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迈耶的痴梦
La folie Almayer,阿尔迈耶的愚蠢
导演:香特尔·阿克曼
主演:斯坦尼斯拉斯·莫哈,马克·巴贝,Aurora Marion,Zac Andrianasolo,Sakhna Oum,Solida Chan,Sun Yucheng,Bunthang Khim
类型:电影地区:比利时,法国语言:法语年份:2011
简介:《奥迈耶的痴梦》改编自约瑟夫·康拉德1895年发表的处女作小说,影片在马来西亚取景拍摄,被《电影手册》评为2011年法国今年最受期待的新片之一。该片讲述了一位荷兰富商在马来西亚寻找黄金的故事。详细 >
作为电影角色来说,只有妮娜是真实的。其他人都只是痛苦的剪影,奥迈耶尤甚。
如死尸般的白男桥段太多了,看得很累,每一个镜头都做得特别好,小的段落的节奏很好,比如林德尼去找奥迈耶要人的片段和妮娜离开寄宿学校的片段,但是省略留白的地方像是在刻意回避一些问题,剩下的是一种僵硬混乱的感觉,也许那段时间是她的瓶颈期吧。
看过~
“太阳好冷”最后一镜
1.5/5。杜拉斯+阿彼察邦+侯孝贤+陈英雄=看不懂。逻辑和人物关系也不太明确,没看过原著的话太难理解了。
好会拍水,好会拍蓝色,好会拍绿色,好会拍夜晚。哪里都是父权制。喜欢对照。
7.5。失败的白人男性念叨着明日,却已经死于今日,其间的时代痛苦难以体会。带来衍生痛苦的东南亚女性却是勇敢的,即便疯了、心死,仍有独特的活力。
上海阿克曼影展,朋友选的片∠( ᐛ 」∠)_ 第一次看阿克曼可能不是她最典型的作品,书改编的电影,怎么说呢,这个题材我不喜欢。感谢革命先辈,我生在在一个殖民地历史几乎没有影响的城市,因而这些个表现白种人在亚洲殖民的心态让我只觉得可笑,我不自觉要带点批判来看这个故事。女主的身份认同刻画也是浅尝辄止,最后只剩下命运的随波逐流。
“我厌恶我在的地方”这个母题现在变成了殖民地与皮囊
小说就写得匪夷所思,更别提电影了。
拍女儿和父母关系的果然还得是女性导演自己来拍才能拍出东西来与父亲之间的隔阂,母亲的失语与反抗,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还有学校的桎梏,无法融入的异国他乡而blame一切的外国人,意识不到奴役而忠诚的本国人,一个欧洲文化孕育出挑战制度而被通缉的人,一个背负太多的少女,很有意思镜头有一种红高粱和现代启示录的既视感,最后的绝望的父亲和阳光,逐渐贴近又远去的船只,唯一和外界世界相连的途径,不满而又无法远去的第二故乡
2022.9.25
主观上可悲的男人和客观上可怜的女人。比马来层层叠叠的绿更让人窒息的是茂盛的控制欲和自我意识,其他部分则很像大型ASMR
来自Akerman的后殖民叙事,每一帧都充满暴力和冷冽的痛感,会想起阿彼察邦的影像,从潮湿浑浊的河水到清澈明亮的大海,不变的永远是沉重和悲伤的现实生活,一瞬间仿佛又回到了达内的影像里,全程压抑的情感在最后一幕倾泻而下,女孩诉说自己的饥饿,对生活彻底绝望,本质和父亲病态的控制欲和爱一脉相承,男演员在阳光下微微颤抖的头,最震撼的细节是他在彻底失去和女儿的连接以后,一个人痛苦到极点是没有眼泪的,于是只剩下流鼻涕的镜头,“太阳好冷”不但是一句文学化的台词,更是赤裸裸的具体呈现。
殖民主义的衰败气息从潮湿恶劣的画面中扑面而来,但是身份认同就这么意识流得表达不太能接受
我果然还是没有看这种电影的耐心
5.0 开头犹如附了魔,殖民者的占有狂热逐渐侵蚀自身,梦魇经由夏水潜入精神领域。但中段发生不必要的情绪外溢,把潮湿的外部意境暴晒得无比干涸,最后一镜只能是低配版杨贵媚。
热带丛林,一切都是湿漉漉的,荒僻的小岛,周边皆是河流与海洋。一个做着痴梦,也是坐着等死的法国人,一个有着混血血统的女儿。影片的节奏非常缓慢,但故事线仍在,静静地观看,倒还是能让你看到一些东西。
明天就忘记了
シャンタル・アケルマン映画祭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