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女性之间如藤蔓般暗暗角力、互相攀援,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以一边倒的姿态,全方位地展示了女性之间的守望互助,即使这种心灵的滋养,是以不在场的方式完成。
Euridice一直在妥协:作为主角的婚礼庆典,焦虑地躲进厕所;面对像打桩机一样,永不停歇的丈夫,小口央求:“不要在钢琴上”;将要参加面试,却怀孕,产检的男医生甚至没有获得妻子的同意,直接将这个消息提前告诉丈夫;丈夫自以为她的肚子形状较尖,所以房间的墙壁要刷成蓝色。
好不容易甩掉家庭的负累,完满地通过面试,被音乐学院录取,丈夫知道后勃然大怒,质问“你是要我在头上裹上面巾,装鹅妈妈吗?
”爸爸在一旁冷静地帮腔,“你的丈夫肯定是对的”;把晚年丧妻的父亲接入家中,准备圣诞晚餐,换来的是父亲永远的隐瞒。
产检的男医生、父亲与丈夫站在同一个战壕中,缝缝补补破损的父权屏障,母亲被吸纳其中,成为附庸,一起隐瞒她苦苦寻找的真相。
所以她崩溃了,没有裂缝承载真实,因为在幻想中提供勇敢源泉的姐姐,“已经先逝世了”。
失去自主性的她只需要坐在诊疗室内,接受睡眠疗法和一些药物,创伤就会被抚平,就能回归成为乖乖的子宫。
身边的玩伴Eliza,是外表随意嬉皮、内里缺少生育能力,并为此抱憾,告诫Euridice,堕胎是上帝所不允许的犯罪,这般严格的修女,每个环绕的女人,都是男性社会的卫士,以规训守卫着逐渐斑驳的城池。
于她而言,没有出小差的机会。
Guida走出了另一条路,挂着一半金色耳坠,着绿色裙子,勇敢地与水手私奔,怀孕时归家,被父亲言语侮辱,下决心再也不回去。
刚生下孩子,上面涌现乳汁,下面全是血,就敢于把缝合的伤口收一收,去酒吧调情。
她是幸运的,遇见了Filo,告诫她,“收起自怜,感激工作”“我已经厌倦为其他人提供快乐,只想独乐”“谁需要男人来提供快乐时光?
买瓶须后水,喷洒在整个屋子内。
”因此即使焊接工作把手搅得全是伤口,她仍在坚持工作。
Filo想得周到,离世时留下房产,成为Guida和儿子小小的庇护所。
她在日记里,面向Euridice,从不抱怨,只传递深深的思念与无尽的祝福,溢满情浓地说,想象和你见面的那一天,是我前进时唯一的动力。
Filo问过尖锐的问题,如果她真的是钢琴家,为什么她不来找你?
Guida没有回答。
Euridice也没有给予Guida孙辈对是否是钢琴家否定的回答,“我曾经是”,就保留那个美好的幻想,在小船上悠悠滑入梦中。
在我生命中,也有这样一位不存在的朋友,小时候一起玩耍,被猪追得惊慌失措、堂前屋后的跑,和她一起紧张地看着爷爷把蜜蜂放出来,因为穿着裙子,被蜜蜂叮了一口,“呜呜”直哭,奶奶炖得鸡汤太好喝,一口气吃五碗,在半山腰边走边吐,因为觉得她学《新概念英语》好厉害,回去立刻 跟妈妈说,也要学这个。
逐渐长大,求学繁忙,回村庄的时间变少,再次听到她的消息,是中考前休学,压力太大。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村庄,她画着浓重的眼影,穿着绿色的吊带裙,搀着她奶奶,邀我去她家玩,我有些害羞地拒绝。
自此再无消息。
某一日读大学回家,妈妈冷不丁地跟我说,“XX再也不能来取书了”,内心顿时有了不好的预感,急忙追问,“她在半个月前从五楼跳下来自杀了。
”心里咯噔一声,那么爱美的她却选了这样的结局,当时早就过了追悼的仪式,内心却一次次止不住幻想,如果她现在还在,大家一个节奏,应该已经读了大学、开始找工作、找对象,然后慢慢结婚生子。
会在工作办事,车子开进灰色狭窄的隧道时,想到她,在她去世之后翻看社交平台,她胡言乱语的话,恐怕早已有了征兆。
当工作日复一日疲劳地重复时,也会想着,再撑一下,帮她再多看看这一片天。
那不言而明的,是女性的自然。
——《看不见的女人》(Invisible Life),卡里姆·埃诺兹,2019
这是一部将厌男症推向极致的电影。
有一个最大的败笔,就是剧情的不合常理(unnatural),如果父亲是出于大男子沙文主义式的羞耻心,将怀孕的妹妹Gilda赶出门,那姐姐的丈夫安特尔拦截了姊妹之间的通信是出于什么心理动机呢?
最起码,影片中没有妥善地交代这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甚至没有任何只言片语的细节铺垫。
如果说这是岳父的特别嘱咐,似乎也是不合理的,阻隔亲情于事无益,似乎演变成为了阻隔而阻隔的主题至上主义,一切只是指向了男性的粗暴的专制与将一个受难的女性置于不可见的位置(invisible women)的先验标的。
这是这部电影最不可饶恕的错误,也是最低级的。
我不知道上世纪50年代的巴西社会的性道德生态是如何的严苛,最起码该片没有给出一个圆转的自逻辑,不可谓不遗憾。
这本该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女性主义电影佳作。
除此之外,当然这部影片的惊艳处还是俯首可拾的,尤其令人难忘的是该片在视觉上不落窠臼的追求。
无论是浓艳的巴西热带主义的色彩,还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油画式构图,都焕发着一种融合了古典与现代的美感。
特别是在室内部分的人像构图方面,首先是一些隐秘批判女性处境的对照镜头,例如,Euridice教年幼的女儿Cecilia做家务/扫地,与多年后已经中年的Cecilia为全家端上做好的午餐——这一组镜头的构图是一样的。
循环的“她”其次,集中表现在,在Gilda与Euridice/Ana或Euridice与Zelia的双人构图中,在肢体的紧密接触或前后景的错落安排中,传达着女性之间的悲喜想通的亲密情感。
女性的情谊在对男性矫枉过正的彻底批判之余,这也是《看不见的女人》这部电影最想穷极语言去颂扬的一种情感。
每一部女权主义电影都求助于女性情谊,这似乎是这一类最新潮的电影的俗套。
男人是敌人,那么伙伴就只能是女人,就像影片中出现的男性的形象(从父亲/丈夫安特尔/诱拐Gilda的希腊水手到肉体勒索的卖吗啡的男同事)几乎都糟糕透顶所暗示的,我们(he and she)之间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
这部影片想传达的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姊妹亲情被人为阻隔的家庭故事,它的野心远非止于此,否则也不需要在开头的结尾都是浩瀚的自然丛林的空镜,这是一个关于地球上女性命运的性别寓言。
还记得那句多次循环的台词吗:“你穿这条裙子很美”(You look so beautiful in that dress),如果每部电影都存在一个主旨句的话,那么这一句话就是《看不见的女人》这部电影的龙的睛。
在亚当和夏娃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后,他们看到自己赤身裸体便有了羞耻心。
夏娃摘了一片无花果的叶子遮盖私处,然后这片绿色的叶子随着时代的流转,变成了不同时代女性的漂亮裙子。
正是女性被规训于美丽的外表之中,才让她成为甘心取悦男人的美丽奴隶,这是性别枷锁最初的样式。
所以,Euridice说:“我本应该把那条可怕的绿裙子剪成碎片。
”
可见的新娘与看不见的失贞者在这部电影中,似乎每一个男人都想囚禁女性,让她们变得看不见(invisible),就像母亲/姐姐Euridice被禁锢在家庭的杂务和索爱的床上,就像安特尔伸向女儿小塞的“恶魔之手”(尽管这只是一个可爱的游戏),也正像父亲与姐姐的丈夫合力将失足的Gilda——一个不贞洁的女人——变得隐形一样。
由此,我们似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我在这片文章开头所指出的影片逻辑的漏洞,这没有被堵上的泄洪口,也许就是因为这是一则具有更高指向的性别寓言,那不需要被解释的阻隔的动机,正是创作者希望观众——尤其是女性观众——自己去思考的。
一座“城市”被隐秘的历史影片的叙事采用了一种古典主义的通信与女性日记的形式,这似乎呼应了女性主义者提出的“女性书写”这一概念,也有效地推动着“两地”故事的高效推进。
从1950到2018,整整68年的的漫长时间被寥寥几封被旁白口述的信有节奏地规整进影片的整体之中。
这是一对姊妹超过一个甲子的咫尺天涯,她们互相以为对方生活在爱或鲜花之中,在安稳的父系制度之下,被赏赐了幸福。
但是,严酷的事实却走向了梦的背面——姐姐Euridice没有去维也纳音乐学院读书,没有成为钢琴家;妹妹Gilda也得不到男人的庇护。
她们在女性的生命中,都被放逐,只是以不同的惩戒形式罢了。
这部电影在这个意义上,严厉地斥责父权体系的不可信,但是出路是在哪里呢?
该片的创作者似乎将她指向了一种将乌托邦式的女性革命同盟,正如Gilda埋葬了从父亲那继承来的身份,获得了女性祖先(Filomena)的名与姓,以及影片结尾时Gilda对姐姐说的“我确定我们会像以前一样生活在一起,一辈子“那席话。
但是,将男人驱逐,就能重回伊甸园吗?
有一点趣味的是,这部电影的首尾字幕都是红色的(scarlet letter),印证着它垂悼的是全体女性的受难史。
在我看的版本里,母亲去世后的那一个圣诞夜,齐莉雅(Zelia)抱着塞西莉亚对她介绍桌上的圣像,提到Holy Mother(圣母)时,字幕被翻译成了“麦当娜”。
在圣母与妓女之间,是活生生的不可见的女性。
红的字我永远记着这部电影,它开头是自然(绿色的丛林),结尾是自然(红色的丛林),中间是血色染就的女人的历史。
喜欢这本电影的色彩,特意画了张海报电影的开篇像是一个梦境,也像是一个预言。
神秘,幽深。
青翠的山林中,溪水混合着猴啼鸟叫,风轻轻打过树叶,簌簌的响;两姐妹一前一后在森林里走散,相互呼喊又不见踪影。
随即出现了片名—— 看不见的女人
与大热的女性题材电影《燃烧女子的肖像》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相比,这本在2019年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的巴西电影《看不见的女人》反响平平,算是默默无名。
看名字即可知表现父权制下,女性的苦难。
要说情节,也没有什么清新脱俗别开生面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见怪不怪。
那种女儿私奔,被抛弃后怀孕回家,然后父亲拒绝接纳,于是女儿流落在外,与家庭断绝关系的电视剧看的还少吗?
又或者是女儿怀着音乐梦想,却被家里安排的婚姻阻断,不甘心的走上了结婚生子的桥段。
太过于似曾相识。
这就是这本电影的情节,发生在巴西的一个家庭中,姐姐和妹妹的故事。
一直在写信的姐姐和永远收不到信的妹妹。
男性角色的戏份不多,人物形象也设计的脸谱化。
抛弃妹妹的男友,不认怀孕女儿的父亲,只追求性行为的丈夫,“像你这样的女人就不该在这里工作”的路人。
总结出来就一句话—— 嗯,男人没一个好东西。
极为风格化的视听手法是这本电影最大的特点 。
高饱和度的色彩由一而终,白日与夜晚戏份的视觉感受又尤为不同。
蓝绿色调静心养眼,绿植的热带气息带来一种清澈舒适的清新感,干净舒爽。
夜晚的灯光打造了一种梦幻迷离的霓虹感,黄色路灯下,树影婆娑;混乱喧闹的舞厅,灯红酒绿;纵情声色的酒吧,光怪陆离。
绿色染上了红,像一场幻梦,背离阳光下的那种秩序感。
凡事皆有意外,导演不仅在这样的狗血剧情中让视听惊艳了一把。
想不到导演对关系的把控是如此直接又残酷。
新婚之夜安排的性场面简直就是强奸戏,直白粗暴。
妹妹尤利狄茜在这个时候只是一个具有性欲处理功能的肉体机器,任丈夫摆弄。
女性与男性的关系没有温情,只有控制与性。
怀有身孕的姐姐回到家中,父亲的大男子主义不能容忍这个未婚先孕的女人,将她赶出家门,母亲想要去挽留,父亲一句那你也别回来了,让她停住了脚步。
最悲哀的是妹妹在与患病母亲独处时问起姐姐的消息,母亲还是置若罔闻。
在父权社会的严厉制裁的警告之下,母亲充当了父权制的代理人,身份由被害者向加害者转变。
妹妹可以从母亲这里获知实情的一丝希望都走向破灭。
最深刻的一场戏是妹妹得知姐姐死去的消息,烧掉了钢琴,烧伤了手,在医院包扎伤口。
整场戏妹妹一直是虚焦镜头置于后景,前景是丈夫的侧脸特写。
出于愧疚,丈夫久久没有看向妻子,出于隐瞒,也避开了观众观看的视线。
只有一只耳朵是视觉中心点,此时医生告诉他—— 你的妻子怀孕了。
轻描淡写的一句把她拽进了再也逃脱不了的无底深渊,虚化了的人是失去了自我身份的她,了断了思念,失去了钢琴,没有了梦想,只留下阴道和子宫。
可以关注公众号“大宇宙的小MANGO"获取影片资源。
我一直想捋出个头绪,来证明苦难不是命定的。
但坚持自己选择的姐姐失败了,屈服于家庭压力的妹妹也失败了。
似乎无论如何选择结果都是一样。
我后来放弃了捋出个头绪,因为不管你是否会经历苦难,在这之前你无法未卜先知。
父亲在请供应商吃饭的时候是要两姐妹都出席的,因此如果姐姐不走,至少妹妹有一半机会去追一下梦想。
当然这要建立在姐姐被牺牲的前提下,多少有些不公平。
但姐姐的不辞而别,同样对于妹妹也不是那么公平。
成熟之后,我们都会知道,懵懂时期的天雷地火只是老君炉的炼镀。
而洞悉一切后,我们却再也不会有当初的奋不顾身了。
讽刺的是这两边都不会让事情变得更好。
婚礼上妹妹没有丝毫兴奋之情,对她来说这一天很可能是糟糕的。
但与此同时,姐姐已经开始做起了皮肉生意。
影片开篇两个少女在林中嬉戏,或许是她们最明媚的时候了。
而一别之后,两人在各自的生活中苦苦挣扎。
姐妹两个人的苦难都很生活,的确是苦难,但也的确很生活。
这并不是孤星入命,事事不顺的倒霉。
而就是一个决定的错误,造成的蝴蝶效应。
这在电影外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或许是我无情,两个小时的苦难都不足以让我动情。
但到垂暮之年的妹妹看到信的时候,却把持不住了。
情感是一座桥,当妹妹拿着姐姐多年来写的信件,无需言语,就把姐妹俩的所有经历连接到了一起。
惹人落泪的原来不是苦难,而是融在苦难中对彼此无穷无尽的思念。
当妹妹看到姐姐孙女和姐姐如此相像,扑上去拥抱的时候,情感的闸门开门泄洪。
同处一城一生,如此思念对方却不得相见。
这最大的苦难足以让两人一生所有的苦难都相形见绌。
本次展映由本公众号「源桌」发起,在[窝窝APP]上进行线上放映。
点击下方的原文链接,即可查看影展的详细内容。
也可以关注我们的公众号,获取以后更多展映的动态和信息。
原文链接:【女性影展 06】那些被替代发言的女人们 qq.com点击原文链接阅读,排版更舒适文章作者三杯猫【公众号:源桌】电影工业体制自从诞生,就自然的伴随着男权文化构成底层逻辑。
劳拉穆尔维那个经典的论述已经无需我多说,电影的父权叙事一直都占据着电影叙事的主流。
随着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全球女性解放运动的流行,女性导演占据的比例在整个电影行业的劳动力结构当中明显的上升,但整体来看,女性导演依然是电影行业的少数。
这似乎形成了一种矛盾的状况。
一方面,女性导演确实在电影行业当中面临着困境。
而另一方面,大量的所谓的“女性主义电影”或者“女性电影”在电影市场上景观式的涌现。
不管是电影节、院线、亦或是流媒体,那些讲述女性、展现女性生命经验、讨论女性生存问题的影片层出不穷。
很明显,在资本的逐利当中,造成了又一个平等的假象。
这种平等的假象存在于许多对于少数群体、亚文化群体的描述当中——女性似乎已经不再是“他者”。
但问题在于,女性很难进行自我叙事,那些关于女性的话题,在电影行业当中依然是被男性导演所讲述,需要男性代替她们进行演说。
实际上这并非是一个只存在于电影行业内的问题,女性需要借助男性叙事的状况,渗透在父权文化的结构脉络当中。
而这部电影《看不见的女人》,就关乎一场在男性叙事下,被阻断的女性声音的故事。
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信件这一符号上。
它同时象征着对话的流通与被阻断。
实际上,构成信件这一符号的起点,就来自于沟通的被阻断。
父亲作为影片内首个男权暴力者,他扭曲了沟通的话语和信息,从而致使悲剧的开始,让两姐妹的对话始终处于“误读”。
而信件作为两姐妹沟通的媒介,它被男性角色不断地进行割裂。
女性之间的对话无法直达,而要经由男性的审查和决断。
男性角色因此在整个影片的叙事当中成为了话语权的唯一中心,而女性的话语权则被搁置在次位。
在影片的结尾,那个装满了吉达寄来的信的箱子,就象征着男性对于话语权的垄断。
这个箱子只有家里的男性知道开启的密码,也意味着在这个父权家庭当中,只有男性拥有叙事和叙述的权利。
那个箱子里关押着的便是女性被长期压抑和封闭的话语,她们的表达在男性的抑制下无法讲述或者被讲述。
而当优丽狄茜读着吉达的来信时,那断裂的对话和沟通,情感之间传递的隔阂,终于在破碎的时空里重连。
但这也让影片的父权控诉进一步得到表达上的完善——女性的表达不仅可以被男性阻隔,当唯一知道密码的儿子打开箱子的那刻,也意味着女性顺利的沟通也来自于男性的许可。
在这个意义上,影片中的女性完全沦入了男权的控制。
她们丧失的不仅仅是话语权,更重要的是她们丧失了自主权。
谈到自主权,就也要谈一下关于影片的父权控诉。
我不认为影片是激烈且蛮横的表达,反而呈现的是一种更加收敛且细微的表达方式。
影片的基础叙事是建立在女性追求自我意识之上的。
在这个语境下,父权的控制不像《神秘巨星》那样,让父权的暴力极为显性。
相反地,影片的父权是无孔不入的,是内化其中的。
两姐妹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
优丽狄茜想要考上音乐学院当一名钢琴家,而吉达则想要追求毕生所爱。
这条看似很普通且普遍的“双生花”剧情结构,却与被父权所阻挠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张力。
影片的整体叙事,其实一直在着重讲述两姐妹对于理想生活做出的努力,而并没有过多的、直白的对父权暴力进行描绘。
但父权暴力却成为了两人最大的也几乎是唯一阻碍力。
这种父权的暴力为两姐妹的理想人生提供了毁灭式的冲击和难以逃脱的宿命式的困境。
在每一次人生的转折时刻,在每一次两姐妹重振旗鼓的时刻,父权暴力都如幽灵般如期而至。
关于毁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就是优丽狄茜新婚后的几场戏。
在优丽狄茜的婚姻当中,性与钢琴共同形成了一组符号式的对立关系。
钢琴自然而然的代表着优丽狄茜对于自我价值的追求,而性——准确来说应该是丈夫的性要求,则构成了一个父权暴力的隐喻。
影片在新婚之夜那场戏里,直白的给了丈夫下体一个清晰的特写,这其实表明着婚姻对于优丽狄茜的意义就在于进入了男权的掌控里。
丈夫的下体于是成为了父权暴力机器最显性的符号,由此而来的一场场性行为的戏码,也指向着父权对于女性的毁灭式的剥削,形成了一系列来自于父权的暴力和控制行为。
那么钢琴与性——追求自我和父权暴力之间的冲突,最明显的就是婚后的优丽狄茜坐在钢琴前练习钢琴为考试做准备,而丈夫则向她索要性爱的场面。
在那场戏里,钢琴和性行为同时出现在一个空间当中,丈夫将她“练琴”的选择进行剥夺之后的性行为,其实就已经非常直白的表示男权对于女性的剥削,对于优丽狄茜理想的碾压。
而当优丽狄茜“不要射在里面”的要求被忽视,她推开丈夫坐在马桶上清洗下体时,在最后一个镜头的镜像里,我们看见了她虚假的倒影和迷惘愤怒的脸庞。
在这一场戏里,钢琴、性、静夜三个符号共同出现,也共同构成了父权暴力的完整过程。
作为女性,优丽狄茜没有逃脱出被男权掌控的宿命,而是被暴力机器所毁灭了她的自我理想和独立身份。
当然,影片也构造了另一个非男权的家庭结构。
也就是吉达的家庭。
在被男权抛弃,被丈夫欺骗之后,她开始独立的生活,与另外一个女性昔昔相惜,重构了一个非血缘非男权的家庭。
这一视角不光是在说“女性才能帮助女性”的立场,同时也在为我们展现一个无需男性也可以过得很幸福的家庭模型,也是一个女性顽强的生命力。
从她的孙子孙女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吉达对于生活充满着乐观积极的态度,也拥有自己关于幽默面对人生的独特“哲学”。
对于吉达来说,她在生命的后来终于拥有了自我叙事的权利,而不再被男性代替发言。
那个普通的夜晚,谁知道一别竟会是永远。
曾经的亲密无间,变成同一城市的平行线。
擦肩而过的遗憾,终化作付之一炬的火焰。
六十年转眼云烟,只剩下满盒斑驳的思念。
终于,又看到那张熟悉的笑脸。
终究,我们没有再见面。
我没有兄弟姐妹,不能完全体会那种骨肉分离却仍心心相映的情感,但也被深深打动。
影片很多细节都值得玩味,不只是表现姊妹情深,更是两个女人的成长生存奋斗史。
批判了男权,展示了贫穷,我觉得如果能再加入些巴西几十年来的大事做背景,就能上9分了。
开始的时候觉得是比较女性主义模板的故事,但后来就越来越被这种细腻的情感和叙事打动,结局泪目。
姐妹俩都是很理想主义的人,但是妹妹更加隐忍,姐姐更加大胆奔放。
妹妹被父母安排糊里糊涂嫁了个自己也不了解的人,过上了被怀孕生育家庭支配的生活;姐姐自己选择了婚姻,在意识到了感情的虚伪后大胆舍弃,却从此背负被血缘家庭抛弃,在底层艰难生活的命运。
妹妹人生中难得开心的时刻,是在钢琴中找到了对姐姐的思念和寄托,并那么靠近自己的梦想;姐姐艰难的生活中幸运的是找到了一个没有血缘关系但有足够温情的家庭,虽然她不再相信爱情但还是希望在虚妄的派对感情中找到乐趣,直到被菲洛一语点破,“谁会需要一个男人来找乐子?
我受够了取悦别人,我想要取悦我自己。
”可是,彼此的经历平行也交织,虽然两人自始至终没有在现实中寻找到彼此,但冥冥之中两人心意相通。
她们活在彼此对对方最理想的想象中,对彼此寄托了自己最好的祝愿和梦想,姐姐希望的妹妹已经实现了自己的钢琴梦,这让自己底层的生活也多了一丝梦想的支撑;妹妹希望的姐姐享受着自己从不曾享受的爱情,那似乎能让她忍耐住枯燥的婚姻生活。
这种彼此的心愿实则与现实有极大的反差,电影中也屡次表现这种反差下巨大的痛苦。
姐姐谈论妹妹的钢琴事业时,妹妹其实正抑郁地在厨房里叹息,妹妹欣慰于姐姐拥有的爱情时,姐姐自己独自抚养孩子。
但这种对对方的美好想象才是继续她们彼此生活的动力,她们能够在灵魂中倾听到彼此,理解彼此,把梦想投射到对方的身上,这是彼此无奈的人生里唯一的一点慰藉。
所以,妹妹才会为了姐姐去考钢琴,音乐会让她忘掉自我的痛苦,享受和姐姐在一起的快乐。
最后,妹妹得知姐姐去世的消息,梦碎了,钢琴已经成了一种痛苦的根源,于是焚烧掉一切,也毁灭自己。
导演通过姐妹二人的人生,对传统的父权制度,以及巴西贫富差距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男性角色中除了很传统的父权角色父亲、妹妹丈夫,也有一些小角色,如在明知女方不愿怀孕的情况下还告知男方怀孕消息的妇科医生,和不经受父亲允许就办不了孩子签证的职员。
这些角色算不上坏,他们只是男权背景下的大多数,成为了无形的帮凶。
妹妹丈夫角色也算得上是有家庭责任,但他毫不在意姐姐的梦想,甚至想在钢琴上发泄自己的欲望。
酿成这场悲剧最大的原因可以说是父亲,却也是一场合谋。
而这种父权制度下的女性们,才是最能够温暖彼此,理解彼此的人。
最在意你梦想的那个人,时时刻刻惦念你过得是否幸福的人,能够给你精神陪伴的人,也许从来都不在身边,但因为这种共同的女性身份而在彼此之间形成了一种坚强的连接。
也许这种对女性联结的期待过于理想,却也是一种不公下最为有力的反抗吧。
导演镜头下的巴西热带风情和人物的忧郁情绪完美契合,画面弥漫着一种凄凉又唯美的氛围。
植物的旺盛,造船厂的劳作,充满风情的着装等等都展现了女性的力量感和美感。
异域风情浓烈的南美,女性也面对着一样的困境,这种困境就像是片名《invisible life》,看不见却时时在我们心底。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写自己与睽隔多年的好友见面又分别。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山岳,可能只是一个院落,一堵墙。
分开了,就真的入门各自媚,谁复相为言了。
这个故事我听过很多类似的版本。
海峡两岸有一个寻亲栏目,我看过有一期,哥哥妹妹都在台北,只隔一个街区,却半个世纪没有见面。
通过这个节目俩人找到了彼此,唏嘘两人逛的同一个菜市场,去的同一个商店,看的同一场电影。
可是,就是分别两地,天涯茫茫。
因为一个错误的决定,两个人被迫分离。
姐姐活着,只为了给这个故事一个happyending。
但其实,对于我们大多数,错过是常态,相遇是难得。
我曾经在和一个男生分手后每天上班都还要路过他家楼下,曾经设想了无数次如果遇到,我该如何如何,可是真的就一次都没有遇到,一次都没有。
偌大的城市,能够相遇,真的是很大的缘份。
妹妹好像伊娃格林,都有一种易碎的美。
你看着她,美艳不可方物,可你又深深知道这种美随时可以毁掉。
又有点《回归》里佩内洛普·克鲁兹的味道,被生活打碎却又有韧性地坚定生活着。
她没有被毁,在镜头里出现的时候她一直都美。
我们没有看到她苍老的样貌。
她给孙女讲自己姐姐是钢琴家的样子。
一提到两个女孩的故事,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理智与情感》,好像每个二人组都是这样的故事。
只是奥斯丁不愿让自己故事里的主人公脱轨,就安排了骑士力挽狂澜,把人物拽回来。
这个故事,就是脱轨的《理智与情感》,姐姐在知道妹妹的死讯后把钢琴烧掉,与自己的童真烂漫金色梦想做最惨烈的告别,然后泯然众人。
妹妹冲动之下的决断,让她的一生开启了hard模式,可是也是“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了。
我不想谈什么女权问题,我只想说这是相爱的两个人的分离。
一次离别,就是一生。
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有音乐。
还有色彩。
山水里总有中国风景的感觉,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错觉。
颜色的色块饱和度非常高,浓烈的蓝绿红黄,片头海与岩石的对比,姐姐家里墙壁的颜色、大面积硕大叶片的绿植,妹妹生产第二天出去喝酒时穿的裙子……后门幽径上一枚金黄的耳饰、门前甬道里熊熊燃烧的火焰掩映下穿着白色睡袍的女人仿佛受难重生的英雄。
妹妹隔着金鱼缸看到对面座位上等人的父亲,而被等的姐姐就在洗手间里对着镜子整理头发。
电影用来表达这样的场景再合适不过了。
用语言渲染不出来这种戏剧化效果。
我喜欢这部电影。
半夜看到姐姐发现了信,展开,我泪如雨下。
我真的好喜欢这部片子。
虽然喜欢,但我感到有点沮丧——不是因为电影,是因为我自己。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从头到尾都很吸引我,我没有感到哪一个片段无聊、无趣过,可我忍不住好几次都去看手机,将一部两个小时出头的电影硬生生看成了三个小时。
我不知道是不是碎片化的信息看太多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担心有什么突然的消息通知我做突然的事情。
总之,这是美中不足,是我自己的错。
说回电影吧。
其实从电影名字就可以知道,两个人到最后也没有见面,但最残酷的事情也是最幸运的事情就是她发现了那些信——她没有忘记过自己,相距咫尺却终生不得相见。
她抱着吉达的孙女痛哭的时刻,我立刻泪崩。
但我还是很好奇为什么呢?
为什么放弃去维也纳音乐学院的机会呢?
并不是留下来就是陪伴,就是爱。
不如去追逐自己一直以来的梦想吧。
怀孕没有让她退步,丈夫和父亲的不理解也没有让她放弃,可是吉达的“去世”却让她立刻放弃了去学习的机会,哪怕那时候她已经得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机会。
不如去维也纳吧,去做吉达想象中的姐姐。
不要这样变老了,不要这样生活了。
她在婚礼当夜害怕得瑟瑟发抖,却强装快乐,强迫自己去忍受做爱;她在日复一日的婚姻生活里不断地屈服于丈夫,只为了换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她彻底服从于生活的一切安排。
可是不要这样变老,去读你的音乐学院,去完成你的梦想,去做你该做的事情。
很巧的是,在两姐妹的人生里都有一个关系很棒的女性朋友,有时候我觉得这好像就是她们对彼此念想的承载。
同样的,这个人也会离开他们。
不论是生死的不可控,还是对他们无条件的爱。
其实我认为她的丈夫在那个年代已经算是一个不错的丈夫了,我总觉得我们不太应该用当下的眼光来批驳他。
在当时,他的妻子可以上钢琴课,可以请侦探找妹妹,可以因为准备面试而少做很多家务。
我总是期待着,丈夫并不是铁板一块,说不定她可以撬动,然后去维也纳音乐学院。
而她也明显知道如何取悦丈夫。
说到她丈夫,我一度很害怕。
因为他们的婚礼当夜,他的饥渴和欲望让我觉得可怕,我看着他屁股大腿上的肉一抖一抖地颤动,我就觉得恶心。
可是她却竭力忍耐,努力捱过去。
可其实欲望本身不是错误,性事也并非令人作呕,相反的,也有些人爱的欢悦愉快欣喜。
只能说,这就是嫁给不爱的人的结果。
最近身边的朋友分分合合,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
喜欢是一件很玄妙的事情。
不在身边,说喜欢好像太轻浮,触不到,抱不到,只是隔着屏幕,隔着科技,隔着千里的距离,谁知道什么是喜欢呢。
我很喜欢剧本里的一些转折。
比如父母的隐瞒、房权的变更等等,感觉都是巧合,可其实也并不突兀。
我有些不知道该说什么了,但又不想言尽于此。
不知道是哪位给我推荐的这部电影,可能是看了网文,也可能是朋友,但我真的……记不清了。
分两次看完,因为整部电影确实挺长的。
有一点点关于电影细节方面的疑惑,所以看了好几篇影评才敢写。
很纳闷,有人洋洋洒洒写那么多,大放厥词连姐姐妹妹都搞不清,写出来的影评能有多少深度呢,我是打个问号的!
我不好意思发链接。
前几天,朱令都去世了,这么热火朝天的大新闻,有个某网站大V居然读成tuo中毒。
我得承认当初我也是这么读的,但是我对不认识的字可以糊弄看过去,真要说出来我都要加一句“可能发音不对”,这个字因此很早我就第一时间做了查证,发音改成ta了。
这个人这么梁静茹般的自信,一口一个tuo,无奈只能关了视频。
另一个败笔,就是那么多信件最后怎么到了妹妹的丈夫的保险箱?
我不认同因为妹妹的丈夫是邮递员,就私自截留了信件这样的说法。
道理很明显,姐姐一直都认为妹妹在维也纳,还想去维也纳找,那如果地址写了维也纳,不至于被妹夫收到并截留。
而且电影字幕显示,姐姐的信里多次提到写给父亲请他转交,所以是父亲收到了信件一直没有转交给妹妹。
但是姐姐都有心思写那么多信件,却又对父亲恨之入骨,为什么不干脆上门,哪怕软磨硬泡说不定都能要到妹妹的地址吧,而不是在餐厅跟妹妹擦肩而过。
如果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那我甘拜下风。
但是如果是一帮人创造(编造)出来的,就是用来揭露男性对女性的压制的,那我颇觉尴尬。
现实中比这个更极端的例子肯定是有的。
姐姐被水手勾搭了然后不惜离家私奔,这个造就一生的悲剧,最应该归咎于谁呢?
归咎于她父亲母亲没有好好教养?
还是她自己骨子里面的叛逆精神?
好比前些天被处决的劳荣枝,从判决书以及新闻报道来看,显然是被法子英这样的所谓“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致命吸引力所迷惑吧,很难把全部责任推到男人身上。
毕竟如果全部责任都是法子英的,劳荣枝不应该被处决!
再谈父亲,20年的养育,即便谈不上恩情,就被一个浪荡子勾走远走高飞,直到挺着大肚子回来,父亲的愤怒自然是有道理的。
但是父亲坏就坏在,被“家丑不可外扬”给带到沟里了,父亲其实也是传统所谓“贞操”“家族荣誉”“名声”等规训的受害者,亲情完全让位于别人的社会评价,让两个女儿恨了一辈子。
而其中的母亲的角色,也是耐人寻味,这么多年,这个母亲从来不敢违背丈夫一句话,甚至连偷偷背着丈夫告诉两个女儿都不敢,最后窝囊死了?
至于妹夫,把妻子当作泄欲的工具人使用,确实不应该。
反正镜头放到明显包茎的时候,我是忍不住笑了!
但在那个年代,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即便在当下,又能改善多少呢?
妹妹甚至最后主动要用性去堵住丈夫的不满,这也是工具化了嘛!
但是妹夫拿到了信件,持续隐瞒,则是不可饶恕了,其实看上去也没有那么大必要啊,妹夫阻止姐妹相见的深层次心理动机到底是啥,电影没拍我也不知道,但我总觉得牵强。
收留姐姐并且帮姐姐抚养孩子的洗手上岸妓女,也是全片中道德品德最高的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最后赠与房产,道德上几乎是完人,这样的人最后也说,娱乐别人付出太多,还不如自娱自乐!
我真正感动的,其实是关于信念,恰好姐姐是通过持续多年写信来维持这个信念的,那关于妹妹成为钢琴家的美好期望,支撑着她自己在痛苦的生活中活下去。
而妹妹则是通过弹琴,实现姐姐的期望,来维持姐姐还活着这个信念的。
而我,恰好也有类似的体验……
四星半。“那一别即是永远”。情感太饱满了。另一种燃烧的形式,当熊熊燃烧的火焰在钢琴上升起的时候,燃尽了所有关于你的记忆,不仅埋葬了过去的你,也埋葬了我。也可以算是去年最好的女性视角电影之一,饱满的色彩、隐秘的情感,陶醉在一封封书信言语中。在里约热内卢这座城,我和你擦身而过,我们都是被时代遗弃的人,我们都是被牺牲的人,我们都是被欺骗的人。传统男权压迫下动荡年代的动人史诗,锐利、温和、细腻地几乎让人遗忘这个过度戏剧化剧本的种种弊端。当她与她对视的时侯,这些早已被抛在脑后。导演在空间时间上的推进非常扎实,文学改编很成功了,绝对是能进主竞赛的水平啊!“爱,会让我们在一起。”
姐妹花跨越60年的隐藏人生。
太坏了
封锁我一生
【巴西】各方面让人想起了《我的天才女友》的气质,所以哪怕做成长篇电视剧也是说得过去的。时代中的生育之苦、对理想的抉择牺牲、家庭、贞洁、死亡...两个小时很长,但同样是姐妹的一生。历史不再只是如俯瞰过去的楼房开始逐渐密集,政经局势的变化,而关乎两个勇敢、历经磨难和坚守自我的女性在绝望中坚守希望,在希望中保持盼望的永不言弃。
怀着一点点姐妹终将重逢的希望,然而结尾竟然直接进入老年,一看到老奶奶我就想哭,知道她们还是没见到面。本以为妹妹会逃离男权家庭追寻自己的钢琴梦,但却还是烧了钢琴,和这样的丈夫维持了67年的婚姻。姐妹的存在对彼此都是隐形的(而且是彼此的希望,总以为对方过得更好),女性的尊严、梦想、自我在这个父权社会更是隐形的。见到了策展人和主演之一,很认真的映后交流。
无比希望结尾包饺子的一集,不是,你让她俩见一面怎么了?很好诠释什么叫咫尺天涯😭
140分钟版本。两生花姐妹时空交叉平行叙事
至死姐妹都没能再相聚。最后十分钟,哭死我了。
一种关注大奖得主,色彩斑斓的女性史诗。姐妹之间咫尺相隔却永生错过的故事,就像读了一本马尔科斯写的南美奇情小说,画面感超好。PS我不介意所有男性沦为反面父权符号,我只是惋惜结尾收得太急...
改动太大,无法满意。原著作为导火索的初夜戏完全没了,单女主的戏变成双女主,一个女人在社会和家庭双重束缚下寻找自我的故事硬生生改成“姐妹情深”。结尾发现信件的套路让人失望至极,咋不整个“姐妹重逢、涕泪肆流”的琼瑶式桥段?
非常工整的第五代
竟然撞上首映。两只耳环的分离,都以为对方很幸福其实各自承载着悲伤,音乐烘托的可以,妹妹在后面Q&A说结婚狂跳那场戏是即兴,即兴的很好啊!结尾老年部分剪切的突然,两次黑屏删减看得我尴尬。莫名想到陈英雄的三部曲。
喜欢电影的复古色调。以生育为目的的婚姻让女孩变成顾家任劳任怨的女人,可男人却不受影响。在这个时代,依旧有很多自私的男人,甘愿付出的女人则在大部分人眼里就是理所应当。
对巴西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中央车站》。这一部从里约热内卢普通中产家庭二姐妹的人生切入的故事。姐姐跟水手私奔去了希腊,想象破灭回到巴西却失去了原本家庭的依怙。妹妹做钢琴家的梦想去奥地利却因嫁人生子被一辈子绑在原地。看似说她们在所有的事情上都选错了时机,实际表达的是许多葡萄牙后裔的不甘心堕落在这片炙热地狱土地的心结。某种渴望而相见(更文明的社会)不能的煎熬,以二姐妹渴望再见(骨肉至爱)的遭遇具象化出来。
这种垃圾女权电影也只有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下才有市场,给两星都多了。遇到这点挫折就发生精神疾病,那我们不知道死了多少回了。妹妹还挺坚强的,虽然是自己作出来的。这有什么好赞美的,fuck off!套用电影里的一句话“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假装高潮?”
这个女人好悲惨
开始对姐妹俩有点脸盲,没想到真的是一辈子没有再相见,彼此惦记的姐妹俩生生被父母和丈夫分开,实惨!拍的很细腻,节奏有点慢,突然进入老年又略显突兀。Family is not blood, it is love.
如果说埃莱娜·费兰特的《那不勒斯四部曲》是女性之间如藤蔓般暗暗角力、互相攀援,那么这部电影就是以一边倒的姿态,全方位地展示了女性之间的守望互助,即使这种心灵的滋养,是以不在场的方式完成。
故事发生在1950年巴西的里约热内卢,18岁的尤丽狄茜与20岁的吉达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亲生姐妹,她们与保守的父母一同生活