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降風指的是新竹地帶秋天左右吹起的東北季風,風力猛烈強勁,如片中少年們憑恃青春、對體制的咆嘯。
電影畫面的色調和海報一樣乾淨、清澈,但不僅僅是技術層面,《九降風》用整個故事緬懷青春。
《九降風》導演構築、重現著一個時空背景、一段特定的時光,企圖透過職棒興衰、透過九個少年少女交織的故事,引起我們對人事時地物的共鳴,不論是那段高中生活、1996年的台灣、曇花一現的扣機、甚至是職棒球迷對簽賭事件的回憶等。
導演描繪了青春特有的矛盾:必須尋求群體認同才能感受自我存在,卻又不完全對群體忠誠,在相同保護色底下藏的是片片逆鱗。
就像每天依賴著同一套制服,卻總不願穿成尋常制服的樣子;就像片中七個男生成天聚在一起,只要能和兄弟抽煙喝酒、蹺課鬼混、上天台吃便當,就感覺自己無比自由,就能感覺自己真實存在,所以願意為他挨揍頂罪、願意和他們共享心愛的檔車,卻不願意讓人靠近心中的禁區,關於那道友情與愛情的三角習題、關於豪華檔車的秘密。
《九降風》在劇情鋪陳上,透過新聞畫面的穿插剪接,刻意把他們的高中生涯和職棒聯盟之間做了宿命性的牽連。
一切事端尚未爆發之前,他們眼裡的青春,就像扯著嗓子嘶吼著「廖敏雄」一樣暢快、揮舞加油棒彷彿要打出全壘打一樣盡力、想抗議評審就朝場內扔砸別人的鞋子一樣張狂而無所謂,這時候職棒和他們年輕的生命一樣如日中天。
爆發黑道簽賭案之後,職棒聯盟蒙塵了,連七個人的青春色彩也逐漸受到沾染,他們爆發爭吵,天台上鎖的鐵門外阻擋著企圖尋求認同的背影,而鐵門內的群體信任也開始分崩離析,就連熱愛的棒球都背叛了他們,他們還剩下什麼、還能相信什麼?
青春也脆弱的出乎意料,在一個撞擊之後就沉睡不起。
當鄭希彥住院昏迷,這七人的生命樂章開始變調,巨變來的太快、太難以承受,想要歸咎於誰讓心頭好過一點、卻又明白這並不是誰願意看見的,林敬超只好後退離榕樹下、退離有缺口的七人世界。
而在謝志昇遭到逮捕、檔車的秘密被揭發後,他們之間的關係則被徹底分崩離析,像是被李曜行抓著球棒打碎的窗戶玻璃。
謝志昇因昔日情誼、不願出賣林博助而褪下了藍色制服,李曜行因昔日情誼而扛下偷車罪名退學入伍,但也因昔日情誼而對林博助更加失望憤怒,他和眼前兄弟哭喊出的懦弱對峙,自己也紅了眼眶,掉下眼淚,只能對著門板棍棍敲擊著無可奈何,這是我最欣賞的一場戲,追撞出了人性的自私、懦弱和無奈。
最後,湯啟進帶著一箱棒球、搭上了前往屏東的火車,進行一場僅屬於自己的畢業典禮,去追憶一個友人、實現一個諾言。
當看到廖敏雄出現再度揮棒的安排時,感覺太不真實,因此只能相信,這不真實的安排是特意留下的,讓青春中回不去的遺憾獲得些許補償的方法,就算只是一個短暫的夢境、一段腦中幻想也好。
青春期所能擁有的並不多,不外乎家庭、學校、友情和愛情,成天在這般大的框框裡打轉,卻能轉出既微妙又複雜的思緒,使得青春疑問複雜難解。
以青春為題的電影永遠不嫌多,因為青春正是一種跨越了以後回首,有著再無法彌補的殘缺之處,但恆常美麗之物。
法国作家莫里亚克说:“你以为年轻是好事么?
青春如同化冻中的沼泽。
”--完美诠释“残酷青春”。
《九降风》是一出残酷青春物语。
我不认为这是一部精彩的青春物语电影,他更是一部常态的青春影片--讲述芸芸众生中的我和你。
全片四分之三情节沓沓的,吐着瓜子壳耐着性子,看着影片中少年们习常的生活场景,思维居然就跳到了《红楼梦》。
都是鸡零狗碎的事情啊,一天两天三天,时间居然堆积起一座冲发的火山,青春终于露出狰狞的面目,吞噬了飞扬的生命,又让活着的生命迅速老去--永久的忏悔让少年青春不再,终于长大成人。
看这部影片需要耐心,重复又重复的日常生活,形式重于内容的兄弟情谊,青涩的男女之情,少年们自以为很鸟的做派,如此种种让早已趟过青春河流的我在缅怀的同时也感到了厌倦。
是的,大多数人的青春都是寂寞而孤绝的灰色--所有色彩霎那绽放,交织,融合在一起的调和色,那是与闪亮的肌肤与不知疲倦的勃发精力并轨的灰色地带。
仿佛刹那间世界匍匐在你一个人的脚下,你有最精妙的灵魂与思想,可是找不到恰如其分的方式与出口来表达,满腹郁积的话语左突右冲地在体内肆虐得让人抓狂;过剩的精力又挟制着尚且稚嫩的理智--“我是我的神”,冲口而出的自我意识突然觉醒,激发了所有的挥霍--对青春的挥霍,对生命中最华彩章节的挥霍。
挥霍让混发的头脑暂时有了刹那宣泄后的满足,可是挥霍无度的后果确是少年始料未及的不堪重负。
谁的生命中没有青春刻下的烙印,那些或深或浅,甚至穿透生命的致命伤痕都是当时成长的代价,和现时我们曾经年少的明证。
可是说到底,有几个人的青春不是在挥霍中度过的呢--“人不风流枉少年”。
与其说是挥霍带来空虚,导致付出代价,不如说挥霍正是青春的常态。
你如何让一个正发育中的身体纤细,脑袋巨大的少年时刻保持平衡稳重?
生理的巨大变化让心理的成长无法同步,有些时由潜意识诱导的无逻辑行为就先于大脑发生了,这无法用简单的“知不知道你到底在做什么”来追究,更上升不到“行为责任”的道德层面,如果有谁该承担后果,我想是担当监护人职责的家庭和学校,追根究底就是教育的问题--“引导孩子向着善的方向,直到永远。
”更需要在孩子面对现实中的种种丑恶,曾经的信仰轰然倒塌的脆弱时刻,我们要给予孩子的仍是坚挺的扶持的臂膀,指向明亮的方向,告诉他们生命的本真--是善与恶的不断交替盘亘,而善是最终的人心所向,一如电影末尾职棒诈赌被揭发后,涉案球星一人在空旷的球场上练习,正当赛季。
棒球明星也会犯原则性错误,可是他还是选择了继续棒球生涯,那是他人生的指向--对棒球的热爱,虽然曲折,最终还是回到了正确的道路。
时间在静静地守候着,等待尘埃落定的那一天,生命终于显现出质朴的本色--那种圆熟的金黄色预示着收获的季节,而人呢,终于学会安静归于平庸。
在平庸的生活流中漫游的我看到了《九降风》,还是忍不住回头看向那些如履薄冰的“化冻中的沼泽”岁月,暗自庆幸自己没有就此沉没的同时,也清楚的看到了挥霍的代价--我本来可以比现在的自己好几十倍啊。
不由黯然。
每一年秋季,在台湾的新竹地带都会吹起东北季风,当地人叫九降风。
每一年秋季,许多青春里的孩子在这个季节里成熟,告别往事,迎接新的人生。
就像季风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成长从未因为留念或者忧伤而停止。
我总是带着懒散去看台湾的青春片,因为假如没有这样的状态,就很难体会电影里的淡淡味道。
那些波澜不惊的画面,总能把看电影的人带回某个特殊时代,并且找到一些似曾相识的感觉。
然后心底痒痒的,软软的,像是怀念,感叹,又像是忧伤。
站在繁华的城市街头,我们究竟还能记起多少少年青春往事,如果不是一场电影的梦幻般的旅程,或许,时光早已向青春告别。
所以看《九降风》就像在看自己的过去,即便台湾的高中时代和我的高中时代有着巨大的区别,但是年少必须经历的往事却不太相差太远。
那样的季节里,每颗心都向往自由,充满幻想,而升学的压力几乎让每一刻放纵和偷懒背上沉重的负担。
当我看到电影里的少年翘课、抽烟、喝酒、看球、打架等等这些甩掉书包和课堂的行为时,心里竟是羡慕和畅快。
在我的那个时代,除了在课堂开点小差,课后周末抽点时间打球之外,就一直被迫做个乖小孩。
我想如果时光可以回转,我宁可去做一个坏学生,那样才真实,才是青春应该拥有的东西。
在那样的岁月,仿佛所有的东西都是朦胧的,比如父母培育的辛苦,我们全然不知。
兄弟情是什么,爱情是什么,未来是什么,理想是什么?
这些只有长大才思考的东西,在那个时候都只是模糊的概念,兄弟就是可以一起喝酒一起看球出事我帮你兜着的人,爱情就是异性的诱人的身体或是找到一种不一样的特别,未来,理想?
那只是老师和家长用来教训人的小伎俩罢了。
玩世不恭,无所畏惧,尽情花心,看球不爽不扔鞋子,下课就到榕树下喝酒抽烟,中午吃午餐都要一起上天台,爱别人的车就去偷窃,出事了就替兄弟承担,又或者愤愤得替兄弟抱不平追着兄弟打,……。
这些坏孩子条条罪状我们可以说那是有问题的青春,可是,当我们回头再望的时候,他们真的有问题吗?
叛逆,独特,执拗,无畏,恐惧,义气,胆怯,逃避……,所有的所有,都是青春里的一种颜色,无法回避,更无法拒绝。
青春当有错,没有带点错误的清楚虚假而不完整。
被设计被管制的青春是人生一大的悲哀。
影片的最后是毕业的季节,忧伤的毕业歌里许多人留下热泪。
他们应该流泪,最美的少年即将离去,未来哪里还有这样没心没肺的日子啊?
影片主人公之一汤启进带着一盒棒球去台南,找当年的棒球英雄廖敏雄去打球签名。
这也是他好朋友——昏迷在医院里的郑希彦的愿望。
汤启进把他实现了,在毕业的季节,在少年岁月还没有消失殆尽之前。
有些岁月不可抗拒的流逝,有些成长不可阻止的到来。
在每一段特殊的岁月里,应当遵循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哪怕是错,少年时也错得起。
最怕的便是永远只做个大人眼里的“乖小孩”。
毕业的合照,流水的小桥,爬不完的阶梯,我微微的笑……高中毕业的那一天,那天天气很好,国权路的两边来来往往的人还是那么多。
正大体育馆里上演着很老很老的桥段,滚动着的视频,笑声中夹杂着泪水。
我缺席了这样的场面。
校长为大家戴上花环的时候,我刚刚踏进正大的大门。
我看着你们一个个走下主席台,我静静的坐在阿妍边上。
其实想哭的,但是最终还是没有让眼泪掉下来。
我又回到学校,树越来越高,蝉依然很吵,我忘记了谁……2006年的秋天。
四个人。
我们叫嚷着要做彼此最最要好的朋友。
那一天我带他们来到了我的高中。
树越来越高。
博学楼西面墙的爬山虎还是长得那么好。
我告诉他们校园里那里有樱花树,开花的季节我总是在校工把花瓣扫掉之前早早的到了学校。
那里有开着睡莲的池塘,在那里我们的老师还养过小乌龟。
高三的时候我们的教室在六楼,从冬天的西北风吹到夏天的东南风,课间我们还会乐此不疲的冲下六楼到小卖部买个茶叶蛋或者烤香肠,如果是早上的小卖部,奶黄包和叉烧包永远那么好卖。
去的那一天操场上的韩国生在踢足球,我试图解释着曾经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含义,但是我突然遇到了表达的障碍。
后来,我们四个分开了,就像从来都知道有这样一天一样,我们彼此问好,微笑,偶尔的电话和短信。
这样美好的回忆和不远不近的距离让我们知道彼此还在。
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一个不少的聚在一起,就应该是八个人了。
2008年的秋天。
两个人。
我牵着他的手回到了这里。
我再次重复了以上的故事。
中午舟和阿妍陪我们吃了饭。
我们又吵闹着讲着曾经的405发生过怎样的故事。
他很安静的听着,笑容清澈。
后来下雨了。
我们冲上一辆taxi离开。
高中的时候我不断的想着,变成大人要多长的时间。
慢慢走着才发现,我的思考已经慢了一拍,我心里早就已经默默的念叨着,如果还是个孩子,那有多好。
一群蓝色的蝴蝶,绕着花儿不停歇,随微风翩翩的飞,那画面好美,绑着蓝色的蝴蝶结,唱着优美的章节,朝梦想慢慢地追,永远不后退……梦想和现实的距离有多远要怎么丈量呀。
我身边有个认识了8年的朋友,我们很要好,却不在一个城市。
她是这个在电话短信email的年代里为数不多的会每年认真写贺卡的人。
单纯又善良,喜欢史努比和加菲猫。
她告诉我她所有的关注和喜爱,却很少谈梦想。
她的梦想也许是众多已经用烂掉了的美丽的句子之一。
我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应该不会离开。
偶尔听一支不知道什么乐队的歌和喝那种有很好听的外国名字难听中国名字的果汁。
偶尔想想未来然后好好过现在。
呀,高中已经离我很远很远啦。
日子很流水很流水。
这首歌实在是好听,和年轻有关的故事也总是那么好看。
从一开篇开始,我就知道我要离题了。
但还是写了下来。
如果可以的话,让这首歌来当个伴奏好不好。
成长很孤单,所以我们总是成群结队;长大成人很孤单,所以最终我们形单影只。
台湾的青春片很有水准。
王小峰说台湾有两个题材的东西搞得特别好,一个是乡愁,一个是青春期。
很精准。
我们所热爱的,是关于青春的记忆,而不是青春。
青春宏大得无从下笔,又琐碎得像夏日聒噪的蝉鸣。
又像风吹过树叶的声音。
阳光将学校的一面白围墙染成昏黄,昏黄里有更昏黄的球鞋脚印,球场,校门,上课钟声……这些符号书写成的青春,在我们记忆深处,潜藏着。
我们开始以怀旧为借口去怀念我们的青春。
我们开始世故,失去信仰,懦弱习以为常,背叛司空见惯,我们指着一张青涩的照片嘲笑当年的自己,并说,幼稚。
幼稚,自以为酷地抽烟,自以为讲义气地顶罪,自以为合群地聚会……再多的青春往事,也能用幼稚来概括,概括之后,怅然一阵,就泛起笑容来了:我们的青春,其实挺美好的。
我们所热爱的,是关于青春的记忆,而不是青春。
我们的美好青春,是记忆的美好,不是本身的美好。
如果想着朋友的女友来自慰是美好。
如果眼睁睁看同学顶替自己被退学是美好。
如果欺骗是美好,懦弱是美好,冲动是美好。
电影里每个细节充满饱满的情绪,这些情绪一丝丝感染我们。
可是我们当初,高中,面对这些,有觉得美好吗。
我们困惑于现实与书本的区别,道德沦丧地耍一些小聪明去获得心安。
我们不断去承认自己的阴暗,自慰以及懦弱,并把所有青春期必然发生的事情归结为自己的过错。
是自己不够强大,去克制,去勇敢,去对抗这个体制。
种种困惑构成我们的痛苦,间歇性地折磨我们年少的心,我们慌张地成长,直至现在。
如此的青春,如今我们看来却成了美好。
是美好,因为已经成为回忆。
如果我们的青春是美好的,那么我们何必怀念。
我们何必在当初,脚步踉跄,青春仓皇,走到现在。
现在,我们看这样一部电影,再做一回青春未完的旧梦,再吹一阵九月的风,再听一首毕业的歌,再见一次当年的自己。
再见。
跑去第三届青年导演论坛蹭片子看。
如果作为媒体标题党小编,估计回来的新闻稿标题大概是:《九降风》导演声称对小胖子很饥渴。
片子出乎意料的好看,开场的戏就很抓人。
导演对于渲染气氛,情绪调动门儿清。
音乐也十分得体到位。
台湾的青春片一向很独特,这部也不例外。
林导说,只有几百万的小投资是不可能拍悬疑惊悚功夫抑或是其它一些费钱的大制作题材。
如此看来,青春题材成了台湾众青年导演的一种所谓省钱的捷径。
片子是在北师大电影传媒学院礼堂放映的,去的大多是文艺或伪文艺小青年们,结果是放对了地方,效果相当的好。
以至于当有个同学脑残地提问说,这片子能在内地公映吗的时候。
一帮文艺和伪文艺小青年们兴奋地跳脚,纷纷连呼能能。
老娘和只是存在小童鞋同时翻白眼,哇靠,你当广电总局是你亲妈呢吧。
不想对影片评论什么了。
林导在大学毕业剧本一稿时,老师说:你不诚实。
而《九降风》出师了,相当的诚实。
说白了,简直就是在写实。
据说原著小说在台湾也很火。
还是觉得导演很大胆的在一部电影中用了九个人物,以至于最后见面会的时候,有个小朋友居然提问说:导演我觉得你九个人物中还是有的人物写得不够丰满。
MD,你当电影是《水浒传》呢,一个人物可以写好几章。
像我这种识人白痴型的选手,每次七大男生出场的时候,都要偷偷的在心底数一数,看人齐了没有。
逛窑子也得挑个珠圆玉润的吧.总不能说妞们,一起给爷唱个小曲儿,然后妞们站齐了给你来个黄河大合唱.《九降风》描述了一场绚烂致极而又瞬间趋于平静的残酷青春。
正如每个血液里流淌过澎湃青春基因分子的人一样。
我们只是拥有过,而现在不真实的好像一切都没发生过。
青春不再,热血不再,激情不再。
再回味时觉得自己都不配拥有这些光阴.这不是一个叙事型的故事片,状态描写得很深入生活.导演渗入了自己的生活,所以轻车熟路.这种片子很得80后的欢心,也许90后已经看不懂了罢.所有的张狂岁月让人怀念不已.当猜透结局的时候,却还隐隐的于心不忍.也许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残酷,也许不是所有人的青春都沾染血色.但是听说当某个小兔崽子要远走渥太华的时候,对我来讲,无异于这人挂了一样. 电话狂响时,俺那多愁善感的娘跑来劝,最后一顿饭了,去送送呗,于是我就拔了电话线.注定没有不散的宴席,那是不是可以选择没有宴席.一段时间坐车路过当年的学校时,甚至不敢向里面张望. 而今如片中九个好友一样朝夕相处的玩伴早已散落天涯.生活还在继续,而我们的心情早已不同.绿版ESSE,烟草混合薄荷在鼻腔充斥,一如青春的味道.Kinkikids的<薄荷糖>MP3 推荐这首歌听听,一出影院想到的就是这首歌.
青春是一首不老的诗。
有的诗苦涩蔓延。
有的诗甜蜜满溢。
有的诗是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有的诗是草莓蛋糕里空洞,看不见未来(额,我怎么想起来了这部有点沉重的片子呢。。
)。
而九降风却是明媚中带点悲愤的友情未满事件。
友情未满,1996年的夏天,在青春里肆意挥洒的他们,都面临这样的一课。
他们需要学会的是“我们是朋友”这样很有朋友义气的话只有在大麻烦前真的挺身而出,为朋友着想,而不是只想到自己时,才是真的很帅很有义气的一句话。
他们需要学会的课程是最大的痛苦不是对林博助很没朋友义气很孬眼睁睁看朋友顶替自己被退学的失望,最大的痛苦其实是你以为大家都应该跟你一样认为朋友就应该挺身而生,为朋友舍弃自己利益的时候,但其实只有你想,其他人都先替自己铺好后路的那种失望。
好像,只有你把“我们是朋友”这句话当成圣经一样来崇拜,当成圣旨一样来执行。
那个觉悟的时刻,才叫做痛苦。
而这只是你要上的第一课而已,以后你会面对很多这样的痛苦。
比如说,你认为爱情就应该忠贞对方,天天只想着彼念着此时,对方却劈腿了的那种痛苦,好像“一夫一妻”,只有你听过而已。
比如说,你认为朋友就应该两肋插刀,随时准备捅向欺负你的人,却发现,他们的嘴巴很锋利,骂起人来很毒,但真的要一起去捅敌人时,他肚子很痛要上厕所时的那种痛苦。
比如说,你认为爱就要大胆说出口,可是你真的说了之后,却发现对方经常带着一堵不通风的防弹玻璃随时挡在你俩中间的那种痛苦。
简单的说,我们需要学会的课题是我们想的并不代表大家都这样想,我们需要懂的是不要用自己的观点强奸别人的意志。
“到了一定的年纪,人们会开始回想属于自己最美好的时光。
往往,最美好的时光,都是那段纯真的成长岁月,我们称它为青春。
”如果说有什么是我们一直的谈资?
不是天气,不是新闻,是回忆——这种大家都共有的东西。
总能在某句突然插入的话“当时……”,勾起涟漪般的回想,记忆似咖啡的香气离开了杯,弥漫四溢。
或许,我们的记忆不尽相同,但是有着共同的过去时态,然后依循着同一条时间的横轴互相倾述比对——即使走到了大学年月的末尾,每每谈话,说起什么,总可以勾起那句,“当年中学时……”,后续的是回忆。
可以是对坐在饭堂的餐桌上,呷饭的空隙间的闲聊;可以是三五聚块,唠叨一大段话之后突然的引出;可以是对着老友深聊之间,顺延地说起共同的过往……不管怎样,当你开了头,对方总会在你后面接下话头,最后是两个人一同回味共同拥有的那段似乎已经逃离得很远的时光。
早过了大一入学时不舍地把高中生活挂在嘴边的比对的时期,然总是会不经觉地在哪个话题中提起这段过往,是因为那里有太多的记忆可以回想,不是留念,是留恋——或许正如上言,青春永远是最美的回味。
当我们的世纪变成二十一世纪,我们的标签——“八零后”,似乎也随着二十世纪的名头被甩在了人们的视线的背后。
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原本被当作是时代的青春张狂的标记也被接踵而至的“九零后”所接下。
我们也开始和以前同样这么看待着我们的大人们一般,用着成人的口气,过来人的语气,去讨论这群我们的“接班人”,用趋近成熟的视角去看待他们现今的“非主流”。
张狂如歌的青春,在我们面前真切地如风消散,所以当看到这熟悉的过往时代的记忆被放到荧屏之前,窥视光影中的如此熟悉的种种,我们的心房不能不被撩拨凌乱。
上世界的九十年代,是我们共有的青春,共有的张狂记忆——被摆在荧屏前的种种比回想更加逼真,也比回想更加动人。
这当是一首我们八十后的青春的共同悼歌,因为这部电影没有一个快乐的结局,一如我们不会为失去过往的青春高兴起来一般。
我们的大多数人不会有阿彦,小汤,超人,阿行这七个少年的叛逆而不良的青春,但是我们却可以从他们的身上找到那么点什么,我们也曾经有过的。
没有共同经历的事,而有着同一条的时间横轴,我们在上面上演着我们共同的青春,造就出那样的相似感,那么多的deja vu。
我们那时的周遭没有棒球,也不知道什么廖敏雄,但是我们有另一些如他们般狂热的同好者的小团队——时常的聚在一起,讨论一个恒久不变、常说不厌的同一话题;那时,是火箭?
是曼联?
还是国米?
也有更加前沿的,电子竞技。
我们同样对某个偶像那般痴迷,收集他的种种,很可能当年的某个人的那句“我见过他,还握过手!
”就和阿彦的那句“廖敏雄来过我家”同出一辙,一个仰慕者的美好臆想。
我们也有过,或许是我们周遭的某个朋友,在顶着学校抵制早恋的呼声下拖起了小手。
当然,也有更加进一步的,让我们当时脸红耳热的……我们看着对方微笑,甜蜜,也可以看着对方垂目,憔悴,我们把这别人以为我们不懂的情愫称为爱情。
同样的我们当中也有和小汤一样的那种,暗恋上那个经常一起接触的女孩,是由熟悉变为恋眷,还是在认识的第一刻就迷恋,也如同影片中对于小汤的情愫一样没有解释。
只是,我们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青春情愫,冲着青春的名号,爱恋吧!
这个是所有人心中美好愿望的呼声,即使不是所有人都在实践,但定当所有人都在臆想。
很难有像电影中七人的那种午夜溜入游泳馆,然后拖了个精光互相嬉水的记忆。
那一幕在水光的映衬下的七个少年,在陆续脱光衣裤之后从泳池的外延跳投入泳池的一个个赤裸的躯体,在空中划出弧线;然后互相的推搡,互相的摇拽……在水波闪动的光影中裹着扭动的肢体留下倩影,这场持续良久的赤裸的男子嬉戏,让赤裸的男体在荧幕前变得如此动人美丽,不下于被画入画布的裸女。
或许这就是青春浮现在躯体之上的纯美和光彩四溢……我们的青春没有被贴上太多“不良”的标贴,所以当我们看着这群不良少年的种种,有着距离的陌生,又有着直面的熟悉。
因为,有那么多的叛逆而无所顾忌的事情,是我们在那段同样躁动的岁月里难耐青春的勃发而同样无时无刻在心中臆想过的;或者,我们身边同样的那些被我们称为“不良少年”的同龄人也在做着。
我们从荧屏中他们的身上,看到那股漫溢出来的青春张狂的热力,勾起我们那时压抑在心的青春的躁动,一时激动不已。
我们在他们身上回想青春,也在他们身上臆想青春,体味那番我们没有经历过的叛逆而张狂的岁月。
这是我们会从看到这些熟悉的高中式校服开始溺淀进其中,直到眼前已是黑幕而仍旧醉然未醒的原因吧?
它着实让我们就着荧屏的光影,交杂着记忆回溯了一番自己的青春岁月。
《九降风》的名字一直没有在影片中寻找出解释来,反而影片的英文名——wind of September来得愁郁动人。
九月当已入秋,秋风的萧瑟席卷下定必枯叶四散,正如逝去的青春年华、过往的岁月,曾经的青葱终究会随风而逝。
只是岁月如风,而青春如歌,满载着故事与心情的记忆会一直回荡。
就像这部叛逆少年的悼歌般,总会显现眼前,然后触动心房。
一青春是不是就是要把所有的美好都统统毁掉。
然后我们就可以面无表情的开始成人的生活。
死去的少年,撕掉的棒球卡,剃掉的头发,送不出去的BB CALL,满满一箱的棒球,空无一人的学校阳台,没有说出口的爱。
《九降风》作为一部小成本的电影,已经做完了自己的本分,的确可以让国内的众多号称小成本的导演汗颜。
只是,我忽然就厌倦了这样的青春电影,电影不是要给人梦想的吗?
为什么我们就要流着眼泪,看着所有的美好都统统走远,却连一句再见都不能讲。
经济危机了,日子如此惨淡,能不能有一点开心的东西。
二不过,我喜欢那个最终的结尾,坐着火车固执的要去往屏东的少年,身边是满满一箱的棒球。
就那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微笑着,丢出了两个人共同的球。
那么多天大的事情,在我们变大之后,变得不再重要。
只是,这样的成长,好吗?
三背景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就完全中招了。
死去的张雨生,96年的张惠妹,一下子就回来了。
我想起了我的初中时代,我记得那个停电的夜晚,那个在黑暗的角落里未完成的吻。
时光就这样匆匆的溜走,你的样子已经变到我不认识。
可我依旧记得当时的心跳,还有烛光下忽明忽暗的脸。
SAY GOODBYE。
平庸。。。
不错的台湾青春片,里面好几个新生代演员都陆续出头了。
受过所谓的兄弟情谊的熏陶,所以还是感慨良多。
比海角7号好
这个真一般= =
老年人看青春电影各种不带劲。。。
是的,你们还可以把你们所谓的“青春”搞得更煽情点,苦逼点,凄凉点,总会有人迎合的。
反正我死了也不会找台湾男人的。
Say goodbye 即使有一絲遺憾
基本上就是台湾偶像剧的电影版。看到凤小岳那似笑非笑的表情我就来气。3星完全是给那两个符合我style的女主角的。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了都青春青春的。青春不是骂骂脏话打打架就可以的事情吧,大概是我的青春难以共鸣。不过阿行真的留下的很深的印象,眼眶泛红带泪的打着门那里真是T^T
我期待,有一天我会回来。我期待,有一天我会明白。
台湾这类青春电影能什么时候不带日式的影子呢?
就差一步
我不小心打了五星
張雨生的「我期待」及廖敏雄的生澀與歉疚,對生長在相似時代背景的我來說,是相當美妙與超越的安排。
女二脸也太完美了吧、单眼皮的完美啊!!!我还是喜欢港版
对台湾青春片产生审美疲劳了~~
他们骂cnm的时候好怪哦!
扯上棒球,再整个女的站阳台上望着远方就“艺术”了?这烂片高中生都拍得出来,就那种满脸疙瘩的好文艺的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