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3我还是很认真的在看,当我意识到这布电影的主题只不过是在不停的人为的制造麻烦的时候,我开始看不起编辑和导演了。
这都是什么狗屁剧情,为了几口饭也要吵架,饭没吃爽就去捅人?
想回到水面就去杀唯一一个发动机工?
脑子有病吗?
还都是同一个潜水员傻逼干的事。
电影里有矛盾是必须,但是也不能这么瞎几把制造麻烦吧,破烂潜艇,老弱病残已经够惨了,还嫌不够傻逼非要把几个最重要的技术工人全搞死才是高潮吗?
别拿什么狗屁人性来说事,是个剧想升华就找人性来帮忙,先把智商弄完整了再谈人性好吗?
什么狗屁玩意,不虐心不成片?
要剧情曲折有的的方法整点合理的好吗?
后1/3完全是扯淡,编剧导演总算是完成此剧大业,不就是想说人性本恶什么狗屁原罪吗?
曹,我怀着审美的,准备吃一顿美餐心情来看 你给我一个狗屎拌饭,真他马倒胃口。
烂尾剧曹
Robinson因为长期从事潜艇船长的工作而失去了家庭,即便如此努力,他还是被公司解雇,而他的妻儿也已经有了新的家庭,面对残酷的现实和窘迫的生活,Robinson带领着临时聚集的船员前往黑海寻找纳粹留下的黄金……看预告片的时候,我还在猜想着潜艇被坏人攻击,然后双方抢夺黄金,结果我的猜想完全偏离电影的故事,好吧,被“黑海夺金”这个翻译误导了……整部电影都在讲述潜艇里的人们在密闭和压抑的空间里因金钱的诱惑而思想扭曲,面对生存的危机而伤害别人。
明明只是想要跟大家一起赚大钱,然后可以回去赢回妻儿,意外却一件接着一件地发生;明明努力让事情出现转机,刚刚才看到了一丝曙光,事态却毫无偏离地朝着最坏的方向发展……最后一个救生服升上了水面,里面装载的其实是对过去的美好回忆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
领导权威不足,主角仅是一个组织者,队伍中有一半人不受节制,有几个人存心捣蛋;队伍团结不够,分为英国人和俄国人两部分,语言不通,互相敌视,巨额的黄金都无法统一他们;协调沟通很差,无论是言语沟通,还是利益分成,均未能做好;硬件准备仓促,潜艇老化,电池充不足,机舱漏油,救生衣缺乏,无线电有故障后砸损;危险未作防范,潜水员是第一危险因素,因分成不满,一开始就挑畔俄国厨师,中间又杀了俄语协调人,这个时候就应该让他远离俄国人,却未能妥善处理,最后杀了俄国轮机手,导致功亏一篑;经纪人是第二危险因素,有幽闭恐惧症,怕死,一心要上浮就捕,极度挑战船长权威却因人手不足而受不到隔离和看管,最终害人又害已;矛盾逐渐激化,因协调不力,危机未及时解决,又因小失大(为救当成儿子的年轻人,而放任危险因素于漏水的空间,最终导致死得只剩3人),导致夺金彻底失败。
船长说出“得到黄金所有人平分”的时候就埋下了炸弹引线,其实按照“银行家”说的“给他们固定薪酬他们也愿意干”并不是没有道理,或者当他产生“平分”这种想法的时候就应该推算出最坏的发展,然后继续设计方案来避免冲突,比如:收集所有人的信息,承诺如果有人死亡也会把黄金变现打给他的家人。
对,就跟《敢死队2》一模一样。
传统的封闭空间叙事手法,狭窄闷热陈旧的潜水艇里一群乌合之男硬凑在一起试图发个大财(整部片都木有女演员),其中必然有一两个偏执狂或傻二愣是用来没有困难也要创造困难的,然后男主通常是用来达致心灵救赎的。
成员素质低,设备硬件差,管理还不行,这真没法励志(卡梅隆早就以榜样的力量证明了深海探险是件多么高大上的事),不过人家要的就是这股子糙劲儿,各种矛盾危机不断加大最后来个爆发,结局还是很合理。
文/梦里诗书人性的贪婪成为了导演在《黑海夺金》营造张力的内在,而作为一部以潜艇为展开的冒险夺宝,电影也充分利用这一封闭空间营造了出色的氛围渲染,但人物的脸谱化与剧情的单薄,使这一过程变的冗长生硬,偏离了本预寄望的轨道。
电影的故事开始于中年家庭失意,又面临被解雇窘局的潜艇船长,带领一群临时拼凑的船员,驾驶一搜老旧的潜艇探寻纳粹遗留下巨额黄金意图一夜暴富,而在封闭压抑的环境中,这个由六位英国人与六位俄国人组成连语言都不通还互相敌视的队伍,在伊始便为其之后的爆发埋下了引线,但也不得不说正是这种过于戏剧化的刻意,使电影在极近写实的潜艇氛围中剧情的走向变的难近真实。
《黑海夺金》长达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长中,压抑的潜艇空间占据了绝大多半的时间,其本可以利用这个由十二人组成,性格各不相同的人物营造充沛的群戏,但电影对于人物的塑造其实只是着力放在了几个核心人物上,而其余的人物完全可变成了可有可无的配角,诸多角色的脸谱化,不仅将一众人物皆沦为了一群形象单一的亡命徒,也使电影矛盾的建立变的莫名。
诚然人性的贪婪营造了剧情张力,而裘德·洛饰演的潜艇船长最后用生命完成的救赎更成为了电影人性回归的点睛之笔,但纵观全片,仍旧还是给人一种单薄无力的感觉,这在于套路化的动机与反转,更源于电影单凭人性的贪婪,难以塑造一如《从海底出击》般令人屏息深刻的内在,脸谱化的人物也使人性的深度只是浅尝辄止,这种无力感的根源并非只在于导演凯文·麦克唐纳对节奏的掌控,而是剧本的先天不足。
《黑海夺金》本是一部与众不同的冒险电影,它有着自己以潜艇为切入的独出机杼,却怎奈单薄的构思难以去写实那人性的光辉。
最近好像看此类冒险·灾难·题材的影片,挺上瘾,前两天看的《地心引力》场景放在失去重力的太空,这部《黑海夺金》的场景放在了巨大水中压强的海底,虽然剧情设定有些生硬不合理,但是节奏的把控,导演高超的剪辑技术时刻带动着观众的情绪,我全程没有快进一秒钟,看的十分投入,人性随着环境条件以及外界因素的改变,各种形态被表现淋漓尽致,封闭式潜艇空间营造的气氛渲染的也很出色,岁月是把杀猪刀,男主角正是当年和小李子同样拥有盛世美颜在颜值方面同负盛名的欧洲第一美男裘德·洛,也和小李子一样成为了油腻大叔,抛弃颜值不再靠脸吃饭,靠精湛的演技留在公众的视野中,剧中导演大量的特写镜头和表演机会给男主。
裘德·洛也没有让观众失望,由内到外在面部表情以及眼神把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在经历中年危机之后面临改变人生状态一次机会下演的入目三分,剧情推进需要也顺便黑了一把资本家的腹黑心理,做一个这么大的局就是想利用别人愿意赌出生命代价想换取美好生活的心理,最后好坐收渔翁之利。
细思极恐,如果有感兴趣深海探险,人性题材的朋友不妨看看。
看了很多网友的影评,很多人提出了很多剧情的矛盾点,我所想却与之不同。
不能说我完全看懂了片子,只能说我理解这一系列剧情的发展。
1,冒险动机合情合理;我认为如果我是男主船长,中年时期进入人生低谷,在一个我擅长的领域,但是具有很高的危险性和冒险性的工作挑战,我愿意去尝试。
老婆改嫁,儿子改姓,只因为付出大量的时间来工作而赚钱养家,然而这个家和效力的企业都抛弃了他。
没有什么比让我改变现状更给我活下去的动力了。
2,一艘破潜艇,选择英俄两伙船员情非得已又不得不这样;人生已经身不由己了,还有选择的余地吗?
只能水泊梁山了。
潜艇不是游艇,不是有钱就能买的到,更别说挑三拣四的了。
外表生锈了?
能开能动就不错,你家只有一口硬馒头难道你还嫌弃这不好吃?
况且能搞到的也只有俄罗斯退役并报废的老式柴油动力潜艇了,想开核动力电子技术潜艇?
想什么呢?
况且男主是资深船长,经验丰富。
换成是我们,难道一个10年老司机,眼前只有一台拖拉机,就放弃开车而步行走100公里路?
他很自信可以开走它,有些小毛病不算什么。
同时,这也给要招募俄国船员埋下伏笔,因为是俄国的潜艇,机械技术方面除了他们没人真正在行,所以不得已而为之。
3,带上18岁青少年,并倾注父爱;我个人觉得,首先是他的好友因失业抑郁而自杀,临死前交代少年并暗示把少年托付给男主。
少年在男主家似乎像是几天没吃饭了,男主想到自己相同朋友的困境遭遇,对朋友的忠诚,对少年的同情怜悯使他决定带上这个乳臭未干的娃娃。
不过话说回来,的确是有点过于草率了。
上了船才明白,船长实际上带着少年就是属于叔叔带大侄子上道,因为刚开始人手够,不需要少年做什么,跑跑腿,干点力所能及的事也不需要太多技术含量。
4,过早的提出平分战利品;这个问题我不是很清晰,我理解男主这么说是因为他本身是一个被无情剥削的无产阶级劳动者,他不愿意像利用他的人那样来剥削其他人,他选择了共产主义思想,他是满怀希望的想和一起拼命的弟兄共同创造财富,这不难理解不是吗?
只是他小看了这些人,尤其是身为资本主义社会底层的英美国民。
因为在影片中,俄国人除了邋遢和脾气暴躁外,并没有太多因贪婪而起杀心的情况。
其二,作为私心,他的大侄子付出的没那么多但也可以收获一份平均分配的资产。
5,这里是我比较在意,也许能扭转整个事态发展的转折点。
那个先用刀捅死了翻译,后又被怂恿打死俄国技工的人,男主应该时刻观察并分析他的船员,及时的做出合理的判断。
如果在他恶意挑衅俄国厨师后就马上发现问题并做思想工作的话,也许后来他就不会又用彩票找茬挑事,更不会杀翻译。
或是杀翻译后马上驱逐他或是杀死或是禁闭他,他们还是有希望逃出去的。
这里我猜想男主之前是因为他们是同国籍同胞,况且俄国人欺负少年,且潜艇上人力有限,一个萝卜一个坑。
男主选择了纵容他,后来酿成大祸!
再包括后来的银行家怂恿,反复的在水手耳边絮絮叨叨,给水手心里造成极大的负担和影响,在发现银行家是个怂货且人品不好时就果断弄死他,不但可以转移其他水手的矛盾点,还能借此振奋团队,更不会再因为他死人了。
从这几个事能看出男主是个比较有正义感,雷厉风行,但思想比较单纯的硬汉,就算结果不好,可我还是非常喜欢的他的为人。
所以说,当断则断,不断必乱。
有时候顾及太多而放纵一个罪犯就等于是把狼放进了羊圈。
可以说男主的性格和我很像,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能理解旁人所谓的导演纰漏吧!
6,一定要带回金砖,并且最后用救生衣送上海面。
这里又有很多人提出质疑,说是男主的人性贪婪。
那我想请问,开着破船,死了好几个人,还上有黑海舰队,海里有看不见的岩石。
我们来这里干嘛来了?
不就是为了这些黄金么?
观光旅游玩来了?
有人会说命重要还是钱重要?
我只能说说这话的人太安逸了,当你没钱到快要没命的时候,钱就是命。
拿着黄金就算活着回去的几率只有百分之一,那也比拿不到钱死的几率百分之百要好,这时候就是选择拼命与否了,他们这些人哪个不是来拼命的?
只有银行家不是,他只是来监督的,所以他立刻就提出不要黄金了,我们回海面的思想。
换言之,谁不知道煤矿有生命危险?
那为什么还有人宁愿去冒险当煤矿工人或是去美国淘金呢?
请问网友们真的看得懂人性吗?
有人提问,说救生衣能拖得动4顿黄金?
我想说,你确定衣服里是所有的黄金?
一块金砖就50万美元,他尽量浮上来一些就够了,剧情里也没说那是浮上来所有黄金啊!
先写到这,困不行了,欢迎有朋友留言讨论。
海军退役的Robinson潜艇艇长,在商业打捞公司供职多年,却被裁员,而老婆早就带着儿子嫁了有钱人。
憋着一股仇富劲的下岗艇长在和朋友聊天时获知纳粹装载黄金的沉没潜艇的信息,又联系到了富豪的“投资”,于是纠合了一支12人的团队前往寻宝,期待实现屌丝逆袭。
这次“创业”的条件真不太好。
他们登上的是一艘60年代的苏联小型常规潜艇,到处是锈迹,维护保养很差(估计早已退役,没人管很久了),硬件条件相当简陋。
照理说,硬件不够就需要团队来补。
而团队的情况怎么样呢?
整支队伍文化背景差异巨大,一半来自英国,一半来自俄国。
有的人很专业,有的人是纯菜鸟。
共同的特点是这些人基本上都是现实世界里的失意者,有的嗜赌,有的好酒,有的脾气暴躁。
是不是和周围的Start Up有点像?
来自外企民企各一半,弄不好还有几个国企或政府机关的掺和进来。
团队里面也免不了有几个愤世嫉俗或自由散漫的刺头。
面对这样的团队,仅仅文化融合、培养和谐办公氛围这些破事就够头儿们忙的了。
可是,艇长同志不但在出发前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过程中似乎也什么都没做,任由文化的裂痕在工作中不断酝酿发酵,最终酿成大祸。
另外,还有一个创业的经典问题,也是后续所有事情的导火索。
艇长同志一上来就武断的宣布了利润的分配方案:股东拿4成,其余的大家平分。
总金额不会小于4千万美元。
而且,面对质疑,态度非常坚定,这事儿没商量,大家都是拿命来赌的。
是不是非常熟悉?
“铁哥们创业,大家都是兄弟,谈钱伤感心情,股权就这么着,简单分一下,不会亏待兄弟的。
”其实,大部分团队崩塌的隐患就是这个时候埋下的。
没见到钱的时候,大家还好。
见到钱了,或者闻到钱味的时候,所有人脑子里面都是一个“凭什么!
”。
后面的事情,就该吵架吵架,该拆伙拆伙了。
当然,后续执行的时候,管理者的责任就更大了,从来没有针对性的沟通,而仅仅是靠装出来的“权威”感,压服团队。
细节大家自己到电影里面找吧。
最终,当“成功”就在眼前的时候,最大的悲哀出现了。
艇长Robinson发现,自己和团队整个都被该死的资本家设计了,全是套路!
于是,在最后的挣扎里面,危机第二次全面爆发!
团队成员各自按照自己的想法,各行其是,最终导致了悲剧。
屌丝逆袭,创业成功。
“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这是多少人的“梦想”,然而,“夺金”路上的那么多坑,你能一个个都避开吗?
对于“Banker”为代表的“他们”来说,艇长只是一个投资项目里的棋子,是合同里的一个数字。
而对于Robinson和团队来说,这就是他们整个的人生!
现实不是电影,现实只是比电影更加令人抓狂,而已。
PS:电影是个好电影,Jude老师的演技还是不错的,各种俄罗斯萌汉子也挺可爱。
如果你不在乎全篇没有女角,推荐观影。
毕竟,总比国产盗墓片有点真实感。
在如今这个快餐时代,能够出现一部潜艇题材的电影,实在是罕见。
《从海底出击》《猎杀红色十月》《红潮风暴》《U-571》《K-19》,这些著名的潜艇电影想必大家不会陌生,潜艇电影,因起特殊的环境构成,成为电影市场一个特殊的题材,有什么特殊之处呢?
只要是潜艇电影,必定会涉及到如下至少一条规则:1、深海之下封闭的空间,不仅与外界隔绝还无处可逃,幽闭恐惧随之而来;2、在密闭的环境下,常年累月的面对同一帮人,人性的因素被放大,内讧极其容易发生;3、只要是潜艇电影,就意味着这是一部男人戏,潜艇里不会出现女人,而且潜艇上也有“女人登船会不吉利的传说”(曾有一部《深层恐惧》就是说潜艇上接纳了一位女子,导致厄运,可惜电影不算成功)这部《黑海夺金》,也出现了一个迷信传说,带“处男”上船不吉利,指的是那个利物浦口音的托宾,实际上随着电影情节发展透露,托宾其实连孩子都有了。
不过这个情节大概算作《黑海夺金》这个故事的前兆,一帮无乌合之众,乘坐一艘破旧的潜艇去海底寻宝,在出发前就带着不好的预感。
这让我想起了年初风靡的“太平洋大逃杀”事件,“鲁荣渔2682号”上的血腥故事。
改编版权已经买下,但不知道在国内审查下拍成什么样子。
《黑海夺金》与后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同样是出发前不吉利的事情。
密闭的铁罐子,连死都死囫囵个儿的,东拼西凑的船员,用原文中的一句话“事情如何发展,便取决于船员当中有着什么样的人物了。
”潜艇题材融合了夺宝式的冒险,幽闭空间与海底探宝这样的交互体验,让电影的节奏竟然不慢。
别指望该片能够达到《从海底出击》那种将幽闭和内心焦躁发挥到极致的效果。
因为在这个快餐时代,商业电影是不允许你这么做的。
这也是如今为什么潜艇题材如今凤毛麟角的原因。
一方面该题材内容比较单一化,另一方面狭小的空间内的故事潜力几乎被挖掘殆尽。
除了上述《从海底出击》外,也有人性冲突《红潮风暴》,信息和沟通问题《猎杀红色十月》,甚至《U-571》直接拍成动作片(该片是好的动作电影,但不是好的潜艇片)。
而这部《黑海夺金》嫁接了冒险类型之后,故事又有了另一个方向的发展。
本片的内容基本上一半是“太平洋大逃杀”的故事,另一半是冒险的桥段。
题材嫁接之后,由于是在深海潜艇中,两方面内容都被赋予了幽闭之感,无论是在破旧的铁罐子里,还是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底潜行,都是紧绷感十足。
个人最喜欢的段落有三:其一是他们登潜艇那段,前苏联狐步级潜艇,上世纪50年代服役的老古董,锈迹斑斑,从明亮的外部海面到阴暗狭小的内部造成的那种强烈反差感营造的非常棒。
其二是海底夺宝那段,纳粹潜艇上人吃人的故事,深不见底的海沟,突然飘来的死尸,这段内容是全片最刺激的一段。
其三就是结尾处潜艇朝着海沟下坠的场面,紧张中带着压抑。
所以说把一部潜艇题材的电影拍得很刺激,《黑海夺金》算是比较特殊的一部。
但电影关于人性方面的刻画仍然处于模式化,包括最后的反转等等,也是顾此失彼,即想拍出潜艇题材的那种幽闭氛围,又想突出商业电影那种节奏感和刺激效果,本片保留了两个最大的卖点,牺牲了关于角色刻画方面的内容。
或许这部电影根本没打算拍成如何牛逼的经典片,仅仅作为一部商业而言,来自《末代独裁》的导演 凯文·麦克唐纳算是完成任务。
最起码还有昔日英伦帅哥裘德·洛,如今有朝着杰森·斯坦森的方向发展。
三星半接近四星,潜艇片拍成这样,可以,戏剧张力十足,就是有些环节感觉人为设置矛盾,按说都是海里老江湖,不应该发生这样的情况,但是确实值得一看
典型的猪队友系列。裘德洛演的不错。
就很平庸……BGM会提示你高能到来,有深海恐惧症患者不宜观看,裘秃子除了头发都没有了其他都还行……题材不是我喜欢的,也就是为了看裘秃子吧。
如果早拍十年大概会是深海电影里的佳作。(意外发现大胡子美男 Grigoriy Dobrygin ……)
一艘船只能有一个船长,但是船长得了解所有成员,当两波不同的人“英国人”和“俄罗斯人“在一个封闭的环境工作时,并且同步面对巨额的诱惑时,一点小摩擦都容易导致任务最后的覆灭。
裘德洛2星
最后留下的两人还能均分那份命换的黄金吗?那是一个人用生命来证明他正确的证据。。。3星,为明星团再加1星
每个人都是贪婪的,特别是当他被生活深深刺痛以后。 很久没有看到如此刺激、悬念迭起的电影了。 很惋惜,如果没有那一个搅屎棍,至少可以把黄金带出水面。 但他们还是得不到黄金,他们被更大的阴谋欺骗了。
最后裘德洛可以浮上去的啊。大概是不想活了?为什么不能带金条?
悲剧,不喜欢。
看完对水多了一层恐惧。。。司机再次早早便当,多大仇?!裘帅的头发啊。。。
3.5
果真潜艇片要拍好看不容易,漆黑的海底和昏暗的船舱让人产生视觉疲劳,人物众多有印象的不超过五个人。为了制造剧情,从组队开始就进入作死模式,裘德洛把一切团队领袖的大忌都犯了。
老掉牙的剧情 表面看起来是潜艇片其实连边都沾不着 烂 烂 烂
我是为什么标记要看这部片的?裘德洛现在越涨越像俄国人了...
开始还有些带劲儿,后面就开始做作和慌乱,人物也做得不好,是影展看下来最差的一部。
创业失败
好久不见深海幽闭恐惧脏兮兮糙老爷们儿潜艇片了,前一小半很好,干脆利落,可惜后面太套路狗血了,人性挖掘浅尝辄止,没有战争背景的潜艇片太单薄了。
密闭的空间给人沉重的压迫感,破旧的潜艇让人提心吊胆,拼凑的船员队伍加剧了危机,人性的弱点在有限的空间和生存时间内赤裸裸地展现出来,裘德洛一心只想把金子带上岸,一步步陷入死亡的深渊,当知道自己只是被利用的工具,内心的憧憬顿时变为悲剧,都是一无所有或者死亡,不如牺牲自己成就他人。
虽然略有些乏味,有些剧情的转折有些莫名其妙(比如最后非要嫩死一个来逼船长弃船),但总体还可以接受,潜艇+纳粹黄金的题材也还好,可能是我最近看烂片看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