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biguïté entre la réalité et la fiction, entre ce qui est visible et invisible. On cherche pas l'histoire, mais le sentiment et la sensation du corps.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电影天堂(ID:dianyingnews)英格丽失明了。
完全失明,什么都看不见。
每天送丈夫出门上班后,她就摸索着泡一杯咖啡,然后坐在窗边的椅子上发呆。
有时候,一呆便是一整天。
她虽然眼睛看不见,但能感觉到丈夫出门后又悄悄回来。
不出声,就那么坐在另一张靠墙的椅子上,偷偷观察着她。
丈夫似乎还有了外遇。
他虽然口口声声赞美她的肉体,但晚上宁可敲击键盘,也不想跟她亲热,无论她怎么主动和诱惑,他都无动于衷。
反而在网上跟另一个女人聊骚。
且聊天内容不堪入目。
网络那端的女人名叫艾琳,跟前夫离婚后,从瑞典搬到了挪威的奥斯陆。
丈夫和这个女人很快就见面了。
俩人对彼此印象很好,相谈也甚欢。
然而,正在饭桌上娇嗔害羞的艾琳,眼前突然一黑,接着彻底失明。
之前她也有失明的迹象,如今与别人丈夫约会期间双目失明,丑态百出,算不算是报应?!
原以为艾琳失明后,丈夫会对这个女人失去性趣。
可俩人还是回了艾琳家,上了床,滚了床单。
一夜情后,艾琳怀孕了。
男人却提出分手并建议她把孩子拿掉。
原因是她一个盲人,照顾不好孩子,再者,即使生下来,她也永远不知道孩子的模样,无法亲眼看着孩子成长。
这个男人就是一彻头彻尾的混蛋,是个好色又没担当的渣男。
不仅玩弄了艾琳,还一次又一次的欺骗妻子英格丽。
他跟妻子说要出席公司庆功会,实际上却跟几个男女躲在一间房一起开了个淫乱趴。
看到这,你是不是很同情眼盲的妻子英格丽?
她独自一人在家,行动不便,无人陪伴,还遭到丈夫背叛。
可事实真就如此?
不,并非如此。
事实上,这一切的荒唐和不可思议都是女主英格丽的幻想。
失明后,她变得焦虑又敏感。
眼睛看不见,脑子却更加活跃。
她总觉得丈夫对自己不忠,幻想躺在自己身边的丈夫正在跟别的女人云ooxx。
艾琳是她虚构出来的情敌。
埃纳尔也是女主幻想出来的人物。
埃纳尔是个变态单身男。
人长得丑陋又邋遢,喜欢偷窥,还有特殊性癖好。
他每天穿梭在城市街道,视奸每个从他身边走过的女性。
有时还偷偷跟在人身后,细嗅女人身上的味道,触摸女人金色发梢。
他住在艾琳隔壁楼,每晚都能看到洗过澡擦拭身体的艾琳。
他还刻意跟踪过艾琳,并故意制造机会跟对方搭讪。
为什么女主要塑造这样一个猥琐男?
为什么艾琳被塑造的那么凄惨?
为什么这两人就不能幸福的在一起?
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幸福啊!
因为女主太脆弱和不安。
失去视力后,她内心充满了恐惧,以至于让她开始怀疑自己拥有的一切。
而艾琳的遭遇便是她最大的恐惧。
她怕失明后的自己被嫌弃,被抛弃,怕丈夫不同意眼瞎的自己生下腹中还未成型的孩子。
电影《盲视》的导演是曾荣获金奖编剧的艾斯基佛格。
这是他首部长片作品且一鸣惊人。
横扫国际各大影展,拿下柏林影展最佳欧洲电影奖、日舞影展世界电影单元最佳剧本奖,以及入围挪威奥斯卡七项大奖。
《盲视》透过独特的叙述结构,用影像来表现人的抽象意识和思维,将幻想与现实无缝对接,完美呈现了一个盲女的精神世界。
盲女在黑暗中对抗孤独,在孤独中寻求安慰,最终现实和幻想世界在空间、人物达到一种“共视”的相遇。
盲女也摆脱内心的脆弱和偏执,勇敢走出家门,再次面对这个充满危险却又精彩纷呈的世界。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要你能多些幽默感。
”
心盲你有没有想过,盲人眼中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呢?
特别是,当一个原本视力健全的人不幸后天失明,这个世界在她眼中会发生怎样微妙的变化?
这种变化又能否通过电影手段呈现给观众呢?
我们知道,电影是一种基于视觉的艺术形式,而这恰恰是盲人所不具备的感官。
因此,相关题材的影视作品往往都是站在我们普通人的视角,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审视盲人的生活状态,而非从盲人自身的主观视角出发,表现他们对于外界的真实感受。
然而,2014年的冷门佳作《盲视》似乎独辟蹊径。
挪威电影人埃斯基尔·沃格特试图在这部导演处女作中,带领我们深入盲眼女主角的精神世界,捕捉其内心的脆弱与偏执。
主人公英格丽最近不幸失去了视力,这让她备受打击,从此足不出户。
医生说,失明以后,她的视神经将不可避免地衰退;唯一能够延缓的办法,就是每天坚持进行想象练习,通过想象的方式保持对外界的感知。
平时,她靠写小说打发时间,或者一天到晚坐在窗前发呆,陷入胡思乱想。
她时常幻想丈夫白天并没有去上班,而是悄悄溜回家,坐在她身后观察自己的一举一动;幻想他在电影院偶遇了一个单身男子,或是在约会网站上结识了一位单亲妈妈,还背着自己偷偷跟对方约会——奇妙的是,这两人其实都是她小说里的虚构人物;最后,英格丽干脆自己走进了自己的幻想世界,和丈夫当面对质……
本片的主要看点之一,是失明女主人公细腻的心理刻画。
首先,失明意味着什么呢?
一般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感觉器官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当中,视觉信息占到60%之多。
因此,要想感知外界,多数情况下都必须用眼睛去“看”;一旦视觉被剥夺,从主观上来说,则无异于世界的一部分也随之消失,这必然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感和对外部环境的失控感。
英格丽就是如此。
她多次幻想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在喧嚣的街道上,各种声音从四面八方如潮水般涌来,脚下俨然到处埋伏着看不见的陷阱,她就像只胆小的兔子,屡屡惊惶失措。
正是由于害怕失控,她坚决不愿出门,固执地将自己的世界封闭在小小的公寓房间里。
可麻烦事还远不止这些。
从英格丽的遭遇来看,失明还意味着,当你试穿一件新衣服,你永远不可能知道它的上身效果究竟怎样,只能根据别人的描述随意想象;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的模糊,你甚至会渐渐忘记自己的长相;一个人在家听音乐,你总是只敢戴一只耳机,不然即便有陌生人闯入也会毫无察觉……通过这些生活细节,英格丽内心的恐惧、焦虑和痛苦也就显得格外真实。
此外,这种失控感有时还会影响到人际关系,使失明者变得多疑、神经质、对别人失去信任感。
电影中,英格丽和她的丈夫之间就产生了裂痕。
丈夫其实非常爱英格丽,在她失明后一直对她不离不弃,而且一直鼓励她多出去走走,慢慢克服心理障碍;但他是那种不善言辞的男人,而且一直忙于工作,关注不到妻子精神的苦闷。
所以英格丽始终觉得,丈夫其实打心眼里嫌弃她,随时可能抛弃自己,之所以还没有这么做,不过是出于对她的怜悯罢了。
更何况在失明以后,英格丽完全看不到丈夫的一举一动,这更加助长了她的猜疑心理。
丈夫睡前躺在她身旁用笔记本电脑写邮件,她却忍不住想象丈夫正在网络聊天室和陌生女人调情;甚至幻想丈夫已经出轨,说是去健身房,其实是去跟别的女人偷偷约会……
不过电影真正出彩的地方,在于实现了幻想与现实的无缝交织。
尽管主人公丧失了视觉,她的内心世界似乎却因此变得更加丰富——想象力代替了她的眼睛,使幻想与现实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前者得以不动声色地入侵现实。
也许对英格丽而言,想象已经成为属于她个人的“真实”;想象到的,就是“看到的”。
电影中的许多场景,其实并非实际发生,而是英格丽想象出来的。
可是,在表现“幻想”与“现实”这两部分内容时,导演却刻意不加区分,保持了两者画面风格上的一致性。
因而,片中出现的幻想情节尽管也带有一定的视觉奇观性质,但风格却始终是写实的。
初次观影时,观众很难分清哪些是幻想、哪些是现实,亦真亦幻,极大增强了电影的趣味性。
这样的例子在片中不胜枚举——丈夫和另一个人面对面坐着喝咖啡,然而他们对话的场景时而在咖啡厅、时而在公交车。
这段反复转场无疑是发生于英格丽想象中的视觉奇观,但是镜头处理非常克制、非常写实,初看几乎意识不到有转场,颇有今 敏风格。
丈夫睡前一直在敲键盘,他说自己在写邮件,但镜头多次给出他和陌生女人的网聊界面,内容颇为露骨;等丈夫关掉电脑熄灯睡觉,镜头却再一次切到聊天界面——这时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丈夫真的是在写电子邮件,之前所有聊天内容都是来自英格丽的幻想。
还有个人最喜欢的一组镜头:镜头一,中景,英格丽踮起脚尖试图触碰天花板;镜头二,特写,我们看到手指几乎就要触到天花板;镜头三,切回中景,我们发现她的手距离天花板其实很远很远,镜头二只是她的想象——言简意赅地表现出了盲人眼中空间感的模糊化。
北欧国家的电影似乎总和他们的气候一样,骨子里带着几分阴冷的气质。
这部《盲视》也不例外,多数时间画面都是冷峻的,看的时候真担心连结局也是冷冰冰的。
英格丽一直都想和丈夫要一个孩子,可是又担心丈夫的反对,担心他会说:“你永远也看不到自己孩子的样子,这样真的好吗……”最后她鼓足勇气,告诉丈夫自己怀孕了,然后站在那里,紧张不安地等待着——
只见之前种种悲观的幻想,此刻,全都被丈夫温暖的笑容驱散得无影无踪(虽然,她自己看不到这一幕)。
原来,丈夫也很想要一个孩子;原来,丈夫从来就不曾有过抛弃她的念头——要知道,这个世界,怎么可能总是像我们想象得那样糟糕呢?
肉眼的失明使人目盲,使我们失去对外界的正常感知;然而封闭自己的内心、耽于幻想不能自拔,却会使人心盲,使我们对生活中的美好视而不见、对本属于自己的幸福无动于衷——这也许是《盲视》试图告诉我们的。
《可能》可能。
可能的形成。
可能的事物仅仅是一种物理侵蚀,它灼伤每一种美学或卡力斯惕克(感性学)。
—— 马赛尔 杜尚以下内容均为胡诌:首先,电影讲述的既不是欲望也不是爱情,是一个盲女的内心斗争。
电影是盲女为观众讲述的故事,故事是内心斗争的舞台。
但是故事是不连贯的,盲女在讲述的过程中在不断改变故事,舞台也不断变化。
讲述的方法不是语言,而是直接的内心活动,盲女把观众带入自己的意识中,所以经常出现没有现实中逻辑性的情节。
盲女为什么需要这个故事?
影片在盲女的自慰中结束之前,盲女始终是自卑的,自卑在影片中最直观的表现在于,她无法满足丈夫(由于自卑她甚至不愿尝试),自己也得不到满足。
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对丈夫的猜忌,猜忌创造了Elin。
盲女的欲望在现实中一直受到压抑,欲望是各方面的,还包括被关注被保护的欲望,她需要发泄,媒介是Elin和Einar,但是光有媒介还不够,为了发挥媒介的作用,她需要一个故事。
这是个什么故事?
首先看看Elin和Einar这俩人。
Elin最初是盲女不安和猜忌的产物,她得到了盲女得不到的东西,其中有盲女所需要的关注、保护和丈夫,或者说盲女的一切欲望,因此盲女羡慕嫉妒恨,希望在Elin身上上演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然后扩大这个悲剧。
Einar则代表盲女内心深处压抑着的另外一种人格,可以说是她的本我,但是这个本我因为长期的压抑而扭曲,他长得丑,有性癖,还有焦虑症,盲女厌恶她的本我。
故事本身简单,Elin成为了盲女和丈夫之间的第三者,Elin变盲,Elin怀孕,Elin受到侮辱,在这期间,Einar一直是暗恋Elin的,或者说把Elin当作意淫对象。
故事在Elin变盲开始才真正由盲女主导,因为猜忌往往是不受主观控制的。
之后的Elin怀孕,Elin遭受侮辱都是盲女发泄的需要,然而盲女知道这只不过是自己编造的故事,Elin受辱后故事的作用也差不多完成了,此时盲女幻想中的丈夫说出了“你为什么一定要她这么悲惨?
”,这是盲女对自己的和解和反思,此时丈夫代表了盲女的理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Einar也在场,他是突兀的出现的,丈夫说“为什么不让Elin和Einar在一起?
”,然后盲女冷笑,对Elnar投去鄙夷的目光,还说“没人能和有焦虑症的人一起生活。
”这是盲女自卑的另一处体现,而且反应了自卑的部分原因,言下之意是没人能和盲人一起生活,之所以Einar有焦虑症而不是别的什么病,是因为盲女认为此时的自己由于看不到任何东西而导致的不安和猜忌,胡思乱想,和焦虑症相似,也就是说之所以丈夫不能和盲女一起生活,不是因为盲女盲而是因为盲女有“焦虑症”。
现在盲女的所有性格特点我们都可以看出来了,她不仅自卑,还自我厌恶,没有自信也不相信其他人。
在电影的最后她相信了丈夫,但那是出于理智,她仍然不相信自己,她说“一切都会好起来,只要他能多些幽默感。
”为什么丈夫需要幽默感?
因为他需要以此来包容她日后仍然可能出现的臆想。
在故事的最后,失明的Elin挺着大肚子向Einar挥手,对女儿说“他虽然丑但是个好人,还常常帮助我。
”(不是原话,大体意思),这标志着盲女与内心深处被厌恶的自己的和解,盲女开始坦诚的接受自己。
这个故事看似是欲望的发泄,其实是对自卑的排解,是盲女与自己的战争,欲望不过是导火索,战争的结果是和解。
如果我们整体的审视这个故事,会发现虽然故事的讲述者是盲女,但整个故事不是一直处在盲女的主观控制之下。
盲女能够认识的“现实”很多是不确定的,她需要自己想象和回忆,比方说她把天花板想象的很高,但是这对于她来说是真实的,不以她的意志为转移。
电影在三个空间中不停转换:盲女臆造的空间,盲女意识中的现实空间,真正的现实空间。
不过真正的现实空间所占的比例很小。
盲女的意识和现实混合,创造出了既非臆造也非现实的空间,这个故事是意识和现实相互侵蚀以后的产物。
这个电影表达了什么?
1.关爱盲人。
2.关爱焦虑症患者。
3.包容他人,尤其是包容弱者,尤其是包容需要你的弱者。
4.1+2+3=幽默感(这当然是电影要表达的内容之一而不是总结)。
但是除了幽默感,这个电影真正要表达的是:5.关爱自己,接受自己。
胡诌完毕。
这是部让人看完不禁大呼惊艳的电影,导演通过精彩的叙事结构和出色的剪辑手法讲述了一个盲女的内心世界。
而导演另辟蹊径地通过对盲女心理世界和思绪情感的具象化处理,让整部电影在现实与幻想中交替,而在这看似两个故事的互相交替过程中,故事渐渐的融合,发生交际,并最终合二为一,从而反映出盲女的心理状态。
失明不久的英格丽始终待在公寓里,丈夫鼓励她多出去走走,学着适应,但顽固的她依旧待在公寓里,几乎是日复一日的重复着一样的生活。
而在这单调的生活里,英格丽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她在电脑上写那些自己在脑海中幻想出来的故事:关于丈夫出轨和经常在上班时偷偷回家,坐在沙发里观察她;关于一个单亲妈妈,关于一个孤独而对女人充满各种各样幻想的单身男子……而在英格丽的这一人生剧本中,丈夫从网上遇见单亲妈妈,并和她在参观约会,然后单亲妈妈眼睛突然失明。
导演通过镜头切换表现英格丽对自己这一故事中人物的绝对控制权,她闭上眼睛,单亲妈妈就立即失明;她咳嗽,单身男子就立即从睡梦中醒来。
在这个由英格丽所构建的幻想世界里,丈夫往来于现实与幻想之中。
英格丽幻想丈夫背着自己与女人调情,和单亲妈妈发生关系,并导致她怀孕。
单亲妈妈穿了件可笑的裙子去丈夫的party上找他,却发现丈夫与众多女人的淫乱……我们渐渐发现,英格丽所幻想的这个关于另外一个女人或男人,甚至是丈夫的故事,并非仅仅是她无聊时的消遣,在这个故事里英格丽几乎是无意识地投入了自己所遭遇或是刚刚所经历的事情或是某个情绪,而后来那个单亲妈妈的怀孕同样是她潜意识中对自己可能怀孕的猜想。
这个幻想故事是英格丽的内心世界和那些恐惧、脆弱、恐惧与悲伤的具象化处理,它就是英格丽内心世界,是我们一般情况下不可能直接用眼睛看到的抽象思维与情感。
而在导演处理下,我们看到英格丽这个刚刚失明不久女人焦虑而充满不安的心理状况。
所上演的这些现实影像正是她内心危机的源头,也因此才导致这个幻想故事的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在于丈夫争吵的单亲妈妈突然变成英格丽自己,丈夫直接质问她。
这些发生在英格丽心中和脑海的对话被我们看见,而也通过这个假设的对话场景,英格丽渐渐看到自己的恐惧。
她所幻想的故事进入她的故事,两个故事最终融为一体,面对质问与疑惑,面对对于世界的不安,面对失明之后的生活。
在那个英格丽所不曾进入的那间黑屋子里,她那深藏着自己思绪与情感的幻想肆无忌惮,也正是这样的肆无忌惮,重拍阻碍,她才最终能走出去,面对自己内心照射的阳光。
导演新颖的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是这部电影最大的特色,那些虚实切换和镜头的剪辑几乎堪称教科书。
在这样新意和令人感兴趣的形式里,导演讲了一个面对自己生活的故事。
那些恐惧、不安与危机,都需要自己面对,或许换个角度,就能找到开门的方法。
2014 12. 22 下午
“。。。
就像那个可怜的法国男人 写了厚厚的一本回忆录只为找回他当年做时尚编辑时的风光。。。
”她说的这部片子倒也看过——《蝴蝶与潜水钟》——记得大意就是“虽然我的身体如束缚在潜水钟,但我的思想仍与蝴蝶一般翩翩起舞”。
而当这个不幸的挪威女子视神经会逐渐萎缩,她心里盘算着“但我可以让衰退过程放缓。。。
如果我每天做想像练习 我就可以保持这个能力。
”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特别是当这个盲了的女人还怀孕着的时候。
她开始不能自控的臆想,分身几个角色,当终于意识到还有阳光照在自己脸上的时候,用一个自以为幽默的自慰动作戛然而止。。。
或者说。。。
更是不可自拔。
男人会“时不时地会从网上下载很多黄色视频,打开一部自慰一次 再看一部,如此循环,然后他会厌恶这样的自己,把那些视频删得干干净净但过不多久他又开始下载、自慰,周而复始。
”。。。
女人真的会想得到?
房间的布置就像宜家的陈列室似的,挪威人日常家居都这么整齐简洁干净?
画面清爽,音乐淡雅,然而整部片子都充斥大量裸体甚至是阴道、阴茎特写,毫无顾忌的穿插A片动作片段,欧洲人果然是开放的多,但也没有感觉到太过淫秽。
若說夢境是人類潛意識的體現,藝術是人類夢境的再生,則《盲》便是我們觀看著Ingrid在夢醒與入夢中反復不休,意欲統整潛意識與理智的一場超巨大的春夢。
《盲》做為電影所必備的詩意與敘事,融在這一場春夢中,逼使觀眾各個成了佛洛伊德,勾引著觀眾主動完成了這一場替盲人做出理解與同情的「戲院諮商」。
《盲探》也好《盲劍客》也罷,世界上並不缺關於盲人的電影,何況是一個盲人的冒險。
《盲》的別出心裁,在於故事乍看之下是建立於後天盲人Ingrid獨坐高堂不願外出,由她旁白兼插敘她的丈夫與她的人生境遇的獨白;然而,當觀眾知曉了Ingrid的旁白來自她閒暇的寫作時,故事變進入了一場Ingrid「餵養」著觀眾資訊的斑斕秀場。
隨著情節的開展,觀眾會發現,Ingrid的獨白有時跟畫面的行為彼此矛盾;觀眾也會注意到,Ingrid會說謊,假藉回憶之中穿插了不可能存在於該時空的人物與發展。
觀眾跟隨Ingrid的舌語與視野齊步,卻一步步驚覺了這個敘事者的不誠,隱瞞,偽裝,真中妝假,假中挾真......當我們無從繼熟悉的線性敘事,以及「鏡頭必真」的直覺中,捕捉出Ingrid盲前忙後的真相,我們就勢必在觀看《盲》的過程中,主動成了意識介入影片的第三者,努力拼湊哪些是真事,哪些是假事。
而,Ingrid何以對觀眾說謊,又何以對觀眾坦白,動機的起伏,實則也是深窺盲人Ingrid在面對自己失明時,經歷了如何的驚恐與駭異。
觀眾甚至無法討厭這個過程,因編劇太明瞭懸念之強,琦夢之誘,能如何催使你我享樂於其中。
就我所見,《盲》絕對是個難以評價總分的電影。
看得懂的觀眾,絕對會讚嘆本片的敘事遊戲之純熟;看不懂的觀眾,絕對會在迷途於敘事遊戲而無從代入情緒,茫茫不知道看了甚麼。
但,我可以確定的是.....編劇Eskil Vogt實在太!
強!
我這輩子只看過幾次如此複雜卻又這麼飽滿的超優質劇本。
優質到Eskil Vogt本人也放不下心,親自來執導演筒。
融真與假,揭與隱,情與色,今與昔於ㄧ爐的超凡實力,Eskil Vogt替自己拿下了首次導演作的漂亮成績單,也證明了:頂尖編劇果然不好惹,連鏡頭語言都直接能在劇本疊合之中自然完成。
誰說導演才是鏡頭語言的佼佼開發者?
《盲视》《aloys》《夜行动物》《恋恋书中人》《笔下人生》这类主人公作为画家、小说家等的故事,无外乎都是自己依靠自己发达的想象创造了一个故事和人物,两条线索交叉并行。
不管故事的走向如何,能看到最终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都交叉在了一起,给观众以高潮。
《恋恋书中人》这种属于一开始虚拟世界就和真实世界混杂在了一起,《aloys》《笔下人生》《夜行动物》《盲视》就属于一开始分开的,两条线索企图交织在一起,并在最终交织在了一起。
两个世界的交织,是这类故事的必定规律。
在这些当中,导演手法最称奇的是盲视,盲人因为缺乏视觉感官,而用想象填补了自己的空白,她想象自己先生的出轨,想象他和另外一个女人的偷情,想象另一个女人和她一样盲掉,想象自己和丈夫的对峙,并最终和自己达成和解。
那么,创意在哪里?
一制造虚拟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用电话和另一个人对话,从而制造幻觉的;因为知觉障碍(盲人),用想象创造一个世界的;作为艺术家,用小说来制造一个人物的;小说的人物与现实进行照应的。
所以基本上是两种,真实存在的虚拟世界(奇幻电影)和虚拟存在的虚拟世界(现实题材);然后虚拟世界的成因和载体不同,成因可以是艺术创作(小说《夜行动物》《盲视》、电影、绘画)、科学技术(《创战纪》的电子世界、脑中世界、平行世界)、大脑想象(纯臆想《aloys》)。
这类题材的特色在哪里,关键是极大满足观众“造梦”的需求,同时代入观众本身,观众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们和主角一样生活在普通的世界里,主角进入了幻境,幻境的脑洞大开很好地满足了观众的想象,观众能够被角色带着走进这个新世界。
这种想象包括两部分:虚拟世界的神奇的世界观,以及两个世界交互的关系。
“盲”切断了很多符号能指与所指具象的关系,但又给了她一个更“本实”的主观世界,在一片吵杂与漆黑之中,“我”方能突显,也唯有“我”存在。
从我出发,再回到我。
正常人可以看清一切但永远看不到我,只能借助镜像来猜测,盲人恰恰相反。
对于英格丽来说真实与虚假是模糊,也是因为她只能观察到自己的图像——当一个人一旦感受到他在关注自己的图像,他便会产生一种所谓的宗教体验——这也是平常人也很容易便接近的一种体验——“我”正在被悄无声息的注视。
但更多的困惑仍是在于视觉缺失所造成的符号缺失。
《推拿》里沙复明和都红都面临过同样的困惑,沙复明或许理解美的意义,却无法理解什么才叫做“漂亮”。
他只能通过触摸。
而都红的困惑在于,漂亮这个符号对于自己毫无意义。
周云蓬在一次采访时表达过类似的困惑。
他可以通过知识和经验建立对很多成语的所指意义的理解,但却无法感知到字面本身的能指符号。
他无法将兔子这个符号与其所能指的具象连接起来。
但切断之后是更实在的世界。
另外两部关于盲人的电影:马基迪:《天堂的颜色》甘地:《忒修斯的船》前者一贯克制温情。
后者是冲突。
当然还有那部梅特林克的《群盲》
谈不上好或者不好,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
精神世界(意识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错,让你分不清女主到底是不是真的盲,是不是真的看不见。
她感觉世界的方式如此独特,仿佛借助直觉或者说是第六感,她就比一般视力良好的普通人更能洞悉身边的一切。
我想,这大概也是每个困惑于“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普通观众发自内心也想获取的能力吧?这个故事的背后,探讨的是情感不满、欲望不满的故事——虽然眼睛看不见,但女主在欲望方面却不逊色于常人,她对身边男人的猜忌心也一点不比普通女人弱,她会怀疑新居的天花板高度事实上没有男伴告诉她的那么高,会怀疑男友打字是在跟网友调情(我觉得那都是来自她的想象)……正是这些看不见却让她心不安的苦恼,让她陷入巨大的孤独和恍惚。
电影里的角色颜值都一般是事实,但我觉得导演选用这些演员,就是看中他们路人甲乙丙丁的外形,来烘托“其实这种猜疑存在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之间”的故事主题吧?
虚实不断切换的剪辑深入描摹了盲女的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让幻想看起来比现实生活更为真实,这种意识流的拍摄手法与《登堂入室》如出一辙,尤其结尾晚宴那个场景,场景调度和转换无缝衔接,虽然这一技法贯穿全片,但无疑此处的段落被推向高潮。剧情细碎,很难理清,甚至有点烧脑,但整体非常圆润,把盲女这个人物刻画得有骨有肉,鲜活立体。
后天失明的女主对自己丈夫对自己态度的想象。这本是一个特别值得探讨的故事,但女主的思维,幻想出来的故事,就不那么美好了,尽管结局是美好的,但现实中能纠正过得来的是极少数!
看抓狂了 很不舒服的观影体验 强迫自己看完的 两位女主角也实在是丑出一片新天地 总之 除去配乐 这部电影的其它任何部分都几乎让我不适 不能接受
选瞎还是聋,聋吧
亦真亦幻 亦幻亦真 导演你一定看过今敏对不对!
盲女对周遭世界的感知,是依靠盲前的记忆、听觉与想象力的重合来模糊客观与主观边野的,用内心幻化的角色来完成一种自我宣泄。电影语言的灵活、情节点的跳切都很高能。
我的年度十佳之一,将一个盲女的精神世界具象化,将她的幻想和盲前对生活的认知上演成现实影像,她内心的问题开始让一切失控,这也放大出她生活中危机的源头。用影像来表现人的抽象意识和思维,片中有几处剪辑处理的非常令人惊艳,你不禁的会想,如果导演选择戏剧情节而不是意识流旁白呢?★★★★
看似抽象实际写实。主题,结构以及剪辑都堪称完美,但离经典,还差了一个挪威的距离。
一个盲人臆想中的世界,剪辑固然出色,但感觉到更多的是无法捕捉的情绪,3.0。
马尾辫男人与单身妈妈是幻想?
将一个人因不安全感产生的幻想拍得如此真切,甚是牛逼
将想象世界具象。
不推荐。炫技的成分大于电影本身,剧作节奏把握失衡,故事缺少高潮。还有就是演员都丑哭了。。。演技也是瞎了。。。
呃,评论这么牛的电影,木有看下去,我觉得是,电影不是英文的原因。。。
意识流手法描述盲人思维的电影。剪辑和叙事如行云流水般顺畅,配乐和色调都十分考究,虚拟与现实的无缝衔接很容易让初次观看者应接不暇,但一旦理解了导演的意图,就能完全融入盲女的内心世界。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冰红深蓝)
感觉电影比较大胆,一般现在过去啊几条时间线并行叙事,而他是现实和想象交叉叙事,一点都不低估观众的理解力啊。
太闷了……说是今年的《登堂入室》差距还是有些大。
前半段感觉非常好,后半段实在有些令人讨厌
3.5。一个聪明的小品,尽管讲的是虚实的逻辑而非虚与实本身,但即便每一次剪辑都透露着极强的引导意图,它仍然有着妙语连珠的智慧,表面上浮夸的、尴尬的幽默,以及看似混乱的章法布局,也能通过情节的内在逻辑提呈出真实的人物心路与情绪。
首尾呼应的狗有点意思,盲的设定对形式毫无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