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看完了近期能看到的最后一部朴赞郁的片儿,之前看过老男孩,亲切的金子,我要复仇,小姐,蝙蝠,这一串下来已经对朴导的风格有了一定了解,作为小姐之前的一部作品,机器人之恋也不例外,同老男孩,亲切的金子和蝙蝠一样,前半部分总会给人一种乱糟糟的感觉,繁杂的信息,密集的对白,各种特效运镜,再加演员略显浮夸的表演,确实让人有些不想再看下去的冲动,但是我了解朴导,明白那些看了十几分钟就拒绝再看下去的人是不会体会到结尾美妙的音乐响起之时那种舒爽的感觉的,ps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片子配乐还是曹沃英doge。
机器人之恋虽然很具朴赞郁的味儿,但是,味儿却又没那么浓。
在这片子里对人性恶的探讨远小于善,精神病院里的病人们确实让我想到了飞越疯人院,男主就像杰克尼克尔森一样。
但是朴显然是不想在自己的片子里放一个单纯的坏蛋,虽然女主也对护士医生有诸多不满,但是影片首要的驱动任务显然是让女主吃饭。
解决这个问题的钥匙也就是女主心理问题的由来,这也是本片最大的悬念。
在精神病院里大家都或多或少的有些精神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又何尝不是呢,在上大学之前,精神问题好像离我的生活很遥远,但是当来到大学接触了各种各样的人之后,我发现,精神问题在人群中还是挺常见的,当然这时候应该换个没那么严重的词汇:心理问题。
我发现无论是自己还是同学好像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大多不会像片中精神病患者那样表现的那么明显,但是它总会在潜意识中影响一个人的行动和抉择。
从而对人的命运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
这些心理问题大多和原生家庭有关,就像片中的女主一样。
大家都说幸福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来治愈。
这种来自童年的心理创伤,是很难后天完全治愈的。
尤其是在人际关系日益疏远的社会中,人们天天只为了自己那一点利益而活,整日内卷挣钱,甚至有很多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好。
在这种极度功利自私的社会中,再回过头来看片中的男主就会显得尤为可贵了。
在看此片之前,无法想象在《对不起,我爱你》中清纯的林秀晶的形象会被破坏成这样:煞白的脸,染白的眉毛,杂乱的头发,身着脏脏黄黄的病服,毫无生气。
在更夸张的一幕,亮晃晃的灯光下猛然抬头口中露出奶奶的假牙,表情似笑非笑,霎时如恐怖片般把我吓了一跳。
相比之下戴着面具、时常挠屁股的Rain可容易接受的多,头上总顶着两撮翘起的头发真是可爱至极,生气和疑惑时的面容则与《浪漫满屋》时相差不多。
虽然二人角色特殊,实际上却并没有给他们太多挑战的余地,因此表演也只是中规中矩。
但是,除此之外,一时间还真不知怎么写这篇评论,虽然看了简介有了一定心理准备,却仍远超出我的意料之外。
这确是朴赞郁导演的作品吗?
在著名的“复仇三部曲”中,画面总因太过强烈而具有侵略性,令人不由被张力和爆发力十足的视觉冲击所震撼,并产生一定的生理不适,比如从口到胃收缩或痉挛,寒意如电击般即瞬传遍全身。
在复仇主题之下,层层拨开隐藏在血腥的惊悚背后的灵魂,人性的善与恶、爱与恨或分裂、或错位、或交织在一起,可怜、可悲、可恨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差。
控诉、肃杀、抑郁、悲凉、麻木、疯狂、绝望...各种情绪一股脑的迸发出来,压迫着观众的神经,足以令人如鲠在喉,却张口无言。
“悲剧就是把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朴赞郁深谙此道。
相比“复仇三部曲”浓重的压抑氛围,本片的基调就显得格外清新明朗:温和平淡的叙事结构,荒诞而神经质的情节设置,再加上较为单一的人物性格,美好的像一个童话故事。
只有从开场英君割手腕接电的桥段,以及身着鲜红服饰的英君手臂上逐渐溢出大片猩红血液的场面依稀犹见那熟悉的暴力美学的影子。
说到美学,本片的配乐着实令人深刻,运用大量的钢琴、管弦乐和电子乐,时而明快轻盈,时而深沉厚重,时而怪异乖张,时而充满童趣,交响乐、爵士、圆舞曲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也穿插其中,整张ost就仿佛一出妙趣横生的歌剧。
从视觉效果的角度,朴赞郁则越来越注重对于色彩感的把握,这点从三部曲中拍摄最晚的《亲切的金子》中可见一斑。
印象最深刻的即是金子苍白面颊上的红色眼影,突兀而惊心,无时不提醒着我们她是天使与魔鬼的双重化身。
而此后的本片,色彩这一元素在片中的位置更为突出。
开场的大红满目,医院的白色氛围,稳定室的绿意盎然,每一种都纯粹如画,同时也构成了英君情感变化的线索:红色代表英君完全认同了自己是电子人的想法,其精神病情已入膏肓;白色是英君入院后精神状态的写照,因绝食而虚弱,因自闭而孤独;绿色的选择则出乎意料的精彩,在日顺的歌声中英君幻想自己飞到一望无垠的田野上,见到奶奶最后一面。
如果说大比重的白色结合医院本身的安静压抑与病人的怪异行径使影片整体单调乏味的有些昏昏欲睡,那么比重并不大的绿色则充分体现出其保护色的特质,将影片从清冷萧瑟的腊月拖入了乍暖还寒的初春。
略感意外的只是影片最后并未延续绿色的生机勃勃,而是选择了滂沱雨夜,黑暗中几乎分不清谁是谁。
听从破解出的奶奶的话,英君与日顺等待十亿伏特的闪电降临,直到东方渐白影片戛然而止。
英君最终并没有实现存在的目的,但她与日顺的两颗纯真而美丽的心灵将一直靠近着温暖着彼此,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希冀,迎接幸福快乐的曙光,或许还有更为色彩斑斓的生活。
三大色块逐渐呈现出另类的温柔,这也正是朴赞郁脱离以“复仇三部曲”为代表的将个人荣辱、爱恨与命运为关注点转而投向人文情怀的证明。
电影选择精神病医院作为故事发生地,不仅是乖张的故事叙述的需要,也是抒发人文情怀的需要。
以善良的女医生为代表的医生耐心、不离不弃的治疗和关怀精神病人并投其所好,但迫于精神病人的特殊性却时常会有不够人道的做法,比如在做定期座谈会时的场地用铁栅栏与外界隔开,比如为了让英君吃饭又不得不动用可能会损伤大脑的休克疗法,在英君的精神病状加剧后又将其与其他人隔离,还将导管插入英君鼻腔强行引流。
朴赞郁并不是要据此批判医疗制度、宣扬人道主义、或是仅仅表达对丧失人权的精神病人的同情之心,毕竟精神病治疗的某些困难,不是科学、操作或技术上的改革进化所能解决的,但日顺成功解救英君的案例却让我们重新审视了精神病人的世界。
精神病人的世界,是最为单纯的世界之一,他们执拗于某种事物或状态,执拗于他们所认为正确而不足为外人道的能力或信念,执拗于只属于自己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观念,因此称他们为只有一根筋的人并不为过。
但同时,他们比我们想象中的可怜,他们敏感、脆弱,具有不安全感,交际困难甚至自闭,缺失对他人的信任,有时充满敌意。
你可能永远读不懂他们在想什么,因为他们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在正常人眼中如同科幻小说般天马行空的臆想,对他们而言却是生命的全部。
但不可否认的是,精神病人虽然是特殊人群,却与正常人一样有喜怒哀乐的情绪波动,有着或许还拥有美丽的梦想和坚定的信仰,而他们的情感甚至比正常人真挚、单纯、直接得多。
同情心、悲伤、不安宁、犹豫不决、白日梦、内疚、感激,我不知所谓的“七罪”源自何处,但从英君的挣扎中,却能确实地感受到这些情感的存在与否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然而,长久以来拒绝与任何人交流的英君却独独为日顺留了门缝。
谁也不会料到,日顺这个自以为有“转移”能力的精神病人与英君之间会产生这样的化学效应。
当我们把一部分的关注焦点从英君身上移至日顺这个原本更像陪衬的角色时,才发现日顺是这群病人中最可爱的天使。
总是活力四射,又总是惹事生非,奇怪的面具遮住了对孤独的畏惧,却无法掩盖其善良本性,偷窃也好,“转移”也罢,他有着难能可贵的助人为乐的天性。
也正因为如此,他小心翼翼的介入甚至不惜冒犯英君的世界,不遗余力的照顾英君,煞费苦心的为英君出谋划策,成为了奶奶之外世上最了解英君和英君最信任的人。
而在此过程中,微妙的爱情种子也悄然生根发芽。
为了帮助而去了解,因为了解而爱。
因为爱,日顺号召众病友一起绝食抗议,要求将英君从稳定室释放出去;因为爱,日顺擅自闯入稳定室,趁乱将听筒塞进英君床里;因为爱,日顺偷工具箱“发明”能转换能量的大米电子管,煞有介事的为英君安装到身上;因为爱,日顺制作大米电子管维修商的假名片,鼓励英君吃下第一口饭;因为爱,日顺帮助英君破解出了奶奶所说的存在的目的,却在最后时刻说服她放弃了自我爆炸终结世界的请求。
最终,英君收获到了最真切的爱,也恢复了对包括医生在内的人的信任,从此,她不再孤独自闭,她将快乐而满足地活下去。
这一幕幕画面是如此感人,丝毫不亚于正常人之间的情感,令人感慨。
爱是每天清晨的第一道曙光,一口饭,一首歌,一个吻,一个拥抱,就足以照亮生命,使人电力十足,精力充沛。
爱的美丽令世间万物黯然失色,爱的神奇令医学技术相形见绌。
日顺拯救了英君,将英君从执念的死胡同中解脱出来,并重新激活了她的生命,靠的是智慧,更是挚爱。
精神病人又如何?
电子人又如何?
不用怀疑,爱本就没有界限,只在乎真伪深浅。
精神病院......里边..大家可一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可以做自己想做..自己非做的事......每个病人都有自己的故事......认为自己是机器人.....很好.....每个病人心中都有个最想珍惜的人..却远离了的人........病人间的感情也不过如此..其实他们都很正常................一定程度上的正常
在我笼统呢说电影这个话题之前,我要先来说说这部名叫《电子人也无所谓》的电影。
原本就是冲着Rain与林秀晶这两位在韩国有着超高人气偶像,才在第一时间从电驴上Down下来,不过最近才有心情拿出来看。
看完后我怎么都想不明白,这样一部荒诞意味浓烈的电影到底是凭借什么拿到了2007年柏林电影节阿尔弗莱德奖?
不过从我居然可以耐着性子坐在电脑前2个多钟头的表现,加上我确实不是个花痴的事实来看,或许也没有那么糟。
有人说这是一部发生在精神病院的童话故事,关于这个.....虽然我觉得电影荒诞得可以,某些情节还是很有意思,可以思考一下,说到童话它却少了点美好,虽然能偷走别人能力,有严重强迫症又喜欢戴着奇怪面具的男生日淳在影片最后的时候长长的吻了自认为是机器人,喜欢戴着奶奶的假牙对着周围食物讲话的绝食少女英君,还是觉得整个故事不够美好。
记得当男孩知道如果女孩一直认为自己是机器人不愿意吃饭的话,肯定会被饿死的时候。
他说服女孩相信装入他改装的“转换机器”就能将吃进去的食物转化为电量而且不会损害内部构造,在管道横竖延伸的房间,男孩帮女孩“打开”了她的身体。
.....“英君吖,有了这个,你吃下去的米饭就可能转换成电能啦。
”于是英君就纯纯的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吃饭了,而且这个机器还买了保险,坏了的话可以维修。
所以这天,整个饭堂的人,都为了英君能够吃第一口饭而欢呼雀跃~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精神上有疾病不等于是傻子,呵呵,也是个奇怪的结论。
在导演眼中的世界,精神病人都是值得爱的,瘦得苍白丑陋的女生也是值得爱的,整天念念叨叨只爱吃萝卜的老人更是值得爱的。
如果正常人的这些情感都能变得纯粹,或许世界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离奇的破坏。
同情心,感恩,包容,虽然有时因为这些情感的泛滥会伤害到自己,但每个人都多一点,多一点,这个世界就会被更泛滥的爱所包围了。
不知不觉说了那么多,都不知道对于《机器人也无所谓》这部电影存有一种怎样的情感,似乎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喜欢或是不喜欢可以概括的了,就只有作罢。
而电影这个事情,在我的生活中也是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存在,越来越喜欢到电影院去观影,为得恰恰不是那点音效和大屏效应,而是大家坐在一起观看的热闹感。
虽然看得同一部电影,或你或我还是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甚至就连相同的剧情也会看出截然不同的N中理解,有时候觉得很神奇,这样一种影像的记录,也对不同的人说着不同的故事。
我想以后我一定要有一套很棒的家庭影院和一面可以放很多碟片CD的墙,没有工作的夜晚,找一片买了很长时间的文艺片,找个垫子坐在沙发旁的地上,关了灯,痛痛快快的郁闷一场,而且还要为这些晦涩的文艺片一而再再而三的郁闷下去。
本来便是冲着《机器人也无所谓》的俩主角+导演的这个怪诞组合去看这部片子的。
果然没让我失望,先大赞一下天才朴赞郁。
可爱又超脱现实的疯人院的布置,总是充当背景的僵硬呆板穿着白色衣服的精神病人,大大的蓝天和最后一刹那的彩虹,无不体现出朴赞郁老顽童的贪玩心态。
片子极其流畅的呈现了发生了疯人院的一出童话故事。
自认为是机器人,喜欢戴着奶奶的假牙对着周围食物讲话的绝食少女英君。
能偷走别人能力,有严重强迫症又喜欢戴着奇怪面具的男生日淳。
还有皮肤油油的,自己通过摩擦原理制造出飞天袜子的胖女人。
喜欢背对着别人用镜子看世界的女歌者。
遇到什么事故总是认为是自己的过失的神经质男。。。
如此多姿多彩的病态人生,在朴赞郁的镜头中,这些人都是创意的代表,飞天袜子最后帮助绝食少女飞出了禁锢的牢笼。
美丽的女孩天籁的歌声让英君看到了蓝天绿地,那更美好的世界。
有一刻我竟然接近流泪。
奶奶绑着大大的地心引力的腰带来到草地上找英君的时候,英君流着泪扑上自己朝思暮想的奶奶怀中,诉说着自己一个人在别人的世界里无法生存的痛苦。
我不想吃饭,他们逼我吃饭。
我是机器人,我不该吃米饭,我要充电。
虽然没有说出来,但是英君心里的许多委屈都化成了泪水,诉诸于世界上唯一能懂她的奶奶。
可是人还是挣脱不了地心引力的,奶奶始终要被狠狠的拉回去。
奶奶刷的离开的一瞬,泪水在眼眶里拼命打转。。。
没关系的,即使奶奶不在你身边,我都会保护你。
小rain心里肯定是这么想的吧。
于是轻轻的抱着瘦骨嶙峋的英君,深情的吻上戴着假牙的女孩的唇。
时间停留,长长的世界尽头,只剩我们小小的身影。
即便我们都是最不可理解的怪物,我们都无法活在别人的眼中,那么就紧紧拥有着彼此吧。
漫长的吻之后,可爱的rain笑了,戴着英君的假牙~男孩知道如果女孩一直认为自己是机器人不愿意吃饭的话,再下去肯定会死掉。
男孩帮女孩“打开”她身体的大门,植入一个“转换机器”。
“英君吖,有了这个,你吃下去的米饭就可能转换成电能啦。
”于是英君就纯纯的相信,自己真的可以吃饭了,而且这个机器还买了保险,坏了的话可以维修。
所以这天,整个饭堂的人,都为了英君能够吃第一口饭而欢呼雀跃~简单而又美好的故事,虽然跳跃着的都是光怪陆离的思维,但是亲情、友情、爱情,又何尝不是我们身边最实在最真切的情感呢。
难道我们所谓的正常人,永远都是最正常的么?
所谓的荒唐离奇的白日梦,我们加之以嘲笑、愤怒、不屑,其实都是因为我们不懂去想,不懂去爱么。
朴赞郁眼中的世界,精神病人都是值得爱的,瘦得苍白丑陋的女生也是值得爱的,整天念念叨叨只爱吃萝卜的老人更是值得爱的。
如果正常人的这些情感都能变得纯粹,或许世界就不会出现那么多离奇的破坏。
同情心,感恩,包容,虽然有时因为这些情感的泛滥会伤害到自己,但每个人都多一点,多一点,这个世界就会被更泛滥的爱所包围了。
最夸张的手法去描述不可能的世界,其实,痛斥的更多,是现实社会的冷漠;希冀的,也是现实社会更多的关怀和追求。
关怀所爱,追求所想。
无论是什么人,都无所谓了吧。
机器人也无所谓,不能吃饭,我为你制作终身保修的米饭电子管;寻找生命的使命,我陪你雨天一起等雷劈。
英君的困扰 英君有三个困扰。
一是自己是个“机器人”,但因为向妈妈保证过,不能对别人说。
二是奶奶被白衣人带走的时候,告诉她生存的目的,但她没有(无法)听清楚,所以一直为此苦恼。
三是想杀死那些带走奶奶的白衣人,却因为同情心而下不了手,那不能有的“七宗罪”(同情、伤感、心动、犹豫、空想、内疚和感激)遵守起来还真困难。
被送进精神病院后,英君遇到了一顺,那个专门偷别人东西的奇怪男人。
虽然他莫名其妙的偷了自己的“星期四”(内裤),但因为困扰,英君还是找他帮忙。
小偷一顺 一顺从小被母亲遗弃,非常没有安全感。
在生活中不擅交际,常被人忽略,以至让他觉得自己会慢慢慢慢变小直到消失。
他开始偷别人的东西用,开始不停的刷牙,延续证明自己的存在。
英君找他帮忙,他当然义不容辞。
有些一见钟情的味道,不然干吗去偷人家的“星期四”呢。
另外林秀晶(英君)那小小的个子,是很容易让人想要去保护的。
他发现英君最大的问题是不吃饭,但偷走她那可以和机器对话的假牙或同情心并不能解决问题。
(对其他病人也一样,偷走他们的“病”,并不能让他们解脱。
)理解,尊重,加上适当的方式,而不是想当然的去生硬的改变。
于是一顺“发明”了米饭电子管,让英君可以顺利的补充能量。
赢得了信任,拉近了距离,自然的情感流露也渐渐摆脱那所谓的“七宗罪”。
在帮助英君的同时,一顺也找到了自己。
导演朴赞郁一直强调说,他这次拍的是部商业片,是由两个偶像演的爱情片。
所以电影里的精神病院不是现实里的精神病院,里面充满了各种奇思妙想,各种温馨幽默的细节和想象。
精神病院和病人 精神病院里还是比较民主的,有一个大大的院子,病人们可以自由活动。
医生们也很可亲,不是扼杀个体与自由的顽固可恶分子。
病人们有时会歇斯底里,其实都很可爱。
他们只是有不同于他人的思维或行为方式,无法摆脱过去或为幻想着迷。
因为人们的所谓标准规范和自以为是,他们才成了异类。
“大场面” 想象中的大屠杀和吃第一口饭,是影片中为数不多的“大场面”。
一个欢快肆意,想象与视觉结合;一个细腻含蓄,幽默与温情相溶。
一动一静,为影片增加了气氛和娱乐效果。
飞行袜 可以和米饭电子管相媲美的,是由薄荷和柿子作成的飞行袜。
穿着它能飞到那个美丽宁静的草原。
每个人都有一个那样的属于自己的世界,可以尽情的回忆和畅想,无论喜怒,给自己一片清澈。
那个超长的吻 在告别奶奶之后,一顺来了安慰英君。
英君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头,两人接吻。
一直一直,不停不停,到太阳都要下山了。
这个吻也充满能力,让虚弱的英君可以一直停留在半空。
吻毕,一顺冽嘴一笑,露出那副假牙(接吻过程中从英君嘴里跑过去的)。
这是我笑的最厉害的地方,有些恶心,呵呵呵呵呵呵。
有些色情的对话 一顺陪英君一起去完成她的使命。
帐篷在雨中被大风刮走。
一顺:现在干什么呢?
英君:先脱掉湿了的袜子吧。
一顺:可湿的不光是袜子啊……就湿了袜子吗?
大雨过后,升起一道彩虹。
英君没有等来她的使命,不过身边有了一顺的陪伴。
爱情给了他们新的力量,可以面对过去未来,可以感受每一刻的存在。
“你自始至终都知道自己是个灯吗?
我是后来才发现自己是个机器人。
”“我是个机器人,但我身上没有任何使用说明书和标签,我是用来做什么的?
我的用途是什么?
”“好吧,我承认,昨天我偷走了星期四”“谁的星期四?
”“神经病!
"“我不是神经病,我是机器人。
”“寂静的米饭,神圣的米饭,万籁俱寂,全是米饭。
圣母圣婴可爱安详,你们请吃面条吧!
”“i'm a cyborg,but that's OK."机器人也无所谓。
就此迷上这个句式:穷死也无所谓;老就老吧也无所谓;不值一提也无所谓;被轻视也无所谓;没空旅行也无所谓;神经病也无所谓。
神经病比不神经病可爱一百倍一千倍。
笨,不会拍电影也无所谓。
有此一生,能够来到这世界看电影,就够啦。
真的有这么想,在看到某一个部分和另一个部分的时候,边看边想,如果生到这个世界上,就只是看了这些电影,也值了。
其实这个世界还蛮OK的,这么些为脆弱天真的心灵制作的傻电影,都能获得大笔的钱拍摄,还能登堂入室入选电影节,还能理直气壮卖票赚钱。。。
那么,在这样的世界上遭遇什么其实也无所谓了吧。
这是一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在精心的安排下,发生的一场表现形式荒诞的纯爱片。
按照影视一般套路,纯爱一般发生在校园,那就容易拍成校园怀念青春的片子,如果纯爱发生在成年人之间,那就容易拍成小清新风格,但显然朴赞郁不属于那一型。
朴赞郁想表达的是在社会环境下,成年人之间的走心的爱情,但是如果放在真实社会环境中,拍的太圆满显得太鸡汤,拍的不圆满又不能表达创作者心中对于爱的祝福的态度。
所以他只能选择在一个半架空半现实的空间中来讲述一段恋情。
这就有了我们看到的精神病院这个爱情发生的大背景。
从心理学角度讲,每个人都有心理问题,只是有的人比较圆融,能够跟自己和解,所以从外表看起来也比较正常,而有的人天生性格会比较偏激或者说执着一点,从外在来看就容易让人觉得不那么正常。
电影中的各位患者,患病都有一定的外部原因,男主之所以爱偷窃,是因为他的妈妈不告而别,女主认为自己是机器人,是因为她从小与外婆相依为命,外婆的子女们不孝顺,不愿供养老人,外婆吃饭都要看子女的脸色,女主从小目睹这一切,所以宁愿自己是机器人,靠充电的,也不想吃别人施舍的饭。
平凡的你、我、他在生活中也会遇到一些事,促使形成一些心里锚点,一些习惯,只是表现的可能没那么激烈。
其实世间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会有自己的问题,我们在世间孤独的行走,在不理解的人看来,可能互相都是很奇怪的人。
能够打破这层隔膜的不是科学手段,就像电影中的医生们并没有通过他们的医学治疗而让精神病院里的任何一位病人病情好转一点。
能够打破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是爱和了解。
男主因为对女主产生了同情,所以开始帮助女主,在他的帮助下,女主克服了对吃饭的心理恐惧,克服了失去外婆的悲伤。
而在这个过程中,男主也放下了对自己母亲的怨恨。
最终男主与女主放下心灵的伤痕,一起去开创属于他们一起的美好的人生。
电影的结尾是大雨后的彩虹,就仿佛暗示着我们的人生会遇到什么样的厄运可能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能够通过相爱来化解心中的怨,不是因为对方是一个条件多好的人而去爱,而是因为爱而愿意去了解对方,愿意帮助对方冲破自我的心牢,相爱让彼此成为更好的自己。
整部片子色彩对比度非常大,给人一种不真实感,但色调又非常明快,给人一丝希望,整体表现风格怪诞,虚实结合,电影中发生的事情好像是真的,又好像不是真的,就好像在暗喻在这险象环生的真实世界,“爱情”一直客观存在,不过终究是听到的人多,遇到的人少。
并且在发生时总给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这部片子口碑相差很大,评分低的都说看不懂,自认为看懂的都还能给这片一个还不错的评分。
对于影片的解读,很大程度都是观众对自己内心的解读。
不求解读的对错,只是写篇文章,提供一种理解影片的视角吧,这个小片其实还挺有意思的,耐心看下去应该会有收获。
2005年的威尼斯到2007年的柏林,朴赞郁都没有错过竞赛,但拿到的都是艺术创新、突破敢斗之类的奖项。
这不能说明更多问题,但唯一的可能在于朴赞郁在改变,而这改变可能是反方向的或者暂时的走错方向。
这是朴赞郁在三部曲之后的一次轻松之旅,然而不能说这是转型,朴赞郁字典里没有转型这一词,即便是《JSA》,也跑到柏林晃几圈才回来,解释《I'm a Cyborg, But That's OK》也变得晦涩起来,比如它的大远景结尾,比如现实与幻想的交叉散落。
还有,亲爱的影迷们,不管朴赞郁这次会有或者真有何等失水准,比如和香港的舒琪老师一样批评的“肆无忌惮”和“自我陶醉”,或者嫌它拖沓冗长并表示如果只有半小时四十五分钟那就是趣味却不失精悍。
从后者的说法来看,如果成为短片《N.E.P.A.L》或者《Cut》的长度更为合适些,不过这样激起的反应就是粉丝会哭爹骂娘。
以下我会注重从《N.E.P.A.L》与《Cut》的角度分析和《I'm》的联系,遗憾的是很多人应该都没看过。
对于粉丝那亦是更无可能的事情。
我的建议是大家可以等待今年的《Evil Live》,这才是朴赞郁精心准备的吸血鬼大作,也有可能跳票到奥运年,毕竟一年一部总让人不太放心,奶牛型导演总容易让人提心吊胆。
精神病院的前世今生比如你在开头见到林秀晶给自己充电的镜头,又是割又是绑,也许你还在想这样的开场很有风格呢,整齐干净的工作服,协调如一的步骤,空洞的眼神和林秀晶一个人异数般存在的画面。
工厂里的广播声和医院里讲解的交错,可以反应过来这是朴赞郁,不一定就是开头的齿轮转动上的A PARK CHAN-WOOK FILM字样。
这是一个发生在精神病医院的故事,工作人员监视看护着所有的病人,他们不时坐成一个圆圈进行放松治疗。
林秀晶突然露出的那口牙(事后可以知道那是一个主要的线索物假牙)和绝食者的目光无神倒可以吓一吓,机器人的代表果真是个精神病患者。
嘴中啃萝卜喂养耗子的奶奶最初是观众们眼中的恐怖人物,不过医院病人可是他们的乐子。
可以说精神病院的来历源自《N.E.P.A.L》,尤其是在看过林秀晶被人推着在走廊来回介绍不同病人时的流畅镜头,讲述身份的移换,完全的另一个世界。
充分意识到为什么那么多人对前半程印象十佳,那完全是种实力在握的体现。
依然不认为《I'm a Cyborg, But That's OK》有比带着人权之名《N.E.P.A.L》中紧握的双手来得更切实际,而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表现方式。
与《Cut》的联系则是绑在奶奶和医院其中一个精神病患者背后的“松紧带”,其实也不是松紧带。
就是一根长长的伸缩性能极好的绑在腰间折磨人无法往前跨步的带子——在《Cut》里那成了仇视完美者对付导演的一个手段,背后则是导演长期承受的精神不安与风险束缚。
在《I'm》中,这是被强制使用的一种工具,奶奶被送儿女们视为“怪物”送往医院,连萝卜也别想啃。
反抗社会与沟通阻绝是一个大主题,由于语言不通就被投入精神病医院,反之,语言相同而思想不通更该被投入精神病医院,这就是《I'm》里的形色患者们,而不仅仅是适应不良青年和机器人少女。
称其为现代社会的牺牲品再合适不过,朴赞郁所要反映的则是作为一种无处可归的希望。
亲人的冷漠对待,自我隔绝与无法被人理解,多少躲在每个病人的后面。
Rain在片中的戴面具、逃避缩小、隐身想法以及用偷窃证明自己存在等等。
哦,伤心啊,我好伤心啊!
林秀晶在埋奶奶遗物时唱着这简单的歌词,留意了下居然是埋了三样东西:鼠标、假牙、骨灰,埋前者真是有趣。
后面还有如叙事文一般的米饭之歌,冒着蒸汽的白米饭……,奶奶的腌萝卜,冬天、春天、夏天的白米饭,看似无拘束的怀念之情。
《I'm》有很多臆想妄想而并不真实存在的场景,它们设置得有些随意,除去大量医院工作人员在场的场景其他都可以归为虚构而不真实,比如大地下室还有结尾的广阔天地,这很难被论证为存在的真实。
而容易被看出来的剧情拖沓,即为Rain和林秀晶大量增设的对手戏,kiss充电升温乃至食堂言语教授吃一口饭的段落。
可有它们,影片也才105分钟,不可否认众病人的顿不作声和整齐鼓掌来得相当做作,这还不包括与前两部长片同样空、远、全的结尾,旭日与彩虹,乌托邦,绝对的幻想,反之空想则是本片无法承受的结局。
《老男孩》中吴大修回到学校时记起往事一段打破时空的剪切、交相出现的人物印象犹存,跟林秀晶在《I'm》片中回忆奶奶被妈妈叔叔阿姨几人送往精神病医院的下午有其相通之处,抢夺收音机,摔破,交错剪辑的画面交待了人物的完整过往。
然而,朴赞郁不仅无法解决“复仇”的生灭始末,对于收尾《I'm》,同样来得有些力不从心。
存在与活着的理由没能解决任何问题,同时抛出这样的一个解决方式真有些轻浮。
主题沉重,结尾只能放点希望之光,心不在焉的眺望。
当她跟她妈说我觉得自己是个机器人的时候,她妈没有否认,只是担心她的生活。
其实一个人被认可和支持的力量非常强大。
她会承认她自己,完成自我认可,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放肆任性活自己。
而且只有完成了自己,才能够传递自己的能量。
单身男女里面也是啊,高圆圆奶奶看到两个男人争圆圆的时候,在一边加油叫好,让人捧腹,这样开朗的态度才好。
我想按自己的意思过一生,也要过有意思的一生。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要放下心中的执念。才能从痛苦和往事里走出来,迎接美好的有希望的未来。
精缩成20分钟短片后也许能掩盖住着电影的傻气,傻死了
第二遍看,还是中间要睡着的感觉,环境氛围营造的很好,人物设计可爱,把精神病院设计成幼稚园也很乖巧,但情节拖沓,叙述迷乱。
精神病人怪诞世界,炫技朴赞郁。
虽然是无厘头,但是逻辑性太牵强,拍到最后仅仅剩下搞怪了,这毕竟是电影如果没有真正的故事,那么和奇异的MV或是怪异小短片就没什么区别了。。。。不过人体机关枪的桥段倒是很好玩
老朴有失水准之作,“复仇三部曲”之后的长片,略渣啊!老朴的风格化影音还是在里面的,但是...好吧我承认我没有看懂...一帮精神病人的奇思妙想,超现实爱情童话,结尾的全景镜头很美...
作为爱情片超酷的有米有,作为别的,我还得想想
很难不将其与北野武的《玩偶》作比较,若论纯粹,本片还输一筹。
6/10。朴赞郁将青春元素揉进视角跳跃频繁、自我幻想的叙事模式,看不到一般青春爱情片的人物情节,而是设置巧妙的创意构建神经质的个人世界。女主角借一种睡眠飞行法被大甲壳虫带出病房,飞向天空布满彩虹的大草原,见到日夜思恋的外婆,或将手变为机枪大肆枪杀医生的场景也充满想象力,赞美人性善良。 @2016-08-16 12:24:16
很奇怪的电影……
"七宗罪": 1.同情心 2.忧愁悲哀 3.慌张不安 4.犹豫不决 5.虚空幻想 6.罪恶感 7.感激之情
前面完全看不懂,后面好一点…
怎么这么无聊?朴赞郁,不应该啊
「我承认我没有耐心看完,就忍不住给它打了个“神经病”的tag。」這個短評眞的昰笑死我並且說得正中我下懷!! 有朴贊鬱的影子 但不像朴贊鬱的電影。拋開血腥暴力 玩起了小淸新 囉囉唆唆原來就是講了兩個神經病的愛情故事。主演討厭 劇情討厭。所以 爲了證明我曾經深愛過朴贊鬱 我決定給這部電影打一星。
奇思妙想天馬行空的精神病世界, 所謂真實與幻想, 對每個人來說的意義都不同. 朴贊鬱還是很陰暗, 不可能乖乖讲一个好故事, 不過多少有些溫情, 这种将人性放大的诡异正是他的风格. 沒有被电影感動, 卻再一次情不自禁欣賞流暢的鏡頭感和優美的配樂, 后者很赞.
简直就是我们院的翻版
最奇葩的恋情。很多精神病患者,各自活着自己的幻想里。女主角认为自己是机器人,不吃饭要靠充电,男主角就是万能小偷。电影很有意思,演员都演过我喜欢的电视剧。林秀晶的白眉很有特点,演技也凸显出来。结尾很让人淡定。可惜故事很琐碎,回忆各自的一些病发原因,这段恋情到底是啥发展搞不清楚。
看過最怪的朴贊郁電影,像是韓版《飛越杜鵑窩》但又不是,又怪又可愛,視覺特效的部分比預期來的多,調度剪輯轉場仍舊是炫技,至於故事好不好只能說難評,既是賽柏格也是psychopath,如果真的是機器人電影的話或許會更有趣。
光是吃饭那场戏,也得五星伺候!
记得弗洛伊德梦的解析提过,“robbers”通常是代表着做梦人的父亲。朴一顺这种不断帮忙偷走(拿走)别人东西的行为,冥冥中也弥补着英君从未提及过的“父亲”角色吧。 成功让英君吃饭那场戏好好玩,其他病人都在自动自觉遵守着一顺的指令,跟英君保持一致步骤进食,场面像百老汇舞台剧,可以拍出来的spectacle,很认真在强调着这种疯狂本身和表演有多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