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它差的原因不是导演拍得不好,不是演员演得不好,他们都很努力的为我们观众表演着,但是我真的很想问编剧,警察有那么差吗?
最后小店那里,那个女警察一直在外面,难道她不好奇那个男的为什么要在里面那么长时间吗?
等她发现之后居然还是没有线索去破获???
这到底是什么编剧写出来的??
导演你又怎么能这么“慧眼”的拍出来,虽然你打算模仿《沉默的羔羊》和《杀人回忆》,但是你至少要建立在高智商犯罪的情况下吧!
至少让我们有苍白的无力感吧!!
假警察最后竟然自己就进去了,好吧!
你至少进去之前打个电话什么的啊!
还有那2户人家的失踪也没有引起什么反应!
卧槽!!
真的写不下去了!
真的2!!
还8.2分!!
这样漏洞百出的悬疑剧简直就是对我们的智商侮辱!!
把编剧拉出去测测智商!
社会再烂,也不至于这种案件都破不了啊!
我不是为什么人正名而写这些,只是要说明一个道理。
虽然我的一个朋友一再坚持,世界上有绝对的坏人,也有绝对的好人,但我告诉她,没有,任何人都有善恶两面,无论你接不接受这个事实。
不用我浪费口舌,现实告诉你。
代表正义的警察、检察官总不能是坏的吧?
当12名被害人接连惨死,他们在干嘛?
一次又一次的因为证据不足,释放杀人恶魔。
他们对待生命的麻木不仁,漠不关心,有时杀了他们比杀了凶手还大快人心。
和蔼可亲的杂货店大妈总不会害人吧?
一个愚蠢至极的女人,把生命的安全教给了最不该教给的人,幼稚的相信那个拿着榔头的人能为她撑起保护伞。
这样一个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钞票的女人,就是她,把拼尽全命逃脱魔掌的美珍,拱手交给了杀人恶魔,两个女人最终血溅四壁。
还有为人民服务的政客,他是什么,简直就是个笑话。
一边是连环杀人案未破,一边又是政客被粪便袭击,多么可笑。
但更加可笑的是影片最后,政客恐惧皮条客甩他粪便而猖狂逃窜,那时的皮条客被政客衬托得无比光辉。
这个时候,社会的现实让你捶胸顿足的痛恨。
无奈。
皮条客,在这里是一个尊称,他叫忠浩,曾经的警察。
他为了找出真相,可以和警队争执、摩擦,甚至动手;他为了按摩院一个个失踪姑娘的生命,可以没日没夜的追寻;他为了将那个因为阳痿而残害无数少女的凶手绳之以法,可以不要命的与凶手搏斗。
这个时候,忠浩一个人的光芒试图拼尽全力照亮社会每一个角落,还有美珍留下的孩子那孤苦无助的心灵。
这一切,善与恶,竟在不言中。
最后,让我们记住这句古话:“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
对于《追击者》的褒贬不一的观点,恰好凸显出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暧昧关系,既艺术作品依靠现实生活提供素材从而进行创作,而艺术作品却又总是高于现实生活之上,这种高于则充分表现在现实生活的理性与艺术作品的感性的矛盾上。
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这种互相依靠却又彼此矛盾的模糊性,反而造就了艺术作品的娱乐性。
大众对《追击者》的论战主要集中在,故事情节是否合乎逻辑上,大部分观众认为《追击者》不能算是佳片的理由,则主要是剧情前后逻辑错误多,人物的刻画以及其行动不符合现实生活中的理论逻辑等。
《追击者》作为一部电影,得到了韩国本土大钟奖的肯定,当然还有美国人大笔美金买走的翻拍权,从这一层面上来说,《追击者》成功了,而且对于最近的低迷的韩国电影市场来说是成功了。
但是,如果抛下这些,《追击者》能不能算得上一部纯粹的佳片呢?
有的人说它是近年来看过的最好的韩国电影,有的人说它很垃圾很脑残。
电影是拍给大众看的,那么大众理所当然是评判一部电影好与不好的裁判,当然套用某位网友的话来说“农民都能评电影”,可以看出,作为裁判的大众所处的位置不同,欣赏水平的高低,观影角度的不同,所处国家文化背景的不同,甚至关系到民族爱国情绪(比如有的网友的愤怒则主要集中在韩国人最近对我国历史的某些歪曲上,由此就把火发到了韩国电影上),对同一部电影的评论自然会出现褒贬不一的情况。
我想说的是,作为观众,当您在埋怨影片的编剧和导演很脑残的时候,您真的理智了吗? 《追击者》只是一个例子,有无数的电影处在与《追击者》相同的评论口水中,它们被淹没在大众的口水中,处在一种佳品与烂片的尴尬缝隙中,从而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于是,像《追击者》这样的影片,就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原因很简单,不是所有人都说它好,也不是所有人都说它坏,那么,在这个人人都可以写影评的年代,谁都想去评判评判,但是,谁都不要说自己是完全对的,因为根本没有一个标准来评判。
我们评判的不是一场球赛,我们评判的也不是一张已经有正确答案的试卷。
关于《追击者》的论战,充分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艺术家的感性与评论家的理性的冲突,是永远无法避免的。
导演,作为一部电影的创作者,他是一个艺术家,影片中小到一个道具大到整个故事,通通是为了传递导演的艺术创作理念,为的只是用影像语言更好地传递出影片要表达的核心,至于是不是每个观众都能领会,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去接受,这是导演根本无法控制的事情,这就是众口难调的问题。
《追击者》作为一部纯粹的犯罪惊悚电影,从最基本的悬念设置到人物的设置以及整个故事的节奏,是非常成功的,并且它成功地揭示了韩国社会的众多黑暗面,从而使其不失娱乐性也不失深刻性。
当然,以故事来说,《追击者》却又是很俗套的。
而剧情上的漏洞以及不和逻辑和常理的情节设置,则成为大大的把柄被各色观众评论家抓了个正着,这就只能表 明现在的观众越来越不好对付了,别说花钱去电影院看,就算在家免费地下载着来看的大批观众,也在不停地抱怨着抨击着一部不对自己胃口的电影。
我一直很纳闷的是,《追击者》的剧组成员中,是否需要配备一位专业的检察官,一位专业的处理刑事案件的律师,一名专业的法医,一名专业的警探,或者还需要一名非常变态的杀手来设计作案手段,以此才能达到故事非常专业真实并且剧情不会有任何漏洞,从专业角度来说又非常不错,这样就可以让那些貌似对韩国的司法系统和刑侦破案逮捕审判流程貌似非常熟悉的观众通通闭嘴呢?
那么,《追击者》很可能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了作为艺术作品的电影的魅力也失去了娱乐性,那么,建议那些还在对影片细节和漏洞推敲不止的各位“侦探”们,不要看电影了,不妨可以去看看类似于《犯罪心理》这样比较专业的美剧,就算这样比较专业的美剧,也必须在真实上杜撰从而具备故事性和娱乐性,达到让人去观看的目的。
那么我宁愿导演的感性是高于现实的理性之上的,看一部电影,观赏一件艺术作品,唯有全身心地把自己投入到艺术家所创作的情境中去,才能充分地得到艺术享受,而一味地浮游在作品之外总是站在现实生活的理性高度上的人,是没有能力去享受艺术的。
像这样吹毛求疵的总是要把艺术作品的感性和现实生活的理性强硬地拉扯到一起的做法,在我看来是不得当。
这一篇文章并不是在抨击那些刻薄刁钻地理想主义者们对《追击者》BUG的不懈寻找和对影片导演是否是脑残的论证,而是想说明,就让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那么较真,都纯粹点吧,工作了一天看了一部不错的电影,就暂且把现实生活中那些条条框框地各种理性丢朝一边吧。
这个片的剧情有扯淡呢?
我复述一下结尾部分的剧情你就知道了:警方放走凶手后,安排警察盯梢,警察盯梢的人就在10米后,犯人完全没有发觉。
随后凶手进入小卖部,花了大约10分钟,杀了两个人还分尸,闹出很大动静,此时警察就在20米外等着。
满身是血的犯人,拿着死者的手和头离开,返回几百米外的住处,整个过程中盯梢的警察没有任何行动,然后丢失了犯人的踪迹。
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市区发生分尸案,路上没有任何目击者,警察也没有在附近查访寻找。
我始终在等剧情反转,揭露盯梢的警察是犯人同伙,然而并没有。
我的天,导演,你要不要脸啊?
表现警察愚蠢是靠这样完全不顾物理规律来表现的吗?
你直接不安排警察盯梢不就得了么?
现在这样已经根本不是什么牵强了,角色想出现就出现,想消失就消失,想看见就看见,想看不见就看不见,这不是把观众当猴耍?
我估计有人会说这片子是有现实原型的,犯人也确实逃脱过,麻烦您搜一下实际的案件资料,看看到底是怎么个过程,有没有象这片一样扯淡。
要照这么说,抗战也是真实存在的啊,那我写一段情节,800里外一枪打死鬼子,行不行?
片子里的人蠢没问题,犯错没问题,但是这个蠢一定要有所指,故事一定要有整体性,而不是“啊这个情节连不上了,让角色智商暂时下线好了”。
编剧完全不动脑子,只图省事,出场人物和警方的智商上窜下跳。
前一分钟警察还拥有正常人类的智力,按常理办案,下一秒突然就因为不会脱裤子被尿憋死。
看片的时候我大脑飞速运转,脑海中不断闪过看过的抗日神剧的剧情,然而始终找不出哪个片子的剧情比这片更蠢。
豆瓣的影评也是一样,所有人光说影射,就没一个人愿意提剧本的逻辑问题。
说实话这种牵强的剧情手法用一次两次都可以成为一个电影抹不掉的污点,用几十次那简直就是丧心病狂了。
啊,西巴啦,真是差点给这片气死。
这是一部一黑到底的电影,我得承认。
但是不得不说作为一个俗人,我不希望在最后美珍已经脱离危险的情况下再次被杀。
虐的一比。
可以说这是导演的风格,我们只能表达个人喜好,但是无法定夺对错。
总之看完不是很舒服。
但这并不是本片得到我差评的原因。
我最受不了的就是男主角的人物设定,个人感觉男主就是个神经病。
为什么就不能好好的说话和办事呢,每次男主一张口我就感觉好像他打了鸡血,而且动不动就抄家伙,我觉得即使是混黑道他也显得那么的没品,逼格low可以,很让人讨厌。
给我的感觉男主就是个傻X,那种让人看了很生气很生气的傻X。
不太明白为什么会拿奖,这个人物有什么可表现的么?
再有就是情节的极度不合理,具体体现在对政府跟警察的夸张的刻画。
我不知道这位韩国导演跟政府有什么仇什么怨,但是这么玩我感觉是有点过分的,起码给人的感觉不是很公正跟客观。
这种手法让我想起了中国的一部电影《举起手来》。
导演想表达对日本侵略者的刻骨仇恨,这一点问题没有,但是不能通过把鬼子都刻画成傻X来实现吧?
把自己的敌人刻画的什么都不是,那咱们的胜利到底该如何定位?
本片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不相信现实当中韩国的政府会这样的无能与低效。
过分的夸张让人感觉很不严肃。
同样是骂政府,韩国电影《辩护人》让人感觉相当的能接受。
这种题材想拍的经典不是太容易,但是想拍的很烂也不是很容易。
我感觉导演做到了。
最后要说的,是本片的仅有的让人看了有所触动的地方就是韩国的创作自由。
·听到对可爱的萝莉说出“我马上回“之类的FLAG之后,我就被剧透了——那大姐估摸着是回不来了。
·短信发不出去?
一道墙就没信号了?
——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有话说。
·穿着内裤拿凿子凿人,行为艺术?
而且凿了几锤子还砸到自己的手了,大哥你新手?
之前几个人你是怎么弄掉的?
·一个别野换了主人居然没人知道,由此可以得知棒棒的警察经常吃干饭而他们也没有街道管理委员会和居委会大妈。
对比下在北京小屋子里闷着吸毒的筒子都能被群众举报……差距真明显。
·这部剧在看到第40分钟的时候我把这个评论的标题定为了2B与逗B的欢乐过家家。
感觉就像是奔着两杆大烟枪的黑色幽默走,但是无奈找不到过硬的逻辑线,预计的会心一笑也成了呵呵冷笑。。
·每一部破案题材的韩剧里总会有智商为负的警员,连接剧情化不可能为可能,而更可恶的一点在于,这个角色以往都是大胸萌妹子或者可爱的小萝莉小姑娘充当的,好歹有个看头就当是福利时间,break或者尿点了。
而在我看过的不多的韩剧里,他们都是猥琐大叔……·哎呀编剧你这个剧情圆不下来啊肿么办?
么事,脑补下就好。
·全篇看得最大的感觉就是乱糟糟,这种感觉的根源和神马影射啊讽刺啊没什么关系,而在于它里面的人就没一个正常的,全是IQ、EQ双负的那种。
·100分钟了美珍也跑出来了怎么再设置一个倒计时悬念呢?
对了,完全可以有一个SB的路人透露一下情况让凶手再去弄死美珍。
诶不对,凶手没兵器,么事,路人可以提供一个强化的羊角锤,这样悬念是不是大大的?
我TM真是个天才!
……逗·承上,此时我大概能够猜到剧情的终点了。
大概就是像发了狂犬病的狗一样到处跑啊跑的人渣大叔找到了抛尸地点却没发现美珍,于是和警员们汇集一起继续像发情狂躁的小狗一样跑啊跑终于撞破了正准备KO掉美珍的凶手。
然后凶手归案,众人们脱离脑残光环的影响智商纷纷恢复正常。
不过要我来编我会更乐意凶手推开杂货店的门嘿嘿一笑然后透过门的缝隙美珍的小碎肉撒得满地然后他对小狗们羞涩地说声谢谢。
·啊,美珍还是被KO了此时镜头在飞扬的血液和飞奔的小狗之间相互切换配合柔和的背景乐有一种文艺十足的感觉,看得人潸然泪下。
我不禁留下了同情的泪水,凶手你杀个人真不容易。
——可惜最后还是伏法了。
总结起来就是一部生活在异次元里不可战胜的棒棒国的某个城市里一群智商为负的成年人的基情故事。
阿西吧!
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智商不够了。
你觉得生活黑暗吗你觉得警方无能吗你的办证难还没得到解决吗快来看看《追击者》吧生活如此美好欸,话说凶手为啥要杀人?
其实这个喜剧还不错啦。
老实说,多少有些被韩国人的这部《追击者》震到了。
起先是把海报上的人误当成了崔岷植才买来的,发现弄错了之后还后悔不迭来着,完全没想到竟然好到这个程度。
据说,这部电影源起于:一个叫做罗宏镇的韩国人,某个夜晚,在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街,偶然间看到一位步行女子,忽然想到:若是这位女子凭空消失,没有留下任何线索,没有任何目击者,那该如何寻找到她呢?
就是这样一个偶发的想法,促使他后来导演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剧情长片《追击者》。
所谓“处女作”哦,但却绝对手段老辣,画面凌厉紧迫、节奏感出类拔萃。
那倒也罢了,一部以连环杀人犯为题材的电影,貌似做到那样并不难。
好莱坞可以,香港也可以,也就我们大陆的电影人常常做不到而已。
《追击者》真正玩得巧妙的地方在于,完全的反类型化,不按常理出牌,毫无悬念地开场不久就亮出凶手身份,但却在后来的推进中不断出现出人意料的起伏,不断给你希望,然后又不断浇灭你的希望,就这样把你推往一个明知结局却无力避免的绝望境地。
影片高潮那段,发生在小卖部里的情节,怕是足以让所有观影者,崩溃。
近百年前的某个夜晚,北京宣武门外的绍兴会馆里,据说曾经发生过这样的一场对话:一个人说,“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
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 另一个人则说,“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前一个人被后一个人说服了。
所以他后来写了一篇叫做《狂人日记》的小说,开始了自己的“呐喊”生涯。
这个“呐喊”的人,后来倒是被“钦定”为上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了,只是,百年之后再来看那场对话,他当时是否该“呐喊”,却似乎仍然是一个疑问。
因为,他的“呐喊”貌似是真的惊醒了一些人的,可是,铁屋子似乎至今仍然还没有被“破毁”。
按照他自己的说法,他当时的想法是,“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
”可是,“所谓可有”,如果被证明,结果到底还是没有,那么,何如当时就不要“呐喊”?
要知道,绝望固然是一种莫大的痛苦,但在绝望的时候给人希望,然后终究还是绝望,那绝对是更大的痛苦,委实是对不住那些从熟睡中被惊醒的人的。
《追击者》的手段和效果,某种程度上说,大致也就类似于那个伟大作家如此那般的“呐喊”。
事实上,一度飞速崛起的韩国电影,近年来已经走出了曾经的神话,滥作迭出,难免让人疑心:或者是毕竟根底浅、情怀低的缘故,已无东山再起的能力。
可是,这部《追击者》的出现,却多少证明,韩国电影人的创造力到底不可低估。
或曰:我们的大陆电影,何时才能这样持续不断哪怕是隔三岔五也好地拍出如此高水准的影片呢?
这个疑问,就跟中国的球迷们常常发出的“国足何时才能不恐韩”的浩叹,貌似是一样一样的。
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就是,百年前那场对话中所谓的“铁屋子”真的“破毁”的时候。
或者如村上春树前不久在耶路撒冷的演说里所说,大家都愿意站到“蛋”这一边、而不是体制那一边的时候。
问题只是在于,那个“铁屋子”,真的有“破毁”的可能么?
如何才能“破毁”呢?
有多少人愿意站到“蛋”这一边、而不是体制那一边呢?
1、就算韩国司法体系不健全亦或是司法极其尊重ren quan,我想,在任何情况下,变态男都不可能被释放,极端在乎程序正义的美国不可能这么轻易的放人(个人认为甚至都不能保释),相对*专*制、*独*裁*的某些国家也不能。
2、案件的关键人物皮条客已经报案,且明确指出最暗地点在××洞附近,为什么SB警察不派人在附近盘查,而是自己一拍脑袋去一个莫名其妙的点山上?
SB警察有,但首尔市警局局长也如此SB,说不过去!
我相信就算是中国贵州盘县(我老家,国家贫困县)的5流警察也不至于没有常识到这种地步。
3、如此变态且牵涉重案的变态男,在释放后,为何警局只派了两个三流警察跟踪?
而且一直跟踪他的还是彼此如此熟悉的警花?
完全不合道理!
此外,就算为了让这位警花多点戏份(我估计这位演员是导演的某利害关系人),跟踪时也不能这么明目张胆、没有技术含量——我同样相信,就算是今日之中国的贵州盘县,公安同志(甚至是保安)们的侦查技术也不至于如此弱智,何况是号称自己是发达国家的韩国。
真心不知道这部片子为什么评分这么高?
看了这么多年电影,看了这么多看豆瓣,这一次我居然控制不住冲动来写影评。
我本来没打算看这部电影,是看了豆瓣8.2的高分评论才决定看的。
看得我真想死,什么狗屁电影,还这个奖那个奖,真是浪费姐的生命。
简直当观众是白痴。
抛开电影所谓的反高潮,反政府的高深寓意不评论,一部自称惊悚的电影至少在逻辑上应该说得过去吧。
真心搞不懂:1.变态杀手在小卖部里买烟杀人,后面不是跟着个自作聪明的女警吗?
那他又是怎么把美珍的头和手割下来带回家放在鱼缸里的?
难道那个女警那会没跟着他,去尿尿了?
2. 从一开始浩民就跟美珍说你一进去就把详细地址告诉我。
美珍到小卖部打电话报警给浩民为什么不先说具体地址,说一大堆屁话什么这工作不好作啊,吓死人啊。。。
真心晕死,还搞到后来找一大堆应召女去警局找变态的确切住址而不得。
真TM无语啊。。。
简直是一堆二逼。
就算想讽刺韩国警察全是傻逼,那浩民也可以塑造的聪明一点吧。
为什么拿到钥匙以后不以美珍汽车为中心半径寻找,(后面他也有对警方找的那个地方提出质疑说美珍不在这里,离汽车20分种路程,不合理)而是在外面绕啊绕的绕个屁啊。
真心怀疑给高分的都是导演亲戚。
看没看过惊悚片啊,就激动成这样?!
一部风格残忍黑暗,但远不如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残忍黑暗的影片,其社会抨击性与商业娱乐性达到完美的统一,但这并不是韩国电影的第一遭。
有别于中国和日本电影,韩国电影首先就是在数量上制胜,由量变引起质变,这跟好莱坞是一个道理,因此韩国电影的经典之作与名导大师才远远超出亚洲其他国家,而《追击者》不过是其每年例行推出的年度佳片,征服了观众,征服了影评人。
对于那些个别揪着剧情不放的影迷,如果该片能在韩国引起如此大的轰动与热情,说明该片反映的问题绝对是有其现实基础与社会意义,越是难以置信,越是显出体制下官僚主义作风的荒谬,如此简单的事情,怎么就做不到?!
是的,也许就是因为做不到,才使本片背负了一层黑色的官僚主义外皮,如此发人深省,如此振聋发聩。
试图做成一部形式大于内容的片子,但能力捉鸡,最后尽是展现剧本有多蠢。全都被杀光吧,看到第三幕真的烦了
追击的很苦,也很酷
三星半。巧合的确太多,人物的确弱智,但这片还真和大部分吹出来的8分(甚至9分)的韩国烂片不一样,作为处女作也非常厉害了得,就是太长。
3.5分
作为罗宏镇的第一部长篇电影,其实算不错了。比《黄海》还是有点差距的。
3.8
韩国每一部犯罪电影都要把自己的司法机关黑个遍真的太不利于社会和谐了,这部暴力血腥过剩简直可比重口味,看完长时间胸闷脑痛,还是比较喜欢杀人回忆那种注重推理的类型
导演的意图太过明显,把调动观众情绪放在首任,这正是我不喜欢的地方。
是处女作啊!!!
好多夜戏呀,好多运动镜头,导演一定拍的很辛苦
精彩至极的故事叙述,环环入扣,令人窒息,令人深省。美珍之死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警察的渎职和无能,包括警察和市长。对社会秩序的缺失,再次质疑自我安全的缺失。黑色和血型风格淋漓尽致。8.2
其实吧……棒子国这种类型片是我的菜……这片子要表达的东西挺牛逼……整体氛围也蛮好的……只是有逻辑上的硬伤……有点刻意了……
紧张,恐怖
不明所以的剪辑,而且很明显这个题材的表达已经在导演的能力之外
开头不错,套路毁了一切
我完全理解导演拍摄本片的初衷,但是未免也太刻意和做作了点,韩国警方办案能力再差,偌大个连环杀人案连个专案组都没有?然后就那几个人在那吊儿郎当的调查,这符合事实和常理吗?反观昨天观看的《孩子们》,五个小孩失踪,警方也知道立即调度30万军人去搜查。
在法制与权利面前,一切个体力量都是无功而返的,足够深刻但不如《黄海》有力量
最后是在学《七宗罪》吗?打打杀杀拍得不错,触目惊心,但看《黄海》在前,这部就⋯⋯三星往上吧,也确实算是拍出了那种日光下的恐惧感。剧情硬伤太多,首先一个杀人犯一直用同个电话号码就不正常吧亲!更别说里面那些警察了。。。给跪。太多的巧合显得过分刻意了
全片写实手法运用到位。直视丑恶。但是对于我这样喜欢些许渲染和YY的人来说不太够力。片中这个案件以及那些2B+SB似的无作为的政府机关和公共安全专家们,我怎么感觉好像有点既视感的存在,嗯,不多说,你懂的~
打死他!!打死他!!打啊!!打死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