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亲人的悲情,会让人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亚历杭德罗·阿梅纳瓦尔,一个堪称“多面手”西班牙导演,说他是导演感觉也不是很准确,毕竟编剧,诗歌,作曲甚至配音他都有涉及。
抛去其他不谈,在电影上,他是一个无比大胆的导演。
在大家对于snuff movie(凶杀纪实录像)有所避讳的时候,他的处女作——《死亡论文》问世,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暴动的多巴胺盛宴。
这部自编自导的电影里,亚历杭德罗就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他在调配惊悚、恐怖、悬疑这三元素上的卓绝功力。
而2004年夺得西班牙电影史上第四个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伦理片《深海长眠》,一部关于安乐死与诗歌的电影,更是画风一转,以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收获一般观影者。
他的代表作《小岛惊魂》也是这样。
他在这部电影里,用自己的方式,向大家叙述着关于爱,关于面对,关于真相。
《小岛惊魂》,由Nicole Kidman(妮可·基德曼) 担任主演,她曾获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
而《飞跃地平线》更是让她得到了美国整个电影界的认可。
妮可·基德曼4岁开始接触银幕,专业水准毋庸置疑,在这部电影中她依然展现了她精湛的超高演技。
女主的神经质,矛盾体,回避心里都表现的淋漓尽致,都说看的演员眼睛会演戏,她就是这样,从她眼神中流露出来的,是对孩子真实的爱,是对现实的惧怕,是对真相的自我的封闭。
“侵略者”is coming soon故事从三个神秘的佣人莫名来到格蕾丝(尼科尔•基德曼)家开始。
二战时期,战争造就了众多家庭支离玻碎,格蕾丝和她的孩子居住在英伦一个寂静仿佛被人遗忘的小岛上,等待着长年在战场上的丈夫,由于孩子们无法见阳光,所以家里只要孩子经过的地方都必须常年拉着厚厚的窗帘。
阴暗又古怪的古堡里,自从来了这三位不请自来的新佣人后,就连接出现了怪事:地板莫名其妙的会响,门无故打开,钢琴自动发声,甚至连窗帘都失踪了,并且格蕾丝的女儿安经常在屋子里看见陌生小男孩......接连不断地怪事让本就敏感的格蕾丝更是陷入了精神极度紧张的状态,当真想慢慢解开,面对真想,孩子和格蕾丝又将如何接受………到底谁是侵略者我不喜欢看那种非常纯粹的恐怖片,总是觉得那种血腥、暴力再加上全程无内涵只有怎么恶心怎么来,怎么吓人怎么做的片子并不能吸引我。
但悬疑不一样,悬疑片总会不知不觉的带领着观看者成为影片故事情节中的一部分,慢慢去走进真相,《小岛惊魂》就是这样一部心理悬疑,相比较中文名,我可能更喜欢叫他《THE OTHERS》,这个名字更能体现影片的中心。
对于《小岛惊魂》这部影片,人们总是津津乐道于它那出人意料的结局。
其实,他并不是此种故事结局的鼻祖,很多的悬疑片都采用了这样的方式,比如《第六感》所以,我不再去说他的结局,而我更多的是想去深思面对结局的过程中那些不可忽视的爱。
这是一部看了开头却猜不到结尾的电影,刚开始我一度以为格蕾丝应该是个患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母亲,她对孩子关心但却又刻薄,她总是要求必须关了一道门才可以开启另一道。
故事中间不断地出现的怪事,这些事情似乎又与新来的佣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看似是这三位新来的佣人正在酝酿着极大的阴谋。
在细节上,管家太太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这座古堡的熟悉,后来格蕾丝找到了死亡相册,管家太太也并不惊奇,直到格蕾丝找到了三个佣人的死亡照片和安看到了管家太太的墓碑,才知道原来这三人是再战争中得肺结核,早已死去。
这令我更觉得格蕾丝一家陷入的不幸就是这三位灵异佣人导致的,然而结果并非如此,真正的结果却是,却出人意料,原来不是她的房子里有鬼,也不是三个佣人捣鬼,而是她自己是鬼。
爱与格蕾丝我们再进一步分析格蕾丝的行为,我们不难发现她身上那浓浓的母爱和深深的宗教信仰。
首先,电影开篇的引语是格蕾丝给两个孩子讲上帝创造一切的故事。
她努力传授给儿女基督的教义,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自己的儿女不受来世炼狱之苦。
比如片中对儿女解释那些为宗教信仰而献身的孩子会上天堂,而亵渎信仰的孩子落入边狱,一种专门惩罚小孩子的地狱。
所以,虽然很难压抑自己人性的母爱的一面,但也正是出于对儿女的深爱,她会忍住泪水惩罚冒犯耶稣的安,也会恋恋不舍地抛下尼古拉斯让他独自在房间中背诵经文。
这是一个基督徒母亲的无奈,但是,权衡利弊,格蕾丝清楚,她这样做是值得的。
这部电影看完后我才意识到,也许影片第一个镜头其实是格蕾丝自杀之后重新“醒来”的时候。
她没有办法面对自己亲手杀死自己的孩子,所以一直都不愿意去面对。
这个电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活着,到底什么是真实的世界。
在格蕾丝的意识中,也许自杀不过是一场梦,可那却是(常人眼中的)事实。
这个电影这个电影让我想起了黑客帝国和异次元骇客,总有一种庄周晓梦迷蝴蝶的意味。
我很佩服这部电影的编剧,他不在是单纯的制造恐怖效果或是抛出一个疑点,让人了解真相后也不会想去深思,他高在把情感埋伏于灵异的氛围之下,瞬间煽动使人寒中带暖。
虽然格蕾丝杀死了自己的孩子,但她对孩子的爱对家人的爱是真实的,可能当时的时代背景及现实社会让她不得不做着的决定,但在她的潜意识里还是想要成为一个慈祥的母亲。
生与死的平行世界而电影的画面也做的很细致,在故事发展还没有走进真相的时候,画面总是弥漫着大雾,好似格蕾丝的心里,充满着不安,迷茫,而当真相被解开,画面也逐渐变得清晰明朗,阳光普照大地,这一切都过去了,因为格蕾丝面对了现实。
看似平常的电影名字,一部不容错过的佳片,他从头至尾只有7个人出现及一个主要场景,两个次要场景;影片中寥寥几个场景和人物不仅不会让观众感到无聊,反而给人很强烈的孤独感。
看完本片后深受启发。
突然对死亡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人类对于活着这种感觉只是相对于他们所看到的死亡。
而生与死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定义。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非常不建议先看剧透,这样会很破坏代入感,幸好之前我没看剧透、没看简介,而愚笨的我一直把自己的恐惧和疑惑按照导演的需要保持到了最后!
此部影片没有刻意在视觉上制造冲击,没有血腥镜头,没有恶心画面,而是依靠在心理的压迫来制造悬念。
它就是发掘了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它所营造的气氛与故事发展时刻牵着你走,让你无助与惊心。
在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我有着很多疑问,然而在最后一刻,所有谜底揭开,让我恍然大悟。
这无疑是恐怖影片史上最为精彩的结局。
之前的惊悚已经不再,只有对其无助与孤寂的感伤。
他以丰富的细节让人无尽的揣摩和玩味,你总是在揣测谁是鬼,谁是人,甚至你根本搞不清楚互相受到干扰的两个世界到底谁更畏惧谁。
这部片子或许在表达,鬼吓人的同时,人也吓着鬼,生死共存的世界就是我们的世界,就是一个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行世界。
看过此类片,一种感觉油然而生。
到底我是谁?
谁又是我?
我在哪里?
谁属于我?
我又属于谁?
作者 曼小诗
但凡国外的悬疑剧都有科幻和灵异的设定在里面,比如这部,活人跟死人可以见面,一定要搞得神神叨叨,而且里面有很多矛盾的地方,看多了总结起来就是四个字:装神弄鬼!
随便举例:第六感、恐怖游轮、致命id。
这几部是不是一个调调??
像看不见的客人,这部才是现实中的真正务实的悬疑剧,不搞迷信鬼神那一套!
这种装神弄鬼的电影,看多了都会心理得病!
江城子疯病袭人死何诉,母亲唤,父亲呼,严疼慈爱,声声入空屋。
一家四口共一哭,纵做鬼,也幸福。
先觉忠仆行救赎左大叔,右哑仆,同类大爱,亲历死也足。
只盼死屋无人住,有亲情,同欢呼。
话说王先生也不容易啊……不过这片子就是为了表现“纵做鬼,也幸福”嘛
死去的人却以为自己没死,还把真正的活人当成鬼。
谁真谁假?
可恶的是还需要死人提醒自己已经死了。
有部影片,是布鲁斯-威利斯主演的,名字是《灵异第六感》,同样是类似的故事。
当你“活”的时候痛苦,绝望,觉得不如死去。
可当你发现自己其实已经死去的时候,却表现的是那么疯狂,不敢承认,极力否决事实。
是什么让你变成这个样子?
不是别人,就是你自己。
珍惜活的每一分钟吧,可能一颗平常心很重要,不要被生活蒙蔽了眼睛,多看看美好的事物,生活还是那么充满阳关。
即使这下雨的深秋,同样是美丽的(有点自欺欺人的感觉)。
以免当我们真正死的时候,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
这才叫悲剧。
这是我从这部影片读的一点东西。
权当消遣,呵呵。
《The other》常常同《灵异第六感》相提并论。
在同类影片中二者皆为翘楚。
值得一提的是,《The other》的台湾译名就是“神鬼第六感”,这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沙马兰的那部杰作。
至于二者在口碑与热度上的差距可能更多不是电影本身的技法所致,而是此类片悬念的设定会随其中一部的揭晓而另一部失去那么多魅力。
《灵异第六感》是1999年的,《The other》是2001年,若先明白《灵异第六感》的情节运行,再观《The other》,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惊喜,反之亦然。
即便如此,《The other》的光芒不会随着悬念的褪去而散尽。
它的存在为人鬼故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相比于作为一部构思精妙、结构紧密的悬疑片,故事里萧条的战后、绝望的控诉以及更深更寂的孤独诠释了生死阴阳的空洞,如同持续不绝的电磁波颤痹着观者的心。
《The other》的中文名普遍给了“小岛惊魂”。
这不一定是最贴切故事,或者最能传达出影片四处可感的那种孤独感、信仰魔力和死亡美质的标题,但大体也表现了故事的基调,且密不透风。
悬疑片的译名或许更该注重保留影片的悬疑价值,同时不得不损失一些对于故事本身的联系。
正是此,这个没有那么宏大的故事就以一个朴素、稳妥的标题开始了它不大不小的成功,没有那么夺人耳目,却配得上我们的一次回味。
从Limbo到阴阳共存《小岛惊魂》的故事发生地是泽西岛,一个保守二战战火摧残的英国小岛。
严格来讲,整个故事其实更只是聚焦在一个城堡中。
这是个怎样的城堡?
泽西岛,1945朦胧中,它宏大的身影孤寂地闪现着。
渗透着黑的雾,城后挺立的树林,仿佛隔绝了外界的深池塘,以及图中为展示的后续常出现的锈迹斑斑的栅栏。
后来,Grace提到了一个词:Limbo.边狱。
或许更令我们熟悉的,是《地狱边境》的游戏,名字也叫Limbo(林波)。
《地狱边境》有什么,黑白灰的阴冷色调,树林、雾、水……以及孤独和死亡。
这些这个城堡都有。
更重要的是,它们表现的都是一种潜意识、生死间的那种状态。
是一种忘却,监禁和过渡。
慢慢地,随着剧情的推移,这个城堡的神秘色彩愈发地浓烈。
先是3位误打误撞来的仆人登场,随着Grace向他们介绍房子,各种林立的规矩、老旧的城堡、上届仆人的蒸发、怕光的孩子等神秘的事情相继而出。
令这座古堡的神秘色彩渐渐加深的,不仅是许多未知的故事,更是各种强烈的反差。
这种反差,有城堡内窗帘一拉的亮暗对比,有“一扇门关才能一扇门开”的开闭对比,有Grace信仰的神和从头到尾的“闹鬼”间的神鬼对比,有Grace始终着的深色外衣与其为Anne织的白袍的深浅色对比,有米尔斯太太站在冷清的墙角而女主坐在火炉旁冷暖的对比,当然这一切,都是要最终托出阴阳的对比。
但阴阳或许在《小岛惊魂》中没有过多以对立的方式显现,而是一种共存、交集和融合。
阴阳间的交集可以以门和窗帘为例:Grace曾对Mills打过一个比方,如果说这座城堡是船,那么光就如同水一般不能进入。
因此在这座古堡中,阴暗、凄冷和封闭才是常态。
此时,门要一扇一扇开,窗帘要全部拉拢。
这个规矩在“不速之客”维克多一家进入后开始变得戏剧化。
根据结尾的“FOR SALE”我们大体可以推断这个维克多一家应当是渴望入住此宅的新房东。
先说“门”,比方说钢琴事件中,Grace听到了莫名响起的钢琴声,于是打开了门。
里面坐的应当是维克多的钢琴家父亲,当然由于信仰的原因Grace看不到他。
奇怪的是,Grace看向背后,发现门自动关了。
但她没有想很多,看到钢琴的盖子被打开了,于是就将其关闭并锁上。
随后她疑惑地摇着门,突然门猛烈地关了。
按Grace的视角,门都是自动关的。
其实如果以维克多父亲的视角,首先应当是他发现了门莫名开了,但他也看不见Grace,所以自然而然关上了门,结果关上后门有开了且钢琴的盖子也被锁上,于是惊恐地关上了门并锁上。
双方都见不到对方,此时门的张合却意味着对方的存在与否。
这时候阴阳就通过具体的物象了展现。
恐怖效果和戏剧效果都在此展现。
还有“窗帘”,“窗帘”其实是与亮暗紧密相连的。
在某种程度上,拉上了窗帘边对应了里边有鬼的存在。
故事里会发现维克多常常在夜晚来开窗帘,随后被Anne制止。
若以阳人,即维克多一家的视角来看,事情当然很跷蹊,毕竟无人居住的宅为什么会常常自动地拉上窗帘。
对应的,令阴间的人,尤其是使Grace感到震惊的,是古宅所有窗帘被拉完。
这是谁干的,由后面众人围坐招魂看出大概率是巫婆想要验证鬼魂是否存在的伎俩。
这样,这座城堡独有的拉窗帘习惯又成为阴阳存在的验证。
这都证明了阴阳的位置有了交集,当然为了自圆其说也只能说是有些东西上产生了交集。
至此,我们能明白什么?
这个犹如Limbo的古堡,实际上是一个过渡的过程(为了使Grace明白自己已死),在此过程间,时间是连续流动的,阴阳是互融的,共分享时间与某些空间。
所有的神秘,都是由于忘却与隔离。
从Grace到阴阳体系当我们明白了阴阳是共存的时候,更重要的是这个阴阳为何能够共存。
我们可以大概将人物分为三个仆人、Grace、Anne、Nicolas、Charles、维克多一家和老巫婆七类。
其中可以明确前四者为阴间人物,后二者为阳间人物。
将时间分为1891肺结核流行、1940-1945德军占领泽西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后维克多一家来买房子四个部分。
肺结核的流行是独立的时间段,德军占领泽西与Charles参军应当是同步的,随后是维克多一家买房。
倘若我们以豆瓣上普遍支持的观点,即“由于Grace孤身一人带孩子,又听闻Charles以死的消息,感到绝望,闷死孩子,自杀”为依据。
大体会有三个疑惑:一.三个仆人为什么要来?
二.为什么只有Anne明确维克多的存在?
三.Charles是死是活?
要回答这三个问题,都要从Grace说起。
从结局到开头,我们会发现Grace其实并不知道自己以死这个事实。
在后续,她称其为上帝给她的第二次机会。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她视角中仆人消失、邮差不来拿信以及她听到噪音感到烦躁、要求不开电灯、熟溜地说出用餐时间等从前的习惯看出她还认为自己是活着的,或者是死后本能地延续从前的生活。
至于为什么,我尝试给出3个理由:第一个,就是Grace死前为二战,生活处于绝望,是“海鸥”后不回来,再加上本身古宅的封闭与丈夫的未归甚至死亡,是其在生不如死的状态无法感知生死。
第二个,就是故事中流露的宗教气息,即Grace对信仰的坚定,这使她对生死有着自我的顽固,如后面说的相信上帝给了她有一次机会。
第三个,Anne、Nicolas的死真是Grace的错吗?
他们的死是悲剧,是对战争的控诉。
战争的罪过却成为Grace的罪行。
对此的不甘和无奈或许就促成了其的逃避。
Grace毫无疑问是爱孩子的。
是她同Charles所说的自己会为他们献出生命,是听到Anne那边传来怪声后焦急地被刺绣的针刺痛手指。
而她却被冠以谋害自己孩子的罪名!
这是荒诞的,却是一个事实。
我们无法知道那天具体发生了什么,但我们可以知道Grace生前死后都不曾得到解脱,最终还有真相给她折磨。
她说自己阻挡了纳粹的进入,死后却受到“不速之客”的侵扰。
痛苦,俨然才是唯一超越阴阳的。
于是,来了三个仆人,他们在回忆过往和“辛普森”时遇见了Grace,发现了这个悲惨的女人不知道一切。
于是他们顺理成章地扮成了仆人,打理着根本无人去的花园,满足Grace第二次机会的幻想。
这一切都是为了让Grace明白自己已死去,但不能过去直接,否则会像莉迪亚一样受刺激而变哑,甚至Grace可能会更糟,因为她将面对自己杀死了孩子的事实。
直到维克多一家的到来后,仆人必须教会Grace与他们和睦相处,才让Grace去了解了一切。
至于为什么只有Anne相信维克多的存在,或者看见其存在,是因为Nicolas年龄小,服从其母,而其母由于信仰,由于到极致的痛苦,以一种柔软的坚强去面对生死,使得二者都无法去接受这些事实。
而Anne,带些叛逆,不相信书本,常常直接表达自己,察觉了Grace的mad。
但是,她也不愿意接受自己死的事实,这才有了她后来同Nicolas一同喊的“我没有死”一幕。
Anne其实可以看到活人,从她画下的四个人物可知。
其中老太婆出现最多,达十四次。
因为老太婆是巫婆,需要验证鬼魂存在,自然而然出现的多。
这有一个细节,在Anne向Grace介绍这幅画时提到了巫婆常常看你,而巫婆是一个盲人,这里的“看”便颇有通灵的意味。
第三个问题,我认为是没有答案的。
Charles可能是活人、弥留的人或者魂,都有可能。
当然后二者更符合。
我认为Charles是魂,基于他的举止种种和面容思索,当然我还注意到了Anne曾说鬼都是披铁链穿白衣的,而Charles走向孩子床前走路带着铁链摩擦的声音,故我推测他是鬼魂。
如果他是鬼魂,既能解释Grace之死也能解释他的离去。
由于他死于战争,Grace悲痛至极,这是其一。
还有,由于他死于战争之中,故他可能认为战争还未结束,才有了后去前线一说。
当然,他的离去一大原因还是他认识到了妻子和孩子的死亡,并且发现妻子并不知道此,他作为魂不能里尸体太远,同时也助妻子醒悟。
随后还有三个仆人间的讨论,Charles果真不知自己身在何处,这里呼应前面三个仆人有些地方无法离去一说,或许,战场对于Charles如同这座城堡对于Grace,是他们最终各自不同的归宿。
我初看时一度认为Charles的出现是败笔,现在看来,故事确实被强硬地宕开一笔,但却引向了对战争的思考,也是承接结尾的关键一笔。
同时,我也明白一点,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要得到完美无缺的解释,如同《小岛惊魂》中的通灵、神鬼共存等等超自然事件其实已经超过其作为神秘因素本身的意义,更多的是同其他剧情连为一个整体而出现。
这个阴阳的体系由于战争、信仰、归宿等种种原因逐渐定型。
Grace回答说的Charles已死,因为她明白无论Charles肉体死与否,他的归宿终不在自己这里。
于是她喊出了“This home is ours”,因为这才是她和孩子的归宿。
最终,Nicolas和Anne也不再惧怕阳光,Grace也将同孩子继续生活在这。
至于Grace喊出的强硬宣言倒不一定意味着她将同新的不速之客干到底,我反而认为她将学会与他们和睦相处。
因为此时,她无需做着对Charles无谓的等待,也可以在战后新的环境为孩子做新的努力。
影片末尾的温暖明亮与开片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
是真相大白,也是开启崭新的相处,崭新的共存,崭新的体系。
阴阳如同机杼一般排列紧密,线线相接,也将如同机杼一般布局有致,各成体系。
一旦在恐怖片中出现一个“确定的存在”,无论是鬼魂还是杀人狂,我都会蓦然丧失兴趣。
因为剩下的事情无非就是看人慢慢被杀或慢慢自救,而且存在能诞生就能被祛除。
总之只要确定了为非作歹的是什么东西,我就觉得它跟我没关系了,也就不再害怕。
而本片揭秘的过程是极度缓慢的,直到最后一刻,我才得知吓到我的究竟是人是鬼。
最值得展现和谱写的永远是未知本身,因为那才是人类恐惧的根源。
维持凶物的未知状态,则影片中的一切声响,每个人物,每扇没打开的门,每处看不到的空间,每一缕光和每一簇呼吸,都足以令人恐惧。
也或许是以前看的恐怖片都太模式化,几乎可以通过镜头判断每个恐怖点。
以及在剧情发展过程中,我也完全能够知道将要蹦出来些什么。
而这次根本就没有任何真正意义上的“反派”,在观影过程中,我也从来不知道会不会有什么东西出现,不知道每个现象背后的意义,雷达失灵,反而和妮可基德曼充分共情,被吓得半死。
因此,即便本片在纯粹的吓人技巧和氛围营造方面,可能并非我看过的恐怖片中最佳的,这依然是我被吓得最惨的一次。
虽然全片最大的亮点可能在于它选取的视角,但是,与之相应的背景设定,即妮可她们有时能感受到The Others的存在,有时不行,以及作为主角的妮可基德曼,自己也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这两点,使得电影无意地捕捉到了“未知本身”。
更令我震撼的,是结尾竟然还能归于温情。
如果鬼都是人变的,那自然也能有很大一部分,保有人的良知。
以鬼魂为第一视角看入侵的创意满分,期待二刷!
在这个真相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心酸的故事,蕴含着一个普通家庭对战争的控诉。
当一个人对生仍有留恋,死得痛苦,死得怨恨,死得不甘,死得冤枉,那么是否会真的如电影中的Grace一家那样,逃避自己已死的现实,宁愿相信只是做了一场噩梦?
Grace爱她的两个孩子,毋庸置疑,她说“I will die first.”的时候是如此真心实意,那又是什么迫使她狠心亲手杀死孩子?
是丈夫阵亡的噩耗对她的打击太大,导致精神崩溃,失去常性,还是为了避免孩子落入纳粹手中遭受凌辱,又不愿向纳粹屈服,这才痛下杀手?
无论哪种,都令人感到压抑与悲伤。
在Grace一家最需要的时候,他们所信奉的耶稣和圣母没有解救他们,当他们死去,灵魂没有到达所谓的天堂、地狱或是往生。
生前的幸福生活因为战争而彻底摧毁,死后不但延续着生时的痛苦,还要与活人分享同一个生活空间,生前没有被鬼吓倒,死后倒是要适应被活人吓,哪来的解脱?
抑或是痛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阳界与阴界根本没有宗教中所宣扬的区别。
没有血腥的追杀,没有狰狞的鬼兽,寒气却从心底一点点冒出来,这才是大师级的恐怖电影。
闹鬼的房子和经久不散的大雾构成逃不脱的不安全空间。
尽管闹鬼,我们依旧把家看做避难的城堡,就像Grace一样,这大概是生物来自远古的共同心理。
就像世界上那么多人,认识的几千几百,真正在乎的不过几个,感到整个世界的荒凉可能不过是被一个人背叛了。
当这种底线安全感受到挑战时,我们从心底就慌了。
事实是,Grace拼命保护的孩子乃至她自己都是这个房子的the others。
原来她根本就没有战场。
原来我们所希望给予保护的正是我们最恐惧的。
与其说是恐怖不如说是心理的崩溃。
其实我们何尝不像Grace一样,在世上拼命去抢自认为是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位置。
但是它们何尝是我们的。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许多民族间的战争永远也打不完,为什么大自然给我们越来越多的惩罚。
或许我们最不敢面对的正是自己。
怕影子的人是被自己吓死的,不是影子。
很多人都怕自己的影子,但不是每个人都看得到,更不是每个人都能承认那影子是自己的。
其实接受事实后我们就会发现,原来阳光已经不能造成伤害了。
Grace不相信女孩的话,怀疑三个仆人的忠诚,对丈夫不满。
她永远活在惊恐之中。
城市的繁华喧嚣就像人们围火取暖,你大可不冷却未必睡得踏实。
除了信任,没有什么能拯救一个人内心的恐慌。
为什么两个小孩极度害怕或生气的时候,都会发出粗重的呼吸声,可能是因为他们被闷死时也是这样急促呼吸的,所以Grace才会说不准你再这样做!
他们两个应该是记得自己被闷死的恐惧,因为小女孩一直提到妈妈发疯了,所以遇到特殊情况,就会重复自己最害怕的状态——剧烈呼吸。
但是孩子还太小,妈妈认为他们还活着,他们就没有往死亡方面想。
以为自己被闷了一通睡了一觉就好起来了丈夫可能因为死在了战场上,所以他的灵魂估计被束缚在那边了,但是一直都在寻找回家的路,刚好女主终于跑出家门,所以两个灵魂奇异的互相吸引相遇了,男主此时已经知道他的老婆已经去世了,回家后看到两个孩子,也明白了孩子也死了,所以他的表情那么痛苦,之后躺在床上难过,愤怒关上了门,并且质问女主不能那样对孩子(我猜是小女孩告诉了爸爸,妈妈闷死他们的行为)之后男主匆匆离去,可能是因为他灵魂的执念里,一直在战争战争,所以死了之后仍然以为战争还在继续,前线还需要他…Grace为什么从不觉得自己是gui。
因为她非常非常信仰基督,认为死后自然会有地狱或天堂,而不是像自己一样,能吃能喝,继续待在居住地里,她下意识去遗忘自己之前那些过激的手段至于孩子为什么会被妈妈弄死,有人猜是因为小孩太调皮了。
但是根据剧中Grace提到纳粹来到了岛上,我猜会不会是敌军来袭,一家三口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而Grace又听说丈夫已经逝去(和丈夫相遇时,她说了他们都说你死了),已经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所以才做出杀子的举动而最可悲的是,结局他们并没有像圣经说的,去了新的地方,即使他们已经明白自己是鬼了,却没有任何力量来引导他们前进或离开,他们只能执着的说这房子是我们的。
并永远待在了那里。
战争的残忍,不仅让人民生离死别,被伤害而逝去的灵魂,也无法得到安息,永不瞑目剧中真正被吓到的是维特一家。
可怜的小维特在琴室被小女孩吓哭了,晚上睡觉又在床上看到了两鬼孩子,害怕到躲到窗帘后,维特爸爸在弹琴,听到有人拧门把,就停止了演奏,可能以为是风吹的,所以把门重新关上,回头一看,钢琴又被合上了,回头愤怒地把门锁上了。
就像仆人说的阴间和阳间有时也会交错…
我个人感觉本片比the sixth sense要好很多,不知道为什么评价会低于它。
看完本片后深受启发。
突然对死亡产生了一种莫名的亲切感。
人类对于活着着这种感觉只是相对于他们所看到的死亡。
而生与死本来就是两种不同的定义。
对于相对的两种物质状态,我们的定义并不能起到实质上的改变,就像生物上的正交与反交。
对于另一种我们定义为鬼的东西,大概我们现在在这种生活状态也是一种鬼的本质的存在吧。
说是面对现实,作为一种几乎只能感受到一种生命形式存在的我们,该去面对什么样的现实呢?
可能认可目前所处的生命状态,并且用一颗包容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才是我们唯一能做到的吧。
与《x6x》为同一套路 xxxxx 但在运作上却仍有差距 妮可基德曼的演技可圈可点 “唯己不知”的惊悚感觉 表达很到位 只可惜珠玉已成 次席只能抱憾了
整体风格和我想象得大不一样啊,我以为是无人生还式的生存惊悚片,结果竟然是另一部第六感。整体感官大同小异,注重美学风格,剧情有种不太上心的感觉,节奏偏缓,最后才一下子顶上去。摄影很棒,布光给人感觉像是一幅幅油画,很迥异的感觉。小孩扮鬼依旧是这些鬼片百用不厌的手法
说实话我想给六颗星。这根本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惊悚恐怖片,也并不属于《闪灵》的同类。它惊人且震撼。其中对生的眷恋悔过以及对死亡和孤独的恐惧让我看到最后甚至掉眼泪了。同类型的片子里这部算得上是翘楚。
评分那么高有毛用,此片节奏拖沓气氛掌控极差要悬疑没悬疑要惊悚没惊悚
挺无聊的剧本,你都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只是准备被惊吓而已。
实在是太无聊了,还不如《第六感》故事有趣。全片基本没什么恐怖气息,情节拖沓,最后的煽情和主题升华也是莫名其妙刻意至极。新千年的恐怖惊悚电影大多都是这样的套路吗?
装神弄鬼半天又是一个无力的反转 两屁孩演技拙计
看这片之前并没看过第六感,感觉结局挺震撼的。尤其喜欢这片的气氛。妮可基德曼不愧是澳大利亚第一美女
很古典,但和前两年的《第六感》撞梗,所以就没太大惊艳感了
老外的这类鬼片一点都不吓人,还不及山村老师的一半,外加一个万年表情不变的尼科尔•基德曼。。。真是失望。。
事实证明,大东海广场食肆大排档live的鬼哭狼嚎,流动歌手的大声公扩音,另一块跆拳道舞台的铁链哗啦匡次,比电影的音效吓人得多了。
的确和另一个第六感异曲同工。Nicole演的真好,Elaine Cassidy竟然在这里演了这么个角色,和Fingersmith差别好大...装扮不同,气质也不一样了。
古典~神秘~清淡优雅的惊悚~古老的大宅和周围迷茫的浓雾让人印象深刻~和第六感异曲同工~却各有各的特色~那个佣人管家很让人郁闷
其实恐惧感人人都有,那种无助困惑的孤寂,只不过有些人把它藏在了心底。活人要学会与死人和平共处,要学会去接受那些不速之客~
老宅子都有老故事,Nicole美得不可方物,小女儿莫名很像孤儿怨的小女主;比起第六感还是没那么吸引人,但是两个孩子的片段都很有趣,跟严肃警惕的母亲形成鲜明对比
私心真的非常喜欢。觉得它妙就妙在作为恐怖片却真的有一枚足够细腻而沉重的内核。影片到尾声,就像是把手伸进被套把其由内而外完全翻转一样,展示出它完整的里世界,意料之外又密不透风。看完电影偶尔会想起的角色却是丈夫的鬼魂。强烈的意念把它召来,但最终没有什么能把它留下。
小户型才是王道!
极度无聊无趣
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看,一直揪着心,但最后有种解脱,甚至有些温暖的感觉
一点也没感觉出惊悚,结尾部分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