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不敢看恐怖片。
看它纯粹是因为刚看完原著——苏珊·希尔(Susan Hill)的《黑衣女人》(The Woman in Black),忽发奇想去搜电影。
没想到真的有,于是壮着胆子欣赏完毕。
小说被《卫报》评价为:“一部极佳的作品,让你的意识和身体同时发冷的那种小说”。
的确,读书的时候我已经被吓到不敢回头看了。
电影的展现更是一惊一乍,阴森的画面伴随恐怖的背景音乐,真是把人吓得够呛。
相比来说,电影的整体节奏更为紧凑。
叙事的框架变了。
小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进行铺垫,吊足读者的胃口之后,才开启回忆模式,将故事一步步地,从庸常的生活导入阴冷的老宅鬼故事。
而电影则开门见山,直接讲故事。
一开头就是三个跳楼的小女孩,华丽温馨的画风很快转变为阴惨瘆人,之后基本一直延续。
简言之,读书的时候还能时不时地喘口气,但是电影可不给你喘气的机会。
电影的色彩要比小说阴郁的多。
至少,原著里还有阳光明媚的时候,沼泽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水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迷人的风景一度令小说的主人公,年轻气盛,天不怕地不怕的Arthur Kipps 几乎爱上鳗鱼潭庄园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主动要求留下过夜,以处理Mrs Drablow堆叠如山的文件,尽管镇上的人都像看待傻子一样看待他的决定。
而电影中的他可并没有这样明显的打算。
在那样恶劣的气候和诡异的氛围里,相信正常人都不会流连忘返。
直到被惊吓了一次之后,他仍然觉得鬼魂伤害不了他。
好心的Daily先生规劝他说:“你如果还要去的话,你就是个傻子。
”然而谁也无法阻拦他的坚定的决心。
Daily先生因此让他带上自己的小狗。
(话说这条忠诚的小狗在书里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给了主角很多勇气和温情,以至于主角奋不顾身地救了中邪的它。
但这些都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可能是Arthur的小孩部分代替了这种深厚的亲昵感。
)原著里,Mr. Daily是唯一温暖幸福的存在。
这个人生赢家,并没有受到过黑衣女人的影响。
他有儿子,有孙子,只不过都住得比较远。
他富甲一方,立志要成为当地的地产大户。
他和妻子住在村里最大的一栋别墅里,生活起居自有仆人照料。
他一直支持、关心着Arthur。
当Arthur遭受了一夜非人的折磨之后,奄奄一息之时,是Mr. Daily拯救了他。
他夜不能寐,放心不下Arthur,于是开车过来接他回去。
又是他,留宿Arthur,请了医生,直到他终于勉强恢复健康,住了很多天后才得以返回伦敦。
他之后还去看望过Arthur一家。
然而电影里,Daily和夫人也成为了黑衣女人咒怨下的牺牲品,虽然他变得更为积极,全程参与Arthur的寻尸行动,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
连地产经纪人Jerome死了一个儿子(原著通过Daily的口一笔带过)还不够,电影还要为他再添个女儿,当着Arthur的面自焚。
连旅馆主人,那对夫妇也被安排成了跳楼小女孩的父母。
只是电影没有提到马车夫Keckwick的父亲和黑衣女人的儿子的保姆也被沼泽吞没了。
显然,更改过的人物安排更加突出跟孩子有关的部分,加大了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拓展了咒怨的力量,渲染了更为浓烈的恐怖色彩。
相比配角Daily,主角却变得暖男多了。
他遭受黑衣女人的骚扰,村民的敌视和阻碍,却努力想要查清闹鬼的原因,帮村民们脱离咒怨的控制,帮怨灵母子团聚。
只是他和书中主人公一样,没有料到黑衣女人是“Never forgive”的。
厄运终归会降临到他自己的孩子。
但即使最后他明知道几乎不可能,还是跳下站台去救自己的小孩。
找到孩子后,一家三口幸福地走在另一个世界,走向远方……主角方面,唯一可惜的是,原著丢掉了书中的部分人设。
原本一个心高气傲的小律师,一个看不起愚昧迷信的乡下人的伦敦佬,经历一番haunting事件之后,再也没法回到过去的自己了。
他变得不再朝气蓬勃,不再坚定不移,不再轻松自在了,身心都遭到了严重的碾压。
这个大转弯的过程被苏珊·希尔写得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而在电影里却略去了。
短短一部电影,很难完全表达原著中所有丰富的内涵。
可以说,这也是所有改编电影的局限所在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结尾。
同样是个悲剧,但电影对于原著的改动很大。
原书中结尾是,男主角同来看望他的女友回到伦敦,结婚生子,曾经十分幸福。
但在第二年,公园游玩时,马匹失控(黑衣女人是原因),马车翻车,母子都死了,留下孤独悲伤的Arhur,直到老年才找到伴侣,但仍然没能逃脱黑衣女人的阴影。
而在电影中,结尾却得到了升华。
看到火车载着一车孩子的冤魂驶过,Daily和奶妈看着站台下的表情时,你会想,这到底是个悲剧吧!
最后都死了。
主角那么努力,却还是没能躲过一劫。
不仅孩子没了,还搭上了自己。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那个男主朝思暮想的美丽亡妻,孩子妈妈出现了。
一家三口欣喜地团聚,走向永恒。
你就很难再坚定地把它算作一部悲剧了。
很多人吐槽“哈利·波特”在里面造成的穿越感,但我更想吐槽他略显单薄的演技。
但不管怎么说,Daniel(对的,没错,他叫Daniel,不叫Harry Potter)还是努力在转型的。
期待他其它更好的作品。
Director: James WatkinsWriters: Susan Hill (novel), Jane Goldman (screenplay)Stars: Daniel Radcliffe, Janet McTeer and Ciarán Hinds哈利仔在霍格華茲畢業之後,選擇接拍了這一部怨念極重的暗黑恐怖電影。
說是怨念重,可並不是出自DANIEL。
他飾演的年輕律師帶着兒子受喪已經四年了,悲傷總是拖累工作,上司也只好派他接手最麻煩的案件: 到北部處理一個富戶的遺產。
他的出現不止引起了同區居民的反感,死亡更是接二連三(最可怕的是死者都是孩子)。
但為了挽救他懸於一線的事業,他必須前往富戶的房子。
那幢房子建在島上,往來只有一條單程路。
此路水平極低,漲潮時整條路都會淹沒,形成天然的屏障。
房子很大,是古舊的維多利亞風格,室內,即使是下午三點,也昏昏暗暗。
故事就以此為舞台。
在查找文件中途,ARTHUR(DANIEL)發現了富戶死去的兒子的身世之謎。
兒子並不是親生的,而是富戶夫人從精神不穩的姐姐手上接收過來,卻不幸地在一次意外中死去,連屍體也未能尋回。
失去兒子的女人怨念極深,自殺使他化身黑衣女鬼,到處引導孩子自殺。
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ARTHUR千辛萬苦找到女鬼兒子的屍首,可惜都解放不了這個在怨恨中沈溺的女子,最後和兒子一同死去,在另一個世界和妻子重逢。
故事就是這樣,基本上和一般的鬼故事倒是沒有太大分別,但卻是相當優秀的一部。
舞台本身就設計得好,接下來的情節亦合理。
最值得稱讚的就是那女鬼,完全做到「陰陰濕濕」。
常常出現在畫面的一角,有時是鏡裡、有時是窗外、有時就在DANIEL身邊一閃而過。
由遠而近,她好像可以在任何時候從任何地方冒出來,冷不防就嚇你一跳。
除了畫面,恐怖片另一必備元素就是配樂。
雖然我對此的研究不深,倒是聽得出所有聲音都甚具迫力,聲畫配合之下,那種嚇人彷彿立時增加一倍。
這部電影的敗筆倒是在角色,人物的成長未見(而且DANIEL實在是太年輕了),連他們之間的關係也解釋得不清不楚。
也許這都是鬼片的通病。
太專注要「嚇」觀眾,自然在其他方面就失色了。
如果有空,就看一看吧! 靠嚇也是有層次之分的。
看了好几篇影评,都离不开调侃哈利波特霍格沃兹等等,虽然我确实也是为了丹尼尔才看的,而且这部里丹尼尔也没摆脱他哈利波特的影子,不过看的时候我并没有过分带入魔法世界,反而更多是真的觉得这就是个倒霉又胆大的闯入者。
然后说一下对这个剧情的感觉,这个结尾我倒还不是很讨厌,可能因为我并不觉得活着是个很美妙的事情吧,总之就是感觉还挺新奇的,不讨厌这种感觉,女鬼的怨念也挺符合鬼的设定,毕竟谁也没说真就能做完就解除女鬼的怨怼了,鬼怎么会讲理呢?
不过就恐怖效果来说,我觉得不是很可怕,是我可以接受的程度。
恐怖氛围是我能看出来的套路感。
刚看了《黑衣女人》,作为恐怖片,整个过程男主角全程都双商在线,有胆有为,善解人意,可谓做到仁至义尽,而且一改以往恐怖片中男性角色都是自高自大通病,而且终于知道上阵带武器,还要有照明,另外还听从劝告,带了一条虽然主要是打酱油,但还是报了几次警的狗。
而且男主角找个的这个队友也是很给力的,绝对没拖后腿。
但是结尾真是够恶心的,你架不住boss是个《午夜凶铃》式的混不吝,一点人品,或者说鬼品都没有,一点道理都不讲的主,别管三七二十一,有一个宰一个,主角明显是帮你,而且还是个外人,你这要特么干嘛?
这德性的boss,我就想问一句了,你这么霍霍,不怕被你整的那几家人死后,集体群殴你去吗?
你这儿怨灵不散,别的被你霍霍的几家都做了鬼,谁怕谁,到时候不得集体过去给你打成“死”鬼?
其实这电影还行,我得承认有几个一惊一乍的镜头吓到我了,比如玻璃上的手印那地方。
不过这电影所有吓人的地方都是突然出现某个东西,而那东西却不可怕,只是因为出现的太猛了。。。
哈利波特看了那么久,对小丹尼尔的印象已经停留在小魔法师上不变了,这次看到他当爸,感觉还真不一样。
他的演技还是可圈可点的,可惜电影剧情实在太烂。
整部电影就像是扶不起的刘阿斗,演员再好也是白搭。
黑衣女人贯穿电影始终,实际上她就是个变态杀人狂,专杀小孩子的,比中国传说里那些恶毒的人更加恶劣,某种程度上说有叶二娘的风范。
总之这电影属于消磨时间那种的,如果你有更好的选择,那还是看别的吧!
一向不敢看恐怖片。
看它纯粹是因为刚看完原著——苏珊·希尔(Susan Hill)的《黑衣女人》(The Woman in Black),忽发奇想去搜电影。
没想到真的有,于是壮着胆子欣赏完毕。
小说被《卫报》评价为:“一部极佳的作品,让你的意识和身体同时发冷的那种小说”。
的确,读书的时候我已经被吓到不敢回头看了。
电影的展现更是一惊一乍,阴森的画面伴随恐怖的背景音乐,真是把人吓得够呛。
相比来说,电影的整体节奏更为紧凑。
叙事的框架变了。
小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进行铺垫,吊足读者的胃口之后,才开启回忆模式,将故事一步步地,从庸常的生活导入阴冷的老宅鬼故事。
而电影则开门见山,直接讲故事。
一开头就是三个跳楼的小女孩,华丽温馨的画风很快转变为阴惨瘆人,之后基本一直延续。
简言之,读书的时候还能时不时地喘口气,但是电影可不给你喘气的机会。
电影的色彩要比小说阴郁的多。
至少,原著里还有阳光明媚的时候,沼泽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水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迷人的风景一度令小说的主人公,年轻气盛,天不怕地不怕的Arthur Kipps 几乎爱上鳗鱼潭庄园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
他主动要求留下过夜,以处理Mrs Drablow堆叠如山的文件,尽管镇上的人都像看待傻子一样看待他的决定。
而电影中的他可并没有这样明显的打算。
在那样恶劣的气候和诡异的氛围里,相信正常人都不会流连忘返。
直到被惊吓了一次之后,他仍然觉得鬼魂伤害不了他。
好心的Daily先生规劝他说:“你如果还要去的话,你就是个傻子。
”然而谁也无法阻拦他的坚定的决心。
Daily先生因此让他带上自己的小狗。
(话说这条忠诚的小狗在书里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给了主角很多勇气和温情,以至于主角奋不顾身地救了中邪的它。
但这些都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可能是Arthur的小孩部分代替了这种深厚的亲昵感。
)原著里,Mr. Daily是唯一温暖幸福的存在。
这个人生赢家,并没有受到过黑衣女人的影响。
他有儿子,有孙子,只不过都住得比较远。
他富甲一方,立志要成为当地的地产大户。
他和妻子住在村里最大的一栋别墅里,生活起居自有仆人照料。
他一直支持、关心着Arthur。
当Arthur遭受了一夜非人的折磨之后,奄奄一息之时,是Mr. Daily拯救了他。
他夜不能寐,放心不下Arthur,于是开车过来接他回去。
又是他,留宿Arthur,请了医生,直到他终于勉强恢复健康,住了很多天后才得以返回伦敦。
他之后还去看望过Arthur一家。
然而电影里,Daily和夫人也成为了黑衣女人咒怨下的牺牲品,虽然他变得更为积极,全程参与Arthur的寻尸行动,成了他最得力的助手。
连地产经纪人Jerome死了一个儿子(原著通过Daily的口一笔带过)还不够,电影还要为他再添个女儿,当着Arthur的面自焚。
连旅馆主人,那对夫妇也被安排成了跳楼小女孩的父母。
只是电影没有提到马车夫Keckwick的父亲和黑衣女人的儿子的保姆也被沼泽吞没了。
显然,更改过的人物安排更加突出跟孩子有关的部分,加大了视觉和情感上的冲击,拓展了咒怨的力量,渲染了更为浓烈的恐怖色彩。
相比配角Daily,主角却变得暖男多了。
他遭受黑衣女人的骚扰,村民的敌视和阻碍,却努力想要查清闹鬼的原因,帮村民们脱离咒怨的控制,帮怨灵母子团聚。
只是他和书中主人公一样,没有料到黑衣女人是“Never forgive”的。
厄运终归会降临到他自己的孩子。
但即使最后他明知道几乎不可能,还是跳下站台去救自己的小孩。
找到孩子后,一家三口幸福地走在另一个世界,走向远方……主角方面,唯一可惜的是,原著丢掉了书中的部分人设。
原本一个心高气傲的小律师,一个看不起愚昧迷信的乡下人的伦敦佬,经历一番haunting事件之后,再也没法回到过去的自己了。
他变得不再朝气蓬勃,不再坚定不移,不再轻松自在了,身心都遭到了严重的碾压。
这个大转弯的过程被苏珊·希尔写得水到渠成,不留痕迹。
而在电影里却略去了。
短短一部电影,很难完全表达原著中所有丰富的内涵。
可以说,这也是所有改编电影的局限所在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影的结尾。
同样是个悲剧,但电影对于原著的改动很大。
原书中结尾是,男主角同来看望他的女友回到伦敦,结婚生子,曾经十分幸福。
但在第二年,公园游玩时,马匹失控(黑衣女人是原因),马车翻车,母子都死了,留下孤独悲伤的Arhur,直到老年才找到伴侣,但仍然没能逃脱黑衣女人的阴影。
而在电影中,结尾却得到了升华。
看到火车载着一车孩子的冤魂驶过,Daily和奶妈看着站台下的表情时,你会想,这到底是个悲剧吧!
最后都死了。
主角那么努力,却还是没能躲过一劫。
不仅孩子没了,还搭上了自己。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那个男主朝思暮想的美丽亡妻,孩子妈妈出现了。
一家三口欣喜地团聚,走向永恒。
你就很难再坚定地把它算作一部悲剧了。
很多人吐槽“哈利·波特”在里面造成的穿越感,但我更想吐槽他略显单薄的演技。
但不管怎么说,Daniel(对的,没错,他叫Daniel,不叫Harry Potter)还是努力在转型的。
期待他其它更好的作品。
我坦诚我一部哈利波特电影都没看过。
(砖头飞来了)但是看这部电影时我还是有下一秒哈利波特就会拔出魔杖念咒语的幻觉。
岁月是把杀猪刀啊。
哈利波特都当爸爸了。
他儿子挺可爱的。
只可惜哈利波特当爹了以后就怕鬼了。
========================剧透+点评========================优点:这是我第一次在电影院里看恐怖片。
总得来说比国内的很多恐怖片要好很多。
恐怖的效果是做足了。
而且还有渐强的效果。
比较特别的是这里很多和鬼的正面交锋。
这个我喜欢。
不像别的电影很多是鬼在暗处默默捣乱。
这女鬼估计是怨气太重了。
不过这也导致每次她出来尖叫的时候就吓我一大跳。
布景也够阴森的。
古宅加迷雾。
暗暗的灯光加长长的走廊。
所谓恐怖片的经典场景。
每个人的脸都死灰死灰的。
看起来就知道很creepy。
有几幕的效果我印象相当深刻。
1.透过门缝看地窖。
突然出来一只眼睛。
这不是柯南的那个最吓人的场景吗!!!
竟然抄袭。。。
2.窗户上出现手印。
把手放上去女鬼的脸出现在玻璃窗上并尖叫。
这里吓得我不轻。
女鬼直接出现所以剧情开始向深度恐怖发展了。
3.摇椅。
预告片里就有摇椅的镜头。
所以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很吓人。
但是导演怎么会放过吓大家的机会呢。
于是摇椅摇着摇着就出现了一个女人的脸。
4.站在窗前。
背后出现女鬼。
鬼的出现次数越来越多。
虽然这幕也在预告片里不过依然令人毛骨悚然。
鬼来了的效果用渐进而紧凑的呼吸声代替了纯音乐的恐怖。
这点做的很好。
5.女孩直接吐血死。
这里直接是人死了。
而且不像前面的小孩是听话地跳楼或者跳海。
她确实是听话地服毒了。
但是吐血死的时候那脸色苍白加恶心真是更上一层楼啊。
总得来说恐怖的效果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于是我差点手滑给了四星。
可是看到最后的结尾实在是让我没法给四星。
缺点:结尾实在是烂得有点过分了。
也许英雄主义和好人有好报太过俗套了。
于是导演决定要来个不管怎样我都要复仇到底的结尾。
可是单纯杀了那孩子会剩下男主无法交代。
于是只能一起生或者一起死。
像我前面说的。
那女鬼怨气太重了。
所以他们只能一起死。
一起死的话就死了算了好吗!
直接死了你让那女鬼高兴高兴就算了好吗!
为什么要让你的老婆出来搅和啊!
一瞬间就变成天使和恶魔的斗争这么俗的东西了!
你的老婆穿着白纱来迎接你们。
和穿着黑衣的女人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是你以为你在做阅读理解啊!
鲜明的对比有毛用啊!
你被鬼害死了然后你老婆又出现了把你从鬼的手里解救出来!
解救去哪里啊!
还不是当鬼啊!
意义何在啊!
还是你们要一家人团聚啊!
一家人一起当鬼啊!
那你不如让你老婆跟那个女鬼打一架然后女鬼死了你们活下来了算了!
这什么烂结尾啊!
我宁愿是你最后化解了女鬼的怨气这么俗套的剧情都不要这种无厘头的结尾好吗!
忍无可忍地想喷啊!!!!!!
结局扣除一颗星。
最后给个三星。
≪黑衣女人≫,讲述律师前往小镇办事却触发发生在小孩们的灵异事件的故事。
我真的不得不佩服英国人,拍任何类型的电影都是最牛逼的。
本片也是改编自小说,由哈利波特主演。
片中的恐怖,不是传统恐怖片的那样,而是一惊一乍的吓你一跳,可以说是年度恐怖片佳作。
配音,总监的一贯水准。
总之,值得一看。
这部黑衣女人果不其然给我很多时空穿越的感觉,我总感觉是哈利他成了一个律师,是哈利他当爹了,于是,果断觉得此惊悚片最惊悚之处在于:哈利居然给一个3, 4岁的小孩当爹了,果然好惊悚。
我会随便告诉你,当黑衣女人如同飘逸的摄魂怪那般飘向我哈利大叔的时候我一直在心中默默念叨:ExpectoPatronum 吗?
还有当我哈利大叔手里拿着蜡烛还有斧头战战兢兢的进屋找寻怪异声音的来源时,我默默的想起了哈利波特与火焰杯里,赫敏对哈利说:Harry,your wand。
我总是在想,我哈利大叔会出其不意的掏出他的魔杖来,然后那什么黑衣女人一下如同伏地魔大人一般被他秒杀,我一直这么期待着,到了散场时分我才回过神来,对于哈利波特,我是中毒太深。
我哈利大叔最终还是从一个小正太长成了一个英国大叔,这也不再是那个除你武器的时代了,不再是正义战胜了邪恶,爱的关怀感动了食死徒,一句护身护卫赶走了摄魂怪,一句除你武器打败了伏地魔的时代,不再是了,霍格沃茨的时代,结束了。
我一直以为生活应该是哈利波特的电影,正邪对峙,如此分明,我可以像哈利波特那般拥有至高无上的勇气以及永不磨灭的爱,然后一腔热血,不惧挑战,拯救世界什么的,还有像赫敏和罗恩那般愿意两肋插刀的好朋友,我一直以为生活应该是这样的,好吧,这是童话式幻想。
后来,我意识到生活从不是也不可能是哈利波特电影,于是我想,那么至少也应该是黑衣女人那般的情节吧。
也许最后不一定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但是至少让我身陷一个足以触动我的神经的危机,然后让我不顾一切的去解决这个危机,简单来说就是有波澜的生活,然后在激荡的危机中我可以选择无论遭遇什么都从容不迫的走完我的道路,哪怕结果不是如我所愿,这是我渴望的面对危机的从容感,可是最后我发现也没有。
最后,我发现其实生活不仅不能是哈利波特,甚至连黑衣女人都不是,生活只是那蹩脚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充斥着家长里短,各种琐碎,各种猥琐,各种那啥那啥的,其实,我的生活中,根本不会有哈利波特中那种无处不在的热血,也不会有黑衣女人中让我选择从容以对的危机感,这些都没有,生活只是像老派的街头艺人手中断断续续拉着的破旧二胡,凄寂落寞得让人不忍直视。
有时候,我会在想,这就是生活吗?
尤其是每次当我看完那无比热血的英雄漫画改编电影还有重温过哈利波特之后,回过头来,需要日日面对的不过依然是家长里短,各种琐碎,各种猥琐。
开始时,我恨这些,但是时间长了以后,我发现,哪有那么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生活呢,各种琐碎是很俗没错,但这些才是我每天都能感受到的最真实的存在,如同昼夜双生,没有琐碎生活的铺垫,如何生出对于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生活的向往?
于是,我开始与我生活中的各种琐碎和谐共存,我开始相信,勇敢其实是用最大的热情去面对最冷淡的生活,用最高贵的灵魂去均衡最琐碎的人生。
没有哈利波特中的热血没有关系,没有黑衣女人中的从容不迫也没有关系,最重要的是,无论面对的是何种生活,都能拥有我哈利大叔那般最大的热情以及最高贵的灵魂。
于是,最后,我想说:Harry, take out your wand。
把你的魔杖拿出来,用最大的热情去面对最冷淡的生活,用最高贵的灵魂去均衡最琐碎的人生。
在电影院无意中看了这部电影的预告片,才决定和朋友去看夜场。
之前也就给这部电影的恐怖系数定位到《Insidious》那种级别,电影开场前还倍儿轻松的对朋友说,哈利那张脸估计会让人很出戏。
呃,事实是我错了。
每一次鬼影现身前,都静悄悄的。
等到声音一点一点变大,最后轰的一声,鬼终于出现了。
那时我总是死死的抓着胸口,就差把心脏抠出来了。
其实,主要是给力的音效把我吓得不行。
电影里最喜欢的是主人公在窗边看向外面,突然玻璃后面出现鬼的脸,这个桥段是我想象的到的,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个鬼竟然嚎的一声叫了起来,那会我愣神半天,旁边的姐们突然来句,主人公都没叫,你叫什么呀,吓死我了。
整部电影里,主人公没发出任何尖叫声,倒是那个鬼一点hold不住的一惊一乍的叫个不停,是哈利的声音叫起来太难听连鬼都嫌弃么?
作为恐怖片来说,这部片子挺不错,倒是能吓到人。
在电影院看,挺让我姐们不解的是,每次大家被吓到后都嘿嘿嘿的笑个不停,呃,这都肿么了
无聊惊悚片,一惊一乍,时不时跳出来个东西吓你一下,结尾真叫人汗。Daniel Radcliffe基本能从“哈利啵啵”中跳脱出来。
大半时间都欣赏画面去了
其实那个自己尖叫的女鬼还是挺吓人的。虽说整部电影最吓人的就是一惊一乍。。。还有丹尼尔你像你孩子他哥不是他爹。。。再借一句“没有魔法的孩子是根草”。。。
沉闷,看不下去
还行,不过为什么结局会设计他儿子呢?不是都解决了吗?不懂
波特先生是出于什么原因来演一部这样的电影的呢
英国的恐怖片么~主角怎么看怎么是哈里波波~
现在看恐怖片都不好意思打分。
由于故事有原版,拍成这样已经是不错了,这剧本没什么发挥性。
剧本老套,古堡 亡母恋子 情节。哈利波特长裂了
Expecto Patronum!!哈利变丧妻的大叔。。没觉得恐怖啊。。就是整片的都昏暗的色调,好毁眼睛啊我说。。。
还行
一惊一乍,吓死人了!
片子还是胜在气氛营造上,晚上那个泥小孩爬出来进屋那段确实被吓到了
吓死姐了,幸亏和我男人一起看的,不然一个人出不来了。
还是一惊一乍的套路
我们的小哈利竟然已经开始演人家爸爸了,但这故事也太弱了,无聊啊。
初试看完觉得结尾不好,细想下其实是我们习惯要求完整的收尾,这种肯定没有续集的电影理应有个ending出来。但如果在这种超理性的现象面前,随便来个屌丝捣鼓一下都能破解咒语,那BOSS也太不济了。这样结束挺好,像万能钥匙,像恐怖游轮。至于丹尼尔,蓄胡子修鬓角,还是掩不住孩子气,一走路就暴露了。
刚开始一小时除了偶尔的惊吓就是很困的剧情....最后的半小时里面完全可以让你憋尿看完的!!!
在去英国的飞机上看的,好吓人。。。差点叫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