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The Man from Earth,地球不死人(港),这个人来自洞穴,来自地穴的男人,穴居人,地底奇人,长生不老,来自地球的男人

主演:大卫·李·史密斯,托尼·托德,约翰·比灵斯列,安妮卡·彼得森,阿丽西丝·索普,威廉姆·卡特,理查德·雷西尔,艾伦·克劳福德,史蒂文·利特尔,罗比·布赖恩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07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照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2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4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5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6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3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4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5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6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7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8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19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剧照 NO.20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剧情介绍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一个普通男人的秘密在他的辞职事件中开始显示出端倪。历史教授约翰奥德曼(David Lee Smith饰)说自己身上有一个让大家都匪夷所思的秘密,而为了保守这个秘密他不能在一个地方超过十年。他的朋友们试图去发掘他的故事中的秘密,这一举动让约翰非常生气,而他的朋友却发现约翰的故事是无法被否定也无法查证的,究竟约翰身上有着怎样的秘密?一幕幕碎片联系起来,带给我们一个意料之外的故事高潮。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犯罪现场调查第十季仁显王后的男人难兄烂弟幸福从天而降怖偶咏叹岛谋杀案魂魄唔齐时光大战诚聘保姆狄仁杰之飞头罗刹预支未来恶魔来到堪萨斯城潜水希布堡藏罗莎妈妈舞台剧第一季攻壳机动队AAA伟大的伟宠爱魔神之骨奥维尔号第二季森鸮方世玉之人在江湖亲爱的小孩新生死亡仓库诸神之怒7500航班金刚不坏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长篇影评

 1 ) 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非 常 失 望!

很多人推荐之后看的,所以对他期待较高。

有人吧这个故事和十二怒汉相比,于是期待着一场激烈的智力和思维的碰撞。

独幕剧往往是考验编剧功力的,尤其是这样的小场景长对白常常容易让观众犯困,能做好不容易。

抱着这样的期待,我来看这部电影,只能用失望来形容。

整本电影的逻辑漏洞非常明显,正如很多人所说证伪的难度不大,主角并没有什么办法在逻辑上杜绝证伪,而往往是采用我不喜欢等方式排斥证伪的方法。

这种做法和耍流氓没什么区别,任何一个命题只要你把所有的证伪方法定义为会对你造成某种伤害而不去做那么就没法证伪。

因此其实这个男人无论真假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

挑点实在的漏洞,一个重要的漏洞是作者假定我们现在对古人类和古地质的认识是几乎准确的,因此john才能从教材中回忆过去。

这是一个非常扯的说法,因为即使板块构造说也只是个假说而已,而这几乎就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石。

另一个漏洞是除非主角向鲁鲁修里的CC一样有不死的能力,否则我想一个人能够survive所有的兵荒马乱而活下来的几率几乎等于零,无限趋近于零。

而按照他的说法,有他这种能力的人没几个,算一下概率,那么这毫无疑问是一个reasonable doubt了。

其实这些都无关紧要,最让我失望的还是双方之间的智力碰撞,其辩论水平和逻辑水平实在是对哈佛教授的污辱。

跳跃性极大,涉及面极广,而深度非常差。

只有关于时间那个命题比较上路,差不多达到了康德那个时代的哲学水平。

生物学、地质学楼主不熟悉不妄加评论,但是心理学、历史学、宗教学、人类学的相关讨论实在是不堪入目。

而对于死亡的大篇幅讨论也是让人不知所云。

最大的问题还不是不专业,而是讨论本身缺乏针锋相对,似乎每次john说完这帮高级知识分子就怂了。

至于佛陀和耶稣这样的世界宗教一元论,西方公知民历中信的人还不少,中国公知中也有说什么黄帝是埃及人云云,上不得台面。

稍微对佛教和基督教有点了解的人都会觉得奇扯无比,两者之间表面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逻辑框架乃至思想主旨都截然不同,把两者扯一块实在是搞笑。。。

说john是Jesus,oh my god,你就这么想调戏一下可怜的可爱的小基督教徒的脆弱而纯洁的心么?

剧情方面,只能说充满了违和感。

理想的情况下应该是人们不断逼问而无所得,一步步走向崩溃。

事实上我没看出来除了基督教老大妈以外其他人有什么可崩溃的。

而其崩溃的过程也是让人蛋疼到碎,充满了各种不知所谓的表演。

而男主动不动一脸装逼的走出去,走进来,难道是编剧怕老让他们坐着观众容易睡着么???

最后剧情神展开,尼玛这货真的是14000岁,真心把这部电影最后一块遮羞布扯没了。

如果不是的话,这是对科学对理性对逻辑的一次重大挑战,是对近代化以来现代社会的基石的一次质问——逻辑无法证伪的东西就是真的吗?

这个问号太强势太有力了,简直可以一俊遮百丑。

然而导演显然觉得这个结尾不够带感,先让人狗血淋头的给他搞出个儿子来然后搞死了,然后这个男的看起来看破生死了一脸茫然开车而去,尼玛那个傻逼女的居然还跟上去了,真是亮瞎狗眼。。。

简直不给这本电影一条活路了。。。。。

看完之后只有一个渣字,实在是吐槽不能。

 2 ) 世界奇如斯

一个相识了十年的朋友突然对你说,自己是活了14000岁的穴居人,你该做何感受?

你大笑,你以为他疯了,你从生物学、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等等方面去质问他,然而你发现每一个问题他都对答如流,每一个年代他都有清晰的记忆。

慢慢地,你半信半疑,甚至不经意间颠覆了你曾经拥有的一切知识……《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正是如此惊艳,这部“史上最牛的科幻电影”仅仅用了一万美金,在一间山中小屋里拍摄几个人促膝对谈,却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一部大制作、高科技的科幻影片。

因为从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像它这样包罗一切人类的问题,哲学的、宗教的、政治的、历史的……你以为你起码有最基本的知识,却发现它们的面目原来如此模糊不清。

眼前的人告诉你有一种人可以永远不老,因为细胞的更新和免疫功能与常人不同,而得以永驻青春。

你以为这是荒谬之谈,却发觉无法证伪——理论上这不是不可能的。

他告诉你他曾猎过猛犸,曾亲历冰河期,曾与腓基尼人一起航海,曾听释迦牟尼传道解惑。

他与哥伦布一起航海,与毕加索促膝对谈,还拥有梵高亲手赠送的画作。

甚至,他经历了《圣经》里描述的时代,他的名字JOHN在漫长的语言变迁里,演变成了JESUS!

你愿意相信这一切吗?

是否耶稣就是对一个凡人的神化?

是否诸多神迹都是子虚乌有?

是否你现在遵循的宗教规范与仪式压根不是耶稣的本意?

面对另一种真相,你选择“亵渎”宗教还是将毕生的信仰丢弃?

几乎每一句话都撞击着你的头脑与心灵,世界原来是这个样子?

还是,他只是个妄想的疯子?

你分明感到在历史的长河里自己是那么渺小,在那一串串决定命运的巨变里,你只是一瞬之中无法被人记起的一个。

很快,你的生命结束了,而他,亦即永远,还在。

你甚至感到了不公,同为芸芸众生的一员,他成了传奇,你化为尘土,而在此几个小时之前,你以为大家不过同是学校的教员而已。

心理学教授、考古学教授、宗教学教授、生物学教授……这些拥有超出常人知识储备的学者们,都在这个无法证伪的理论面前动摇了自己的信念。

其实,对方只是说,信不信由你。

坐在荧幕面前,我极其羡慕身处那间小屋的人们,他们在不经意间经历了人生最奇妙的时刻,经受了一辈子最大的自我拷问与怀疑。

无论相信与否,这种体验是美好的,独一无二的。

我也愿意相信这一晚所听到的一切,万事皆有可能,人类世界本来就是星际间的一个偶然,即便历史书中的光辉人物都集于一身,又有什么不可以?

仅仅想象它的可能性,就令人激动不已了。

更多的时刻,我目瞪口呆。

曾以为科幻电影不过是对外太空、恐龙时代或者未来几百年的恐慌想象,必须裹以各种华丽的视觉包装,却原来这个题材也可以如此简洁深刻,在短短八十几分钟里让人思考一切。

看惯了火星人、未来人、远古野兽等在屏幕上叱咤纵横的模样,这次回到一个原原本本的与我们一模一样的“人”,反而感受到诘问与质疑的力量。

难怪这部演员不超过十人、场景也只有屋里屋外两个的片子,却在IMDB上获得8.4的高分。

也曾有一瞬觉得遗憾,为什么华语电影里难得看到如此短小有力的精品。

但是想想万一在中国真的有人对我们宣称他是黄帝,大概不是被送进精神病院,就是被送去社科院研究所做小白鼠了。

所以这事还是发生在美国要好得多。

 3 ) 这个编剧不是天才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

我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非常非常喜欢,一口气看了两遍仍觉得回味无穷要知道那段时间我有多忙,而且压力又是多么的大啊,我居然把这部电影看了两遍!

第一, 大家都说了很多遍了,一个显而易见的优秀之处:编剧太牛B了,如果编剧是一个人,那他得是个多么杂学旁修、爱好广泛的杂家啊。

我很喜欢这样的人,而且我也有一副求知欲炽烈的心肠,见什么新鲜事儿都想搞一搞,什么学科都想弄一弄,但统统的又都是叶公好龙,浅尝辄止,虽然浅尝,但绝对保持了超过三分钟的热度,我保证!

这样的编剧的出现比DV的发明更为伟大,他让对电影有强烈爱好的人实现梦想成为现实,就在那80多平米的房间内,几张沙发,几个名不见经传的演员,甚至连背景音乐都那么平淡无奇,就能拍出一部令人追着剧情欲罢不能的电影,这就叫水平高,听人扯淡容易,扯成一部吸引人的电影就不易了,九十分钟,有铺垫有高潮又有让人意犹未尽的结尾,这个编剧不是天才就是个经验丰富的老手。

第二, 这种感受可能是出自我自己的虚荣心,是我的一点儿小爱好,小理想我想像当中,最惬意最舒服的生活就是这样的,老了以后找个大学蹲着,每天能和几个这样的老哥们儿他们也同我一样在某个领域里是个教授,一样在大学蹲着安度晚年---端着一杯John Walker(我春节时看完这部电影的第二天,碰巧搞到一瓶John Walker,不过是Black Band,好像是12年的,喝了点儿,很烈的威士忌,喝着很爽,但喝完很快就晕呼呼的了,如果有人聊天肯定谈性大发)聊自己的学科,这样的人群有着对自己所钟爱的领域的热爱和自嘲,有着对人生的达观态度,互相揶揄又互相尊重,谈天说地,论尽半生,到了傍晚,天气渐凉,生起一堆火(客厅里最好有个壁炉),向火而谈,火光和酒精映红几张兴奋的老脸,那该是多么温暖的下午啊。

我愿意用一生等待,有这样的大学,有这样的几个老友。

最后,那个从石器时代过来的长生不老的怪物,扯到100字解释《圣经》时,我明显感到背后那个幸灾乐祸恃才放旷的编剧,小手颤抖了一下,鹅毛笔停顿了一下,似乎有点扯不下去了,挺离谱的,但他很快就放弃了对这个话题的探讨,继续转向他最熟悉的考古,对话里最多的还是考古和心理学,关于宗教,毕竟不敢太过放肆,但我还是非常喜欢那个长得有点像杜鲁门卡波特的演员说的那句对白:『这有啥难的,我还能用十个字总结《十戒》呢: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Don’t!』

 4 ) 小成本,大制作

并不是所有的科幻电影都需要特效,这个影片就是一部未需有任何特效的科幻传奇,电影以座谈的形式,用语言为媒介,构筑了一个神秘叵测的科幻世界,其言谈间予人带来的深思是如此充满魅力,那语言艺术的遐想为人叹服。

里面大量的对话,关于时间、宗教、物理、历史、心理等等很多大容量内容,在几个主演的对话间来回拉扯你的思考,感觉是一部可以多刷的影片,细细体味对话应该每次都有新发现,节奏不快没有惊心动魄,却一直牵着你走,让你思考甚至想着是否要相信他们的话或者怎样反驳。

电影结尾绝对是神来之笔,颠覆了我对传统科幻电影的认知,很值得一看。

 5 ) 终究悲哀的智性与情感

——让你活一万岁你也是这个死样,loser——错,只会更糟糕1总有些神奇的电影会以电影内容本身之外的特点占据你的视线,譬如在眼下这个金钱横飞疯狂砸钱的电影圈里,在动辄上亿的投资成为基本起跑线的情况之下,却有一些电影另辟蹊径,以极小的成本四两拨千斤地赚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

譬如《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部2007年的美国电影,就以不到20w美元(网上有说不到2w美元,我觉得基本是喜欢夸张说话人的瞎扯,片中的几个演员确非知名,但也不是无名之辈,一直活跃在美国影视界)的预算大获成功。

它的秘诀就在于,这部电影本质就是一个谈话节目,一群人围在屋子里从头讲到尾就是电影的全部内容,没外景、没特效,几张破沙发就是道具,这样自然把预算降到了最低。

这搁古代西方叫十日谈,搁古代中国是答客难,电影史上也有同类型的《十二怒汉》珠玉在前,秘诀就在于要有一个新鲜而诱人的主题保证把观众摁在椅子里一直看下去。

这部电影的主题只有一句话,但仅一句话就可以把观众强烈地吸引住,这句话就是:如果一个人从新石器时代一直活到了现在,不老也不死,你怎么看待他?

2如此庞大的主题在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面呈现是非常困难的,电影的诀窍就是要弄假成真,虽然观众知道银幕上是虚构的,但黑暗里一个多小时的欺骗是一切乐趣的来源。

电影为了把这个设想弄得更像回事,将这个永远35岁样貌的叫奥德曼的家伙的身份设定哈佛大学的教授,他为了不暴露自己的身份,养成了每隔五到十年就更换一个地方生活的习惯,在哈佛混了几年他要照例开溜,但是他在哈佛有些同僚也许是和他交情很好,也许是诧异于为什么这个30几岁就评上教授的牛人要辞职,来到他家为他送行,并企图弄清楚这个问题。

也许是因为奥德曼深深了解知识分子是多么的鸡婆,或者他知道美国的专家和天朝专家类似,说什么大众都不会信,于是干脆第一次和盘托出。

他的讲述遭到他那帮生物学家考古学家逻辑学家的同僚的质疑,他不断化解这些质疑,带给他们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

实际上是导演借这些学者的身份来对自己的构思进行质疑,好让自己的谎能够看起来像一点。

但千万别傻傻的认为这些演员的台词具备哈佛教授的水平(还能不能好好的看电影了?

),不需要果壳或者松鼠会的geek出来批驳,稍微有一些思辨水平的观众都看得出来里面的质疑都是软弱和浅尝辄止式的,因为让导演去想象一个他从来没有认识过的事物实在太困难了。

但这个idea已经足够激动人心,电影里抛出的两个疑问也值得人去一再的思考1、如果一个人有足够长的寿命,他会成为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吗?

2、如果一个人的寿命十倍百倍的延长,他的情感会发生哪些变化,人会“非人”吗?

3先说第一个问题。

电影对第一个问题似乎有些模棱两可,一方面他认为人的智性不是完全直线型的,片中的奥德曼也承认自己虽然拿过十几个博士学位,但是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就算是没有忘掉的知识,也已经远远过时而派不上用场。

但另一方面,奥德曼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人物,他是梵高的朋友,是释伽牟尼的徒弟,他在部落里被尊为首领,他甚至就是耶稣本人。

那导演到底对这个问题持什么态度呢?

我认为,一个有足够长寿命的人,未必可以成为有史以来最聪明的人,如果他本身不具备天才的素质,我相信这也是电影的意思。

足够长的寿命只能给他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但学习这个动作的对象是已有的知识,一个人无法超越他时代的边界,虽然他可以悍然成为这个时代边界上的高峰,比如梵高,比如爱因斯坦,但是电影中的奥德曼,显然不具备这样的素质,他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文化创造,也没有什么推动人类进程的发明,他只是一个时代的旅行者,随着人类历史来到这个时代,他就像是一个部落里年事最高的长者,有最丰富的见识,但他并不是这个部落的领导者。

至于他成为了耶稣这个事实,则充满了对智性的讽刺意味,他一再在谈话中对这些虔诚的信仰者祛魅,他成为耶稣,成为西方文化的标志性人物,不是依靠自己智性的高超,而是群众智性的低下的产品,他们为了战胜自己的恐惧和无知,活生生地造出一个或几个神来,这是人类历史到处可见的事情。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无奈的发现:人的智性,上限极其有限,虽然科学家一再宣称人脑有无限的潜能,但是除却天才,一般人无法触及时代的边沿,更遑论超越,所以奥德曼花了一万多年来学习,他也只是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却连自己的出身还没完全搞清楚;但是人智性的下限,却深不见底,不可想象的愚蠢造就了各种特异的景观,此时我们可以再次深味爱因斯坦那句名言的正确:世界上有两种东西是无限的,一是宇宙,二是人类的愚蠢,我所不能肯定的乃是前者。

人对于超越自己认知之物的防御机制一直牢牢地限制着人对自己智性的超越,这种机制从大到教会对布鲁诺的迫害,小到普通人对驾着跑车疾驰而去的年轻女性产生的“婊子”想法上持续显现着,人对知识和思考到底是何种态度呢,这恐怕也要取决于趋利避害性,不相信的话就看看电影里这些教授对超越自己认知理论所显示出来的本能的抗拒吧。

那到底什么样的素质才是天才所具备呢?

或换而言之,学习如何才能形成足够可观的智性增长?

或许这一开始就与学习的方法息息相关,如果学习的方法不正确,早早触到天花板并原地转圈也许早已注定。

中国的古人也苦苦思考这样的问题,宋明的哲学家朱熹和陆九渊形成了两种学习论,朱熹认为学习依靠循序渐进的积累,陆九渊认为学习依靠内心反省的体悟。

不难看出,这种难以明说的“悟”的方法是向佛教借来的。

“悟”摆脱了简单的直线进程,是一种飞跃,类似于宇宙航行理论中的空间折叠(不是由a点直线通往b点,而是将空间折叠,使a点与b点重合),电影对这种“悟”的方法显然也深为认可,所有它大胆地将释伽牟尼视为耶稣的老师,并将他当成有史以来最有智慧的人。

但这种“悟”的方法最大的问题在于:一,时间在这个方法上无效,有可能一瞬间悟道,也有可能一辈子执迷不悟;二、合作学习在这个方法上无效,天下人不悟,一人独悟;三,知识都他妈在这个方法上无效,饱学之士悟不出的东西,不识字的慧能悟出了。

所以,如何不具备天才的资质和体悟的条件,就算把一万年的时间交给你,除了利用人类智性的漏洞装神弄鬼充当“大师”以外,你也不会取得什么成功,且慢,不仅不会成功,还会更失败,我们下面就来讲这个问题。

4情感和伦理道德都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制造出来的东西,是规则和利益的润滑剂,比如同窗之情、师生之情、战友之情等等,都是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创造出来的。

而人的感情又是这么的容易驯化,只要在一个对象上花上足够的时间,情感就会培养起来,也有了抵挡消耗的基础。

譬如多年的旧友见面,即便身份思想品味已经完全不同难以为继了,但是回忆丰厚到在一次次短暂的会面里足够被消耗,那么尴尬的时刻就会推迟到来,幸运的话甚至可以一辈子保持一种体面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很早就已经死亡了。

但是交往的时间,始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觉得和一个朋友交往了十年是名副其实的老朋友了,那是因为我们默认的生命长度只有七八十年,十年在我们生命长度中占据了一个牢固的地位,与其肯定老友的地位,不如说是在肯定我们自己,但是如果我们的生命有一万年呢?

十年的交往就相当于20多天的交往,是否觉得20多天也足够多了呢?

但朋友间的交往不是时时刻刻在一起的,平摊到每个时间段的具体时间都是微小的,因其持续才显得壮大,20多天的来往,就相当于去参加一个培训或者夏令营,在里面认识了一个还比较谈得来的人,相互留了联系方式,但再也没有联系过,若干年之后,能记起他的样貌已经是很难得的事情了,更何谈特殊的感情呢?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影片的结尾揭示奥德曼是一位老教授的父亲时,老教授痛哭失声,难以抑制感情,奥德曼却冷静甚至漠然,因为对他来说,这只是一个匆匆一面的人,虽然是他的后代,但是他已经有了无数的后代,在这个意义上,他已经无法理解其中的感情了。

电影《守望者》(《watch man》)也从侧面探讨了这个问题,电影里有一个牛逼的人物叫曼哈顿博士,因为一次物理实验的失误变成了一个全身蓝色的怪物,但是同时也拥有了超能力和不死之身,在拥有不死之身后,由于在不同的维度思考,他对人类的情感变得日渐稀薄,最后跑到火星上和岩石做伴去了。

所以如果一个人真的有不死之身的话,他的结局大概是要疯掉(因为他自杀无法成功),因为他不可能受得了时间不断增长之下智性停滞的焦虑和感情的破灭,整个世界呈现在他面前,是一个人间地狱。

5人的智性和情感,终究还是悲哀的。

它们在延长的时间面前,终究脆弱、相对、甚至虚假充满了自我安慰。

但反过来说,这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全。

人的不能永生,真是一个好主意,在极其短暂的时间里热烈的生活,做出伟大的功绩,像暴雨雷电淋漓尽致,而不是在时间的延伸里一拖再拖。

不敢做的事情,想到终有一死,便不再畏惧;为了名利生出的勉强之心,想到终有一死,也就浇灭大半,因为有一死,所以有恨有憾,有滋有味,如果我们面对的是一片空白,那我们又能去讨要什么,撬动宇宙的那个点,又该在哪里放置呢?

 6 ) 世界就在那厮的嘴巴里

The Man From Earth.片长不足90分钟。

从头到尾几乎就是几个哈佛教授参与的谈话节目。

场景只有两个——房子里,房子外。

投资一万美元。

我说这是07年最牛*的科幻片。

你信不信?

看过《独立日》吧?

看过《终结者》吧?

看过《星球大战》吧?

看过《变形金刚》吧?

被电脑特效雷得目瞪口呆、口水横流吧?

知道为了让咱目瞪口呆、口水横流烧了多少银子吧?

2007年,一万美金也就能在北京五环置个十平米的窝。

和你一起工作了十年的人突然对你说他其实是山顶洞人。

你信不信?

他说他没和哥伦布一起航海,仅仅因为他觉得自己不是冒险的型。

你信不信?

他说那幅你一直说像梵高风格的画就是梵高送他的。

你信不信?

他说得过天花,得过黄热病,得过鼠疫。

你信不信?

他说他活了140个世纪,他说他见过冰河期,他说他猎过猛犸。

你信不信?

他说他当过原始部落的领袖,他说他跟过释迦摩尼修行,他说根本就是耶稣。

你信不信?

他今年三十五岁,而你已经行将就木。

他说他是你爹地。

你信不信?

可怕吧?

惊悚吧?

以为遇到疯子了吧?

嘿嘿,最可怕的是,他说的你全部都会相信。

你信不信?

李敖说,你们骂人是“王八蛋”骂过就算了。

我跟你们不一样,我不但骂他是“王八蛋”,我还能证明他就是“王八蛋”。

所以——信。

或者,不信。

这是个技术问题。

发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所有听你讲疯话的人都相信你讲的是全部真的,哪怕他是哈佛教授。

凭什么相信?

就凭你发疯得无懈可击。

面面俱到的证据,合乎情理的逻辑,平淡无澜的语气。

你问上帝世界在哪里?上帝说,我kao,世界就在你这厮的嘴巴里。

哈佛商学院实在应该把这电影拿去做营销教材。

不得不再次感慨——中国出不了牛*的电影,不是因为没有牛*的导演,而是因为没有牛*的编剧。

没看过的人一定要看。

吐血推荐。

 7 ) 编剧一思考,学者就发笑

有趣的电影。

开头尚好,铺垫的步调清楚,越到后来就越失望。

人间不乏长生不老的幻想,这个主题可深可浅,这个电影把场景设计在一伙学者之间,知识性的悬疑趣味是独到的地方,然而导演实在是无法往深里驾驭这个题材——拷问无法持续太久,之后就是失语乃至异想天开了。

没有历史观的人想象长命的状态,似乎必然得经历那些大时刻,做witness,殊不知那正是构思拙劣的表现,整个思路似乎是拉长了几万倍的《阿甘正传》,只不过全依赖人物煞有介事的口述,其沉闷可想而知。

最失败的地方当然还是人性,一群高智商的学者面对一个长命的人,出于本能的质疑进行盘诘,没几招尽信其言也倒罢了,进而沮丧,进而动摇世界观——这是学者还是一般灾难片里等待大人物搭救的妇孺?

当然,和好莱坞电影中一贯拯救全体的“大他者”不同的是,这次这个“他”是拯救不了别人的,所以那种居高临下让人崩溃。

然而学者除了知识懂的多一点之外,脆弱猥琐比之市井小人犹有过之,没有丝毫知天命的样子!

至于主角,活了1万多岁,算成精了,他魅力何在?

呈现某种幻想是电影的动机,进而试图做出某种道德或者思辨的解答,这就有点自不量力,面对超越我们理解力的寿命,难道我们就会质疑整个生命乃至文化史的价值?

即使这人宣称历史都是由他制造的。

构成人类文化史的,却远不只是那些标志性的事件或者某个时刻。

人类历史的积淀,绝非简单的数字游戏,设计一个贯穿人类历史的角色,参与和旁观所有历史的进程,这需要多少巧妙的设计?

虚无和厚重之间,微妙得很,没有大的文化史观,这电影是绝对做不好的。

所以,还不如像peter jackson式的多些奇幻搞怪更能卖票房。

当然投资者看中的是一个小房间内唠叨的低成本。

但是,低成本真的就那么好玩么?

一个人坐着讲故事,你以为啊!

 8 ) [影评]The man from earth:一个没有必要的假设

有人问我:作为一个搞哲学的,你对这部电影怎么看?

我首先回答说:电影中讨论的问题,以及讨论到的程度,对于一个搞思想史的人来说,都没有什么新鲜感可言了。

对方仍旧追问我:那你的看法是什么?

我想了想,这样回答了ta:古希腊人说过:“死亡是哲学的缪斯。

”哲学是从人的有限性的存在开始的,倘若不死,就不会有哲学,也不会有对意义和价值的追问。

所以,我对永生这件事是连想象都没有的。

进而,如果不是永生,而只是比别人活得长一些,那么,一些基本的问题不会有多大的改变。

要知道,长短是个相对的概念,哪怕14000年,相对永恒来说也不过是个瞬间,而相对一般人,我只能说,那这个长度就真的活得不耐烦了……如果只是一个个体活得特别长,长到了超出了人类之前的界限,那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因为所谓“经验”,是社会性的,单独的个体无法构成什么“经验”(何况就算有,他的“经验”对任何一个他人都没有意义。

比方讲,一个七八十岁的人说:等你到我这年纪就怎样怎样,多少还有些意思,但一个14000岁的人说这话,难道不是很扯淡吗)。

他的真正意义上的人生只会停在八九十岁左右,他不会变得更有知识(如电影中所说,他不会比这个时代最渊博的人懂得更多),也不会更有智慧,换句话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七十八十之后,他不会孤立地创造出一个更高的境界。

(这个道理其实只须问一个简单的问题就足够了:无论是这部电影的导演还是演员,都是和我们一样的人类,因此无论里面谈到的领会多么高深,你觉得那需要活14000年才能获得吗?

)说到底,电影不过是用这种假设来反思我们有限的人生罢了,而这种反思方式,在我看来,是过于戏剧化因而反倒显得相当笨拙的。

借用一句西方哲人的话:我没有作这种假设的需要。

而我们的古人说得就更加直接而痛快了:老而不死是为贼啊。

 9 ) 认真,你就输了

周六见到了一别十三年的Tristan,聊了很多,伦理,宗教,电影……最后Tristan说着叹息道:有时我也会掉进不可知论里,并且推荐我看了这部《The Man from Earth》。

随后我找到了它。

这部电影在国内受到的追捧(作为一部美国电影,在豆瓣的votes居然和imdb不相上下,而评分还比后者高0.3)令我诧异。

仅仅作为一部电影来说,除了显然有效的成本控制,它好像实在乏善可陈。

不过看着评论,好像还有不少人在惊叹着说:哇噢!

他讲了个多好的故事!

我不知道拿什么样的“坏故事”来参照才能映衬其卓尔不群,但是这个故事的平淡确实已经到达了令我不解的地步,例如,我不理解剧中人物在面对这个传奇故事时种种失态的场景。

倘若有一天,金二元帅对全世界宣布说他其实是冥王星人的后裔,或者另有一天Tristan认真地对我说:“其实我就是耶稣的原型,如果去掉零头,大概有一万四千岁了……”我觉得我会欣然接受,当然前提是他们不逼迫我参加什么朝圣组织。

我不会感慨或惊叹,因为我从来就不会深信。

因为很久以前我就知道(而且我以为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我们对于生命、对于历史、对于宇宙的所有认识,只是建立在一系列假设之上而已——宗教如此,科学同样如此。

如波普尔所说,科学应服从于经验的证伪,但他同时又说,可以证伪的科学与不能证伪的占星术一样,都既包含着真理,又包含着谬误。

所以,你能拿一个自称从旧石器时代活到现在且青春永驻,以致每隔十年就要迁徙而居的男人怎么办?

你自然无法证其真,也永远无法证其伪。

严密的推理论证、代代相授的知识,终究不能无限扩充个体经验的狭小局限。

宇宙洪荒之中,人只不过是沧海一粟,而把自己置于宇宙的中心去度量万物,并且信以为真,这种下意识可能比故事本身更可笑一些。

塞南古说,人并不总是需要一座都城。

我想,人并不总是需要一个起点。

因为不存在那个起点,你的知识,你的经验,你的结论,你的信仰,都是有限的。

而有时当你面对无限的未知,你可以试着去挑战,但是要留有起码的尊重。

嗯,宗教、人类、历史、科学……加在一起也只是个长长的story,信不信由你,但是认真你就输了。

有时候我们应该拾起猪八戒“从来处来,往去处去”的智慧,只要我们善待自己和身边的人,去劳作,去收获,去发现,去感受,去爱……那么,宇宙是诞生于上帝还是诞生于大爆炸,又或者一个人是否可以活一万四千岁甚至更久,真的那么重要么?

扯远了,电影我给三星,其中一颗星送给制片人,因为他真的很能替金主省钱。

 10 ) 我们不过是生活在盒子里

the Man From Earth中提到一个“中国盒子”的概念,一种一个盒子套一个盒子再套着一个盒子……的盒子;有似于西方的复活节彩蛋。

但作者为什么不用复活节彩蛋代之呢?

从写故事的人把耶稣比作是西方的玄奘这点就可以看出作者对东方文明的着迷。

另一方面,也许东方文明这个标签就如星海之于天文学家,对于西方人来说它本身就是神秘的代名词。

我不能去揣测是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但整个故事发生在一个客厅一间房子之中——而房子本身其实也不过是个盒子。

所有推进情节进展的不过是无数的对话。

声音。

关在盒子里的声音。

这能让我们想到什么?

我们的躯壳以及被囚禁在我们身体中意识(灵魂)。

我们是否可以假设,如果能做到我们的物理躯壳永远不腐烂,我们——或者说我们的灵魂、思维或是精神就能不朽?

先不去考虑这一个层面,我们来看一下另一个事实:进化论的三大经典证据之一的胚胎发育重演律。

我们在子宫中的成长,这个过程被称作是物种进化的微缩模型;虽然事实上,很多人都认为这不过是德国人类胚胎学家布莱赫施密特(Erich Blechschmidt)当年的一个骗局。

我们先不去管进化论是否是真理,胚胎发育重演律是否是骗局。

我们就先当它们是真的。

那么,我在想,既然我们所有人在出生这个点之前存在一个进化的过程;那么,如果真的有一个古猿一直活到现在,活了一万四千多年,那么,他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中是否也存在着进化呢,出生这个点之后的进化?

肯定是存在着变化(进化)的。

但一定不是那么的明显。

于是我们是不是有理由相信:如果我们在一个盒子(容器)中进化,进化的速度是不是会快很多呢?

越脆弱的东西越被限制了了时间和空间的东西,它们看上去往往却越高级,越代表着文明。

比如说电脑,和生活在电脑中的那些软件。

事实上,有时我并不是很相信达尔文的进化论,有时候我更相信一个进化的过程其实上就像是玩游戏过程中的升级,时候到了,必定会从一个形态变成另一种形态。

我觉得进化的外部意志(而不是环境、物质)干预学说比达尔文进化论更可信一点,如果我们把电脑的操作系统比作是种生物,从dos到win95惯常win nt惯常win xp到vista,或一个apple的分支——假设这些操作系统存在在某种意识的,而且它们并不知道我们人类的存在,那么他们肯定是认为是他们自己在进化——但事实上是人类在帮他们升级。

所以,说回到我们人类自己身上,说不定也存在这种情况。

谁说神就一定不存在呢。

这只是一种概念类比,我想说的是电脑,或者硬盘只是一个盒子(容器),操作系统是种软件; 而我们可以想象成这个地球、整个宇宙也只是个盒子(容器),而我们就是那软件; 如果再把这个概念细化到极致的话,可以得到,我们的身体只不过是个盒子(容器),而我们的意识(灵魂)是种软件。

   就像各种物质的组成从沙子直到星海,所有的东西都是包容和被包容的。

也许,这个盒子里的意识不能对自己身体的改变作出解释,就像生活在平面世界的人不能感知生活在立体三维世界中的人,也不能了解后者对前者在本质上的干预。

但如果有这么一个平面的人,他可以从一个立方体六个面中的一个面生活到另一个面,那他肯定能改变很多东西——即使不能改变自己的本质。

你可以对这个盒子里的其他意识进行引导改变的。

只要具有足够多的时间。

时间就像是个放大镜,就像是酒精,浸淫着所有人的意识,让我们认为它是对的它是错的它是需要虔诚的它受到了猥亵……所有的事实真相追溯到起源也许都不过是只古猿,因为我们都不过是种生活在盒子里的生物。

(文/len calvin)PS.因为《世纪末的魔术师》给人印象太深刻了,所以一直把沙俄皇家的复活节彩蛋代之俄罗斯套娃,一时半会也改不过来了……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短评

考古学、人类学、生物学、心理学……一群横跨各领域专业学者的聚会,一场关乎于存在的哲学思辨。编剧与学术顾问共同贡献出这样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科幻片。学术上的严谨性在给电影中的艺术性让步,不过这部电影也没有过多的艺术性可言,其实所谓学术上的严谨更多来自于对话交流表现出的逻辑性,是这种充实和缜密令人们信服而非多么高深专业的学术知识。这种小空间低成本的群像戏往往是对布光的重大考验,这里的布光倒是别具一格,灰暗、冷色系的影调,放弃灯光而采用炉火,搭配冷冽的外景,这种忽明忽暗的强烈对比呈现出了难得的生硬质感,给人以寒冷、空虚和茫然,也许是为了体现对于自然、科学和未知的敬畏?“一个人再怎样厉害也无法超越他所在的时代……我所拥有的只是更多的时间而已。”人们对未知是如此好奇和渴望,但结果和真相往往未能遂其所愿。

6分钟前
  • 极圈里的燕鱼
  • 还行

都结局了强行来一发狗血父子梗什么鬼。好的点,“无论一个人活多久,他都无法超越他所处的时代,他不可能比这个族群最优秀的人知道的多……活了14000年并不能使我变成天才,我有的只是时间。” 一个明明可以拍得更壮丽、孤寂乃至崇高的题材就被肤浅的灌输式话题和枯燥的调度草草敷衍,可惜呐。

7分钟前
  • Lili Marleen
  • 还行

虽然有点反宗教,还是太神了~

8分钟前
  • 江绪林
  • 推荐

相信是一件彼此配合的事情,就像催眠。

10分钟前
  • novich
  • 推荐

实在有点看不下去,感觉整个都比较胡扯,虽然都是些专业领域的教授级别,可是问的问题都有点生硬和肤浅。宗教那一段本是本片高潮,客除了配乐是亮点外,也没有太大出彩之处了。

15分钟前
  • Mercedes
  • 较差

IMDB TOP 250。大概是我没看懂吧,也或者是期望太高,到最后我什么也没感悟到除了昏昏欲睡,更别提“深深思考”。。。

18分钟前
  • to_oz
  • 还行

看在男主如此像德尼罗的份上加半星,要我说这种话剧电影完全可以关掉画面戴着耳机听就好了(封闭空间不能作为视听匮乏的理由,看看波兰斯基),即使当话剧看编剧的层面也是毫无张力,因为导演一开始就让观众相信了男主的身份,全程就在听他顺已知历史,所以结尾的反转(也许不算反转)也就显得无比的尬

20分钟前
  • 🌵🌵
  • 较差

如何节约成本。其实不是什么特别好的片但当时似乎已经是个人年度第三了。唉呵呵,比较有思考价值。导演一般般,编剧的确牛逼。/8.2/

24分钟前
  • 徐若风
  • 推荐

YY出来的东西,这么高分?????

25分钟前
  • 马邦德
  • 较差

什么乱七八糟的啊、、难道就是想通过最后的那个胖子的死、、告诉我们这个男的讲的一切都是真的吗、、、、、、

27分钟前
  • 海盗格格
  • 很差

1.揭示小叙事具有与元叙事相当的合法化功能,解构了元叙事却没有解构“合法化”本身——合“理性”所立之法?2.主人公的经历似乎只意味着对历史的印证或反驳,而未进入生存论视域加以考察。从生死两端中抽去死的一端,不仅仅是生的无限延伸,更从根本上颠覆了向死而生的历史性此在。

31分钟前
  • Cory
  • 还行

沉闷。 最后精神病医生的死,不就主观的证明oldman说的全是真的了吗。 我不喜欢这样。关于讨论宗教的话题感觉很厉害,但是对我来说太哲学了。 封闭空间几个人辩论的题材,我还是喜欢12怒汉!!

34分钟前
  • 没头脑又不高兴
  • 还行

其实没感觉多好。。套路实在是太俗套了

35分钟前
  • 较差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莫名相信这个世界上真有这样不老不死,不伤不灭之人!

36分钟前
  • 阿vi子
  • 推荐

还不错,值得看看

40分钟前
  • 天地一沙鸥
  • 推荐

是好剧本,但不是好电影。甚至不像个电影。

43分钟前
  • 肉腾腾
  • 还行

究竟是科幻不是我的菜 还是 这种科幻不是我的菜。。。

47分钟前
  • celestebook
  • 还行

现代史学成就概览?不可证伪的阐释不必理解,我相信现代学者作为个人很容易动摇,但这种翻转展示将其所资的知识与理念体系拉下来与传统信仰平齐,基调偏离科幻太多,更像是新时代的“海客谈灜洲”。我大部分注意力都在琳达的俏脸。

50分钟前
  • 文火狗豨汤
  • 较差

这部电影到底想说什么?平淡的像白开水啊!思考什么啊?我又不信耶稣。没有什么震撼,也没有觉得哪里好的。到底要思考什么,这电影能拿5星为什么啊?连一般也算不上吧!它完完全全不是我对科幻电影的定义,哪里精彩了?

52分钟前
  • 诡谲
  • 较差

一个苍凉、古老、神圣的生命

55分钟前
  • 曾经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