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战争的过错不能简单的强加在片中那些普通的日本家庭上,我却觉得即使只是作为国家这个战争机器的小小零件,他们并不如他们自己想象的那般无辜。
看电影之前并不知道内容跟战争有关,看的时候莫名生气无法产生同情心,心里只想到同时期的真正无辜的中国人民又是如何水深火热,不支持原子弹,可又何尝不是罪有应得,某种程度上多亏了原子弹战争才得以结束。
PS : 我是在法国电影院买票看的正版,看了以后后悔看过,心里一股不爽,不吐不快
某些热评看的我真是害怕。
之前记得在哪看过一句关于广电总局的评论:不要看现在骂广电总局审查制度的那么多,其实很多人在遇到某些情况时还是会站到广电总局这边。
以前我不懂,现在我对这句话有些理解了。
战争中玲儿的父母,哥哥都死了。
自己守护的侄女死在自己面前。
自己那用来画丈夫的,画海岸线的,画冰淇淋的,画浪花里跳跃的小兔的右手消失了。
对,这些都不够反战,玲儿的妹妹被核辐射污染也不够反战。
在吴市的曾经自己帮助过的妹子,现在的“朋友”,为了生计在花柳巷工作也不够反战,每天都无法正常生活躲在防空洞里也不够反战,糖的价钱翻了一百多倍,家里每天靠吃野草过活也不够反战,最亲的亲人死在自己面前也不够反战。
我知道这些人心里在想什么,他们心里觉得这战争是日本发起的,日本死多少人都活该。
他们觉得日本应该在每一部以二战为背景的电影结尾都跪下承认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这样做了。
他们觉得日本当时的每一个平民都应该心里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日本人在国外奸淫掳掠,无恶不作。
他们觉得玲儿当时内心os应该是:我活该,我哥死了活该,爸妈死了活该。
很多评论讲电影只是片面讲了日本民众在战争中受的苦,所以不是反战。
我想向这些人问一句,你扪心自问,你心里真的有“反战电影”这个词的概念吗?
有的话你真的有用这个概念去框,去衡量这部电影吗?
在我看来那些人不过是觉得这部电影只是讲了日本民众在战争中受的苦难,没有讲中国或者其他被侵略的国家受的苦难,所以觉得这不是一部反战电影。
事实上只要战争发生,无论战胜国战败国,无论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对于哪一方的平民都是痛苦的。
导演真的有必要在电影中表现出其他国家的痛苦吗?
还有人让我看中国的反战片,以前中国所谓的“反战片”其实大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宣传片”,我就不吐槽了。
即使是现代中国拍的反战片也很少会表现出其他国家民众的痛苦,只是反映出中国人民受的苦难。
难道真的其他国家的民众就没有受苦吗?
还是说被侵略国这样拍的就是反战片,侵略者就不能这么拍?
我觉得这是一定意义上的双标。
很多人讲玲儿在最后天皇宣布战败的时候的感情政治不正确,难道玉音放送完,玲儿的心情不应该就是电影里那样吗?
如果日本普通民众战后的思想不是如玲儿一般,他们的战争早就进行不下去了。
这部电影确实没有全面讲述二战中日本的作为,但是它也没义务。
一个从小被洗脑的平民,能在这个时候想到自己其实是侵略者,自己做的事情是错的?
可笑之至!
普通人的代表:玲儿的一切都奉献给了这场战争,突然有人告诉她,你所做的一切都没有意义,你给同学画的画,死去的父母、哥哥,每天吃的难吃的野菜,每天忍受的轰炸,死去的侄女儿都是没有意义的。
玲儿为什么还活着,是因为她已经付出了这么多,她好想看到自己的付出换来了什么。
当她知道了战败,她甚至失去了继续活下去的理由,这种感情才是真实的。
现在太多电影都是根本不理会人在事情发生时正常的情感反应,只为讨好某些人的价值观,有些人喜欢吃屎,就有些人投其所好,专门生产屎。
事实上我是不愿意在价值观的层次来讨论一部电影的,这种层次在我看来挺low的。
但是一部优秀的电影是绝对可以让你在这个层次引起思考,但是它最深层次的思考绝对不应该停留在这里。
就像黑泽明的《生之欲》,他里面有讲到官僚主义,父子关系,但是它真正的内核绝对是在描绘人,描写人性。
至于描绘的好不好就看它是否接近真实,然而某些人为了想看到自己想看的东西是不愿接受真实的。
从价值观的角度去评判艺术作品本身就很low,伟大的艺术作品从来都是在探讨人。
这部电影已经很接近讨论人的程度了,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确实可以秒杀日本近期很多小清新电影,但是在我看来,它和《萤火虫之墓》还有差距。
这部电影中的角色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同事情时,角色的感情刻画十分细腻精准。
而且作者捕捉日常生活的能力实在高深,能把交作业、画画、做饭、做衣服这种小事刻画的生动形象、入木三分,选的背景刚好可以衬托出这些小事的意义,所以还是很好的。
我最喜欢这个电影的一点是它不同于新海诚或者宫老的电影,他们的电影中画出来的人物本身就很美。
而这部电影是在塑造美,越看越觉得玲儿可爱,越看越觉得美,这才是正确的审美观。
然而战争把这一切都破坏了。
动画制作的很吼啊!!
但是请尊重一下那7000万亡魂吼不啊?
电影的主要剧情都集中在了昭和19年昭和20年(19441945)。
但电影开篇是从昭和10年(1935)开始叙述的,19351944这近乎十年的侵略历史只字未提,取而代之的是铃酱悠哉的幼年日常,直到嫁人的前一年(1943)才用了“在太平洋战争全海域展开作战的美国海军部队,对本国海域永远...”这样一句话交代了一下现状。
在这之后几乎占据了整部电影时间的空袭、便当、被投新型炸弹、卖惨剧情完美的塑造了受害者这一身份,在飞机制作厂工作的周作的父亲甚至有这么一句台词:“为了世界和平的光芒,全力团结的一行人”。
鬼知道导演/作者什么意思:)
整整两个小时的电影里,大概只有在电台广播宣布投降后铃酱的这一段独白里暗示了殖民和侵略行为(愚蠢如我,看了各位大佬的评论才发现……),真是含蓄啊。
老婆婆的台词应该是电影第二处交代对战方,应该也是最后一次交代,嗯,整部电影就只花了两句台词说明了一下交战方是哪个国家,再加上借用铃酱独白的超含蓄暗示,就再没有更多对这场战争的介绍了。
要不是国内抗日神剧泛滥,要不是高中历史课偶尔听了一下,从这部电影看来,这个国家莫名奇妙的被一个美国的国家侵略,天天被空袭还是坚持不投降,直到一个叫苏美也的国家都参战了……当然了,导演和作者的思考回路肯定跟我们不同的(๑•̀ㅂ•́)و✧,毕竟霓虹人民对于二战历史了解的准确而且详实(๑•̀ㅂ•́)و✧,毕竟日式反战整理了一下剧中的主要剧情时间线,引文部分是对历史的补充。
1931年,日军在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起开始侵华战争,霸占中国东北三省。
昭和10年8月 1935年 电影起始1937年7月7日,日军策动卢沟桥事变,正式入侵中国,引发中日战争。
南京大屠杀从1937年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持续6周,直到1938年2月南京的秩序才开始好转。
昭和13年2月 1938年 日常 上课 撩汉子昭和15年3月 1940年 毕业1941年7月25日美国冻结日本在美资产,8月1日对“所有侵略国”实施石油禁运与经济制裁,英国与荷兰同时跟进。
昭和16年12月 1941年 摆摊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马来亚战役。
1941年12月7日(美国时间),日军偷袭夏威夷的美军基地珍珠港,并正式向美国、英国和荷兰宣战。
1942年6月4日晨中途岛战役,日军损失巨大(四艘航空母舰、200架以上的舰载机以及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战争后期,美国海军陆战队接连攻下硫磺岛和冲绳岛,美军B-29轰炸机随即密集轰炸日本本土,许多城市遇袭,市民伤亡惨重、工业设施尽毁,并重创日本的飞机工厂和机场)昭和18年4月 1943年 欧尼酱从军
昭和18年12月 1943年 工作日常昭和19年(1944年)2月 嫁人昭和19年3月 日常昭和19年4月 日常昭和19年5月 粮食只能买到咸鱼昭和19年6月 第一次出现防空警报昭和19年7月 挖防空洞昭和19年8月 砂糖停止供应昭和19年9月 日常昭和19年12月 男主绿自己未遂 1945年2月16日至3月26日,日军和美军在岛上爆发硫磺岛战役,双方均死伤惨重,支援日军的新竹机场受重创。
二次大战后硫磺岛由美国接管。
昭和20年(1945年)2月 欧尼酱便当昭和20年3月19日 空袭 周作的父亲唱出了这么一句
昭和20年3月29日 空袭昭和20年3月31日 空袭昭和20年4月1日 22时10分 空袭 昭和20年4月5日 23时45分 空袭昭和20年4月6日 打伞的大姐姐于4月7日被击沉
1945年4月上旬开始持续到6月中旬,为期82天。
冲绳岛战役。
昭和20年5月5日 空袭(周作父亲失踪、男主被抓壮丁)昭和20年5月6日 日常昭和20年5月10日昭和20年5月14日 被空袭支配的日常昭和20年5月15日 男主当壮丁去了昭和20年6月21日 老丈人发现,隔日(应该是)医院探访后小萝莉便当空袭日常昭和20年8月6日 美军在广岛市投下原子弹昭和20年8月15日 裕仁天皇以电台广播宣布投降昭和20年10月6日 男主调职昭和20年11月 抱白头鹰大腿探访妹妹战争后续抱养小正太END以上历史数据摘录自维基百科——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日本帝国等条目。
上周网络上流出了两部我期待已久的动画电影片源,其中之一是由京阿尼制作的剧场版动画《声之形》。
在日本上映8个月之后,本片终于确定引进大陆院线,传闻定档9月17日——距离本土上映正好一年整,对于影迷来说,实在是等得太久了。
考虑到电影的BD/DVD已经发售、网盘资源满天飞的情况,恐怕票房成绩不会太理想。
不过话说回来,去年新海诚《你的名字。
》国内票房5.7个亿不但让国内版权方赚得钵满瓢满,也推动了一波日本动画电影的引进热潮。
片商有钱赚,影迷有片看,这种正向循环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所以有机会,还是去影院支持一下正版吧。
相比《声之形》,今天要说的另一部动画《在这世界的角落》显得有些冷门。
由于题材涉及政治敏感,这部电影引进的可能性无限趋近于零。
但是在日本国内,本片却收获了极高的口碑评价。
电影旬报将其评选为2016年度最佳日本电影——这也是时隔28年后,动画电影再次拿下日本最具权威性的电影奖项。
(上一次得奖的动画电影是1988的《龙猫》)
除此之外,《在这世界的角落》还收获了2016年度观众满意度第一、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动画片等诸多殊荣。
本片最初只在63家影院公映,后来因为好评如潮才又增加了50所影院的排片范围,并在一天时间内通过网络完成了一千亿日元的众筹用于海外发行和推广。
这部从2016年众多日本电影中脱颖而出的黑马,究竟好在哪?
在看过全片之后,我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电影从一位普通日本女性的视角出发,描述了在战争时期努力生存下去的故事。
题材上和高畑勋的《萤火虫之墓》有几分相似,都是通过普通人的苦难反思战争的残酷和盲目。
电影上映后,口碑遭遇了两极分化。
打高分的观众表示本片情感细腻真实,令人动容。
而另一方面,不少人却认为此类电影有为二战发起国的日本洗白之嫌,以主角们的悲惨遭遇博取同情,却忽视了战争给其他国家人民带来的创伤。
电影上映后,在豆瓣的评分一路从8.9降至8.1。
在日本雅虎电影网站上,也有很多日本网友提出了同样的质疑:电影里所描写的苦难,都是自作自受罢了。
角度决定立场,《在这世界的角落》的确没有摆脱这一局限。
其实全片看下来,并没有旗帜鲜明地反对战争,也没有刻意去洗白战争。
影片讲述的,仅仅是一个战争年代下,普通女子的生活故事。
女主角的北条铃18岁那年就从老家嫁到吴市的婆家,以新婚妻子的身份开始了平凡的生活。
天性傻白甜的小铃刚到婆家就闹出了不少笑话,她就和那个年代无数平凡的女性一样,善良而朴实。
虽然有些笨手笨脚,却也勤快地围在公婆身边经营着家里的生计。
战争这个词对于像她这样的普通百姓,显得陌生而遥远。
电影里有几个特别触动我的情节, 一个是小铃和丈夫站在田间远眺停泊在港口的大和号,身为书记员的丈夫自豪地向小铃介绍着这艘世界最大的战舰,而小铃关心的反而是几千名船员洗衣做饭的问题。
和千千万万的普通百姓一样,对于小铃来说,一家人的衣食住行过日子才是最重要的事。
在从小喜欢画画的小铃眼里,就连天空中的炮弹也骤然幻化成了一朵朵水彩。
这固然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但其想表达的,同样是普通人对于战争的陌生和不解。
另一个场景发生在家中,两个凶神恶煞宪兵发现小铃在画本上临摹海岸线和军舰,怀疑是间谍而找上门来。
待两人一顿训斥离开后,婆婆、嫂子和丈夫非但没有责怪小铃,反而捧腹大笑起来。
"小铃明明就是一个单纯的傻孩子,陆军这些蠢宪兵啊,居然会怀疑她是间谍,这种人要怎么盗窃机密呢?
"
象征着国家的宪兵,在现实生活面前显得既可笑又微不足道。
影片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讽刺了这场战争的主导者,让观众的目光重新聚焦到了本片的核心,也就是普通人的生活上。
理解了这点,你就能理解小铃的所作所为和喜怒哀乐,都是为了这个家庭和生活。
物资稀少吃不饱饭,小铃就向邻居请教,用野菜鱼干也能精心烹制一桌子饭菜喂饱家人。
美军飞机撒下的劝降单,与其上交不如做成厕纸更有价值。
就像小铃说的一样,什么都利用,持续生活下去就是我们家的战斗。
和谁战斗?
说白了,还是和战争带来的苦难在斗争。
谁不希望平平稳稳地过日子呢?
可是战争一打响,昔日稳定的生活成为了泡影,甚至连这个家都变得支离破碎。
所以当燃烧弹从空中落入家里,大家都忙着逃命的时候,只有小铃不甘心地回头,然后拼了命似地找布团拎水灭火,就是因为不想失去这个唯一的栖身之地。
所以在听了天皇的停战广播后,小铃先是不敢相信,随后是抱头痛哭。
因为这场战争,自己已经失去了太多太多,而随着天皇的一句停战公告,一切都成了过往云烟。
那么,这场战争的意义究竟在哪呢?
既没有取得胜利,反而让孩子失去父母,普通人无家可归,让城市夷为平地。
小铃的泪水,不是因为战败的不甘,而是对这场无意义的战争的无言控诉。
在看本片的时候,我止不住地想到了张艺谋的《活着》。
两部电影都是以小人物的生活为主线,反映身处的时代变革。
当然,《活着》的背景跨度较本片更加长远,人物细节更加丰满。
但是两者对于普通人身上的善良与隐忍的一面的展现,是心意相通的。
难能可贵的是,《在这世界的角落》自始至终没有刻意强调主角是战争受害者,就像《活着》未曾直白地批判过时代一样。
他们都说历史洪流中的小人物,但也都坚韧顽强地生存着,接纳着。
电影结尾,小铃和丈夫在战后重新团聚。
两个人背着在路上遇到的孤儿,一起向山下的万家灯火慢慢走去。
这就是生命的韧性。
如果这篇文章引起了你的兴趣欢迎关注一个看心情更新的的公众号:怪谈Kwaidan
抱歉题目起的这么朋友圈,不过我觉得这可能是我对这部电影最直观的感受吧。
我在短评里写道,这不是一部优秀的商业片,却是一部很好的艺术作品。
它有着日本电影特有的波澜不惊,即使是战争这样沉重的话题;却也在日本人“隐忍”的性格中有所突破,它借主人公的话语和泪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
我觉得这部片子能打动我的主要还是因为它选了一个平凡人、而且是一个没什么文化的普通女人的视角,静静地描绘出了战争的可怕与和平的可贵,而不是大呼小叫和直白的残酷与仇恨。
虽然故事就只是这么坦坦的铺开,但却有几处细节让我很受打动。
一个是女主在失去了右手感觉自己是一个累赘,又背负上外甥女幼小的生命(虽然并不是她的错)的自责的时候的一系列的行动。
比如冒死去扑灭了火苗,比如不顾轰炸去驱赶远处的飞鸟。
这是一个无助的女人的静默的爆发。
更让我感动的是周作奋不顾身的把她扑倒在水沟里躲避轰炸的时候,她言不由衷的说自己要回广岛,周作伤心的说好那你就走吧,我们夫妇原来是这样没有情义,她默不言语。
但即使是这样,就在那下一秒,周作却又立刻紧紧地把她扑倒,用自己的身体来为她作掩护躲避轰炸,她也默默的抱紧了周作。
被这两个小小的动作直戳内心,这或许就是真正的爱情吧,纵然有各种言不由衷的争吵,却至死不渝。
一个是整个作品选定的女主的这个视角。
她是一个最最平凡的女人,没受过太多高等的教育,结婚也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却尽一切努力去呵护着这个家,去做好一切属于自己的本分。
不仅仅是女主,整部作品里所有的女性角色都是那么的隐忍和强大。
她们总是在背后默默地撑起这个家,没有怨言,安静的奉献着。
这是她们的辛劳与伟大,也是时代的悲哀与不公,却也是这个名族最大的幸运。
电影对女主的心理活动和言行举止描画的非常细腻。
她身上有前文说到的那个年代的日本女性所有坚忍的“美德”,但她却也有自己情绪爆发的时刻,这样她不再是一个时代里大同小异的剪影,而是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人”。
当所有人都在强颜欢笑的说着「~て、よかったね」的时候,只有女主自己心里会在默默地想,到底有什么可说的上好的呢?
当日军多年的努力在8月15的投降声明中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时候,她不甘的泪水和呐喊,也是那么真实。
这才是一个正常的,平常的老百姓真实的想法和言行。
终于,也是跳出了「ハンカチ」中,那多么悲伤都绝不言表的可怕的日本的皮囊。
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第三点我想说的是在短评中看到有人提到说不能理解日本人的受害者心理,对二战和日本怎么也无法感动。
我觉得这些朋友还是既有的主观色彩带入的太强烈了。
我们作为中国人,看到日本的这些刻画会这么想其实一点也不奇怪,我也尊重你们。
但是我觉得我们从这部电影中看到的不应该是这些。
首先,仔细看就会发现全片主线几乎没有在主动渲染“我们是受害者”这个情绪。
倒不如说,全片的主线应该是:无论发生什么,生活总是要继续。
正如战败后婆婆拿出珍藏的白米让女主去好好做一顿饭,但也不要都用掉了,因为还有明天,还有后天。
苦痛么?
但日子还要是过下去的。
女主在听到投降广播之后的爆发这里其实很容易被我们中国人误解。
此时的女主自然是不甘的,但是她的不甘与其说是因为日本军输了,倒不如是说对于战争本身的一次爆发。
对于女主这样的最最平凡的普通人而言,她们从战争中真的什么好处都没有收到,相反,她甚至还因为战争落下了残疾,失去了亲人,每天担惊受怕,而这一切的最后就只是换来天皇的一句投降,请国民坚忍,她自然是不甘的。
女主期盼的其实并不是日军大胜或是成功侵略他国,实际上她甚至不知道她的国家军队到底是在为什么而战斗,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和身边的人要经历这样的苦难。
她的爆发,正是一个最最平凡的人最最真实的控诉: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为什么要我们这些无辜的人去承担这些苦难?
而这一切到底换来了什么?
她并非真的有所求,而只是真的真的真的忍了太久而终于爆发了。
日军在20世纪的种种暴行,最终为他们自己的国家带了的毁灭性的灾难,这当然是自作自受,这当然是罪有应得。
然而那些像女主一样平凡的生活着的人们却也是彻彻底底无辜的啊!
为什么要让这样多无辜的人,去承担国家政府的罪过呢?
这便是战争最邪恶的地方了。
因为在战争中无论输赢,最终总有人受到伤害,而那些人往往就是这些什么过错都没有的一般人,这公平么?
之于日本,正如广岛的人民;之于中国,正如我们那些死在日本人刺刀和炮弹之下的同胞。
难道日本战胜了,那些过往的苦难就能被全部抹除了么?
虽然我们最终是战胜国,然而那些逝去的同胞却再也回不来了。
这便是战争最可怕的地方了。
电影中还有很多处理的很好的地方,比如女主曾经喜欢的男孩儿成了水兵来她家拜访时周作的大度,比如对于リンさん的刻画,比如炮弹在天空中炸成了水彩,比如望着自己被夷为平地的家却不落一滴眼泪的农妇。
电影中一个穿插始终的要素是“家”这个概念。
因为战争,国不为国,家不是家,而女主也仿佛一直没有真的成为这个家的一部分,一直一直,女主读「吴」的时候都是用的自己的乡音,读作「くれ①」;而当战争终于结束,她与周作从广岛回吴的时候,她的口音第一次变成了「くれ◎」,变成了吴的口音,这也是在告诉我们,她终于成为了这个家的一部分。
这些细小的地方,都让我非常的被触动。
真的希望我们能够放下仇恨的去看这部作品,希望大家能在这部电影中看到战争对一个普通家庭造成的伤害,希望大家能对“每天一家团圆的笑着就好”的观念有所同感,希望大家能够意识到战争无论输赢它带来的伤痛都是不可逆转的,所以我们才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维护世界的和平。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读懂这个战争年代平凡女子的安静的悲伤,也希望这世界上不再有这样的悲伤。
CHIN
“周作,谢谢你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找到我,请不要离开我,请一直陪在我身边”。
电影快到结尾时,小玲对周作如是说道。
诗意的告白,涌进了桥下的河水,平淡如云,却又情真意切。
命运的罗盘将他们连在一起,而他们的“红娘”——电影一开始出现的背筐怪大叔,从桥上经过,筐子里曾经装的是年幼的小玲和周作。
被评为日本电影旬报第一名以及刚刚拿下法国安纳西国际动画节评审团大奖,这无疑已经证明了此片高质量的艺术水准。
作为画家河野史代原作的剧场版,自然会有部分情节简化删减的情况出现,使得电影本身某些部分的过渡较为生硬,但这不妨碍它是一部出色的动画电影。
它以日记体的形式,配之主人公小玲的口吻,来叙述从1933年到1945年日本战败这段时期的种种故事。
而小玲——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和见证者,从女孩到女人,从女儿到妻子,身份的转变和认知是这部电影大致的主线脉络。
电影的背景设立在二战时期,也就是我们所称之为的“日本侵华战争”时期。
敏感的题材让很多人表示反感,就像宫崎骏的《起风了》,一度被人扣上“美化日本侵华战争”的帽子。
《在这世界的角落》里面临着《起风了》那样的舆论压力,电影里出现的日本军舰,海军,都被赋予一种浪漫美丽的色彩,很多人认为这是在“粉饰战争”,是在歌颂“日本帝国的伟大”。
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一方面,先从叙述者的视角来看,始终围绕在小玲的身上,从片头她的自我介绍——“总有人说我爱发呆”,然后通过种种事情来反映小玲的性格,全片的笑点也集中她“晕头晕脑”的特点上,她总是会迷路,爱忘记很多事情,嫁到周作家竟然不知道门牌号是多少。
这分明是一个善良朴素甚至有些糊涂的女孩,她天真而又富有幻想的脑袋里,是水彩画般美好的事物。
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战斗机被击落像绽开的花朵,凶恶的军舰像披上圣洁光辉的艺术品。
因为这些都是通过小玲的视角去看待,以一种日常的童心的角度,无关政治立场,无关战争本身,不掺杂任何思想倾向,这样一个糊里糊涂的女孩又能懂得什么是战争呢?
尽管她在战败后的崩溃痛哭,也只是表达她本身对苦难的无力无奈,努力了那么久,自己也因为战争失去一只手,亲人们一个个离去,但最后竟然战败了,这是对命运的不甘,是对战争所带来痛苦的宣泄。
但从意识形态来看,一个不得不承认又无比悲哀的事实却摆在我们面前:创作者的确是有意或者无意的来规避日本侵华的罪行,全片更是丝毫未谈及对日本侵华的谴责,只是叙述战争对人们的摧残,以及日本民众在战争中的勇气和希望,这种处理毫无疑问是“讨好”本土观众的,也非常巧妙地避免了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但这种非常含糊的处理无疑是伤害被侵略国人民的,所以很多国人对此片非常反感,因为他们看不到一个侵略国对待侵华罪行的端正态度,相比于把罪行赤裸裸掏出来一次次鞭笞的德国,日本对侵华的反思显得太没有诚意,这一点,确实有些遗憾。
但从创作者角度讲,抛去意识形态问题,导演真正想描述的是一种日本国民的日常生活状态,这种状态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当中。
于是我们会看到邻里街坊之间友好相处,家人之间的和睦,小玲和丈夫周作之间相敬如宾的缠绵等等。
在这样的亲情、友谊和爱情的互动关系之下,人性美好的一面总是会绽放光辉。
就像小玲从婆婆家迷路,遇到好心的风俗店女子为她指路,小玲为她画西瓜,冰淇淋等等美食,好让她‘画饼充饥’。
而这个女子就是之前在小玲家偷吃西瓜的流浪儿,而那时年幼的小玲还问她西瓜够不够吃。
甚至到了结尾,小玲收养了一个战争孤儿,给这部电影写下一个温暖光明的结局。
不同于《萤火虫之墓》那样的煽情催泪,《在这世界的角落》是风干你的眼泪,把无言以状的悲伤消解在平常的事物之中,由此还能营造出一种反差的冷幽默。
比如公公为小玲做身体掩护来躲避飞机轰炸,接着突然像中弹一样倒下,当小玲和观众都以为公公不幸遇难时,突然画面一切,才知道公公只是过于劳累而睡去。
哥哥战亡,遗体被送回家那一段也让人哭笑不得:小澄(小玲的妹妹)打开骨灰盒,发现哥哥的遗体只是一颗石子,她拿起那块石子,脱口而出:“这是哥哥的脑子?
”如此会心一笑的调剂,使得电影本身哀而不伤,平缓俏皮的像吹口哨一样,轻松带过伤痛之情。
但实际上,这种有意避免煽情而对悲剧的解构,却暗含一种巨大的悲恸,只不过这种情感是潜藏内心深处,虽然不曾特意渲染,但它一直埋在人们的潜意识之中,慢慢集聚成河,厚积而薄发。
这反而有一丝“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的意味。
拿哥哥去世的那场戏来说,哥哥本身的戏份少之又少,他的死处理的非常平淡,当观众还来不及积累情感去伤心时,这段场景就已经过去了,哥哥的亲属们并没有表现出巨大的伤痛,小玲也只是淡淡的说道:“人的生命如此的脆弱易逝。
”至于小玲的母亲,因为见不到儿子的尸体,故作轻松随意的说:“这么冷的天就让我们看这个,真可笑,要一那家伙真的那么容易死去吗?
”而父亲在一旁抽着烟,两人看似毫无触动的背后,是对个体生命在残酷战争面前不堪一击的无奈哀叹,这种缓缓而来直击人心的情感,让人唏嘘又心碎。
散文化的叙事形式,给电影本身蒙上一层诗意的魔幻,琐碎的小事和“奇遇”充实着电影的内容,平淡中见得人间真情。
画风的朴素本真所营造清新自然的效果,使得本片的基调非常舒缓,但与此同时本片最高明之处在于将简笔画发挥到极致,且造成震撼人心的效果。
侄女晴美被炸死那场戏中,根本没有介绍如何被炸的场面,先是无声处理,接着黑场,随之而来是像是烟花绽放一样的白色线条,随即粗糙的线条融合成抖动的图像,它们就像是小玲的回忆,在脑海里不停的闪回,而声音则处理成胶片放映滚动的颗粒声。
这场戏是全片最精华之处,也是最能体现此片功力之处。
简笔画和水彩画是小玲的拿手好菜,电影中多次的片段过渡以及讲故事都是通过小玲的画,这种画中画的处理方式显得非常高级。
比如小玲向妹妹讲述战亡哥哥南洋历险记的故事,活泼风趣的给哥哥捏造了一个鳄鱼新娘。
以及还有讲述偶遇怪大叔那场戏,简笔画的质感粗糙使得本身事情的真实性让人质疑,小玲也在怀疑自己是否做了一个白日梦。
最后这两个故事在结尾小玲向周作真情告白的时候,巧妙的融合在一起。
因为我们看到背筐的怪大叔从小玲身边走过,不回头的挥挥手,筐子里爬出来的正是鳄鱼新娘——她是战亡哥哥的化身。
其实也许怪大叔是不存在的,他可能是小玲臆想出来,但是年幼的周作和小玲之间的相遇却是真实的。
因为我们从周作口中得知:当时他第一眼见到小玲就是在这个桥上,这时我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筐子里“被拐卖”的少年正是周作。
这是电影《在这个世界的角落》最为动人又神奇的一幕。
从一开始的冥冥中相遇到最后的真情相爱,似乎像一个轮回,触动人心。
爱情是这部电影的情感突破口,而它的落脚点正是人性的温暖和对生活的希望和勇气。
就像曾经暗恋小玲的水原哲说的那样:“如果想起我,请笑着想起,在这个世界好好平凡的生活吧。
”
原文https://mil.sina.cn/gjjq/2016-05-30/detail-ifxsqxxu4657989.d.html我是美国空军退役少将查尔斯-斯韦尼(Charles W.Sweeney)。
我是唯一参加了两次对日本原子轰炸的飞行员,在对广岛的轰炸中担任驾驶员蒂贝茨上校的右座领航员,在对长崎的轰炸中任编队指挥员。
作为唯一曾参与两次原子弹轰炸的飞行员,我将陈述本人亲身经历的往事。
我要强调指出,我所陈述的都是无可争辩的事实,而有些人就是无视这些明显的事实,因为这些事实与他们头脑中的偏见不符。
原子轰炸50周年的此刻,作为经历了那段历史的人们,我要陈述我的思考、观察和结论。
我相信杜鲁门总统做出的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决定不仅符合当时的情况,而且具有压倒其它可能选择的道义上的必要性。
像我们这一代绝大多数人一样我最不希望发生的一件事就是战争。
我们这个民族不是穷兵黩武的骑士,我们不渴望那种辉煌。
而当我国在大萧条中挣扎时,日本开始了对邻国的征服——弄什么“大东亚共荣圈”。
法西斯总打着最漂亮的旗帜去掩饰最卑鄙的阴谋。
这种“共荣”是通过对中国进行残酷的总体战进行的。
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幻想自己命中注定要统治亚洲,并由此理应据有亚洲的自然资源和广袤土地。
日本屠杀无辜的男女和孩子,未有丝毫怜悯和犹豫。
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中,数十万手无寸铁的平民被屠杀。
这些都是事实。
日本认为美国是阻止其实现在亚洲的“神授”命运的唯一障碍,于是对驻扎珍珠港的太平洋舰队进行了精心策划的偷袭。
偷袭时间定于一个星期天的早晨,因为此时行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摧毁舰队实力、消灭人员,给予美国海军以致命的打击。
数千名美国水兵的生命湮灭于仍然沉睡在珍珠港湾底的亚利桑那号战列舰里,其中的许多士兵甚至不清楚为什么受到突然袭击就已死去。
战争就这样强加在美国的头上。
科雷希多岛的陷落及随后对盟军战俘的屠杀,驱散了对日军兽性的最后一丝怀疑。
即使是在战时,日军的残暴也是令人发指的。
巴丹的死亡进军充满恐怖。
日本人认为投降是对自身、对家庭、对祖国、对天皇的污辱。
他们对自身和对敌人都毫不手软。
7000名美军和菲律宾战俘惨遭殴打、枪杀、被刺刀捅死,或惨死于疾病和饥饿。
战争末期,日军部队在即将被美军驱赶出马尼拉时对平民展开了大屠杀。
这些也都是事实。
随着美国在广阔的太平洋向日本缓慢、艰苦、一步一流血地进军,日本在最大的程度上显示出它是一台冷酷无情、残暴无人性的杀人机器。
无论战事是多么令人绝望,无论机会是多么渺茫,无论结果是多么确定,日本人都战至最后一人。
为了取得尽可能大的光荣,日军全力以赴去杀死尽可能多的美国人。
美军开进得距日本本土越近,日本人的行为就变得越疯狂。
塞班岛美军阵亡3000人,其中在最后几小时就死了1500人。
硫黄岛美军阵亡6000人,伤21000人。
冲绳岛美军阵亡12000人,伤38000人。
这更是沉重的事实。
卡米卡兹,即“神风敢死队”,驾驶装载炸弹的飞机撞击美国军舰。
队员认为这是天上人间至高的光荣,是向神之境界的升华。
在冲绳海域,神风敢死队的自杀性攻击要了5000名美国海军军人的命。
日本用言语和行动表明,只要第一个美国人踏上日本本土,他们就处决所有的盟军战俘。
日本为大屠杀做了准备,强迫盟军战俘为自己挖掘坟墓。
即使在投降后,他们仍然处决了一些战俘。
《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无条件投降。
日本人认为这是荒唐可笑而不屑考虑的。
我们从截获的密码得知,日本打算拖延时间,争取以可接受的条件来谈判投降。
在8月6日之前的几个月里,美国飞机开始轰炸日本本土。
一个个日本城市化为火海,成千上万的日本人死去。
但日军发誓决不投降。
他们准备牺牲自己的人民,以换取他们所理解的光荣和荣誉——不管死多少人。
他们拒绝救助平民,尽管我们的飞行员事先已就可能来临的空袭投撒了传单。
在一次为期10天的轰炸行动中,东京、名古屋、神户、大阪的许多地方化为灰烬。
即使在用原子弹轰炸了广岛之后,日本军部仍然认为美国只有一枚炸弹,日本可以继续坚持。
在8月6日之后,他们有3天的时间用于投降,但他们不。
只有在长崎受到原子轰炸后,日本天皇才最后宣布投降。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军方仍声称他们可以而且应该继续战斗。
一个陆军军官团体发起叛乱,试图截获并销毁天皇向日本人宣布投降的诏书。
这些事实有助于说明我们所面临的敌人的本质,有助于认清杜鲁门总统在进行各种选择时所要考虑的背景,有助于理解为什么对日本进行原子轰炸是必要的。
像每一个男女军人一样,杜鲁门总统理解这些事实。
伤亡不是某种抽象的统计数字,而是惨痛的事实。
原子弹是否结束了战争?
是的。
它们是必须的吗?
对此存在争议。
50年过去了,在某些人看来,日本成为受害者,美军成为凶残成性的征服者和报复者;原子弹的使用是核时代的不正义、不道德的起点。
自然,为了支撑这种歪曲,他们必然要故意无视事实或者编造新的材料以证明这种论调。
其中最令人吃惊的行径之一,就是否认日军曾进行过大屠杀。
事情怎么会弄成这个样子呢?
答案也许会从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中找到。
当前关于杜鲁门总统为什么要下达对日本进行原子轰炸的命令的争论,在某些情况下已演变成数字游戏。
日本财团在美国策划的“原子轰炸后果”展览显示了卑鄙的修正主义论调,这种论调在史学界引起轩然大波。
“原子轰炸后果”展览传递出这样的信息——日本是无辜的受害者,美国是罪恶的侵略者。
想象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去看展览,他们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他们还会知道事实的真相吗?
在一个全国性的电视辩论中,我听到这样一位所谓的杰出历史学家声称,原子弹是没有必要的,杜鲁门总统是想用原子弹吓唬俄国人,日本本来已经打算投降了。
还有些人提出,艾森豪威尔将军曾说过,日本已准备投降,没有必要使用原子弹。
然而,基于同样的判断,艾森豪威尔曾严重低估了德国继续战斗的意志,在1944年就下结论说德国已无力进行攻势作战。
这是一个灾难性的错误判断,其结果即是“突出部战役”的失败。
是役中数万盟军毫无必要地牺牲了,盟国面临着允许德国拖延战争和有条件投降的风险。
一个相当公正的结论是,根据太平洋战争的情况,可以合理地预期日本将是比德国更疯狂的敌人。
最后,有一种理论认为,如果盟军进攻日本本土,我们的伤亡不是100万,而是只要死上46000人就够了。
只不过是46000!
你能够想象这种论调的冷酷吗?
仅46000人,好象这些是无关紧要的美国人的生命。
在此时此刻,我要承认,我不清楚在对日本本土的部队进攻中美军将会伤亡多少人,也没有任何人知道。
根据对日本战时行为的判断,我的确认为,一个公正合理的假设是,对日本本土的进攻将是漫长而代价高昂的。
根据我们所知道的情况而不是根据某些人无端的臆想,日本不打算无条件投降。
在对硫磺岛这样一个太平洋中8平方英里的岛礁的进攻中,6000名海军陆战队官兵牺牲,伤亡总数达27000人。
对那些认为我们的损失仅是46000人的人,我要问:是哪46000人?
谁的父亲?
谁的兄弟?
谁的丈夫?
是的,我只注意到了美国人的生命。
但是,日本的命运掌握造日本人的手中,而美国不是。
数以万计的美军部队焦急地在大洋中等待着进攻。
他们的命运取决于日本下一步怎么走。
日本可以选择在任何时刻投降,但他们选择了等待。
而就是日本“无所作为”的时候,随着战事的进行,美军每天伤亡900多人。
我曾听到另一种说法,称我们应该与日本谈判,达成一个日本可以接受的有条件投降。
我从来没听任何人提出过与法西斯德国谈判投降。
这是一个疯狂的念头,任何有理性的人都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与这样一个邪恶的法西斯魔鬼谈判,就是承认其合法性,即使是已经在事实上打败了它。
这并不是那个时代空洞的哲学上的原则,而是人类的正义要求,必须彻底、干净地铲除法西斯恶魔的势力,必须粉碎这些邪恶的力量。
法西斯的领导者已经无情地打碎了外交的信誉。
为什么太平洋战争的历史这么容易就被遗忘了呢?
也许原因就存在于目前正在进行着的对历史的歪曲,对我们集体记忆的歪曲。
在战败50年后,日本领导人轻率地声称他们是受害者,广岛、长崎与南京大屠杀在实质上是一回事!
整整几代日本人不知道他们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干了些什么。
这可以理解为什么他们不理解日本为什么要道歉。
与德国认罪的姿态不同,日本坚持认为它没干任何错事,它的行为是受当时局势的拖累。
这种态度粉碎了任何真正弥合创伤的希望。
只有记忆才能带来真正的原谅,而遗忘就可能冒重复历史的危险。
通过精心策划的政治公关活动,日本现在建议使用“太平洋胜利日”(VP Day)来取代“对日本胜利日”(VJ Day)这一术语。
他们说,这一术语将会使太平洋战争的结束显得不那么特别与日本有关。
有些人可能会提出,这些文字能说明什么呢?
对日本胜利,太平洋的胜利,让我们庆祝一个事件,而不是一个胜利。
我要说,话语就是一切。
请庆祝一个事件!
类似于庆祝一个商场开业典礼,而不是欢庆战争的胜利。
这将分裂整个地球。
数以千万计的死者、数以千万计受到身心伤害的人和更多的人将会不知所措。
这种对语言的攻击是颠倒历史、混淆是非的工具。
文字或话语可以像任何一种武器一样具有毁灭性:黑即白,奴役即自由,侵略即和平!
在某种程度上,通过抹除精确的描述文字而对我们语言所展开的攻击,要比50年前日本对我们进行的真正的侵略更具有危害性,至少在真正的侵略中,敌人是清楚的,威胁是清楚的。
今天日本巧妙地打起种族主义这张牌,以此来宣示其行为的正义性:日本不是进行罪恶的侵略,而只是从白人帝国主义中解放受压迫的亚洲大众。
解放!
是的,他们用屠杀“解放”了3000万无辜的亚洲人。
我坚信,这3000万无辜的人,他们的家人,他们的后代,永远也不会欣赏日本崇高的行为。
经常有人问我,用原子弹轰炸日本是否是出于报复,是否是蓄意毁灭一个古老而令人尊敬的文明。
对此有如下事实:一,在最初的轰炸目标清单上包括京都。
虽然京都也是一个合法的目标,在先前的空袭中未曾予以轰炸,陆军部长史汀生把它从目标清单中去掉了,因为京都是日本的古都,也是日本的文化宗教中心。
二,在战时我们受到严格约束,在任何情况下不得轰炸东京的皇宫,尽管我们很容易识别皇宫并炸死天皇。
毕竟我们不是为了报复。
我经常想,如果日本有机会轰炸白宫,是否也会像美国这样克制。
我认为日本不会。
在此让我澄清一个事实,纠正一个长期以来的偏见,那就是我们故意选择人口密集的城市轰炸。
我们要轰炸的每一个目标城市都有重要的军事价值。
广岛是日军南方司令部所在地,并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
长崎是工业中心,有两个重要的兵工厂。
在这两个城市,日本都把兵工厂和部队配置于市区中心。
像在任何一场战争中一样,我们的目标,理所当然的目标,就是胜利。
这是一个不可动摇的目标。
我不想否认双方死了许多人,我不为战争的残酷而骄傲或欢乐,我不希望我国或敌国的人民受难。
每个生命都是宝贵的。
但我的确认为这样一个问题应该去问日本战犯,是他们以日本人民为代价追求自身的辉煌。
他们发动了战争,并拒绝停止战争。
难道他们不应为所有的苦难、为日本的灾难负最终的责任吗?
也许如果日本人真切地了解过去,认清他们国家在战争中的责任,他们将会看到日本战犯才应负起战争的罪责。
日本人民应该给远东人民一个答复,是谁把灾难强加给远东各国,最后强加给日本自己。
当然如果我们与日本人一道抹煞历史的真相,那么这一点是永远也做不到的。
若日本不追询并接受真相,日本怎能安心自处,与亚洲邻国、与美国相处?
我和部属在执行原子轰炸任务时坚信,我们将结束战争。
我们并没有感到高兴。
而是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且我们想回到自己的家人身边。
今天,我站在这里作证,并不是庆祝原子弹的使用,而是相反。
我希望我的使命是最后一次。
我们作为一个民族应该对原子弹的存在感到恐惧。
我就感到恐惧。
但这并不意味着回到1945年8月,在战时情况下,在敌人顽固凶残的条件下,杜鲁门总统没有义务使用所有可能的武器结束战争。
我同意杜鲁门总统的决定,当时以及现在。
战后几年中,有人问杜鲁门总统是否还有其它选择,他响亮地说:没有。
接着他提醒提问者:记住,珍珠港的死难者也没有其它选择!
战争总是代价高昂的,正如罗伯特·李将军所说:“战争如此残酷是件好事,否则就会有人喜欢它。
”感谢上帝使我们拥有原子武器,而不是日本和德国。
科学有其自身的逻辑,迟早会有人设计出原子弹。
科学不能被否定。
关于制造原子弹是否明智的问题,终将被原子弹已被制造出来这一事实所压倒。
由于德国和日本法西斯被击败,世界变得更好了。
日本和美国的年轻人不再相互杀戮,而是生长、成家立业,在和平中生活。
作为10个孩子的父亲和21个孩子的祖父,我可以表明,我很高兴战争这样结束。
用如此温情又克制的语言去表现战争中艰难前行的普通人,这样的影片很少见也很难得。
天真善良的女主人公铃、时刻保护铃的丈夫周作、自强自爱又能干的姐姐径子、互相扶持的淳朴乡民、乱世中沦落至烟花柳巷也心怀感恩的绫……他们经历过无数伤痛,却始终能够重新笑对生活,在守住自己一方容身之处的同时不忘善待他人,始终不放弃爱与被爱,这简直就是一个残酷战争里的童话故事。
在这么美好的世界的角落,有这样美好的一群人,却发生了这么多悲惨的事情,罪魁祸首是什么?
当然就是战争。
很多人批判影片对战争的立场有问题,我实在不能认同。
主人公生活的地方隔三差五拉起防空警报,物资和粮食极度缺乏,在田边随手画副画被宪兵怀疑是间谍,目睹身边人流离失所痛失亲人,甚至自己也因战争失去至亲、终身致残。
试想一下,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人们,不会从内心渴望和平?
不会厌恶和恐惧战争?
影片没有摇旗呐喊它的反战立场,却无时无刻不在暗暗控诉着战争带给每个人的苦和痛。
还有很多细节也表达了这些最底层的民众对于战争的看法:1.铃在画小兔子跳跃海间的画时,对水原哲说,“我把哥哥让给你好了。
”水原哲立马说,“不要。
我们男生中有规矩,看到你哥就赶紧跑(可能因为他哥爱欺负人所以被大家排挤了)。
”但他马上又说,“不过大概也比进了海军学校,葬身大海的哥哥好多了。
”2.铃嫁到北条家后,跟婆婆一起清扫房间,翻出以前姐姐的洋装。
婆婆回忆说,“那时候还是太平盛世,为了保卫和平要裁军,你公公和附近许多人都因此丢了饭碗……那时候觉得天要塌了,还真怀念那时候为一点小事就发愁的日子。
”这句话的潜台词是:现在(战争时期)比那会(和平时期)要痛苦得多——丢了工作对于这些村民来说,当然是关乎生存的大事,可是与战争时期所面临的生存困难相比,还真不算什么。
3.铃随手画舰队被宪兵看到,随即被抓回家确认身份,还被认为是间谍。
宪兵用洪亮严厉的语调说,(铃)看起来老实,实际上不知道在盘算什么阴险的计划吧。
还断揣测铃可能会利用丈夫的身份盗取军事机密,而此时姐姐和婆婆拼命忍住笑。
周作和公公回来后,大家更是笑作一团,嘲笑陆军宪兵的愚蠢,竟把这么单纯的女孩当作间谍。
这个事情可以推测出,民众是有宪兵队在监视着的,如果有人真的公开表达出了反战情绪或意识形态上的敌对,是会被“查水表”的;而动画里一家人坐在一起放声大笑,更是讽刺了这个代表着日本政治意识形态的存在是多么荒诞无理。
4.铃和欧巴桑们在收音机中听到天皇玉音,这时铃表示不能接受投降,气愤地说,这不是一开始就做好觉悟的事吗。
不是说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吗……之后打水跑去田里,发现姐姐躲在一旁为死去的女儿哭泣。
铃这时候想,我们的过去,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我过去认为合理的东西,我为之忍耐的理由,全部都没有了。
这是影片中最有争议的一段对战争看法的表达。
在我看来,这段铃的独白恰恰是整部电影中最鲜明的对战争的讽刺。
铃为什么如此气愤甚至不愿意投降?
她的哥哥、外甥女、父母因战争而死;因为战争,她差点失去了唯一的安身之所;因为战争,她不得不与老公分开,背负起守护一个家的责任;因为战争,她每天担惊受怕,为柴米油盐操碎了心,看尽了世间的生离死别,只想努力地活下去。
天皇只需说一句投降,而她呢,所有付出、苦难,所有亲人的死,都是为了什么?
她用来麻痹自己的信仰和支柱在这一瞬间都坍塌了。
——是你说的要战斗到最后,所以我们有了这样的觉悟:即使没有食物,我们也会去寻找野菜充饥;即使失去了自己的住所,我们也会在防空洞中存活;即使失去了亲友和挚爱,我们也会重新振作。
——你现在说要投降,那我过去付出的算什么?
我死去的亲人算什么?
我拼命忍耐,拼命守护的理由是什么?
同样,姐姐为什么在这个时间为自己的女儿哭泣?
因为她觉得女儿白白死去了。
——既然战争可以这样轻易地结束,那为何不早一些投降?
这样就不会有那么多牺牲,女儿就不会死了。
这也是影片最真实的地方,所有人物的认知和行为都符合他们的身份、地位,也没有超脱他们的时代背景。
你怎么让一帮连真实情况都很难得知的乡民(从动画中很多细节可以知道,真实的战况是不公开的,很多民众得到的消息都是相关人士透露只言片语,再口口相传)去反思这场战争的起源是否正义?
你怎么让一群连自己生存都顾不上的人,去思考在他们的支持下杀了多少看不见摸不着,还被官方敲定为“敌人”的人?
《在这世界的角落》选择了这样一个小地方,小人物的故事,试图用关怀又不失理智的平视的视角去还原历史、反思战争。
你可以说它格局小,不够大气,没有跳脱出一个时代的局限。
但你非要揣测导演是不是居心叵测,或者想让所有日本二战题材电影都要来个认错,未免有点自作多情。
导演没煽风,你就自己点了火,某些人还真是易燃易爆炸。
在我看来,导演选择了后者。
他努力的扑向那些微弱的光,似乎握住了一只,又飞走了两只。
坐了十个小时的飞机下来我来不及睡,急匆匆赶去看等待了很久又快要下线的《この世界の片隅に》,却没能在冻死人的百老汇影城里忍住困意。
散乱又散乱的故事如催眠的铜钱洞,惹人全神贯注地堕入睡眠。
明明,我是这么爱这部同名的漫画,爱到可以在阅读的时候忘却漫画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度和时期所追求的正义正是建筑在那个时期我的祖国的血肉之上。
是漫画所描绘出的那些微弱的平凡的可爱的人民,让我能够放开历史,跟随他们走向那个拥有一个西瓜就很幸福的年代。
以野菜和智慧做料理,以勤奋和辛劳为乐趣。
我和他们一起担心,是否姐姐再次烧焦了米饭。
和玲一起在繁华的街道上荡失路。
甚至和他们一起眺望远方的大和号。
电影看到一半的时候,我无法控制的不断回忆漫画里的细节并与之相较,对上的细节愈多,电影里美丽的色彩和景色都显得愈发黯淡。
配音呆板无趣,人物关系交待不清,太多细节可以吐槽,很多处如果未读原作根本看不明白,平凡人一生琐碎却处处有趣,电影导演难以取舍这可以理解。
让我不能接受的是,电影选择了一个地方作为全片的最高潮并加上了漫画里没有出现的台词。
故事中主角一家人在听完天皇宣布战败的广播后,女主角激动大喊:“不是应该战到剩下最后一人吗!?
”这一句漫画里也有,女主角接下来说的是:“还都有手有脚,这种结果我没办法接受。
”而到了电影里,变成了女主角接着喊说“我还有一只手和一双脚!
”(她那擅长画画的右手在和侄女一起外出的路上被炸掉了,那天侄女被炸死,牵着侄女的右手也没了)然后他们感慨,正义就这样随风而去。
可这样的正义是什么正义?
如果这样的正义得以声张,那被侵略的一方的正义又去何处寻?
我无法忘记漫画中我所记得的高潮部分,是女主角和丈夫背着在广岛捡来的孤儿走在回家的路上,灯火摇晃,夫妇倆在闲聊,孩童渐渐睡去,而家就在前方。
平稳安定的日子,微笑着活下去战火纷飞的时代,微笑着活下去战后疮痍的大地,微笑着活下去家就在活下去的人的手里,在世界的任何一隅台版漫画的序里 苏微希先生有几句话我觉得写的特别好:即使是那样足以撕裂生命的挣扎,在河野老师的笔下仍然波澜不兴,仿佛再大的苦难与风暴最终也就是一杯热茶可以包容的云淡风轻。
昔日的日常是今日的无常,今日的日常在昔日却是不可企及的想望。
所以在この世界の片隅に无比珍惜
片淵須直《謝謝你,在世界角落中找到我》(この世界の片隅に,2016)不正面回應二戰日軍侵略歷史,將鏡頭對準遠離戰場之外,身處大後方日本國內從事生產生活的平民百姓。
前半段平淡細膩的生活化片段與戰時每天處於緊張避難狀態形成鮮明對照,在語言上導演卻使用輕鬆幽默的口吻取代同類型作品的嚴肅沉悶,講述一個已婚的年輕女子於戰爭年代苦中帶甜的日常記事。
全片建基於一般老百姓的言行舉止,故除女主角鈴的小學暗戀對象水原君外,幾乎所有登場的主要人物對戰爭抱持的立場皆顯得曖昧不清,導演刻意淡化帶有政治性的戰爭立場,嘗試忠實地呈現在那個朝不保夕的艱難年代,與打仗絲毫扯不上關係,委身於社會低下層,努力維持家庭和睦的辛勞婦女群像。
然而這種不論何時何地,始終將日本民眾當成戰爭受害者擺上臺面供後人感懷悲傷一番的方式又為我所不齒。
"在戰爭中,平民永遠是受害者"無疑是電影後半段著力帶出的重要信息,一次又一次擴音喇叭的長鳴,家家戶戶匆忙逃入早已挖好的防空洞,戰戰兢兢地等待空襲結束的畫面,乃至投下原子彈後衰敗傾頹的廣島城市景象,均能有力傳遞出反戰的思想內核。
只可惜,看到最後,不難發現導演仍然缺乏一種自省的態度,僅僅浮於表面的所謂反戰,並沒有自覺地從"日本是始作俑者"角度去真正探討與反省戰爭對無辜平民的摧殘。
影片裡的日本士兵人畜無害,似乎都是為時勢所逼才無奈參軍(冇得拣的命運);鈴木家大姐的女兒晴美對停駐於吳市軍港的各式戰艦如數家珍,充滿自豪之情,最後卻不幸殉於空襲後突然爆炸的流彈,因為晴美的死亡,令鈴陷於自責同時也對戰爭產生了扭曲的認識。
性格樂觀、愛幻想的女主角鈴嫁入的同樣是一個軍人之家,鏡頭沒有交代家中任何崇拜天皇的象徵性物件,此舉"去天皇化"的處理雖令電影的敘述主體重新回歸到民眾的聲音,同時卻也抹殺了日本人對發動戰爭作出深刻反思的最後一絲可能性。
當裕仁天皇口諭《終戰昭書》,鈴激動得掉下眼淚,說著"為什麼不繼續打下去,為什麼不繼續對抗暴力"時,導演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便已暴露無遺,本片叩問戰爭的力量於頃刻間化為烏有,更不消說鈴是如何將轟炸機在天空作戰的場面幻想成色彩繽紛的油畫了。
(有將戰爭浪漫化之嫌)不明真相的群眾對戰爭產生誤解情有可原,可導演拍電影不就是為了透過影像竭盡所能地糾正這種錯誤的歷史觀念,解除觀眾的疑惑嗎?
片淵須直作為宮崎駿的愛徒,比名揚四海的師傅欠缺的或許就是那麼一點為過去劣跡斑斑的戰敗國作自我反省的勇氣。
这个分数并不是不认同影片的价值导向,日本国民因为二战失败而懊恼也可以理解,但整支动画确实跳得有点厉害,作为中国人也没法那么感同身受
日本视角的侵华战争真够无耻,比惨洗白,罪大恶极还觉得自己是无辜的受害者。当时平民无意识,编导的三观呢。
战争需要怎样被反思这个问题,立场(屁股)决定想法(大脑),很难避免。没有什么刀切豆腐两面光的办法。但对现世的人来说,只要能起到警示就是好的。导演叙事笔力清淡,细节处理很棒,禁得起咀嚼,好看 !
大时代剧,中国人不愿碰到苦难老百姓日常点滴,霓虹天朝缺的都是反思。
与同样以二战为背景,日本为舞台的《萤火虫之墓》完全不同。以“轻松笔调”描述着,人间地狱里一家人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但却绝非美化战争和否认历史。而是不再被天皇=国家意识形态绑架,民众的主体性显现的瞬间,也是人性光芒闪耀的时刻。#后吉卜力时代的到来#
战败后铃说不是要战斗到最后一人吗!乍一听有些突兀,然而合情合理,日系作品谴责战争并不仅仅表现表面的创伤,对人性的迫害也是一个着眼点。洗脑大国中生存的我们应该很熟悉这种愚蠢的悲凉。被拐而结下的姻缘也是奇遇。三宅健太是怪物专业户。
在这世界的角落,不只有你体验了战争的残酷,不只有你在苦中作乐。任何单方面强化日本受害人属性的电影只会起到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作用。女主也许因为所处的时代无法鉴别战争属性,但制作这部电影的从业者显然是在揣着清醒装糊涂——有时候缺失的东西更能体现立场。
与这电影无仇无怨,但看到某公号的影评我真是呵呵了。很反感日本总借助文艺语言无限放大自己作为受害者的一面。而更恶心的是,偏偏我国的影评人操着满满的逼格告诉大家,哎呀大家要纯粹以电影的角度去看待一部影片啊。exm?你有什么立场?艺术是巧言令色的掩护,而你们是助纣为虐的凶手。一星不客气
本来是打算给满分的。但是投降后女主那几句话让整部电影的立意瞬间跌了下来,还是没能从战争中反思啊,让人民受的苦难变了味儿。战争中受苦的永远都是平凡的老百姓,但要是连老百姓都这么喜欢战争那这个国家早晚要玩儿完。正视历史没有那么难,我们要的不是一句对不起,而是你已经明白错在哪儿。
容易忘却“加害”的国民性:战后德国对待战争的方式令人赞赏。他们公开承认自己的加害性,遗憾的是日本没有采取相应的做法。这是因为,无论在国家层面还是国民层面,受害者的意识非常强。国民的个体层面是这样,日本历史自然也采取了这样的态度。是忘却了加害的记忆呢?还是把心一横,认为大家都这么做,将一切一笔勾销了呢?反正全体国民都转向了遗忘的方向——是枝裕和《拍电影时我在想的事》。我不是国家主义、民族主义者,只觉得“日本从未有过真正意义的反战作品”这句话仔细掂量并不过言。在日十余年,日常接触到各个层面的日本人,未见一人对本国二战时期的屠杀侵略行为有过明了的知错态度,言辞间总倾向迂回自辩卸责:战争本质如此;我们也是受害者;都是政府惹的祸。仿佛这是个无解的悬案。
すごく良い映画ではなかった。いいストーリーだったけど、大きな意味で何か問題を取り上げるまでは至らなかった。現代につなげる問題もないし、当時の社会問題すらはっきりと問われていない。いい話としては、似たような話が伝えられていないわけではないので、すごく意味がある作品にはなってない。
这部电影总体来说跟女主的人设一样让人感觉迷糊,看完后并不能完全明白,之后我把原作看了一遍才看懂……故事从玲的视角描写了那段特殊时期日本平民的生活,那时候书未必能读多少,字未必能认识多少,书信很慢,甚至出嫁前都未必知道丈夫长什么模样,几乎所有都跟“无知”及“未知”挂钩,国内尚且如此,更何况国外,我想很多事情对于当时生活在日本的人都是未知的!最后日本战败女主说的屈服于暴力也不存在否认侵略,而是国家“干大事”让国民受苦最后还无法保护国民,要屈服于更强大的暴力,仅此而已!所以在这个故事里向我们认错难道不是很奇怪的一件事吗?那些“爱国者”就不必在这里找存在感了!我始终认为,真正爱和平是从个人出发,而不是从国家出发的,跟是哪国人没有关系!不管青红皂白就想让他国覆灭的人本身就不正常……
我觉得反思上不如萤火虫,在底层人民的无知上可能更像鬼子来了。唯一的好消息可能是能年又回来了。
有时候会想,历史课本上的一句话,背后是那么多人的故事、那么多人的一生啊
还以为是反战呢???
周作真是温柔啊
看反战片要带脑子,不然就跟弹幕里高喊南京南京日本人跪下认错的粉红兔们一样。
看日本的战争片总是很纠结,因为它们大多以受害者的角度祈祷和平,而对其他国家受到的伤害只字不提。战时普通百姓的确很悲惨,但尤其有几句台词让我无法保持客观……除去政治立场看就还不错,从画风到叙事方式都和吉卜力系列截然不同,内容人物丰满,感觉是很能体现日本民族性格的一部作品。
不怪电影旬报把年度最佳给了它,除了惨兮兮和血淋淋的控诉之外,反战还有另一种表现方式。不是每个人都要纵身于大时代的,在生活面前,纯净的人性和恻隐之心本身就是如此。况且,有太多细节值得推敲了。
司马小日本的反战败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