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 出 你 的 窗 口《神秘窗》 影片的开始是在漫天的风雪中,雷尼那双被车窗阻隔的阴窒、忧郁的眼眸,这双眼眸已为广大的影迷所熟知:在伦敦下区的鸦片馆里,弥漫的烟雾中有这双眼睛;在小女孩的花园里,纷飞的雪花中有这双眼睛;甚至在碧波朗阔的大西洋里,耀眼的阳光里也有这双眼睛。
从地狱到人间,从人间再到天堂,到处都有这双忧郁深沉的眼眸。
每一次,都带来一个让我们穿越生死,穿越情爱的故事,今番,我们又可以看到怎样的一个精彩故事呢?
说它精彩,是因为这又是一部根据史蒂芬"金小说改编成的电影。
当然,金的招牌就像他的姓一样,那个“金”字很管用,虽然并不能保证这一定是部好电影,但至少保证了这部电影的基础一定是个好故事。
影片开始时莫特"雷尼在汽车旅馆发现妻子出轨,然后随着镜头慢慢从波光粼粼的湖面上扫过树林,扫过木屋,来到了蜷缩的邋遢破烂的雷尼身上。
这时,约翰"舒特出现了,他拿着一卷手稿指责雷尼剽窃了他的作品,作为一个成功的作家,雷尼是不能忍受这个的,尤其是在他婚姻失败、创作受阻的情况下。
这个阴狠的陌生男人打从一开始就没有给雷尼回旋的余地,一步步地似乎要把他逼到一个临界点,他杀了雷尼的狗,烧了雷尼的房子,毁了雷尼能证明自己的作品不是剽窃所得的证明,杀了汤姆,杀了格林里夫,也撕毁了雷尼最后一点希望——那个原版的杂志,可是这个临界点是什么,我们要到影片的最后才知道。
随着这股难以抗拒的威慑力的加大,十分懦弱的雷尼越来越处于一种惊慌失措,茫然无措的境地。
从那只狗开始,一切介于这件事的人都死了,一切和这件事有关的物品都毁灭了。
约翰的要求——修改故事的结尾,这个提议开始被雷尼考虑了,懦弱胆小的他越来越感到事情超出了自己的控制。
可是当雷尼戴上约翰留给他的帽子,一切都不言而喻了,雷尼!
是他自己自导自演了这一出戏。
由于妻子的不忠,儿时不快乐的记忆,加上生活的不如意,他的思想已经严重的发生分裂。
如同我们看不到自己的背影一样,我们永远无法完全了解自己。
当雷尼竟然看到自己的背影和各个角度的自己时,他就不再是一个人,而是被两个灵魂操纵的肉体,他的敌人是他自己。
他烧了自己的房子,杀死了朋友与格林里夫这些局外人,自己把自己逼到那个临界点——冲破那扇窗户,去做他内心想做的那件事,去变成约翰"舒特。
最后就是他要的结尾,杀死妻子和她的情人,把他们埋葬在神秘窗下的花园里,他用行动完成了结尾,一个他所认为最完美的结尾。
影片开始时,雷尼衣冠不整,那条纹的睡衣仿若出土文物,顶着一脑袋堪比雀巢的金色乱发,一双始终睁开到三分之二的眼睛里满是迷离和恍惚,从形象到眼神都告诉我们他有多迷惑,有多困扰。
而当他在两个灵魂间做出了取舍之后,就完全变成了约翰的样子——穿着合体,头发整洁,我们都会记得约翰的碳色西服和梳得油光水滑的头发。
从影片一开始就出现的那扇低矮的小窗一直是莫特的心灵桎梏,善良的莫特在窗内挣扎惊慌;暴虐的约翰在窗外狰狞施暴。
哪一个更真实呢?
当莫特黑衣黑帽地出现在门后,仿若地狱使者时,真实的表象就是那把铁锹下的鲜血。
在那个中远镜头里,有美丽的湖光山色,有雅致的小木屋,还有一个冲破了心灵的窗户,回归到地狱的魔鬼。
真实也在于那煮熟的金色的玉米,和小窗下的结实的玉米茎,以及玉米茎下黑黑的绝望的泥土,在埋骨处种上玉米,玉米成为莫特的食物,啃食着自己的妻骨,那种真实大抵只能来自于地狱。
整部电影就应该结束在那个啃食玉米的镜头上,女孩布雷斯、警车、花白头发的警察以及他说的那番话实在是蛇足。
让我们记住了善良懦弱的莫特胆寒心惊的眼神,和站在临界点上的他,活动下颌关节时的那一丝令人不寒而战的狠毒和残暴,以及冲破小窗,蜕变成约翰的他,在笑容中都透着来自地狱的阴寒,这就足够了。
一扇狭小的窗,可以看到树林,和斑驳的光影,可以种上自己心爱的花,可以成为一方快乐天堂;当然也可以成为荒荒的,阴森的埋骨处,种上被啃食的玉米,成为一方悲恐地狱。
站在窗前,如同站在生与死的临界点,退后一步,还是上前一步,可以决定你自己和你周围的人一生。
莫特冲出了那扇窗口,天崩地裂。
但是,这一切是不是可以不发生?
这扇窗是不是可以不存在?
我想,是可以的…… 在莫特心中,最开始的窗,并不是那扇定生死的神秘窗,而是大雪中的汽车车窗、是少年时的不快,婚姻中的失败,写作时的受阻。
一次次的障碍,使得他越来越偏执,从心中最开始的不快到最后的自我崩溃、分裂、转变,将善良完全打压下去,剩下的就只是残暴的报复和疯狂的杀戮。
其实,不只是莫特,在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片“神秘花园”,我们只能看到花园里长着各色美丽的植物,但是却看不到植物长长的根须周围,有着怎样混合的泥土。
那些混合在泥土里的东西会变成我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在任何时候,他们都有可能爆发,随便一个小小的契机,都会变成我们内心的那扇“最后的”神秘窗,窗外,是地狱!
而魔鬼,在你被过去的那些窗户桎梏住的时候,就一点点占领了你的灵魂。
正像雷尼在片中说的:“the ending is more important part in the whole story(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就是结尾)”,当结尾展现的时候,一切都来不及了。
因为他结束了自己混乱的双重生活,又回归纯粹——纯粹的魔鬼也是纯粹的,他彻底从两种性格中解脱了。
在影片开始时,在雷尼的回忆中,妻子推开柜子,发现了那扇神秘窗,也推开了雷尼蜕变的序曲。
那么,如果我们永远不打开那扇窗,是不是一切都会好起来?
在社会强大的压力下,在无可预知的生活变故中,我们是不是可以忽略掉那扇窗户?
这是一个问题。
雷尼是个作家,有着天生的敏感、神经质和优柔寡断,所以他会推开那扇窗户,所以在影片最开始,汽车里和雷尼对话的那个灵魂还算是隐忍而理智的,而后来,那个灵魂竟然会用如此残忍的手段将无辜的卷入者杀害。
我们,这些既不敏感,也不神经质、优柔寡断的我们是不是可以不推开那扇窗呢?
不推开那扇窗,我们势必就要推开另外一扇,因为心灵总要有一个释放点的,否则只会加快崩溃的速度,加深灵魂的负重。
那部绿色的古旧的电话。
注意到那部电话没有?
它成了莫特与周围的人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也许这就是斯蒂芬要告诉我们的——连接人与人的,除了长长的电话线还有眼神、抚摸、甚至笑容。
电话线里传来的是真实的声音,却不一定是真实的心声,当我们遇到任何境况时,身边的人,最爱的人,应该就是打开那扇心窗的钥匙,在那个时候冲出你的窗口,你看到的一定不是地狱,而是湖光山色的秀丽,就好像在莫特的小木屋里。
其实,从任何一个窗口望出去都是美丽的湖边景色——除了那扇“神秘窗”。
不要让我们等到窗口边的景色变成地狱的颜色,在想起去冲破它吧!
莫特将自己禁锢起来,让长长的电话线像绞索一样缠绕着自己,却逃避着和现实、真诚、接触和交流,让那扇窗外的景色一点一点的变化。
所以他最终失去了自己心灵的最好释放点,当他的灵魂被禁锢得开始自我分裂时,剩下的,只有地狱的入口。
要知道,是他自己放弃了无数的可能解救他的窗户,偏偏要打开那最后一扇。
虽然莫特冲出了那扇窗,带来的是血与杀戮。
但是,如果生命中真的有一扇桎梏住你灵魂的窗户,朋友,还是冲破你的窗口吧——在一切还不太晚的时候。
*************************** 谢谢朴树把他的歌名借给我用——虽然他本人不知情~~~~~~~~~从故事本身来说,《神秘窗》很有悬念。
故事有两条线索:一是主人公雷尼与前妻及其情人托德的感情纠葛;二是雷尼与约翰之间的著作权纠纷。
影片的节奏很是让人舒服,在刚开始几分钟里,编导就让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大致框架,这便于我们理解影片,也便于制造错觉——请注意,是错觉而不是悬念,因为影片刚进行了一半,主人公和观众就认为约翰是托德派遣来的骚扰者。
这么做其实还有个好处,就是欲擒故纵!
对啦,就是这个,我们亲爱的导演就是想要我们往这个路上去想,这样他才好让整个故事峰回路转,拨云见日嘛。
可是,可是,可是……编导大卫"科普大人,您怎么能忘记了,这部电影的基础可是史蒂芬"金!
你以为我们会相信故事是那么简单的吗?
难道你以为我们都来自冥王星,不知道这个姓金的有多么的富于想象、诡异、复杂吗?
事实是,显然我太不给导演面子了,怎么能骗骗耳尖地听到管家太太说:“雷尼先生,我还以为约翰"舒特是您的另一个笔名呢?
”老天,这个暗示是不是太明显了?
或者也可以这么说,我太不懂得观影的先后顺序了,怎么能在那么久以前就先看了《致命ID》、《小岛惊魂》、《第六感》呢?
于是,导演给我们设定的第一个窗户,被我们很不给面子地冲破了——至少我们知道,约翰先生既不是托德派来的,也不是现实中的人物。
很无聊的一部片子,很早我就看出那个shooter是他幻想出来的,可能是因为有看过fight club。
Shooter=Shoot Her 很有意思的一个设计,Mort从一开始设想出这个形象就已经有杀妻的想法了,同时也暗示妻子出轨是Mort人格分裂更加严重的直接原因。
还有一个点我觉得很有趣,就是作者1995年发表的小说,刚好预言了自己之后的人生轨迹,而现实一开始的发展与小说不同,但其实结局一开始就已经在Mort心中定下了,就是像自己小说里写的一样杀死她然后埋在她最爱的花园里,种上玉米,尸体被玉米消解掉,玉米再被Mort消化在胃里。
(这点真的很creepy)结尾也能看出Mort根本不在意他是否被发现是凶手了,对于一个作家来说“结局最重要”,确实他也只在乎结局,自己的生活已经跟小说融为一体。
因此当他终于也改写了现实中那个结局,他整个人都变了,生活规律,家里甚至装了跑步机与开头的邋遢颓废形象刚好形成了有趣的对比。
最后私心想说下,德普的演技真的绝了,就成功演出了一个人格分裂患者分裂和内心挣扎神经质的过程,人物的恐惧也演绎得很真实。
03、04年的普子的颜果真还是最絕的,介于性感和可爱之间,演颓废作家也是迷人的很,弹幕里时不时跳出一个被普子迷得七荤八素的姐妹也挺缓解悬疑片的紧张氛围的(笑)
一切都毫无新意。
从Depp的神经质,到人格分裂。
我在他报警时就猜到了结局,惟一的意外是我以为艾米不会死。
“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康德此言差矣。
作为穿着衣服的神兽,我们始终在神性和兽性的两级之间徘徊,寻找一个恰如其分的位置。
如果对自己太苛刻,追求神性超过了合适的尺度,忘了我们的祖先只是在丛林中蹦来蹦去的猴子,神过了头不小心就成了神经病。
当然,如果像纳粹那样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般恃强凌弱,任由冲动和本能肆意流淌,这个世界将充满杀戮和血腥。
尽管百事说突破渴望我能赢,但那也要看突破什么渴望,赢的定义又是什么。
为了公众的利益和整体的和谐,人类作茧自缚制定出一系列规则,这些规则也可以被唤作伦理,道德,法律,它们像牢笼一样为半兽人们划定了活动界限。
这个世上没有全然的自由,所有人毕生都在带着镣铐跳舞,做着困兽之斗。
精神偶像鲁迅曾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那么一个内心真正强大的人,应该既能发挥神性的一面,也敢于接纳并整合兽性的一面,不卑不亢,坦然地对待自己,宽容地对待他人。
《秘窗》和《搏击俱乐部》一样,主角都患有分离性身份障碍。
不同的是搏击的结局是主人格战胜次人格整合了自我,秘窗则是次人格喧宾夺主逍遥法外,脆弱的自我再也无法出面主持公道,最终使撒旦获得了统治权。
虚构故事里精彩的结尾却是人世间的悲剧。
不光彩的历史问题,妻子的出轨,创作灵感的枯竭……生活的背叛接踵而至,主人公活得十分憋屈。
一系列的负性情绪不断积压,魔鬼在心底阴暗的角落露出狰狞的笑容,主人公却顶着世俗的压力,没有让自己的负性情绪得到宣泄,没有把自己晦暗面拿在日光下晾晒。
他只是成天躲避在偏僻幽暗的小木屋里,做出一贯的儒雅文弱的书生模样。
然而,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往往比真小人更加可怕。
这世上是存在规则没错,总有一些不容许我们触及的底线。
然而在不违反大局利益的前提下,个体的需求应该尽量得到满足,这意味着只要不违背原则,我们有敢爱敢恨让自己活得舒坦的权利。
每个人都生活在基本社会契约中,然而有些人活得游刃有余,有些人却活得如同负荆请罪。
区别在于,他们认知到的世界不一样。
另一些人还给自己额外添加了很多条条框框,用理想化的自我把人生捆绑得严严实实,反而无法释放真正的生命力,这些人疲惫地生活在人格面具之下,对人性阴影的内涵感到焦虑,奋力作出不屑一顾的表象,却不知道压抑太久的阴影早已在蓄谋一场巨大的阴谋。
终于有一天,这个过去没有却又一直向往的,被禁止的本我扬眉吐气地反弹和膨胀了,并以巨大的破坏力和压倒性的优势报复着曾给予它伤害的一切。
自我启动了防御机制,全然把本我投射到子人格上去,对这一切毫不知情,饶有兴趣地隔岸观火,游离于事件之外,以逃避超我严厉的谴责。
同时自我的同一性也分崩离析了。
这个世界上有光的地方就有阴影,那是我们的月之暗面,我们的秘窗,我们动物性的一部分。
其实荣格说过,阴影或说伊底,是人性中最富能量,创造力的部分,有必要对其加以有趣的辨认。
其实如果去感知阴影,承认它,考虑它,并对此承担责任,很多事情不会变得那么糟糕。
心里烦躁就找人骂几句,有性欲了就去看看情色片,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总比一个平日是阴郁寡言与世无争的圣人,发起疯来你们谁都看不懂的人好。
半兽人没有为所欲为的自由,但除了他自己,谁也不能阻止他透透气或吼一吼。
否则,不在沉默里爆发,就在沉默里灭亡。
你发给我的短信,我在这边过得很累,如果有你在身边应该就不一样了,我想你……思念这东西很难琢磨,当渐渐快要忘掉一个人的时候,没感觉我们怎么样的时候,突然被闹出来这么一通的时候,唯一能不让自己头痛的事情就是蒙着头,猛猛的睡觉,睡他个天昏地暗醒来跟老约翰一样,精神分裂的去做些极端的事情。
我们都害怕自己心里的魔,是错是对,不管怎样,我们都不敢让他暴露在赤条条的白昼之下,于是那个秘密窗只在梦里,只在意识模糊,胡言论语的时候打开。
于是你敢给我打电话,发短信,一天一天的在网上等着我于是我不敢回电话、发短信,看到你在线上隐身不出现又是中午12点起床,又是第一件事看你发的短信又是不知不觉的默念着,删掉,捧着杯子喝牛奶,昨天的你又与我隔绝了,我会这样克制自己,不去想,不去做为了一个故事的完美结尾,我们都希望能在时间里飞速的穿梭人物角色里变来变去,可是谁又能可以这样成功的做成这样的事情呢?
我们都需要一个精神失常的狠角色
跟影片里说的一样结局是最重要的部分我喜欢这部影片的结局至少,它出乎我意料Mort的精神分裂已经把他改变如同一场梦魇之后彻底清醒的一个人却不知身在何处前面大段有关个人对生活的无奈日子狰狞的样子把人轻易拖垮于是,另外一个Mort就复苏了他选择重新写个结局让故事彻底改变让日子不至于失去控制Mort的歇斯底里的痛苦我们看得到他装得很若无其事但谁都晓得,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永远是难过的独角戏会失去生命力梦魇也变得乖张和模糊我喜欢那个莫须有的人的加入让一切都鲜活起来至少,对影片的情境来说是这样的
结局有点恶搞了吧,种在妻子和其情人尸体上面的玉米真有那么好吃?
并且觉得片中不是没有漏洞的,和两具尸体一同坠入湖中的手表等等mort应该留下很多证据足以定自己的罪。
即使不至1/3长时已能猜出mort是个精神分裂,可结局仍让人有所感触,他是真的精神分裂,还是只是为自己做出的事情找一个说辞而已。。。
人心叵测。。。
心理恐惧了。
是不是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mort?包括我们自己。。。
第一次 对自己感到莫名的恐惧。。。
《闪灵》这样的故事,的确很不错,很早以前我看了,吓的半死,写出观感后才算略微平复,后来看阿金的《on writing》(写作这回事儿)方知,这个故事是阿金戒酒戒毒后的写的,有一些,是真实写照。
《闪灵》是库布里克拍过的,为数不多的通俗片,但因为导演本身太高深,太有文化,就算拍通俗片,也不知不觉塞了一大堆细节上的隐喻进去,足以令仁者见仁,鬼者见鬼。
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好片。
然而,阿金手一滑,又写了部《secret window》(秘窗),一看就捞钱的。
故事和《闪灵》差不多,场景类似,情节都有不少重合。
结果看了5分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而且,问题是,我看过两遍《闪灵》还看过希区柯克的《Psycho》以及翻拍自希区柯克的彩色版《Psycho》...不过,开始那一会儿,我觉得还挺有意思的,简直就是方舟子大战韩寒的缩影,作家分裂出来的另一个作家,敲开门说,你抄了我写的小说。
然后作家本人就千方百计气急败坏的找证据,约对方出来,报警,找保镖....后来证明一切不过是创作力衰竭,神经衰弱的引发的幻觉。
哎,这要是方舟子大战韩寒的真实版该多好。
约翰.戴普,演作家还挺像一回事儿,之前看过波兰斯基导演的一部《Nine Gate》(地狱无门),他也是演一个作家,那个电影精彩的多。
这个故事以及《闪灵》告诉我们,嫁给一个作家,和一个作家做朋友,或者睡作家的老婆,是非常非常危险的,他会为了写好小说,不惜毁了自己的生活。
当然,这是指有追求的,真刀真枪的作家。
我很喜欢 无论是颜色 质地 演员 还是剧本.看了很多遍 依然喜欢看无论走到哪里都把这部片带在身上.
精神分裂片都拍烂了 你还拍 结果拍成这么个样子。。。这个主题目前看过最差的一个
十分钟之内看出强尼是精神分裂……我也不想对这些内容那么敏感的……汗
十年前可能会觉得不错,现在这种套路太多啦。
i figured out what's going on in the middle of the movie:(
字幕结束竟然惊现德普独唱。。
作为悬疑片没什么悬念,作为惊悚片没什么可怖,作为剧情片没什么新意,只能作为德普观赏片打发下时间
完全唔知想点!!姐系最后Johnny depp系想套用翻距自己写嘅结局??有咩理由杀左咁多人都查唔到!!浪费我时间!!嬲!
說實話,人格分裂方面在同類型影片中不是很出色。德普的造型做的很符合角色。很頹廢。眼鏡很書生。就是這中分是怎麼一回事。。。。
喜欢德普在里面的造型,演技也很出色。结局感觉很好。
其实是三星^……完全是为depp忍下来的……故事稍显平庸过程中也无太多亮点……结尾的那片棒子地还算有点意思……
剧情一般 普的演技是关注点!!
剧情被看透的有点早,后面收的有点急促,或者就是铺垫的有点明显,本来可以是个更扑朔迷离一点的故事
除了德普演的变态杀人狂那性感一笑 真没什么看的
我以为跟rear winsow有什么''异曲同工''的地方呢 shooter=shoot her这是唯一有趣的
这人吧受了刺激,就宅了。宅着宅着吧,就有毛病了。毛病一直没好吧,就神经了。唔,神经了一段时间之后呢,他就正常了。话说回来,不神经,他还是Depp吗。
一开始就看出来是精神分裂。。
有一阵把Johnny Depp的片子全部翻出来看,结果神秘窗是让我很快忘记了全部情节的的一部。
Johnny Depp + 1 星
前20分钟不错 后来太失望了 那么多暗示 怎么会看不出来 但是主角演的还是挺好的
这类片太多了,开始就猜到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