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分数这么低,本来觉得给四🌟是我的直观感受,不过看了其中一段影评,我给加了一🌟,他是这样的"其实,人总是要死的,苟活是动物性在人身上的残余,充其量是一种低级的人性,而看透生死,死得其所,才是真正高贵的人性。
一个心灵高贵的人,为了爱情,可以死;为了祖国,可以死;为了荣誉,可以死;为了克尽职守,可以死;为了崇高理想,可以死……总之,活着并不是最最重要的,因为有很多东西比生命更重要。
人都希望永恒,但人的生命不会自动获得永恒,而只有和某种永恒的东西联系在一起,生命才会找到连接有限和无限的桥梁,才会真正获得永恒,才会不朽!
”
人们熟知的二战暗语“虎!
虎!
虎!
”是日语“东风,雨”的谐音,这个由战时日本政府定下的代号经过编译,专门用来传递“日美开战”的信息。
“虎!
虎!
虎!
”听上去阳刚十足,背后原来是“东风,雨”这个甚至有点柔情似水的名字。
电影《东风雨》讲述的便是一个围绕截取与传递珍珠港事件密电的谍战故事。
但是就好比掷地有声的“虎!
虎!
虎!
”变成了风情万种的“东风,雨”,影片本应极力营造出的紧张情绪,最终不幸湮没在了没完没了的你侬我侬之中。
谍战的勾心斗角、爱情的缠绵悱恻,外加上时不时涌现出的爱国主义情怀,《东风雨》有太多的话要讲,但在容量有限的成片里,仍然不免留下遗憾。
《东风雨》的题材容易让人想起几部其他的影片。
谍战加酷刑的噱头好比之前的大热之作《风声》,而爱情加悬疑的标签似乎在暗指影史经典《北非谍影》。
不过影片显然不希望完全掩盖在其他作品的影子之中,而更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于是观众能够明显地看到主创者在许多地方的良苦用心。
开场跑狗场一幕应该是《东风雨》最精彩的段落,短短几分钟的镜头剪得干净利落,剧情和人物关系信息也交代得很清楚。
全片出现过多个使用大量群众演员的大型实拍场面,导演的掌控和调度能力也可谓经得住考验。
此外,影片的置景、摄影、服装和特效也可圈可点,从这几个角度来说,《东风雨》在某些方面的确非常“好看”,具备成就一部商业大片的先决条件。
但是影片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十分明显的。
近几年华语电影频频出现大制作滑铁卢的现象,一些在很多方面制作考究的电影,在上映后却遭遇了口碑和票房的双滑坡。
去年饱受关注的《白银帝国》是最好的例证,影片故事主旨应景,阵容演技俱佳,画面有板有眼,还有华丽昂贵的布景、道具和服装。
可结果呢?
相对郭台铭的巨额投资,《白银帝国》赔得异常惨淡。
为什么呢?
因为观众心目中理想的《白银帝国》应当是一部晋商题材的恢宏史诗,而不是一部时空跨度巨大而空洞的流水账。
拍好了是史诗,拍不好是流水账,两者之间的界线似乎并非泾渭分明,不过每个观众的心中仍然有一杆隐形的天平。
虽然《东风雨》尚未正式上映,但它接下来需要面对的问题可能和《白银帝国》类似。
谍战题材虽说并非最为时鲜的选择,但对观众的吸引力仍然不可小视。
影片制作堪称精良,技术部门花了大量心思所呈现出的成果也的确让人不得不服。
演员演出效果不差,还有几位日本演员让人眼前一亮,虽然阵容难以匹敌《风声》这样的全明星群戏大作,说实话比起几乎同期上映的《杜拉拉升职记》也甘拜下风,但柳云龙的电视剧迷外加范冰冰小姐的粉丝势力,两者加强可能也不能算弱。
不过,这些东西即使做到极致,也不能决定一部影片的命运。
而剧情,这个极为关键的问题,也恰恰成为了《东风雨》最大的软肋。
这原本是个十分引人入胜的故事设定,发展到最后却让人摸不着头脑。
战争大背景下间谍与间谍间的斗智斗勇,交织着信任与怀疑、服从与背叛的人性探讨,不想最后一步步地被人物之间那些不知所云的行为逻辑和奇奇怪怪的台词肢解得一无所有。
让人无比无语的一幕出现在教堂遭日本兵闯入后,神父被抓走,而心理素质极端淡定的儿童唱诗班竟然在一秒钟后莫名地开始抖擞精神唱歌,接着画面上浮现出伴随《平安夜》的背景歌声,日本兵大举进驻公共租界的奇怪画面组合,听着亵渎,看着别扭。
而《东风雨》的格局,也根本塞不进那么多的线索和人物。
两个小时不到的作品,要讲三方内部与之间的各种明线暗线,又要流水席般地飘过那么多人物,先不说观众能否跟得上节奏,这么多元素能够很好地阐释清楚吗?
毕竟这不是节奏相对缓慢、容量成倍扩增的电视剧。
至于台词,则是华语电影的老问题了,一个国家电影质量的高低同其文学水平十分相关,我们能够忍受大量琼瑶式、话剧腔、戏剧感强的台词,但并不代表中国观众就认可和喜欢这种风格。
电影本身的属性就有保留性地反对一些不必要的夸张和装腔作势,当那些搔首弄姿和无病呻吟投放到大银幕上时,未免会显得太过矫情。
当然,这一切也不全是《东风雨》一部电影所能承担的。
它只是一叶扁舟,理应无法承担太多的苛责。
http://billwang1120.blogbus.com/logs/61871048.html
若不是时光网分项评分让画面和摄影占多了分去,按豆瓣的打分方式这片就值两颗星。
之前报名这次试映,另有一场蒋雯丽的我们天上见,还在那儿犹豫不决报哪一场好。
最后还是选择了柳云龙同志的谍战,我承认多少是受了风声的影响。
我还指着看党内党外明争暗斗个胆颤心惊,纵使是配角也望着看几个实力派演员彪戏呢,最后我看到了什么?
除了旧上海的歌舞升平瑰丽奢华给视觉以华丽享受外,就剩下一套乱七八糟的剧本和混乱无章法的剪辑。
我坐在那里,就觉得故事在眼前胡乱跳跃,我与电影活生生的脱了节。
这就算罢了吧,不知道柳云龙同志是不是希望将革命故事搞得文艺一点诗意一些,竟然让这二位男女主角念起了琼瑶式的台词。
我想毕竟是谍战片,您一句感情色彩饱满的台词说不定冷不丁的触动了观众,若是句句都这么个念法,本来就悬疑得不够了,这不是要将这片整成一出蹩脚的爱情戏吗?
而且某些地方情节拖沓,前面一个情节拍完了,观众又不是白痴,下一个情节的对话里又去解释一遍前面的,这可是电视剧拍多了的毛病?
温故而知新咩?
我常以为光靠演员表演和剪辑就可以让观众心领神会的拍摄才是最好的剧情传递方式,念台词交待剧情会显得导演黔驴技穷。
此外,几派典型角色一个一个跳出来,等我还没整清楚他们的内心世界就相继挂掉。
私以为联系主角将这几个配角身上的戏好好挖掘一下,还是可以让观众心惊肉跳一番的。
兴许柳云龙同志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想来个浪漫的谍战江湖。
钢琴师与歌女,咖啡迷药红酒毒药,范柳二人在雨中扮八月照相馆的场景,范小姐哽咽的念着半兽的诗歌,特别强调的是某只日本人坚定的信仰着共产主义……这不是江湖是乜嘢!!
借了个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大背景,讲了个共产主义情报员如何舍身成仁的故事,中间还妄图给观众来个纵然江湖腥风血雨但我俩依然儿女情长的伟大爱情。
最为吐血的当属教堂牧师被捕的那段戏,我们虔诚的牧师刚被带走,画面立即进入小孩和男主一起唱圣歌的状态,这是要将观众一起带入天堂咩?
毕竟是个拍电视剧的,想在两小时的电影塞进去这么多想法的意图是好的,但时间有限导演电影掌控能力有限,先把基础打好不好么?
现在呢,谍战不悬疑,爱情显得做作,文艺更谈不上,骑虎难下。
这年头,人人整排场,摄影要一流,服装美术要好,画面要精致,布景要真实……可最终打动人的,还是得靠剧本。
“间谍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一个毛孔都滴着美和文艺的东西。
”至少,柳云龙是这么认为的。
眼神还是那么忧伤,嗓音还是那么深沉,动作还是那么优雅,质量还是那么低下。
我纯洁的笑了,像看到一个多年不见的老友般,笑的温馨而伤感。
岁月如歌,你依然坚持着你的装逼本色。
还是我所熟悉的那个柳云龙。
那个在残酷世界里晃来荡去的粉红色小仙女。
不,不能这么说,你不经意间微微上扬的嘴角泄露了你的秘密,你变了,你比以前装的更像了。
你已经不是过去那个装在肌肤的你了,虽然你看起来没什么变化,但是我依然感觉到,你已经装在腠理了。
你是间谍,你和你的同行们,举手投足之间都在表明自己的身份。
你们是我见过的最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间谍的间谍。
而你更是个中翘楚。
你是一个有品位的间谍,在整个上海,你是唯一一个用钢琴演奏来传递消息的人。
你习惯于繁华中赏玩自己的美丽,所以你才会在前20分钟里尽情的和我们分享夜场和妈妈桑。
你最近应该不看佛经而是喜欢上了安妮宝贝吧?
不然你的台词风格不会从大段的明喻变为伤情的诉说。
还是有很多女人倒追你么?
你说不是,这次只有一个,可是那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她也是一样的少头没脑,一样对你爱的要死要活。
你还是不屑交代人物背景,让角色像雪一样凭空飘落,而那些抱怨关系混乱的无知观众,怎么会懂在你的心里,任谁都不过是生命的过客。
你的剧情还是那么扑朔迷离,好像大脑里居住着不同的你。
你的心灵永远充斥着童趣,感染的她像个低能儿一样当街做起跳房子的游戏。
你的结构也还是那么诡异,就算分筋错骨手的宗师看了也要失禁叹息。
不要问让人头疼欲裂的胶卷是怎么回事,对观众来说,它的故事和你的精神世界一样,是一个无法解释的谜。
为了它,日本情报官再被你面对面地干了两枪后,躺在柔软的病床上泪流满面的自杀了。
军统情报官,在严密的包围中,潇洒从容的饮下了毒酒。
中共机要员,在经受了多次接骨不留痕的手术后,不甘被如此调戏的服毒了。
你的上级,在冲洗出胶卷之后,仅仅说了一句怎么还是这个,就没了下文。
想必就算肉体没有崩溃,精神也是四分五裂了吧。
你一定很寂寞,因为没有和你一样自恋到爆并且智商不稳定的人来欣赏你。
就连她也离你而去,她最后迷茫痴呆的眼神想说些什么?
下着雨的夜,那熟悉的街,才知道爱并不是你想要的一切?
所以你也去了,我理解你,你再不去,去的怕就是我们了。
毕竟,尊严,并非你这样的间谍们所独有。
间谍世界非人非鬼,你少说了一句,间谍的功夫都在一张嘴。
琴声再次摇曳响起,胃液几乎夺眶而出。
拿什么祭奠你,我的间谍。
我想,一定有不少人在落幕时就打算寄子弹给你。
我一直都有个疑问,近两年风生水起的所谓“谍战片”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名副其实,《潜伏》、《风声》等说到底只不过是卧底片的变种,从格局上讲并不能称之为纯粹的谍战片,打入敌方内部刺探和传递情报只是单方面的破坏行为,而由此带来的敌方的锄奸行动也只是被动的连锁反应而已。
谍战应该是一个在更大的利益格局下的生死场,而不是纠结于具有明确胜负关系的一城一地的得失,这更像是搞政治。
《东风雨》在一定程度上做出了这个感觉。
《东风雨》始于珍珠港偷袭事件,到最后结束,情节链条划了一个圈,很多东西在这个结果面前被消解掉了,我觉得这种意识是很棒的,至少是在试图触及到间谍游戏本质上的一些东西。
间谍时刻要面临着出卖别人或被别人出卖的选择,从工作本身角度上来说,这并不应该被赋予过多的正义与非正义的道德因素,《潜伏》中对支线人物谢若琳的描绘其实也部分传达了这样的主旨。
重庆方面当时试图将日本偷袭珍珠港的消息送出,但中途被同盟国灭口,因为他们希望将美国卷进来,以达到新的力量制衡关系,像这样的举动能够按一般的道德规范来衡量吗?
如果没有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二战的战线不知道还要延伸到何时何地。
《东风雨》中也涉及到了这样的情节,甚至同志之间的猜忌、出卖和放弃也都有正面表述,而且其中被卷入的各方势力也不再是简单的二元对抗,延安方面、重庆方面、日本左翼和右翼势力等等,大家共同游走在利益的剃刀边缘,片中柳云龙所言“间谍生涯,非人非鬼”也的确贴切,在这里,确实是人鬼同路的。
我觉得《东风雨》最大的意义在于,这是一部给国产谍战影视剧正名的电影。
《东风雨》对孤岛时期的上海整体环境和氛围的营造还是精致的,耗资一亿是扯淡,但该下的功夫没有偷懒倒是真的,黄岳泰的摄影在色调上的把握为影片的精品卖相增色不少,CG出来的四十年代上海外滩大全景也足够逼真。
影片开局的发力很猛,前两场戏都让人眼前一亮。
跑狗场内赛狗的场面与观众席上的定位和刺杀交叉剪辑,场面和节奏都把握得不错,只是如果能拍出《007大战量子危机》赛马场刺杀那种用碎切推进节奏的感觉就更好了。
第二场戏对情报员的缉拿,几个干脆利落的镜头交代叙事,最后一个坠楼的高速俯拍,濛濛细雨中街道上漂浮的雨伞,寓意着这在世人视线以外的生死较量的残酷其实离我们如此之近,牺牲原本就是触手可及的一个本能选择,但支撑着这个本能的却是长期坚守的信仰的力量。
柳云龙第一次拍摄大银幕作品,能够在简单的场景和镜头调度内赋予如此大的信息量和回味空间,还是让我蛮惊艳的。
其实如果一直按着这个叙事方式和节奏走下去,《东风雨》将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会像一杯甘醇的苦咖啡一样,入口苦涩浓烈,但回味绵长,而且醒脑提神,可惜的是,越往后看,越觉得这种纯粹和力度被某些东西稀释掉了。
柳云龙是靠电视剧《暗算》起家的,《东风雨》不仅在题材上是《暗算》的延续,而且主人公的名字也在向《暗算》致敬,又是个姓安的。
但电视剧与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而电影是导演的艺术,柳云龙至少是在部分内容的处理上是把电影当电视剧来拍了,交代性的对话太多,并且有大量的重复性信息,比如关于那个满铁铁路的日共间谍的身份和命运,以及最后大段的临终独白,都让整部电影的节奏显得拖沓而冗长,这不是在用电影语言来讲故事。
最严重的问题出在范冰冰这个人物身上,柳云龙和范冰冰大量的对手戏都在用文艺腔说些严重不着调的对白,我觉得编剧首先需要过的一关应该是让人物说人话吧,现实生活中的情侣谁会一张嘴就是那些含情脉脉的双关和隐喻啊?
结果只要范冰冰一出场,节奏就开始拖,戏就往下掉,很尴尬的一个角色。
其实谁都想得到,这里的爱情是为了最终毁灭而存在的,目的在于衬托牺牲,所以不用你反复用语言强调这些,观众自然会在自己的想象空间内补全这些情感元素,很多东西因为过于刻意地强调,最后反而失去了其最终的感染力,因为观众的心理准备做得太充足的。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这些东西带来的后果就是影片本身应该具有的浓度和深度被浮华的表面文章庸俗化和廉价化了。
而且这种整体剧情节奏的把握失衡还导致了情节上的顾此失彼,围绕着欢颜的“死间”本应具有的剧力和合理性因为潦草叙事而苍白无力,本来应该是一场波谲云诡的谍海计中计,现在却显得语焉不详。
此外,全片斗智的成分很大,但不是所有的情节都讲得通,有的地方只能用日本人的低级错误来解决,特别是最后的对决,仔细想想其实是一个终极bug,这个将自己套牢的死结并没有解开。
《东风雨》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的电影,对于不同诉求的观众来说,可能会得出完全不同的两种观感和评价。
柳云龙尽管极尽可能地在丰富镜头语言,但还是表现出用电视剧思维驾驭电影所表现出的捉襟见肘和风格上的断裂,但作为大银幕处女作来说,我还是看到了他的追求和潜力的。
中国的电视剧其实就是兑水的艺术,而电影在时间的延展度上作为有限,所以我不能说柳云龙在《东风雨》中是在兑水,他是在咖啡里加糖,他在其中所赋予作品的那种文艺青年的小资情怀,让影片显出一种甜腻腻的粘稠,作为一种风格上的追求很难做出绝对的优劣判断,但至少导致了影片在整体的回味上显得有些廉价,有点浪费了技术上的精致做工。
个人觉得是一部非常有艺术和深度的电影,当然也有些处理并不见得完美。
内容涵盖量很多,要想看懂需要较多的背景知识。
电影涵盖:中统、军统、地下党、日共、、汪伪、日间谍机构、苏联塔斯社、共产国际、英美国情报机构、犹太人、双面甚至多面间谍、情报买卖、封锁、暗杀、诱杀、刑讯和四十年代的上海等等。
电影主题关涉到理想、信仰、奉献、责任、国家、个人、生死。
特别是对传统文化——孙子兵法中死间的运用和理解,更是深刻,让人思考的更多是他们赴死背后的执着信仰。
影片的最后,一批又一批国共谍报人员,为了民族慷慨赴死,换来的竟然是一个已经发生了的情报,更是让人感到唏嘘不已,感叹良久思绪久难平复。
这也是本影片的最高潮。
东风雨,是国产电影的一大突破。
个人认为,该电影比国内的很多所谓票房高的片子,更加具有内涵和深度,堪称一部经典的——时间会证明的。
从《暗算》开始,柳云龙先生的“自恋”开始名动江湖。
不过,演艺界的人都自恋,不是吗?
所以,想说一下自恋之外的东西。
这是一部死了很多人的电影。
主要的角色,除了死于非命的王宝强,以及英达,不论国籍、立场,主要人物们可谓都是慷慨赴死。
真实走上绞刑架的佐尔格、尾崎,中共、日共、军统、甚至特高课的头目,死得都很干脆,间谍们玩的主要是智谋,死可以是一种手段,也可以是一种结果,既然选择了间谍这一行,看起来每个人都坦然接受了这种命运。
这种坦然,有人谓之为“信仰”。
当然,间谍也是有性别的,帅哥如柳云龙者,中共、军统通吃,都有女特务愿意为他去死,而且看起来很自然。
怎么说呢,女特务可一直是我学生时代的性幻想对象。
在远东的明珠,“魔都”上海,声色犬马、咖啡钢琴、外国特务、国际同志,统统放得进去,所以跨党派爱情,也不算稀奇。
一方面怀着国仇家恨,一方面纠结在世界两大阵营,这真是一个间谍就业的黄金时代,虽然危险还是危险了一点。
军统上海站头目在被日军包围时,一句:该是我们履行对国人誓言的时候了。
原来,军统除了女特务,老家伙也有可爱的。
有人称此片重的是“情怀”,至少没有让我作呕的价值观在作怪,即便表现凶残,也不像《风声》那么刻意变态。
也因此,可以让人有空体会到更深一层的东西,那些死亡才能真正打动人心。
作为支持,我会进影院的。
之前没看过柳的电影,开篇才一分钟我就知道我不喜欢他,所幸我用的是电影券。
没写过影评,一写起来就觉得哪里都是shit,总结下来就是作为演员柳是装逼的没演技的演员;作为导演是个相当肤浅的自以为文艺的导演。
以下随意列出我能想起来不爽的地方:-- 柳的表情就是没有表情,帅么?
没看出来,死脸一张。
毫无表情说毫无语调的话,我也能说。
- 开场枪声,柳和范在拥挤的人群相互呼喊,然后跟着哀乐,我真是觉得莫名奇妙,这G点来的太快了吧?
这哀乐马上让我知道接下来的片是个装逼的片- 当范和柳午夜淋着小雨在大街上浪漫的时候,我彻底无语了... 或许这就是柳云龙的层次吧,也就这么点。
- 当被装的日本间谍从车上跳下来,正好撞柱子上的时候,我佩服他撞的真准。
- 犹太居民区每个人眼中都洋溢微笑 .... 这个很诡异,导演吃啥的?
- 日本间谍的关于党员的自白,让我想笑。
- 教室黑板上好像是简体字吧?
- 喝咖啡,互相交换,本来也算有点小包袱,结果...结果... 范把这个说出来了,狗尾续貂这个词柳云龙你没有学过么?
- 军统特务死前敬礼的镜头再次让人觉得sb.- 前半截在找内奸,后半截变成了找胶卷.. 中间还有爱情,有大上海的舞台,开篇就死了两个,边说爱情边说谍战,我跟不上你所谓的智慧- 百乐门里一顿乱枪战,我都没看清楚发生什么,就完了,这剪辑...- 细想一下,居然里面还有飙车... 汗... - 军统老大拿着红酒走出来... 恩,好了,我知道你要自杀了,恩,我知道了,可是日本人不知道,真傻。
风声是虚假崇高的典范,看的过程中感觉时刻在被煽情,但看完之后回味,情节处处都虚假而东风雨则是在干脆利落的残酷中,让人感觉出历史厚重中的真实
这部电影和我看的不少谍战电视剧差不多一个套路:为了某个任务,几乎所有谍报人员都牺牲了,当然,本电影和一般电视剧不同,本电影是最后连男主也牺牲了。
就如结尾所说的戏剧《赵氏孤儿》,为了一个孩子牺牲了很多人,但明显影片中的这个孩子并不是很值得大家这么做。
一开始,来个赛狗戏,看得云里雾里的,不知所云。
然后,交通员在赛狗场被击毙,其次通报员被发现,跳楼自杀。
男主所在的小组一连死去了两个成员并且中西正弘也被捕,面对这些变故,男主在遭人怀疑时只是说“我们是清白的”,多么无力的辩词啊,反应能力真的可以说有点差。
在中西正弘被抓后该有的谨慎都被狗吃了吧。
也许是被爱迷惑了,身边的恋人是什么身份都不清楚,说实话,这样的谍战人员确实不太合格。
虽然说希望郝碧柔被抓后能够咬紧牙关,但也不用说是为了争取他的逃跑时间坚持到最后吧,你是有多自恋,难不成人家心里你更重要组织就可以出卖?
说实话,这部电影的男主其实挺鸡肋的。
再来就是欢颜唱歌表演《何日君再来》那一段,不好意思,我看着真的觉得很尴尬很出戏。
范冰冰还是美的,人设还是不错的,敢爱、果断,还是有点头脑的。
李小冉在影片中挺好看的,尤其是去七号桌与送胶卷的人碰面的时候的装扮,太美了。
最后还是说说剧情吧,这部电影最大的败笔大概就是前面剧情推进得太慢,看了差不多一半,才知道这部电影中的人物要做的事,差不多四分之三的时候男女主才算真正的干起了事实,是的,他们前面几乎都伤离别去了。
前面推得太慢,后面太紧,太仓促,事情都没交代好。
最后牺牲了所有人拿到的胶卷不过是一份过期的情报,虽然影片中有说因为船期延误了一个月,但是影片并没有多说胶卷大概的内容,我认为提一下胶卷可能包含的内容会加深观众的印象,这结尾突然这么一来也是挺突兀的。
整部影片没有谍战片的紧张感和悬疑感大概就是这部影片最失败的了。
有些乱,不过情节还是很紧凑的
在乌有之乡看的……
之前以为是谍战片,前段觉得是悬疑片,中段惊觉为琼瑶片,最后居然是红色片
不知所云
不是挺不错的吗,至少比《风声》的剧情思维要缜密点
碎片电影,扭造的故事
全景拍的有点梦幻。有段审讯那个日本人的时候着实把某党赞扬了一番。
莫名其妙
见识到比主演光环还强大的导演光环。比《风声》好,视听和美服化道方面做得不错,剧作太2了……
布景细节做得好,人物也都挺饱满,特别是FBB,在里面大放异彩,但是剧本迟迟不进入主题,缺乏冲突和爆点,因此颇觉沉闷,编剧应该勇于删减渲染和细节,把握结构,加增冲突,片子一定会更好看;剪辑用刀也不应该这么缩手缩脚,白白让这么一部制作精良的电影淹没在繁复琐碎之中。
《风声》过后,谍战片在国内大热,本片应属跟风之作。可惜谍战片拍得这么文艺,太让人受不了。
看起来太辛苦。从柳云龙摘下面具和曾江老先生出场开始就乱了套了
把电视里的无聊谍战题材搬到了电影屏幕上……
晕乎乎的,两颗星已经很高了。
剧情拖沓的简直像韩剧,台词恶心的像琼瑶戏。这三星是冲着美术指导、摄影、特效和服装设计才给的的。编剧、表演、剪辑一塌糊涂。。范小姐快成烂片代言人了。。柳云龙演什么都是半死不活的木瞪样子。。
李小冉挺好看的,而且说出了大部分人的真心话,做个间谍,一辈子没挨过打真是一件令人忧愁的事情。
看完比较失望,感觉本片导演想两头讨好,但结果却是两头不讨好——喜欢看深刻的电影的观众可能会觉得它不够深刻,喜欢看娱乐的电影的观众则可能会觉得它不够娱乐。
柳云龙丫真自恋,无形体、说话娘炮,特欠抽!男=郭敬明,女=安妮宝贝,台词特文艺。编导压根不懂电影,拿电视剧那套上大荧幕装逼,支离破碎,我看不懂电影到底说的什么!不是林安儿和黄岳泰,这部片真没救了,多给一星是因为矢野浩二。影片方向是正确的,气氛、背景、国际化,但就是导演太傻比了!!
装逼的烂片,活该一星
最后就是觉得太不值得了。为了一个没用的情报死了那么多人。究竟什么是组织?至于嘛。风声的意义就很不错撒。所以为了结局扣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