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词语我不会用,我也不是什么愤世嫉俗的批评家,我只能说说我对它最真实的感受。
关于摇滚,我最开始并没有对它有怎样的感情。
一直以来的印象也只是停留在那种狂躁的感知里,类似疾走的鼓点,疯狂的节奏,声嘶力竭的叫吼,甚至一度觉得它是某种噪音的来源。
最初关注它,理由也和它的本质无关,只是为了更好的接触某个人。
是,还是摆脱不了这种偶像剧中常有的情节,比如男主人公喜欢篮球,女主人公就场场看NBA。
记得最初问他是否喜欢摇滚,他的回答是 对于摇滚,不能用喜欢这个词。
我承认我似乎感觉到了某种热爱的情绪。
后来我也开始听歌,也许不排除有爱屋及乌的倾向,也觉得摇滚很好听。
也许好听这个词用的不合适。
它不是流行音乐的朗朗上口,也不是情歌让你感同身受。
它可能有点像我喜欢的indie,有点自命清高的气质。
没有我爱你你爱我的陈词滥调,更多的是一种发泄,不是对生活的抱怨,是,用杜伊的话说,是mad,是愤怒。
是真实的存在感。
听摇滚乐很爽,很真实。
它可以反映出很多问题,社会,人性,太多了。
可记着,摇滚乐是要改变世界的!
它的怒吼是对旧我的审判,是迎接新我的仪式。
它唤醒人们不要再沉迷于自己的小情调里,是时候表达出来了。
就像zark的那首曲子,最后看到他们的演出时候我竟然哭了。
我为这群摇滚着的孩子感动,更为杜伊感动,更为这个摇滚着的世界感动。
所以我猜,摇滚乐不仅仅是愤怒,它更是热爱。
让我们爱着这个世界,让我们摇滚吧。
用片子里的一句话说,It's so Punk Rock !
吉他声响起,贝斯声响起,鼓声响起,歌声响起。
当杜威·费恩带着他那帮摇滚子弟登台演出的时候,当他的理想伴着歌声升腾而起的时候,当那些孩子不再一无所知的时候,当观众们大声喊着School of Rock的时候,我没想到我的眼泪居然顺着眼角流了下来,它像被某种不可知的力量所震撼喷发而出,情不自禁的。
一部略显搞笑和夸张的电影,究竟带给了我们什么。
一部以摇滚乐为主题的电影,究竟告诉了我们什么。
影片结束了,字幕出来了,该吃晚饭了还是该看着黑下来的屏幕默默的思考。
我二十三岁了,还有三个月工作,还有几年结婚,还有几十年可以活,还有数不清的客套话等着我去说,还有数不清的无奈和叹息,还有一场我看不到的葬礼。
“放弃吧认输吧,因为生活就是这样的,你不可能赢。
你可以努力尝试,但结果一定会以一败涂地而告终,因为这世界是‘老大’说了算的……”老大在哪里,我该到哪里去寻找他,老大是我自己么,老大是我这些个无聊的排比句么?
老大,如果有一天我找到你,你可以卖给我一个理想么?
尽管最后我可能会失败会一无所有,但至少我表演过在我心中的School of Rock。
那时候我会是个好学生的。
原来这个片子我之前已经列入了想看的范围,点了才知道嘛,阿。
好吧,回到片子。
恩,,,虽然,虽然,虽然是很扯哦,但是看完了你不觉得过瘾?
你不觉得爽?
你不觉得真TM的现实才更扯吗!
靠!
所以,请允许我赞美一下,不为别的,就因为那种rock n roll的精神;因为那群天真无瑕的孩子;还有美丽的贝司手。
OVER
这是第一次在长篇评论超过5坨的电影里写字。
我把这视为堕落的开始。
第一次看这个电影是在05年,那时候我他妈单纯的可以。
按照分类标准,我觉得这是一部励志片。
讲的就是一个人要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懈追求,总有一天,你会在舞台上跳水成功。
即使胖的有他妈二百多斤,也一样会有无数的傻逼在台下准备接你。
再一次看是前几天的电影频道。
四年后的今天。
我发现原来这就是讲一个傻逼撞上狗屎运的故事。
一个没什么才华的摇青(应该是摇中了),碰上一堆才华横溢的孩子,于是按照自己的设想,把孩子们组成了一个乐队,上台演出,获得成功。
并且大俗套的在最后,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公司。
不厚道的想,这厮终于可以靠着这帮孩子住上大房子,开上大车子,搂上大胸脯了。
以上的百十来字说明,电影没变,是老子的心态变了。
我有一同学,外号毛驴。
从初中开始一起听摇滚。
去年丫辞掉工作,追求着自己摇滚的理想去了北京。
三个月后铩羽而归。
到现在还在家坐着。
三十岁的男人,没了工作,没有老婆,爹娘下岗,没事了就到处蹭饭。
话说丫当年抄起吉他,也迷倒过校花呢。
另一个朋友的故事也一样,丫毕业就留在北京。
信誓旦旦的说三年后请我们在北京饭店狂high一周,住总统间,吃九头鲍。
一直到我在网上看到鲍鱼娇,对鲍鱼彻底没了兴趣,丫依然住在北京的小平房里。
每个月不到两千的工资。
做着扯淡的工作。
其实所谓理想,有时候根本比不过眼前一碗热乎的牛肉面。
我用轻蔑的口气说着这些事情,轻蔑的并不是这些人,而是那些理想。
电影中的杰克同学为了自己的理想,没有工作,住在朋友家,被朋友的女朋友蔑视,还好丫有一根粗壮的神经,还好丫最后居然成功了。
可是这是电影,丫能不能成功取决于编剧和制片,和自己是不是奋斗过毫无关系。
说起奋斗,佟大为同学再牛逼,再坚持,再信誓旦旦,还不是得有个有钱的老爹。
现在我都把这类坚持理想,最后成功的电影电视剧,归类到魔幻题材了。
现实其实很简单。
现实就是首先要喂饱肚子,在这个前提下,您有理想,可以考虑去实现。
我现在最烦的就是那些没事他妈坐那和我憧憬未来,讲着自己的理想多牛逼,多远大,比远大中央空调还远大,结账的时候站起来往厕所跑的傻逼。
老子没理想了。
老子的人生比你们都猥琐。
老子在你们眼里堕落的可以。
可老子现在住着150平米的大房子,老子的银行账户已经过了六位数并且即将迈向七位,老子是堕落了。
老子向这个社会屈服了。
老子跪在现实面前,有错吗?
十年前我还在秦皇岛上学。
快毕业的时候在网上认识了一个当地乐队的贝司。
他们缺主唱。
我就去玩。
每天在一个废弃办公楼的楼梯间里排练。
那么小的一件房子。
每天出来后耳朵哄哄乱响。
院子里的几只鸡看到我就扑上来咬。
玩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们根本不会创作。
每天扒着几个乐队的歌。
后来我写了几首歌,当年老子也是才华横溢呢。
唱给他们,丫们认为太鸡巴清淡了。
一致鄙视。
继续着他们的金属梦。
那几首歌放到现在,应该算是小清新了吧。
说起小清新,前几天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苏打绿的MV,那个什么情歌,分析了半天,原来他妈主唱是一男的。
以前听声音,一直以为是女主唱呢。
后来我毕业了。
就回村了。
前几天在网上看到贝司,聊了几句,贝司现在卖手机呢。
至于琴,早就不知道是转了几手儿了。
其实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说点什么。
关于一篇文字应该有中心思想这个道理,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
可现在越老,越不知道自己的思想到底是什么。
只是不断的废话,一边敲着键盘,一边暗自佩服自己,靠着当年聊QQ练出来的打字,如今真他妈的娴熟。
去张北的草原音乐节,一开始我觉得我会心潮澎湃,会找到当年摇滚的心态。
可抗猫跳水的时候,我依然远远的看着。
猥琐的想着抗猫正面朝下,便宜了多少人啊。
回来看到网上N多人在骂,一边看一边笑。
您平时在家啃馒头就着榨菜,出个门就他妈想着住五星酒店,抬腿能吃饭,蹲下就能拉,凭什么啊。
好吧,其实就他妈是我心态变了。
一开始敲字的时候,我就明白了。
我本来想骂人的。
可是敲着敲着我就明白了。
我没资格骂那些坚持着理想的人。
只要您能坚持着,只要您能在坚持的同时,不去怨天尤人,不去仇视那些不愿坚持的人,那,您有什么错呢??
其实大家都是傻逼。
对吧。
《摇滚学校》是这样的一部电影,即便是只听过小甜甜的音乐苦手,这部片子也能让你充分地感受摇滚的乐趣;但如果你对欧美摇滚了若指掌的话,本片也不会给你留下任何可以挑出毛病的破绽,相反,你获得的乐趣还会更多一些。
这部片子基本上就是Jack Black一个人的电影,这个胖家伙一个人几乎霸占了全片的所有镜头。
喜欢看耍宝的人绝对不会感到失望,Black的表演一如既往,不会让你的面部神经放松的。
但喜感只是我以前看这部片子对Black的第一印象,这次重看《摇滚学校》,我忽然发觉了一些不太一样的东西。
Black一个人在电杆上贴征集乐队成员受到的嘲笑场景、他鼓励怯场的胖姑娘找回自信的场景,那种投入的表演,没有相似的生活经历是演不出来的。
Black就像是一名香港式的演员,比如黄秋生,在诸多客观条件的枷锁限制下仍旧努力地绽放自己的光彩。
用这样的感觉来看待他的表演,最后在现场演奏的投入也随之变得更加动人。
喜欢经典摇滚的朋友们不会不喜欢这部片子,首先一听Smoke on the Water那三个有力的和弦,基本上摇滚的范儿就放在那儿了。
经常看不起商业片中对考据考证方面的朋友们,在这部片子里也找不到破绽:片中只有两秒镜头的一块摇滚历史的黑板板书,基本已经完美地总结了欧美摇滚著名乐队的风格承接。
这块板书没听过十年以上的摇滚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后来GOOGLE了一下才知道,原来这块板书就是Black自己写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其实除了这些形式上的东西之外,这部片子真正用浅近的方式告诉了观众到底什么是摇滚,这是一部套着商业片枷锁片子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那,到底什么是摇滚?
1. 就是片中那首名为“摇滚学校”的歌词,最重要的两句是:摇滚没有规则,摇滚没有节奏,如果你还是有所顾虑,那么你最好还是按时去上课吧。
搞定了这两句,就搞定了什么是摇滚。
2. “摇滚是什么”http://bearbig.ycool.com/post.2985885.html这是我对摇滚的理解。
看这部片子时,常常会想到当年狗熊留着长发戴着金属手链,背着吉他四处访友的青春。
其实我很像片中的纳德,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且也在幸福地生活着,只是,心的深处,仍然留着一个站在舞台上肆意狂放的摇滚梦想。
虽然现在这样的梦想很少会专门去想起,但也永远不会忘记。
超搞笑的电影搞摇滚要从娃娃抓起,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觉男主角挺强的,虽然很胖,但唱歌唱的蛮好的一定要看哦呵呵
父母们都需要知道这部电影里Jack Black一边弹吉他一遍用表情诠释什么是 rock 'n' roll. 这部电影对于每一位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有趣的经历。
电影里也讨论了一些更严肃的东西,比如10岁的小男孩和同学们讨论醉酒。
影片里有一些醉酒抽烟的镜头。
School of Rock 更多的是表达小朋友们怎样对音乐产生兴趣,怎样和父母交流从组建乐队中得到的宝贵经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影片里也正面探讨了困扰孩子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个女孩子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唱歌因为觉得太胖。
Chris Martin和Gwyneth Paltrow分开了,我很难过。
《X&Y》那张专辑宣传的时候,“Fix you”作为第二主打被推上了排行榜,噱头是Chris写给Gwyneth的情歌。
那一年,Gwyneth参加奥斯卡,金色的礼服已经遮不住高高隆起的腹部,人们指着这位奥斯卡影后的肚子说,你看,这是酷玩主唱的孩子。
如今再看到Gwyneth的消息,不过是抑郁症或者客串了Glee唱了几首歌,西班牙语说的很好;而Chris那一边,被爆出勾搭上了新晋奥斯卡小影后,被牵连进入好莱坞艳照门里面。
突然想听Fix You, 歌词挺适合现在的Gwyneth,只是能来Fix她人,已经不再是Chris.以上总结只是想说,摇滚是一件很理想的事。
对于大多数和我年纪相仿的人来说,过去的人生里,总有一段时光被摇滚乐深深地吸引。
流行、迷幻、重金属、视觉……总有一种摇滚、几首代表作,让鼓膜的痛觉也变得微妙起来。
看到《School of Rock》简介时,以为这是一部通俗老套的反教育题材喜剧,和很多闹来闹去的校园喜剧一样,永远赶不上《修女也疯狂》和《春风化雨》在电影史上的经典席位。
但看到几个Dewey在几个小孩间组织起乐队时,我去点开了豆瓣主页看这部电影的评分,7.7, 在校园喜剧里已经是很高的分数。
这部戏的每个演员都很投入,就连家长都演的很出彩,导演也让每个小孩发挥到了恰当好处的位置。
在Dewey启发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时,颇有罗宾威廉姆斯在《春风化雨》里,引导学生们读诗的样子。
我很庆幸在大学英语课上,给全班同学放了《春风化雨》这部我很喜欢的影片,让他们中的很多人记住了罗宾威廉姆斯,也记住了那部片子想要表达的青春热血和现实的无可奈何。
起初,英语老师不太中意这部电影,觉得基调太沉闷,不如动画片和喜剧看起来轻松。
但在影片结尾后,他又讲了很多有关这部电影的故事,比如说学校的名字沃顿,电影里出现的诗人名字、分别都有什么代表作。
之后他把这部电影留在了机房的桌面上,放给后来上课的班级看,我觉得很高兴。
因为我选这部电影的用意,也想要表达对这样以为良师益友的敬意,英语老师风趣幽默的上课风格,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也正是我想感谢的。
去翻了好多年前写给《春风化雨》的影评,里面有一段把Keating老师和初中的语文老师做了比较:“看到结尾,我才觉得他有点像我们初中的第一位语文老师,和他一样拥有激情大脑的人,因为突然出了车祸,才临时换了老师。
后面的那个老师,说我们前两年的语文基本上是没学,可是我记得我写过一小篇日记,大概说那个老师是当时教我们的最好的一个,因为他尊重我们的想法。
当时的我们,好像确实有很多想法。
现在看来,到底那位老师给我们的是什么,不好说,他能给我们那段年龄最想要的,但给不了我们更多上重点高中的机会。
”两年前的一天,我刷微博时发现初中同学刚公布语文老师去世的消息,那天晚上,我也很难过。
家长和孩子总是从两个方面定义好老师。
孩子们想要自由,而自由又是家长们的公敌。
而家长也曾经是孩子,或许他们曾经按部就班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或者在年轻时荒废了学习,希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能少走弯路。
这种关心,也造就了所谓的“generation gap”。
蒋方舟在有关台湾“学运”的评论里写道,年轻人最大的敌人,是长大了的年轻人。
成人也是不完美的,他们会有猜疑和偏见,因为社会曾经用各种经验教训,告诉他们怎么保护自己。
曾经我也不是个受大人们喜欢的孩子,我不爱学习,叛逆。
但在一个进步了的社会里,只有听话的孩子才会被宠爱。
于是就会有大人怀疑某些孩子的未来,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掌握在影片中所描述的那些孩子手里的,因为他们出身富裕、循规蹈矩;而本来就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未来只会给社会带来麻烦。
有的孩子的价值观早早成熟,而孩子的立场又简单,所以他们能看到成人的缺点。
所以《School of Rock》里的孩子也许应该有个现实的结局,他们也知道老师并不会拉丁文,他们在享受了摇滚带来的自由后,还是会朝着主流的方向发展。
一边维持全A的成绩,一边维护着自己的爱好。
因为我们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所看到大人的缺点,通常会提醒着我们不要成为同样的大人。
就像电影主角Dewey说的,你们难道想像我这样一事无成吗?
总有一天,孩子们也会长大,重复家长们的人生和故事,但聪明的孩子,人生中会同时出现“成功”和“爱好”这两件事情。
很少看喜剧片,尤其好莱坞的,感觉大部分编剧脑死亡。
今年压根没看几部喜剧,只是英语课上老师放了几部喜剧我跟着乐了乐。
前些日子看了《海盗电台》,暂且不说它跟摇滚有啥联系,总之那种没心没肺的态度感染了我,也感动了我。
《摇滚校园》也是这样,里面孩子们学摇滚的场景这是让我乐得屁颠屁颠的。
喜剧嘛,就是图个乐,可是看了很多恶评说啥伪摇啥的,我就不懂了。
挺好的喜剧非要拿来较真,真没劲呀。
真是笑开了花,这就够了
只是一种态度。。。
不懂摇滚的说。。。
摇滚就是反摇滚。。。
非hardcore。。。
悬在中间,nowhere。。。
伪君子的摇滚不在此地。。。
只是因为Jack Black 。。。
kids的摇滚还是不一样。。。
没有感到真正的激情。。
kids能懂多少的摇滚???
即使我们的伪摇滚又能懂多少。。。
重在参与。
林克莱特的温情絮叨风,但太牵强了,完全可以想象他对最后那个酷炫场景的迷恋,迷恋到拍出了一部全是附庸的长片。
挫败了。唯一感谢的是他给我ACDC,性手枪的入门摇滚知识。孩子们太不放开了。
还是得当年看,现在就觉得一眼望到头,而起承转合都没做好,一部分原因在于Black演得一言难尽,于是会幻想《IT狂人》的Douglas能否妙上几倍。其实都是在冲最后一曲,作为具有本土特色生活经历的我,当然也会为之触动。其实比起老赖Dewey的自我成就,我更关心被唤作Fancy Pants的非直男学生,在那个年代有多少艰难。话说,《无耻之徒》可爱的Sheila,是直接在这里把Cusack给捎走的哎。还有Summer,居然是《神偷奶爸》Margo的配音演员,还出了好些专辑……
看着玩着摇滚的娃娃们,竟然意外地流泪。我们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the man”,但是总会有一条发泄出路,那便是每个人心中的神。AC/DC的那句名言太好了,OST各种好听。但和《Velvet Goldmine》还是不能比。
杰克布莱克。
不知道为啥 我可讨厌这个男人了
非常性感的怪叔叔!~
摇滚就是这么纯粹,俗套的剧情却有不少让人喜欢的东西
布莱克还是很搞笑的
剧情满一般,音乐很棒。
歌真不错
怎么那么多人喜欢?那个主角太2了太2了!!追捧的人难道就因为摇滚类型影片太少 好不容易出一个就蒙着劲儿的不分好坏的捧么!!
2009-09-07 胖子特别闹腾
小学生禁片
我不懂摇滚~但也很激动
awful
一个自由主义的童话,反抗权威,反抗体制。为失败者找到安慰,为困顿的中年人找到幻想。一方面看,它是勇敢无畏的叛逆者,另一方面,它也是放弃现实的麻醉剂。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总是有相对性。无论如何,他让我们觉得欣慰。对教育的反思也是应该的。
杰克布莱克演技没的说,对摇滚的诠释也是一流!
School of Rock~World of Rock~有些band 他们不懂摇滚 他们只会摆pose和表演 靓皮囊和屎音乐!Jack说的对 摇滚是有使命的!rock 'n' roll never die!
RL也拍过这么商业的片子呢,核心还是非常正能量主旋律的。但也不是盲目励志,比如作曲的那个吉他男孩,之前是正统地学古典乐的。跟很多乐队的作曲一样,看似天赋异禀的草根,其实都是学院派出生,这叫半路还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