我没读过历史。
1.称呼问题:历史上屈原是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剧中出现了“我们屈家”这种东东,不想说话…还有“公子”与现代汉语不同,春秋战国时期,只有诸侯称之为“公”,诸侯之子称之为“公子”,汉代之后才演变为读书人或达官贵人的尊称。
他能不能被称为公子尚有待商榷,即使被称为公子也不是“屈公子”而是“公子原”或者“公子平”此处参照“公子小白”就可知道。
还有楚怀王的娘亲一出场就被一干人等称为“太后”,这个时候的芈月还是芈八子还在给秦惠文王当妾,是不能被称为太后的,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性错误!2.年代问题:历史上秦相张仪死于公元前309年,范睢死于公元前255年,你把这俩人放一个朝堂上你在搞笑?
更何况张仪是一代名相,你弄这个男不男女不女的造型是几个意思?
3.服饰问题:虽然编剧号称先秦时期的衣服就是如此花花绿绿但是我还是不信在科技如此不发达的时期能染出这么五彩斑斓的衣服来!还有莫愁女作为一个街边艺人能穿着丝绸制的衣服?
不太符合她的身份吧。
4.网友们所谓的“梦内梦美人,梦醒思美人”其中的“美人”指的是“君王”之,“思美人”也不是思念美人而是劝谏君王的意思。
屈原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诗人,不忧心国政反而跟莫愁谈起了恋爱,excuse me?我可没有站在什么道德的制高点,说的都是事实,可能还有没说全的后续补充,说剧好看的,麻烦睁大你的眼睛看一下豆瓣评分好么,麻烦翻一下这部剧的导演编剧都导过写过些什么“大作”好么?
别上来就喷,我不黑你们爱豆,只针对这部剧,连实话都不让说了么?
看完《人民的名义》就顺便看了这剧,实在是不好,本来想憋着就算了,毕竟很多水军、粉丝说的也对,烂剧有的是,为什么只盯这一部。
但是直到刚才,看了制片方公关了一篇大号文如下:这部古装版反腐大戏,细节都被史学家肯定了你还不追吗?
http://www.toutiao.com/i6416462509233930754/?tt_from=weixin&utm_campaign=client_share&from=timeline&app=news_article&utm_source=weixin&isappinstalled=0&iid=9920683658&utm_medium=toutiao_ios&wxshare_count=5&pbid=1491715163被恶心到了!
洗白洗得这么恶心,吃相也太难看了。
看的国产剧不少,见惯了营销,但是第一次看编剧这么用力的洗白,全篇在为剧情歌功颂德,试图说服观众这是一部好剧!
观众难道没有感知吗?
演员还可能演技好接了烂戏,比如梁朝伟《摆渡人》,编剧写得烂有什么好辩驳的?
前期功夫不做足,后期找专家、教授反驳,有意义吗?
就算历史有很多可能性,也不能整部剧都是在颠覆大众传统认知和历史观念的基础上、靠“有可能”“也有这种说法”来写一部本应该很有意义的剧吧?!
整篇文章行文毫无风范可言,语言压人,毫不夸张的说真的是“好大的口气”。
比如:“看不懂离骚的可以自行回高中向语文老师补补课了”不喜欢的就是看不懂《离骚》的吗?
那那些能理解《离骚》全文的人也说这部剧不好算什么?
又如:“是是是,小编也知道本剧服装瞎眼的就是饱和度太高,颜色异常鲜艳。
上图呈现的红毛鹦鹉对比小编也是无话可说……但良心讲,以前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这种老一代的影视作品都不能说还原真实历史服饰,只能是做到让人有那种时代感而已。
”还有你们不敢踩的么?
四大名著都不放过?
是是是,四大名著没还原,你们就可以胡来对吗?
以前没有关注过这部剧,看了标题搜了搜之前的通稿,一般的措辞都是“爱国”、“名族精神”、“屈原”……为了蹭热度,这篇洗白来了个反腐倡廉,这是来不及了么?
好,水军非说“爱国”、“正剧”都是其他人扣的帽子,这个“反腐大戏”总是剧方自己说的吧?
但是文章自己都打自己脸,文中说“爱情戏和基情戏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反腐还要高爱情和基情,说好的反腐呢????
既然是给编剧洗白,怎么不介绍一下编剧是怎么写反腐的呢?
还要脸吗?
说此剧不好的,就被说成黑,而且各种不允许说不好。
国家还要听证,给大家充分的话语权,让你说说好和不好,一部电视剧居然都不准说不好了?
再对比一下,这篇洗白才更像黑吧。
最后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我觉得这部剧的好坏和问题,与演员关系不大,所以演员和演员粉丝不用跳脚。
但是演员选择接这样的戏也绝对不是一点责任没有,下一次可得长点心,有的时候太单纯,以为是什么弘扬名族精神的正剧,反而中了套路。
这部剧完全就是制片人和编剧的问题,所以编剧才这么卖力的洗白、反驳、删评论!
然后,编剧和制片人居然是同一个人!
意不意外?
惊不惊喜?
看了一下居然还是大学授课教授?
现在的教授和老师都这么闲了么?
一个随便的商业编剧、制片人做这种剧大家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但是一个大学教授做这种剧,心不亏吗?
你就算要做烂剧,也请放过还算是比较能达成一致的历史正面人物好吗?
你要另类解读、讨论历史可能性,可以写论文啊!
拍什么电视剧?
虽然烂剧不可避免,但是这种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在外黑心赚钱的老师编剧,是不是可以少一点?
这两天,关于姓氏的讨论很多,我查了查资料,大致用比较浅显的例子解释一下。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各位可以讨论。
首先,母系氏族的时候,大家都很有爱,住在一起。
就跟现在的熊家屯、陈家湾一样,住里面的,基本都姓熊姓陈,彼此都有亲缘关系,什么表亲姑亲的,都在一起,这是前提。
然后某一天,熊家屯有两户人家都生了个男娃,都给自家娃取名大,可是都叫熊大肯定不行,这哪知道谁是谁,于是就需要一个区别俩个娃的称呼了,这就是氏,比如熊大(一)氏张。
那么一般都叫张大,这叫熊姓张氏名大。
另一个熊大氏李,那么,一般就叫他李大,这叫熊姓李氏名大。
后来母系社会制度被父系取代,熊家屯的人都外出自立门户了,某一天熊氏张姓的张大,在郊外看到一个美女,一见钟情,两人迅速确立了恋爱关系,正准备回家告知爹妈,择日成亲,突然想起来,问了一句,“诶你叫个嘛?
”这个时候,美女来了一句,我姓熊。
那这个张大多半就扎心了,完犊子了,同姓不婚,我也姓熊啊,还是回见了您嘞。
以上,可知姓氏功用不同,来源不同,一个用来表示祖宗血缘,一个用来区分后代,男子习惯称氏,而女子多半称姓,同姓不婚,这几个就是基本准则。
回到剧中,那一句“我们屈家”问题在哪儿?
在于春秋战国和后来的称谓习惯不一样,后来姓氏合并以后,表示家族的时候,说某家某家,某即是姓,这种现代用语习惯已经深入人心,而用氏指代家族不是不可,而是台词现代的用语习惯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称谓习惯相违和。
如果换成“我屈氏满门”那么可能会比“我们屈家”要来的让观众容易接受。
好了,说了这么多,我想表达的是,这种鸡毛蒜皮的事你们扣了这么多,不如解决一下我提的一些问题:1.剧中屈原对他爹说:“我还想问你呢,凭什么让我跪下。
”以及“礼法礼法,要是什么都讲礼法我早死多少回了!
”是怎么完美演绎或者说契合了屈原的形象?
2.剧中莫愁女,一介渔家女不仅精通诗书,还有着超前的平等意识以及权利意识,热爱自由,打破阶级不平等的思想是如何还原春秋战国的历史的?
3.秦惠文王龙门相王之时,屈原已经是跻身楚国权力中心的一流政客,为何剧中屈原尚是一个闲散公子哥时,秦公便已是秦王?
4.张仪范雎,一个是秦惠文王时期的秦相,一个是秦昭襄王时期的秦相,二者如何能同朝而臣,且貌似范雎比张仪还要年长?
老秦人从不饶舌,尔等回去,好生吃喝,这六国说灭也就灭了。
你问我为啥?
呵呵…………
本来是期待了很久的电视剧,现在感觉挺失望的。
首先特效太渣。
前十分钟里的那只豹子凤凰和鹰依稀让我想起于正《云中歌》中的那个特效狼。
最后山鬼“骑”上那只豹子,整个人是以一种平移的姿态消失在屏幕尽头的……喂喂你真的是在骑豹子吗?
其次那五颜六色的衣服真是亮瞎我等双眼......即使楚国流行色彩鲜艳的衣服,色泽饱和度也不至于到美图秀秀的高度吧?
浓浓的廉价浮夸画风充斥着电视屏幕,《芈月传》都比不上你!
话说打扮成花鹦鹉真的好看么?
然后道具太差。
详情参见山鬼头上的那个塑料花环玉塑料长笛。
一个花环而已,就算是用真花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难不成剧组已经缺钱到连一个不到二十元钱的花环都买不起了?
这种塑料质感扑鼻而来的感觉不仅拉低了整个剧的水准,而且是真的是很令人不爽啊……最后再让我吐槽一下张仪。
那个一脸妖娆gay里gay气的男同胞真的是张仪?
exm???
这些其实都还在可以忍受的范围之内。
令人不能忍受的有以下7点:1 关于《橘颂》。
屈原在观看莫愁女玩杂耍时,莫愁女唱《橘颂》是不合适的。
毕竟这个橘颂还是为了表达屈原个人高洁的志向。
在这种农民百姓喜气洋洋的氛围中,莫愁女不唱欢快明亮的“楚风”反而唱深沉的《橘颂》,就如同春节时商场里不放《恭喜发财》的背景乐,而是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样违和……2 关于称呼。
屈原说:“你不过是一个江湖卖艺女子,如何能读懂屈原的诗?
”先不论这句话有多么阶级歧视。
原,是屈子的字。
屈原应该是谦称自己的名才对。
自称自己的字,放古代会被当神经病的。
不过这一点在剧里勉勉强强还可以说的过去,万一屈原想隐瞒自己的身份呢?
虽然我并没有觉得他想隐瞒自己......但屈原的哥哥称其为“原儿”简直就是天雷滚滚。
古人称对方的字本来就是为了表示尊重,哪有为了表达尊敬时,还要加上一个亲昵的儿化音的?
编剧在编剧本时就不会查查《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吗?
3 还是称呼。
在剧里,屈原被称作“屈公子”。
首先佩服那位历史顾问。
先秦时期,人们一般不会以“姬公子”“妫公子”来称呼某个人。
常见的如公子小白,公子虔等。
更何况,以屈原的身份,在当时根本不能被称为公子。
《仪礼·丧服》载:“诸侯之子称公子。
”屈原可不是诸侯之子吧!
4 关于莫愁女。
莫愁女以贫贱之身却穿丝绸衣服很可疑。
反正我是不相信楚国的生产力已经发展到全民穿绸缎的地步,更何况那时平民并没有穿丝和绸的权利。
而且莫愁女作为一个尚处于奴隶制与封建制交替阶段的普通女子,竟然具有男女平等等超越历史阶段的先进思想。
同志觉悟很高啊,穿越来的吧?
5 关于山鬼。
关于山鬼的身份,中国民间有多种传说,女神,精怪,山神等。
但没有一种说法是指屈原的梦中情人。
这是否有带坏青少年的危险呢?
6 关于张仪与范雎。
范雎是秦昭王时期的臣子,而张仪是秦惠王时期的臣子。
张仪于公元前309年逝去,而范雎前266年才被拜相。
难道这又是一个穿越来的?
7 关于头发。
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屈原不仅戴着发冠,而且还留着一头披肩长发。
这里请允许我引用《古装剧里的穿帮镜头,你看懂了多少》中的一段话:“自先秦至明代,没有一个正常汉人会在正常情况下披发的。
什么人会呢?
一是上古之人,如马麟所绘《伏羲图》;二是蛮夷,如《礼记》说东夷人不仅披发而且纹身;三是嵇康那样的非主流狂士“冬以被发自覆”。
孔子教导我们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说明他老人家把披头散发当成没开化的象征。
至于古装剧里常见的披发同时还戴冠或结髻的,你要是在古代能看见,可基本确定此人精神分裂。
”当然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可以体谅一下剧组的,毕竟如果不让屈原披发的话,鼓风机还有什么用呢?
最后,我觉得剧组可能对思美人这三个字有什么误解。
从电视剧里看,剧组的想法大概就是网友说的“梦内梦美人,梦醒思美人”。
如果真是这样,我不得不说一句,美人借代的是楚怀王,不是什么莫愁女也不是什么山鬼。
思美人更不是对美人的相思,而是对君主的劝谏。
话说你们剧组这样对待屈原,良心真的不会痛吗?
好啦好啦我知道你们仙女不需要良心。
-我是可爱的分割线已经是第三次修改剧评了,心好累......这次修改依然是为了添加剧中部分历史错误。
欢迎大家继续补充本剧不和历史之处!
歌曲挺好听的
预告片真的是一部剧所有的精华了,看了预告说真心话有期待,但是正片一出,第一集,我就觉得五雷轰顶。马可真是一言难尽,易烊千玺也拯救不了了。
易烊千玺在里面的古装真的有惊艳到我,这部剧先期待一下
和我从书上看的屈原不太一样,服装造型和书中描述的也不太一样,偏现代仙侠服装,当一部古装剧看看还好。
太长,80集
千玺演得很好,可爱的男孩子,努力演戏,那小眼神,绝了。虽然不是他的粉,但就是有路人好感啊!越看越喜欢。5分给他。
幸好我不是楚怀王,不然屈原死了三百次吧😂
高顏值劇本好麼,張儀這個妖艷賤貨深深俘獲了媽媽我的心,則騷氣的小劉海我好喜歡……則騷唧唧的眼妝棒棒的~屈夫人美貌深得我心,張馨予大光明甚是好看。打五分的水軍就想問你們到底看過嘛?雖然第一集真真的辣眼睛~
看过几集没有打一星所说的那么差吧
恶心到爆炸
不知道的人以为你们历史全是100分,每个都好了解屈原的历史一样,上历史课怎么不见你们那么较真,看个电视一个两个全说什么对得起一天假,连端午是不是因为屈原而设立的都不知道就这样说,不知道端午由来的去百度百科
急支糖浆?
大君怎么越来越猥琐了,乔美人下次不要接这种剧了都要脱粉了……
挺好看的 马可演技挺好
这还是那个语文课本上的屈原吗?拒绝,拒绝,拒绝。
这个。。。真的。。。看得我有点难受 不过意外发现张馨予颜还不错
补分(太长跳着看):剧被黑厉害,秦国视角看多了一看华丽颜色的衣服很多人就打低分,这剧才是真的考据史实:当时占据半个中华大地地处富裕的南方鱼米之乡的楚国纺织丝染业已相当发达,北方是沉暗色服装,但南方服饰华丽鲜艳很多。有史证考据,屈原楚怀王的感情有同性暧昧嫌疑,这剧还是按照君臣知己向拍的。其实很多细节拍得很考究了,就是男主选得太失败了,还有就是在一部历史剧里男女主的感情黏糊戏份多到烦,还加玄幻情节,真是大败笔。但乔的怀王还是很立体人物多面性站住了,尤其最后君王宁死不卖国客死他国的悲戚还是挺让人触动的。最大败笔屈原人物塑造失败,表白原声带。PS:后来看张剧组酒桌视频震惊,真是男女不忌一屋子一个都不落下,大庭广众就扒衣服裸露开始了,把马吓得逃去隔壁房间。娱乐圈是真乱,后当军嫂捂嘴顺利洗白,也算上岸了
看制作没一个靠谱的,好好的一个历史人物就这么去恶搞,屈原的棺材板都要压不住了,偏偏还有喜欢的演员,这心情真是吞了带糖的玻璃渣
为了看人民大结局看见了这个,被辣到了。马可真太丑了
一些人乱打分,根本就没有说得这么糟好吧,虽然很多地方我也想吐槽,但是说得一无是处我就不同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