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LINE的编辑部主编Michael从小学五年级就认识到自己是同🌈,精彩的是他明确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刻,目击证人是他麻麻。
尴尬呼之欲出,倒也省却了日后面对家人躲闪或解释的麻烦。
尽管如此,个性稍显内向的他在情场上一路磕磕绊绊,直到遇见了摄影师Kit。
和所有情人一样,分分合合是家常便饭,可当两人即将走出倦怠期,取得谅解,就这样相伴到老的时候,韩剧照入现实,Kit被诊断出了癌症……出演《剧透》之时,Jim Parsons已年近50,稍显疲态,但仍称得上是笑魇如花,对手戏Ben Aldridge仍发量充沛,妥妥的英伦摔锅一枚,正值当打之年,不禁感叹好一对璧人。
奈何Jim和Ben仿佛就是不来电,如此修长匀称紧实的两俱躯体交叠在一起,竟令人感受不到一丝咸湿的气味。
是因为片场缺少亲密指导?
是英国人无法卸下矜持?
又或者美国人的热情总流于表面?
我不理解。
Michael一生有两个挚爱,电视剧和Kit。
把人生最刻骨铭心的经历以自己最热爱的形式呈现出来是一个电视人的职业操守。
在Michael的每一个重要时刻都情景喜剧的形式拆解,戏谑的呈现他当下的心情,另一方面也安慰观众:Don’t worry, I’m OK。
有被这样的关怀体贴到,但也产生了一定的副作用,即观众被时不时的被拖出当下那个场景,情绪时常被打断,难以与人物产生共鸣。
除此之外,两人的情深似海似乎需要更多内容的支持。
通篇展现给观众的是一种你早已熟知的流程:我们相遇,相约……顺理成章住到了一起……没过多久KIT受伤了……继而见了父母…然后就被接受了…可是又分居了…生病了…和好了…然而一切太晚了。
Baby, Love is magic, but not that magic。
所有的这些省略号都需要一些骨肉支持,或丰腴,或清癯,否则只会是某种意义上的流水账。
让人怀疑到底是拍给外人(观众)看的,还是基于当事人已经熟知这段发展经过,拍出来只是给自己留做纪念的。
自认为不是吉姆帕森斯的粉,但自从大爆炸完结之后,他的每一部作品几乎都看了。
没办法我就是相信Nerd拥有拯救世界的力量,不接受反驳。
你可以感受到他为了摆脱之前的荧幕形象,努力尝试各种角色,并利用自己已经建立起来的影响力,尽可能为🌈群体的福祉尽一点绵薄之力。
遗憾的是,目前为止没有一个可以超越谢耳朵,不是用力过猛,而是发出去的力都挥发在了半空中。
耳朵,你要好好读本子哦,不能是🌈就上,为了🌈而🌈。
必须承认最后的几十分钟确实催泪,但实在难以忽略前半段的观影感受,那些蓄意铺陈的桥段没有产生应该产生的效果。
这样一部豆瓣8.0的作品本应呈现更高的水平。
对不起,我想哭但却哭不出来。
一部关于同性情感与生命意义的电影,面对世俗的评价敢于承认真实的自己,真的挺难的,令人欣慰的是他们有理解自己的父母,受惠于网络时代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群体,结识了一群相互认同的伙伴。
在病魔面前众生平等,无论别人再怎么关心再怎么帮助,最终承受疼痛的只有自己,所以我我们要珍惜每一天的美好时光,多陪陪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
人生就是一次一次的别离,我们所认识的人终将离开我们,我们最终也会离开这个世界,只要一起经历过就足够了,无论长短,无论好坏,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让过去的过去,踏上旅程,继续前行,经历就是生命的意义。
电影的配乐挺棒的,很多场景也很漂亮,新泽西的海岸是真的美,希望有机会去看看新泽西的日落。
内在美才是真的美。
你什么时候知道自己是同性恋,为什么不告诉他们,因为我自己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这件事。
你的人生故事是什么?
用一句话概括。
我要和伴侣一起躺在树下,一起欣赏这份美丽,就算我们老的走不动了,我们仍旧感激,因为我们拥有彼此。
相见两厌却又爱的难舍难分。
你害怕死去吗?
我害怕结束的样子。
你承诺会爱他,尊重他,直至死亡将你们分开吗?
你得到你需要的吗?我会没事的,虽然会非常痛苦艰难,但我会没事的。
我一直害怕科特会伤害我的心,最终他确实做到了,但不是我害怕的那样,他让我打开心房,让我接受到更多的爱,不仅如此还给予了爱,和科特的这段旅程对我而言是礼物。
故事结尾最难的地方是跟你最爱的角色道别,还有你最爱的人,一个好结局就像一件事的结束另一件事的开始。
最后彩蛋是现实中的ben嘛本来在安静的听音乐,然后突然发现这个电影竟然是改编的。
然后作者和片中的男主角名字也一样。
有没有人能告诉我,他是不是作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写出来的书?
整体看完感觉挺流畅的。
最后那个以采访的方式来进行告别给影片的完整度上升了一个层次。
但是中间穿插的小剧场,我还是觉得不太能消化。
但是里边确实这种差距,能够很好的交代男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吧。
刚看完还觉得没什么,评价写着写着就开始掉眼泪了。
当Mike跟Kit得知Kit的癌症是恶性的时候,他们在小餐馆里,看见另一桌一对老年couple边吃边有说有笑,真的好令人羡慕,虽然Mike什么也没说,但那个眼神里满满的都是“我们也能像他们一样白头偕老吗”🥲,早已知晓的结局让这样的想法出现之时就成了奢望,两个人忍不住抽泣看的我心痛。
痛,真的很痛。
如果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如果这些都只是荧幕上的一场戏该多好,越长大越希望生活可以像单纯的童话一样,都有着美好的结局。
很喜欢电影最后的独白,就放在这里了。
The hardest thing about a story ending is that you have to say goodbye to your favorite characters. To your favorite people. A good TV show can make real life seem like it makes sense. And a good ending can feel like the end of one thing and the beginning of another. Sometimes the hero dies. Sometimes we only get 14 Christmas trees when we thought we'd have 40. And then an old friend reminded me that sometimes the main character has to take a leap of faith that involves packing a suitcase and traveling across the country. 关于角色和剧这个说法说的太好了。
踏上旅行,继续前行,自己经历的一些事也让我发现了旅行真的很有意义。
电影对临终的设计也太他妈好了,宛如幕间的采访对话,啊啊啊啊好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仿佛也体会到了Mike那时的内心情感。
真的好痛😇痛的老子掉眼泪。
爱不是永恒的结晶,而是时间里闪光的碎片。
《剧透预警》影片一开始其实留过伏笔 —— Kit其实一开始发现自己爱上 Mike 时是害怕的,他说:“你吓到了我,我以前从没固定下来,总是浅尝辄止,时不时的换一个人。
” 他在确定恋爱关系之前还因为和另一个人的性关系而向 Mike 道歉,因为他感觉很内疚。
也许是他内在的分离型依恋模式,也许是 Mike 长期养家导致他的自我价值感的缺失,也许是他本身对性魅力的丧失的恐惧,也许是13年婚姻后激情消退的“中年危机”让他下意识的从另一个年轻、喜欢他的人身上找回爱情的激情和“我依然值得被爱”的肯定……人性是复杂的、犯错是容易的,出轨是破坏性的,保持几十年的稳定亲密关系是需要很多智慧和努力的,而13年岁月里的所有爱的记忆也是真实的。
Mike 自己也理解这些,同时还有他自己的性自卑的困扰,而且在死亡面前,所有那些缺点都没有意义了,他只想让 Kit 能够多一些最后的快乐,所以他能够比较快的原谅 Kit 和 Sebastian。
《剧透预警》 少见的细腻的讲述了真实的伴侣之间的漫长关系,我时不时的被他们流露出的脆弱感、幽默感、温暖而打动。
上一次看到 Jim 演绎,是《平常的心》,那部电影的主题太沉重,我花了好几天才缓过来 —— 它留给我的 PTSD 让我一开始很担心 Kit 是不是因为 causal sex 换上了 AIDS。
Ben Aldrige 演绎的 Kit 几乎就是很多通讯录的梦中情人的样子吧 —— 高大帅气,运动员身材,温暖的微笑,幽默感,出柜并被开明的爸妈接受,Mike 第一次和他睡觉时非常自卑,他会耐心的躺在旁边陪他聊天讲笑话帮 Mike 缓解压力,而不是一怒之下一走了之去找另一个健身房肌肉男。
当然,他也有他自己的阴暗面、职业上的不顺(房贷都是靠 Mike 写娱乐评论来挣的)、出轨等等,他有过愧疚、有过坦诚、有过隐瞒 —— 他不完美,但足够真实,就像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而他确实是真实存在过的。
爱过,就好。
十分触动,不是为了主角生死离别,而是一方出轨一方没出,探究我为什么有触动,大概是因为谢尔顿饰演的主角代表的我心目中的理想状态,本身样貌不算出众,但是凭借内在吸引了一个喜欢自己自己也喜欢的帅哥,然而这样的组合似乎永远逃不过好看的一方会和其他人发生肉体关系的结果。
其实这样也没什么,只要能斩断关系就行,但是实际上在这种情况下似乎那个没出轨的人更难放下。
屏幕外的我比主角更难受,似乎一直坚持的东西没有意义。
这种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将以前看过的东西撕得粉碎,把那些爱,忠诚,从一而终衬托得那么荒谬。
那些好看又专一的人物显得那么虚假。
我很奇怪,在他出轨之后,仍然感觉他很有魅力,似乎他的魅力不会因为他做了世俗意义上的错事而消失,似乎他的魅力正是来自他的欲望。
欲望是美的,美无关善恶,美吸引人。
善有时候甚至是平庸的。
世俗意义上的善恶是否是用来保护类似我们这样的人,因为大多数世俗中的人是平庸的,所以世俗的道德体系保护平庸者。
如果我从小到大一直长得那么好看,身材也好,有很多同样好看的人喜欢我,我会保持和一个人的关系吗?
我几乎在这种推论下崩溃了。
自我重建的过程是艰难的。
维持自我,不在这种推论下改变性情,我是通过剖析自我完成的。
个人来说,我还是认可世俗的道德,部分是因为这是从小到大接受的,部分是这套体系对我有利。
说到最后,还是从是否有利的角度切入。
如果我遇到这种事,我应该是果断离开,如果他生病了,又是一个人,我应该会照顾他,为了过往的时光。
我应该会相信他曾经爱过我。
如果他幸运的康复了,我应该会果断再离开。
因为我无法再相信他。
也许永远无法再像爱他一样爱其他人。
不过我这个母胎solo发表的这个感想没有什么意义,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阅片无数之后,我的心境早已如老僧一般,恐怕再也无法像那些真性情的人一样感受爱与恨,这不知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
看完《剧透预警》果不其然大哭特哭、缓了很久。
最近在看《生活大爆炸》,因为喜欢谢耳朵遂想找Jim的其他作品来看,发现这部恰好还是be,正合我意(好吧,有时候真的很想劝自己不必自讨苦吃×这部影片让我对爱情和死亡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触。
看到尾声,先是感到无比悲痛,然后是一种释怀。
最后,科特躺在病床上即将去世时,护士告诉迈克,科特还能听见,让迈克说自己永远爱他、能自己照顾好自己、放心地走吧。
迈克看着科特的父母都说出了这些话,但他不能。
如果这是拍戏就好了。
如果是拍戏,一切都只是剧本,拍摄结束后演员如常站起,从未罹患要命的绝症,爱人不必面临生离死别的悲痛。
看似抽离,其实是更深的陷入。
所以迈克追上去,问科特,你感觉怎么样?
What about me?What should I do next?没有人能告诉自己,失去挚爱、失去第二个家后(尤其是已经失去过一个了),人该怎样自己活下去。
科特说,You'll know.这也是全片最打动我的地方。
没有人能立刻给出一个答案,失去挚爱、相伴十四年的人后该怎样独自生活,但是你终究会知道的。
所以迈克说You can go now.现在你可以走了,现在我可以自己面对了,现在我能好好活下去了,现在我可以接受你走了。
我也在此刻感到巨大的悲恸后终于平静的释然。
影片最后还有一处很触动我:迈克说他们的爱情不是完美的故事,却是真实的故事。
我想这样就够了,不需要完美,真实就已经相当足够了。
未来千变万化,这世上永不会有始终不变的东西。
然而,我们曾经相爱,我现在还活着,我就有勇气继续生活。
迈克在悼词中说他与科特的爱是一份礼物,我在此终于再次明了,生命也是一份礼物。
纵然终需走向令人畏惧悲伤的终点,它仍然摇曳生姿。
它不完美,但真实。
当然这部影片也有一些让我不够满意的地方:对彼此相伴的十四年刻画过少,有些仓促,情感铺垫不足,导致对结尾段落的感情代入不够等。
昨晚有幸买到票去看电影点映。
起初只是因为想现场看谢耳朵,并没有对电影本身做任何研究或者期待,结果就是哭的一塌糊涂毛衣都打湿了。
全场的氛围都很好,时时爆笑或暴哭。
隔壁妹子的纸巾都被借没了。
我一度克制自己不要哭出声音打扰别人,真的憋死了要。
也因此后坐力极强,晚上回到家哭爆到2点。
爱和死亡本身就是生命的主题,也因此常常都能在各种影视作品看到,可能一提起你会觉得陈腔滥调,可生命本就无常。
这就是导演自己的故事,谢耳朵扮演的就是导演。
如何去表达爱和死亡也正是我欣赏这部电影和导演的原因。
关于死亡:qa导演全程没有任何煽情,虽然电影里充满了极致的快乐和痛苦。
主持问导演如果有一个takeaway给今天的观众,你希望什么。
michael导演说 'Kit(导演老公,ben扮演的角色)is not a victom. He had a good life.' 主持问导演在制作的过程中会不会脑海里有闪回,会不会有非常情绪化的时候。
michael说偶尔会有当场景过于相似(片尾会有真人kit的一点影相,真的几乎是一模一样),但是整个过程他都清醒的知道,这是一部作品。
主持问导演你现在过的还好吗。
michael说他很好,有心理咨商师一直在。
这个医生也在现场。
剧透来了就一点点这里:我最哭爆的场景是kit死的时候,忽然场景切换,所有人变成了演员,这似乎全都只是一场戏而已。
死亡的戏份结束了,大家都要迅速转场了。
kit从床上爬起来,跟工作人员交接,走到走廊去喝水休息。
michael跟了过去,一如往常采访其他的名人一样去采访michael (职业记者)。
但是工作人员一直在催促kit说需要他马上过去,说着说着忽然他们就哭了,kit说要马上走了,michael说我会没事的,你放心走吧。
呼应了michael从小到大的短暂逃避方式,他从小热爱电视节目也因此做了相关行业,小时候他妈妈因为癌症过世了,在他脑海里也是家庭剧里的情景。
一种暂时逃离过度悲伤的自我保护机制。
但或许kit治愈了他,他可以跟他们真正告别了。
后来看完电影等车的时候遇到了导演,因为旁边有些他的朋友,我也脸皮薄的没有去搭话。
很后悔,很想告诉他我很喜欢这部作品。
但是后来想想,看他开心的和人交谈,也是蛮开心的事情。
关于爱:本身就不是什么圣洁而高不可攀的存在。
导演也没有因为死亡去粉饰感情中存在的问题。
剧透预警:两人一起13年,各种的生活习惯的矛盾,生活中的鸡毛蒜皮,需要情感咨询,会吵架,会分居,甚至会出轨和欺骗。
一切都明明白白,真真实实。
michael一直怀疑kit和工作同事seb的关系,kit一直是否认的。
癌症后期忽然有一天,michael你俩睡过吗。
kit说对不起我骗了你。
michael并没有任何惊讶反而开玩笑说对不起我一直没告诉你,你穿裤子漏出臀部线条的时候很性感,我怕告诉你后,你会因为美而自知抛弃我。
然后两人哈哈大笑。
我一直觉得,只要经历过就足够美好,无论长短,一起走一段路。
这是一部美国式的纯爱电影。
与东亚式纯爱电影相比,美国纯爱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对性的坦率和对人性微妙复杂的诚实。
所以在这部“缅怀逝去恋人”的电影中我们能看到他们像普通情侣一样经历了所有可能的故事:邂逅、热恋、背叛、挽回、婚姻与告别。
电视行业工作者迈克在夜店认识了基特,迅速坠入爱河,他们约会、互送礼物、见父母、同居,十多年过去,两人的生活进入瓶颈期,互相有很多不满,基特甚至已经出轨,两人分居,但他们没有完全放弃这段关系。
此时基特突然确诊癌症晚期,迈克开始照料基特的饮食起居,协调医疗,和基特一家一起出游,并且两人正式办了婚礼,陪伴基特度过了最后一段温暖的时光。
在一部开头便剧透结局的爱情电影里,剧情注定不会有太多惊喜,前一半的故事整体平淡,由热恋到“七年之痒”的推进工整而迅速,确诊癌症之后的一半显然是电影的重点,也许这是原书作者创作的最初动机——好好告别,徐徐向前。
但是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前期简略的剧情还没来得及对角色建立更深的认同,结局来得有些匆忙。
“谢耳朵”吉姆·帕森斯在美剧《生活大爆炸》之后,在大银幕担当主角并不多,他在继续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LGBT群体发声。
他的表演非常出色,尤其几处细节,第一次和基特去医院检查等待结果时的紧张焦虑、被医院告知床位紧缺怒吼要床位的愤怒坚决、确定基特还有大概六周生存时间的惊讶失落,都很准确得传递了角色的状态。
电影改编自美剧新闻网站TVLine.com主席兼编辑部主任Michael Ausiello的自传《剧透预警:英雄之死》(Spoiler Alert: the Hero Dies)。
很自然的,电影从迈克的角度回顾了这段往事,所以我们更能看到迈克的心路历程——这段恋情于他不只是爱人的逝去,也是爱与被爱的失去。
电影最特别的技巧是加入了一些闪回镜头,迈克以情景喜剧的方式回忆童年。
迈克父亲早逝,小时候很胖,让他常常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不自信甚至自卑成为他的性格底色。
迈克和基特约会前期一直拒绝去自己的公寓,因为他的房间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蓝精灵”周边,包括他喜欢躺在圣诞树下的小习惯,都是走不出、舍不得的童年影响,更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一去不复返的大家庭尤其是母亲的爱与支持,给了他勇气和安全感。
对于家庭和安全感的渴望,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迈克能和基特的父母相处地很好,电影中有很多迈克与基特母亲交谈的场景。
迈克的不自信在这段感情里其实也是贯穿始终的,他的危机感始终存在。
比如,迈克第一次去基特家里约会时,一段情景喜剧闪回,迈克想起了小时候母亲鼓励他“做自己”,然后才鼓起勇气面对基特。
比如,迈克对基特与同事的亲密关系的警觉。
比如,基特生病后承认了自己曾出轨,迈克也坦诚了自己一直不敢表达基特在自己眼中的出色,害怕基特“觉醒”后离他而去。
因此,某种角度说,基特生病是迈克的一次“机会”,迈克的全力照顾不仅在表达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不计回报的爱,也是在确认这份爱的存在与彼此的唯一。
现实有一些伤感,基特似乎并不懂迈克的小心翼翼。
当基特看到满屋蓝精灵的时候,当迈克给基特讲他对圣诞树的热情的时候,基特的反应像是仅仅知道了但并不考虑深入理解,确诊后的共同生活才让他们真正深入彼此的内心。
临别时光,才是他们面对真实自己的时刻。
最后的病床告别是催泪高潮,基特突然以演员的身份起身,身边穿梭各种工作人员,惊讶的迈克发现原来是身处拍摄现场,只有他自己是真实的。
迈克又回到以前做记者的时刻,采访基特,他问基特即将离开的感受,问基特自己怎么办。
基特说,你会知道的,你会很好的。
迈克点点头,感谢这十三年的陪伴,感谢你给了我一个家庭,感谢你爱着我。
现实直接变成电视节目拍摄现场。
真实成为“虚构”。
在最后时刻,迈克的自我保护机制也使用了最极致的方式。
在最后时刻,迈克感谢的,是陪伴,是家庭,是爱。
迈克让基特安心地离开,其实是迈克可以安心地放手了,迈克在这段感情里用陪伴和付出完成了心灵成长。
爱,让一个不自信的男孩学会了勇敢,懂得了珍惜,收获了改变。
就像电影最后的旁白:“一部好的电视剧可以做到回归真实生活,一个好的结局可以让结束成为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纯爱故事的外壳,个人成长的内核,未完成的剧透。
2023开年第一哭献给这部影片,完全忘记上次看电影看哭是什么时候了,可能只是被导演牵动了情绪,被绝症、爱人告别这些关键词拿捏住了泪腺,所以可以暂时抛却一些理性的分析思维,就这么哭一哭也无伤大雅。
毋庸置疑商业化水准很高,流水线工业产品,不论是视听呈现还是剧本打磨都给人以非常不错的观感。
有两处情节设计很喜欢:1、Michael和Kit两人在得知病情结果后到餐厅吃饭,Kit像往常一样拿起相机📷为坐在对面的Michael照相,快门定格下爱人清晰的影像,几张之后慢慢放下了相机,这时M又拿起相机,反过来为Kit拍照,经由取景器望向爱人的眼睛,光圈几次闭合,快门响过几声之后,他也放下了相机,眼睛里盈满了泪水,两个人在对视中哭了出来。
2、病床上和爱人最后的告别,在即将把情绪推到一个高点的时候,幻想了一个戏中戏的结构,作为一名资深的电视节目从业者,原著作者想到了如果这只是一出电视节目,做了一个身为这场Show主角的爱人,他只是戏份结束了的设想,自己走上前去向他抛出了三个问题:①"Your character on the show has been very popular, and everyone hates to see you go, so what is next for you? ""I don't know. Um, there is a lot of possibilities out there, so… I don't know what is next for me, honestly. It's strange, everyone will still be here, and I'll be gone."②"And how do you feel right now? ""I guess I feel like I'll… miss this. I'll miss this a lot."③"One more second, please. Just one question. What about me, Kit? What should I do next? ""You'll know.… So have you got every thing you need? You're gonna be okay. "用这样戏剧化的方式来安放和爱人道别的场景,拥抱着无法言说的肉体,在幻想中营造出来的无比熟悉的工作场景中被“爱人的灵魂”劝慰,完成最后的告别。
其实通篇的设定也没有那么别出心裁,放在韩剧里都是一些用滥的桥段,也不是加一个同性的tag就能给这些元素赋予全新的生命力。
可能只是因为一直都没有认真地学会死亡和告别这个课题,所以才能一直被打动。
就比如,可能当死亡这个命题真的摆到一对相爱的人面前,那些曾经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不再是问题,因为那一刻他们想要紧紧抓住的都是飞速流逝的时间,感受到的只有爱。
可是作为尚未直面过死亡与告别的一个观众、旁观者,我依然还是会纠结Kit的出轨,震惊于Michael让三儿过来跟Kit告别的离谱操作。
依然还是带着道德的眼光去审视他们的爱,那就又回归到了那个本体论的问题,当爱转化为一种道德要求,那还是爱吗?
当对爱的探讨加入“永恒”和“未来”的限定,似乎也就只有悲剧才足够承托起这要命的伦理问题。
很喜欢四叔为《窄门》写的推荐语“如果爱情不那么骄傲,就轻易多了。
”无论如何,他们相伴走过的那十三年,依旧是令人羡慕。
有点种草这个相机😅
一个哭包
两个哭包
谢耳朵说话神态和生活大爆炸差不多,他都是本色在出演啊?
很细腻的感情,两个人餐桌上互相拍照的时刻好戳我
谢耳朵这次可以提名了,比大爆炸里演技提升了不少。但是片子的基调我不喜欢,作者准备好了,我没有——没有一个正常人愿意一次次经历与挚爱的生死离别。从这一点上,恕我无法给高分。还有,谁TM的说这是喜剧的,枪毙,必须枪毙!!!
不错的同性爱情片,美国观众泪点实在太低了,抽泣声此起彼伏,后面大哥估计哭得快虚脱了,我在前面听得只能憋笑。
谢尔顿实在是有点出戏,莫名有一种直男装gay即视感
【B】Spoiler Alert. 每一分钟都是对下一幕的剧透,而顺拐恰巧是小鸡类(即便悲剧)电影的秘诀所在。必要的典同元素,从一个不切实际的夜店勾搭开始,到面对天菜的身体羞耻被接纳开始造梦。然后梦的一端被悲剧击碎,反哺更均衡的二人情感,但也因此更加美丽的不切实际。当然要看鲁本秀,当然要在生命逝去前的一刻播放dancing on my own。
在全是蓝精灵手办的房间睡久了可能会因为甲醛生癌
哭死,配乐太好了
想做爱,虽然俗套但挺感人。
豆瓣同性片评分怎么都这么高,即便这么无聊都能有8.0?
欧美真想自行灭绝?
即便是关于死亡将爱人分别的这样一个故事,拍得依旧很好。故事不错,拍摄手法不错,细节安插得也颇为用心。谢耳朵(帕森斯)演技还是好,不是只会演《生活大爆炸》那种风格的东西。
真的好感动啊 别太爱了就是说 已经是超越爱情的存在了 中间穿插的情景剧和片场拍摄的想象也很能唤起情感上的共鸣 真的很妙 穿裤衩子的塞巴斯蒂安竟然是Antoni 最后医院告别才看出来
配乐相当不错,导演好品味。缺乏出挑的桥段,难免只能归入可供消遣的爱情电影。过了一晚上,不断回想谢耳朵告别的表演,觉得还是得加颗星,谢耳朵真是很好的演员。
结构到演绎都挺好,从结局反推过往。一个敏感而细腻,一个阳光大男孩,只是同性题材不感兴趣。
我觉得剧本的概率大一点 就很像没有自信的yy 外在背景爱好都要匹配太难了 不管怎样吧 这就是属于自己的真实生活
太一般
7分。谢耳朵高分新片。一个悲剧爱情故事,恋人的其中一个患病死去的故事。不同的是,电影一开始就交代了结局,然后才给观众展示两个主角相识相知相爱的故事。比较遗憾的是,电影把笔墨集中在两个人一开始相爱和最后一同对抗病魔这两部分,相爱十几年的过程几乎是一笔带过,所以观众感受到的相濡以沫和恩爱绵长就比较少。况且,如果不是男主之一患病,他们的爱情可能不会有结果,不会结婚,甚至可能就无疾而终了,是生病让他们终成眷属。爱情可能湮灭在日久天长中,也可能在艰难困苦中重新绽放。
很现实,就像结局所说,是个real love story,事实也正是,没有太多修饰的话,整个故事好像几个emoji图就能概括清楚了。但是看完以后就特别难受,又回去看了一眼小胖子(主角小时候),最后一个场景定格在他回家想找妈妈一起看肥皂剧,结果没找到,他等不及了就自己看了起来,那种感觉就像是:他还是个不懂生离死别的小孩子,即便妈妈已经去世了,他也不太懂其中的含义…好像还是肥皂剧重要…但是隔了好久,等他慢慢长大了,却无数次怀念和妈妈一起看剧的那一刻,无比想回到那时刻。
年纪大了就看不了欧美中年演的钙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