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视角:1. 印度的医生如何帮助穷人面对猪流感2. 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是否要给非法移民提供疫苗3. 美国俄勒冈州支持疫苗豁免的父母仍然未反对强制疫苗而抗争4. 联合国志愿者如何在民主刚果为控制埃博拉病毒而战斗5. 美国俄克拉荷马州杰弗逊县村镇医院的预算困境6. 致力于通用疫苗开发的尖端科学家但是多角度的不断插叙和混剪,使整部片子显得繁复而啰嗦。
三星半,四舍五入四星。
为国而宅的日子太难熬了,吃不下,睡不着,脑袋里想的全是“国家说动”的那一天,要怎么出门撒欢儿。
但是眼下,四起的谣言,频发的状况,让我等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又添了一份无处安放的信息焦虑。
明明是个举国欢庆的春节,怎么就变成了病毒肆虐的自我隔离了呢?
也许,网飞这部刚刚上线的纪录片能够给出一种面向未来的答案:《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
本文有剧透。
1美国纽约市的一间病房里,医生们正在应对一场紧急疫情。
全世界还有其他八个国家也报告了类似的病情,患者呼吸困难,生命体征陷入危急,需要医护人员立刻做好防护措施进行救援。
组织工作的慕达德医生道出了医护人员的无奈:“我们只知道面对的是新东西,却不知道是什么。
”作为医生,他们要比常人先一步面对未知的恐惧。
患者的呼吸声与仪器的轰鸣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了紧张忙乱的环境音。
不禁让人想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刚发生时,我们的医护人员也是同样紧张忙碌吧。
突然,医护人员集体停手,患者也恢复了正常,难道是什么隐藏摄像机恶作剧吗?
原来,这是一场应对紧急疫情的模拟演习,而慕达德医生是纽约健康医疗机构的高级总监,她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特殊病原体,为流行病的预防做准备。
复盘整场模拟演习时,一位女医生阐释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病患已经陷入危境,她会选择先处理问题再穿防护服。
而慕达德医生一针见血地回应:如果你连自己都没保护好,怎么去保护别人?
医者仁心,但是,在拯救生命的时候,医生与患者的站位到底该如何平衡?
如果说身处纽约的慕达德,要解决的还只是救人护己的操作顺序,那远在俄克拉荷马州的霍莉医生则需要克服“无药可救”的难题。
霍莉医生供职于杰佛逊医院,这里八九千的常住人口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但凡有个小病小灾都会到县城这家唯一的医院就诊,毕竟其他医院最近也需要40分钟的车程。
霍莉医生最害怕的便是每年冬季的“流感月”,因为医院太小,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的患者。
而且,受制于医疗资源配给的系统局限,一旦爆发大规模的流行病,位于县城的医院根本没有机会获得与大城市一样的医疗资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即便这时霍莉医生吃住都在医院,她也没办法应对所有的难题,甚至还要动辄36、72小时的连续值班,不断消耗着自己的身体健康。
《流行病》开篇短短两个小故事,展现了一线医生的诸多困境。
现实的数据也显示,6年前的西非疫情中有600多名医务人员被感染,死亡人数过半。
作为患者的希望,医生们同样身处危险之中,甚至要面对更多凶险。
2当然,在对抗传染和流行病的道路上,医生并不是孤军奋战。
寻找病毒之源,是防患于未然的第一步。
流行病学专家丹尼斯就是奋斗在一线的一员。
从越南的养鸡场到印度的养猪场,再到深山老林里的蝙蝠洞,所有可能潜藏禽流感病毒的地方,他都会逐一排查。
和同事们一起,穿着防护服深入野生动物洞穴,捕捉、采血、检验,用结果预测病毒可能的变异走向与传播路径。
要么在检查动物,要么在去检查动物的下一趟航班上。
如此奔波,只希望能够在疫情传染给人类之前能及时阻止,避免更大范围流行病的发生。
毕竟,这背后是千千万万鲜活无辜的生命啊。
千辛万苦知道了敌人是谁,应对之策必须立马跟上,疫苗研究刻不容缓。
然而,让专家们忧心的是,就算做出疫苗,也并不一定能够顺利送到民众手上,“钱”和“人”都是疫苗注射路上的阻碍。
病毒不会因为没钱治病而放过任何人,贫穷地区更需要经济支援。
幸好这些年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致力于公益事业,他的基金会不仅为流行病研究机构捐款,同样也为落后地区争取接种疫苗的机会。
但是,还有比金钱更难逾越的高墙,就是人们的观念。
部分家长认为疫苗有害,拒绝让孩子接种疫苗。
推行强制接种疫苗的卫生部官员甚至收到了死亡威胁,忍不住扼腕感叹。
为了扭转公众的态度,民间组织纷纷出力,用真实体验说服“冥顽不灵”的抗拒者,一点点做出改变。
3从医生、病人到科学家、企业家,短短六集,《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以平行叙事打开了流行病学涉及的各个领域。
多线平行的叙事手法让整部纪录片显得冷静克制,宛若摊开一本流行病研究的通俗读物,看它用最平实的语言讲述正在发生的事实。
一般情况下,如果感冒了怎么办?
大部分人的做法是买药自医。
是的,正如纪录片中霍莉医生所说,在大型流感病毒爆发初期,很难引起人们的注意,大家往往用“只是流感”的心态草率对待,最终却会通过人际传播致死多人。
相较于病毒本身的杀伤力,忽视、无知和听信谣言,是更可怕的二次杀手。
因此,对病毒缘起的追溯,只是这部纪录片中的一个引子。
这部作品更关注的,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与公共政策之间建构平衡点,群策群力地应对人类共同的敌人。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纪录片不仅仅是反映现实的镜子,更是敲打现实的锤子,它真正的落点,是我们这些对病毒和流行病或多或少无知、忽视、从而盲从的观众。
电影中有很多血淋淋的数据。
比如比尔·盖茨借用流行病学家的模型说到:“通过呼吸传播的病原体,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能够杀死超过三千万人。
”而就在2019年,埃博拉病毒在民主刚果感染3079例,致死率高达67%。
而眼下不断增多的冠状病毒肺炎病例,更是挑动着大家的心理承受。
要知道,全世界因为流行病而死的人,比所有战争加在一起死的人都多,面对传染性高、变异性强的顽固病毒,人们的身体真的太脆弱了。
这份脆弱,让我们面对病毒时,容不得半点马虎。
纪录片最后,镜头再次扫过一个个奋斗在抗击流行病战场上的医生与专家,告诉大家,有危险,但更有希望。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将“X疾病”与SARS、埃博拉和寨卡病毒一同列为容易大规模爆发的恶性疾病。
目的就是,用这份未知的恐惧提醒每个面向未来的人,请做好准备。
纵览全片,人类的忧思在一次次回荡:“下一次流感会在何时何地爆发呢?
”
这不是灵异的预测,也没有恶意的诅咒,只是在提醒脆弱又坚强的人们,危险在身边,下一次流行病随时可能卷土重来。
而每一位身处其中的你,请别辜负他人的艰辛和全社会的努力,用知识和行动保护好自己,这就是我们能做的,应对流行病最力所能及的小事。
流行病看起来像是天灾,更像是人祸。
仿佛大自然在自然自发地清理体内的病毒,这个病毒就是人类本身。
片子里从头到尾都在说流行病、传染病一直存在,人类一直都没有跟大自然和谐共处,在传染性疾病大爆发面前的人类是多么不堪一击,所有的工作只能是预防,大面积爆发一定会出现,流感、鼠疫、SARS、猪流感、禽流感、Ebola…即使不知道下一次爆发的是何种、何时、何地、无法预测,还是有那么一部分人,用他们的热情和使命感在做有益于大多数人的事。
死亡和未知都会令人不安、害怕。
1918年,2003年,2009年,现在是2020年,新冠肺炎在中国武汉爆发了。
灾难会对人的认知、意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最早华南海鲜市场,“谣言”四起,到各地相继启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从Zy到地方仿佛填补黑洞似的往武汉、湖北支援医疗力量、维稳力量,再到大大小小的城市封城、封路、封小区……预警的,不仅仅只有哪一位或者8位“吹哨人”。
处于NCP阴影下的我们到底看懂了吗,看明白了吗?
S1Ep1“When we talk about another flu pandemic happening, it's not a matter if, but when.面对流感时的最大挑战,就是不要麻痹大意,觉得只需担心季节性流感。
因为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能够威胁到人类物种生存的新流感变种。
我们回到1918年,那次流感爆发深刻影响了这个星球。
病毒最初出现于一战的末期,从战场归家的士兵把病毒散播到了全世界。
我们最终看到了一场传播迅速的全球疫情,尽管那时的人口流动和现今相比都不值一提。
在为期18个月的疫情期间,死于流感的人数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死亡总人数,大约是五千万到一亿人。
在1918年,全球人口数量是18亿,而现今,这个数字是78亿。
如果现在出现类似的病毒,那结果就不是五千万到一亿了,而是可能会死亡数亿人。
而这种致命流感的另一个版本是肯定会出现的。
我们不知会是何时,但我们应该要假设,这可能会很快。
谈及流行病时,有太多未知因素。
这关系到社会混乱。
立即就会被威胁到的就是卫生服务的连续性。
此外,普通基础设施的运营也会面临严重问题。
电力要依靠发电厂,而发电厂要依靠劳动力,当劳动力病倒时,就会出现巨大的漏洞。
如果食物供应遭遇数周的破坏性影响,城市区域将会如何?
到时人们不止会死于流感病毒,也会死于一些如今可预防的死因。
”by Dennis CarrollS1Ep2“流感极端难以预测,只需要一个人、一个宿主就能导致疫情爆发引起疾病流行。
每天有超过三千个商业航班经过纽约市各机场。
如果一名带着新型疾病的乘客例如H7N9流感到了纽约市,疾病就能够开始扩散并不被察觉。
这种病毒能够通过空气传播,咳嗽、打喷嚏甚至是呼吸都是传播疾病的方式。
由于没有事先免疫,疫情爆发会非常猛烈。
纽约市有八百六十万居民。
每天医院都在超负荷运行,只需要几周时间,一种新型的强毒流感毒株就能让我们的城市无力抵抗。
(两周)葬礼会变得供不应求。
停尸房都会容纳不下尸体,就像我们在1918年见到的那样。
(一个月)不到一个月,病毒就能传遍全国。
(两个月)再过一个月,就能传遍全世界。
只需要一个人就能引起这一切。
”by Dr.Syra Madad
本片概览小时候有个脑筋急转弯式的冷笑话给我印象很深——A:流行的都是大众喜欢的,比如流行音乐、流行的书刊、电影。
B:那可不一定!
A:那你说说看为什么?
B:比如流行病。
虽然有点尬,但这个冷笑话让“流行病”这个词给我幼小的心灵不小的冲击。
看到Netflix最新推出了一部科学纪录片,名为《流行病:如何抗击传染病爆发》(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又唤起了我对这个冷笑话的不那么好笑的记忆。
可能很多人都跟我一样,对“流行病”这个词一知半解,更没有像如今这样成为每个中国人身边的现实。
你可以通过这部系列纪录片认识那些奋战在抗击传染病第一线的英雄们,他们分布在世界各地,虽然从事着不同的职责,但是做着相同的努力——他们正在为阻止下一场全球疫情的爆发贡献自己的力量。
从何说起这部纪录片一共分为6集,这6集的标题分别是:甩不掉的威胁 It Hunts Us当务之急 Pandemic Is Now以攻为守 Seek, Don't Hide团结社区 Hold On to Your Roots信仰的力量 Prayers Might Work永不止步 Don't Stop Now然而我并不打算按集数顺序来介绍这部纪录片,否则会如同流水账一样枯燥无味,我这篇文章也不是《5分钟带你看完XXX》那种纯粹叙述剧情的类型。
经过数十小时的观看、分析和思考,我决定从以下角度进行介绍:为了证明我不是标题党,我会先从本文的标题切入,说明为什么这部纪录片与大家息息相关。
然后我会从片中出现的一些真实案例出发,试图提取出当中潜藏的现实冲突。
我会让大家一起思考几个至今仍存在争议的问题,其中不可避免地会带有一些我的个人看法。
但是我不会给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当你实际观看这部纪录片时,你会在片中找到部分问题的答案,而部分问题不会,这样就确保了我不会剥夺你观看本片的思考乐趣。
与你息息相关显然这不是一部令人轻松的纪录片,因为它太贴近如今的现实。
片中的流行病的案例,有一些就是最早在中国发现了病毒,然后从中国传播到世界上。
除了2002到2003年人所共知的非典型肺炎(SARS),还有2005年的禽流感,传遍了全球。
虽然后者并不如非典那么知名,但是援引中国政府官网的记录,从2003年到2005年,禽流感感染了荷兰、加拿大、越南、柬埔寨、土耳其、泰国等多个国家的人民,并且致死率是非典的好几倍。
片中的病毒专家会追根溯源,查找每一例传染病的来源,不巧的是,不少病毒都来自蝙蝠这种日常并不常见的动物。
专家们会深入各种地方,从蝙蝠的血液中取样,带回实验室做检测,看是否呈阳性,判断是否携带对应的病毒。
根据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如今国内的新型冠状病毒,也被认为传染源来自野生动物,可能为中华菊头蝠。
拍摄本片时,中国还没有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更没有爆发。
但是片中的多位专家都预测不久后,在某个时候,一定会发生新的疫情。
像1918年流感病毒那样大范围流行。
(后文会介绍1918年流感事件)
并且在全世界范围传播。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这些专家就如同预言帝?
抗击疫情的英雄们
这不是一部令人轻松的纪录片,但也绝不是一部令人心情沉重、无奈又绝望的纪录片。
因为片中的主角们,除了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还有对抗这些病毒的各行各业的英雄们。
他们有:纽约疾控中心的医生世界卫生组织派驻到疫情所在地的干预专家印度孟买医院的医生美国俄勒冈州推行学生强制疫苗接种法案的官员埃及开罗疾控中心的疫情监控专家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乡镇医院的唯一医生分布式生物科技公司的疫苗研究科学家参与法案审批和行政拨款的参议员他们利用起现在发达的医学、科技、交通、宣传等社会能力,为当地人民乃至全球大众打造出了对抗病毒的先进武器。
当看到他们在片中的神勇表现,有几次我甚至想要为他们在屏幕前鼓掌。
以纽约疾控中心的医生赛拉为例,她不仅负责在纽约控制住病毒的蔓延,而且要监控来自全世界的情报,以做进一步的调度。
她每天醒来就会收到几十封从全球各地发来的邮件,一直到深夜11点都要回复邮件,白天还要召集数场会议来听取意见,部署疾控安排。
每天收集最新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更好地控制疫情。
那么你了解流行病吗?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片中提到最早的流行病案例,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
这里指的是在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间爆发的全球性H1N1甲型流感疫潮,由一种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英语:Spanish flu)引起的传染病,曾经造成全世界5亿人感染,5千万到1亿人死亡,传播范围达到太平洋群岛及北极地区;其全球平均致死率为2.5%-5%(当时世界人口17亿人),和一般流感的0.1%比较起来极为致命。
其名字由来并不是因为此流感从西班牙爆发,而是因为当时西班牙的疫情最为严重(亦有指当时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各国对传媒有严格管制;只有中立国西班牙能大肆报道,令时人错觉当地疫情特别严重),有约8百万人受感染,甚至包括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所以被称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
至于在西班牙则以著名歌剧Naples Soldier为其命名,为人类历史上最致命的自然事件之一。
要知道,当年还没有飞机,交通工具也很落后,人们在全世界的流动性远不如现代。
如今从中国到美国,也就是一个航班的距离。
从一个国家传播到另一个国家,也就是几个小时而已。
流行病的传播,最初都要靠动物来作为宿主,尤其是跟人类接触较多的家禽动物。
当年的家禽养殖量也远不如现在,由于人们对动物蛋白的需求提高,大规模的鸡、鸭、鱼、猪养殖场现在已经遍布各地。
但是1918年的疫情可怕到了什么程度呢?
“全世界5亿人感染,5千万到1亿人死亡”这组冷冰冰的数字可能还无法让你形成感受,片中有更为直观的对比。
死于流感的人数超过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死亡总人数,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大约1500万人死亡,第二次世界大战大约7000万人死亡。
这五千万到一亿人,统计的数字范围这么大,是由于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争刚结束时期,因此大部分的国家都没有详细的统计资料。
甚至此次流感死亡人数过多,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提早结束的原因之一,因为各国都已经没有额外的兵力作战。
早在1918年就死亡这么多人,当时的世界人口总共大约17亿。
如今的交通方式海陆空全覆盖,人口流动性高,大规模养殖业发达,而且世界人口已达70亿,一旦爆发流行病,后果将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70亿人口当中控制病毒的传播,是一个非常艰巨的挑战。
知己知彼这是一项什么样的挑战?
很多人并不了解我们的敌人。
传染病的特殊病原体,一共有四个特征:
第一、高死亡率或高发病率
第二、引起恐慌
第三、难以治疗
第四、高传染性我们对照看一下这四个特征,如今我们遭遇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全部符合。
从目前已知数据来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死亡率并不高,但是依然具有高发病率,发病后会产生发热、乏力、呼吸困难等症状。
引起恐慌,恐慌导致人们抢购口罩等防护用品。
难以治疗,虽然可以治疗,而且有治愈案例,但是没有找到针对性的特效药,或者研制出可用的疫苗。
高传染性,传染途径已知可通过空气、接触传播,钟南山院士公开说过,存在人传人现象,1个病人传染了14个医护人员。
迎难而上一些英雄选择站出来对抗这些可怕的病毒。
不论疫情多么凶险,医护人员永远冲在最前面,尽管有严密的自我防护,但是他们要直面感染的风险。
他们必须动作很快,赶在病毒扩散之前,时间分秒必争。
专业医务人员的缺乏,导致无法对传染病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筛查。
这并不是只有中国才存在的问题。
需要更多的医护人员,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快速扩散的病毒 VS 缺乏的医务人员这是片中呈现的第一个现实冲突。
片中的疫苗研究科学家,尝试研制出一种广谱的疫苗。
如果成功,只要接种一次,不仅可以免疫至今已出现过的所有流感,更理想的是,还能免疫未来全新的流感病毒。
显然这是一个难度系数极高、失败风险很大的研究方向,需要消耗掉不少资金。
他是一名医学博士,毕业后他放弃了优厚的工作机会,而是成立了一个小来尝试他的大胆想法,控制在较小的规模一步步试验。
那些更有资源、人力的大型药企虽然更有条件来做这些试验,但是这些大企业都害怕风险,这反而成了他的优势。
为了筹集研究所需的资金,他尝试向比尔·盖茨寻求帮助,希望比尔&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能够给予研究资金上的扶持。
他需要的钱不多。
而且就算他成功研制出了广谱疫苗,他并不打算靠这个发大财,而是以成本价提供给全世界更多负担不起疫苗的人。
他的试验需要先在猪身上做,然后才能在人体试验,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每一步试验失败,都要推倒重来。
到底他能否获取到研究所需的资金?
研究的进展是否能如预期一样顺利?
疫苗研制的失败风险和资金缺口 VS 疫苗研究科学家的济世之心这是片中呈现的第二个现实冲突。
印度孟买的医院里,因为呼吸困难而来就诊的病人们挤满了每一张病床,已经让医院处于104%的超负荷运转。
刚刚送来的一名孕妇,呼吸急促,已经不方便说话,被送上了呼吸机。
由于当地的人们对疫情普遍不重视,导致在病症轻微时,都不愿意马上就医。
等到病情加重再来医院时,已经处于危险状态,难以治疗。
片中这一例怀孕6个月的女性病人,送来的时候,血氧饱和度已经是60%-70%,这是什么概念?
根据中国卫健委发布的《第四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疗方案》,诊断标准其中一条就是血氧饱和度低于93%。
也就是说,高于93%才是正常状态,片中这位病人已经相当危险,再晚来一段时间,可能就已经生命垂危。
无法及时就医的病人 VS 超负荷运转的医院这是片中呈现的第三个现实冲突。
在美国有一名主动前往医院报告自己有发热、咳嗽症状的病人。
经过前台医务人员的询问,他3天前才从刚果旅行回来(埃博拉病毒发源地)。
这引起了医务人员的重视。
前台医务人员首先给他发了一副口罩,让他戴好,然后站在指定位置等待专门的医务人员来接他去治疗。
医院紧急通知急救和重症监护人员出动,他们穿戴好从头到脚的一次性防护服,以及抗冲击面罩等防护用具,把这名病人送到了隔离病房进行监控。
这1个疑似病例,就出动了5名医务人员,消耗了5套防护用具,并且占用了1个隔离病房。
这并不是这家医院处治的第1个病例了,防治传染病的高额成本让这所医院一直都难以承受。
这成本不仅是资金上的,更多是人员和物资上的,在疫情爆发时,最缺的并不是钱。
防治传染病的高额成本 VS 难以承受的医院这是片中呈现的第四个现实冲突。
在流感季,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流感疫情肆虐。
政府为了防控疫情,避免在学生当中传播,不得不关停了学校,很多学生因此无法上学。
这个办法,如同封城这样的阻断措施一样有效。
但是对人们造成的生活不便和经济上的损失,并非每一个人都能理解,无法获得100%的支持。
防止疫情扩散的阻断措施 VS 生活不便而怨声载道的人这是片中呈现的第五个现实冲突。
在美国十多年前就已经消灭掉的一种病——麻疹,突然再度出现。
并且在全国出现了高达2000多个确诊病例。
为此,俄勒冈州的一名官员提交了一份关于疫苗强制接种的法案。
该法案要求必须经过疫苗接种的孩子,才能到公立学校上学,也就是对所有学生强制接种。
但是有家长认为不应该有这样的法案,每个人应该有权决定自己是否愿意接种疫苗,这一观点得到了一些人的认同。
法案的支持者和抗议者之间产生了矛盾。
抗议法案的家长们想让自己未接种疫苗的孩子去上学,这让其他家长们非常担心。
立法机构为这项法案召开了公开听证会,听取支持者和反对者们各自的意见,再据此决定法案是否能通过。
对所有学生强制疫苗接种的法案 VS 认为自己有权控制自己的身体的反对者这是片中呈现的第六个现实冲突。
越南流行起一种禽流感,这似乎是从鸡身上传播的。
于是防疫专家们从鸡和养鸡场的人身上提取血样来检测。
经过确认,鸡身上检测到了呈阳性的结果。
科学家们进一步明确了传染源。
越南政府决定,对已经染病的鸡鸭全部进行扑杀。
并且为全国所有的鸡鸭进行接种,以彻底消灭疫情。
这一强而有力的举措虽然是有效的,但是带来了经济损失和疫情防控的工作量。
显然对于养殖场的农民来说,这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但是如果不控制疫情,造成的损失会更大。
对染病禽类的扑杀和接种 VS 养殖场农民的损失这是片中呈现的第七个现实冲突。
埃及开罗疾控中心的疫情监控专家说过,当疫情发生时,风险最大的是穷人而不是富人。
这不是说病毒不会传染富人,而是说富人可以反抗,而穷人不能。
穷人的积蓄不足让他们待在家里自我隔离,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不得不继续出门去工作。
这些辛苦工作的人,在工作场所承担了更大的风险。
只要人群聚集的地方,都是病毒传播的温床。
迫于生活而出门工作的人 VS 在人群聚集处散播的疾病这是片中呈现的第八个现实冲突。
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病毒驻派到非洲刚果控制当地埃博拉病毒传播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搭建了简单的卫生所来对当地疫情进行干预。
他与当地的医务人员一起开会讨论面临的困难。
他们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每天都要派救护车出去救治病人,但是他们只有一辆救护车,条件非常艰苦。
救治是忙不过来的,他们想为当地人大量接种疫苗。
即便如此,当地人并不理解这些医生的所作所为。
当地民兵还把卫生所烧毁,医生们受到了生命威胁。
你知道当地人为什么这么做吗?
因为他们认为疫苗是“不纯洁的”,派来的美国人注射到他们身体的疫苗,被当地人认为会让健康的人感染病毒。
这种毫无根据、愚昧无知的想法,成了控制疫情的阻力。
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会给病毒的传播带来方便。
埃及开罗的专家们观察着监控数据,并且做出预测。
有时候这些条件并不是人为能控制的,温暖的气候也会成为阻力。
美国华盛顿特区的政府官员们商讨拨款多少给纽约疾控中心。
疾控中心的医生除了处理疫情,还要为疾控中心的预算到处奔波,希望争取到更多支持。
资金的短缺也是对抗疫情的阻力。
在埃及,禽流感的肆虐导致了每天都有确诊病例上报。
疾控中心会派专人上门送去药物,进行隔离。
并张贴出告示来通知同一社区的其他住户。
大家对此很容易产生恐惧情绪,不知道自己生活的环境是否安全,有时候甚至会歧视、攻击染病的受害者。
人们的恐慌成为了防控的阻力。
在美国俄勒冈州,拒绝流感疫苗接种的人,还会以疫苗会出现副作用来反对疫苗强制接种法案。
提出法案的官员们会进行解释。
在这部纪录片中,很多现实中的矛盾,都会出现正反两方面的观点。
而摄制组并不是只听一面之词,双方的意见在片中都有充分的表达。
有的反对者说,疫苗会导致一部分人患上自闭症。
而提出法案的官员解释了自闭症的特点。
自闭症的特征会在出生后的12到24个月间表现得更明显。
这不是出生后接种的疫苗导致的。
这样的争辩在法案的公开听证会现场还有很多。
对疫苗接种法案的不支持,也成了一种阻力。
在当地人敌视世界卫生组织的刚果,疾控专家们为了赢得当地人的信任,召开了公开的宣讲会,并当场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
有人很关心染病患者的隔离措施。
而疾控专家们的回答很有水平。
在人们普遍存在抗拒的心态的当地,强制隔离措施会成为一种阻力,病例会隐瞒、脱逃,导致疾病的扩散。
对抗这些阻力,不止需要医生和科学家们的努力。
合力最大
医务人员需要人们的理解和支持。
在印度孟买,每天从早到晚劳累的医生,为拯救每一位病人而高兴,但是没有成功救治的每一位病人也让他悲痛万分,以至于他曾经早就提出过辞职。
在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乡镇医院的医生,经常要值72小时的班,吃在医院,睡在医院。
作为全镇唯一的医生,她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世界卫生组织的疾控专家,经常要面对世界上死亡率最高的病毒。
这种工作让他连续好几个月都见不到家人,只能以疲惫的姿态与家人通话。
他的工作当中,很少会发生能振奋人心的事情。
但是他选择继续坚持下去。
他马上又要奔赴下一个疫情爆发地。
由于太过危险,连摄制组也无法陪同他前往。
这样的人在为大众赴汤蹈火。
在西非疫情爆发期,大量的医务人员感染,死亡。
如今的形势不能单靠任何一方来对抗。
只有医务人员、政府、大众三者通力合作,才能战胜疫情。
唯一能对抗阻力的,只有合力。
这部剧应该是2月的时候在Netflix上线的,当时有人感叹Netflix太会挑时候了。
6集内容稍显散乱,并没有很好地回答标题中“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客观地呈现人们为预防下一个全球流行疾病做出的各种努力:从立法、到疫苗研究、流行病控制、一线公立医院的情况等等。
个人几点认识如下:• 流行病预防是长期、重要但非紧急的事务。
片中出镜的流行病疾控预防专家们异口同声地表示pandemic一定会再次出现,我们只是不知道时间、地点和方式。
所有专家都对此深信不疑,严阵以待。
然而这样严肃的认知恐怕并没有下沉至大众当中,至少之前我并没有这样的意识。
至于是否体现在公共管理政策法规及其落实中,我不了解,不作妄评,欢迎专家分享。
• 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流行病留给我们的反应时间非常短。
一战结束后,随着大量士兵返乡,致命的流感从epidemic演变成了pandemic,最终这场由H1N1病毒引起的大流感竟然夺走了5千万人的生命,约为战亡人数的5倍。
这还是在一个靠船只游走欧美大陆之间的时代,而现在24小时内,你基本上可以到达世界任何一个角落,这使如何实现快速响应和有效控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系统问题,没有谁可以独善其身。
• 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纽约流行病专家接受采访时表示,两个儿子同学的家长们并不知道她的职业,她生怕儿子会遭到排挤。
这从侧面反映了大家对流行病本能性地恐惧。
在这段时间我们也看到了恐慌引发、激化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流行病的爆发对信息传播的各个环节都提出了要求,包括作为信息接收者的我。
无论在哪里,人身攻击和恐慌情绪的表达都是两码事,却常常混淆不清。
• 美国Ohio州强制疫苗注射法案立法的事件将美国的个人自由和公众利益的相对性推到了镜头前。
听证会的过程很有意思,疫苗注射的支持者和反对者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
意见相左的数名州民代表发言,每人发言时长严格控制在2分钟(时长的限制可以帮助控制废话和煽动性的语言)。
一个“明辨”的机制,维护大家发声的权利(civil liberty),要求大家尽到实事求是的责任,允许大家存异求同,以保护公众利益。
结尾预感太准了,正是我们经历的肺炎,会不会影响全球,还要过几天。
可是已经对中国造成太大影响。
我们政府能扛住吗?
我们什么时候能恢复正常?
.................“llllllllllllllllllllllmmmmmmmmmmmmmmmkkkkkkmmmmmmmmmmmm
武汉新型肺炎来势凶猛,最新科普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爆发 》非常及时,强烈推荐:
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一切,现在和未来都是历史的延续和投射,了解历史就能洞悉当下和未来。
人来到这个世界,哲学上叫“抛掷”——为什么来,生命有何意义?
答案五花八门,这个尼采都没整明白的高深问题,我们凡夫俗子就不要浪费脑细胞了,用古人的话来说,既来之,则安之。
反正,每个人都有三样事情无可避免:死亡、纳税、流行病。
14世纪的鼠疫大瘟疫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9世纪的霍乱致死数千万人,霍乱被描绘成死神的形象:
20世纪初臭名昭著的“西班牙流感”肆虐全球,感染了6亿人,导致5000万人死亡。
当时全球人口才12亿,也就是说,两个人中就有一个感染了“西班牙流感”。
美军堪萨斯州的野战医院住满了“西班牙流感”的患者:
全球平均每年都会增加5种新型病毒——面对包括武汉新型肺炎在内的流行病,不必害怕,怕也没用,如《流行病》揭示的一样:
正确认识流行病(传染病),是战而胜之的基础。
《流行病》片头回顾西班牙流感,仅在美国,西班牙流感就夺去了50万人的生命:
动物带来的全新病毒威胁着人类社会:
全球各地的科学精英都在试图研制一种能够对抗所有新型病毒的通用疫苗,虽然进展缓慢,但这一领域有着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追踪流感病毒的科学家发现,近年来很多恐怖的病毒都喝蝙蝠有关:
居然有“美食家”网友发布吃蝙蝠的图片,看着都渗人,怎么吃得下去,真的好无语:
要知道,蝙蝠是新型病毒的集大成者:
人类是万物之灵,火箭才能上天,但科学、理性都有其边界,并非无所不能。
《流行病》就像及时雨,去除瘟疫的迷雾,最终切断病毒感染人类的路径。
纪录片的结构很松散,特意将五个不同地点的不同人物以同一主题作平行剪辑,以此冲淡平铺直叙同一事件单调甚至乏味。
围绕着公共卫生服务的组织(启动新的全球卫生中心)、立法(3063法案)、基层救治(医生、感染病人)、研发(疫苗研究人员)整套运作的方方面面以个体化形式呈现出来。
所以在科普性上并不特别强,或者将各种知识和相关利益融进了浅显的个体表达。
笔者在结合相关信息上,对片中的一些信息点、数据、概念和公共卫生领域相关问题浅做延伸。
1、1918年的致命大流感导致的死亡人数达到5000万-1亿人,而当时的全球人口只有10多亿。
2、广谱通用流感疫苗:具有广谱中和性(broadly-neutralizing)和通用保护性(universally-protective)。
流行性感冒的频频暴发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高度关注。
预防流感最有效和经济的措施是接种疫苗,但流感病毒的持续变异可逃逸人群已有的免疫应答,目前使用的季节性流感疫苗仅对亚型内抗原匹配较好的毒株产生免疫保护作用,难以有效应对因抗原漂移或抗原转换而产生的无法预料的流感大流行。
因此,研发对流感病毒不同亚型均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的广谱流感疫苗具有重要意义。
(凌志洋, 张宏, 边超, et al. 广谱流感疫苗的研究进展[J]. 生命的化学, 2014, 34(1):2-12.)3、流行病\特殊病原体(special pathogen)的定义:没有确切的定义,但整体特征有:(1)高死亡率,高发病率。
(2)引起公众恐慌和恐惧。
(3)目前没有预防手段,疫苗或干预性治疗措施。
(4)高传染性,存在人传人。
比如埃博拉、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季节性流感以及当前的新型冠状病毒。
4、流行病可能通过咳嗽、打喷嚏、飞沫、身体接触等形式进行传播,传播速度迅疾。
(比如2014至2016年发生在西非三国的埃博拉疫情约有三到五万人受到感染;2009年春季的猪流感/H1N1感染了20亿人,好在病毒没有变异造成更大的杀伤力)5、流感疫苗的有效率是50%,但即使不能防止感染,也基本可以使病情温和一些。
6、世界免疫日:12月15日是“世界强化免疫日”(World Strengthened immunity Day)。
世界强化免疫日是1988年第41届世界卫生组织大会确定并实行的。
世界强化免疫日主要是为消灭脊髓灰质炎而设立的。
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痹症)是少数能被消灭的疾病之一,这主要是因为人是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唯一感染者、已经有有效的疫苗、免疫能终生持续存在等。
7、很多病毒跟蝙蝠有关。
蝙蝠是流感病毒的储存器。
片里也提及到禽类和野鸟等野生动物作为病毒宿主。
8、疫苗研制的过程从毒株分离开始,在动物临床实验上不断地减少接种疫苗的次数。
从多次疫苗到一次(one shot)疫苗最佳,这可以减少大量的组织接种疫苗的工作。
灭活疫苗一般都需要接种3-4次,才能达到保护效果和抗体的持久性。
比如:乙肝、甲肝疫苗等。
9、在美国的疫苗强制接种法案进展得到阻碍,反对声音掀起了反疫苗运动,这与温和政治环境,纯洁/不纯洁的宗教二分观、少数人/多数人的民主问题息息相关。
10、在不同环境和条件下,病毒防治工作需要本土化。
埃博拉救治团队所面临的困难不仅是疾病,还有遭受“散布病毒”的流言和攻击。
这需要通过社群对话完成沟通。
在埃博拉疫情区,医生主张不强制隔离,这样做会导致人逃跑,由于恐慌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医学可以预测病毒的行为,却无法预测人的行为。
11、流感攻击穷人,也攻击富人,只是穷人无法反抗。
更多资讯可以登录世界卫生组织网站:https://www.who.int/(关于PHEIC信息条例自行查看,亦可登陆中文版https://www.who.int/zh/)中国疾控中心编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防护指南》下载地址另外推荐“华山感染”微信公众号张医生每日疫情复盘。
以纪录片中一段话作结:(面对古罗马的废墟)很难想象在两千年前,这是一个强大活力的社群,古罗马曾是权力、政治、经济的中心。
古罗马的人们无法想象到,两千年以后,我们会站在这里俯视他们的废墟。
他们的文明并不是永久的这一想法 正是他们永远无法领会的。
两千年以后,我们也会处于相同的境地,我们觉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永远的,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无疑是不朽的城市,而不朽的城市却告诉了我们,没有什么是不朽的,一切都会过去的。
为了避免改变带来的糟糕后果,我们必须改变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生活方式。
如果不这样,我们就会付出沉重代价。
差评原因一:到底想让观看者收获什么?
是的,虽然这部纪录片题目叫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 但是看完第一集后,我不知道where it leads to ---这部纪录片到底想讲什么?
讲流行病的原理吗?
讲流行病医生的生活吗?
讲各个国家是如何预防流行病的吗?
虽然题目是“如何预防大爆发”,可是我感觉第一集什么都在讲,但又讲得真的很乱。
看完第一集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是铺垫哪些内容是重点 --- 比如一直拍医生的私人生活时,这个到底是重点还是铺垫?
这个占据了很多时常的生活碎片又真的和“如何预防大爆发”沾边多少?
感觉没有一点逻辑啊。
差评原因二:biased data 对数据的夸大其词我只看完第一集都没有接下去看了,原因之一就是我发现第一集里的data在夸大其词。
节目里说spanish flu 杀死了比ww1 + ww2 还多的人,大概 50 -100m人,是世界人口的1/5。
我当时被这个数据惊了一下,随后和朋友开始讨论Pandemic是如何成为人类面对的最大的存亡危机。
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 Ep1但是经过我们google research : 发现大部分的数据都表明spanish flu 的死亡人数是20-50m (确实多过ww1, 但是不会比ww1 + ww2 还要多),虽然有资源讲spanish flu 确实有可能到100m, 但是大部分可靠的网站数据都是使用了20-50m 这个数据。
不是说100m不可能,有可能死亡人数确实比ww1 + ww2还要多,可是那是非常“偏激”的数据。
再看同样Netflix一部关于流行病的纪录片“explainded: the next pandemic", 里面关于spanish flu 的死亡人数就使用了非常中肯且大多数媒体报道的数据。
以下是我和朋友的聊天记录,我们都对这部记录片“过度夸大事实”的行为不是很满意。。。
Haters always hate我并不想当hater然后去抱怨一切,这部记录片花费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以及筹划去完成所有的拍摄和剪辑,它是一部制作精良的影片 --- 它以传达更多知识和信息为任务,希望观众更多关注和了解pandemic。
但是我相信这里面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最后最后:在这个extremely difficult time, 即使媒体,新闻,甚至纪录片带给你的信息相对负面和沉重,但要始终坚信:我们生活其实一直在进步和优化。
不容易啊!
线索有点散,故事讲得也不够吸引人,但是至少告诉我们:流行病,1,问题不是会不会发生,而是何时发生;2,真的不要有侥幸心理,我们现在远远未准备好;3,没事不要瞎折腾,要相信科学,在传染病面前,怎么小心都不为过。
看不进去
非常时期,尤其感谢Netflix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向守卫着我们健康和生命的人们致敬!
看过的最没完整逻辑线的纪录片 乱七八糟的
低于标题
人物群像。冗长而细碎,把六集压缩成两集效果会好得多
标题那个镜头好酷
疾病进入流行病的范畴,就注定变成政治和文化问题了。然而在政治和文化面前,科学总是那么可怜弱小(还特别能吃【经费】)。
看了一集半,讲的是流行病对家庭的影响。和BBC在完全是两种风格,看不下去。
病毒的起源至今没法考证,人类唯一能治好的病毒是天花,有的科学家认为生命体只是病毒传播自身的一种工具,生命体之所以存在,是病毒允许我们存在,这样微妙的关系细思极恐,讲到禽流感的镜头,恐鸡患者吓得半死🙃
Vox和Netflix共同出品的Explained纪录片剧集在去年11月份的时候还在猜测下一场新型瘟疫什么时候来临。结果一个月之后就来了。
应景的纪录片,每年全球有10亿人感染流感,65万人死亡,如果控制不当会威胁到数亿人的生命。纪录片从医生、专家、防疫人员的角度来展现不同的人为了对抗病毒所做的努力、坚持和创造。但可惜这套纪录片拍的极其无趣,故事讲的支离破碎没什么代入感,完全可以剪成一部电影的长度。
这群人在做一件伟大有意义的事
流感预测、疫苗接种研发、应急演练、资金、一线医务人员配备、个人科学防护。
好好学习一下美国人讲故事吧:错都是别人的,我们是天选之子!好好查一下H1N1¿😈😈😈😈
现在好多公众号在推,讲真,没觉得哪里拍的好了
说得有点散
纪录片拍得很一般,但是主题非常符合当下。
主要构成:疫苗(不容乐观)+宗教+医疗机构运营(美国乡村医院不能自给自足)+医疗工作者(过多的私人生活展现)。这部纪录片的有些内容也许存在“表演”的成份或“利益”的驱动,但其中涉及到的部分知识是值得被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