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长歌

贞观长歌

主演:唐国强,张澜澜,聂远,白庆琳,张铁林,杜志国,王绘春,曹培昌,刘毓滨,唐嫣,万弘杰,孙飞虎,饶敏莉,马浴柯,张丹峰,宗峰岩,张喜前,朱宏嘉,席与立,武强,牟凤彬

类型:电视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07

《贞观长歌》剧照

贞观长歌 剧照 NO.1贞观长歌 剧照 NO.2贞观长歌 剧照 NO.3贞观长歌 剧照 NO.4贞观长歌 剧照 NO.5贞观长歌 剧照 NO.6贞观长歌 剧照 NO.13贞观长歌 剧照 NO.14贞观长歌 剧照 NO.15贞观长歌 剧照 NO.16贞观长歌 剧照 NO.17贞观长歌 剧照 NO.18贞观长歌 剧照 NO.19贞观长歌 剧照 NO.20

《贞观长歌》剧情介绍

贞观长歌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秦王李世民(唐国强 饰)在武德九年登上大唐最高统治地位。登基后,他励精图治,统帅唐军一举征服称雄北方多年的颉利部,实现了江山统一。之后,深谋远虑的唐太宗决意使长年战乱的国家走和平发展道路,他力促各民族团结,将处于饥荒中的数十万颉利部灾民迀徙內地,分发予良田,他博大的胸怀深受各民族人民爱戴。但是,几个儿子争夺储位的明争暗斗也让他心绪难平,其中,庶出皇子李恪(聂远 饰)、李佑(温浩 饰)等人与三个嫡出皇子的夺权斗争尤为惊心动魄。唐太宗与郑姓女子的婚姻风波,以及安康公主(张澜澜 饰)与两位杰出男人之间的、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亊,充分反映了那一段盛世大唐跌宕起伏的历史......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寻找黑母鸡拆·案2焦裕禄切尔诺贝利日记摩天轮凯歌与挽歌峡谷天国之恋火心眼重启剧组星空中的潘朵拉复仇者重案组第三季不可遗忘第五季囧途夺宝重案组女警第一季切尔西侦探第二季金石良缘金融决战鲍勃·马利:一份爱小不点美洲豹宝贝大盗嫌疑人X的献身依然爱丽丝火山高校坚不可摧:救赎之路微型家具明星危情顶楼第一季

《贞观长歌》长篇影评

 1 ) 知晓贞观大唐有感

昨晚看完《贞观长歌》,我失眠了,精神恍恍惚惚的,好久才能入睡,我想我是被这部历史给影响到了,谈谈个人收获。

从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到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先后灭五胡十六国,李唐取代杨隋,李世民弑兄弟,继大统,于武德九年,平定外患,铲除异己,28岁登上帝位,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使其升华为了真正的大唐天子。

当然,我不是一个特别会包装自己的人,同样也是一个不会包装别人的人,唐太宗李世民可以称为千古一帝了,但任何帝王在天子之位实行王道之时,也一定会顾此失彼。

隐太子李建成其实历史上也是一位仁君,在武德皇帝为大唐东征西讨时,隐太子统领朝政,为前线军队梳理好了补给线,这才使大唐每一场战役都能得到很好的后勤保障,另外,隐太子同样也是一个德才兼备之人,有着治世之才的太子,要不然不会在李世民继位很多面以后,还有隐太子余党为其复仇,一个孙达,一个常胜,等诸多人。

可想而知李世民是开启了夺嫡上位的先河,但好在他是一个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为大唐三百年盛世立下了不朽之功勋。

李世民一生,先以秦王身份,收纳瓦岗寨,击败王世充,为大唐开疆拓土,继位后,用智谋打败罗艺,忍辱负重,卧薪尝胆,击败雄踞北方的突厥颉立,开启贞观之治,最后实现了八方来朝的盛况,但他废立太子李承乾,囚禁魏王李泰,杀死谋反庶出儿子李祐,最后选择了一个羸弱无能的李治,最后几个优秀的儿子都死于非命,吴王李恪被扣上谋反的罪名,最终被长孙无忌斩首,而最后结果确是让武则天坐享其成得到李唐天下,是他的失误之处,没能包住儿子姓名,更是没能做好一个父亲。

但不得不说,李世民一生没有杀过开国的24为功勋,他不同于刘邦,朱元璋等,他有着宽阔的胸怀,和非凡的智谋,能控制朝政24载,开创贞观之治,是有着非常不错的帝王之术,跟康熙的帝王之术颇为相似。

看贞观长歌,李世民经常在言谈之间重复一段话:“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古为镜,可知兴替”。

这段话,是他能听谏臣魏征之言不走偏路的原因,有着正确的价值观,和时常反躬自省的优秀品质,他时常将自己对比于秦始皇,汉武帝,刘邦,项羽,刘备,杨广等,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啊,在他在位期间,任何将军不敢走谋反之心,八方来朝的盛况,跟李世民的帝王之术有着密切关系。

然后,历史人物给我印象深刻的有:胸怀天下的李世民,房谋杜断,足智多谋的房玄龄,文涛能溢出屏幕的奇人岑文本,城府心机一绝的长孙无忌,有用有谋,有德有才的将军范兴,青史留名的马周,敢于尸谏的魏征,悲凉不幸的太子李承乾,心机过人,但又聪敏过头的魏王李泰,不甘命运的吴王李恪,以不争为大争的晋王李治,不成熟的齐王李祐,一生无败仗的大将军李靖,李绩,侯君集,聪明多情的安康公主,忠诚有爱的独孤谋,清心寡欲又多才多德的前隋托孤儿慕一宽,聪敏伶俐,又有智慧的郑立婉,以及痴情又有着国家大义的闵国器,还有命运多舛的绿袖姑娘,还有雄踞北方的突厥可汗,颉立,突击,阿史那思摩,还有阿史那云,以及愚蠢的夷南等

其中吴王李恪,给我印象非常深刻,他曾说过:“我不怕死,我只怕生下来做一个陪衬”。

李恪是一个很悲凉的历史人物,他是前隋炀帝女儿与李世民的儿子,是庶出,不是嫡系,但心怀大志的他,有着倔强孤独,又恃才傲物性格,他不甘命运给他的这般开端,他无时无刻不在为争夺储君而努力,诸皇子中数他最像李世民,他有着他父亲那般智谋与自信,霸道与武断,但他因为出身和志向的矛盾,却永远也达不到他父亲的高度。

太难了,最终不惜失去了生命,不过他确实如此,悲凉的故事,才更能使人共鸣。

“我有鹰一样的雄心,也和鹰一样孤寂落寞”,一个甚为物情所向之人,李恪也。

每个人的人物性格都好饱满,其中独孤谋对安康公主的爱,是这部剧最美满的爱情故事了,吴王李恪与阿史那云的爱情,就像雄鹰与天空,天空为了让你成为真正的自己,会任你飞翔,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因爱而舍爱,而雄鹰却心中一直装着飞向远方的理想,不得不因追寻功名利禄而舍弃爱情,一个为了成全另一个,这是大爱害,大唐历史,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读史使人明智,一直是我进步的缘由

 2 ) 为何八二集里遍寻不着那牵肠挂肚的胖妞媚娘.观长歌贞观

贞观长歌.从这名字就可以看出几点.其一,这是一部想弄成史诗剧的历史剧.其二,这是一部赞歌.其三,这就是一部戏.从里边文臣武将的用词来看,编剧的工底确实强悍.只看这长孙皇后临终时的那一句"我的心儿就像这秋天的叶儿,一点一点的被撕得粉碎";旋即安康哭泣,跪述自己是如何不孝如何意气用事,说罢,皇帝登场,抚着将死的皇后,在她一再的哭述之下,终缓了废承乾太子之意.而通观全篇八二集的捉词用语,在历史剧而言,应算是很史诗的了.可以说,是很严肃的,没有辱没了天朝最鼎盛时代的文功武治.这八二集.抛开历史原委,即抛开那些正史野史不论,从第一集至最后一集,太宗的丰功伟绩一笔笔一划划可以说是深入观者之心.假若一个从不曾接触那段时代的历史的人,定会对这完美如斯的千古一帝敬佩不已.而那些懂历史的,除了在一些细节末梢上较一下真说一下气话,其它可能也说不出什么异议来了.这能有什么异议呢?人标题说了,这是在演一首"歌".你跟一首歌较什么劲.所以.即便看着太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追悼隐太子,一再的提及隐太子如何相逼,自己如何无奈时,我只是一笑置之.就权当这弑兄杀弟逼父禅位的千古一帝真的是逼于无奈才会这么做的.凌烟阁上的二十四位功臣,诚然,每个人都能写就一部书.而书的核心,必然是我们的太宗圣主.八十二集,着最多笔墨的地方可以说是在这些功臣里展开的.在这其间,太宗兄把这些人驾驭得得心顺手.据粗略统计,每位功臣皆在太宗身前身后流过泪淌过鼻涕人均三次以上.而最后呢,除了长孙无忌这把老骨头挨到了太宗老去,挨到了让那位千古一帝精挑细选出来的古今职位最高的妻管严的高宗贬到异地去.其余皆长寿不过太宗.真是圣主啊.把这么多位能人异士操控于掌心之内.末了,连寿命都优于他人.不服不行.而本人最钦佩的一位能臣倒正好不在这二四凌烟臣之列.其名为文本.本为末史,得太宗青睐,屹立中书侍郎行宰相之实十几年不倒,一只手,扳倒了两个长孙一脉势气最盛的东宫和魏王两脉.而倒二集他于病榻之上与李恪的那一出戏,着实让我眼泪盈眶.且不管史书如何.光这一个人物的刻画,便能让我毫不犹豫的为这出戏打个四星.之所以不打五星.原由较多.但主要是因为开篇的其三.即,这只是一部戏.在这部戏里,删去了所有不利于体现太宗英明神武千古一帝的细枝末节.如其老年咸湿逼人,与其子李治共享千古第一女奇人胖妹媚娘.除此,像其老年远征高丽棒子未果的事迹也不见提及.这只是一部为了成为赞歌而拍就的一部戏.所以,其它正史野史为何,并不是太过重要.--其实要讲要评的话还可以讲好多字节.但终究八二集的长篇大戏,加之我又是快进一党,稍入不得眼便熟用KMPLAYER的向右忽略而过.所以最后只再提一个小小的疑问.为何这般千万人对一个人歌功颂德的封建大戏能入得了广电这只和谐的大眼.播完央视一套播十二套.怎么都不见有人能提出禁播一类的言语.而歌颂八零后为房子车子而奋斗一生不惜当房奴二奶的青春大戏蜗居却始终沾不得央视半点边儿.是不是可以断言,天朝的掌局者们,在心底里,在潜意识里,还是衷心的向往着千多年前的那种万人景仰歌功颂德的君民礼制呢?观孔子所受的优待,再看看,卢梭,孟德斯鸠之辈始终入不得语文课本的课堂之上,我不得不承认,我又傻傻的较了一回真.看戏就看戏呗,整那么多牢骚,还嫌活着不够累啊

 3 ) 又是一部批皮剧罢了

唐国强再次饰演李世民,在这部剧有进步了,不再是猥琐强奸犯了!

开篇一出场就想营造一个王者归来的氛围,可出现的却是老态龙钟,老气横秋,老寒腿!

这剧上到老下到小,年纪就对不上!

杜撰出来的人物,编造的假剧情,还有加入花边情感等等,都跟正剧沾不上边!

你能想象大唐贞观愣是拍出清朝风格来吗?

立储风波,加入李恪,移花接木想来一套贞观的九龙夺嫡呗?

把岑文本归到李恪一脉经过他老人家同意了嘛?

还有那个朝堂一堆站着奏对是怎么回事?

贞观大臣都不给坐的嘛?

历史上马周不出彩吗?

都能被另一个抢戏?

李世绩都能对太子妃留情,太子妃竟然是侯君集女儿?

侯君集是太子岳父?

编剧,你把真实太子妃苏氏弄哪去了?

贞观元年,长孙无忌对太子说,你娘嫁到李家20几年流了多少泪?

流没流泪我不知道,我知道,他娘13岁嫁入李家,36岁身故,所以编剧你脑子不正常,数学也不好?

李世民不愿意杀谋反的李承乾,竟然是房玄龄感谢李世民?

不知道还以为,这孩子是他房玄龄的呢?

值得吐槽太多,每一集都有槽点,说不完!

唐国强老师对李世民理解不到位,还如此自信的拍第二次,佩服!

就说到这里了!

 4 ) 贞观长歌——中国古装剧的巅峰

播这部剧的时候是2007年初,我在上幼儿园中班,第一次感受到青菜爽脆甘香的美味;我妈刚从癌症一次次化疗的炼狱中走出。

我妈每天晚上都戴上眼镜,对着那台年龄比我大得多,只能收30个频道的老款熊猫彩电目不转睛地看;和里面的人物同声同气。

《贞观长歌》——2007央视开年大剧。

制作年份:2004-2006年播出年份:2007年。

花了两年才拍了这一部剧,这就是工匠精神!

我在iPad上给她下了这部剧,占了8个G的内存。

我妈不喜欢现在的电视剧,她说现在的人心变了,浮躁了,拍不出以前的好剧了。

过去一部电视剧的制作周期至少一年,现在最多也就三个月。

导演:吴子牛,不用解释;人如其名的牛!

主演:唐国强,陈宝国,张铁林,韩再芬;都是一等一的著名演员;外加刘毓滨,孙飞虎,武立平,曹培昌等央视多年的老戏骨;更有聂远,张丹峰等初出茅庐的新星保驾护航。

这样绚烂夺目的演员阵容,放到现在这个各种流量鲜肉抠图滤镜整容脸的时代想找也找不到。

造型设计:杨树云,伍健,史延芹,李建群。

这四位都是一等一的服装设计师。

杨树云和史延芹都是87红楼梦的造型设计,伍健是98版《水浒传》的服装设计,李建群是95刘晓庆陈宝宝版《武则天》和《康熙王朝》的服装设计师。

82集的电视剧,内容却毫不拖泥带水;没有各种整容脸流量鲜肉抠图滤镜,没有各种眼花缭乱的快镜头慢镜头来回切换。

82集一点都没浪费,波诡云谲的宫廷斗争,明君后宫的家长里短,一望无际的大漠苍茫;只有中国这种五千年历史的泱泱大国才能拍出如此辉煌壮丽的影视作品!

滤镜也是大气沉重,打光让人非常舒服,不是现在的各种辣眼睛恶心鲜艳美图秀秀IG风的滤镜。

服饰精致华丽,符合唐风,暖色调为主,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完全不是现在古装剧流行的非主流杀马特披头散发风可比,虽然不完全尊重历史,但完全符合大众审美。

演员颜值特别高。

男演员中唐国强,陈宝国和曹培昌等等老戏骨就不用说了,新生代的李恪,慕一宽,独孤谋和闵国器都特别帅,李恪剑眉星目,眼睛里总是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女演员中安康,云妹,海棠,杨妃,淑妃,彩姬,大孙子个个都是美女。

安康清纯甜美,才貌双全,一双眼睛简直会说话;虽然有点小任性但让人觉得特别可爱。

云妹男装英姿飒爽,女装打扮高雅秀丽,宛如草原上的白云;海棠是典型的古装美女,楚楚动人,我见犹怜。

虽然贵为将门虎女,但却只能任由命运的摆布,在和太子成亲之前被蜀王QJ;丈夫和父亲又谋反未遂,真是太可怜了!

再说李世民的后宫,杨妃端庄大气,淑妃年轻漂亮;虽然只在第一集中出现但确实长得很惊艳,而且和安康完全就是lookalike,难怪李二会这么喜欢安康。

大孙子非常有一国之母的范儿,雍容高贵;演的很自然。

不过作为李二和大孙子CP粉我表示这版的李二和大孙子感情似乎没有《贞观之治》来的那么好,尽管《贞观之治》里面的大孙子是个白莲圣母,苗圃演的也很做作。

大孙子有个弟弟叫没毛病,两版的没毛病不相上下;《贞观长歌》里面的没毛病比较严肃,像是忧国忧民的那种,而且心机深沉,出手狠辣。

而《贞观之治》里面的没毛病走的是搜酷特的小跟班路线,时常猫儿一般地捂着嘴巴笑,把姐夫李世民当作欧巴男神爱豆看的,而且演员特想让我跳戏到国父身上(本来演员就是国父专业户)。

如果叫我选择哪个没毛病更好,我觉得可以打一个平手。

《贞观长歌》注重的是观众的体验和剧情的精彩,而《贞观之治》则走的是对真实历史的敬畏。

大臣们演的可圈可点,因为基本都是老戏骨。

陈宝国的杜如晦,董子武的魏徵,刘毓滨的房玄龄,王绘春的岑文本,曹培昌的小舅子,还有凯申专业户孙飞虎的封德彝;虽然戏份不多,但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尤其是杜如晦,在本剧一开头就已经病入膏肓,戏份也只有短短五集,但还要拼死维护相伴一生的主子李世民,和他一起御驾亲征,虽然戏份不多但也能感受到演员的用心和演技的高超。

最后点名表扬侯君集的演员,把一代武将的傲气,跋扈,虚伪演的淋漓尽致。

他一次次居功自傲骗取李世民的信任,但最后和太子李承乾心灰意冷的谋反一起被处以死刑,以一曲悲歌结束了他叱咤风云的一生。

草原各部族演的都很好,演员也大多是从内蒙古当地找来的,帐篷也有大漠风情,足足的气场。

演技也在线,服饰也很华美。

再说个细节的,《贞观长歌》里面的道具都很讲究,没有凳子;用的是鱼符,写的是小字而不是大字;睡的是垫子而不是床,吃的食物都是真饭真菜真肉而不是菜模子,画像也是手绘的并且很逼真,而不像现在的古装剧,画像就拿演员的照片PS一下。

《贞观长歌》真可谓是中国古装剧的巅峰,在如今社会滤镜流量劣质绿幕抠图烂片当道,鲜肉网红云集的世界里可以与之一决雌雄的,或许只有《长安十二时辰》了吧。

以此纪念一去不复返的童年,纪念佳片云集的80-00年代。

 5 ) 折子戏-梦回大唐

2008年毕业前,让自己看了这部极长的剧,写了下边的字。

阿哥留言说:去年这时也是贞观长歌陪我度过的最后时光,看的有点上瘾,有点悲怆;有点沉迷,有点豪放。

这篇文章像是昨天的一幕幕,回首的背后早已不是昨天,时光一圈的轮回让人不自思量。

近日无意间与阿哥恢复通讯,人生一场,不过如此。

最近一直过着猪一样的生活,不动脑子,不思考任何问题。

安静地等待毕业,下午狠狠地肆意地打球,不开心的时候就到操场上跑步,一圈又一圈,跑到筋疲力尽地时候倒在操场上,环抱自己,像个孩子。

唐是极喜欢的一个朝代,那里有着我极为推崇地两个皇帝,李世民与武则天。

贞观长歌有82集,很长,例外的是自己颇有耐心,居然人安静地看完。

全部结束后,是以在深夜里上演这出梦回大唐的折子戏,请你仔细听,听这咿呀的京胡下的大唐梦华。

是政治的小缩影。

每一个人都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景做不同的自己。

觉得真正悲哀的是李恪,决绝地在悬崖上行走,用一份孤傲与勇气面对,一生只能用悲壮形容。

为了所谓的成功,连最初的那一份纯真的爱情也只能悲壮的舍弃,活在回忆和纪念中。

不得不承认,始终无法彻底走出女性文学的误区,欠缺一份男子的豁达。

一直探索的是那几个聪慧女子的内心。

长孙皇后是理性的女子,用所谓的胸襟和善良赢得了所有。

但始终记得她在听到李世民讲一瓶毒药留给淑妃时候的绝望和眼泪。

太聪明太大度太理性太完美,可以让李世民对她有一份敬畏,无法拒绝她的任何言语,却无法赢得他真正的爱情。

一个女人,如果让人觉得可敬,注定了要失去拥有爱情的资格。

这是不争的事实。

杨妃,一个几乎很少出现的女子,可我对之无限喜爱。

文韬入棽文本者,也只因她一句话,为李恪忍辱负重13年。

在感慨文本多情的时候,不禁想,是怎样一个女子,使得人如此心甘付出,毫无怨言。

她才是真正的低调的华丽。

无需开口,就已经让人无法拒绝。

安康是个性情中的女子,享尽了万千恩宠,可依然只能与爱情失之交臂。

她与幕一宽那一段血泪交融的爱情,因为长孙的反对,最终以悲剧收场。

那两盏孔明灯,那首未完的曲子,和那个法号百了的男子,时间终于给出了最好的结局,没有了最初的那段凄美,她可以有让人心安的结局,他可以让心有真正的皈依。

不喜欢安康算计的样子,失去爱情的女子暴发的力量让人觉得恐怖。

郑丽婉,另一种人生。

她立定心志,非天子不嫁。

以她的聪慧,在后宫中想要掀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只是弹指之间。

可惜窥破所有天机,却唯独没有看透自己的命运。

聪明如她,也忘记了旁观者清的简易道理。

想要一段不平凡的人生,却终究悲哀在自己的渴望不平凡上。

足够聪慧,却少了份豁达;过于经营,就注定了是个悲剧。

海棠,美丽却不够聪慧。

为了爱情,太过于激烈。

幸运的是,她的爱情始终没有背弃她,所以应该是求仁得仁,并不悲哀。

还有阿史那云,一个美丽聪慧又不乏大度的女子,却选择了放弃爱情,只为了给他追求天空的自由;不能幸福地生活,终究是因为心还是在高空展翅的雄鹰。

而感情外的对弈,是政治世界里对峙。

没有人对或者错,心机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棽文本者,是玩权弄术的高手,不动声色就已经过了无数招。

依旧是惺惺相惜,和成败无关; 憨直如魏征,孤傲如张玄素,依旧逃不开睿智的李世民的恩情, 对其死心塌地,无怨无悔。

太宗是独领风骚的睿智,对所有事情洞若观火却不露声色,安静地用无声的帝王气息和人情征服所有人。

只是,高处不胜寒,睿智的背后是无穷的寂寞和寥落。

带着盛世明主的头衔,注定要承受太多常人无法理解的落寞,克制自己所有的欲望,谨小慎微。

上下五千年,大梦无边,梦回大唐可看到遗留的诗篇。

纵横九万里,大爱无言,一曲长歌可听见拨动的琴弦。

华丽的诗篇,幽怨的琴弦,凄美的爱情,睿智的较量,甚至连嫉妒和疼痛都刻画地染上了悲壮的色彩。

都是这一次的梦回大唐,是这一曲贞观长歌。

J. 2008/05/23

 6 ) 李恪

一个现实中,幾乎不可能存在,却真切得让人误以为存在的人物。

似受伤的鹰,阴鹜的,深情的,执着的,脆弱的,光芒炽热,瞳孔中闪烁着的渴望他日重回天空的欲望是那样浓郁。

无奈注定要被命运的枷锁禁锢,却一刻也没有放弃挣脱。

他得意的时候,不过让人想到了他日后的折翼,亦让人感到间接的痛苦;至于失意的时候,更不用说。

他有过幸福,可是太短。

因为太过好。

岑先生,一个温暖的符号,一个绝顶聪明的人物,不可能看不出李恪命中注定的运数,仍然留下了,他说,“我第一次见到你的时候,你只有那么高……”真正让他留下的,是那份父亲一般的慈爱和温情。

他看着他长大,即便心中已有定数依然不愿看到他孤寂与冷雨中独立。

可惜,他亦先他而去。

于是,只留下一人,孤寂地走完这段饱受蹂躏的命运,精神的,肉体的,别人给的,自己给的。

苦难与挣扎太过漫长,幸福太过短暂。

 7 ) 其实就是一个长短评

已经是数不清第几回看了,就当是第一次看吧,毕竟每次看都和第一次看的惊喜一样,虽说情节已经了如指掌。

看到了最后,越来越有《雍正王朝》的影子。

同样是几王夺嫡,同样有个不成器的太子,有个看似无比贤明的亲王,还有个以不争而争的“隐士”,甚至于连身边幕僚的结果都是惊人相似的急流勇退。

宁为帝王师,不做帝王臣。

唯一不同的,就是塑造了那么个 “英果类我”的吴王恪。

勇敢,果决,有情有义,却终了也学不会韬光养晦,锋芒太过毕露。

炀帝外孙的身份已经注定他已经远离了皇位,可才情又让人可惜。

如果定义聂远演员的话,这一角一定排在第一位。

还有那首让人难忘的主题曲。。。

都是故事阿。

个人感觉这部剧里的李世民是看过的帝王剧里把法家法术势作用最好的帝王。

以法治众,以术驭臣,法术立势。

简直绝配!

 8 ) 来比较下长歌和之治里承乾谋反那段

第一次看这剧的时候,真是很勉强地看了一小段:华丽怪诞的布景,呆板的镜头处理,弱智的剧情。。。

打两星纯粹是看在演员演了82集烂剧太辛苦的份儿上。

前几天因为看了太多沉重的片子,想找个乐子,再加上看着演员表里的杜志国、曹培昌和刘毓滨这几个有质量保证的大臣专业户,决定再仔细看看这片,没想到真是越看越欢乐(因为可吐槽的点太多啦)不过有一个场景真是看的我又好气又好笑,那就是承乾谋反那段,在这里比较下贞观长歌和贞观之治的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

从承乾举事到侯君集被杀,贞观之治用了一集来表现,而贞观长歌用了将近三集。

看上去似乎贞观长歌更详尽,可事实却不尽然。

贞观之治里承乾谋反的过程是按历史来的,即“承乾谓承基等:“我宫西墙,去大内正可二十步棘耳,岂与齐州等?

”会承基连齐王事系狱当死,即上变。

”,之后加上太宗审问与处置两人的剧情,正好一集。

而贞观长歌则设计了侯君集围住宫殿,李承乾骂爹爹,安康的戏份,侯君集部下反水这一系列历史上没有的情节,之后又有李恪的戏份穿插其中。

太宗审了一回侯君集,又召集众大臣,又问安康公主这个虚构出来的女诸葛,又问房玄龄,最后才下定决心杀侯君集,不由得让人赞叹一代明君拖拖拉拉优柔寡断的风范。

首先来比较下两位承乾对父亲的不满吧。

贞观长歌里的承乾面部表情扭曲,情绪激动,一会儿骂爹,一会儿骂几个弟弟,最后提到了玄武门的事情来诅咒,虽然较为合理,但演员并没有表现出承乾心中那种隐藏多年的刻骨恨意,而更接近于小孩胡闹,最后明着拿玄武门说事,太宗也接着拿玄武门说事,虽然是为了提点观众这两件事间的关系与轮回,但未免做作。

而且前面感情铺垫的欠缺让这些话显得苍白。

反观贞观之治,承乾瘸着腿慢慢进殿(长歌里太子根本没瘸腿),眼神绝望而凌厉,先连连诘问父亲自己做错了什么,再问为什么偏袒魏王,太宗无言以对,承乾最后执着于太子之位的归属(须知这才是他的心病与谋反的原因啊),瘸着腿慢慢地走出了大殿。

太宗没提玄武门,而是心痛地向后倒去。

镜头一转,到了承乾监狱里回忆小时候自己看到的玄武门之变的前后,隐晦地表达这件事对承乾的影响,令人久久回味。

再来看看处理侯君集的场面吧。

好玩的是两部戏里都有太宗对侯君集解释为什么亲自审他的原因。

长歌里是“朕不忍心刑具落在你的刀伤上”,而之治里是“我不想让玩弄辞令的官员来羞辱你”。

贞观之治较为忠实地遵循了历史,只是把“不再上凌烟阁”这话改了下,太宗在连连处置了多人后终于经不住涕下,显出感情的累积。

最后侯君集行刑时求保留香火的场面也有,令人唏嘘。

贞观长歌并没有像贞观之治一样较为忠实地按照历史拍,即没有“论罪当斩+不再上凌烟阁+行刑前求保留香火”的场景,那是什么呢?

太宗不忍杀侯君集,表达悲伤的方法就是拍桌子瞪眼睛,然后安康公主(神一样的角色)和房玄龄说为了保全太子必须得杀,然后太宗闭了下眼表示悲伤,让房!

玄!

龄!

去!

劝!

侯!

君!

集!

自!

尽!

房玄龄可真是忙啊,辛苦了,我严重怀疑是导演觉得糖果强的演技不行,没法表达见侯君集最后一面时复杂的情感,于是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刘毓滨叔去完成。

刘毓滨叔那段演得真的很好,和贞观之治里的马跃叔不相上下,很好地表达了“不忍心杀你但不得不杀”的感情,也都让我热泪盈眶,可惜这段监狱里的戏实在太长,还提到了侯君集那个历史上不存在的女儿,看到最后感动没了,只有不耐烦。

最后侯君集撞墙而死,艹,编剧你知道什么叫杀鸡儆猴么?

你觉得让侯君集自尽就能起到震慑众人的作用了?

最后来总结下。

论忠于史实,贞观之治完胜。

论对父子之情的表达,贞观之治高一筹。

论对君臣之情的表达,两剧算是各有特点。

论拖沓,贞观长歌当仁不让。

贞观长歌是一部让我很无语的剧。

戏骨云集,却依旧那么烂,可见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愤青一般出身高门却高举支持寒士大旗的长孙无忌,唯唯诺诺低着头虽有计策却无名臣风范的房玄龄,怨妇一样纠结宠爱的长孙皇后。。。

你是不能指望这剧还能正常的。

 9 ) 谈谈剧中储君以及权臣

这部剧其实我小时候看过,对于哭哭啼啼的公主和李恪真是念念不忘。

整部82集的电视剧其实还挺长的,很多情感戏现在感觉有些莫名其妙,也根本没有注入的必要,小时候居然看得津津有味的。

长大以后重温其实更喜欢正史的部分。

从整体的叙事结构上来看,贞观之治是从玄武门之变开始,平定颉利,制服罗艺,安抚草原百姓,治理灾荒、蝗灾,完善科举制度,发现贤臣(马周、闵国器),平反赵士达一案,传位于李治。

李世民也可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其实能够看出来,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是多么不容易。

要做出准确的判断,还能任人唯贤,不能被下面的人所蒙蔽,不仅需要极高的智慧,还需要合理地运用所有的权利,还要听进谏臣的逆耳之言。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话虽是这么说,但是很少有皇帝能够做到。

设身处地想一想,一个聚集了中国古代最高权利地位的帝王,骄奢淫逸、听进谗言其实是最容易的事情,成为一个好皇帝反而是最难。

不仅需要最为杰出的智慧,还需要明臣武将的辅佐,最重要的还要有一颗仁义爱民的心。

这样的人可谓百年一遇。

从一个皇帝应具有的条件再来谈谈在贞观长歌里占据重头戏的储君之争。

其实从太子的择弃很容易让我想起清朝康熙和雍正。

雍正在前期也非常隐忍,所以在争夺储君之位的时候能够韬光养晦。

李治也是一个捡漏王,他最后能够成为储君不无道理。

魏王过于狠毒,而李恪则是过于争强好胜,不懂保存实力。

我感觉张玄素有段话提到治国治家还挺有道理,治家就是要兄友弟恭,孝顺父母;治国需要保持公心,为天下老百姓谋福利。

对于废太子来说,皇帝的确给了他很多机会,但是最终他也没能成器。

就像康熙的太子一样,父皇和母后权利地位都很尊贵,也享受了最多的宠爱,又有许多大臣辅佐,与其他皇子相比,更像是生于安乐,死于忧患。

为啥废太子没能成为皇帝,我觉得有以下几点:首先,太子才能确实不行,虽然他可能非常善良,是个好人,对于自己的父皇和母后都非常孝顺,但是一朝天子,不是说仅仅这样就够了,不仅需要文治,还需要武功。

从电视剧里的描述来看,太子每一个方面都不及自己的兄弟,魏王能够做到抽查即能背诵,在魏征做了李承乾的老师之后,他相比其他人,进步非常缓慢,就连他的老师也说乏善可陈,更别说把张玄素气走。

其次,太子不能做出明确的决断。

辅佐太子的人非常多,房玄龄、长孙无忌、侯君集、魏征……但是太子就像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最主要的还是他没有自己的决断。

在赵士达那件事情上,其实太子和侯君集根本不是主谋,甚至和这件事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就是因为收了侯君集的礼而成为了包庇的对象,再加上侯君集执迷不悟,杀人灭口,牵扯进了驸马和安康公主,最后人心尽失。

一开始太子不是没有发现赵士达只是一个地方上的刺史,不可能有那么多钱,一定是搜刮民脂民膏得来的钱,但他还是收下了,接受了侯君集的“洗脑”。

侯君集有武功,但只是个武夫,并没有文才。

侯君集站在党派斗争的角度来劝说太子,现在朝臣都站在魏王那边,赵士达原本就与魏王有过节,现在能够为我们所用才是正经。

房玄龄去查也是为了庇佑太子,侯君集居然派独孤谋去杀了赵士达,加上最后谋反,可谓错上加错。

再加上太子妃的主意、朝臣的主意以及皇帝的期望,太子非常迷茫,最后听从了太子妃和侯君集的话谋反,最终成为了一个庶民。

虽然说这对于太子来说是最好的结局。

太子很多年都被太子头衔这一阴影所纠缠。

他知道自己才华不够,难当大任,李世民也很清楚,太子是个好人,明里暗里想借冷落他逼他成器。

这种激将法不一定适合孩子,可能对于李承乾来说鼓励式的教育更加可行。

然而在铁腕李世民看来,他需要的是一个铁血硬气、能够有文治和武功的儿子,而不是一个娇滴滴、只能让人捧着的儿子。

况且欲戴皇冠,必承其重,如果在太子之位,才华、武功、仁德无法高于众人,仅凭一个头衔就想高人一等,是万万不可能的。

同时,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一个太子真的成为了皇帝,下面会有多少冤假错案,在赵士达那件事情上的那么多死囚犯真的可能被无辜处死。

一个好人成为了皇帝却有可能成为傀儡,任凭他人摆布。

从一点上,如果我是皇帝,我也不会让这样的皇子成为太子。

其他的皇子,比如魏王之所以不能成为储君,其实已经很明了。

他在李世民前表示,如果自己德行有亏,可以杀死自己的儿子,让自己的兄弟即位。

魏王的确可以做到。

但是他能不能做到其实并不重要,是不是心狠手辣也不重要,但是这对李世民很重要。

虽然李世民的确杀了自己的兄弟李建成成为了帝王,逼自己的老爹李渊退位,但是这也成为李世民一生的伤痛,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们步上自己的后尘,一辈子在愧疚中度过,他也不忍心。

再加上魏王表面上是个文臣,但是其实武功不凡,故意设计自己被捶伤就是为了污蔑太子。

表里不一。

这里似乎也是在表明,在背地里搞小动作的人,无论是职场、学校、家庭,如果没有得到领导不分黑白的青睐,这种小动作最终也会被领导、老师、父母所察觉,最终为大家所不容。

吴王李恪是最像皇帝年轻时候的一个人,武功不可小觑,文治也未必不如李世民,但李恪的遗憾在于他的运气不佳,他的母亲是隋炀帝的母妃,他被立为太子会被疑心复辟隋朝。

李世民也的确在李治之后怀疑过李治懦弱,想要立李恪为太子,被长孙无忌所劝阻。

当时的唐朝的确一部分已经被长孙无忌的一家所把持。

可以说,李恪和长孙无忌的争执在二人的斗争中逐渐消耗了两股力量。

如果李恪肯听从岑文本的话,像李治一样韬光养晦,未必不能成为太子,可能以后历史就要被改写。

小时候看到阿史那云离开李恪心里非常伤心。

现在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李恪为太子,长孙无忌一脉会受到打压,李恪和边塞的关系也比较友好,可能也不会有武则天和唐朝的历史,也不会导致杨玉环外戚专权吧。

但是历史没有假设,也没有如果。

只能说中国古代历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君主的明智,一旦遇不到明君,是很致命的事情。

李治在电视里着墨不多,再往下牵涉就该到武则天了。

这是另外一个话题,和这个电视剧涉及的不多。

电视剧里涉及到李治的,一个是赏识闵文器,用500金买他的字画,但是他一时间还拿不出来,显示出他确实很清廉,且赏识人才。

还有就是当上储君之后,他的老师言传身教让他不任人唯亲,离他而去。

还有一些就是他的老师告诉他一定不能冒尖,越低调越好。

而且李世民早就说想选一个能够“容人”的皇帝,目的就是不希望自己死后,儿子们再起纷争。

李治踩中李世民的所有“痛点”。

再谈一下权臣。

说起权臣我倒是想谈一下赵士达这个案子以及赵士达其人。

赵士达在泽州为一方刺史,既做过武将,现在又是文官,对上勾结,对下欺压。

死了一个崔达,其实很大程度上是为他背锅的。

坏事从来不亲自干,但是利益都是他的。

能够花大价钱去贿赂太子,又能投其所好地给不受贿的安康公主送上“故土”,更能在夺取绿袖的贞操之后欺瞒于她,还能让长孙顺德与他沆瀣一气。

如果真不是有人知道些内情,加上后面的死囚越来越多,激起民愤,不然赵士达可能真的要瞒天过海了。

这里得夸一下李世民的疑心,所有人都说他好,难道就没有不好的时候吗?

加上长孙无忌的保命话术:虽然我不了解这个人,但是大家都同意,我也就没有异议。

还有房玄龄这个聪明人的话:我当官这么多年,知道但凡当官肯定有人说你的不是,这才是正常的,如果每个人都说你好,你反而有问题。

这些权臣的政治敏感性可见一斑。

再提一嘴唐代地方吏治,在钱穆的《中国古代政治之得失》这本书里,谈到唐代的地方吏治,其实古代很多地方官可能升迁很快,但是很难调离那个地方,也就很容易形成这样的局面,如果一个地方官是贪官,很有可能像赵士达一样,欺压百姓,蒙蔽监察御史,以致于百姓过得非常艰难。

诸多大臣中魏征、侯君集其实着墨是比较明显的。

贞观长歌里一般大人物都会有一个小吏与之对话,相当于人物的自我独白,比如魏征和小吏,比如郑丽婉和郑大人,比如李世民和大臣(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仿佛就是为了来诠释这些人物行为和想法的动机。

以魏征为例,为什么他会到处讨人嫌,为什么会成为“大唐第一喷子”。

其实在剧中他已经说得很清楚,他是李建成时的太子洗马,李世民启用他受到很多人的非议,很担心他谋反。

魏征告诉自己身边的小吏,他如果事事“唱反调”,是在明处,身在明处反而不会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如果动用小心思,事事和那些会权宜的大臣一样,反而会被怀疑有心眼。

所以他总是站在百姓的一边,哪怕在李世民外出,怀疑侯君集贪污谋反,被李恪当枪使,他也知道自己被利用,但还是这样做了。

因为这是使命使然,他是谏臣,必然就会说皇帝不想说的话。

有的时候,都替李世民感到憋屈。

在古代的谏官是可以不用证据只是劝谏,如马周这一人物。

说李世民心胸宽广,但毕竟他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句话虽然流传了下来,但是李世民毕竟是人,不是神,死后鞭尸的“殊荣”,可见李世民受了多少窝囊气。

从马周和闵国器这两个人来看,其实作为丈夫、情人,闵国器是理想的。

闵国器也有唐代李白之流的影子,恣意帅性,不拘小节,敢爱敢恨,但是最终也因为性格缘故被百姓所妒恨。

而马周,他背弃绿袖,虽然是非常不近人情,但是从他的身份和他的抱负来讲,又无可厚非,他如果放任自己的欲望,那么许多人都会盯着他,他也无法随心所欲。

这样的两个人,可以说是性格不同吧,马周以知晓唐代律例被安康赏识,而闵国器因为书法被晋王李治所知。

这两个人可以说是感性和理性的两极。

也可以说着在官场中,马周其实才是古代知识分子更加理想的化身,就像岑文本年轻时也是一个风流贵公子,喜欢写诗,然而濡染于政治多年,终究丢弃了诗文爱好,成为了一个政治家。

从一个侧面看出,古代文人大多过于感性,不是完全理想的知识分子。

而古代的政治家在谈及政治时,也不是一个好的诗人。

前者可以列举很多诗人,比如李白、杜甫、王维等人;后者比如王安石等。

最后提一下演员吧,唐国强的复原程度很像,体型和模样、姿态也很像。

当然电视剧肯定有美化的成分。

但是这种程度也还不错了。

叙事上的弊端,我也已经提过,整体的叙事脉络不太完善,比如如果只是为了突出贞观之治的话,赵士达这种事情其实算作是唐代吏治的弊端,整篇歌功颂德,出现了这个不算明显的弊政,如果把李世民后期征兵也算上的话,还是有点结构性失调。

其次就是关于安康公主,李承乾、海棠、李恪、阿史那云以及颉利的一些戏份太多,爱情在里面占据的成分太多了。

相比37的《大明宫词》,82集的《贞观长歌》显得内容又杂,权谋的成分又不够突出。

全局老臣们的演技自不必说,一举手一投足,向皇帝叩头掉泪,比如房玄龄、长孙无忌、杜如晦等人的戏份都非常到位。

再说岑文本对于李恪,李世民告别魏征都是非常动人的戏份。

再说说剧里的女演员吧,安康和慕一宽的戏份真的很像莎士比亚式的戏剧化演绎爱情,海棠我个人觉得是全剧最美,但是整体的黑化又有点诠释不够。

郑丽婉虽然容貌不突出,但是也算是里面的一个虽有才华野心的悲剧性人物,她能预见很多的事情,政治眼光也很毒辣,但是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虽在唐朝这样一个非常开明的朝代,但也无法随心所欲。

还有一个女性角色就是绿袖,一开始的一身绿衣还显得有些太过于安静,觉得她好像有一点点龅牙,但是后面成为歌妓之后,一舞一动,真的是光彩照人。

在闵国器死后的破碎感和悲情色彩使她更加出淤泥而不染,是动态静态结合得特别好的一个角色,虽然说我不觉得整部剧里出现赵士达一环很有必要,但是这位演员对于角色的诠释加上这个角色的剧本确实是很出彩的。

查了一下演员本身就是舞蹈出身,所以在电视剧里的表现确实很亮眼,加上我小时候看过的《大敦煌》也有她出演,所以我对她的印象很深,只是很可惜,演员的作品很少,现在也已息影。

这样的演员放在现在,完全是吊打的水平。

安康好像也是息影了。

现在还活跃的唐嫣也在剧中有角色,只是很可惜剧中角色有些“工具人”,不算成功。

我不否认回顾这部剧是衔接童年回忆,也是看美女帅哥来的。

现在看来又有新的感悟,体会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缺陷,成为臣子的不易以及所需要的品质。

但不得不说82集也实在是太长了。

 10 ) 为啥把我写的评论给删了?

上次我写了个评论,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消失了,只好再写一个了。

这部戏可谓是当代主流历史剧的典范——从情节到画面和贞观时期的历史没有一丁点儿关系。

可以算作是穿越剧的早期作品,从雍正王朝穿越到传奇皇帝朱元璋,一脉相承,唯一的区别大概就是衣服有点儿变化——越穿越少了。

这部戏其实就是想告诉大伙儿,中国人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只做了两件事,男人和男人勾心斗角,男人和女人床上运动。

从剧情到道具,荒谬的地方要是一一列出来,只怕要比它的剧本还长了。

总的来说,搞这个东西的人,把历史当作垃圾,把观众当作弱智,基本上对观众和历史没有丝毫的尊重。

所以他们自己也只能搞出些垃圾来。

《贞观长歌》短评

我为数不多看完整的历史电视剧,话说张澜澜真的好美啊

9分钟前
  • 柠檬片
  • 推荐

披着唐朝皮的清宫剧,全无唐人风骨

11分钟前
  • 清露
  • 较差

中央一套黄金档?还是八套反正都是小时候看的啦,印象里只剩下皇上受伤和公主的爱恨纠葛,那时候觉得名字真的好听

16分钟前
  • 皮皮shrimp😶
  • 还行

童年老剧卡。这部剧感觉唐老师简直是披着雍正皮的狡猾李世民。

21分钟前
  • 白云城主叶孤城
  • 还行

荡气回肠,史诗。没看完,现在也没有高清版,略有遗憾。很喜欢张澜澜,片尾曲特别好听!!!

25分钟前
  • 如晴天似雨天
  • 很差

很喜欢唐国强老师的演技,但看很遗憾看这部是我在看完马跃的贞观之治之后,看了几集后,真心一集都看不下去了,实在太扯了。唐国强的这版李世民跟我的想象相去甚远(虽然大唐情史里真的有李世民的感觉)。也不是说这剧不好,是贞观之治给我养出了精神洁癖,实在接受无力了。

26分钟前
  • Alkaid-摇光
  • 较差

本来不想写的,但地到有人说贞观和歌美化李世民太过,真的太可笑了。贞观长歌首先它讲的都不是大唐,那个老寒脚一样的老头演的也不是李世民,这部就是套大唐的名,书写大清的故事!有意见就回去看真正的大唐吧,看真正历史的李世民,别再用老头出来诠释李世民了,这个主演的年纪都比李世民过世年纪还老,懂了吗?懂了吗?武德年间就老成这样了,不要再QJ别人的精神和眼球了。

28分钟前
  • Asan meily
  • 很差

一星给张澜澜,一星给唐嫣

29分钟前
  • 7风信子7
  • 较差

当年在天涯全程追过吐槽贴,唐太宗一句话带过的女儿十几个,为什么独独选中了安康公主yy…以及太宗去世的时候都没有唐国强老师那么大年纪还带老寒腿吧😂还有这剧居然能有7.7的评价也是搞笑了

34分钟前
  • 泉梨果
  • 很差

当初还挺喜欢的..

3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82集,前四十集电视搞定,后四十二集学校下载看完。。竟然一点没快进看完了= =好讨厌的那个公主。

40分钟前
  • 🐳居北望南🦥
  • 还行

披着唐皮的清宫戏,随时要打千儿喊渣的样子,主子奴才既视感,哪里有盛唐的味道

41分钟前
  • 万华镜似我
  • 很差

聂远再帅也抵不过唐国强的猥 琐啊……

42分钟前
  • momo
  • 很差

厉害的编剧和演员!PS:后面才知道安康公主这么牛B。。。

44分钟前
  • LeBron James
  • 力荐

李恪

48分钟前
  • 爱尔兰精灵
  • 力荐

当时算是开启我智慧的一部剧吧~~

52分钟前
  • 糯糯红薯丸子
  • 力荐

看完了,还行吧,本来是看糖糖早期小小配角的作品,结果强迫症犯了把82集全看了,更像是以唐太宗的儿子们夺嫡为主线来讲述贞观年间的历史故事,聂远年轻时真的好嫩啊。安康公主真的好多戏,李勣和海棠之间的对手戏也真的好尴尬,就莫名其妙各种对视好像暗生情愫想给李承乾带帽子哈哈哈哈哈。

57分钟前
  • lovekobe0642🥕
  • 还行

……我还以为女主是长孙皇后呢……

1小时前
  • 豆友213504299
  • 还行

为李恪~5星!

1小时前
  • 冬虫夏草
  • 力荐

李恪不愧是聂远的颜巅,这样一张楚楚动人的脸,望向云妹的眼眸一抬,眼神里盛满破碎与哀伤,很难不令人心碎。韬光养晦才是官场终极生存之道,偏偏他英武骄矜,又不甘不让,一生筹谋锋芒毕露,终究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落差下展露出人物丰满的羽翼,留下火中取花的悲歌。阿史那云之于李恪更接近soul mate的关系,是塑造得非常干净大气的女性形象,这对CP很让人心动与唏嘘。

1小时前
  • 休矣美矣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